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特朗勃,在遭遇了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年代,“我”会把我所遭遇的迫害及我事业的中止归为“时运不佳”。
我会为我主动选择放弃找到个合适的出口,并且惶惶不安、抑郁不得志的混完此生。
还好特朗勃不是“我”。
不然,也没有机会看到这部影片。
对,如果一定要对比所处的年代,自认为我所处的这个年代虽然浮躁,但还不算太差,至少我还有自主权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这部影片给我最重要的一个point,在谈情怀、谈理想的时候,请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准备为了你的理想和目标,付出什么?
如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阻,你会如何应对?
如何去平衡好你的理想和生活中带来的冲突?
我所看到的特朗勃先生,面对生活、舆论的压力,他选择的是,闷头去做、去把一件事做好;面对不幸入狱,他选择的是坦然面对;要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差距的点就在于:想和做 ,这两件事。
想是舵;做是行驶在海上的航船;你是否想要出行、想要抵达何处,一切由你而定。
本来是红极一时的编剧,却因为政治迫害而沦为阶下囚,出狱后发现已经被电影行业封杀,被周围人嫌弃,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抱怨和沉沦,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进行反抗,首先要生存下来。
自己无法接到剧本,那就借用他人名字来接活,并且给对方超出期望的分成。
接下来让自己俗下来,什么剧本都接,管它什么《外星人大战农场女孩》还是《花痴尼姑》,只要赚钱能活下来就行,并以此带动了其他受封杀的编剧来依此生存。
当出彩的剧本重新受到行业关注,并知道其内幕后,好运也随之而来。
B级电影公司老板不吃封杀那一套,只要赚钱就好、大导演和大明星不顾阻挠来邀约剧本、低谷时对其不理不睬的电影公司老板 也低声下气的来邀约剧本。
而随着总统的观影好评,笼罩在这群受迫害电影人上空多年之久的乌云终于散去,主角特朗勃也可以重见天日。
这是传记,但同样是一部励志电影,告诉你身处逆境时不要做无谓的抱怨和沉沦,而是想方设法让自己活下来,让自己更优秀,来等待机会翻身!
电影《特朗勃》。
一名好莱坞的编剧,特朗勃,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被非美运动调查委员会说成是国家的叛徒。
编剧由此失去了工作,被好莱坞拉进了黑名单,进了监狱。
纵然他写出了罗马假日,剧本获得了奥斯卡奖,他也没有办法领取。
在平常的生活中,还要不断地遭受他人无礼的举动和非议。
这是特朗勃的不幸遭遇,也是黑名单中所有人的不幸遭遇,甚至有的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一场捉“叛徒”,拉名单的运动中,到底谁是叛徒?
已然没有意义了。
许多人在这场运动中受害,是不争的事实。
不仅黑名单中的恶人是不幸的,那些看似幸免于难的人同样被迫地做了那些不想别人施加在他们身上去事情。
说谎,背叛,嘲笑,无礼,强迫,辱骂等等。
在这场运动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每个人都会面对自己的良心的拷问。
人们内心的不安全感,使得人们维护自己群体,希望群体能够保护自己。
如果群体内部出现叛徒,人们是断然不能接受的。
因为叛徒会损害群体的利益。
但我们做的事情往往只是为了消除自己内心的不安,为了让自己更加安全一点点,我们就特别害怕那个所谓的“叛徒”,以至于我们都希望叛徒在没有“动手”之前,把他斩之而后快。
但往往内心的不安和“叛徒”的存在与否是矛盾的。
因为“叛徒”是否存在有时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被证伪。
这一个淡淡的幽灵仿佛就悬在我们的心里。
这时需要找一个叛徒,其实就是在找一个替罪羊罢了。
这个替罪羊替我们赶走内心的不安。
那替罪羊从哪里找呢?
这就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了。
动物眼里只有好坏,人是什么时候进化出对错的?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得多。
我想对错是为了让蛤蟆们找到同样喜欢天鹅的蛤蟆而存在的。
同样这个世界也有喜欢鸡、喜欢鸭的蛤蟆。
蛤蟆和平相处,不扰彼此。
那些因为对错对别人辱骂又或者伤害的人,是否想过,原来我们,也许只是自然的错误。
在这世间,只为了找对的人。
关于特朗勃的历史一无所知,所以看的比较津津有味,才知道他是罗马假日、斯巴达克斯的剧作者。
为什么说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原来伟大的米国那时也经过如此的一段。
树立敌人,寻找异己,政治迫害,栽赃定罪。
如果不是特朗勃,而是那个得了肺癌的哥们,有什么机会呢?
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其实,不是特朗勃救了自己,只是时间到了,上峰觉得可以解禁了,所以,他才有机会以自己的名字显示。
也许这就是我们这样从小在D的教育下,所能得出的结论吧——我不认为结果是特朗勃的争取,特朗勃仅仅是依靠自己的才华,维持了自己的生活。
历史总是在螺旋中前进,肯尼迪夸了斯巴达克斯之后,才彻底扭转了局势,否则怎么解释还有那么多抗议和抵制特朗勃的吃瓜群众呢。
总之,这是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在白色恐怖时期依然笔耕不辍养家糊口的励志片。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一流的剧作家,一个二流的说客,有时候还是一个三流的父亲和丈夫;他是一个怎样个人呢?
他是一个倔强的坚持者,一个沉默的忍受者,有时候还是一个狡黠的欺诈者;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或许,他不过只是一个喜欢听故事和喜欢写故事的人。
他是,特朗勃。
1946年3月,共同的敌人灭亡后,曾经的战友瞬时变作仇敌。
一道巨大的铁幕将世界分作两块,冷战爆发。
这道铁幕无所可寻,却又无处不在。
时而是柏林那堵丑陋而坚固的墙壁、时而是美国人眼中的赤色危机、时而是苏联人口中的资本主义威胁。
在好莱坞,它叫做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也叫作黑名单。
自古至今,政治从来都是最为波诡云谲,瞬息万变的。
当铁幕落下的一瞬间,无数所谓的自由主义者,共产主义同情者都消失不见,留下的只有政治嗅觉迟缓的部分下层人民和一些已闻风雨却丝毫不惧坚持者。
特朗勃,就是后者。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信念甚至是信仰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一旦这虚无缥缈的口号和旗帜被整个社会环境所不容,威胁到了自身生活和生存时,改弦易辙就更是理所当然。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的确如此,但特朗勃不是大部分人。
且不论特朗勃成为共产主义者是因为史料所提抗击法西斯,还是如影片所现,支持共产主义的思想和理论。
当浮躁虚假的“国共合作”大潮退去,留在岸上的,就只有特朗勃和特朗勃们。
辩证的讲,意识形态层面很难说究竟谁对谁错,其实在某些时候也无所谓对错,看得只是肉食者们所支持和推崇的。
抛却这一点,特朗勃或许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参与者,但他的确是一个拥有坚定信念的人,他是一个认准真理(对自身而言)后,能坚持也敢坚持到最后的人。
仅仅这一点他就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同时他也是一个灵活变通的人。
他知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可生活就是要穿衣吃饭。
所以他愿意抛弃一名文字工作者最基本的尊严:著名权,去继续写作,去写一些或者说一堆垃圾。
他是一名战士,但绝对不是一名喊喊口号就热血上头的死士。
就像他对朋友所言:“用耶稣一般的纯洁去战斗,用撒旦一样的狡猾去取胜。
”这就是特朗勃的战斗方式。
历史最常记住的无外乎两种人:一种是以身殉道 壮烈牺牲的人;一种是出卖一切,苟且偷生的人。
循环往复,如过江之卿。
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另一种人,另一种曾经站在前者身后甚至身前与其共同战斗,曾经拒绝后者不与其同流合污的人——特朗勃们。
他们坚持过且仍坚持着,他们战斗过且仍战斗着。
我们都缅怀烈士,却忘了谁让我们记住烈士们的故事。
那座小金人象征的不只是剧作家的最高荣誉这么简单,它更意味着曾经的血和汗没有白流,曾经的错误得到了承认和铭记。
那些监狱中的虚无、弃名时的屈辱,无数个日夜坠落在打字机旁的烟灰,都是值得的。
“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致那些敢为也愿为他人流血之人,也致和他们站在一起的特朗勃们。
正文结束扯点别的:原来柯克·道格拉斯竟然是个小矮子2333,以前从来没注意过_(:зゝ∠)_。
话说我大库神果然是不好搞啊!
不过《斯巴达克斯》还是库神最讨厌的一部自己的作品。
为什么普雷明格总是一股分分钟风衣下掏出一把“芝加哥打字机”开扫的感觉。
另外真的只有我一个人注意到道格拉斯送给特朗勃的那只鸟叫“赛缪尔·杰克逊”么!??
23333
达尔顿·特朗勃喜欢在浴缸里写作,电影《特朗勃》的第一个镜头,是布莱恩·科兰斯顿在浴缸里醒了过来,恍惚了一会儿,然后戴上眼镜,继续写他的剧本。
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老白作为演员获得了这部电影的唯一一个提名,公布最佳男主角前,他的短片第一个被播放,还是一段浴缸里的戏,抽着烟,对着剧中的女儿咆哮。
此时的特朗勃,因为信仰失去工作进了监狱,甚至不被允许继续在这个行业存在,对于一个拥有写作天才并且只想以此为生的人而言,那几乎就是灭顶之灾。
他以他的形式反抗。
特朗勃以1200美元的价格接下一堆小制片公司的剧本,无法署上自己的名字,但他需要以此糊口,所以才有那段与女儿之间的冲突,“我在浴缸里工作,周围都是水,所以就算整个国家都着火我也不担心,这样我就能继续当这个家的私人奴隶。
”在被列入黑名单之前,他是好莱坞最贵的编剧,但在那之后,他只能这样匿名且便宜地写作。
他借了另外一位编剧的名义,送上了《罗马假日》的剧本,用化名写了《勇敢的人》。
这两部戏为他赢得了奥斯卡奖,但显然作者本人无法出席颁奖礼,只能透过电视在家看看直播。
电影里还原了这两个场景,《罗马假日》获奖的时候,特朗勃甚至没有笑,他女儿说,“我们现在要开心吗?
”他抽了口烟,继续静默。
那幕前的编剧要把那尊小金人还他,他拒绝了,说上面没有他的名字。
事实上,直到1993年,学院重新把《罗马假日》的荣誉还给了特朗勃,但当时领走奖杯的伊安·麦克莱伦·亨特的儿子不愿意交出奖杯,于是他们又重新做了一个。
等到《勇敢的人》,情况没有变得更好,但特朗勃却渴望以一个黑名单上的人赢得行业最高的荣誉,完成对这一切绝妙的讽刺与报复,何况那是他一直以来最想要写的戏。
他赢了,全家一起欢呼,尽管电视中依然是毫不相关的他人领走了奖杯。
特朗勃完成了反击,他依然是好莱坞最会写故事的人,但最终的目的,是要让自己的名字重新出现在银幕上。
他帮柯克·道格拉斯写《斯巴达克斯》的剧本,奥托·普雷明格来找他改写《出埃及记》。
最后,柯克·道格拉斯不顾争议及同行的反对,执意宣布达尔顿·特朗勃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在电影院中看到达尔顿·特朗勃这个名字重新出现在银幕上,他眼底噙着泪水。
我喜欢电影中那些特朗勃去看电影的片段,黑白的原始影像对面,是后来的电影人用彩色作为的反馈。
他享受放映《罗马假日》时观众的笑声。
对普通人而言,电影是寄托梦想逃避现实的手段,但对特朗勃,他是在完成梦想,这梦想虽然可以让他暂且避开恶劣的现实——不仅仅是同行的避之不及朋友的背叛,由于社会舆论的导向,他甚至不为普通人所容,现实里的特朗勃并没有住在电影中的加利福利亚,而是搬去了墨西哥。
那梦想的代价,是看不到未来的对于精神及才华的消耗与折磨。
影片的最后,肯尼迪总统去看了《斯巴达克斯》,并在记者面前做了积极的评价,那意味着黑名单即将成为历史。
特朗勃回到了美国编剧协会,领取这个行业及国家欠了他数十年的荣誉和道歉。
他说,他今晚在这里所说的不是要给任何人带来伤害,而是要治愈那些创伤。
此时再回想当初信仰的目的,只是想要做一个不掩饰内心的自己,但在没有任何错的情况下,却被推到了时代的对立面。
然而数十年后的我们,依然会轻易为某个人某件事贴上标签,依然会轻易跟随舆论的洪流,而没有去多想一想,去倾听自己真正的心声。
这不是潦草的谁欠谁一个奖项的问题。
布莱恩·科兰斯顿没有得到那尊小金人,此后很多年他还可以坐在台下作为新的提名者。
但关于达尔顿·特朗勃赢了奥斯卡却没能拿到它,那段历史以及它所带来的反思,才是我们应当去了解并记住的部分。
至少,可以从这部叫做《特朗勃》的电影开始。
在好莱坞反共黑幕下,一位左派作家用笔做武器,对封杀和迫害说不。
电影拍得四平八稳,但传奇性先声夺人,谁能想到《罗马假日》背后还有着这样的故事!
海伦奶奶演的反派让人不寒而栗,老白给小李子又上了一课:老戏骨们靠得住。
这样的故事不仅仅是极少部分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命运。
当那座迷墙和铁幕被打破,当雾霾和黑暗退去时,我们始终能够坚守着那份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也许这就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强大的力量。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正的勇士,并不只是特朗勃,他最终还是得到了他所应得的荣誉(当然也失去了太多),真正的勇士是那些为了自己的坚持,信念,失去了一切的人。
流于表象,年代感的营造几乎都是通过资料影像表现出来的,差点变成一部好莱坞近代史略,多亏演员全力救场;爱德华·罗宾逊听证会那场戏简直就是二流美剧水准,当然这肯定不是斯图巴的问题。
从默默无闻到政治风波帮人代笔再到功成名就,特朗博的人生才终于熬出头。
电影从电影工作者大罢工为起点,铺设交代了政府打击共产主义者的历史背景,全面而客观的展现了一个真实可敬的伟大编剧。
穿插的各种伪纪录片与电影明星更像是导演对那个年代的回忆与致敬,饶有趣味。
后半程更像是完成任务的粉饰,一个文人的抗争,从语言和思路中表现了一个值得被统治者害怕的文字工作者。
对白简洁有力,知识分子趣味和执着增加可看性。
赞颂艺术的另类美帝主旋律。
纳闷的是为什么屏幕上的艰难时世显得并不那么艰难?
好莱坞大腕悉数捧场,轻松诙谐。
只有在最后的一小段真实影像里才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与这家子的坚韧。
不禁思索:现实化为剧本再搬上屏幕,失却了多少锋利与磨人的隐忍?
谁曾想罗马假日和赫本成就的背后有这么一个曲折隐匿的情节,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娱乐都是政治的延伸,但是作为正常人来说,我们只想搞笑一下电影好不好,只想轻松快乐啊,并不想掺和政治啊。。。
😂😂😂当然,一个美国社会眼中的共产主义是怎样,也可以从中管中窥豹啦。
另,为结尾演讲加一颗星。
一个天才的编剧一定非常了解人性,才能写出杰出的剧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还能相信他所描写的美好的东西。
本片描叙好莱坞天才编剧特朗勃被列入黑名单后的故事,为了他的理想,他被关进了监狱,被非美活动委员会“追杀”,找不到工作,卖掉房子。
在这样的逆境中,他竟然写出了两部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编剧的剧本:"罗马假日"和"勇敢的人"(部是化名得奖),还有经典奥斯卡影片“出埃及记”的剧本也是他写的,真是令人由衷地佩服。
也许真是因为这位天才真正理解了人性,才能够在重重逆境中自我激励,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
全片从始至终,这位天才编剧就没有自暴自弃过,也许对他来说,把时间花在上面太浪费了,不如多打点字,呵呵。
影片描述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包括到了当时任美国演员协会主席的罗纳德里根作证好莱坞被共产主义渗透,包括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观看用特朗勃真名做编剧的“”斯巴达克斯“”并进行称赞,等等,确实值得一看。
Are you rushing or are you dragging? A little draggy. But I liked most parts of the movie. Mid-credit real speech was great. And Kirk Douglas quoting "I am Spartacus" in real life is kinda awesome.
海伦米勒跟定型了一样,这几年专演特权阶级老白女,表演痕迹超重,她出现在画面里的时候简直能直接看见摄像机,和在《安娜》里的表演感觉不出什么差别,美国人好像不会写天才,有天赋=有超能力,表现一个天才的方式,了不起的事情,啪的一下就做成了,很快,《罗马假日》啪的一下就写完了,B级片,啪的一下3天100页剧本写完了,老板看了直夸好。至于特朗勃的共产主义理想,只能说,啊?为什么呢,也没讲清楚这种信仰的契机,出狱后不准写剧本了,用假名字疯狂写小剧本,以此来反抗黑名单搞社运,这部分才节奏明快,有了主线感。
我云靠这片成为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第六名?其实电影大部分时间消失,剧本也没发挥空间,当然,服化造很美,说实话,没提上奥斯卡也算正常,提上了我倒觉得水了。大男主电影,很模板式的冲奥传记电影,也没挖掘出什么内涵,一般般。
男主没戏,鉴定完毕
好莱坞总是喜欢书写自己的历史,共产主义十君子的被审判压迫再重出江湖的故事本身很有意思,然被拍得枯燥无聊,说教有余精彩不足。老白的演技很扎实但不出彩,一向优雅端庄的Helen Miller演起臭名昭著的长舌妇来居然mean得惊人
so boring that i had to watch it in three settings
直到1960年,特朗勃才走出迫害,他的编剧才华才得以重见天日
谁能想到《罗马假日》的初版名字叫《公主与贫小子》呢!
一部很好的传记,在看这个影片之前对特朗勃一无所知,然而对他的作品却是非常熟悉,原来有着这样坎坷的经历。老白演得很好,希望将来有机会折桂奥斯卡。
故事讲得中规中矩,演员不错。黑暗时代,如何刚?“这个世界上最恶劣的环境并不是由邪恶和残暴所造成的,而几乎总是由于软弱而产生的。” 轰轰烈烈追纯粹是勇敢,勤勤恳恳求存在也是,无论处境如何,尽量不成为受害者,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保持战斗吧!
单纯说电影本身的话,完全值五星的
剧情还是不错的
我们身边有很多愚蠢和无知的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主义,已经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了。
剧情平淡,没有起伏
对比现实更加讽刺了,今日的party正是当年迫害达尔顿的那批人,只是更加专横与残暴,对不了解事物的妖魔化与无穷无尽的假想敌,谁能想到特朗勃拥有和乔治奥威尔一样的终极噩梦呢
表演尚可 故事线乱七八糟
Cold War. Writer. Communism. Or just the freedom to be one.
流于表象,年代感的营造几乎都是通过资料影像表现出来的,差点变成一部好莱坞近代史略,多亏演员全力救场;爱德华·罗宾逊听证会那场戏简直就是二流美剧水准,当然这肯定不是斯图巴的问题。
了解一段历史
猪莱坞真是一切都能洗白,苏俄文化间谍都能洗成民(混)主(沌)逗士,共济会蜥蜴人们的权势真是太大了。赶快看了高堡奇人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