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反串是中国戏曲舞台的一大艺术特色,体现了中国戏曲虚假性的特点——演员不必在舞台上塑造与自己生理性别相同的角色 。
而其中尤以越剧女小生为代表。
相比于其他剧种中起点缀性作用的女小生,越剧女小生数量多、地位高,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范式。
其作为一种文化中的性别符号,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别研究意义和极高的研究价值。
而电影《柳浪闻莺》正是以越剧女小生为聚焦对象,反映出越剧女小生作为一种 “过渡性客体”的社会性别文化内涵。
女主角垂髫询问作为男性的工欲善如何在舞台上演绎一名男性——“像真正的男人那样,还是像女人男人?
”并在几年的戏曲沉浮及人生跌宕中得出了自己的答案,破解了女小生“第三性”的谜语。
本文将结合电影《柳浪闻莺》,探究越剧女小生的社会性别形象。
一、越剧女小生的舞台造型形象 在戏曲舞台上,女小生需要借助有别于花旦等女性角色的舞台造型来增添男性外形气质,但同时不刻意向生活中的男性形象靠拢,仅作适度模仿以追求中性之美,来完成自己艺术化的性别跨越。
在众多舞台造型手段中,以化妆与服装的差异性设计效果最为直观、明显。
1、服装 小生演员的妆扮程序通常是化妆、勒头、束胸、穿高靴、穿服装、戴帽子和饰物,其中,勒头、束胸和穿高靴是女演员异性扮演必需的步骤。
发达的胸部作为女性区别于男性的第二性征,在女小生进行性别转换时最需要被改变和掩饰。
束胸是改变女性胸部特征的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法,在电影《柳浪闻莺》中有所展现。
银心捧起白布,在垂髫的胸部一圈一圈围绕、贴紧,使其胸部像男性一样平坦。
身高差异也是区别男女的明显外部特征之一。
在生活中,一般男性都较一般女性高。
因此在舞台上,女小生需要通过穿高靴的方式,来与同样是女性的花旦拉开身高差距。
所谓高靴,就是在一双布鞋下面垫 上两寸至四寸不等的包有白布的木质鞋底。
增高的身高既能够体现女小生的艺术地位,同时也能带给女小生男性的心理暗示。
但是,高靴也是对女小生基本功的一个重大考验,为了能够穿着厚重鞋底的高靴走出如男性般潇洒飘逸的步子,女小生往往需要长久的艰苦练习。
电影中,垂髫与银心练习《十八相送》中梁山伯扶祝英台过桥的片段。
垂髫步伐稳健,自信从容,既表现其扎实的“靴子功”,也暗示了她已经出色地完成了“女扮男”的性别认知与性别认同。
在其他的戏服装扮上,女小生与花旦并无太大分别。
从电影《柳浪闻莺》中垂髫和银心的戏服对比便可窥见一斑。
在面料、绣花、帽子、配饰方面,女小生垂髫饰演的梁山伯与花旦银心饰演的祝英台没有太大不同,都是鲜亮的, 最明显的便是梁山伯穿蓝,祝英台服粉。
在多数情况下,除了上文的高靴,女小生与花旦的服装主要以款式区分,女小生穿穿袄子,花旦穿裙子。
这种显露出两性的区别但并不刻意突出的服装设计,体现了越剧女小生的中和之美。
2、化妆 男性与女性在肤色、眉型、唇色、鬓角上都有显著差别,而这些差异便需要通过化妆技术来呈现。
女小生化妆,一般用更深的底色,勾勒出锋利的剑眉与花旦的柳叶眉做区分。
同时为了贴近男性特征,女小生的的鬓角较花旦更加黑且厚。
在越剧的舞台造型上,体现出来中国戏曲文化的写意式的美学风格。
女小生与花旦之间的造型差异更多是象征性的,其直接目的在于让观众发现角色的性别差异,也因此客观地推动了女小生形象朝着中性美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越剧女小生:理想的男性符号 在艺术形象上,越剧女小生与其他传统剧种类、行当相比有着明显的独特性。
由于地域性差异,北方剧种的小生人物以阳刚、勇猛、忠诚、刚烈为主,带有强烈的北方人民性格特征。
而脱胎于吴越文化的越剧,更注重女小生与男性的“神似”,以清秀俊美的扮相、阴柔婉转的唱腔、潇洒灵动的表演为特色,男性人物多为长相俊美、才高八斗的书生才子,他们既具备传统男性的雄心、坚韧、谦和与绅士风度,同时又有着温柔、体贴、细致、柔美等女性气质。
成为女性凝视下的“完美男性”。
电影《柳浪闻莺》中,身为花旦的银心在舞台上扮演祝英台,爱慕着梁山伯;在舞台下作为传统女性,追求着“梁山伯式的男性”。
观众可以从她与垂髫、工欲善二者的关系中总结出越剧女小生作为理想男性符号的特质。
1、与垂髫 垂髫是女小生,是银心舞台上的“梁山伯”。
两姐妹的关系经历了“亲密无间—关系破裂—重归于好”的过程。
在两姐妹相处的空间内出现了多次的镜子,暗示银心对垂髫的态度及二人关系转变的深层原因。
电影的第一面镜子出现在二人的宿舍内。
镜头内是一面镜子,垂髫对镜洗漱,实焦。
随即银心出现在镜子中,视线看向了镜子中垂髫的位置,而垂髫转为虚焦。
这表明了在银心的眼中,垂髫的形象是在镜子中那个“女小生”,是雷天会让银心躲进自己被窝、对银心说:“有我在一天就会由你一天戏唱”的充满男性魅力的“大女人”。
而由于舞台下垂髫女性的生理性别无法满足银心对男性的想象,银心出于同性之间的排斥与嫉妒背叛了垂髫,导致二人关系的破裂。
可是垂髫受女小生影响,兼具男女气质的高傲、坚韧、刻苦、温柔与细心的性格却在无形之中深深吸引了银心,影响了银心的择偶观,也为最后姐妹的重归于好埋下情感铺垫。
2、与工欲善 如果说垂髫是“梁山伯”在现实生活中的镜面投射。
那么工欲善就是“梁山伯”在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留着一头长发,长相清秀阴柔,学识渊博,温润有礼。
他的男性性别优势使其代替垂髫成为了银心心中的意淫对象,引起了银心的追求。
可是当工欲善被垂髫拒绝后破罐破摔般向银心求婚时,一直想与其结婚地银心却果断地拒绝了他——银心爱的只是幻想中完美的“女小生”,而非在感情面前游移不定的“小男人”。
三、越剧女小生:两性平等与超越 1、与男性平等的优秀女性越剧中的女小生与其他剧种中的男性人物不同,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人生追求,而非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
以重视家庭、婚姻的“新”男性形象对男权文化下事业为重、理想高远的的传统男性形象进行颠覆。
女小生在舞台上通过饰演男性的方式打破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建立和培养原本那些被剥夺的"男性特质"来完善自身,摆脱女性对男性的从属地位,实现自主和独立,成为一种与男性平等的优秀女性代表。
电影《柳浪闻莺》中,女小生垂髫在遭遇舞台和人生变故的过程中磨砺出棱角与锋芒,她的男性气质由戏曲舞台上圆融到了人生舞台中。
从她两次遭遇困境时对工欲善的态度变化中可以体现。
第一次困境中,垂髫被好友银心背叛,没被市越剧团选上,同时自己即将失明的事也被曝光。
在多重打击下,垂髫走进大雨中,奔向工欲善的怀抱里。
在人生初遭变故的时候,垂髫作为一名女性还是会下意识地去寻找男性的温暖与安慰。
但当垂髫第二次遇到苦难——乡下剧团面临解散时,她拒绝了工欲善伸出的援手,以坚韧、顽强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努力生活。
2、超越性别差异的丰满人性 女小生本身是一个雌雄同体的存在,是一个能够成功融合男女两种性别而不受传统性别规训限制的女性。
电影《柳浪闻莺》通过女小生垂髫与花旦银心的对比来突出女小生具有的独特的人性魅力。
“表姐”这一角色是电影中性别规训的实质化体现。
她千方百计使银心留在杭州,帮银心与工欲善牵线搭桥,实质上是体现了社会传统观念对女性从属男性,相夫教子的要求。
她劝诫银心远离有家室的于老板,同样是在传递传统女性的价值道德观念。
而银心显然被性别规训所束缚。
她与工欲善相处时无不是在炒菜做饭,展现自己成为“贤妻良母”的潜质。
最后远嫁美国,与垂髫分离,被性别规训彻底地囚禁在重洋之外,再也没有寄过一封信回来。
垂髫则正相反,她勇敢地反抗加诸在她身上的性别规训,不断突破传统观念的樊笼,在绝境里挣扎发光。
她柔和善良,如长姐般耐心地帮助天赋不如自己的银心练戏,在与工欲善的相处中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也都在散发着动人的魅力——与银心不同,童、工二人在探讨越剧、扇子、艺术与美中互生情愫,这暗示了垂髫个性中 “女小生”的艺术化特点。
她帮银心拒绝了搭讪的于老板,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不自暴自弃,学习盲人推拿,在鱼龙混杂的火车站顽强生活,哪怕名誉因此受损,也从不怨天尤人。
她在戏曲舞台上高傲明艳不可方物,在生活的泥沼里沉静淡然,具有超越两性的性魅力。
四、结语 越剧女小生以其独特的审美旨趣及艺术风格使其成为极好的社会性别研究范本。
越剧女小生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在舞台造型及人物扮演上同时兼具男子的气质美与女子的柔和美。
在一方面,越剧女小生是女性观众对异性的集体想象,在满足了女性观众的审美期待的同时,以体贴、忠厚、率真等满足女性对男性要求的男性人物来满足女性观众的情感愿望。
另一方面,越剧女小生体现了女性对传统性别规训的反抗需求,成为引发女性的男性气质的身份介质与载体。
可以打到7分左右。
这个戏好看的点有三,一是题材,二是两个女角之间的情感联结,三是工欲善的表演。
烟雨江南,西湖边的《梁祝》,是刻在南方人血液里面的基因。
戏太好听了。
垂髫和银心第一次上台的时候。
光影中飞扬的尘埃中,垂髫扬扇亮嗓,气场自如,和那个戴着墨镜的寡言女孩截然不同,生动至极,舞台上的垂髫太有魅力了,无论是小说里还是电影,很难让人不动心。
工欲善在其中代表了观众的眼睛:他看银心的戏时,眼睛是呆滞、冷的、游移的,而看垂髫一上场,他的目光里则变成了一点羞、一点怯、一点柔情,一点欲言又止。
银心从头到尾没入过他二人的这折戏。
工欲善是这场戏里最迷离的浪漫因子,之前说,扇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的暧昧,这场戏里,他才是暧昧。
他是明媚的诱惑。
无辜的、痴情的工具人。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他也从没入过她二人的戏。
工欲善这个人,如果不是由郑云龙来演,我对他是生不出任何好感的。
人是好人,可总是半掖半藏,捉摸不透。
话也不直说,难怪银心恨他,也难怪他错过垂髫。
我没想到那段情欲戏会以这样悲情的方式展现。
聊赠一折扇,三个人的情缘都到此了结了。
这两个女角的丰富性调和得很恰到好处,淡妆浓抹总相宜。
垂髫向往在舞台上唱戏,银心是只要有条件,她可以只给一个人唱戏。
戏对垂髫是信仰,对银心来说是营生,是画舫里的消遣,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点喜爱,也不过是漫长岁月里对反复做的事情不由自主生出来的感情。
女小生是介乎男女之间,杂糅成更加纯粹的第三性。
结尾处的垂髫独自在亭里唱戏,工欲善在远处凝望。
我个人的理解是:她已经参透越剧里的女小生的含义,也参透了自己,她不需要男人了。
她已能自臻圆满。
我看到了旧时代的女性主义,一种超越新时代的人的女性主义观念。
今天天气不错,我要去西湖边看看早春的新景了,即使现在不见抽枝的嫩绿的柳,吹吹风,看看人,也挺好。
[/cp]
先看电影,后看的原著。
很可惜电影的接近两个小时的叙事中没能覆盖文本中的方方面面,甚至简单的说电影的问题就在于努力为戏曲电影留白,但是忽略了影像式微,不能指望观众无底线的挖掘影片内含信息。
电影是给没看过原著的观众看的,不能停留在对于小说的复刻一般,依赖只言片语,妄想指点江山。
而小说三言两语便成一景“人影绰约的夜西湖,几分暧昧,桃柳无言,滚滚红尘装聋作哑。
”我们费劲所有力气 期望穷尽文学的感情小说以工欲善的视角写入,历尽江南风情。
他本身是一个很江南的小男子气概,缺乏北方人所谓的那种阳刚之气。
便像他的手中扇子一般,遮蔽住了果断勇敢的一面。
工欲善在生活中没有重大心灵创伤,他性格中更多的是优柔寡断。
在电影的塑造中,两个女性通过不同的行动线,将银心看做是向往物质丰裕的进取,而垂髫是单纯的偏安一隅。
但小说不是垂髫把扇子当利剑,在她身上是社会对她的残忍抛弃,她则选择以利剑防之而银心便若桃花本身,“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银心深受意识形态的侵染,屈服于男权社会的眼光,是社会的大多数,小王也在将她锻造为第二个自己。
电影中选择了一个意象,即裹胸,它是垂髫在登台前的仪式感,跟《霸王别姬》里面的勾脸像了,但不同于小豆子,蝶衣是以女性的态度侍奉的,而银心帮垂髫裹胸这一行为更像是上台前的温存手段,没有那么多的性别感。
导演创造这一环节,区分了台上与台下的垂髫。
可对于垂髫来说,台上台下应为一体。
垂髫的雌雄同体,更多的是渗透在骨子里的,是现行二元对立性别认知之外的第三性。
垂髫抚着扇子,圆满了祝英台的爱情;合上扇子,刺破工欲善的掩盖。
但可惜银心不是祝英台,工欲善不是梁山伯。
无人能成就她。
柳浪闻莺 2023.12.16事情是这样的,复习累了点开视频,在阿德里安的混剪处弹幕说他和郑云龙很像。
钢琴家与画扇师。
一开始那个拥抱哭泣的画面,感觉好假。
有一些局促也觉得没演好,就是,纯演员的那种。
如果同一个题材,给日本拍,会不会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可是,日本人不会懂得桃花扇。
配乐也是,我觉得纯钢琴绝对可以,为什么要加大提琴,很俗。
并主题曲也可以做成戏腔插入,像新海诚的作品那样。
这本可以是一个很美的题材,可一下子为什么就觉得这么庸俗不堪,多了太多世俗?镜头可以是纯粹的爱情,与姐妹情,可以有太多细节了!
可偏偏就这么不愠不火,将如此本可以把每一帧拍成一幅水墨画的故事拍成了抖音那种短视频。
太可惜了。
比如银心那一段,其实只要敲敲窗,但注重一下舞台上脚步走错并眼生,表情,(比如,可以拍垂髫手心紧握那把扇子),而为什么这就像抖音短视频那样,像写英语作文(不是自己的语言无法表达,像有一层隔阂)。
结尾也太草率了。
可是,意会一下。
把那些抖音的成分全部剔除。
把画面的每一个光影晕开。
把画面的每一个细节精彩纷呈起来。
它可以很美。
与《赤伶》这首歌殊途同归的美。
就是在人世间的世俗中萌生一股真正的力量,一股携柳带叶,纷纷扬扬,可又十分干净的纯粹。
你看,银心放弃了回心转意工欲善,却选择了老板,电影拍的全是小女生小情侣吵架的感觉,而这其实是另一种复杂与牺牲啊!
银心还是喜欢工欲善的。
我想与你在水墨中痛吻,想在画纸的层层掩蔽下触及你的肌肤,我偷偷地望着你,隔扇窥见意中人。
我在唱词的每一句梁山伯想着你,把我所有潜藏的温柔在光影纷呈中淋漓尽致地揉在你的目光里。
可我吻不到你,我抑制住每一个声嘶力竭,水袖起处,人影落下,心动的剪影。
可电影却拍成,灯红酒绿,大妈的花衣裳。
男主,少了阿德里安在《超脱》中的勇敢。
这是他们最大的不一样。
如果有机会(下辈子吧),我想来拍这部电影。
拍出《超脱》的中国版。
拍出《傲慢与偏见》的中国版。
拍出没有世俗灰尘迷眼睛的柳岸,拍出烟花般绽放的爱情。
那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爱情。
刚刚豆瓣标记的时候看到西湖十景柳浪闻莺,多好的标题,浪费了。
本来他在柳浪中闻见莺,可被隔壁大马路上车水马龙给完全覆盖。
去年《柳浪闻莺》作为主竞赛影片在上影节亮相时,就有观众认为这是一部暗含“同性之爱”的电影。
上周五(3月4日)影片在北京举行首映,映后演员颜丙燕被邀请发言,她笑称“我差点说成女女之情”“还得再消化消化”。
隔壁观众则小声问:“不是说这是个女同片吗?
怎么我没看出来呀。
”《柳浪闻莺》聚焦于越剧女小生垂髫的故事,她在台上饰演男子梁山伯。
“女小生”同“男花旦”类似,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产物,给演员带来性别颠倒的体验。
影片开场借男主角工欲善之口,点出了这层复杂:“越剧女小生不是男性,不是女性,是介于男女之间的第三性。
”影片结尾,垂髫近乎全盲,她说我讲不明白,但我懂了第三性是什么。
第三性到底是什么?
三个主角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去年上影节,凤凰网娱乐Ifeng电影独家专访导演戴玮,我们一起探讨了这些问题。
01 女小生,在两个性别和两个人物之间游走垂髫和银心从小一起长大,在杭州小镇学越剧。
90年代初期,她们进杭州汇演,争取市剧团名额,并有机会拿到杭州户口。
垂髫演小生,实力有目共睹,年纪轻轻已经演了近百场梁山伯。
可惜眼睛受伤,视力不断下降。
这事本只有银心一人知道,后来全团皆知,垂髫失去了名额。
至于银心,《梁祝》中英台的侍女就叫这个名字。
在一些版本中,她嫁给了梁山伯的书童四九。
片中的银心也常演丫鬟,因为垂髫的照顾,才能唱几次祝英台。
她埋怨自己演出不多时,垂髫笑说:“那怎么我脑子里的祝英台都是你呀?
”跟垂髫相反,银心是一个务实主义者,不追求艺术,只想找个杭州人结婚,拿到户口。
垂髫失去名额的同时,银心成功留在剧团。
戴玮介绍,选角时,她最先定的就是汪飏饰演垂髫。
“一旦垂髫这个人物定了位,我就能以她为主去找银心,去找工欲善了。
”汪飏的脸型棱角分明,额宽眉阔,有一股中性美。
“汪飏扮上就特别的小生,硬朗,帅气。
银心就得照着她去给搭配,不能太高,又得适合花旦,脸又不能太尖,要很善良、很纯洁的感觉。
垂髫成熟一点,银心就稍微可爱一点。
”饰演银心的阚昕,圆圆脸、大眼睛,无论台上台下,都有娇俏可爱之感。
在两女主的选角上,戴玮似乎是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标准来选的。
“工欲善就难找,我知道他应该是什么样子,但仍然要跟垂髫有CP感,你得相信这两个艺术家能爱上。
”她最终选了山东人郑云龙,饰演在江南水乡画扇子的工欲善,郑云龙为这个角色减重20斤。
戴玮说:“大龙是正儿八经的青岛人,说话都带着山东味,很有主见,不会拖泥带水,跟工欲善完全是南辕北辙。
不像垂髫,汪飏的很多地方我认为就是垂髫。
”但郑云龙演出了一个江南男子的忧郁、欲言又止,甚至带有一些软弱。
这和垂髫的率性、果敢,又形成了对比。
戴玮补充:“垂髫是在两个人中间游走,在银心这儿,她像个大姐姐,甚至是舞台上的哥哥。
在工欲善那,垂髫是个女人,她又是一个非常敢爱敢恨、敢去主动追求的女人。
”第三性,好像就在两个性别、两个人物之间产生。
02 闭环中的第三性垂髫、银心、工欲善,在舞台上下似乎形成了两组“梁祝”。
银心是垂髫的祝英台。
垂髫常以“梁山伯”的身份跟垂髫进行对话,比如两人第一次久别重逢,视力大降的垂髫正在走戏,感受到银心到来后,她停下了唱词,过了好一会儿才眼含泪水唱道:“贤妹妹,我想你。
”这是片中情感非常浓烈的一段,许多观众为此流泪,但这句话是垂髫借梁山伯身份说的。
当晚,银心告知垂髫自己已经订婚,垂髫静默片刻说:“我的祝英台,终于找到了她的梁山伯。
”在垂髫心中,这组“梁祝”关系非常坚固。
她是一个追求艺术、热爱舞台的表演者,却始终愿意带着水平一般的银心一起唱戏。
戴玮说:“银心只有跟垂髫在一块才能演祝英台,团里没有人会用她的。
”
另一方面,垂髫像工欲善的祝英台。
这个男人颇具学识,向垂髫讲述暧昧的第三性、扇子的遮与扬、隔扇羞窥意中人,两人有艺术上的共鸣。
垂髫曾向工欲善请教,独唱梁山伯那段戏时,对英台的情感,要用扇子遮住还是扬起来。
演出那天,工欲善看越剧花旦的戏看得昏昏欲睡,等垂髫上场,她一副小生扮相,扇子抵在背后,高高扬起自己的爱意,把工欲善看得神魂颠倒。
他迷恋的是男装小生,还是演小生的垂髫?
对他来说,垂髫是否也像男扮女装的祝英台?
戴玮说:“我用《梁祝》这个爱情故事,就是想把三个人物投射在上面,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情感,把人物内心带动出来,她们的内心变化,不同时期的变化。
”在这两组“梁祝”之外,银心和工欲善的关系,提供了一种世俗的、简单的男女生活,远远离开了复杂和暧昧,并让三人的关系形成了闭环。
银心在工欲善家,永远是切菜做饭、打扫卫生,她对工欲善有算计,工欲善对她有忍耐。
而垂髫和工欲善在一起时,永远交流艺术和情感。
那么,垂髫爱工欲善吗?
“一个女人,如果主动去接近一个男人,跟他发生情爱关系的话,我觉得一定是爱情。
不是为了嫁给你,不是为了要户口,是我真心爱你。
你能看到,他们并不是纯粹的肉欲关系,两个人更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情爱。
拍的时候,我用了超现实的手法,而且是在回忆过程中呈现,你也可以说是她想象的,可以有多种解读。
”银心为什么爱工欲善?
“垂髫喜欢的,银心都喜欢。
”
电影里,第三性是什么,垂髫没有说明白,我不得不再问导演,以求一个肯定的答案。
戴玮说:“第三性是存在于舞台上的,是高于生活的,所以垂髫是一个活在精神世界的人。
”她认为“百合片”的说法,可能是想简单了。
“无论舞台上的银心,还是生活中的工欲善,都是她爱的人,这个爱不局限于友爱、情爱。
她在舞台上,演一个女人们都爱的梁山伯。
生活中,她又是那样普通的女孩子,有自己的爱。
她用她自身去表达了什么是女小生。
”这个答案似乎明确,又显得模糊。
工老师和垂髫的戏真好看 下课后请教扇子 戏院后台画眉 工老师台侧看垂髫唱回十八 画室里唯美的船戏 最后听垂髫讲女小生和第三性 多么浪漫的灵魂契合抛去一些毫无意义的银心的情节 真的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西湖边的越剧女小生和扇庄画师的爱情故事大荧幕上的郑云龙长身玉立 湿漉漉的西湖边 湿漉漉的工老师 他是含蓄的 温柔的 深情的 谁不会爱上这样一个烟雨朦胧的江南画师呢垂髫的戏装梁山伯装扮挺英气的 我爱工老师和垂髫之间那种思想上的共鸣 灵魂上的契合 温柔缱绻 也有张力然而好几处关于垂髫对越剧的坚持与热爱 关于工老师对扇子的专业 对垂髫的情感 工老师的个人性格 全部被快速掠过甚至完全抹掉 取而代之的是银心大篇幅的汲汲营营与自我感动 如此艺术性的 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里 用那么多篇幅来刻画一个俗人 恕我直言 毫无意义导演完全放错了故事的重点 那么美的一个故事 有些可惜另外好的一点是 这个电影的色彩很鲜亮 湖水清澈 花红柳绿 空气新鲜 很绿很清新的杭州 非常漂亮郑云龙的首次触电 非常惊喜 大荧幕上那个眼神清澈 头发卷长 身材清瘦的工老师 没有人会不心动
一、主题:影片《柳浪闻莺》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急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为背景,向观众展现了戏曲和戏曲从业者的浮沉。
随着流行文化的强势登场和金钱价值观的深入人心,戏曲逐渐变得落寞和边缘化,两位戏曲女演员垂髫和银心也历经内心的失落与彷徨、挣扎与痛苦。
她们清高、倔强,尊严在时代的大潮中卑微而无用;她们对于自我的追求,在现实的落魄中无人喝彩。
这是戏曲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二、从影片时间跨度(4年)看主题影片的时间跨度只有1992年至1996年,影片似乎并不热衷于表现时代变迁中人物命运的起伏,甚至对于戏曲的尴尬处境也只有非常克制的渲染。
影片置于前景的是两位女性和一位男性之间的情感纠葛和超越性别、混淆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心灵交汇。
戏曲世界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要对抗的是封建礼教;现实世界中,两位女性显得更为独立,但她们的人生同样不自由。
她们不想认命,不想放弃尊严,却陷入更大的无助之中。
这是现实的反讽,同时也是影片在主题表达上的迟豫和茫然所致。
这一点,从影片结束于垂髫在戏曲动作中定格,画面变成黑白也可见一斑。
影片无法对两位女性的未来进行展望,只能让人物在时间的长河中停住,并风情万种地回首过往。
影片也许想表现女性如何向往人生的自由,彰显自我的价值,渴望理想的爱情,但她们的追求却落入男性织就的情感或金钱之网。
在这个过程中,时代性的因素变得虚弱而渺远,现实的许多逻辑被抽空之后,两位女性的人生得救似乎必须来自婚姻,全部精神突围只能寄托于戏曲。
这就可以理解,影片的时间跨度为什么只有四年,因为影片试图聚焦于两性情感之间的多元与暧昧,表现女性无措时刻的迷茫、成长与屈服,而不想在足够宽广的时空里表现命运的多种可能性,人生的多种诠释方式。
三、中国传统美学电影画面比例是4:3,而非传统的宽银幕,镜头缓慢、画面唯美,抒情的背景音乐加上戏服扮相,扇面、美景、诗词、戏词,情绪的营造皆是传统中国美学。
写于20220305《柳浪闻莺》是超出我预期值的一部作品。
在去看《柳浪闻莺》之前,我先分了两天把《七月与安生》看了。
坦白来说,我不喜欢《七月与安生》里面有我觉得比较“雷”的点吧,包括但不限于很早知道男朋友人品不怎么样仍然坚持交往,向往自由的人独自生下了人渣前男友的孩子。
《柳浪闻莺》看似同样是双女主,因为一个摇摆不定的男人,产生隔阂的故事,因此在看之前我真的非常忐忑,担心我会不喜欢。
看完后,我还挺喜欢的。
怎么形容《柳浪闻莺》呢?
这部电影整体给我的感觉是湿润的、氤氲的。
听惊蛰的时候,觉得“三月多雨的季节,雾气弥漫的湖边”和《柳浪闻莺》很搭。
电影把西湖拍的很美,在西湖边拍大合照的那场戏,让我想到21年去柳浪闻莺的那天,风瑟瑟、水澹澹,是个差不多的阴天,怀念那次不完美但珍贵的高考暑假出游经历。
垂髫、银心、工欲善,都是美的。
垂髫爱越剧,爱银心,爱工欲善。
垂髫真的太吸引人了!
她是很坚韧的人,温柔的人。
舞台上闪闪发光,谁看了都迷糊。
“你都演了一百场梁山伯了,我就演了十几场祝英台。
”“那我脑子里的祝英台怎么都是你啊。
”姐姐你真的好会说,好会撩,很难不心动吧,反正我已经疯狂心动了。
银心爱自己,爱垂髫。
银心漂亮娇俏,吵架会吵着吵着哭,有时候会犟,没有什么主见,她依赖垂髫、阿姐、工欲善、叶老板,这并不意味着她不清醒,和工欲善分开的时候,她是爽快的。
理想与现实,垂髫更偏向前者,银心更偏向后者,垂髫可以放弃稳定的工作奔向戏台,银心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如此不同的她们,能喜欢上同一个男人,需要这个男人具备同时吸引她们的点。
垂髫喜欢工欲善,是因为第一印象不错,最根本是他们都热爱艺术,他们的心、灵魂是可以靠近的,这也是工欲善喜欢垂髫的原因。
银心喜欢工欲善,因为他是阿姐介绍的,杭州户口的,看着挺顺眼的扇庄老板。
工欲善像是什么呢?
垂髫、银心在对方那儿受了伤,就借工欲善来排解情绪,他就像是一粒安慰剂。
垂髫和银心的“相爱相杀”,与工欲善不能说毫无关系,但是更多的是和越剧有关,越剧的兴衰、各自的浮沉、两人的离合,这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汪飏的越剧女小生扮相真的太好看了,有把视力不断变差的垂髫演出来,我觉得最难的是“隔扇羞愧意中人”那场,垂髫视力不好,但又要从眼神中展现对工欲善的情,我觉得处理得还是很好的。
阚昕的银心很可爱,而且她真的好白,初遇叶老板那场戏,胳膊比脸白!
郑云龙,我犹豫了很久,但还是感觉写不出来,他的工欲善是很吸引人的“小男人”,他演出了工欲善整个人“温吞”的感觉和他的“痴”,对艺术的痴、对垂髫的痴。
只有自己去电影院看了,才能直接地体会到郑云龙饱含的情绪,他的气质。
我从2020年的夏天开始期待的工欲善,终于在2022年的春天得以看见,他和我想象中的工欲善不同,他更加立体,真的比我预期中更好。
说实在的,虽然是为了小郑老师买票、而且他的表现让我觉得这票也不亏,但就我个人而言,这种小众文艺电影与其在影院看大屏幕,不如上流媒体或者视频网站、窝在家里泡茶开投影来得舒服。
杭州的景真的很好,好到导演的审美也能拍出不错的画面🚬非要说的话,我会感觉这电影是导演系本科毕业生或者全新手的作品。
作为文艺片而言,它没有太多新意,每个画面看起来都似曾相识———就像我拼凑着写毕业论文一样的勉强。
剧情基本上等同于没有,非常、非常、非常平淡,除了两位女主角的故事尚且称得上通顺以外,男主和男配简直就像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一样,剧情需要他们的时候,好,出现/打人/为女主找工作/收留女主过夜;不需要的时候,简直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
虽然是小成本电影,但我还是想看到比较丰满的剧情和人物形象,尤其是琴师那个角色,根据剧情看上去像是一个默默守护和扶持垂髫的好大哥,结果一部剧里只有三四句话还是怎么,看不仔细以为他和垂髫一个盲人一个哑巴,实在是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
剧本里的两次船戏……作为观众并没有感受到那种绝望的汹涌的爱意,说实话镜头语言挺俗的,像是往前倒几十年的香艳老电影?
那种模模糊糊的感觉,但又能看得出导演在努力往文艺片靠,最后整得有点四不像了。
据说小郑老师因为这个角色瘦了三十斤,体现在镜头上确实是值得的(而且确实好看,他骨架大,很适合大荧幕)。
工欲善身上,说懦弱又不完全妥当,我个人的理解是一种很颓圮的气质,即使他在笑的时候,也让人觉得没来由的悲伤,直觉这个人背后有很多深不见底的故事。
如果背景换一个时代,比如说九十年代再往前二十年那会儿,他应当会更加契合。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是在六、七十年代,他演一个学问很深、成分不好的知青教师,应当也是很合适的。
垂髫和银心演得都很好,垂髫的坚韧和银心的温弱,她们应当就是我想象中早几十年ntxl的相处状态,彼此依赖又彼此怀疑,最后一方远渡重洋,一方凭借往昔岁月里的零星爱意凑活一生。
最动心的一幕是垂髫和银心在乡下水边搭的台子上演社戏,下场后工欲善来后台找垂髫,垂髫不理他,他就弯着腰,小声地、慢慢地喊垂髫的名字。
他眼睛实在是太大了,瘦下来几乎占了半张脸,这样一双眼睛悲伤起来几乎是无敌的,他的嘴在叫垂髫的名字,眼睛里说的却是爱意,懦弱的、不断的爱意。
啧,好想抹布他。
总而言之就是一部没什么新意的、挺悲伤的三角爱情故事吧,难得的是真·三角,一边都不缺的那种。
我妈觉得挺好,我的话,等它不要钱的时候应该还会再看一遍。
再看也完全是为了工欲善的眼睛,以及杭州的雨和雪吧。
突然想到,虽然电影很俗,但我实在很喜欢老工这个扮相———毕竟是当年因为吸烟上黑热搜,结果因为狗仔图氛围感太绝、吸粉吸到黑他的营销号要打码的程度。
小郑老师拍戏期间实在是瘦得太厉害,以至于一米八七的大骨架伶仃得不得了,整个人几乎不用讲话和进行过多的肢体语言,活脱脱就是一个潦倒的艺术家。
他脸颊两侧的肉消下去,眼睛在那张脸上就显得过分大和鲜明。
本来就很擅长用眼睛讲话的人可怜起来就太招人了。
杭州似乎一年到头全在下雨,他眼睛里于是也同样地氤氲着经年累月的水雾,露出恳求的神色时没有人能逃脱那双眼睛而不感到心痛。
我几乎无法在工欲善身上找到什么值得称颂的优点,似乎就像银心所说的那样,他是一个“小男人”。
但他所有的那些软弱、无生机和求之不得,这些特质又恰恰与杭州的烟雨天相契合,使得这样的一个角色在以悲剧作为主调的电影里显得尤为合理了。
是那种能放在国际电影节上的电影🎦——服化道不错,有恰当的氛围感,取景和分镜设计巧妙,小众、文艺、有情调,有裸露的情感、有隐晦的暗线,等等等等,虽然也有很多bug,但不妨碍观影。
还是那句话,磨叽男、凤凰女和独树一帜刚烈自洁女的三角套三角故事,最终结果是各自有了各自的归宿,是个好结局。
整个故事因为男女以及“女小生”带来的多重复杂关系带来了几重来来回回的【回头草】🔁,复杂、矫情、磨叽。
几个比较亮眼的点:①演员:没见过的两个成年妹子,非越剧科班出身但架势很有感觉——垂髫,真的好爱她,没扮是清冷挂,扮相更是超惊艳;银心,第一眼看上去像蒋雯丽,现在少有年轻演员还有这么传统美丽的长相,各种小表情拿捏得准确。
两个演小时候小姐妹的演员也有着成年姐妹👭的各自特征,很难得。
②服化道和镜头:很有年代感,细节满满,几乎没有什么穿帮的点。
机位和分镜也颇具设计,各种借镜子反光和墙面等等角度拍出来的都很绝,一看就是精心设计过的。
③一些小设计:台词有些有点儿生硬。
但后台画眉那一段有张敞画眉那味儿了,暧昧的气氛比扇子看意中人和肌肤之亲那段更有感觉。
真的好美!
后台看梁山伯那段也很心动。
p.s.郑云龙很适合演这种台词不多还磨叽的角色啊哈哈哈,睁着大眼不怎么说话的感觉挺准确,就是到后边越来越像垂髫了——像个眼神不咋地的状态😂剧情和台词还是略微生硬,但因为越剧元素在,还是给个四星没问题
杭州真美
特意去上海电影节看了首映,事实证明高铁来回看电影也可以非常值得!电影叙事节奏快,故事讲的非常清楚,完全不会出现文艺片常有的“看不懂”,几段插叙也是让人豁然开朗。尤其是男主演员郑云龙,原本是舞台演员,第一次演电影,有大段的怼脸拍摄,把情绪在细微处表现得非常好,太期待他以后更多的作品!
观感很神奇,感觉就像看天海佑希和赵丽颖搞了一个半小时的百合,脸盲症大爆发……虽然故事的确有点狗血,后段人物也有点垮塌,但架不住剧作全方位在线,满屏的匠气、高级的审美、绝赞的画面都让整个片子变得非常有说服力!万幸导演没把这片弄成黑白的……
导演基本滤镜都用不好,明明讲的九十年代,滤镜却一会像现代一会像回忆。狗血情节跟台词可以归为国产可怕片范畴了,还要动不动哭一下加点配乐。#艺联冬暖@曹杨影城
导演水平不够,人物从原作到电影高度地简化、平面化和庸俗化。双女主戏不如男女主戏。
竟然有人抄我分段发,要不要脸!好割裂,女性角色剧情让人落泪,中间高光时刻让我反思:自己是不是眼睛也坏了。重回2019年,被国产音乐剧黄蓝灯照出原形。俩人分别和工搞对象,太像家电使用repo!工具人石锤!和原著不同,垂髫和工在一起了,以及去掉工欲善弱懦的源头:恋爱都是被追求被抛弃和考研失败,垂髫个性独特吸引了他。影版把琴师的特性赋予了工欲善,反而让几人关系变得别扭了。琴师、垂髫、银心三人才是不能分割的发小关系。垂髫最爱的是戏,银心是想留杭,琴师默默支持垂髫所有决定,陪她找戏班,后筹款给垂髫办了个按摩店。几个大款原也没这么龌蹉,可能为增加戏剧冲突,强行脸谱化角色。柳浪闻莺春色离奇美丽!划船看夜戏,瞬间代入《社戏》,晚上坐船,行至湖心亭,看戏吃点心,龙井加茴香豆!杭州旅游宣传片。
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三性”,怎么这部到处都很别扭呢?
大呼救命!是怎么把第三性这么有魅力的东西拍成台偶都不如的造作小言的。
大龙的银幕处女作,找到了一个挺适合他的角色。这两年越剧被带火,回头来看这部,想说当年不流行“燃冬”的说法,可这三人的关系明明是更高阶的“燃冬”。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却对“第三性”的探讨浅尝辄止、流入俗套,实在太遗憾了,戏和当下的人、事之间,也本该有更强的关联。
3.5 纵然大部分形式都只是流于表现,文本表达无法熨帖这些形式,可拍得真美啊,拍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气韵”,黏稠,暧昧,欲说还休。两个女主的表演也充满说服力,但郑云龙差得离谱,丝毫接不住戏。
扯什么白马非马非男非女,也掩盖不了苍白空洞的表达,到底还是一个影楼风电影。只不过这家影楼专注江南水墨风格,看起来还挺好看的。。
第三性只是说出来了并没有表现出来,演员问题很大,男主似乎僵硬的在演一个盲人。导演拿《梁祝》作衬对比片中两女主命运但表达古板刻意。
既要讲女性之间隐秘情感,又要讲才子佳人之爱,还要反映90年代的社会历史,想表达的太多却每一个都只讲了一点点。可惜了这一蓑空濛又缠绵的江南烟雨。
讲两位越剧女演员背后的故事看似是两女抢一男实际是个姬片(个人感受)郑云龙演个忧郁大渣男好看是好看的
看燃烧的月亮怎么演江南多情人。
上限其实能有四星的,拍出来竟是全方位的不行……
真的如果没有越剧 完全看不下去 完全不连贯 都不能算一个完整的电影 连MV也不能算 郑云龙真的就是个跑龙套的渣男 主角还是2位女主 她们应该在一起
郑云龙先生真的是极具潜力和爆发力的好演员 未来可期
琴师也太惨了,为了女主坐牢,最后连个名字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