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人

The Snowman,雪中罪(港)

主演:迈克尔·法斯宾德,丽贝卡·弗格森,詹姆斯·达西,科洛·塞维尼,方·基默,J·K·西蒙斯,杰米·克莱顿,夏洛特·甘斯布,托比·琼斯,大卫·丹席克,索菲亚·海林,雅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瑞典语言:英语年份:2017

 剧照

雪人 剧照 NO.1雪人 剧照 NO.2雪人 剧照 NO.3雪人 剧照 NO.4雪人 剧照 NO.5雪人 剧照 NO.6雪人 剧照 NO.13雪人 剧照 NO.14雪人 剧照 NO.15雪人 剧照 NO.16雪人 剧照 NO.17雪人 剧照 NO.18雪人 剧照 NO.19雪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雪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雪人》根据挪威作家Jo Nesbo在2007年出版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这部书是他以奥斯陆侦探哈里(Harry Hole)为主角创作的第七本小说。故事主要讲述哈里在调查一位年轻妈妈失踪案件的时候,发现受害人院子里出现了一个神秘的雪人,而且它脖子上还围着这家孩子送给妈妈做圣诞礼物的粉红围巾。由此,哈里挖出了一系列有着相同情况的陈年旧案,一个总爱在落下第一场雪时作案的连环杀人犯浮出了水面…… 《雪人》将由环球公司和Working Title公司联合摄制,如果影片反响良好的话,Jo Nesbo的另外六部侦探哈里小说也将有机会登上大银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夺宝联盟南家三姐妹欢迎回来地表惊旅与你一起绽放~新选组青春录~嘿,小骨头食来孕转侠盗魅影富滇风云哈迪兄弟第三季夹缝求生丫鬟大联盟龙城风云甜蜜的家少狼第二季奶奶再爱我一次丑恶清明绝境穿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致命觉醒重生铁男3:子弹人CODE-愿望的代价-把悲伤留给布巴僵尸参将逃离欲望岛男追女第一季讲究人白昼之月欢迎来北方

 长篇影评

 1 ) 8分的预告片,4分的电影

很有感觉吧但是下一秒就让人哭笑不得《雪人》是本好小说,电影却是浪费了这么好的故事,以及法鲨的身材。

浪费呀无疑问,电影开头的小男孩从搞不清自己的亲生父亲,自己母亲又是懦弱到只选择旁观和自杀,使得他憎恶出轨的女性。

电影一开始就很套路剧情,但是,往后一点一点就越来越零散、剧情线不连贯。

而且电影中明明那么多不着笔墨的暗示:家中墙背后诡异的霉菌,霉菌处理员微妙的态度,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凶案现场现场的雪人,剧情明明可以环环相扣,线索指向一处又可以进行反转……但是太早暴露了凶手是谁,仅仅有一个疑似凶手,还被一段聊天直接导向了凶手,完全不需要哈利进行更多操作,一切就结束了。

故事拖拉,到最后又急于进行大结局,实在是让人有点失望。

平平淡淡的90min,在最后10min故事开始紧张,开始掀开过往。

我都不知为何如此可以优秀的电影剧情就成为了这个样子。

更可笑的是大结局,以为是精英对决,结果。。。

展示了挪威风光,就平淡结束了,一部预告片8分的电影,正片却是4分收尾。

 2 ) 牛人Jo Nesbø与他的Harry Hole系列

(本文木有一丁点剧透)欧洲人普遍喜欢读犯罪悬疑小说。

记得去年七月正是盛夏,我上司准备去蔚蓝海岸度假,走之前非要我向她推荐一本“最血腥、最刺激”的悬疑小说,好让她在海滩日光浴时作为消遣读物。

我当时向她推荐的就是挪威作家Jo Nesbø 的《雪人》。

在阳光沙滩椰子树的环境下读一个茫茫冰雪世界里连环杀人犯的故事,在身体酷热难当的时候心里丝丝冒凉气,想来倒是很有意思。

近两年读悬疑小说,有两个作家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因为作品Gone Girl(《消失的爱人》)被大卫芬奇搬上荧幕后以火箭速度爆红的Gillian Flynn,另一个就是作品《雪人》今年十月即将上映,自己本身就是传奇的挪威人Jo Nesbø 。

这两人都有着能单纯用文字让人心里发毛的本事,而且两人作品中场景之阴森,人物之阴暗,情节之曲折,总让人不禁揣测作家本身是不是就是和谐社会的潜在威胁。

毕竟幸福的作家很难写出伟大的悲剧,能把谋杀写得滴水不漏的作家也不太可能是个喜欢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的少年吧 。

作家其人生活里有的人活着就是映衬大多数人的平庸。

这种人长得比你帅,智商比你高,成绩比你好,工作比你强,最惨的是,人还比你有意思得多。

这种人通俗来说可被称之为“鸟人”。

Jo Nesbø就是这种鸟人的典型代表。

根据百度百科上的信息,Jo Nesbø是挪威史上最畅销的作家,每一部作品都是挪威排行榜冠军畅销书。

挪威图书馆借阅率排行榜的前二十名有五本是他的作品。

人家体育细胞发达:十七岁时他加入了挪威足球甲级联盟的莫尔德队,并计划着去英国参加热刺队,成为一名职业球员。

后来因为双膝韧带断裂不得不放弃足球梦。

人家脑子好使:服兵役时他第一次知道自律为何物,于是奋起,靠自学复习了高中课程,然后以顶尖的成绩拿到高中毕业证,申请了挪威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

大学毕业以后,他移居奥斯陆从事金融行业。

人家一身艺术细菌:在金融业工作的同时他开始写歌,并和一位爵士乐贝斯手组了一个名叫Di Derre的乐队。

两年以后,这个乐团有了唱片合同,第二张专辑在挪威大卖了很多年,演唱会门票几小时内便一售而空。

于是Jo Nesbø猝不及防地成了流行乐明星,但是在疯狂赶场的同时还在挪威最大的股票交易所做着全职工作。

人家的人生故事还百转千迴,精彩纷呈: 连轴转吃不消开始怀疑人生时,Jo Nesbø决定给自己放个长假,于是带着笔记本飞往澳洲。

从奥斯陆飞往悉尼需要三十个小时,他就利用这三十个小时写出他第一本小说《蝙蝠人》的故事大纲,之后昼夜颠倒地用七个星期写完了Harry Hole系列的第一本,并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一言以蔽之,这种人,欠揍,非常欠揍。

(关于作家生平来源于一篇自述http://nesbo.de/files/pdf/jo_nesbo_autorenvita.pdf,有可能是作家本人所写,德语译文,满纸讽刺和自嘲,对Jo Nesbø感兴趣的话值得一读。

)天才?

运气?

强迫症患者?

如果只看Jo Nesbø的简历,你会觉得这是个天才,天赋异禀,可以底裤外穿,刀枪不入,无所不能,供上神坛。

但仔细读他的自述,你会发现,这个人和我们一样,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无休止的自我怀疑和拷问之中。

第一本小说《蝙蝠人》大获成功之后,Jo Nesbø开始经常陷入一种懵圈的状态,总觉得成功来得过于轻易,自己良心不安。

他在自述中好几次提到,自己以前在金融界的工作工资就高得不合理,小说畅销之后的收入更是高得花都花不掉。

他会仔细看报刊上对自己作品的评论,然后只记住那些为数不多的批评的声音。

在写Harry Hole系列的过程中,他逐渐添加了新的叙述方式,加入新的人物,新的故事背景,新的题材,然后焦躁不安地等待评论,之后再循环整个创作过程,如有强迫症般。

在看《雪人》的时候,有一段描述Harry Hole破案方式的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我当时就感觉这在某种程度上描述的是Jo Nesbø自己的创作方式:Harry did not believe in inspiration, divine insight or telepathy. But he did believe in luck. Not the luck you were born with, but the systematic luck you earned through hard work and spinning yourself such a fine-meshed net that at some point chance would play in your hands. 和许多悬疑小说和影视的主角不同,Harry Hole的破案过程不是依靠那一个瞬间的灵机一动、如有神助和豁然开朗,而经常是一场漫长而痛苦的煎熬。

他不相信灵感,不相信直觉。

他坚信的是运气。

但他相信的不是不劳而获的运气,而是相信在将案情反复捋了千遍万遍,将每个线索都追查到底,将自己折磨到筋疲力尽,直到把自己织成一张没有疏漏的网时,运气和转机终究会无处可逃,撞进自己的手里。

看这一段的时候我想到了口译前撒网般的准备过程。

准备专业词汇,补充背景知识,研究演讲人的口音、说话方式,做许许多多看似漫无边际的准备工作,只是希望在那短短几个钟头甚至几分钟里,能够尽可能多地捕捞起你准备过的东西。

世上职业千百种,背后的许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将Harry Hole系列与其他很多二流侦探小说区分开的重要一点,就是小说里充满矛盾又不乏魅力的主角Harry Hole。

和Jo Nesbø相似,Harry也是看似只依靠天赋和本能,实际上事事都把自己逼到绝境的重度强迫症患者。

书中的每一段、每一章中,Harry都在和他戒不掉的瘾作斗争——酒瘾和破案的瘾。

他和英俊潇洒、油光水滑的传统侦探形象无关。

书中他的形象是粗糙的,甚至粗野的。

身高一米九二,身形庞大,因为常年酗酒和失眠总是双眼充血,穿着邋遢,一身烟酒味,常常鼻青脸肿。

小说里经常写到,证人都不相信他是警察。

《雪人》里一个搬家公司的老板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觉得他和自己手下的搬家工人并无两样。

我脑海中的Harry Hole一直是近乎于哈利波特电影里的鲁伯海格那样的形象。

因此电影版《雪人》里将由法鲨扮演Harry Hole的消息一出时,我总觉得这是出于市场考虑的决定——法鲨长得太帅,而且气质过于绅士和优雅。

但另一方面,这个选角确实也吊足了我对成品效果的好奇心。

Harry Hole人物的矛盾性之一是他表像的粗野暴力与他侦查判断时细致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

另一更根本的矛盾性则体现在他一方面是社会秩序和公民安全的守护者,另一方面却是不折不扣的边缘人格。

他为破案不惜一切代价,却似乎不是出于道义责任的使命感,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一种近乎变态的瘾。

更为危险的是,他虽身为警察,但在精神上却似乎与自己追捕的罪犯更相通。

这种时刻在对抗自己的阴暗面,游走在黑白边缘上不断努力着靠向白色一边的挣扎,对我来说,让这个人物比所有初心即洁白无瑕的主角更有说服力。

因为我只看过Harry Hole系列的《恶魔之星》The Devil’s Star、《雪人》 和《警察》The Police,三部都是Jo Nesbø加入多视角叙事之后的作品,所以并不能全面地分析他的写作手法。

仅仅从我看过的这三本来说,他的悬疑小说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就是多视角多线索同时推进。

在看故事的时候,读者要注意每一小节里标注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自己去推断每一条故事线在整个案件中的意义。

有些段落并不是按照时间线性顺序插入的,目的就是为了到最后营造颠覆的戏剧效果。

Jo Nesbø在故事推进过程中埋的线足够编成几十本二流侦探推理小说,这也是他讲故事技巧里我最喜欢的一点。

其二就是烟雾弹的设置。

Jo Nesbø会设置很多看起来非常可疑的角色,警方经常抓到个有所隐瞒的嫌疑人就宣告破案,但是只要看看进度条(我看的是电子书),发现书才刚看到一半,就可以猜到作者只是虚晃一枪而已。

其三是最后千丝万缕汇集成一条最终的线索,案件豁然明朗,故事骤然高潮的那种爆炸式的观感。

往往这也是到了书中最暴力最紧张的时候,扯断一条胳膊啦、割掉一根手指啦都不是事儿。

总的来说,Harry Hole系列小说本身就有很强的电影感,冲突和戏剧感比同样是北欧畅销悬疑小说的千禧年三部曲系列要强得多(可能就是因为情节略显寡淡,这个系列好莱坞只翻拍了一部《龙纹身的女孩》)。

我相信只要编剧不扑街,演员稍微给力,剪辑凌厉一些,这个系列的很多部都可以改编成可看性很高的电影。

希望这个Snowman票房口碑能表现良好,让以后该系列的其他故事能都被搬上大荧幕。

我随手查了一下,Harry Hole系列小说在国内好像尚未引进,没有中文译本(这里要更正一下,评论里几个朋友提醒我系列里有几本已经出了中译本了) 。

所以写了这么多估计也不会有什么人有耐性去啃外文原版。

看了The Snowman电影版的预告片,估计会很是血腥重口,所以国内上映的几率估计也不大。

但是等到网上有电影资源时,大家可以看看,顺便也可欣赏一把法鲨大人的美貌和他久负盛名的欧洲第一腰(忠实原著剧情的话电影里还可以有几次裸体镜头呵呵呵),何乐而不为 。

有兴趣看更多影评剧评、疯言疯语,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微信号 “巨安的马桶文学”

 3 ) 对不起我这两个小时时间

1、原著的精彩场面一点没留,比如哈利解救骑在一个雪人上的萝凯,比如马地亚从霍尔门科伦滑雪跳台一跃而下,哈利用两幅手铐把两人相连吊在栏杆上,比如雪人在黑夜中追杀希薇娅。

2、原著的布局、结构、血腥场面被删的一干二净,故事的复杂性完全删掉了,马地亚的动机变简单了,他没有遗传疾病,杀的人变少了,布局嫁祸也简单了,杀人的场面也没有那么血腥,找到马地亚变成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3、船戏被删没了,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好简单,哈利也没那么纠结、拧巴,奥列格的聪明自救也没了,原著里的哲学思辨、社会反思、黑暗揭露更是一点没体现。

整个影片就让导演删减得情节上对不起观众的智商,场面上对不起观众的票钱,人物塑造上对不起原著。

导演删减了原著全部的精华,留下一锅平淡无奇的汤,还肖想拍续集,真是痴心妄想?

 4 ) 如果一切皆在掌握,就谈不上惊悚

与其名为“雪人”,不如译为“雪夜杀手”。

心理学能够解释几乎所有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无论是否隐藏,行为的表达都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影片的2/3部分都是沉闷,略有一些混乱。

神秘失踪的女性,颓废酗酒的警探,像拼图一样,故事的脉络通过creepy的雪人串了起来,连环命案的共性隐藏在一层层的线索之下。

正如世上没有能包住火的纸一样,真相解开的那一瞬间,就是男主角生死一线的时刻。

惊悚感不是通过跳跃镜头来表现,不少画面都充满了紧张的呼吸和心理的压迫感,除了女探员的死略有些匆忙,节奏处理得很好。

导演是执导过《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或许这样有助于理解影片的叙事节奏吧。



 5 ) 非常糟糕,大失所望

改编自 挪威尤·奈斯博 2007年的同名作品。

我之前阅读尤·奈斯博“Harry Hole哈利·霍勒”系列小说的顺序是,《警察》、《幽灵》、《猎豹》,这个顺序正好跟作品发表的时间顺序,同时也是作品内容的时间顺序是相反的。

这几个故事的源头仿佛都指向《雪人》,甚至在《猎豹》里还写到了“雪人”给予哈利霍勒帮助以及“雪人”的结局,因而对于《雪人》还是相当期待的。

看片子没有看书费劲,所以先睹为快。

BUT,WTF,这是什么鬼?

制片,导演,编剧,演员,以往都有不俗的作品。

这么好的阵容,怎么会拍出这么一个Shit来?

居然还是花了好几天时间下了一个30多个G的4K高清。

 6 ) 不是2017最烂的片,却是和期待落差最大的片

借用IMDB上一个评论:The Snowman may not be the worst film of 2017 but it's clearly the biggest waste of potential。

看过好几部奈斯博的书,大多都是哈利警监。

他的书里凶手大多不难猜,但是书里的气氛,情节,主角的性格都非常对胃口。

雪人在看书的时候就觉得太适合改编电影了,尤其是结尾那句话," 霉菌就是这样,你看不见它 , 但是它的确存在 ",画面感强的我都直接脑补出电影片尾了。

书里很多片段压根不用改,直接用在电影里就行了。

考虑奈斯博另外一本书猎头游戏就改编的很成功,我对雪人的电影是有很高期待的。

但是这个最后上映的电影简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这个导演后来也抱怨说因为播出时间限制,拍出来的电影完全不是他想要的样子,大部分的剧本都被删掉了。

这个我也理解,因为小说内容确实太多,而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间确实太短。

但是这个不是你拍出一整部故事支零破碎,情节沉闷乏味的电影的借口。

先说人物,主角嘛,哈利至少在雪人里不止一次说过他挺丑的,至少确认过比马地亚丑, 而且满脸皱纹。

但是主角明显太俊俏了。

而且发型和根根直竖的平头也差了点,另外也感觉不到书里说的那么瘦。

演技嘛中规中矩,说实话剧情砍了这么多也没太大发挥空间,但是那种颓废的感觉还是差了一点。

配角的话几个女角都选的很不错。

萝凯我挑不出任何毛病。

卡翠娜虽然从哈利最欣赏的女干警被演成了一个傻白甜,但是外形是很棒的。

马地亚演的非常出彩,拉夫托也很符合书里的形象。

老上司哈根基本没啥戏份,书里最闪亮的那一幕也被砍了。

其他几个配角就没啥戏份了,除了斯托普从我想象的克林顿的形象变成了秃顶老头的形象以外,其他的都中规中矩吧。

演员这一块其实没啥好挑刺的,这也是我给2星的主要原因。

但是剧情真的是问题太大了。

改原著不是问题,电影基本都得改。

而且这书内容太多不砍根本拍不完。

但是导演简直改的莫名其妙,该砍的东西不砍,不该砍的瞎砍,还往里加一堆没用的原创内容。

啥都想说一点,结果啥都没说清楚,最后观众看得一头雾水,满脑子的Excuse Me?

原书里几次转折都没有了,还莫名其妙加个冬奥会的内容……卡翠娜的支线全部被砍,被塑造成了傻白甜不说,还直接给人整没了。

偏偏还加了个警局高科技设备的戏,莫名其妙占了不少时间,感情人家就是从卑尔根调过来推销新设备的。

整个故事最核心的遗传病,也就是皮肤硬化病也直接给整没了,凶手的动机给刨掉了大半。

霉菌清理这个本来是天生的开头和结尾,结果硬生生整成了一个二逼维修工小青年,估计没看过书的群众看完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整这一出吧。

然后基本所有的推理情节都没了,比如鸡舍的部分,医院的部分,大体的部分,我都不知道这电影的定位是侦探片还是悬疑片还是惊悚片,因为这片既没推理也不悬疑更不惊悚。

最愤怒的就是我期待了好久的萝凯和哈利的几次羞羞的事情也没有了!

坐身上蹭蹭一次就打发了!

不能忍!

结果还给欧雷克这小子莫名其妙搞什么父子露营的戏,然后又说了个开头就没了。

整个电影基本就是这个样子,想表达点啥,结果想想没时间了算了都砍了吧然后说下一件事,然后观众就看的莫名其妙。

至于片尾强行扯上猎豹更是不想吐槽,卡翠娜姐姐你都给整没了还要啥自行车啊?

然后这电影整个的气氛也是平平淡淡,本来书里很多紧张十足的推理,追击,逆转基本都没了,变成了整个白开水一样说到哪是哪的节奏,哈利也就是跟普通警察一样,接到报案去看看现场,回警局聊聊天,晚上回家睡觉,然后灵光一现突然就发现怎么回事了,什么事情都按部就班的节奏,简直看得想睡觉。

借开头引用的那句话,去年的电影里比这部片烂的大有人在,至少这片地异域风情和演员的颜值放在这里。

但是这么暴殄天物浪费原著的片真的是想不出第二部了。

 7 ) 意料之中的失望,情理之外的难过

很多很多吐槽:1.选角存在很大问题,十分不认可法鲨塑造的哈利霍勒,同时也为饰演失意中年男子的达西不平,还有《雪人》时的萝凯绝对没有四十岁,哈利也是。

2.书中的峡湾风光荡然无存,导演仅靠冷色调的雪山和冰原就想证明这里是挪威。

3.主题被大而化之地概括成《幽灵》中父爱的缺位,临近结局的场景更适合被应用到《焦渴者》的结尾。

4.尤奈斯博的文字本身就有极强的画面感,与电影比较高下立判,导演甚至自作聪明地在最后渗透《猎豹》的剧情。

5.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场,犹如缝进剧本漏洞的补丁,使得情节受到阻塞难以自如铺陈。

原著并非如此啊。

最后,伤心导演将《雪人》拍成了一部没有任何存在意义的影片。

 8 ) [译]雪人 评论

雪人 评论乔纳森·罗姆尼 2017.10.19逛电影院和逛餐厅差不多,特别是逛乱花迷人眼的那种:菜单上食材列得越花哨的菜,越没必要品尝。

同样,演职员表上名人列得越显眼的那些电影,为保险起见,还是敬而远之为好。

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执导的《雪人》改编自尤·奈斯博2007年的同名小说。

原作是部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的悬疑惊悚小说,主角为受困扰的警察哈利·霍勒。

卡司有迈克尔·法斯宾德、蕾贝卡·弗格森、夏洛特·甘斯布、JK·西蒙斯、方·基默、托比·琼斯还有科洛·塞维尼。

编剧为彼特·斯特劳恩 、霍辛·阿米尼 ,还有索伦·斯外斯特普,即杰出的丹麦剧《谋杀》的制作人。

2007年,《谋杀》在广大观众间,打响了“北欧黑色电影”的名声。

摄影师为迪昂·比比。

制片人包括马丁·斯科塞斯。

2位剪辑中,一位是塞尔玛•斯昆梅克。

瑞典导演阿尔弗莱德森则指导过技惊四座的吸血鬼艺术-惊悚片《生人勿进》(08),后来又指导了无懈可击的勒·卡雷小说改编作《锅匠,裁缝,士兵,间谍》(11)。

艺术指导玛利亚·久科维奇曾为《锅匠》贡献了出色的设计,同样参与本片。

我真想在每个名字后,都写上一个恭敬的感叹号。

这样的电影能差到哪里去?

答案是:《雪人》大概代表了“名”不副“实”的底线。

至于为何这么差,阿尔弗莱德森在采访中解释道:电影还没准备好就开拍了,拍摄时间过短,因此有些关键场景没有拍成。

“就像拼一个大拼图,”他说,“有几块不见了,也就拼不出全貌。

”对于我们这些喜欢电影以隐晦为好的人来说,听上去的确挺让人信服。

哎,《雪人》的碎片太少了,也太大了、太粗了,还不能完全拼上。

不过,从与制作没太大关系的角度来看,电影就很可能扑街。

六年前,大卫·芬奇改编斯蒂格·拉森的《龙文身的女孩》,已经像是炒冷饭;戏剧冲突建立在阴郁、恒久不变的话题,还有触目惊心地对女性施暴上,之所以觉得新鲜,还是因为丽思贝丝•莎兰德比她的男同事要强硬、凌厉太多。

《雪人》呢,就是个老套的故事,将血淋淋的女性摆在美景上。

奈斯博的书中,奥斯陆的警官哈利·霍勒(法斯宾德)经常因痛苦的工作和破碎的私人生活几近崩溃,不过总是鼓起勇气,接下下一个案子。

阿尔弗莱德森的电影版开头,可以看到他跟着一个夜游者走进公交车站。

他是典型的电影醉汉:给个手部特写,可以看出他握伏特加酒瓶有一晚上,直到现在,才恰好松手。

哈利身处痛苦中这点,电影表现得并不令人信服。

他在寒冷的外边至少待了一晚,但是看着不够脏,而且法斯宾德脱下衬衫后,就像《男性健康》里的完美瑞典男性身材。

《雪人》开头就很笨拙。

序曲中,男青年看着母亲驾车冲入冰封的湖中,精神深受打击。

好——我们估计这孩子是真正的凶手。

书里还行,但在电影中,我们总想找谁演长大的小孩。

在阿尔弗莱德森的选角,也没什么选的。

你希望在北欧美食中找条红鲱鱼,但是《雪人》凌乱得像奥斯陆海鲜盛宴后的狼藉。

科洛·塞维尼饰演据称已死的女人,其实还活着;之后又透露塞维尼在演同卵双胞胎。

已发现一位身亡,另一位则摇摇头——此时姐妹只有一个还有头——嘟囔道:“她的灵魂是自由的。

”塞维尼这线能推出这些。

电影真是挥霍卡司。

安妮·雷德,代表作罗杰·米歇尔执导的《母亲的春天》,在《雪人》中扮演证人,贡献了的一小段表演,堪称全片最佳。

托比·琼斯,会意地瞥了几眼。

夏洛特·甘斯布,饰霍勒的前妻,四处游荡,低语声如丝绸般。

JK·西蒙斯戴着大胡子。

最怪异的角色是形容憔悴的基默,就像纸糊的大卫·约翰森,口音依稀像是北欧版约翰·赫斯顿;他看着就像从《油腻杀手》中走出来的。

不过的确有演员值得一看,即大卫·丹席克。

他也出演了《锅匠、裁缝》,凭借简·坎皮恩近作《谜湖之巅:中国女孩》中狡猾而浮夸的反派,足以成为新版克劳斯·金斯基,或者是新版丹·德亚。

《雪人》中,他出镜的每一秒都很活跃,就像一个穿着太短的裤子,脚趾甲涂上指甲油的妇科大夫和,兼职皮条客。

不过,演员的表演都毫无屈折变化,这种风格也许可以看做“北欧极简主义”风,但是感觉还是麻木。

特别是法斯宾德和弗格森,感觉像用挪威语拍戏,后来草草配音了事。

在上一部《碟中谍》中,弗格森表现出色,但在《雪人》中无所适从。

她饰演的警察卡特琳·布拉特在进行自己的秘密调查时,表现得好像勇敢而独立的莎兰德——直到她称赞过经验更丰富的霍勒以后(“你与传说同行。

”)。

不过,后来证明弗格森在电影里是秀黑丝袜的。

这就是电影的败笔之一。

布拉特以魅力诱惑西蒙斯饰演的有钱人阿维·斯托。

他是个好色之徒,穿成这样以吸引他注意吧。

无疑,老色鬼就想看这个。

但是,电影没有考虑这层心理,因为弗格森在会面前脱掉了丝袜,因此这仅是给观众的福利。

在处理机械设备上,也挺蠢。

有个小玩意叫EviSync,可以用来记录证词。

它挺管用,但是使用者要带着这个比iPad 还笨重的东西走。

凶手用来切割头颅的小设备装在一个干净的盒子里,从磨损痕迹来看,出乎意料地光亮。

(可以网上订购的,还是需要订做?

不管怎么说,看上去都很贵,因此我们要找一个兜里有不少克朗的人。

缩小了嫌犯的范围。

)《雪人》还有一大败笔:片头不幸的母亲由瑞典女性索菲亚·海林饰演。

她在《桥》中饰演的自闭女警萨加·诺伦那么出色。

《桥》与《谋杀》一道,打响了“北欧黑色”的名声。

《雪人》选她演这么个小角色,像是为了向这一出色类型靠拢而做的表面功夫。

奈斯博的小说很厚,情节错综复杂;天晓得怎么有人觉得能把一本书塞进2小时的电影里。

也许因此《雪人》列了3个编剧的名字,也许因此剪辑栏写了塞尔玛•斯昆梅克和克莱尔·辛普森:表明紧急抢救工作未能奏效。

《雪人》看上去像个非常立不住脚,有时还很可笑的仿制品,感觉我们在看个戏仿作了——也许是“欧北电影”吧。

阿尔弗莱德森在前作《生人勿近》中,加入了独特的瑞典风味,让单调的都市成为吸血鬼作案之地;《谋杀》和《桥》之所以出色,是因为引出了像马尔默、哥本哈根这样城市中的灰暗面。

而《雪人》的冬天有种狄更斯笔下的圣诞节的风味。

角色不能只是上火车,我们还要听到火车划过茫茫雪原的呼啸声;然而感觉这电影都要听到雪橇竞赛时,一路铃儿响叮当的声音了。

全片最好的镜头,是大雪茫茫的片头:不详的维格兰设计雕塑出镜,这是奥斯陆最为古怪的景点。

这部电影也许是北欧黑色电影打入国际市场的最后一口气了:美国翻拍了《谋杀》和《桥》,瑞典人和肯尼斯·布拉纳各自拍了亨宁·曼凯尔的《维兰德》,北欧文化的这一部分,从新颖,到亦步亦趋的模仿,再到乏味的自我戏仿。

最后这部分还是由本该做得更好的斯堪的纳维亚导演写下的,真是羞耻。

不过,我还是对这一悬疑类型抱有信心。

我们看了丹麦、挪威和瑞典的侦探,一蟹不如一蟹。

我还想看看芬兰的警察故事,最好能得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神。

沉浸在伏特加的警察,在赫尔辛基一家50年代风格的酒吧,阴郁地盯着点唱机,听着其中传出的探戈曲和山区摇滚。

同时,他的狗出门破案。

 9 ) 初雪降,雪人现,噩梦归

北欧硬派推理大神尤•奈斯博的雪人是一部推理严密,人物个性鲜明,布局精巧的作品,与其说它是一部推理小说,不如说他是一部文学作品更贴切。

可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被改成了一部绝对说不上好的电影,再次证明好小说只能改烂电影。

这里作为原作粉,分析一下电影有哪些改动。

演员方面来看除了法鲨以外其他的演员都不是一线大牌,法鲨的形象还是和原作比较贴近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完美世界影业有投资这部电影,这几年完美世界投了很多类似的制作,其中有这样的烂片,也有像至暗时刻一样的冲奥影片,不过票房基本都是在流血。

故事发生在被白雪覆盖的挪威首都奥斯陆,法鲨饰演的警官Harry Hole负责的一起女性失踪案件,进一步的调查发现每次奥斯陆下起初学的时候都会有女性失踪,Harry Hole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个连环杀人案件。

在人口仅为500万,犯罪率超低的挪威,恶性案件本身就十分罕见,连环杀手更是前所未闻。

随着故事的推进,线索不断被发现,疑犯一个个被发现又被排除,凶手最后绑架了Harry Hole的前女友和她的儿子,最终对决中Harry Hole以两只手指的代价制服了凶手。

电影改了凶手作案的动机,在原作中,凶手是因为他母亲和别人私通,他的生父患有硬皮症,他也患有这种遗传病,注定要在痛苦中死去,对于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恨之入骨,在13岁时将自己的母亲砸死,从此走上criminal mind的路线了。

电影版的动机更加简单,凶手是私生子,他爸爸不接受他,最后母亲选择了自杀,凶手觉得被抛弃,就变成了他惩罚出轨女性的理由。

争议最多的一点是在电影版里为父报仇的女警探卡翠娜最后早了雪人的毒手,而在小说里她只是被错当成了凶手。

而且在下一部小说猎豹中她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跑到了香港把Harry Hole给找了回来。

Harry Hole和凶手最终对峙的地点也由原作中的滑雪跳台转移到了凶手母亲自杀的湖面上。

雪人杀手在电影版里在和他母亲同一地点上坠入冰洞身亡,而在小说中Harry Hole没有放手,救了雪人杀手一命,而在下一部小说猎豹中,住在医院马上要死于硬皮症的雪人杀手还为Harry Hole提供了独到的见解。

在最后一幕里Harry Hole接到了新的案件,一个女性受害者被发现口腔内有24个分布均匀的伤口,死因是被自己大量出血淹死了。

貌似暗示下一部作品猎豹也会被改编。

不过就这个票房估计环球也不会再冒这个险了吧。

近些年犯罪推理题材佳作欠缺,雪人也是众多失败的尝试之一。

犯罪推理题材本身不会有太多的特效和大场面,只能靠故事本身来吸引观众,要把三四百页的小说的内容浓缩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肯定不能完美再现,这类题材可能更适合mini 剧这样的平台。

 10 ) 心疼法鲨,新片又双叒叕扑了

电影改编自挪威作家尤·奈斯博的同名小说。

尤·奈斯博是挪威史上最畅销的作家,没有之一。

他有文坛贵公子、乐界摇滚巨星、欧洲罪案天王之称,其18部作品全部登上挪威畅销榜第1名,并且多次将各种图书奖项收入囊中。

《雪人》原著小说是尤·奈斯博以奥斯陆侦探哈里为主角创作的第七本小说。

如果《雪人》反响良好,尤·奈斯博的另外六部关于哈里的小说也将有机会登上大银幕。

但是,这个计划可能落空了。

《雪人》一经上映,就收到如潮差评,烂番茄新鲜度只有8%,均分3.1,

metacritic评分只有23,

3500万美元制作成本仅获得4267万美元票房,票房分账之后根本收不回成本,可以说是口碑、票房双双扑街。

《雪人》的制片人是马丁·斯科塞斯,他执导的《禁闭岛》《愤怒的公牛》《华尔街之狼》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佳作。

《雪人》的导演是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他在2008凭借《生人勿进》扬名立万,获得各种电影节大大小小的奖项,2011年执导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也入围了奥斯卡,发挥还算稳定。

而《雪人》的编剧有三位,分别是霍辛·阿米尼、彼特·斯特劳恩、尤·奈斯博。

其中尤·奈斯博是原著作者,而霍辛·阿米尼、彼特·斯特劳恩都曾提名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

除此之外,《雪人》的主演法鲨、科洛·塞维尼、J·K·西蒙斯都曾在奥斯卡提名或者获奖。

如此强大的班底,拍出这样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非常意外,也非常遗憾。

电影的问题很多,最直观的一点是太平淡了,愧对剧情 / 悬疑 / 惊悚 / 犯罪的定位。

法鲨饰演的是一个名叫哈里的侦探,他和前任拉克尔分手后仍然保持联系。

而拉克尔如今和马蒂亚斯生活在一起,他们还有一个孩子奥列格,但奥列格的父亲并非哈里或者马蒂亚斯,他也并不知道亲生父亲是谁。

哈里和搭档卡特琳(丽贝卡·弗格森 饰)

三番两次接到成年女性失踪或死亡的案件,共同特点是案发现场都有一个雪人。

哈里和卡特琳发现这是连环杀人案,凶手总是在下雪的时候作案。

诊所的威利森医生有重大嫌疑,因为有两位受害者都是他的病人。

后来,哈里在木屋发现了身首异处的威利森,以及多名受害女性的尸体。

哈里怀疑威利森是他杀,警局却认定威利森是自杀,并宣布结案。

哈里没有就此罢休,最终发现凶手是他的前任拉克尔的现任马蒂亚斯。

原来,马蒂亚斯也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所以他要杀死所有因为出轨而让孩子不知道父亲是谁的女人,或者是因出轨而堕胎的女人。

马蒂亚斯和哈里在冰面上对峙,持有手枪的马蒂亚斯掌握着哈里的生死权,然而他正要开枪的时候,一脚踩破冰面被活活淹死。

电影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支线剧情很多。

比如,9年前有个叫拉夫托(方·基默 饰)的警察在调查这宗案子,最后却在木屋中自杀。

事实上,拉夫托和威利森都是被马蒂亚斯所杀,并且制造了自杀的假象。

电影中还有一个叫阿尔夫(J·K·西蒙斯 饰)的商人,他是犯罪嫌疑人之一。

我们可以看出整个故事还是相当复杂的,而以上剧情还仅仅是电影的一部分。

观影的第一感觉就是两个字:难看。

作为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 / 犯罪类型的电影,

本应该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给观众紧张、刺激的体验。

优秀的悬疑片,可以非常吸引人,让你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分不出心思做其它事情,甚至都不愿意去上洗手间。

而《雪人》是毫无波澜,淡如死水,整部电影过于平淡、枯燥、沉闷,没有高潮迭起,没有一波三折,满满都是尿点,唯一能看的也就是风景了。

如果这是一部文艺片,那么平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悬疑、惊悚、犯罪类型的电影让人感到平淡就非常严重了。

其次,电影无论是剧情、人物、线索、细节都非常多,全部浓缩在110分钟内的结果就是许多铺垫、伏笔都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刚开始很唬人,后面却没了下文,无法做到前后呼应,导致虎头蛇尾。

比如,凶手多次在作案后堆雪人的行为,并没有被成功打造成一个独特的标志或者图腾。

再比如,哈里收到的恐吓信,以及拉夫托也收到过的类似信件,也是故弄玄虚,虚张声势。

汉尼拔喜欢吃人,小丑作案后会留下一张扑克牌,《V字仇杀队》的V怪客始终戴着一个面具,《电锯惊魂》是戴着面具骑三轮车说“I want to play a game”,《七宗罪》是在案发现场写下受害者的罪行……这些行为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标志,使人久久不能忘怀,看完电影三年五年后仍然记忆犹新,这就是成功的案例。

但《雪人》中无论是堆雪人,还是恐吓信,都沦为可有可无的元素,没什么实际意义。

《雪人》的角色太多,篇幅又有限,再加上导演和编剧没有发挥好,导致全片没有哪个角色的形象塑造是足够成功的。

每个角色出现几分钟,东一下西一下,完全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由于哈里被拉克尔甩了,我们可以推测导演想对哈里刻画一个重视工作、忽略家庭的形象,但哈里的行为至始至终都很普通,无非是有那么两次酗酒的经历,况且酗酒之后也没有做出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仅仅是露宿街头而已,让人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会被抛弃。

导演也想塑造哈里和奥列格的父子情,打造一种奥列格不知道亲生父亲是谁,但哈里对他视如己出的效果。

然而哈里从头到尾就送了奥列格一张音乐会门票,以及看了一次他的球赛。

哈里答应了以父亲的身份,参加奥列格学校组织的父子露营活动,最后也并没有去。

观众设想的电影结尾哈里会心生愧疚,陪伴奥列格参加什么活动作为弥补的桥段也并没有出现。

电影最后完了就完了,仅仅给了一个拉克尔和奥列格幸免于难的镜头,其它的再无交代,就像拉克尔和奥列格这两个人物不重要一样。

拉夫托和阿尔夫的形象塑造更是几乎为零,落入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

这两个角色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给人一种“还不如去掉”的感觉;但去掉这两个角色,电影确实会缺少许多线索,导致剧情不够丰满。

作为悬疑片,幕后黑手一定要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并且能让人耳目一新,大呼过瘾。

然而当你知道凶手是马蒂亚斯之后,并不会觉得剧情多么精彩,只会觉得:这是什么鬼?

感觉就是浪费了两小时,得到的是一个很平庸的答案,而马蒂亚斯的作案手法和犯罪动机也非常普通,甚至显得很有槽点。

如果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早就猜到凶手是谁,那就更没有看点了。

他掉进冰湖的结局也着实可笑,观众想看的是《猫鼠游戏》那样警匪之间互相拼智商,而不是警察还没来得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罪犯就已经被自己蠢死了。

法鲨曾经凭借《为奴十二年》和《史蒂夫·乔布斯》分别提名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和最佳男主角,足以证明他是实力派演员。

但他近期出演的《刺客信条》《歌声不绝》《雪人》口碑都很差,《异形:契约》口碑不错,但票房也不如预期,导致“异形宇宙”前途堪忧。

他最近的电影生涯屡屡受挫,实在是让人心疼。

前面我们说到,《雪人》从制片人,到导演、编剧、演员都是很强大的,最后集体发挥失常,也是所有人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一名演员最可怕的就是重复自己,导致戏路越来越窄,尤其是商业片或超级英雄电影的演员。

甚至给人留下固有印象,被贴上类似“万磁王”这样的标签,让人觉得他仅仅是万磁王,忽略了他的其它电影。

如果没有其它优秀作品,意味着一旦不演商业片,或者合同到期了,他就只能去演烂片了。

(这两段并不是在说法鲨,只是用法鲨来打个比方)这也是为什么加里·奥德曼、马修·麦康纳、克里斯蒂安·贝尔在出演商业片的同时,也不断出演各种电影、各种角色来拓宽戏路,从而良性循环;而布鲁斯·威利斯、尼古拉斯·凯奇演过几次烂片之后,再也接不到好剧本,从而恶性循环。

一直以来,法鲨都想演一些《X战警》之外的其它佳作,证明自己什么都可以演。

结果他最近演了好几部电影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全都不如《X战警》系列,翻来覆去还是演《X战警》最稳妥。

就像王晶认真拍的电影,票房往往都不高;而他票房高的作品,往往又是烂片,这样的结果使他自己都很迷茫。

冯小刚也愤怒过,甚至还曾多次向观众和市场抱怨,称自己认真拍的电影不好卖,“瞎拍”的却总是能买大钱。

正如网友所说:很多文艺工作者的苦闷就在于,他们最受欢迎的作品,很可能并不是自己想创作的。

《X战警》系列固然口碑、票房都不错,但法鲨明白,他不可能演一辈子的万磁王。

只能祝他早日结束水逆,再出一些《无耻混蛋》《为奴十二年》《史蒂夫·乔布斯》《兄弟连》这样的佳作,证明他不仅仅是万磁王。

 短评

电影3+全明星卡斯1

6分钟前
  • 醉步女
  • 推荐

改编小说本身就不容易,把奈斯博四百多页的内容浓缩进两个小时就更难了。自己感觉改编的真的不错,把马蒂亚杀人的动机分析又递进了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要杀害拉夫托和哈利。对于马蒂亚来说,杀死这些女性根本没有什么快感,而杀死那些抛弃出轨母子的、自大的、刚愎自用的男性,让他们痛苦一生才是他要做的。如果按小说所写只是对女性复仇,反倒简单了。5分的评分真的有点低,还是值得一看的。

7分钟前
  • 以藏
  • 力荐

和原作真的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删减不成样子,最精彩的鸡血推理完全没有出现。

9分钟前
  • 宅拾叁
  • 较差

最开始,我真的以为是卡翠娜,还在想,不会这么狗血吧。但是说屋子发霉那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10分钟前
  • 劉二智
  • 还行

我的智商实在是太低了,不懂这个自以为是的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见证了史上最差得剪辑,最差的情色片段,最差得剧本布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差得结尾,说它是屎都侮辱了屎!

14分钟前
  • 猫语猫寻
  • 很差

书N年前就买了还没看,单论电影还是不错的,配乐顶级。

17分钟前
  • CYAN
  • 推荐

老实说,故事没讲明白,多一颗星给美丽的法鲨

21分钟前
  • 微阳
  • 还行

法斯宾德真帅……这个小说肯定是很好看的,但是电影没改编好。话说凶手去法叔家蹦迪那段,我觉得很惊险,可是往后这个情节基本废了,还有很多细节都挺好,但是凑一起都基本废了…

25分钟前
  • 梦中的D
  • 还行

没看原著所以觉得也没多差,但是的确不讨人喜欢

29分钟前
  • 三月对我笑
  • 还行

还能更难看一点吗!老老实实按着小说拍基本上也不至于出大错啊。还改编,改编的还那么糟糕,不如别改。蠢的要死!各种莫名其妙的片段,没头没尾的。莫名其妙的人物,也是没头没尾的。我就不要求角色有弧线了!真的太难看了!太难看了!白浪费了那么好的卡司!

34分钟前
  • 腾月
  • 很差

慢节奏的北欧悬疑风情片,没看过原著,我想小说里会更有层次感,电影则拍的中规中矩了。尽管如此,雪国的好风光还是能吸引我从头看到尾。

35分钟前
  • 闪闪珠珠
  • 推荐

因为书看不下去看了电影,不知道改动是不是很大,感觉也是昏昏欲睡毫无亮点

36分钟前
  • 風來
  • 还行

挪威风光片……到处是航拍远景大风景,各种海岸绿地雪原,列车穿过茫茫大雪厚厚的雪地扬起白雪片真是美到炸裂。看完想移民挪威。故事?什么故事?杀人了??哪里??

40分钟前
  • 还行

大雪天真的很美。雪天营造的氛围很赞了。法鲨这种沧桑又小颓废的样子还是很迷人的了~哈里和卡特琳关系的悬疑迷雾挺不错的。可是讲道理,预告片里爆炸的镜头呢?法鲨歇斯底里的镜头呢???就觉得没有爆发平淡了些许……找来原著看看吧~雪景很美但是感觉好冷哦,平安夜捂着暖脚宝抱着热水袋看完~

44分钟前
  • 瑾羲Qing
  • 推荐

不错的影片,尤其喜欢干净美丽冰雪世界的画面,看了很舒服,不知评分为何这么低,我觉得挺不错

46分钟前
  • 深蓝
  • 力荐

心疼法鲨这几年的片子都是看起来不错但挣扎着也上不了七分的样子。

50分钟前
  • 桔子
  • 推荐

风景不错。像我们东方比较习惯了解一个人从下生开始,还是很有必要的,一旦是个儿时心里就扭曲变态的主儿,还真是有生命危险。此片看不看都行吧。

52分钟前
  • 永远热泪盈眶
  • 还行

7.1/10 給高分純給面子 女主 弗格森小姐

55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还行

画面很美 喜欢法斯宾德

56分钟前
  • 大风车
  • 力荐

看到最后,我看到同伴脸上写着are you fucking kidding me

58分钟前
  • Tothebird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