作为一个路人,我不粉任何人,不黑任何人,单纯就一部讲述历史的剧而言,导演以及编剧真的太不走心了,你们把历史剧拍成偶像剧,台词尴尬,特效辣眼,用点心何以至于才开播几集就这么多一星,我现在在外面做家教,那个小孩子跟我说他要看思美人,我心里都吓了一跳,生怕电视剧误导了他,中国现在用心做影视的人越来越少了,大量使用流量小鲜肉而不是用心的拍好的东西就是中国大部分影视公司的现状,可现在的观众不像前两年那么好糊弄了,时代在发展进步可有些导演编剧的思想觉悟一点都没进步,得让达康书记给你们上上课了!!(敲黑板!)我是一个资深的追剧党这么多年来国内国外大大小小的追了不少,从开始的只看脸到后来开始看剧中的台词功底,文化底蕴,服装设计,人物配置演技,我们不是不鼓励创新可历史剧的创新也得基于历史啊,夸张的表演,俗套的剧情,让我一个热爱历史的人完全没眼看,我忍痛看了一集,就为了来豆瓣劝说大家不要看这种东西,从导演到演员都把观众当傻子一样,不知道广电审批怎么过的,这种东西早点撤下去,别误导青少年了!坦白讲这部剧我一星也不想给,但是没有零星这个选法…于是这一星给你们的偶像。
……………………………………分割线……………………………既然有喷子说我没说这部剧有什么bug,那我现在就说说,免得有人说我没读过历史。
1.称呼问题:历史上屈原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剧中出现了“我们屈家”这种东东,不想说话…还有“公子”与现代汉语不同,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诸侯称之为“公”,诸侯之子称之为“公子”,汉代之后才演变为读书人或达官贵人的尊称。
他能不能被称为公子尚有待商榷,即使被称为公子也不是“屈公子”而是“公子原”或者“公子平”此处参照“公子小白”就可知道。
还有楚怀王的娘亲一出场就被一干人等称为“太后”,这个时候的芈月还是芈八子还在给秦惠文王当妾,是不能被称为太后的,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错误!2.年代问题:历史上秦相张仪死于公元前309年,范睢死于公元前255年,你把这俩人放一个朝堂上你在搞笑?
更何况张仪是一代名相,你弄这个男不男女不女的造型是几个意思?
3.服饰问题:虽然编剧号称先秦时期的衣服就是如此花花绿绿但是我还是不信在科技如此不发达的时期能染出这么五彩斑斓的衣服来!还有莫愁女作为一个街边艺人能穿着丝绸制的衣服?
不太符合她的身份吧。
4.网友们所谓的“梦内梦美人,梦醒思美人”其中的“美人”指的是“君王”之,“思美人”也不是思念美人而是劝谏君王的意思。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诗人,不忧心国政反而跟莫愁谈起了恋爱,excuse me?我可没有站在什么道德的制高点,说的都是事实,可能还有没说全的后续补充,说剧好看的,麻烦睁大你的眼睛看一下豆瓣评分好么,麻烦翻一下这部剧的导演编剧都导过写过些什么“大作”好么?
别上来就喷,我不黑你们爱豆,只针对这部剧,连实话都不让说了么?
思美人剧情拖沓,拍成言情剧,屈原整个傻白甜。
屈原和楚怀王成了情敌。
主角是屈原,却花大量篇幅讲后宫争斗。
服装花里胡哨,马可的造型非常不适合他。
张仪的迷之发型。
历史人物谈谈恋爱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耽误正事。
思美人言情比重太大,本末倒置。
历史常识逻辑bug一大堆。
屈公子是神马称呼?
秦以前只有国君的儿子能叫公子,屈原叫公子,是要犯上作乱吗?
楚怀王不谷不谷自称,是布谷鸟成精吗?
芈八子跟她儿子抱怨被迫和亲,秦王听到第一反应竟然不是媳妇看不上他,而是爱妃对楚国如此深仇大恨,何仇灭楚大计不成。
果然是干大事的。
但是逻辑在哪?
芈八子不是王后,她的儿子不是太子,不是继承人。
他们恨不恨楚国有神马用?
张仪训练了一个妹子准备献给楚怀王。
这妹子想献身给张仪,张仪虽然喜欢她,但是为了计划不碰她。
张仪你碰了又怎样呢?
当时人没有处女情结,吕不韦就把自己的妾送给异人。
汉武帝的妈是二婚,还有孩子,汉武帝不以为耻,把他姐姐找回来封赏。
剧里的各种称谓也是令人恶心首先屈原一口一个我们屈家就已经体现编剧没有做好历史功课,屈原芈姓,屈氏男。
虽然先秦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但人家就是姓芈不姓屈,连这个都搞不清楚,足见编剧对历史的不尊重。
再来对楚王的称呼,在战国“大君”这个虽说是臣子对君王的一种称谓,但这么叫不多,一般称君王为“大王”“君王”最多。
这剧从头到尾一口一个大君(눈_눈)。
就好像在家里叫父母都叫老爸、老妈,有哪个一天到晚叫父母 父亲大人、母亲大人 这样的。
再来就是楚王的自称,“不谷”也确实是君王对自己的自称。
和上面一样,不常见,但剧里也是从头到尾一直叫着“不谷”就好比我一天到晚不说“我……”而说“吾……”。
总之剧里的各种称谓都是历史上有的,如果是偶尔几次出现倒回让人觉得剧组很用心去研究历史,但特地大规模的使用这些生僻的称谓,反倒觉得是在哗众取宠
说实话我还挺喜欢这部剧的感觉马可确实演出了一种九死不悔的气魄一如既往地不喜欢马可,但是意外地粉上了屈原😂去年学离骚的时候还在那暗暗说屈原不要脸,但是现在读来却是别有一番风味本来是因为知道最后屈原投江了才看到一半不看了的结果看到这么多说与历史不符的评论,当真是有点扎心呢为了灵均,和马可塑造的人物评分希望编剧长点脑子,不要再黑历史人物了
给两星全是因为歌曲好听。
老实说,这部剧跟真实历史有些不符,而且存在为了美化屈原美化楚国而带有一些抹黑其他国家,看看在剧中,秦国都成大反派了,忽略了秦国的优点,这让学历史的我有些不忍直视,最好还是不要拿给没学过历史的小朋友看了。
再说说演员,女主我不了解,不加评论,而男主呢,千玺演的小屈原不错,很帅,也很仙,但看第一集时,从千玺演的小屈原到马可演的屈原转变,我只有一个想法,屈原长大以后长残了。
如此说明这了一个事,想用真实的历史来写爱情,很难,所以最好能用架空,要不然写一平民老百姓的爱情故事也不错。
粉丝滤镜也好,审美捉急也罢,我就想问你们给五分的哪里来的勇气。
这么浮夸的服化简直不能忍,唐朝人估计都没这么艳俗。
楚国大王穿的花花点稍微能忍,结果秦国大王穿了件姨妈红,这是什么鬼,接着楚国一群大臣穿了清一色的黑袍,我就想问问,你们这些衣服是从隔壁剧组借的吧。
至于人物……他们每个人不论男女都在竭力地凹着表情,看的好痛苦,既然没有为君为臣的气质就别这么端着了,好累。
至于颜值,这群人的颜值都被柔光给遮住了,谢谢。
男主自从演了一个杀阡陌之后所有古装通通披肩发,我就想问问,你这个长相哪儿来的自信驾驭这个发型,即便你觉得好看请别哪里都是这个造型好伐,放过你自己吧。
至于女主,我已经无力吐槽了,面相太老了,下巴太尖了,去了几次韩国才弄成这个样子的,一出场就一副所有人都欠你钱的样子。
还有那个唱歌的小孩儿的粉丝,你们家那个小盆友凹的那副不可一世的尊荣,估计屈原得气的从鱼肚子里爬出来,谦谦君子也好胜气少年也罢,不是这么演的,OK?几分钟的剧情就别出来找存在感了。
ps,求放过张仪吧,他可以丑可以老,可他不是林平之啊😭,就这副妖艳贱货的尊荣连范雎这个老头子穿越一个朝代的bug都可以忽略不计了……秦王怎么看上他的,我记得秦王不好男色来着……武大頭,芈月传之流,人家虽说也花花绿绿的,起码看着没这么出戏啊😱。
那些个择天记的粉丝也不用过来踩了,因为择天记看着比这个还要出戏。
看了简介就知道这肯定又是一部颠覆历史观的“神剧”。
这个月末就是端午节了,屈原(即芈原,先秦时期有姓氏之别,芈是姓,屈是氏,男子一般称氏,原是屈原的字,不好意思科普一下知识,让小学生知道一些😂,不要被此剧误导。
)看到此片肯定会被气得从汨罗江蹦出,而后在江边沉吟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我朝之剧如斯,余虽身死心亦不平兮,此剧怎可如此,既以余为主角,何演得如此不堪?
呜呼!
叹我朝神剧太多,惜民众被愚弄兮。
怨广电之不察兮,此剧竟可通过兮。
呜呼!
余虽身死心亦不平兮!
不平兮!
”另外再写的关于此剧的一篇影评,写了此剧一些漏洞,有兴趣可以一看,附上链接: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583922/&dt_dapp=1
烂片害人,遗祸无穷。
对得起观众?
对得起投资者?
对得起合作方?
对得起谁?
对得起观众?
对得起投资者?
对得起合作方?
对得起谁?
对得起观众?
对得起投资者?
对得起合作方?
对得起谁?
对得起观众?
对得起投资者?
对得起合作方?
对得起谁?
对得起观众?
对得起投资者?
对得起合作方?
对得起谁?
哈哈哈,开个玩笑。
不过还是请耐心看一看此剧评,不说多么精彩,权当长个见识。
对于该剧的优劣,已经不想多说,广大人民已经替我发声,虽然屈原被该剧黑得很惨,不过好歹看看弹幕、评论也能增长点历史知识。
昨天看到屈原围观吃瓜群众过端午节的剧情时,弹幕一片骂声:“我历史体育老师教的?
端午节不是屈原死后用来纪念他的吗?
”“屈原过端午节,听听就很诡异。
”“是我瞎了还是编剧脑残了,屈原在过端午节?
”于是抱着好奇的态度,我百度了一番。
一看吓一跳,编剧还真没有脑残。
百度告诉我: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春秋之前?
这么说,在屈原死之前就真的已经有了端午节?
不仅如此,更有说法是,对于诸“屈原纪念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难以置信。
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
这么说来,端午节并不是屈原死后为纪念他而创造出来的节日,而是早就存在只不过是在屈原死后多了一重纪念意义罢了。
好的,我承认我孤陋寡闻了。
惊吓不止一点,因为我们的学者胡适先生甚至还质疑过屈原存在这一说法的真实性。
“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
在司马迁之前至战国屈原所在时期这段时间里对屈原的记载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如果历史上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厉害的人物,史书上不该空缺的,司马迁有可能只是道听途说写了《屈原列传》。
同时,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
另外,在《荆楚岁时记》记述中,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的时间是公元前278年前后,爱国地点和目标是楚国,当时秦国负责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
且不讨论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如果屈原真爱国那可上前线英勇杀敌去,跑到江边去进行“爱国自杀”,这种爱国方法特另类。
假如屈原真的爱国,那他爱的只是他的楚国,此后东亚大陆的这块土地上出现了很多个国家,祖国也换了一次又一次。
属于当时楚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是有道理的,但是当时的秦、齐、燕、赵、魏、韩这六个外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属于莫名其妙了。
而且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
”这样一来,有人跟我一样疑问了,如果不存在屈原这个人,那么《离骚》是谁写的?
别说,还真有人作出了解答:“离骚的作者据考证是淮南王刘安。
” 以下为其参考内容:受廖季平、胡适影响,上世纪30年代出现不少持“屈原否定论”观点的学者,如何天行、丁迪豪、卫聚贤等。
1938年,何天行的《楚辞新考》否认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否定屈原存在。
何认为:一,屈原是《楚辞》编者刘向或刘歆虚构出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者是刘向或刘歆;二,贾谊《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等涉及屈原的作品都是西汉末年的伪托;三,《离骚》作者是淮南王刘安。
丁迪豪主要围绕《离骚》作者展开论述,他认为《离骚》创作年代约在汉武帝太初元年或稍后,作者为汉代楚地人。
上世纪50年代初,著名文学史家朱东润连发四篇文章,再一次就屈原及其作品提出不同看法。
朱认为,《离骚》有两种文本,一为刘安创作,一为屈原所作。
现存《离骚》作者是淮南王刘安;《天问》很可能是战国时楚人的作品,但不是屈原的。
以上言论是否可信我们也无法深究,权当增长见识,屈原作为伟大爱国诗人、政治家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也已经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成为中国文化象征之一,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毕竟,端午三天假不是白放的。
什么鬼电视剧,你们能不能尊重下历史?
什么莫愁女??
屈原和楚怀王又是什么鬼??
编剧智障了吗?
又或者是想要男主男二往搞基的方向走来吸粉吗??
拜托现在观众不吃这一套了,好歹你选角色选个颜值和演技都不错的吧,也看得下去,那个什么马可是什么鬼?
一直就get不到他的演技,披头散发的,没有一丝屈原的气质与风采!
真正的屈原看了都想跳出来了。
服化道又是什么鬼?
地摊货吗?
编剧你也赶快滚吧,垃圾,丢脸。
屈原的棺材板快压不住了……这部剧真是可惜了乔振宇的颜
麻烦你们对历史认真点。
我是水军,
看着有许多bug
感觉这会是屈原被黑的最惨的一次,还有81集?确定玩的不是九九八十一难吗
差, 差, 差, 不能更差了....!
看了四集,女主的性格真不讨喜,不过胜在造型够美。马可的屈原书生意气十足,但没表现出诗人浪漫气息和想象力。乔公子的楚怀王是意外惊喜,如果历史上真实的楚怀王是这个样子,就不难理解人们对屈原性向的猜测了。
emmm
和人民在一起放,像是让一个考清华的和专科生当同桌,没有对比没有伤害
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烂,还是有点意思的,屈原感情线还挺虐的。
本来人设挺好看的,结果看完五集我撑不住了
哦…是偶像剧啊 不过你们确定历史人物可以随便搞的嚎?!
感觉应该学习一下历史知识了
真的是太长了……40集之后开始拖着进度条快进,电视剧真的应该控制集数了,从40集之后,看看每一集的标题知道讲什么就可以过了。
歌曲挺好听的
剧太长了,80集,没有追下去的动力,但是里面的歌曲都很好听,平衡一下分数,不应该这么低啊
冲着几个熟悉颜值还高的主演我追完了~服化道不错,剧情逻辑有问题,编剧导演这锅得背
为什么没人看....好吧确实烂....别的不提 就男主长相真的不忍心看下去了
三星给四字弟弟?
召碧霞这种转移注意力太忒快了,发现苍云不好,就立马喜欢屈原,这真是轻浮了点,一点也部适合,也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