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会自愿给一部烂到家的电影写一些感想,虽然我也只是一个烂到家的键盘侠。
包贝尔确实不太适合做导演,做演员时候演戏尬,做导演矫情,放不开。
《阳光姐妹淘》的韩国原版是我大学时期喜欢到难以自拔的一部电影,重复看了很多遍,毕业后也还是很喜欢重看,很难数清楚自己到底看过几遍。
年纪一大,对过去的事没有多少精力去掰扯了。
一过三十岁,家庭和工作的各种糟烂事把我的精力和回忆也蚕食得差不多了。
画横线,我是男性。
或许看到这,你会很奇怪,似乎《阳光姐妹淘》这样的电影,不该有正常的男性粉丝。
或许,我不正常。
除了生物学上有一个姐姐之外,我没有兄弟,没有姐妹。
大学时期看完《阳光姐妹淘》,觉得那份友谊真好,可以在时间和生活侵蚀过后,依然坚强。
很希望自己当时所在的那个大学宿舍里的六个人,也能变成那个样子。
当然,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健康地活到自然死亡,我渴望的是那份友谊的纯洁和真诚。
可是十几年过去了,却发现,生活成了一锅粥,在内卷的波涛和竞争的世界里,我渐渐变成了末位淘汰者,而另外的人,也都几乎没了什么明确的消息,只知道他们大概活在哪座城市,其余的也只有朋友圈里的零星生活碎片。
而有的人,哪怕是朋友圈,也再也见不到了。
见不到的那个人是我们6个人里面年纪最大的,传说他是87年的,而我们那一届大多是90或者91年,零星的几个复习生是89年的,所以我们在日渐熟悉后,称呼他叫“老大”,他也自然成了舍长,一个被推来推去的光荣职位。
长得瘦瘦的,留着郭富城那般港帅的发型,走路的时候头会微微低一些,似乎害怕对面走过来的人看到他的帅气容颜。
五官很秀气,脸很小,在他那头蓬松的秀发之下,羞涩的容易让人怜爱。
但是年纪这种东西在人身上的痕迹是藏不住的,他笑起来总是有一些邪气,不像我们那个时代的单纯,眼睛里透露着些许精明,有着我总是学不会的盘算。
很快他就在大学找到女朋友了,然后每天猫在楼道里打电话打到半夜才会回来。
目前混的最好的是最高的一个,那时候有192,人涨的也很帅气,看朋友圈,最近好像又长高了。
人有能力,真的是在哪都不会混的差,到哪都吃得开。
他是非常会交际的人,大学没开学之前就利用贴吧和校园网等各种渠道跟校友们联系,认识了很多人。
一到学校,就和很多学长学姐打成了一片,全身上下都是Nike,是我大学四年都没穿过,现在哪怕我有钱了,依然不舍得买的牌子,不是我穿不起,而是觉得没有穿的欲望了。
后来他就一步步爬上了校学生会主席的位子,在各种晚会中大放异彩。
毕业的时候参加了一个比赛或者培训,进入一家非常有名的大公司,在北京混的风生水起,做到了公司宣传部副部长的位子,比公司很多老前辈都牛掰。
朋友圈主要就是到处出差,各种五星级酒店和有意无意露出的奢侈品照片,看着让人直羡慕。
我们上一次微信有联系,好像还是在2016年吧,那一次,我知道了他是同性恋。
住在我下铺的那个,一直是让我觉得很矫情的一个,可是人也很真诚。
刚上大学的时候也是一个很入流的人,一般潮,属于美邦和森马系,现在应该叫HM或者优衣库系。
说实话,我到现在都觉得自己不怎么了解这一个人。
平时也会一起玩一玩,但是总觉得隔着什么,也总是觉得他从始至终都没把我放在眼里。
后来他的朋友越来越不是我们,更多的是和其他系的人一起玩了。
再后来他考上了八大名校的研究生,成了某省级卫视的记者,也是经常天南海北的去。
2016年和17年我路过他工作的城市,都有去看他。
2016年,他还带着我在南京转了一圈,17年请我吃了一顿工作餐就去上班了。
我也没给他带什么好东西,16年带了一桶义乌的麻花,看起来很廉价,不知道他是否会扔进垃圾桶。
17年带了一本书,阿斯塔菲耶夫的《树号》,还套了当地一家很有名的书店的袋子。
他说自己曾经在我们上大学的那座城市见到过老大,他当时站在路边等公交车,而他也没有下车。
最不爱去上课的一个,是来自南部某省份的游戏王。
刚上大学的时候,特别爱装逼。
东北同学妈妈请他吃饭,他总爱点评每一个菜,说北方的做法不如他们南方的做法好吃,把同学妈妈气得够呛。
一开始他也是上课的,后来就不去了,每天都在宿舍打游戏,打的宿舍经常断电。
我们也不会主动去充钱,都是他自己一次10块钱的充。
他高中时候就有女朋友了,女朋友来看他,他还从学校门口超市买了山竹,说是他女朋友从老家带来给我们吃的。
那是我第一次吃那个水果,当时也不知道叫什么,很久以后小山竹火了,我才知道山竹是什么。
再后来,我也就不怎么关注这个人了,因为他肯定在宿舍,人贩子都抓不走。
后来看另一个同学的朋友圈,他结婚了,远在新疆的同学,还去给他当了伴郎。
还有一个,是和我最好的,因为我们都是村里来的,一看就是穷人家的两个孩子,穿得土,晒得黑,头发短,没有发型。
手机都是500元以下的,现在叫老年机。
他是家里的老三,哥哥姐姐都结婚早,父亲好像是个农村教师,日子过的紧一些。
刚上大学都快过去一个学期了,他还没有买手机,也是宿舍最晚一个买电脑的,更是宿舍里打工最勤快的,在肯德基做钟点工,做到很晚才回来。
后来他真的跟餐饮行业结了缘,去了浙江一个地方,干了一段时间的餐饮经理,后来自己开了一家鸭血粉丝汤馆。
疫情期间遭了打击,问我借了一些钱。
借钱之后我们的联系就更少了,我怕伤他自尊心,也不敢联系他,怕他担心是要钱。
他也怕我担心不还了,每次收到我的节日祝福,都会回复“一切都记得”。
看到这句话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那点钱我还是不缺的,你拿着用就好,不用还。
后来看他的朋友圈,好像是开始干夜班的西餐,好像也开始送外卖了。
后来我结婚的时候,他又找我借钱,可是我真的拿不出来,手头是用钱的时候,就不好意思地回绝了他,再后来,就真的不怎么联系了。
最后说说我吧。
刚上大学的时候,天性解放,做了很多愚蠢出格的傻事,努力地融入一个又一个圈子,却又被放在一边。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培养长大的,天生就很娘气,好听的说我秀气,难听的就直接用上了当时超女里流行出来的词汇“伪娘”,这些年又陆续诞生了“娘炮”等词,我也是服了自己了。
大三做视频的时候,我还在同学的一个视频里,真的演了一把娘炮。
在寻找阳刚这条路上,我也没少努力,大学毕业后甚至进了全国最阳刚的一个行业,试图扭转和改变自己的状态,唤醒身体里某个刚性基因。
应该是失败了。
在这个全国最阳刚的行业,十年,我渐渐活成了末位淘汰者。
任职时间最长,职位最低,看着一个又一个起跑线上的朋友甩开自己,渐渐也就没了朋友,有的变成了领导,有的也只能是同事。
中间也有过很要好的人,后来或许是我混的太差,没脸见他们,也就不再见了。
渐渐活成了隐藏角落。
虽然娘,但是我还是结婚了。
见了不到5次,就领了结婚证了,然后努力生了一个孩子。
女儿很可爱,肉乎乎的。
我是一个不会社交的人,但是性格很好,很多人愿意和我交往,但是我不会请别人吃饭,不是怕花钱,只是不知道怎么开口;不会给领导送礼,哪怕在饭桌上敬酒都会感到不好意思;不会和领导交流,除了一些官方的聊天和谈话,从没敲过领导的门。
身边有些人看到我傻不拉几的,都替我着急,有人给我献策,告诉我该怎么提升,还有人帮我去找领导推荐,可是后来都没有什么结果。
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
不是笨,是缺少世俗的精明的一种蠢。
我是爱看书或者爱看小说的人,脸上总是挂着一副不高兴的表情,因为嘴唇自然朝下,总让人觉得我时时刻刻都在不开心。
后来了解我的人,祝福我的时候,竟然还是说,开心一点。
我本来是一个乐观的人,可能后来看小说看多了,被一种悲伤主义给侵蚀了,对这个世界多了几层悲伤滤镜,于是伤世感怀多了,成了一种没有能力还无病呻吟的状态。
渐渐地,我承认自己的平庸,承认自己的失败,承认别人的努力和优秀,也开始承认自己的无知和自大。
读书不是一种阶级划分,更不是你和世俗之间的鸿沟,或许是你和成功之间的鸿沟。
因为,成功,就意味着你要和很多你看不上的东西同流合污,而你却又不想踏进那条河流。
我不会去阿谀奉承,更不会去推杯换盏,我也知道,个人的独自勤奋在政治圈子里,或许是换不来好的结局的。
情伤大于智商的工作,在我这里,成了生存的基本,我成了一个领工资的机器。
还努力攒下剩余的情感。
我现在开始复习法考了,希望能离开这个圈子。
可是当律师也不是我想做的,只是想给生活找点努力的填充物,过与不过,看命,我只是想让命,有些味道。
其实,我想当个作家,可是我都不敢告诉别人。
三十一岁,我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回看友谊,身后一片废墟。
我没给自己留下什么,没有可以肆无忌惮打电话诉苦的人,没有可以寻求帮助的人,更没有可以随时去见又聊得来的人。
今天,无法想明白,我们是怎么抛下彼此的。
张丽君是好的,过得很说的过去,还有勇气去找回那些过去。
而我,连面对过去的人的勇气都没有,真想把自己埋起来。
读书多的人,心里或许都有几分傲气,觉得自己有点东西,哪怕在现实面前被碰的粉碎,也依然表面直立,哪怕内心已经一片狼藉。
我站着,就是在努力。
不知道该怎么写大结局了,不想写一些鼓励自己的话,因为毫无用处;不想表现得积极乐观,因为我真的很丧,文字的自我催眠已经没了意义。
人生,或许才刚开始,而我想躺平了。
希望看到这片文章结尾的人,能留下一些鼓励我前进的话,或许哪句能够点醒我呢?
你试试。
影片十分温情,用现实和回忆交错的方式讲述女主人公为满足重病好友的心愿,去寻找二十多年前的各个姐妹的故事。
她们回忆起自己的青春,是不会重来的十八岁,也许像每一个小团体一样,有开心有眼泪有悔恨,可当我们回想起的时候,总能感觉到幸福。
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家人,爱人,朋友,在我们难过时朋友给我们安慰,我很爱我的朋友们,就像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一样。
学生时代的我,敏感、自卑、内向又放不开。
并不是那种特别吃的开的人,所以跟我一起玩的都是固定的几个人。
从小学开始就在寄宿制学校,半月回一次家。
小学的同学就不要提了。
初中时代,有几个玩的很好的现在有联系方式但是也不联系了。
现在还能叫的上名字有zxf,zxh,sxr。
其余的都叫不上名字了;感觉初高中像是人生的至暗时刻,高中现在记得的只有zby,zlc,也是有联系方式但是并不总是联系;大学生活疫情中度过,一大半的时间都在家上网课,玩的好的只有wyr,wjn,lyq;这上边的人都是我心底里的真心朋友,而我并不确定在他们心里我是怎样的,曾经的约定不知道能否兑现。
他们或许已经结婚,或许也已经生子。
我一直期待着能够去做他们的伴娘,没做成伴娘没有关系,希望你们接下来的人生依旧能够平安、健康、快乐!
看完感觉好难过啊。
高中的时候大家一起打打闹闹,说着要做永远的姐妹,眼睛里永远都有光。
可是为什么长大以后什么都变了啊?
原来长大会变得不幸啊。
会变得忘记梦想,为别人而活;会生特别疼会导致死亡的病;会不再快乐,做着不挣钱的工作;会原谅出轨的丈夫;会嫁给只会打游戏的丈夫,独自照顾孩子;会经历各种不幸的事情,努力只是让事情好一丁点而已。
大家最后都变得好沧桑啊。
想来想去,好像只有沧桑可以概括,都好不快乐啊。
让人好难过。
唯一幸运的是,大家最后还能聚在一起吧。
挺喜欢这个故事的,但是跟原版韩剧好像啊,一模一样。
先道个歉,这个曹同学的名字我不记得了。
趁着周末最后一个下午的劲,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在众多的烂片中看一个。
今年的电影在我看来越来越烂了,导致我一个每周都要去电影院看三部电影以上的人已经好久没去过电影院了。
在抱着去电影院感受空调的心情中我意外的看到cgv提前点映了这部好早就开始营销的电影。
毕竟一开始我就是抱着看烂片的心理,所以下单的时候并没有犹豫。
整个电影院加我有五个人,后面一对情侣一直在全程开心聊天,而我坐在他们前面座位上哭的像只狗。
虽然我哭的这般惨烈,但这部片子我最多给三星。
一星给反派曹同学,一星给殷桃和倪虹洁马苏,最后一星给所有的女性们。
片中的反派是整部电影的演技天花板,曹同学每次的出场,都让我真真的相信有这么个人的存在:被父母遗弃、缺少爱和钱、开始偷窃、被全世界另眼相看、装作不在乎的背叛全世界、歇斯底、崩溃。
她需要靠偷窃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需要靠欺负同学来满足自己的自卑感,需要过激的竖起尖刺来保护自己,被迫和“主动”的成为了被唾弃的人,对于整部电影而言,她也只是个拿来即用用完就扔的不起眼的负罪羊。
(首先声明:所以违法犯罪的事我都反对)她的一切轨迹符合事实,不脱离实际,演员也很好的诠释了出来。
乌托邦的是,主角们也可以欺负别人,因为她们是主角,所以她们的一句为了义气就可以给他人一巴掌。
但事实却是,谁没有理由呢。
我才疏学浅,对于影视剧等生活艺术的审美,我经常会关注它的真实性,因为我相信这个世界是存在逻辑的。
反面例如玛丽苏:一个被爸妈抛弃的、从小连吃饭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的人居然单纯善良的没有见过世界的恶面。
玛丽苏可以善良,这可能来自于她个人成长中自己的选择。
但是他不能一无所知傻的善良,这是白富美才有的特质,跟她们拥有爱马仕一样。
没想到豆瓣给阳光姐妹淘的评分这么低,看来果然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首先说说观感,对于我来说,有笑有泪,演员有演技,这就挺好的。
殷桃、倪虹洁,这些在我看来很有实力的演员,是受我尊敬的。
不评价女孩子们要一起做些什么事情才算是姐妹,因为我也不知道。
在我印象中,好像女孩子的友谊都是建立在吃吃喝喝聊天上(也可能是所有的友谊都是这样?
),我也不知道这样是不是非常合理应该的。
影片中的姐妹友谊建立在共同对抗外敌和一起吃喝玩乐上(好像又和我的认知吻合上了)。
我总觉得,我心底对于友谊的形成和维系方式拥有更不一样的奢求。
本片故事非常完整,叙事时节奏非常平和。
全片能感受到极其深厚的姐妹情谊。
学生时代几位女主们的姐妹情随着大姐大的离开而分崩离析。
二十多年后再重聚,最开始彼此之间很陌生,但随着后来更加亲密的相处,儿时的回忆和感情重新拾起。
本片非常适合已有多年情谊的姐妹们带上自己曾经的好姐妹去观影。
但是本片在翻拍本土化改编方面做得非常不巧妙,因为原版电影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而在本土化后的强行改编使得本片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但还是呈现出了不少儿时的记忆,值得在片中细细品味。
张绍刚曾评价过包贝尔:“他有一个能力,叫取其精华,变成糟粕。
”我不能证明这世界有时空穿越者,但必须承认张绍刚的眼界有一定的前瞻性。
《阳光姐妹淘》讲述的是家庭妇女张丽君在医院中见到罹患癌症的高中好友林青,为了完成林青的愿望,张丽君开始搜寻当年朝夕常伴的“阳光姐妹”七人组,现实中的姐妹一一出现,埋在少女期的尘封往事也被风吹开了面纱..电影采用当下与过去两条时间线并行,在主角中年与少女时期交叉剪辑,随着故事的推进,主角以及其他6位阳光姐妹的故事一一被补足完善。
有的雷厉风行,有的仗义憨厚,有的口吐莲花,有的爱美有的贪学,还有一个更是人人艳羡的大美女模特。
无论原版还是后续中的翻拍,七位主角的人设均为此。
在观看电影之前,我最怕的一点是包贝尔将原版如数复刻,无论分镜、调度、叙事节奏等等来一个大型“换汤不换药”,毕竟包贝尔的导演作品只有一部4.2分的《胖子行动队》,实力摆在那。
可当电影开始,我才发现我想多了——还不如照搬。
首先我要承认,从影像角度来看,包贝尔并没有比着原版临摹照抄,在场景、服装、分镜等角度均有个人化与本土化的改编。
然而,在剧本上,包贝尔这般跟原版几乎没有任何改动。
从角色的每一个动作再到故事发展的每一步走向,甚至是一个专场,一个包袱,一种情绪甚至连台词都形同饼印,如果你看过原版,这就会给人一种很强烈的重复感。
我甚至认为将原版与包贝尔版一起放,原版放到哪包贝尔这般肯定到哪。
也难怪不少网友看完大呼:这不就是汉化版吗?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开扛了:翻拍可不就是照样重拍吗?
其实不然,拿19年《误杀》举例,陈思诚与柯汶利在拿到剧本后第一个先是进行大幅度修改,比如电影中的“摔跤场”,“羊的意象”,还有“警察挖坟”等情节均为全新原创,陈思诚在开机前甚至拍着胸脯保证:“我忘了那个版本了。
”
这便是《误杀》之所以能成功的原因,即便看过原版依然被全新的叙事手法和剪辑折服。
同样的还有翻拍自《盗钥匙的方法》的《人潮汹涌》,一样是翻拍,但除了故事核心之外,整个叙事节奏也发生了变化,视点完全不同,俨然变成一部双雄电影。
翻拍并不是“让你抄作业”,而是“这道题给你,你该怎么解”。
你不能换支笔、修改个字体,然后将解题思路照抄一遍,也要试着用自己的手法重新演绎这个故事,所谓老歌新唱的要领,莫过于此。
再者,包贝尔葫芦依样也就罢了,毕竟这种被托付任务的翻拍,其目的也昭然若揭,做个汉化圈一波钱就是。
可偏偏,不知是能力受限还是有意为之,很多细枝末节被删了不少。
拿开头一场戏举例,原版中主角进医院慰问母亲,母亲聒噪市侩人设鲜明,更有一群病友在旁边吐槽电视剧鼓噪,整场戏下来不仅轻松幽默,还让电影立即渲染一种喜剧氛围,后续更是有callback作为回应。
然而包贝尔这版,删了。
就主角母亲甩了俩包袱,就立即切下一场戏,不疼不痒,浅尝辄止。
相似的还有很多,再比如“脏话皇后”那一段。
剧情中是回忆完“后巷大战”紧接着主角就开始寻找“脏话皇后”,但在寻找之前,原版给了脏话皇后非常多的戏份用以加深记忆。
准备打架之前,导演用一个长镜头用脏话皇后的正脸大特写开始,让她与整个团队通过台词发生联系,巩固中心位。
然后,大战第一个名场面也是她贡献的。
其次,大战完毕,她还有非常多的调侃戏份。
这一来二去,导演只是在告诉你:“她”究竟是谁,“她”的特点是如何以及“接下来我们要讲她了”当记忆通过接连几场戏根深蒂固,这才派女主去找中年的她,从而衬托出后续的包袱。
可包贝尔这版,除了大战的亮相之外,根本没有着重戏份,几场戏走马观花交代完,下一个镜头就派女主去找。
说实话,我十分怀疑银幕前的观众能不能对上号。
明明很像,但那里又少了点,这就是包贝尔版第一个缺点:赶。
没有铺垫,没有解释,没有留白,整个电影像是在完成任务,让人物完成动作却不会铺设动机,完全不在乎观众的心理感受,邯郸学步版模仿原版,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一言以蔽之:抄都没抄全。
第二个缺点就是:嫁接冲突。
说到这,我十分怀疑包贝尔看没看懂原版,为了配合受限与本土化进行大段删减整改,末了又掐一段原版照搬,蛇头虎尾、似是而非。
别着急喷我,我们举三个例子:第一个,原版中主角与女儿有相当占比的戏份,意在交代母女之间的隔阂,从而引申出女儿被霸凌,妈妈带着老闺蜜们在公园与之血并。
这不仅向女儿证明母爱的无谓,也加固了闺蜜间的感情,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救赎,新仇旧爱一同解决。
包贝尔版:母女戏被删除,直接开干。
那这场架打着还有什么劲呢?
怎么说呢,包贝尔用华丽的技巧把主角描绘成了一个撒泼的老娘们。
第二个,众所周知,原版的高能段落有一个就是“戴耳机”,致敬苏菲玛索。
而国产版男女主相会时,为了符合国内历史,把原版中的酒吧改成了旱冰场,这无可厚非,经典的“戴耳机”一幕也一并去除,改成“摸后腰”。
可最后,国产版又是维持原版,让男主给“模特女”戴上了耳机,从而表示爱情的幻灭。
但是大哥,国产版就没有戴耳机这一动作啊。
你戴耳机有啥意义吗?
这个动作出现过吗?
女主凭什么就认为这个为背叛?
他的意义已然被你剥夺,你还用它作甚?
第三个,原版结局中眼看主角被霸凌,模特女抽着烟霸气登场,用一手阴招三两下将反派恫吓逃走。
从造型再到出招,均是刻画她的“阴狠”,为结局的背离铺下草蛇灰线。
而后老师经过现场发现一颗烟头,进班呵斥激化矛盾,反派彻底黑化。
而国产版,模特女竟然上去就是一顿天降飞腿,纯用武力压制了反派,这也就罢了。
关键是她含着棒棒糖出现,打完后,老师还是举着个烟头进班找人。
这烟头哪来的?
我是中了伊邪那岐了吗?
这你自己看能解释通吗?
牵一发而动全身,故事是讲究逻辑的,人物是讲究动机的,当编剧下笔拨动起首,而后的故事走向多多少少也会引起蝴蝶效应,最起码也要遵循基本逻辑。
然而令人错愕的是,包贝尔顾头不顾尾,俨然一个“渣男”,改了开头就灰溜溜地逃走,发现不能负责后又拿来原版擦屁股。
最后,电影里还有包贝尔夹带的私货,比如原版中没有的“哥哥去学摇滚”这段,包贝尔思虑再三还是加了进去,理由就是借台词想告诉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
我????
你自己买个镜子对着自己说好吗?
凭什么让观众承载你的理想?
整个电影很像你在韩国旅游时看到一位绝世美女,回国后你茶饭不思、朝思暮想,每每夜深人静月光下总会映衬出她的倩影,10年后突然有一天,她宣布来到中国,你以为是月老下凡,成全了你这旷世眷恋。
可当你举着爱的接机牌在机场苦守半夜,终于等到佳人出现时却发现:她的身材走样了、脸垮了、连衣品都变得城乡结合部了。
转眼一看,她挽着臂弯的男人,竟然是包贝尔。
同样的一个人,咋被糟践成这样呢?
你要改,你就大刀阔斧的改,别整体上完全复刻,又偷偷摸摸的缺斤少两夹带私货,画虎不成,东施效颦。
哎。
如果说你没有看过原版,那么这部电影尚且能看。
毕竟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如果你看过原版,那就不要作践自己了。
由奢入俭,太难。
事实上,这不是包贝尔第一次玩“翻拍”了。
2019年翻拍自韩国的《‘大’人物》取得空前好评之后,受宠若惊的包贝尔仿佛看到了职业希望,一头扎进了翻拍坑。
结果2020年翻拍日本的《我的女友是机器人》扑了,3.7分。
年初自己翻拍自己的《大红包》也扑了,4.8分。
如今,即使包贝尔亲自拿起导筒,仍然扭转不了扑街的命运,首日票房只有1127万,到今天《热带往事》《超越》的上线直接将其送出前排。
猫眼预测只给了1亿,创下包贝尔近几年来之最。
口碑方面由于人数参与过少尚未结算。
但打开最新评论,一二星的吐槽声不绝于耳。
他用实力证明了一件事:即使站在巨人肩膀上,我也能让他栽个跟头。
很喜欢韩国那版《阳光姐妹淘》本来相约小学一起的几个闺蜜再看一遍,没想到中国版的又是我一个人看的,剧情跟韩国版几乎如出一辙,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相较于校园爱情片,我更喜欢这种校园友情篇^_^而且又一次看哭,从张丽君脱外套包裹住秋玉红,抱住秋玉红那开始哭的,录像带那一块也印象深刻,在学校时候总觉得世界都是我们的,谁又能想到仅仅这些年,自己和当初的自己竟然这么大反差了,这个世界太少的让我们能保持住自己了,尤其是女孩,现实打败太多的美梦,这能叫长大吗?
殷桃的演技一如既往的好,但是总觉得张丽君这角色和少年时候反差有点大,殷桃骨子里带有一股劲儿,演什么都带,张丽君也许应该更柔和一些,还有倪虹洁,真的是演技加美颜,就是不大火,也是醉了,这片也没有大家传的那么烂,我觉得如果能找回点自己青春的记忆,提醒自己在现在的生活琐碎中找找自己有豪情时候的影子,它也是不错,珍惜当下啊朋友们,亲情友情爱情,哪怕对偶像的爱、陌生人之间的照应,都弥足珍贵…
这可真是近来最让人“大抬眼镜”的一件事情。
这说明了什么?
对于大多数中国电影创作者来说,拍摄介于电影与电视之间的影像大概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
直接拔高成电影,对他们要求太高,而且也容易脱离地气。
拍摄成电视,又无法承载电影本该完成的功用。
于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风格脱颖而出:既不会重视影像而忽视文本,也不会因为重本文而虚化了影像。
追求及格线之上,即可。
越是欲求优秀,越容易坠入不及格的尴尬境地。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
为何那么多韩国电影汉化失败,反而是《阳光姐妹淘》成功了呢?
原因可能很是简单,包贝尔做了最简单又最“鸡贼”的事情,即原样复制,“依样画葫芦”。
这种事有追求的导演做不出,但包贝尔可以,并且做了,反而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
越是想本土化,创造出新的东西,甚至妄图超越原作,越容易走向失败。
因为才能摆在那里,过度自信不仅不会给电影带来增色,反而容易因为对现实的认知不清,导致电影失败。
包贝尔大概自知非科班出身,才华很有限,最大程度地利用原作的精华,才是最为务实的方案。
因此他成功了。
林青才是光啊,太好哭了T﹏T
翻拍不应该是照搬全抄,尤其是这种生活片,因为国情不一样,情节原封不动照搬,就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尴尬。包贝尔这次作为导演,运镜,转场,剪辑,甚至配乐都可以,拍电影的技术算是有了,可惜电影最重要的内核约等于零。原本真的挺期待能把女性成长困境好好说一说,结果着力点全在讲闺蜜情上,最后那个瓜分遗产更是完全脱离实际的好笑。
倪虹洁张歆艺同框真难得,雌雄双煞从天而降…和刚出道时广告花瓶相比倪也是磨练出没有偶像包袱的女神经病戏路了~难看的校服,姐姐妹妹的团舞,墙上的摇滚乐队海报,或多或少勾起中学时代回忆……一群昔日女神直奔中老年,只有曾黎还保持着模特身材…大多数理想被现实的平凡扑灭,短短人生不过如此…虽然3倍速看的,评分4.4过于恶劣了,还是有几个戳中的点
呕 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就被糟蹋了,居然还是被包贝儿呕 我唯一一部电影看了3遍的,太恶心了,怎么什么人都可以做导演啊
几乎是一部汉化了,原版本子太好,所以片子本身说不上差,但绝对不怎么好。没有属于包贝尔的东西,也没有属于我们的东西,没有新意也不落地到本土。原版的集体上街不能拍,可就连抽烟接吻也不能拍,就这还能指望拍出什么感动来呢?
不是加个铅黄滤镜就等于回忆杀,也不是等于复制“请回答”系列。众筹包贝尔不做导演!
包贝尔你想死吗?敢翻拍阳光姐妹淘
我不明白为什么都在喷包贝尔,这片子跟他简直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剧本现成,成片现成,照葫芦画葫芦全拼演技,在众多照抄翻拍的烂片当中这个真的挺不错,你们要是看过《重返二十岁》《外公芳龄38》这种垃圾,就知道全本照搬的翻拍这部算好的,几个小孩演技没拉跨,国内元素不违和,当然强抄的几处服化道还是比较尬的,最亮点的就是蒋小涵张歆艺和倪虹洁了,敢于在银幕献丑的演员绝对是好演员,也可能是真没钱了……那个小倪虹洁演员找的可真像……
看过三个版本更能体会到原版的好的创意和好的执行:几个蒙太奇转场、女主跨时空的拥抱、灵堂跳舞。但中、日版本都抄得不够好,这部里把滤镜条直接拉满,生怕观众分不清回忆和现实,第一处转场还加了特效,没有原来的自然。九阴白骨爪砸电脑好评,片尾的返老还童倒是个不错的改编。
逐帧翻拍拍得也不怎么样。几首插曲跟点外卖时送的劣质饮料一样,又山寨又难喝,有不如没有。
四星给倪虹洁,她值得
没原版好,也没那么差,不是拿着食谱就能当厨师的…
点映。翻拍韩版:全靠勇气,只有勇气。包贝尔在烂片这块真是拿捏的死死得,从朝气蓬勃变得装模作样,把沙雕少女整成问题儿童,从惊为天人到平平无奇(李幽然),脸被割伤血流不止的段落不再震撼,重逢再跳的舞蹈不再令人感慨,原来的热血中二、情比金坚到了这儿全是雷区尬点,一路看下来真是挡不住的塑料感廉价感(更像演技类综艺)。
不尊重女性的人怎么可能拍得出好看的女性电影 除了无脑照搬就是无脑照搬 一星只能给殷桃
怀旧金曲大串烧,最后分遗产部分代入感太强了,想要这样的姐妹😭
什么人都能当导演系列
包贝尔拍女性?太滑稽了
逐帧翻拍笑死。不过包贝尔真是废物,就这都能拍出来好多尬戏。倪虹洁那个小演员找的简直一模一样。少年女主演技是真不行,要是换成谭松韵不仅像殷桃,说不定效果还更好
点映。除了一两处较为敏感的情节有所修改,其他几乎逐帧照搬,许多分镜都一模一样。说实话,很业余,很生硬,尬的地方也是尬的不得了,可没办法,我太爱原版的故事了,青春片的白月光,实在不忍心打低分。
还可以,想扑进曾黎姐姐的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