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因为比短评略多的唠叨,所以写作影评而已。
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或许我的确比较喜欢某些敏感的情绪上的感受的思考,不晓得是否法国文化中这些特质比较突出。
这个片子还是蛮对我的口味的。
不过作为喜欢恋恋笔记本和恋夏500日的人,豆瓣的众多估计是不会同意我的意见了。
以至于错过了正传似乎的另一部,真的觉得好可惜啊。
片子看到最后,有一种想哭哭不来的感觉,我已经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他还是她,她又是她还是他了。
有些人没有经历过,自然无法感受。
更多人即便经历过,若是无法换位从另一个人的世界观去思考,大概也是无法同意和理解喽。
所以我所谓的一切,也只是我的意见,我的态度,我的选择,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以下扯些闲篇子,节选自 Donna Cunningham 的《healing pluto problems》(原创翻译:晚安吾爱,转载) 冥王星落7宫相类似情况:冥王/金星有相位;金星天蝎座;7宫天蝎座;冥王星落天枰座对这些人来说,“爱”可能是一个困扰的议题或是容易沉迷执着于此,与自己所爱的人发展共生共栖的关系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如此,占有欲、怨恨、罪恶感以及权力争斗皆会由此出现。
当遭到所爱的人的疏远,这种冥王星人可能就会掉过头自我隔离孤立起来,决意不再去拥有任何亲密关系。
一些人脑海里可能会继续与之前那个玷污了他们的人生的人维持在一段关系中,受其折磨。
另外一些可能会从此选择单身,因为这类人将“爱”与“控制”画上等号,而他们既不想被控制,也不想去控制。
对很多有这个落位的人来说,“爱就是控制”的观点意识童年时候就形成,除非他们折服于父母的权威,否则就有被撤回被爱和被认可的威胁。
也许是曾遭受过实质性的遗弃和身边关键人物的去世,使得他们惧怕失去爱,所以紧紧依附于人,并努力让自己变的不可或缺。
也许是曾经与父母之一有过一个互利共生的关系,就像冥王星落4宫的内容里所描述的那样——我俩是同一阵线的,我跟你一起对抗那个恶人。
(某种程度上,这些现象可能也是冥王星落入其他几个关系宫——5宫和8宫的真实写照。
)如果同时10宫天蝎座,那么,冥王星落7宫可能显示出父母之一把这个孩子绑得太紧或是曾严重地背叛过孩子对他(她)的信任。
有时,与自己性别相反地那个父母一方是如此的强势、独裁或充满魅力诱惑,使得这个冥王星人害怕建立亲密关系。
(通常那个父母死后,这个人的亲密关系会好的转变)另一种形态是,将人际关系和生命转变混为一谈。
这些冥王星人可能为了改造爱人而坠入爱河,而对方可能会怨恨这种强行的被改造和这段关系中隐含的不平等。
权力的斗争发展下去可能最终导致放弃和结束。
为了泄愤和出气,关系中“有病”的一方甚至会越来越糟。
或者,这个冥王星人自己是需要疗愈一方,爱上一个强大的精神导师。
当这一落位能量被建设性运用时,人际关系可以成为一个转换自我生命和伴侣生命的竞技场。
为求达到生命的完整性,这些人可能不得不先通过一段段错误的恋情来遭遇伤害和怨恨,为了学会放手和宽容。
当这些人治愈了自我人际关系中的困难,学会了放下,这个落位也可以使其变成一个优秀的谘商师,尤其是婚姻谘商师,利用咨询关系和心中的爱作为疗愈他人的力量。
endps 唯一比较不开心的是放映失误(资料馆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导致提问环节缩短了15分钟,会后没有预料到大家的签名热情没准备签名的场地或者环节,以上都可以忍,希望以后能多考虑周全进步;然而为了赶场星战直接赶人的态度,和某不认识的女生居然说“这跟资料馆有什么关系,你们追星资料馆还要考虑吗”让我有点语塞,我压根不认识这个导演追毛星?
我觉得这片子非常符合口味想留个念居然也算追星了··估计她如果看到这应该知道我是谁。
加上之前周末一群人排队只有一个人售票,明明写着持卡购票的队伍居然也能用现金购票使得某些人可以“后来居上”……私以为,我也同意资料馆的大家很辛苦很佩服,但是商业化的话就请不要先染上国企病吧,不说没毛病,但是得有追求是不。
(芷宁写于2016年5月4日)似乎越是年长的导演拍青春爱情就越能找准脉门,大抵因将影片《青春的三段回忆(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中的情感表达得太过细腻动人,令一些观众怀疑片中的初恋是导演的亲历,对此,现年56岁的阿诺·德斯普里钦的回答是:“影片并没有自传性质”,而“以回忆的口吻叙述故事,是向自己最尊敬的作家莫迪亚诺致敬。
”的确片中很多旁白有着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文字的味道,用法语道出时,更具韵味。
如片名所示,影片的故事以三段式呈现,是常见的三段体结构,只是每一段所占的篇幅并不等分,第一段“孩提时代”的童年阴影与第二段“俄罗斯”的初涉时局,合起来大约也只有半个小时,而第三段有关初恋的“爱斯特”则长达80分钟之久。
仅从时长来看,这三段式的结构比例显得极不均衡,但从回忆产生的模式来看,却具有现实性,在叙事上,也有着更为递进紧凑的张力,何况从最后男主人公成年保罗的心境言论似乎可以看出,第三段于他此生的重要性,那是某种意义上的“完美无缺”。
马格丽泰·密西尔说:“她是我拥有过的唯一一个梦,是活生生的梦,能呼吸、有活力的梦,而且是在现实面前不会死的梦。
”这段话似乎可以解析残留在成年保罗心中的初恋,只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第一段的童年阴影里观众看到,因厌恶自己那个不正常的母亲,小保罗主动离开了原生家庭,住到姑奶奶家中,这仿佛是对出处的舍弃,而姑奶奶的伴侣,那位前外交官夫人对他进行了俄语启蒙,这为以后的故事打下了伏笔。
在第二段初涉时局中,虽说是于特殊时期在明斯克为助一位犹太人去以色列,但保罗竟毫不犹豫地舍弃了自己身份,他将护照交出去的时候,是欣然且有点兴奋的。
而舍弃过原生家庭和原始身份的保罗,在初恋中的态度,终令守在家乡等着在巴黎求学的他偶尔回归的姑娘爱斯特缺乏安全感。
看上去只顾及时享乐没有思想的爱斯特,事实上并不是那种普遍意义上招蜂惹蝶又头脑简单的姑娘,从学校停她课后,她通过自学就通过了毕业考试就可以看出这姑娘并不傻,对保罗曾“丢失”护照一事,聪明的爱斯特只简单地答道:“我确认你是原版!
”然而研习人类学科的保罗似乎“技高一筹”,对人对事有着他的掌控,早年的经历影响了他对女性的态度,对年长的依赖,对年轻的若即若离,他似乎拥有着十分独立的人格,这点从影片伊始成年后的他对情感和所处地域依旧是说走就走的做派便可见一斑。
年轻的爱斯特用了很多方法(包括精神的肉体的)来对抗随时可能面临的分手的恐惧,这个聪明的姑娘最终发现,一切折腾都是枉然的,其中姑娘关于死亡的话语,令人感知到了她内心深处的悲哀和无力感 ……影片不仅有着作者电影的气息,在技术层面也颇有建树,分隔银幕、直视镜头的独白及圆形镜框的运用,增加了影片的表现力,也令叙事充满了吸引力。
画面风格也令人称道,曾是摄影师的阿诺·德斯普里钦对色调、光线和构图颇有心得,片中不断变化的场景调度使得画面更为丰饶,而片中女主角的服饰,色彩鲜艳明丽,包裹充满青春魅力的鲜活躯体,一瞬间令人想起《阳灿》里的米兰。
片中饰演成年保罗的马修·阿马立克是德斯普里钦影片的常驻民,此次他的戏份不多,还担任了大部分旁白工作,但表演依旧精湛,其最后几分钟的戏,对青春的惘然和情感的戛然而止给出了一个充沛的宣泄口,只是已于事无补,青春的字典里凝结的最多的就是遗憾。
片中的年轻演员均表现出色,饰演年轻保罗的昆汀·多尔马尔和爱斯特的露·罗-伊莱科内,仿佛本色般的演出,令人们的已褪色的青春记忆逐渐着色还原,而女主角边哭泣边写信的样子,对着镜头念出书信内容将思念溢满银幕的憔悴,无不动人,自此银幕上仿佛又多了位性格鲜明令人感伤的初恋形象爱斯特……(杂志约稿)
导演阿诺·戴普勒尚被证明是法国现代电影界的普鲁斯特。
没有比推迟上映更能证明一部电影永恒的了。
《青春的三段回忆》是法国导演阿诺·戴普勒尚的《我的性生活》(1996)的“前传”,于2015年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并催生了第三部电影《伊斯梅尔的幽魂》(2017)。
尽管如此,它仍然屹立不倒,更加像是矗立的高塔。
这部半自传体三部曲进一步证明了导演阿诺是法国现代电影中的普鲁斯特。
甚至连他的非回忆录电影(《国王与王后》、《圣诞故事》)都是杂乱无章的叙事剪贴簿,充满诗意和梦幻逻辑。
你也可以加上乔伊斯。
《青春的三段回忆》是一条让人联想丰富的小溪,在岩石上翻滚,蜿蜒曲折,至少向三个不同的方向流淌。
成年后的男主角保罗是一名人类学家,他为了丢失的护照与一名海关官员发生了决斗。
(暗示身份认同和文化全球主义的主题。
)孩子保罗与他专制的父亲和精神失常的母亲决斗。
青少年时期的保罗——在最大的部分——对任性、喜怒无常、雷诺阿式美貌的埃丝特有着更大、更强烈的激情,他享受着零散的浪漫。
不要感到困惑。
Desplechin Land有自己的连贯性,甚至是压倒一切的主题。
一个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个性呢?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的“我”都是由无数的影响组成的:从交战的亲戚到争论的理想,再到混乱的激情。
从一个生命中取出骨头,如果必要的话,从你自己身上取出,看看它们是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骨架。
如果它们成了,那就高兴吧,这证明你也是人,就像德斯普莱钦电影里的人物一样。
By:Nigel Andrews
这是一部关于回忆青春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有说不出的伤感,准备写写看能不能写出来,似乎只有亚洲人和法国人才会对青春有这种怀念和思考,也可能是只有亚洲电影和法国电影,鉴于国内青春电影泛滥,各种不靠谱和扯淡的情节,以至于最后都有了套路,仅仅是为了圈钱,所以我对这部分电影无感,其实对于我这代人来说,青春似乎并没有多么刺激,也没有多少远大理想,最多的是做卷子和讲卷子,只是长大之后努力寻找自己青春的记忆,可能只记得了同学情而已,我写的这篇内容,并不是讲道理,而是仅仅为了抒发感情。
影片通过三个部分的回忆以及最后一部分的抒发,展示了男主人公经历了青春之后,在中年回到祖国重新认识当年的自己和经历,有小时候抑郁症和妈妈的去世,有对父亲的不满,有内心深处对女性长者的依赖,有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去俄罗斯帮人做事,有对于爱情的启蒙、坚持、困惑和放弃。
我主要是对于爱情部分有伤感,男主人公保罗是人类学家,去过很多城市见过很多人有过很多情人,但是依旧没有结婚,由于家庭原因他应该是不婚主义者,其实我承认无论是年轻还是中年,男主的样子和思想都是吸引人的,按他的话说就是保有神秘感,因为他没有结婚的目的所以显得格外受女孩喜欢,当然女主角艾斯特也是吸引人的,虽然我不明白外国人的审美,可是我能懂那种无所谓的感觉带来的诱惑比什么都大,就这样两个人相互吸引,最终在一起了,可是男主有自己的理想,而女主没有,在男主的世界里爱情是一部分,理想是一部分,家人是一部分,而女主角当她认真爱上一个人之后就只有这一部分,其实在我们社会里类似女主这样的男生和女生很多,尤其是独生子女最多的那一代。
两个人分隔两地,只能通过写信来互诉衷肠,但是信总是慢的,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耽误了回信,看着片中女主角边哭边写信的样子,让我想起了之前认识的一个人,也是这样,由于过于思念对方,但是又不能立刻让对方出现,除了这个事情没有什么事情,这也是女主最悲剧的地方,而在这期间,女主身边总有男生献殷勤,所以面对不能触到的爱情,女主伤心的选择了放弃,选择跟男主的朋友在一起,虽然她不开心但是身边总算有人了,男主很生气,但是最令我三观尽毁的事情,就是男主同时也有过情人,按照男主的意思只是肉体上的,他也能接受女主肉体上的出轨,只有当女主最后亲口跟他说分手的时候才真正结束,可能这就是别人所说的灵魂伴侣吧。
最后,男主步入中年回国就职之后,当然的抢女友的朋友写信来问女主的下落,男主一直未回信,因为心中仍有恨,偶然遇到之后,男主对着朋友和其妻子的面爆发了,说着他们的虚伪,胆小,乘虚而入,小人所为,看到这里我有了一些震撼,原来有些事情不像别人说的那么容易过去,当人心里有了一颗刺,其实即使拔出来了也会有伤疤。
这部电影当然还讲了其他事情,我只是讲了最令我伤感的部分,看完之后,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可能是打到了我心灵深处的某一个点,所有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自己,有些事情经历之后会觉得自己幸运,同时有些事情经历之后也会觉得自己命苦,而这些经历造就的我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精彩的事情,每个人的眼神和肢体,每个人的看法和思想,所以认识一个人是最难而又需要时间的事情,爱情就是两个幸运的人发展出了认识对方的兴趣,互相注视的眼神,互相需要的情感,可能我伤感的原因只是两个人未能在一起吧。
最后,我觉得很幸运遇到了这部电影,要感谢奇遇电影字幕组以及@亵渎电影,感谢翻译这部电影。
从开篇的身份危机至结尾处生命存在的确立是三段控制与逃避的青春往事,亲人朋友恋人还有那位“同名”的陌生人交织在主人翁权力话语之中。
保罗童年异化的母爱与缺席的父亲在姑奶奶哪里得到替代,使他伊始遍充满冒险(抛弃)精神与对权力(与知识权力)的敏锐,他的人类学家的身份更是一种客体化人类本身脱离和逃避(背景叙事中也不断重复着苏联的解体)。
影片的大部分篇幅则留给了恋人艾斯特,或许看着柏林墙倒塌闷闷不乐的保罗之时已经宣告了这段感情的悲惨结局了,挨了顿打后的保罗轻易的将艾斯特视为自己的所有物,甚至“爱人高于生命”判断也是他自己下的。
占领控制权的艾斯特最终还是倾倒了,多疑、焦虑怎不让人想起保罗曾经的精神病母亲,当女性放弃身体自我权时,一切便即将结束… 十几年过去保罗重新拾起这段他称作柏拉图式的恋情,将愤怒和懊悔发泄到曾经的情敌身上时,他一点没变,就好似在博物馆欣赏那副他喜欢的意大利风景画时一样——那片废墟的美。
当保罗捡起迎面吹来的希腊语《柏拉图》,我想至少他的追忆最终找到了彼此存在的印记吧。
对于法国电影来说,创作者在哲学层面上以对自我的不断追问和探寻是它迥异于其他国家电影的珍贵传统。
在这样的思维模式指引下,我们看到了让·古克多、埃里克·侯麦、莫里斯·皮亚拉等等不同时代的电影大师和他们的作品。
甚至在类型电影如警匪片中,也有像梅尔维尔这样的导演在其中融入对宿命的哲学化思考。
但是,随着商业化和政治化浪潮不断侵袭电影创作,这样的精神诉求传统也在法国电影中不断衰落。
事实上,在德斯普里钦的身后,我们已经几乎看不到这样极具文化思辨性的法国导演。
好在2015年的法国电影恺撒奖弥补了戛纳电影节的“失误”,将一尊最佳导演的奖杯颁给了德斯普里钦。
它所透露的信息无疑是:作为法国本土电影人,他是精英知识分子趋向的情感和文化传统在这个时代最出色的继承者之一。
德斯普里钦用不顾一切的热情拼贴时间和记忆,抒情,琐碎,也真挚感人,他总是不够谨慎地深入情感和历史的迷雾,从迷惘中来,往更莫测的暧昧中去,只有游魂般捉摸不定的爱意,折磨着人,也塑造了人。
每个少年应该都会执着于青春时期美好的爱恋,不管社会如何的变化,“心有所属”似乎总是永恒的,这样,等自己人到中年就有得回忆了。
只可惜回忆也仅仅只是回忆,暂且把它当做一种执念吧。
男人的思维永远是理性的,被困住的往往是可怜的女人。
以为找到了终身的依靠,殊不知你只是他人的“灵魂伴侣”。
“我爱你的一切。
用我的生命去爱你。
” 可惜了这冠冕堂皇的誓言,换来的是女人一生的沉沦。
在人生追求面前,爱情的分量远远没有你想像的那么重。
亦或者说,爱情只需要精神的付出,而事业则是身与心的付出。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让我感动,尤其是Ester 和 Paul 将人物性格演绎的淋漓尽致,Ester的高傲,孤僻,不愿与人交际,自我为中心,还相当的自恋 :” Je suis exceptionnelle."听到这句话只觉得这女的很奇葩。
Paul对她的爱也是无法掩饰的,几番分离,几番纠缠,乃至背叛,都是所谓的”光明正大“,这可能也是法国开放的文化所致,两性关系不算什么,灵魂的爱情才是真。
只可惜这样的精神恋爱,最终的结果是一个成了人类学家,一个则默默无闻,惨淡一生。
所以人啊,靠男人不如靠自己,爱情是精神食粮,但真不能当饭吃。
就算你想减肥,找个简单的依靠,也别忘了给自己灌点水,喂几粒米饭。
上周末晚上在香港看的Arnaud Desplechin的新作,比我先前预料的要轻松和幽默,感觉跟导演之前的严肃作者电影有很大分别。
最明显莫过于剪辑,镜头变得相当短,无疑令节奏变得犹如商业电影般紧凑而生动起来。
印象中他之前的作品很多都是由调度复杂的长镜头组合起来的,这一部新作的手法确实让我大感意外,很有可能是跟题材有关。
其次是引入类型片的元素,尤其是第二部分在审讯室里的故事,充满了间谍和悬疑色彩,再加上不断闪回的片段,特定时代的俄罗斯场景也在增强了这种紧张刺激的气氛。
爱情故事那一段果然还是篇幅最长的,尽管还是法式男亲女爱的模式,但导演真挚的表达,以及对那个年代的细节捕捉,均让我看得相当投入,美术布景和服饰充满了令人眷恋的怀旧感。
幽默对白和古典配乐可谓最耀眼的亮点。
无论是审讯过程的对质,还是男女主角风花雪月的胡言乱语,都透露出机智的色彩和哲学的味道。
古典配乐的运用跟他以往作品中的差不多,都在情节发生转折时准时而至,令气氛和人物情绪得到某种程度上的统一。
两位年轻演员不仅有着养眼的容貌,而且演绎的也相当精彩,尤其是女主角扮演者,那种难以言说的率真气质在一颦一笑间流露出来。
虽然《青春的三段回忆》以三段回忆来结构,但全片无非是围绕第三章“Esther”展开。
我们倒是可以还原一下导演阿诺·德普莱钦的构思:最先,也许徘徊在他脑海的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但这个略显烂俗的青春爱情故事在法兰西电影史上已是俯拾皆是,于是便试着在前面再增加两段,组合成三部分的结构。
我还记得在一次访谈中,阿诺·德普莱钦由衷盛赞贾樟柯的《天注定》,谈及自己的新片便借用了此片段落式的结构。
而这部新片正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青春的三段回忆》。
诚然,阿诺·德普莱钦也许受到贾樟柯的启发,但利用小标题分篇章讲述故事的形式可一直都是这位导演的拿手好戏。
对于一个看过《伊斯特·康》《国王与王后》《属于我们的圣诞节》等电影的观众来说,《青春的三段回忆》自然是差强人意。
除了我们还能见到所谓的“阿诺·德普莱钦风格”之外,对于剧本、立意、风格均无多大的突破,甚至坠入自新浪潮起便蓬勃发展的法式青春片的旧模式中。
起始,马修·阿马立克饰演的人类学家即将结束于苏联的外交之旅,回到法国,于是向女友回忆起青春往事。
且不说这种一开场就开始进入闪回的方式多么地生硬,也多少暴露出导演过于技穷的思量。
这不太符合我们对这位可以自如地运用电影语言的导演的印象。
再者,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的两段回忆,无非是为了第三段青春时代的爱情回忆做个铺垫。
三者实则没有太多的交互与联系,再加上三段片长之殊异(前两段加起来不及第三段长度),导致最后只能再加一个尾声来收束全片,再一次试图前面三段割裂的组件,通过外话音有机地组织起来。
于是,电影就这么结束了,导演沉浸于带上个人色彩的回忆之中,不仅是缅怀自己青年时期所身处的大时代和遭遇的爱情往事,而且也是对法国电影传统的一次致敬。
在“Esther”那章,通过画外音,跳切,镜头自如地运动,变幻的调度等等,都让我们回忆起特吕弗的电影。
对于阿诺·德普莱钦这样的导演,我们显然要求更多。
《青春的三段回忆》充其量会令观众再次迷陷在法国电影独特的甜美回忆之中,但我们已经不太能认出“阿诺·德普莱钦”了(名字已经成为风格)。
他不知道隐身在何处,让自己的个性消隐得这么明显。
2016年的北影节,在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看完了这场爱情故事。
当影片落幕,我略显激动地鼓掌,不仅仅出于对能在影院现身的法国导演阿诺德斯普拉钦的礼貌,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深深的打动了我,或者说我从Paul的身上读到了一种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瞬间涌现的曾经对爱情与存在的反思。
Paul 真的爱那个姑娘吗?
若是爱她,为什么要一次次毫不犹豫地离开,果断坚定的好像人生不容他做选择,从不把她纳入人生的行程规划中,每个周末他都从那个他真心痴迷的智慧巴黎赶回到小城镇来重新操控那里的一切。
他敌对母亲,疏远父亲,控制弟妹,逃离国家,逃离家乡,逃离他似乎深爱的一切,似乎看上去越在乎的人越会受到折磨。
Paul问姑娘,是否曾有人爱你胜于爱生命。
姑娘说,没有。
他说,我想像那样去爱你。
可惜,一个注定是无脚鸟的反叛者,一个随时离开的人,怎么有资格说我会像爱生命那样去爱你。
这不应该成为一部被简单归类为法国版《致青春》的青春爱情片,因为它有太多中国影片中难以表达的而法国人最为擅长的哲学命题:生命存在与知识就是权力。
Paul 在三段回忆中一直处于权力的中心,他的话语是一把利器,刺杀了母亲,绑架了弟妹,控制着基友,吸引了名媛姑娘,承担起离经叛道,而他周围的所有人似乎都未曾走出他画出的那个小圈子,他踩在一本本人类学经典著作拾级而上,走向世界诸多有故事的村落,从专业而深刻的角度来观察人和世界,建立出强大的独立人格,也拥有着看透世间哲学之后严肃人生与游戏人生的切换能力。
他自由像风一样,却比风更有上帝之手般的抓握力,在每段逃离的返程都能毫不逊色地对抗小镇青年圈子中原本平和的生活。
《春光乍泄》中何宝荣像个无理取闹的孩子,越是爱的深刻就越是制造痛苦的抽离,他以为黎耀辉总会在那间屋子里等他回来,就任性地用折磨所爱之人表达虚无感十足的依恋,何宝荣身上反映着时代没落期的腐朽和堕落,到了Paul的身上多了些西方价值观中的英雄自我主义。
何宝荣的动情让他在黎耀辉离开的房间里恸哭,Paul的不动情让他只有在教授离世时才表现出某种真的在乎。
至于对姑娘,全是套路,一种驾驭术的完美展现,以至于成年后再读来往书信,他对朋友的愤怒,又何尝不是来源于对自己过去任性所为的某种本能的惭愧。
Paul与姑娘的书信往来似乎是两个炽热的爱的象征,但是当姑娘再也无法忍受男孩放肆的自由与自己苦苦等待的被动时,她梦到他死了,泪眼婆娑地醒来,拉着他的手梨花带雨地反复叨念着这个噩梦,其实她懂了这种恐惧的根源是他可以随时离开,也可以再不曾出现。
她曾尝试和Paul一起到他读书的地方,也曾尝试通过委身于Paul的朋友并声明分手来对抗。
但是她却发现,她对他的折磨反而让自己更加痛苦,她的功力远不及他深,也许那是因为真的动心削减了武力值,也或许真的是Paul的独立人格太强了,无人可以匹敌吧。
生命,就是一场人与人的对抗。
而爱,就是一种折磨,谁能最终就掌握主动权……全看谁读的书多,谁走的路远。
典型的新浪潮风格,像花儿一样柔软的法国男孩。本来觉得三段回忆都还不错,最后的epilogue一下倒了胃口。大叔,都几十岁了还这么撕?就像你当年没乱搞过一样~
第一部戴普勒尚。
8/10.19岁的时候,无知的男主以为爱是一切,爱会永恒,等到中年的时候才发现时过境迁,岁月无情,可他还是多么的怀念那时的自己,那时的爱人啊。青春就是伤害,是遗憾,是无可奈何,是想抓也抓不到,想留也留不住的命运流水,是清澈的愚蠢,是再也回不去的伤感。
又矫情又混乱
3.5 青春好像真的就是一段童年和一段热血,但要比起那个女孩,其他就什么都不是了,虽然结尾的撕逼矫情得一塌糊涂。
新浪潮风的青春片
22/9/10:对青春的回忆总是带有偏差的,偏向何处却循着当下的心境与感悟。当你回忆起过去的人,发生的事,这些事总已经定格在当年的一瞬间,已经死去。当你总要以故事的结局(当下)为准绳,所有的回忆其实就不真实了,因为当初经历这些事时,当事人根本就不是这样想的。只有电影的基调才是真实的,幸福与不幸吞噬了乐谱,一张张较好的花容月貌是尘封的乐符。
文艺青年的青春缅怀,多与爱情相关。自我感觉的焦躁,观众旁观的枯燥。除却母亲、家庭、政局的碎片,不乏爱情伤痕的陈腔滥调。高举世另我、间谍虚晃,却是为自己被挖墙脚耿耿于怀和打抱不平。
关于母亲,还是关于给身份,都没有那段爱的歇斯里的爱情来得清晰。
看到后面有点喘不上气,这一梭子台词一段一段地爆发。法式恋爱?还挺向往。
7.5。永远是在法国片里,浪荡、出轨、分分合合都那么合乎情理又美得心碎。看完太惆怅。
对新浪潮没有很深的理解,有限的观影经验基本都是以看不懂收场,所以不会欣赏也一样不会排斥这种风格化明显的手法。这也是我们不懂的青春,无论是年代还是内容,只能赏析了。
春天我想这样过,夏天我想那样过,秋天,冬天也一样
-有没有人爱你胜过他的生命? -没有。
看看人家的青春片!
可以更灵动
五星青春片哇,该有的全有了,无从扣分啊。这都不选进主竞赛是吧?结果被双周抢走咯!小男主太讨喜了,就长着一张没脾气的脸,他发火那段真的被可爱到了,不过人到中年如果就直接长成了马修阿马利克,那这实属是长残了吧… #补标#
(3.5/10)甚至比《鲁贝之灯》还要难看。没有两把刷子就别模仿新浪潮。整部电影做作又吵闹。不平衡的故事结构令人诧异。选这部作为2010s十佳之一充分证明了《Les Inrocks》不及《Cahiers du Cinéma》权威。
回忆的美好和爱的浓烈。第三段回忆爱的一段好纯粹。女主好特别,男主太养眼。书信的爱绵长。
追忆灿烂的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