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我看了两遍,一次在家,一次在汽车影院,因为人物众多、台词又多又快而且很精彩,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有点跟不上,后来做了一些背景研究感觉好多了。
本片的目的主要是还原整个事件曲折又荒谬的过程,以及一次和平示威如何演变成大规模流血冲突和长久又混乱的法庭审判。
这虽然是发生在几十年前的事,但却对目前的人一点不陌生,与现实息息相关。
而且网络时代让这样的冲突变得更加激烈,噪声也越来越大。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1969年七名民-权运动分子因在前一年芝加哥民主党代表大会召开时举行抗-议活动而被控阴谋罪,这也成为60年代民-权运动重要事件之一。
这本来只是大选前一场反越战的集-会,本来是和平的,但因为人群众突然有人喊了一嗓子:“冲啊!
” 结果导致了骚-乱,警方开始暴-打示-威者,而七个领袖也被抓。
但问题是,他们并没有被马上判刑,而是在一年之后才被起诉,这主要也是政-治环境影响,有人要杀鸡儆猴,希望他们为此付出代价。
但七个被告们在法庭上怎么搞怪怎么来,辩护律师们也相当随意,“芝加哥七君子”的审理变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滑稽的一场审判。
1972年,被判有罪与无罪的“七君子”们全部被释放,推翻了大法官的判决,这起案件引起全美对司法伦理和法庭秩序的反思。
因为题材的敏感性就不多说剧情了。
但我觉得本片最大的优势当然是对白,这是索金最擅长的,而且虽然这次不是大卫芬奇指导,但本片的节奏和框架与Social Network那部片(也是索金编剧)非常像。
开头(不要错过)短短几分钟,用凌厉的剪辑和快速的对白展示了几个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
后面几场法庭戏也相当精彩,而且真实还原出了当时法庭秩序的“混乱、奇葩、荒谬”,基本上这样的法庭戏在其他影视作品中很少见到。
法官真的是扯着脖子在喊,闹剧程度与前几天的美国大选候选人答辩差不多。
“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波拉特”萨莎·拜伦·科恩(Sacha Baron Cohen)、吉瑞米·斯特朗(Jeremy Strong) 与艾利克斯·夏普饰演“七君子”中的四人,“囧瑟夫”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Joseph Gordon-Levitt) 饰演公诉人,马克·里朗斯(Mark Rylance)饰演辩护律师。
这几个人戏份最多,而且常常是群戏,对白衔接紧密,每场戏都像是一场比赛,球在几个人之间踢来踢去,常常会冒出惊人之语,节奏又很快,难以有停下来喘息的余地,观众要集中精神才能跟得上。
迈克尔·基顿饰演总统林登·约翰逊指派的司法部长在后面出现,很像一个英雄人物,短短几分钟的戏相当拉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个剧本是斯皮尔伯格13年前找索金写的,而且老斯本来也打算指导,但其间遇到很多波折耽搁,最终老斯希望索金自己上阵,并且要求本片一定要在今年大选前上映。
因为老川上任后,美国很多事件仿佛“历史重演”,像极了1960-70年代的美国,类似的警民冲突不断,也常常在网上有各种不正确的言论和阴谋论,混淆视听,导致人民分裂,这种现象正是这个故事要展示的,很应景。
萨莎·拜伦·科恩是老斯在13年前就选好的人选,他对本片很执著,得知索金拿到剧本后就赶紧打电话保证自己还能继续出演。
除了演绎了一个嬉皮士领导者外,本片算是他本人较为严肃的一次演出,有很多演讲类台词。
埃迪这次的角色是民-运中学生领袖,可能是他演过的台词最多的一个,依然是相对冷静内敛,但也有几次慷慨激昂的对白展示出年轻人容易冲动与愤怒的本质,但最终他依然是几个人中头脑最为清晰的一个;吉瑞米·斯特朗的表演最有喜感,除了嬉皮士装扮外,这个角色也最冲动和感情用事;“囧瑟夫”稍微有些被埋没,因为他的角色略显呆板,远远不如马克·里朗斯出演的七个人的辩护律师那般神采奕奕、口若悬河,后者基本上是片中金句最多的人。
总的来说本片卡司群戏很出众。
在本片中,辩论有一个关键点给我印象深刻,就是究竟那场警民冲突是谁先开始的,七个人虽然被逮捕但他们并非冲突的制造者,最终民众证实,其实是警察先动手的。
但在那样混乱的情况下,人群里一个人喊“冲啊”,很难说清是谁挑起的,很容易就嫁祸到这七个人头上。
这就是很多冲突、争论的实质,当噪音很大,事态难以控制后,一个人突然出了一个谣言或错误解读,就可能变成“事实”,被广泛传播。
在网络时代更是如此。
这也是为何本片在这个时代很有意义的原因。
同时,影片也展示了年轻人对政治的影响力,很多时候他们确实是历史的缔造者。
本片中的七个人虽然都参与了这次民--运,但却成为了替罪羊。
这场审判背后有着更多政--治-阴-谋,但因为这七个人只是平民百姓,没有什么背景,无辜成为一场政-治报复的牺牲品。
但他们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公众都有看到,期间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正义不会迟到,面对不公,总会有很多人站出来力挺受到冤屈的人,维护正义。
本片其实也讲述了愤怒有时可导致的后果,很多人初衷是好的,但在愤怒的情绪驱使下,常常会说出或做出不理智的事。
比如这些年轻的民-运领袖,都曾心怀反战的决心,但事情的走向往往失去了控制,让他们无法继续自己真正的目标。
很多争执、冲突导致人们忘记了最终那些美好的初衷。
这也是很多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
而映射到现在,真正和平又有效的方式去表达美国民众对当前政局不满的方式就是选举,这也是为何本片一定要在今年大选前上映。
这个事件在当年也算是获得了世界媒体和公众的瞩目,但因为人物多、过程复杂,一般是以电视剧、纪录片形式呈现,这是第一次改编为剧情片,个人觉得是很有挑战性的一次改编,但最终编剧让一场口水战变得有趣,每个人物都很鲜活。
本片在今年奥斯卡颁奖季中会在最佳编剧奖,群体表演类奖上最有优势。
当代资本主义能轻松地将所有revolutionary、颠覆性的批判解构为改革性、改良性的批判,确实很厉害。
庭审既是影片的主要内容,却也作为一条线索不间断地引出了多段插叙补完了事件的全貌。
是很非常规但也规整的叙事方式。
60年代是战后婴儿潮一代人的集体青春期,反战主义、民权运动、五月风暴、嬉皮士运动,泥沙俱下浊浪排空百舸争流,虽阴翳但能见日光,虽支离却也让人有联结的希望与力量。
大学念的法学,对那些称中国政法大学为“法大”而非“中政”的人多少都有些好感。
然而历史也好现实也罢,用法律对抗政治大概都会令人失望,要用政治对抗政治,用人的同理心对抗政治。
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有一部我们自己的电影去讲述那些发生在广场上的陈迹,我想那并不意味着颠覆或是推翻,只是简单的记录、反思。
不过说起来,我对己巳年Student Strike总体是持负面评价的。
原因之一在于我认为那些最初在人群中央引领呐喊的人最终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担当,他们在享受了一时的风光之后将他人的牺牲作为了自己政治投机的原始资本。
在他们的言谈中我只看到了对抗、自怜,并未见其对人有悲悯与同情,也未见其有作为殉道者应有的卓绝信念。
第一次观影的时候直接被密集的台词震懵了,查阅了相关的历史之后二刷,截止到动笔的时候有些片段已经不知道看了几遍了。
艾伦·索金的实力太强了,电影一开头用非常精炼的视听语言和交叉剪辑,交代了清楚了越战,大量美军伤亡,持续征兵,这一系列给民众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的街头抗议运动,引出了电影几位主要被告人物。
随后非常明确地交代了联邦政府打算公器私用来制裁这些带头的抗议者。
结合历史上实际的庭审发生在抗议运动后的一年。
这叙事效率火箭一般。
在2023年的当下,在拜登和川普交替的美国,在右派和左派的分歧越来越尖锐,在温和的中间派越来越消失,1968年的时间正中眉心。
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电影主要的对垒双方,分别是公诉人舒尔茨(囧瑟夫)为代表的美国司法部,🆚抗议者海登(小雀斑)等为代表的所谓芝加哥七君子。
美国由于深陷越南战争泥潭长达20年!
付出了近6万人的死亡代价,且最终以失败告终。
故成为美国历史上一道极为深刻丑陋且明显的伤疤,爱国主义的幻灭,所有的美国人都发现了这场战争的荒谬性,几乎造成全民PTSD。
所以改编的切入点就很重要,司法体系,这个至少目前还是跨派别、跨党派的点,去引起思考。
就英美的海洋法系来看,法律所有的结论都不是单纯的逻辑推导,而是为了满足内心对于公民和正义的期待,是为了满足民众的常情常理!
所以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
但是当这个所谓的灯塔有可能消失的时候,上到华府的司法部,下到芝城的联邦法庭都在不遗余力地为行政系统服务;三权分立原则之下的司法独立已经荡然无存,当美国的司法系统彻底沦为行政系统鹰犬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1. 你的陪审团是与世隔绝的。
也就是说,他们的信息来源是被限定在法庭之内的,是可以被“引导”的。
当有一两位”良心发现“倾向于被告的时候,片中控方(美国检察系统)可以直接设法把他们踢出陪审团。
2. 审判完全可以在你的律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开始。
片中的黑人被告作为例子,但是最简单的推理就是,除了肤色,也可能在新时代因为任何其他原因,信仰、观点等,遭到如此不公待遇。
3. 你请到技艺高超的律师,他就需要抵抗来自控方和法官不间断的抗议或者不公平。
4. 你找到了关键证人,可这个证人能出庭吗?
片中的前任总检察长,如果此论成立,任何美国政府人员均可以此拒绝出庭作证。
那先是不出庭作证,下一步是不是就算连被起诉也不可能了呢?
5. 好,你的证人最终被允许出庭作证了,但是,可以让陪审团暂时回避。
总而言之,片中的这场审判是一场不折不扣的Show,据查真实审判过程中,他们传唤了各路演绎明星,现场唱歌跳舞朗诵的,这很嬉皮!
审判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杀鸡儆猴,所有的客观条件都是要让被告被判有罪。
在司法界被作为最根本原则的”无罪推定“原则被直接扔进垃圾桶,片中的法官很好的代表了这一点,从一开始就以绝对蔑视的心态认定被告有罪,毫不掩饰地偏向控方,将黑人被告捆绑堵嘴于被告席,已至控方主控都无法容忍,毫不掩饰个人好恶对判决的影响,在被告代表最终陈述前试图以从轻发落来诱使其深刻忏悔。
一个偏执的法官会如何影响别人的一生。
1.对于体制本身最大的批判,可能就是原本愿意相信体制可以维护自己的一员,所表现出对体制最大的失望吧。
2.前司法高官,他自带干粮上庭作证,依然毫无作用,被法官要求强制退席甚至连证词都不能记录在案让陪审团获悉。
3.最温和的中间派,教育儿子回应暴力的永远只有非暴力,在150天的折磨后,对着庭警挥舞出了拳头。
4.在七君子中唯一一个技术性起立的海登,反复和法官确认了信息后,开始念逝者的名字。
“日复一日的审判之后,我怕会忘记这一切是为了谁。
”片中政治理想派和嬉皮士爆发的争吵太棒了,索金的台词写的太好了,两方的优势、劣势甚至在别人心中的刻板印象,以及意料之外,都通过这场争吵暴露和交代清楚了。
当一排警察拿下警徽的那个画面分别闪回和展现过,绝对的恐怖片
这是今年的一部新电影。
讲的是一个真实事件。
1968年,美国芝加哥爆发一场大规模游行示威,警察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了一些示威者,最后精选了七个人,交由法庭审判。
法院从1968年8月逮捕这几个人开始,到1970年判决,开庭159场,再加上1972年11月终审判决,经历了四年多时间。
影片所描述的就是这场旷日持久引人注目的审判过程。
1968年是个混乱的年代。
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越战、肯尼迪兄弟俩相继被刺、全民吸毒、马丁路德金被刺、布拉格之春,各种乱象催生了各种思潮泛滥。
光是“皮士”就有嬉皮士、雅皮士和异皮士。
按专家的说法,这是一个反叛的时代,所有的价值观、制度、政府政策都遭到质疑。
这场审判也不例外,州法院判他们五年徒刑,没过多久,就被美国巡回法院改判无罪。
事情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那次事件已经成为了历史。
现在上映了这部电影无疑是个很好的事情。
虽然影片编导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然而人们在观赏影片时,会不由自主的用较为客观的态度和历史的角度去审视那个事件,由此对美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个大致的思考。
所以,尽管影片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并不是很强,却获得了豆瓣和IMDb的高分。
被审判的七个人中,其实他们并不是一伙的,其中两个人是陪绑,准备以后判决时宣布他们无罪,以体现法律的公平。
一个黑人是黑豹党成员,是准备武装夺取政权的。
艾比和他的同伴是为了“终结战争”参加的,当然他们还有更深层的考虑。
海登和他的同伴仅仅是为了组织一场和平示威。
七个人各自为战,本来就是不搭界的,却要硬生生放在一起审判,本身就有了浓浓的政治味道。
对于审判者的动机,艾比看得比较明白:“这是政治审判。
结果早已决定。
对此视而不见很奇怪。
”这时律师康斯勒马上制止他:“只有民事审判和刑事审判,没有政治审判这回事。
”真的如此吗?
主审法官霍夫曼后来被人们指责为这场审判中的最差法官。
平心而论,老霍夫曼还是比较有水平的。
精通法律,经验老道。
不过我想,他一定是在暗地里受政府之托,如艾比所说“结果早已决定”了。
可是他又必须把这场审判让人们看起来是公正的,假戏当做真戏做,这就很难为他了。
对于稍不合意的发言,他立即就驳回。
驳回次数太多了,每当律师发言,连旁听席上人都学他的口气叫“驳回”。
那个黑豹党提出的的合理要求,霍夫曼竟然让法警给他戴上镣铐堵上嘴。
七君子之一的戴林杰愤怒的指责他:“你早就认定我们有罪。
假如我们有罪,为何不好好审判我们?
”此言一出,也被法警强制带出。
这或许是美国法庭上少见的闹剧,法官霍夫曼也成为这场闹剧中的小丑。
此时的霍夫曼左右不是人,明明是一场不公正的审判,他却要千方百计的伪装成公正的样子。
并要体现出法律的威严。
可是公道自在人心,到后来,他也完全镇不住了。
对这场虚伪的审判,甚至检察官修兹也说:“我认为他们不入流,反体制,扰乱社会且不切实际,但这些都难以起诉,是谁引起暴动?
抗议者或者警察?
”可是。
美国政府的态度,说你是,不是也是。
为了把“不是”变成“是”,把黑变成白,除了法庭上的算计外,还使用了一系列盘外招。
看到有两个陪审员倾向七君子,他们就伪装成黑豹党写恐吓信,把这两位吓跑,换上自己的人。
黑豹党主席佛雷顿不听招呼,就派人去枪杀了他,如影片中所说:“这不是抓捕,是处决。
”并叫人去威胁准备出庭作证的前司法部长。
所有这些,令人感到美国社会中那种无形之中的强权势力的毒辣和黑暗。
以上种种,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庭审,也不仅仅是对七君子的不公,而是美国这个司法体制、这个民主制度乃至于这个社会早已是腐烂不堪。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需要一块遮羞布来掩盖这一切。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看到有一些国家说起事来,有理没理都摆到桌面上,不管怎样,他们至少是真实的。
而美国不同,他们没有真实,只有成熟。
这个“成熟”指的是那块遮羞布编织的很成熟,他们不是无理搅三分,而是把无理伪装成有理。
一些刚接触美国社会的人,看到那些繁荣的景象,富裕的生活,看到那些完善的制度,无不交口称誉。
可见,他们伪装的善良甚至比真正的善良还要善良,他们伪装的诚实甚至比真正的诚实还要诚实。
这种登峰造极的伪善,曾经欺骗了不少自以为了解美国文化的人们。
而一旦深入了解了美国社会,仔细观察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就会发现真实的情况和那些表面文章是完全不一样的。
影片中,那位电视主持人就这样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在一个警察国家举行。
”庭审中那位黑人被堵住了嘴,律师康斯勒关切的问他:“你能呼吸吗?
”不禁使人想起前不久被警察压住脖子的佛洛依德的呼喊:“我不能呼吸!
”我想,这才是美国的真实情况。
影片中有几个小细节很有意思。
当法庭上找出一个又一个警察出庭作证,一看,他们都是曾经伪装成示威群众的便衣,不禁嘀咕道:“有没有可能去年夏天在芝加哥,是七个示威者带领一万个卧底警察在抗议?
”当海登被警察逮捕时,警察说:“妈的,别动!
站起来。
”海登说:“这两句话互相矛盾。
”警察命令海登:“闭嘴。
叫他们别过来!
”海登说:“又是互相矛盾的。
”影片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物,就是七君子之一的示威组织者霍夫曼艾比。
这个表面上玩世不恭像个嬉皮士的人,他的原型人物则是一个很精明的组织者和领导人。
现在咱们不谈真实人物,只看影片中所描述所刻画的这个艾比。
他曾经和记者有一段对话。
记者:你会收下十万美元取消活动吗?
艾比:废话!
我当然会收下十万美元。
至于取消嘛……记者:对你来说有多少价值?
你愿意付出什么代价?
艾比:取消革命吗?
记者:对,你愿意付出什么代价?
艾比:我的生命。
艾比是一位有信仰的人,尽管这种信仰在美国并不为多数人所接受,但是他却执着的为了这个信仰而努力着。
组织示威,反对战争,只是他为此采取的初始行动。
他自然还有更高远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革命。
他在证人席上作证时说:“1961年。
林肯在就职演说中说:‘当人民厌倦将他们的宪法权利用来改善政府时,他们能够运用革命的权利支解与推翻该政府。
’若林肯去年夏天在林肯公园发表这套演说,他会跟我们一同受审。
”现而今,人们已经习惯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习惯于听到“美国第一”的赞赏,沉醉于领先世界的骄傲,而林肯以及上溯到建国时的华盛顿、亚当斯、汉密尔顿这些先贤们的开拓新世界的勇气和打碎旧世界的革命精神却丧失殆尽。
正应了那句老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好在还有一些如艾比这样的清醒的人,声音虽弱小却清晰明白。
正是他们试图去继承伟人们留下的精神遗产。
当检察官问艾比:“你藐视政府吗?
”艾比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我要想一想。
”这时他想起的也许就是林肯所说的那些话。
可是面对美国的现实,等待他的只有自杀这条路了。
这部影片没有绝对的主角,或者说,法庭上人人都是主角。
这是一个很新颖的尝试。
镜头的剪接也很有趣。
在演技上,我感觉最好的是那位法官霍夫曼。
把法官的貌似威严以及无奈、虚伪和强作镇定表演的淋漓尽致。
本人评分:7.8。
微信公众号:fo444girls在2020年这场世界瞩目的美国大选中,川普不负众望地败选了——但其实这么说不太合适,因为作为败选总统,川普的得票数仍高居史上参选人第二,甚至比第一次当选得票数还高;当我们满心欢喜地以为这是“大多数人的胜利”时,其实对同样多的人口来说,川普的下台也是“民主的失败”。
如果说给拜登投票的人的心态有很多都是“谁都行,只要不是Trump”,那么使川普成为得票率第二的总统候选人的,却是实打实地想让他领导美国的人,这个事实更让人觉得surreal——而这种荒谬感,事实上近几年来一直弥漫在全球上空,正如《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那场荒诞的庭审:大家都想象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没有感情、也没有偏颇地立在天平的正中间,然而当它真的吱呀吱呀地开始运转了,我们才发现,原来陪审团成员可以“被自愿退出”,关键证人可以不被允许出现在陪审团面前,合理申诉可以不断被“动议-驳回”……
这和川普带给我们所有“正常人”的冲击感大同小异:原来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可以直接退出《巴黎协定》、一个总统候选人可以大剌剌地称呼另一个候选人“骗子”、一个超级大国的总统可以公然对另一个国家进行未经事实检查的批判……只能说索金这回的选题真的是太精准了,将近几年来、尤其是川普上台以来更加割裂、矛盾激化的世界全都浓缩在一个历史故事里,让观众好像又重新快速活了一遍这十几年一样。
既是十几年政治日历的缩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就不得不“面面俱到”,但索金绝就绝在在“面面俱到”的同时,又能让众多议题都井然有序地呈现在一部129分钟的电影里,同时还相得益彰——开篇1分钟,几句关键台词剪辑、快速的镜头切换、历史和伪纪录片镜头交替,一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图鉴立即跃然荧幕,观众瞬间就进入了“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的年代。
和今年一样,当时适逢美国总统换届选举,民主党在芝加哥召开代表大会,于是这个大会就成了各种社会运动的峰点和汇集点,一时间嬉皮士运动、新左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和摇滚乐队等怀着不同诉求的活动家都聚集在一起,为左右选举结果在希尔顿酒店附近聚集;而这场十万人的集会最终也毫无悬念地演变成了抗议人群与警方的暴力冲突。
此一年后,新上台的保守政府对7个民权运动领导者(实际上是8个,但是黑人运动领袖Bobby Seale并没有被纳入白人话语体系中)的进行政治审判,审判的核心问题自然就是那个千古不变的衡量标准:先撩者贱。
但是与此同时,这样一个大型的群体聚会,有个人喊了一句“冲啊”,最后演变成群体冲突,这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事情——就好比两军对垒,正是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战士的枪不小心走火了,于是两军正式开始交火,难道我们能说是这个战士引发了战争吗?
将重点放在“who started it”的讨论上本身就很荒谬;可以说整个庭审,从庭审本身、到庭审过程,到庭审争论的焦点,其实也都是不成立的,它的本质就是一场杀鸡儆猴的政治表演,从庭审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起,“芝加哥七君子”就已经被判定有罪了。
影片一开头索金也已经交代了:时任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新官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给“七君子”定罪,而且不是“擅闯公共场所”、也不是“扰乱治安”,他非常明确地对囧瑟夫扮演的公诉人理查德提出:让他们因“密谋颠覆国家罪”而坐上10年牢。
为了达到给“他们”——也就是要给想要革命的所有人定罪,“芝加哥七君子”的这7个人也是精心挑选的:首先影片里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Abbie Hoffman和Jerry Rubin代表的Yippies,他们是全片搞笑担当,贡献了无数辛辣又风趣的讽刺金句,让我在观影过程中经常拍掌大笑。
Yippe不是一个组织的名称,而是嬉皮士Hippy的昵称异变,而且他们所代表的“国际青年党”也并不是一个党派,这个称谓是Abbie Hoffman乱扯的。
Hoffman和Rubin原先都是SDS(Student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学生寻求民主社团)的干部,两人相识后一拍即合脱离出来并命名自身为Yippe。
Abbie Hoffman非常擅长利用媒体制造噱头,因此被记录下来的事件和照片非常多,包括广为流传的雏菊插在枪管上的照片,就出自于他带领嬉皮士围住五角大楼,并声称要给五角大楼驱邪的事件。
Yippies们种种跳脱的夸张表演让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不太积极,包括SDS的另一个领导者,也就是小雀斑饰演的Tom Hayden,都认为Yippie们的行为消解了革命的严肃性,他们只不过是在利用“所谓的cultural revolution”为自己博得关注。
当然影片看到最后,索金其实还是给yippies们正名了,这群看似不靠谱的“顽主”们,其实比所有人都更早看穿了这场庭审的荒谬和国家机器的虚伪,所以他们决定:如果我的国家蔑视我,那么我也要蔑视它。
但当有记者向Hoffman提出“你愿意以什么代价取消这次抗议活动”这类严肃问题的时候,他也会以同样严肃的姿态回答他:我的生命。
不得不说,Sacha Baron Cohen真的是个喜剧天才,把Abbie Hoffman这个角色身上的滑稽和严肃拿捏地非常准确,可以说搞笑和严肃的balance掌握的非常好,在讽刺法官时,Hoffman的语气和肢体动作都是三分搞笑七分讽刺;而当他面对Tom Hardy质问时,反击里又是一半愤怒、三分调侃、再加两分辛辣,让人大笑的同时又有些心酸——
可以说Sacha精准的表演无疑给这个本就十分精彩的角色增添了更多魅力,而这无疑归功于Sacha本人对这个角色非常用心和重视:当电影几经波折,斯皮尔伯格最后还是将电影交还给索金时,Sacha还专门打电话给索金确认自己还可以继续出演Hoffman这个角色。
被审判的另外两人,SDS的领袖Tom Hayden,Rennie Davis虽然没有Yippies们吸引眼球,但却是影片的核心。
庭审的一开始,低调的Rennie Davis就直指事件中心:他每天手抄越战死亡将士名单,Tom Hayden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为了不忘初心。
芝加哥七君子最开始反对的对象是战争、是暴力,在无数次集会和压制中很容易变成政府,而漫长的庭审也很容易让他们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法律和舆论上——Tom Hayden正是如此:为了不被定罪,他上庭前会做头发,只为了给陪审团留下一个好印象;责怪Hoffman和Rubin的跳脱行为会让他们形象更差,在法官作出了明显种族歧视的决定之后仍然起(gui)立(tian)——他以为这样就可以逃脱罪罚,殊不知这一切早就是“欲加之罪”。
庭审的最后,法官将Tom Hayden视为唯一一个可被规训的对象,让他代表发言;然而在目睹了这个荒谬的庭审、尤其是前司法部长被拒绝在陪审团面前作证之后,Tom Hayden终于认清了这场政治审判的本质。
当法官满心以为他会向法庭求饶时,Tom Hayden拿起Rennie Davis手抄的阵亡将士名单,念出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名字,全场沸腾,就连原告代理律师也站起来致意——这一刻,斗争回到原点,所有人都向人性致意。
当然,影片最后的字幕解说,Tom Hayden后来还是成了州议员,他对手段正义的revolution仍然存有幻想,事实上他也确实有从政天赋。
Tom Harden原本就是记者,擅长写作文,尤其非常擅长使用模糊的言辞煽动读者的情绪——而讽刺的是,芝加哥流血冲突也是因他的一句“如果鲜血要流,就让它流满芝加哥”的模糊表达而开始失控的。
这里我要再表扬一下Abbie Hoffman。
本来Tom Hayden是瞧不起yippies的,他们之间也有很多主张冲突、言语争执,但最后当Tom Hayden因为参与了暴力而无法出庭作证时,还是Hoffman替他澄清了口中“我们的鲜血”是指抗议者的鲜血,是一种“请自嗣同始”的自我牺牲,并不是在鼓动抗议者去打警察。
David Dellinger来自全国动员结束越南战争委员会(the Mobe),一个由反战积极分子组成的联盟,倾向于大规模示威游行,主张非暴力的抗议方式。
片中不断塑造、烘托他成熟而克制的父亲形象,但在庭审的后面阶段,面对不公的审判,他也终于暴起,当庭袭警。
冲动之后,就连Dellinger自己也很难相信,明明自己一贯提倡、也深信非暴力的方式,却最终还是投向了暴力,所以他喃喃自语:“我打人了,我居然打人了。
”然后跟警察道歉;镜头一转,他的儿子和老婆的表情非常复杂——我认为这里是加入了索金对于非暴力抗议的疑问的,七君子加八君子Seal在整体上大致的行动纲领,即“和平但有效地、沉静但震撼地、非暴力但有力度地去结束这样该死的战争”。
但很显然效果不好——本来平民对抗政府就是鸡蛋对石头,如果再采用平柔、温和的运动方式和政策主张,根本就是以卵击石、蚍蜉撼树。
去年的BLM运动正是如此:当制度被证明不正义的时候,通过制度外、也就是非法的手段去夺取正义,这究竟是不是正义的?
我觉得这正是当下的美国liberals所困惑的:暴力是一切不公平的答案吗?
我不知道,但是忍耐和顺从一定不是。
以上5个,再加上被拉来的gigbag, John Froines和Lee Weiner,就是芝加哥七君子的阵容。
他们俩完全就是来陪跑的,就连他们自己都困惑:我们做了什么?
——事实正是如此,一切都并不关于他们究竟“做了什么”,Hoffman一语点破:“We are not arrested. We are chosen.”是的,芝加哥七君子的构成是被精心挑选的:打压2个声量最大的,惩罚2个最直击核心的,轻捏1个没毛病但是道德有瑕疵的(Dellinger曾经逃过兵役)——这5个人是要定罪的,再加2个可以让陪审团判无罪的“路人”,这庭审在外人看来完全没毛病!
七君子里是没有黑豹党代表Bobby Seale的,法庭外的抗议人群高喊的“free chicago 7”里没有Bobby Seale,他们举的牌子也有一个特写:白人的言论自由——这正是电影的另一议题:种族歧视,是的,就连政治审判都不带黑人玩——我不是要损害你的权利,我是根本看不到你的权利。
我觉得《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最妙的恰恰是,索金并没有过于刻意的强调种族歧视这个议题,相反他把种族歧视融入了政治审判中,让观众非常清晰的认识到,左派运动也好、黑人运动也好,甚至女权运动也好,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它们之间并没有那么清晰的分界线——因为这些运动的本质都是被不公平对待的人民,奋起反抗,对抗加诸他们身上的制度压迫而已。
当然不刻意强调种族歧视,并不代表索金没有充分的展现,事实上索金还是给了很多篇幅的,Seale的律师手术期间开庭,多次阻止Seale的抗议、当警察虐杀了一直在向法制妥协的黑豹党骨干Fred之后,Seale当庭抗议,却被法官判藐视法庭,示意法警把Seale带下庭去殴打,还要说“让庭审记录证明我已经努力公平了、我不是种族歧视者。
”——虚伪!
最讽刺的是,新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示意囧瑟夫扮演的公诉律师起诉“八君子”时,罪名是违反《瑞普布朗法》,涉嫌跨越州界密谋煽动暴乱。
而这个历史悠久的《瑞普布朗法》是由当年国会中的南方白人阶级制定的,目的是为了限制黑入活动人士的言论自由——只要是欲加之罪,你是白人还是黑人,都没有区别。
影片看完之后,我看到一个豆瓣影评,他问:索金更左了吗?
确实,《芝加哥七君子审判》非常左,这部影片也确实因此而饱受诟病,认为政治倾向拉垮了索金的编剧才能。
但我觉得——是的,相比起《新闻编辑室》、或者《点球成金》、甚至《茉莉棋局》时的索金,他好像确实是更左了;但在世界不断割裂的现在,我们确实是需要一些左的东西。
或者说,不是我们越来越左了,而是世界越来越右了。
THE WHOLE WORLD'S WATCHING微信公众号:fo444girls公众号回复电影名,查看其他影评
自从看完了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就一直在搜这段历史的相关资料,看到一篇影评文章说电影还原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最大的虚构在于对JGL演的控方律师Richard Schultz ,这个角色的历史原型并没有像电影里是个有同情心的人物,而是这次审判里非常厉害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凶狠得如同政府的斗牛犬(government's pit bull)。
以及勾引Rubin的女FBI探员角色应该也是虚构的。
除此之外,影片里的绝大多数事件都是真实的,很多对话都直接摘自庭审记录。
事实上,Bobby Seale甚至被强制束缚和塞口长达几天之久(bounded and gaged for several days)。
七君子之一的Rennie Davis在一次卫报采访中提到,庭审过程中的某一次他们的确念出了所有在越战中丧生的人名,虽然不是在结案陈词的时候。
来源https://decider.com/2020/10/16/trial-of-chicago-7-true-story-abbie-hoffman-death/
如果从电影角度来说,前半部分还是显的太过冗长,而且没有剧情的跌宕起伏,庭审的过程也没有太过精彩的发言,控方和辩方之间的矛盾也没有针锋相对,而对于案情的回溯也拍的支离破碎,缺点还是蛮多的,但是剧情到了最后引申到思想核心上之后,整个节奏明显加快,控辩双方之间开始针尖麦芒的交锋,最后当汤姆海登在总结发言阶段逐个念出越战牺牲人员名单的时候,一切都升华了!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审判,一场一开始就注定被判有罪的审判,所有的一切尤其是法官的表现,让人嗤之以鼻!
庭审细节的拍摄还是蛮到位的,控方利用主导优势控制审判过程,包括被告,证人,陪审团,大法官甚至舆论导向都被牢牢控制,而辩方企图扭转局势的手段也被一一驳斥,再精彩的辩诉也会被打压下去,历史总是这样!
小雀斑雷德梅尼在这个电影的表现低于预期,可能是人物角色塑造的问题,汤姆海登人物太过复杂了,矛盾点太多表现起来有点脱离,其他角色中规中矩,整体的表现依然在水准之上。
我愿意给它五星,因为所有的思想都不应该被审判!!
作为一个对故事背景及历史了解甚少的观众,电影的前十分钟对我来说的确有点劝退,各色人物粉墨登场,不但要认名字还得认脸还得看字幕。
当故事的主线拉开,一切渐渐变得明朗起来,虽说是七君子,但可以把他们分成几个小阵营,由小雀斑饰演的精英学生汤姆·海登及其小跟班,嬉皮士艾比·霍夫曼及其跟班小嬉皮士,老好人大叔,以及两个只为评审团判罪主犯时减轻内疚感的“赠品”。
小雀斑和艾比是七君子中的主角,故事也是由他们的角度为主讲述的。
汤姆·海登的眼
斑老师忧郁的小眼神电影的开头各路英雄纷纷登场,如果问哪个角色最接近观众自身、最让人有代入感,毫无疑问是三好学生汤姆,他受过良好教育、谈吐儒雅,崇尚和平、反对暴力,更重要的是,他冷静聪明,对整场抗议活动也是有完整计划的,而不是像嬉皮士大军一样神神叨叨,离开大麻和美女就寸步难行。
这个角色由自带脆弱感的小雀斑扮演,更是令观众自然而然地产生共情。
既然敲定了汤姆为主角,故事自然也要体现他的成长和蜕变。
开始的时候,汤姆对这场审判的定义和目标是很简单的,他认为他们应该证明自己的清白,让法官和评审团知道他们并不是蓄谋发动暴力的。
在嬉皮士们嘲笑讽刺法官时,他数次扶额,其实那时他内心还是以为只要摆证据讲道理,他们还是可以脱罪的。
当法官数次光明正大地偏袒控方、歧视黑人,他动摇了,他的朋友给他传阅“不要给法官起立”的纸条时他也答应了,但是当那天的审判结束,法警让大家起立的时候他还是条件反射地站了起来。
他发自心底还是一个遵守规则的人,他不愿相信这只是一场“政治审判”,而七君子注定要被牺牲。
到最后几幕,在法官要求他作结案陈词并明示如果他马屁拍得好可以给他减刑的时候,他幡然醒悟,当庭宣读越战中牺牲的士兵名单,给了法官一记响亮的耳光,也将电影推向最高潮。
至此这个角色已经塑造完成并且得到了升华。
我看到结案陈词的时候法官要他忏悔的时候还以为他要说他最后悔的事是那次给法官起立了,没想到是在填之前抄名字的伏笔。
艾比·霍夫曼的嘴
艾比脱口秀两个嬉皮士无疑是片中一大亮点,他们也贡献了全片中主要的笑点。
虽然之前提及故事的主视角是由汤姆展开,但在几个场景切换、时空转换时是通过艾比的脱口秀衔接,由艾比的嘴娓娓道来。
虽然艾比疯疯癫癫、吊儿郎当,但毫无疑问他是全片看问题最透彻的一个人。
他在审判的开始便点明了这是一场“政治审判“,他和同伴在法庭上公然挑衅法官、玩cosplay,就是因为他已经明白无论真相是什么,他们是否配合调差,他们的罪早就被定下了。
艾比明白这并不是一场控方和七君子的斗争,而是一场革命,所以他向囧瑟夫说他知道对方是一个好人。
艾比是最懂汤姆的人,他们只是选择了不同生活方式的相似灵魂。
艾比熟读汤姆的发言,可以参透他听似“煽动暴力”的发言底下暗含的真正意思,在被选为证人作证时,他体面冷静,引用林肯和圣经中的话贴切而感人,到最后字幕带出他写了一部名为“偷走这本书“的畅销书,谁能不承认他真是一个妙人儿呢。
艾比和汤姆的相似之处,还有一点不知道是刻意为之还是纯粹是台词雷同,汤姆在开头号召大家去芝加哥发表演讲,说了一句大概是“We are going to Chicago, whether we are given permit or not", 艾比在向公园负责人申请场地的时候,也说了一句"These things gonna happen whether you give us the permis or not"。
一些隐喻
全员内鬼我一直觉得执着于在电影中找导演的隐喻是有点牵强附会、过度解读的,但有些片段实在不得不引人遐想。
第一个是黑人Bobby被法官下令在法庭上用布条封嘴,双方律师跟法官要求判决黑人为误判的时候,辩方律师问Bobby "Can you breathe?",这句对白只发生在背景里,甚至连字幕都没有打出来,但还是令人不禁联想到今年美国黑人费洛伊德在被警察跪在脖子上发出的那一声“I can't breathe”。
第二个是当抗议者被警察围堵在酒吧的落地窗前,酒吧内歌舞升平、窗后却是暴力流血,最后抗议者被警察们推着撞破玻璃墙,有点打破第四面墙的意味。
大选、种族问题和暴动,电影选择的背景和2020年有太多的相似性,很难不让人猜测电影有没有映射现实的意图。
抛开电影的历史背景和政治隐喻,单单从观赏角度上来讨论,这仍然是一部好电影,沉重而不沉闷,人物众多但不脸谱化,要燃点有燃点,并且绝不是让人看过就忘的“爆米花”,当屏幕暗下去,心头好像有一些没说完的话,偶尔涌上喉头。
法律所有的结论都不是单纯的逻辑推导,而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心对于公民和正义的期待,是为了满足民众的常情常理!
所以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看到优秀的律政庭审片时总会忍不住在内心感到激动。
由于疫情在美国持续肆虐,当白宫幕僚长接受采访时公开表达并不打算控制疫情的当下,北美日票房也只有区区几十万美金,好莱坞大片纷纷改档,大洋彼岸作为影迷的我们,似乎都没有多少值得关注的英语电影。
而就在最近奈飞接了派拉蒙的盘推出了这部庭审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瞬间冲上豆瓣实时热门,拿到了8.5分的不俗评价。
本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讲述的是发生在几十年前针对一群因反对越战而集结起来的抗议者所进行的一场带有预设目的的政治审判。
全片台词极为密集,张力十足,利用极为精妙的剧本编排将这场长达五个月且复杂琐碎的庭审提炼成了一部将将2个小时的电影,庭内、庭外以及前情后要也通过多次穿插的平行剪辑进行了准确的交代和梳理。
使得虽然电影的信息量以爆炸般的方式疯狂输出,却在缜密的铺陈下井然有序,前后呼应,让你一口气看完后大呼过瘾,尤其是庭审现场水连珠炮般的台词对垒,简直不给你任何喘息的机会,直到最后的高潮戏让你获得庭审片所特有的荡气回肠的快感。
而这部电影正是出自好莱坞金牌编剧艾伦·索金的手笔!
艾伦·索金,因编剧《白宫风云》而声名鹊起。
而大家更为熟知的则是由他编剧的《社交网络》和《史蒂夫·乔布斯》,分别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以及金球奖最佳改编剧本。
而此次他更是亲自担纲导演,自编自导,由于本身就长年浸淫在美国这样一个充满街头政治运动的环境中,基于其对当下各类政治事件长期的观察,再加上其本身的编剧才华,最终呈现出了《芝加哥七君子审判》这样堪称教科书般的庭审片。
不得不说在黑人BML运动方兴未艾,泰国、白俄罗斯等国也接连爆发街头抗议活动的当下,电影似乎也承载了更多的意义,有种借古讽今的意味。
尤其是特朗普在大选前着急忙慌地提名保守派大法官替金斯伯格的缺,就赋予了《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更多的寓意。
而我们虽然没有身处其中,却也能从电影中提取到大量的共鸣点,所谓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电影主要的对垒双方分别是以囧瑟夫饰演的公诉人舒尔茨为代表的美国司法部,和以小雀斑扮演的抗议者海登为代表的所谓芝加哥七君子。
美国由于深陷越南战争泥潭长达20年!
付出了近6万人的死亡代价,且最终以失败告终。
故成为美国历史上一道极为深刻丑陋且明显的伤疤,也才有了后来《第一滴血》里爱国主义的幻灭,所有的美国人都发现了这场战争的荒谬性,几乎造成全民PTSD。
电影一开头用非常精炼的视听语言和交叉剪辑交代了因为越战造成的大量美军伤亡和持续征兵给民众带来的负面影响所导致的街头抗议运动开始风起云涌,引出了电影的几位主要人物。
并非常明确地交代了联邦政府打算公器私用来制裁这些带头的抗议者。
所以这一开始就是一场有预谋的政治审判。
把千头万绪的历史信息迅速地进行了有机整合,为后续的庭审段落建构出一个重要的叙事背景,体现出艾伦·索金高效的叙事效率。
而在之后长达150多天的庭审过程中,导演通过适当的详略配比,呈现出较为完整的庭审交锋,其中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围绕埃迪·雷德梅恩所塑造角色前后人物性格巨大变化所产生的人物弧光效果了。
他起初并不认同其他一些抗议者在庭审现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戏谑和嘲讽,认为这类嬉皮士的行为在媒体和陪审团前面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表现出极力的克制和隐忍。
而一样坐在被告席上的同伴霍夫曼则早已看穿一切,他知道这场审判是不可能有任何公正可言的,因此索性以一种玩乐的心态应对,不放过任何可以表达讽刺和幽默的机会。
这一组本在一个阵营却截然相反的态度所产生的强烈对比贯穿全片始终,使得电影获得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戏剧效果,也为最后高潮段落提供了非常有力道的铺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扮演霍夫曼的正是最近一样比较火爆的《波拉特》的饰演者——萨莎·拜伦·科恩,一位别具一格的喜剧天才,他也曾主演过电影《独裁者》,贡献了不少极为有趣的表情包。
而此次萨莎·拜伦·科恩除了依然有擅长的恶搞戏份外,多数场合则展现的较为严肃,却毫不违和,演起正剧来也有模有样,有板有眼。
尤其是在接受法庭盘问时所流露出来的坦然和不卑不亢颇有看点。
对于体制本身最大的批判可能就是原本愿意相信体制可以维护自己的一员所表现出对体制最大的失望吧。
电影将这最后的致命一击交给了另外一位好莱坞大牌明星基顿扮演的前司法高官来完成。
即便是他自带干粮上庭作证依然毫无作用,被法官要求强制退席甚至连证词都不能记录在案让陪审团获悉。
显然这让原本还抱有期待的海登彻彻底底失去了信任和希望,他也终于明白之前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陪审团的更换、黑豹党领袖的死亡都没有让他清醒,人物的妥协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一览无余,但是这次他总算看清了,并在电影结尾贡献了极富感染力的表达,想必这个大家纷纷站起来的场景会让不少观众联想到同样是庭审片的《辩护人》吧。
可以说艾伦·索金极为擅长编排剧情,整部电影如同在持续地蓄力拉弓,直到整个弓弦被彻底拉满,蓄足最饱满的能量,然后在结尾处瞬间释放,一击即中!
让观众感受到正义带来的最大快感与期待!
坦率讲,国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难看到比较精彩的庭审片,即便是《十二公民》和《非常目击》这样的电影其实距离优秀还是有明显的距离,艾伦·索金在电影中呈现出的编剧才华是值得很多电影人去学习借鉴的。
但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也存在自己的明显缺点,即在批判法官预设立场不够中立的同时电影本身也自带强烈立场倾向,这就一定程度上产生消解作用,是比较遗憾的。
尤其是弗兰克·兰格拉扮演的法官几乎完全是以丑角出现。
这样的表达使得在戏剧层面人物存在扁平化的情况,同时也使得观众在代入视角时完全是没有选择空间的,因为正义和邪恶已经直接被导演进行明确定义了。
那么电影本身也成了一种带有明确立场倾向的政治审判了。
芝加哥七君子似乎也有点儿白莲花的感觉,这反而会引起观众的怀疑和警惕,会一定程度质疑电影的情绪表达,是不是过于美化一方而丑化另一方了。
这或许是本片比较大的一个缺点,导演或者编剧在审视这段历史事件,或者想借此来表达对当下政治事件的观察时,或许适合选择用一个更加冷静且中立的视角来描述或许会让电影文本更加厚重,且具备更强的历史意义。
另外对于观众来说,《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大量且快速的对白可能在观影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接受门槛,很多长串的人名看起来也可能比较费劲。
但是整体来说电影还是比较值得一看的,特别是应和了当下不少的时事政治,可以捕捉到很多对应的情绪与表达,再加上属于庭审片中展现较为出色的电影,因此推荐大家利用休息时间来看看艾伦·索金的这部《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非常棒的电影,法庭上的唇枪舌剑穿插着当时公园示威场景的回放,节奏控制的很好,而且几个人的性格和政治观点都得到了充分展现,尤其是影片开头的历史事件剪辑交代出审判的背景,手法新颖。
导演的掌控力很强。
20240628二刷,注意了台词,心情很沉重。
政治是肮脏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已经提前预设了结果的审判;但,西方的民主,要求这场戏必须演下去,不管怎么样,它公开法庭辩论,虽然法官的立场预设明显。
最后的结尾令我动容,不管各派,甚至是诉方律师,也在人道主义的感召下,起来向阵亡将士致敬。
不忘初心。
欲加之罪,所以要激怒学生,所以要学生先动手,何其阴险。
非暴力,谈何容易。
许多黑屏处理,也许导演也没想好怎么判断,或者他就想把问题抛给观众。
虽然是1968年的事,但类似的事件,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仍在上演。
索金的电影应该叫speech film:完全靠对话驱动、用对话衔接镜头、以对话为主要甚至唯一动作的电影。本片尤其明显的是一个场景常剪在人物一句话说到半截再由下个场景中的人物完成这个句子,用言语的对比、延伸和重复制造speech montage,而其余音效(杯子响、掌声、法槌、摔门声)都是不间断的台词间为数不多的标点。配乐则无足轻重,本片中只有类似警民冲突这种不以可辨识对话为核心的短暂场景中作为不易察觉的低音和声存在(《社交网络》就不会这样)。好在speech正是法庭的特征和公民不服从的内核,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影片最直观(闻)的戏剧冲突,所有情感调动也皆由与话语和话语权相关的剧情点燃起。缺点是本片成了大型mansplain六十年代精神现场,这种对speech的迷恋和索金所代表的白男局限进步政治简直一体两面。
平庸是对你这部电影的褒奖
傻X左派电影
“与我的政府对我的蔑视相比,我的蔑视不值一提”
学院派规规矩矩零零散散 不要浪费时间on this film
叙述节奏真好,充满音乐的律动感
我可以勉强忍受2个小时密集对白的轰炸,但最后突然故作高潮的煽情简直刷新了我的下限。全片围绕谁先发起了暴力行为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审判,最后你给我念越战死亡名单?这和其间发生的暴力行为有关吗,我当然知道游行是因为反战,暴力行为的产生是因为游行,但审判的罪状是暴力行为,你全片也没有在反战问题上做文章,最后这一手偷换概念玩得挺溜。我很少用白左这类词去定义某群人,但真的是受够了这种典型的所谓白人精英思维
灯塔国的法律系统,大家懂得。找10名完全不懂法律的陪审员来审判,这里头学问可多了,可以用来逃脱法律,也可以用来操纵法律。
选择质询人选前几处对冲突的闪回技术上制造了煽动力。索金作为导演基本上没对法庭空间有所利用,仅依靠陈述历史来煽情。
我以为节奏感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相比索金导演的前作成熟了很多。剧本苛责的话缺少一个让我惊喜的rosebud,希望芬奇能在《曼克》里做到。
莫须有罪政治作秀,两人凑数一人堵嘴;对抗父权只需扛棍棒,种族平等随时赔性命;花天酒地一镜之隔,警徽摘除暴力升级;和理非勇武不割席,“让我们的血流遍整座城”,回归述求阵亡名单……索金这剧本找导演拍找了十多年,终于在最贴合现实的时候自己上阵把片子拍出来了,可喜可贺
企图用高强度的对白协同剪辑制造出本不存在于历史情境当中的情感波动,但本质是以违背现实情境作前提的,因此是一部电视剧。对历史还原毫无塑造“在场”的意识,十足证明艾伦·索金对历史事件复原的兴奋点是一种粗暴意淫的快感。
一边骂警察是猪,一边哀悼越战士兵,左得左右逢源。动嘴念念死人名字是可以的,为活着的退伍伤残拿出抚恤金就难了,还是直接扣老兵一顶杀人凶手的高帽子吧。除开现实层面的虚伪,戏剧层面也站不住。法官像个小丑,但丑角当不了反派,根本不能和嗦金自己写过的尼克尔森相比。这里面没有真正的辩论,只有单方面的宣传。扯半天最后只能用一厢情愿的行为艺术,而不是用语言本身赢得胜利,对这种话痨片真是莫大讽刺。而一个反美片儿能让民小高呼灯塔万岁,只能说地板高于天花板。
从来没有经历过自己的思想被审判
没有感触,也没有震撼,可能是有人别有用心,评高分数吧。
过于紧绷,努力地为情绪制造出口,宣讲也可以如此不坦率。缺少合适的指挥家,所谓乐谱不过是一沓又一沓无用的纸张。
开场叙事非常高效,虚实混合剪辑暴动也非常有震慑力。可惜索金的剧本影像化并不成功,自认为信息量巨大却让人抓不住重点,廉价的情绪渲染让人想起我不是药神,除了abbie以外的所有人都缺乏人物弧光,看完也无法引发任何共鸣。结尾仓促马虎偷换概念,最为败笔。
懂了,左翼理想主义者没前途
What a boring film,自作聪明自以为是
代表同性恋女拳的左派如愿以偿,海登不幸言中,从长远来看,这是在战争的特殊年代,传统对变异的失败,担当牺牲对于独立主义的失败。他们不配君子之名,却享用了先进体制对于个体的保护。真正的牺牲是前线的士兵,而不是这些矫情怂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