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以为这样的电视剧还是父辈来看更合适,只有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才能切身体会到剧中人的喜与悲、甜与苦。
我问父母过去的生活有电视上这么美好、这么有意思吗。
他们说,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回忆总是美好的,总是有化苦为甘的神奇力量。
这也许就是怀旧题材电视剧的缘起和价值所在。
爱情的甜蜜、信天游的豪情过滤掉了生活的苦涩,留下浪漫,而岁月抹不去往事的残酷,于是这段故事既残酷又浪漫——血色浪漫。
这是一代人的回忆,从懵懂少年到兵营峥嵘岁月再到商海弄潮,透过钟跃民一个人的故事折射出时代变迁。
钟跃民既是一代人的代表,又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性。
他潇洒、他随性,不愿受物累甚至他人之累,不受俗世所看重的名利的羁绊,用他朋友的话说即是,不在乎结果,只看重过程。
这样个性鲜明的人物让人过目难忘。
细想起来,他难道真的什么都不在乎吗?
他在乎初恋,可命运让他们分道扬镳;他在乎秦岭,可两人注定不能在一条路上携手走下去;他在乎伴侣,可他更向往自由;他在乎自己,可特殊的年代使他浪迹天涯,无法获得安定的生活和稳定的事业。
他知道自己无法在乎,才选择了不在乎。
他的感性总是牺牲于理性,他的感情总是牺牲于性格,而他的命运牺牲于历史。
在时代汹涌前进的浪潮中,他不过是一粒微尘,无法左右自己,索性享受当下,潇洒走一回。
不在乎别人便是不在乎自己,他的潇洒背后是视生命如草芥的大悲凉。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命运,众人的命运构成历史。
该剧往前走一步,或可有书写历史的宏大气象,只可惜他止步于粗略刻画钟跃民的性格,叙述其命运已略显草率,更无需提铺陈历史了。
若不苛求于该剧,只谈世俗关注、塑造人物的层面,它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全剧只给钟跃民的性格勾勒出一个模糊的轮廓,没有更清晰地阐明他的人生观,更没有对他的人生观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在叙事上,越到后来线索越散乱,吴满囤的牺牲和宁伟的死对塑造钟跃民的形象都没有太大的帮助,还使钟跃民这条主线黯淡得成为辅线。
拍摄上,前半部分富于质感而且炫目,后半部分则有些平淡和粗糙。
本来应该很精致的作品到最后却沦为只求好看甚至能看。
对该剧的苛刻只因为它的导演是滕文骥。
滕导曾说,过去的人们认为只有感人的作品才是好作品,现在,能吓死人或笑死人的作品都是好作品。
或许是因为创作理念的转变导致滕导风格的转变,在他最近的一部分作品中的确找不到感人的力量了,而不用心的作品连娱乐观众也做不到。
另外,刘烨表演风格的转变固然使人眼前一亮,若演技再扎实一点就更好了。
对于作曲常馨内,则是每听一次她的作品,对她的印象便好一分。
尽管对于《血色浪漫》有诸多不满意,但它前半部分的怀旧色彩和它充满诗意的剧名已让我难以忘怀。
高高的白桦林中,流淌着钟跃民们的似水年华;热闹又清冷的溜冰场上,喧嚣着他们无处安放的青春;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里,飘荡着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写下的,血色浪漫。
2005-10-5
从考研之前的某天开始,我在看一部叫做《血色浪漫》的电视剧。
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每天用少得可怜的娱乐时间来看几集。
虽然有一个温柔的名字,但却着实是一个关于男人的成长的故事。
最初的年少的轻狂和稚气在后面的阶段里一扫而光。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所有的生活变得跟现实生活一样复杂。
于是每个人都似乎开始怀念文革时期的潜流暗涌,插队的陕北的浑厚和纯朴,还有部队时期的豪情和纯粹。
那个叫做钟跃民的男人,是每个年少时候有过理想主义情节的男孩子的神话形象,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为钟跃民,但每个人却都成不了他。
他可能成为他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正义者如张海洋,邪恶者如宁伟,治学者如郑桐,顺潮流者如袁军,但是他只成为他自己,所以他成了钟跃民,他始终保持一种“在路上”的姿态,不管是在春风得意之时还是狼狈不堪之日,他仍旧平静的笑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不由得让我们每一个渴望开阔境界的人都从心底生出一种羡慕,一种读得懂却靠不近的醋味。
我们理解的英雄能跨越所有的坎坷,能在所有的境遇之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片刻安稳之地。
所以当我看到中间阶段发现故事趋于平稳,我便开始怀疑编剧是不是没办法脱离文革的大背景来诗话一个人的一生。
毕竟壮丽的故事只能发生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中间在部队一段虽然不如之前的阶段那么有味道,但是毕竟为后来在社会上的故事打了非常好的伏笔,而关于一个男人真正的内心的挣扎,正是基于他们年少时的轻狂梦幻和部队时期的与世隔绝的另一种游戏规则而生的。
而也正是最后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个正在长身量的人,还正在经历挣扎的人来说,才更有些许的启示,和忠告意味。
刚才看了几篇豆瓣的文章,发现好多人都更喜欢张海洋一些。
我想说这些话的人大多数都是女孩子吧。
女孩子会在年少的时候钟情于那个听者交响乐随兴感叹人生的钟跃民,可是他们在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大多数会更喜欢那个值得等待的张海洋,那个既是好哥们,由是好警察,同时还是好丈夫的张海洋,可是这个时候钟跃民仍旧在走着他的浪漫的人生路,不管周遭的人在面对岁月和生活的双重夹击的时候有多么的不知所措,他仍旧在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品味着他能经历的一切,似乎他很早就懂得,这人生,不过是来辛苦的走一遭,尝遍了所有的滋味,才能算是功德圆满。
我以为,钟跃民在经历了世事沧桑之后会最终回到痴情的周小白的身边,我以为这个男人终究会累的,我以为爱情经历了那么多的磨砺和挣扎,终于会在适当的时候停在风平浪静的当下,可是我错了,谁都没有抵得住时间的力量。
或许,就算我心中终于觉得欠这个女人太多而无法回到那些纯净如水的当初,但至少,我的心回去了。
我终于觉得还有那么一个人是随时为我而停靠的,我会为此而幸福。
可是钟跃民没有,他终于还是想着在他最苦的时候出现在他身边的秦岭,可是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相遇太美了,美得让人哪怕是仅仅从心里想一下都会觉得心惊胆战,这样的爱情,又有谁是可以消受的呢?
错过也好。
哪怕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曾经在这短短的一生中有那么些一小段的心惊胆战,或许已经足够。
我认为整个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最后一段,钟跃民、张海洋和宁伟,这几个曾经注定会在战场是生死兄弟的人们,终于在生活里成了食物链上的几个符号,可是追其缘由,他们都不曾犯下什么错。
宁伟当时离开部队本身就是一场闹剧,而钟跃明和张海洋的几次聚首和分离亦然,只是不同的颜色之下的相同的肥皂泡,光彩绚烂的预言着童话和梦靥。
在我还没有看完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写下这些文字,算是我为了他给我的启示的一点点报答。
看到钟跃民和张海洋以及宁伟的挣扎的时候,我没有办法把几个没有犯过任何错的人们的挣扎归类,只好坐在电脑面前默默流泪。
他们是时代的受害者。
时代抛弃了他们,却还要他们自己偿还代价,这本身,就是一个没有解答的悖论。
唯一的解便是,做一个没有梦想的人。
论嘴上功夫,无疑郑桐是最“贫”的一个。
在向读书人蜕变以前,他履行着每一个配角该尽的责任,时刻不忘衬托钟跃民的侠气和匪气。
他甚至对自己老婆说:“我真喜欢钟跃民。
”诸如此类接近表白的抒情,可爱至甚。
除开这些导演意图鲜明的“帮衬”,我对这个人物的命运很有些兴趣。
一直不明白他那副圆溜溜的眼镜怎么给戴上的。
虽然他家书香门第,但父亲很早就被打为臭老九,他跟钟跃民那帮“坏小子”混到大,摆明了没多少墨水,也没识得几个字。
由于父亲的问题,他和钟跃民一起插队到了陕北。
荒凉山坡羊,哀绝信天游。
钟跃民还在等着父亲的问题一旦解决,便有机会重新当兵。
这机会也真让他等到了,那个“海青天”似的马叔叔一出现,他“下落穷泉七潦八倒”的知青生活马上结束,果真开始“上登云梯人模人样”。
而郑桐不一样。
他父亲的“臭老九”身份早成定论,前程一片,就是“伴鸦村头”“缺衣少食”的无归路。
不是他不想掌握命运,是命运一开始就不肯光顾他。
路遥的《人生》,足以把这种转眼从城市到农村的苦闷与绝望描述得清清楚楚。
“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
”饥荒也闹了,饭也要了,架也打了,最后钟跃民也“走走关系”当兵去了,他郑桐才开始盘算在这黄土飞扬的高原上真正扎根了。
谁也没有计算过郑桐插队多少年。
我们只模糊的记得,钟跃民都提干了,郑桐还在窑洞里不问世事的研究着他的二十四史。
我不知道,当新鲜感过去,信天游唱尽,一辈子“在路上”享受的钟跃民,是否真正也能忍受得了这么漫长且单调的清贫生活?
而此刻,郑桐已经在小山坡上感悟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精髓。
似是西风残照,平林漠漠烟如织,但是正如他引用惠特曼的诗:“我们在破晓的宁静的清凉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是的,他们是有归宿的人,灵魂的归宿,安定如平湖。
而且从始至终都如此,分居也好,筒子楼也好,都不能让他们灵魂的巢穴遭受入侵。
郑桐是个苦难的读书人。
他如果能够做生意,也会如黎援朝一样才大气粗,你看这哥们去当铺卖古董时那嘴皮子耍的。
他如果能够当兵,也会有钟跃民、张海洋他们的阳刚真气,你看这娃从小打架就不含糊。
“胜,不惶喜;败,不惶馁。
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一番慷慨,无怪乎读书人一旦治起国来,连皇帝老儿都不得不敬畏。
读书人应该过过苦日子的,那就是阅历,就是资本。
儒生的酸腐气,孳乳于只识琴棋书画,不识柴米油盐。
朱温皇帝憎恶儒生,投诸黄河,企图把自命“清流”者变浊流,结果亡国。
聪明的他,应该在千多年前就发动一场知青插队运动。
从小人物到大智慧,从耍贫嘴到真胸襟,这个人物,不简单。
有人为郑桐“平反”时引用过孔庆东的一句话:“世界上从来是这样,给别人带来欢笑的人,往往最不被人关心,甚至被人认为浅薄无聊,顶多说你一句‘开朗幽默’。
很少有人去想,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开朗幽默’的人。
”郑桐或多或少正是这样“小丑”着,才让他后来的大智慧形象不那么虚无缥缈,不那么“高大全”化。
这又是他可爱的地方。
有人说,钟跃民是每个男人心里的那个魔鬼。
的确,这个“魔鬼”外表俊朗,内心澎湃,大度自若,领袖风采。
他既有“朋友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的传统英雄气,又揣着多情浪漫的白马王子气质,使他不沾纨绔子弟的风流。
更重要的是,他幸运。
他几乎集中了男人所有的幸运,兄弟,女人,以及变来变去的人生玩法,似乎光临超市一般,琳琅满目,任君挑选。
其他人,郑桐,包括宁伟,包括我们,都只能兴叹“我没那种命”。
我们的命是什么呢?
摊开手心,看看清楚吧。
恩,花了两天时间把血色浪漫看完了。
算是补习吧,因为几年前就已听说过,只是一直没时间看。
也早就听说了太多对它的好评。
总的来说能让人思考并争论的东西都应该是不错的。
尤其是发生于那样一个特殊年代;那样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那样一种动荡与未知的环境。
总的来说,我想可能喜欢这部剧的似乎更多还是我们这些80后,抛却时代背景,我们其实是一样的。
一样的浮躁迷茫却又各自执着的坚持着什么。
对于钟跃民很多话都记忆深刻,尤其是那句:可能我并不知道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可是我却很清楚的知道我不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似乎一直也是这么个概念吧。
而且时间跨越性也比较大,编剧的魅力在于让我们在很短的剧情里窥见了一群似我们一样的人们迷茫的成长过程。
对与错或者说是选择之后的结果很快的显现出来,有很强的冲击力。
还有些可能会影响我们一生的东西。
也许也有很多描写成长的书或电影,可是这样思路清晰的写一群人的成长过程,写他们各自的不同与境遇并且带有些理想主义色彩的,有印象的似乎也就是这部了。
看时很多想说的,习惯了看喜欢的东西时随手记下一些东西。
可是看完又觉得很没意思。
因为我发现居然对谁都不满意。
我承认对众人偏爱的角色钟跃民还是有很多偏见的,其实自己也一直不算是个多么喜欢安稳的人,甚至说很有些欣赏他的洒脱。
可是对于他这种完全游戏人生的态度却不敢苟同,甚至有些厌恶。
也许他真的有很多优点,可是在我看有些完全极端化了,说的偏激一点儿就是凭着自个儿那点儿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完全没有责任心的在游戏人生,这种人看似乐观快乐,其实恰恰相反,他所拥有的是无止境的漂流与失落。
带给身边人的更是伤害,难道他最后会和那个高玥好吗?
打心眼里觉得高实在是傻妞一个,逊太多了。
还有他泛滥成灾的爱情,是真爱吗?
我怀疑。
虽然有偏见可是依然对他的个性有喜欢的地方,因为我喜欢一个人的坦白与真实。
至少他不虚伪。
他不爱就会坦然说离开说原因,而不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
就是说你可以讨厌一个魔鬼可恶的本性,可是这只是他的本性而已,这是他自己都无法去改变的,但是如果他是坦荡的,即使做坏事也坦荡的承认。
他可以对钟晓白写信说:“实话说我不是怕耽误你,而是怕你耽误了我。
”这比起一个伪君子倒更令人容易接受。
可是事实是很多人可能喜欢并且爱上的只是他的表面的个性却没有学来他的坦荡,可是生活中这样虚伪的人比比皆是,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
我觉得高玥是三个喜欢钟跃民女人中最聪明,最具智慧的一个,且是命中注定最适合钟跃民的一个.她没有晓白的霸道(喜欢安排别人的人生),没有秦岭的现实与理智的可怕,更重要的是她两都是注重结果的人.而高玥则不同,表面上看她挺傻的,挺单纯的,其实是聪明人装糊涂,其实此女生具有很高的情商--智慧.虽然晓白和秦岭都了解钟跃民,但他们并不理解钟跃民,但高玥理解.这叫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以看出高玥也是注重过程的人,从她弃高考而从军可以看出,更能从她一直等着一个没有结果的人看出.高玥和种跃民是一类人.他俩想往高想往低谁也拦不住.但为什么一个等一个却跑呢?
我觉得是因为男女的社会教化不同,从社会文化角度看,从男女从小的性别教育看,造成了此局面.且高玥没有钟跃民的气魄,也没钟跃明聪明.理解万岁.
有一篇影评说血色浪漫的配角非常好,不是那种给主角打酱油的,或者在主角光环下痛不欲生的,或者怎样。
我深有同感。
因为我这个人特别奇怪,每次都喜欢只出来一点点的配角,最好是那种只冒出一点儿泡泡,然后不见了的人物。
让我浮想联翩——啊,他们之后怎样了呢?
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每次都乐此不疲像个神经病。
《血色浪漫》史诗的特性正好满足了我的胃口。
里面有一大堆比配角还配角的人物。
我每个都很喜欢,每个都想拎出来回味一番。
1. 锤子这个人物真是让我吓得半死。
他的扮演者是李靖飞,也就是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我还以为张飞这演员是个在马路上卖烧饼的,长得像张飞就被拉来演张飞了,谁知道人家正儿八经是个演员。
噗…anyway, 时隔多年见到张飞差点让我红了眼睛,又让我想起小时候一边坐在木盆里洗澡一边看《三国》的情景,那个张飞黑乎乎的脸夲像芭比豆沙包……扯远了。
李靖飞转了一圈回到《血色浪漫》,演了一个嚣张无比的黑老大。
他骗走了宁伟的钱,害的钟跃民坐牢。
宁伟为了替大哥报仇找他要钱。
锤子戴着一副黑墨镜,在阳光下摘下眼睛看着宁伟的那个场面真是……帅呆了!
老夫聊发少年狂。
那眼神:别以为你长得帅就敢欺负我张爷爷。
宁伟:别以为你长得像张飞我就不敢问你要钱。
李靖飞,虽然锤子是个没有深度的坏蛋角色,但我看见你满脸的皱纹和眼袋,竟然悲从中来。
不好意思,我就当你是张飞穿越了。
知道你还alive,我很高兴。
2. 王主任扮演者是同样胖胖脸的傅彪。
王主任和袁军郑桐斗智斗勇的戏份特别带劲,尤其是钟跃民说自己两条腿不一边齐,袁军帮腔说钟跃民有一次脱光了两手两脚张开,说这是个什么字。
我说大字呀,他说是太字。
王主任竟然呆头呆脑地问:“怎么是个太字呢?
”绝倒,王主任就是脑袋被驴踢过。
在《血色》小说里,都梁说王主任认为袁军他们的爸爸“死了也活该”。
让人有点心寒。
电视里的王主任就可爱多了,养了个白痴儿子,自己还被袁军等人戏耍。
最后还乐呵呵屁颠屁颠地对袁军说:“我相信你们是好孩子”。
很有慈父的模样。
如果在那个残酷的时代里遇到这样一个组织上派来的人,该有多么幸福。
所以说,袁军钟跃民他们是不幸的,但终究还是幸福的,他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文革的末尾,王主任这个人就象征着一点新时代的暖气和春意,让人很是怀念!
3. 小混蛋李奎勇的发小,嚣张跋扈的胡同串子。
我其实不讨厌他,甚至有一点喜欢他。
特别是他对拿着刀子威胁李奎勇,最后说:“我对谁都下得了手,就是对你下不了手”的时候,心中一软。
像小混蛋这样的混世魔王也有底线,那就是义气。
最后他的死也让人摇头叹息。
他杀死了宁伟的哥哥,多少年后,宁伟也成了另一个升级版的小混蛋。
世事无常啊,小混蛋之所以是小混蛋,也因为他的身份低,是胡同里长大的,要靠刀子来杀出一条尊严的血路。
这一点,李奎勇也差不多,可李奎勇比他敦厚点,活得长点,but结局都是各有各的悲凉。
4. 黎援朝黎援朝的扮演者叫孙小平,是个货真价实的帅哥。
anyway,援朝在小说里就是个帅哥,有张“帅气的国字脸”。
黎援朝这哥们代表了现实生活中一批很牛的人,他们混在凡人当中,年纪轻轻就露出了帝王相。
身边笼络了一批小弟,可能还有张海洋这样的二把手和钟跃民这样的外来杂牌军。
他们的人生道路坦荡辉煌,除了出生好,更因为他们本人性格中的精明和霸道。
就像钟跃民说的:他自己从来不打架。
这是黎援朝让人毛骨悚然的一点,挥斥方遒,手不沾血。
然而可悲的是,黎援朝这样的人身边从不缺人,但心里永不住人。
他欣赏钟跃民,利用钟跃民,也反被清醒无比的钟跃民利用。
钟跃民大大咧咧叫他援朝,不卑躬屈膝,不露山露水,这是对付黎援朝这类人的最好办法。
如果太谦卑,黎援朝这种人是不会伸出橄榄枝的。
钟跃民带着点伙伴的戏谑和亲热口吻,但实际上保持井水不犯河水的态度,是他能和黎援朝一次次合作的独门法宝。
换过来,这也是钟跃民的聪明。
张海洋根本就不往这些事情上动脑子,而钟跃民就懂得靠着黎援朝鲤鱼跃龙门。
钟跃民这个人在人际关系上的警醒,甚至比黎援朝还让人心惊胆寒。
5. 班长(被张海洋气得半死那个)这位仁兄连个名字也没有,满嘴方言,把觉着说成“嚼着”。
笑死人了。
和张海洋斗智斗勇胜过后来吴满囤那几集。
张海洋这人是个极品,混起来让人恨得牙痒痒,温柔起来简直是绕指柔。
对付他的好办法就是一个,那就是别给他好脸色。
6. 叶楚良《血色》中唯一很不man的一个man。
他确实有南方生意人的那种面和黏糊,对秦岭鞍前马后伺候得很周到。
可惜,秦岭爱的是飘在天空中的浪子,or,女人都会?
7. 杀手像王杰的杀手,也是当兵出身。
我喜欢这个角色,他的长发,冷静,从容不迫,面对死亡的坦荡,还有最喜欢他朝宁伟的一指,像个首长一样点评道:“他的应变能力强,枪法准……”。
英雄不问对错,道德难缚强者。
只怪世界上角色太多,人吃人也就算了,而好汉吃好汉最让人惋惜。
8. 杜爷爷我最喜欢的信天游歌神,放羊老爷爷杜老汉。
单纯!
前几日在江西台迷上了《血色浪漫》,平时很少看国产电视剧,这次有些例外。
故事感人,表现生活的真实和残酷,从知青下乡到监狱生活、黑社会、下岗职工的命运,从爱情到友情、亲情都表现得很充分,也很含蓄。
最后一集重病朋友和跃民的一席对生死的长谈,看时觉得有些冗长多余,但事后体会却有画龙点睛、总结全剧的效果,也增加了故事的厚重感。
这是一个民族的苦难。
演员表演得体,几乎每个演员都很到位,当然最有神采的还是刘烨演的跃民。
以前没怎么看他的作品,这次看过觉得真的不愧是影帝,把个性鲜明的钟跃民演活。
剧中一直强调跃民不是俗人,有自己的想法。
感觉上也是这样,但他追求什么呢?
还是不得而知。
在爱情上,他其实是个失败者。
虽然有很多女人喜欢他,但他到底喜欢谁?
似乎他只喜欢自己,喜欢自由。
也许正是这样的迷惑,让这个人物更有魅力。
故事又是那种带泪的微笑,苦涩中的调侃。
我不喜欢纯粹的喜剧,没有深度的刻意逗乐。
后来看到导演是滕文骥,难怪。
原著和编剧应该也很强。
不过,故事在时间上怎么都觉得不对劲。
知青一回城,没几年就用手机了。
没那么快吧。
年龄也有问题,钟等30几岁时,应该还是是80年代呢。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我们上路吧 。
” ——凯鲁亚克血色浪漫,很特别的一个名字。
钟跃民,很特立独行的一个人。
用影片里的话说,他是在路上的人。
为了体味百态人生,他来到了这个世上。
文革奴役了那个年代人的思想。
但钟跃民们并没有被束缚住,相反,正是那种强压下一触即发的社会形态造就了他们的冥顽不灵。
故事自此拉开了序幕,青春就这样残酷的被撕开来展现给我们看。
那是他们阳光灿烂的日子。
拉帮派,打群架,讲义气,敢想敢干。
我不知道现实是不是这个样子的,那种情形是我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的。
他们可以为了一句话杀人,他们吹着口哨挑逗漂亮女孩,他们捍卫着他们自己也不明白的东西。
他们看似满不在乎,却在玩世不恭的眼神中伤害与被伤。
且不去评判那段历史,我所思考的,是男主人公钟跃民的那种生活方式或者说生活态度。
他有情有义,有勇有谋,敢爱敢恨,敢退敢进。
这样看来,他好象具备了一个好男人所应具备的一切。
他所缺乏的只有一样,那就是责任感。
而责任感是一个成熟男人所必须具备的。
钟跃民讲义气,为了哥们儿可以流血、坐牢甚至拼命,但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家人的不负责任。
他爱过周晓白,爱过秦岭,也爱过很多其他的女人。
也许真的像张海洋说的那样,他真诚的爱过她们,但他不是个安分的人,他不能给自己所爱的人一种安定的生活,所以他不能给她们任何承诺。
于是在这些女人一个接一个死心塌地的爱上他之后,他却洒脱的上路,去继续他的浪漫人生。
如果说周晓白是他的一个梦,一个醒来了却永远也不可能触碰到的梦,那么秦岭便是他的信仰。
他信仰自由,秦岭也是。
爱了就在一起,不爱了就离开,一切顺其自然,谁也不牵绊谁。
他之所以可以用十几年的时间去等待一个杳无音信的女人,是因为这个女人对自由的诠释深深的打动了他。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不负责任的,毕竟像秦岭那种具有足够冷静的理性的女人是少之又少的。
而就连秦岭那样理智的女人最后也选择了离开。
钟跃民永远都饱有激情,跳跃的思维不是常人所能理解。
他心比天高,可正像周晓白说的那样,没有人能到天上去,到了天上更寂寞,所以,钟跃民是寂寞的。
他把一切都看的很明白,却硬要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他耍弄着自己的聪明,说着玩世不恭的话语,走自己想走的路,只为自己而活。
于是觉得其实钟是自私的,他最爱的人是他自己。
我欣赏他的洒脱和人格魅力,但从女主人公的角度来说,他是不值得爱的。
我不属于那个年代,但我想我并不用刻意去理解什么。
那样的人生,那样的色彩,也许没有机会再来了。
我不讨厌红色,也不讨厌浪漫,但这样的血色,这样的浪漫,付出的代价太大太多。
钟跃民用人生演绎浪漫,想来却布满了忧伤寂寞,伤痕累累。
花了两个通宵再加一个上午,我终于看完了血色浪漫。
一部电视剧,第一次让我在午夜看得哈哈大笑,笑着笑着,泪水就扑扑落下,笑容从嘴角倏忽而逝,肩膀抽动。
这和悲伤无关,而更接近于像一种叹息,或是迷惘。
作为老三届,钟跃民们本来就是经历多样,生活曲折的一代。
而钟跃民那种在路上的生活态度,很大程度上为这种曲折多样推波助澜。
他选择他所爱的路走,他选择他所爱的人爱,但没有一条路走到黑,不想走了就拐弯;没有一个人爱到死,无法爱了就离开。
结局说他去了可可西里与偷猎者周旋。
尽管我认为这个说法并不高明,但我想这是不是暗示着以他不妥协的态度无法与这个俗世磨合,只能回归以一种勇士的方式历世。
很难界定这是喜是悲,这是他喜欢和选择的方式,是他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路。
然而为什么我会感到凄凉。
秦岭啊秦岭,独立地令人心疼的秦岭,我在她身上分明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最大的不同只是,我剔除了她最大的优势:信天游,美丽。
――秦岭如此的女子,尚没有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中求得足以支付自尊的傲然正气,我就可以了吗?
是不是意味着我会在一个挺早的时候就被带入历史之轮滚滚前进的车辙……或许,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我总是以为自己个性而不尖锐,总是认为自己的生活会与众不同,可是,到头来,大家都是普通人,过普通的生活。
那些普通中的不普通,是需要勇气才能开掘的。
秦岭幸运,遇到了爱她的超级好男人楚良。
尽管她不够爱他,尽管她的心里曾经承载着无奈,歉疚和凄惶――可是这并没有什么关系,她还是嫁给了他,回归到普通人的思维轨道,也许只有如此她才会得到幸福。
这样一个冷静而智慧的女人应该会明白:什么是实际的,什么是精神的,什么是可以带来幸福而什么只有永恒的怀念。
爱一样东西不一定要据为已有,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失去。
跃民,“思想上的飘泊者”;秦岭,何尝不是。
而我们自己的思想,又该找一个怎样的水草天堂来栖息?
http://www.xtyou.com/Index.html信天游
很早就看了这部连续剧,只是没有看全。
这几天花了些时间把它认真地看完了。
虽然更喜欢看电影,但是在电视剧中,喜欢的也有一些。
可是这却是我第一部专门买回DVD来认真看的。
我想,原因就是因为,这是一部有灵魂的电视剧。
---它几乎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视剧。
因为它的特别。
可以说,在中国的电视剧史上没有一部所内在的东西和这部所相同。
说到知青生活,有太多的电视剧了,大多都是反映着一种生活的变迁和当时纯朴的爱情和生活,却没有这一部能够像这样的大跨度和丰满的角色。
说起角色,除了主人公,我竟然可以再回忆出近10个人物,而且都栩栩如生,性格丰满。
就像黎援朝吧,总共的戏份可能也不过就三五集,但是却会让人无法忘怀。
一开始的出场肯定就因为他的帅和气派,20年后,又在他身上找到了太多现在人的影子。
我想,之所有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可以在我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应该就是因为他们的鲜活。
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不免都要讨论个没完。
说通俗的,我记得当时大家都曾经不断地在讨论着钟跃民到底爱谁?
说深层的,又有谁没有因为看了这部电视剧而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虽然我们也许都仍旧循规蹈矩,仍旧走着自己的路,但是,老一辈的人在这里找到了他们的回忆和梦想;我们这样的人,懂得思考了人生的路。
钟跃民是在路上的人。
这样的人很少;他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在路上的人,这样的人几乎没有。
郑桐和秦岭都说他是一个重过程的人,甚至在他自己都还没有发现的时候。
直到看到他以后,我才知道,什么叫作真正的重过程。
想想身边的人,包括我自己,个个都嚷着重过程,其实都不过是一种赶时髦或是对功利心的掩藏。
什么叫重过程?
重过程的人没有成功和失败的量度。
而我们都有。
在钟跃民看来,在街头买煎饼和当侦察连连长没有任何的区别;睡山洞要饭吃和山珍海味当老板没有区别。
四者不过是四种不同的生活状态。
他说了:在我眼中,没有区别。
他也做到了,丐帮帮主和正营级别的卖煎饼小贩。
而我貌似的重过程,却都能在失去什么,失败什么,没有得到什么的时候怅然所失。
他让我明白了到底什么是过程,什么是人生的另一种选择。
当我们都以为自己是特别的时候,其实只不过都是一种形态的不同种样式罢了。
女生大多都会很关注钟跃民的爱情。
三个女人,都没有真正的结果。
周晓白我很喜欢,尽管她的优缺点一样明显,但我好像从她的坚持上看到了什么;秦岭,怎么说呢,每次别人问我怎么看她的时候,我都回答不出来。
她是一个非常特别非常聪明的女人。
我敬畏她,嫉妒她,看不懂她。
而高月,论智商,论才貌,他都是无法和前面两个人相比的,但是她却聪明地掌握和钟跃民之间的最好距离,因而也许会是等到幸福的那个人吧!
也许在爱情里,关于纯粹爱情的,有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多大的力量。
因为我们都有太多的纬度。
李奎勇:要不说你比我强呢?
钟跃民:不是,因为我比谁都脆弱,所以必须强。
你现在病了,所以琢磨事了。
我早病了,早就琢磨事情了。
以前咱怕被人欺负,所以打架下狠手。
现在怕受伤害,所以拒绝。
又一部虎头蛇尾的电视剧。。
大学毕业时看的片子,经典!刘别推荐的!
大院子弟,自吹自擂。。。
当年看的时候,对钟跃民真是又爱又恨,不明白为啥就不能跟周晓白在一起,大概是我的初恋情结作祟,而且把自己代入了周晓白。多年以后有个人说他最喜欢的女明星是演周晓白的孙俪,但其实他根本也不适合周晓白。多年以后,如果我还是代入周晓白,我一开始就要选张海洋。
让我想起一个人。
那个年代的生活 很向往 喜欢刘烨
青春燃烧的岁月啊
只有奇女子才配钟跃民
现在回想起来 都是天龙人的游戏
大院子弟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说破大天就是混混。
看完相当激动...
看完都梁的小说《血色浪漫》,翻出来看电视剧,拍得如何尚且不知,个人觉得选角选得真心不好。刘烨既不像大院儿里的孩子,又不像北京顽主,更不像老兵。至少比不过小成本的东北往事,那里面的小北京,才更像一个真的顽主,他的浪漫才像真的浪漫。
八旗子弟也曾有他们的血色浪漫,相同的历史总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
后半部没法看了。
没看完 不过书很不错
这属于头重脚轻的,前十几集绝对好看,越看到后来就觉得有点儿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路上的精神。
大院子女,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
伪写实,假崇高,强作英雄状
钟跃民(刘烨)、张海洋(连奕名)、郑桐(马元)和袁军(刘亭作),不管哪一个,个个出彩。血性青年、阳刚之气,是情怀、也是年轻人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