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步舞

פוֹקְסטְרוֹט,战地狐步舞(港),今天跳舞不打仗(台),战地回忆,Foxtrot

主演:利奥尔·阿什肯纳齐,莎拉·阿德勒,尤纳通·希雷,茜拉·哈斯,耶胡达·阿尔马戈,卡琳·乌勾斯基,耶尔·艾森伯格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瑞士,德国,法国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7

 剧照

狐步舞 剧照 NO.1狐步舞 剧照 NO.2狐步舞 剧照 NO.3狐步舞 剧照 NO.4狐步舞 剧照 NO.5狐步舞 剧照 NO.6狐步舞 剧照 NO.13狐步舞 剧照 NO.14狐步舞 剧照 NO.15狐步舞 剧照 NO.16狐步舞 剧照 NO.17狐步舞 剧照 NO.18狐步舞 剧照 NO.19狐步舞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狐步舞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以色列军人敲开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门,宣布他们的士兵儿子阵亡,妻子晕倒,丈夫陷入无处躲避、只有依靠自残来发泄的悲痛中,夫妻俩伤心欲绝,方寸大乱,正在接受现实、安排葬礼的时候,军方又发来通知,刚才通知错了家庭,牺牲的另一个和他们儿子同名同姓的战士。悲极生乐,父亲却没有彻底放心,动用关系让军方赶紧把自己儿子从边境撤回来。没想到,回家途中又生变数,然而事情却又一波三折,发生意想不到的转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罪犯联盟第三季无名之辈日夜男女鼹鼠之歌2:香港狂骚曲猛鬼毕业典礼当我们在一起凶火坐火车旅行瑞奇和闪电结婚前奏曲天国与地狱炭烧凶咒初嫁拥挤的房间波斯王子:时之刃骇人秘事波比特东北偏北末日时在做什么?有没有空?可以来拯救吗?丑恶十二猴子第一季太空部队第一季大玉儿传奇机器之血地狱边缘仗义执言沙海怪兽红旗渠巴比伦柏林第一季我们现在长大了天高地厚

 长篇影评

 1 ) 在狐步舞中沉没

狐步舞本身寓意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和憧憬,但在影片中,狐步舞好像变慢了、重复了、回环了,不再向往了。

前后左右的挪移变得无味,无论如何走位都会回到原点。

就像影片开头和结尾相同的那段波折的路,同样的长镜头,第一视角的记录,看到的是同一段路,也许是去边境的,也许是回到家乡的。

乔纳森的命运也如同这条曲折的路,通往战场和家乡,从离家到回家。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俯拍镜头,展现了费尔德曼的客厅、厕所、乔纳森居住的环境、四人每天进出度过的小河等场景,清晰地交代了人物所处的不同环境以及不同心境的变化。

费尔德曼的客厅大而空旷,印有圆状花纹的地毯与圆桌、圆椅等圆形物件相呼应,暗示乔纳森命运的起伏和最终的回环,同时也表现出费尔德曼经历了战争创伤后仍然无法抹去的感觉再次回来了。

费尔德曼痛苦地用开水烫伤手留下的肿泡、戴弗娜故意自残留下的手指关节的破裂。

多次对二人手部的特写,体现出二人知晓真相前后心理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落差之大,但无论二人如何挣扎,却始终逃脱不了最终儿子真的身亡的厄运。

或许在他们眼中,第一次的消息便已经让儿子在他们心中真正死去,倒下了。

费尔德曼在挣扎,乔纳森也在挣扎。

第一次提到并跳起狐步舞的是在岗不久的乔纳森,他的舞步欢快、自由,随着音乐的切进,乔纳森、路栏、刚经过栏的骆驼和延伸至远方的公路处在同一画面中,并且有前后递进和虚实的关系,暗示了乔纳森对来此驻守边境远离战场的放松状态。

狐步舞结束,音乐戛然而止。

暗示着暂时放松的状态和心理是短暂的。

而与片尾费尔德曼跳起的最后一支缓慢、悲伤的狐步舞相比,显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形,不同的主体和人物视角,体现了费尔德曼对战争挥之不去的阴影和乔纳森看似安全,实则仍身处战争的不安与恐慌的蔓延。

铲车和汽车的画,即是对乔纳森误杀四人的悲剧的应证,也是对费尔德曼和戴弗娜感情变化和关系的暗示。

他们从绝望到希望再到最后真正的绝望,经历了情感起伏的大起大落,最终也体现在了二人的情感和关系上。

乔纳森的死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但一切都再也回不去了。

就像费尔德曼最后跳起狐步舞时说的:“人不管走到哪儿,总会回到同样的起点。

”乔纳森曾说:“对抗未知,我们终将沉没。

”战争没有结束,恐怖仍然笼罩着每一个人。

在看似平静的边境,白天和夜晚总会闪过那鲜红的信号灯,警示着,告诉着每一个人,战争无处不在,没有人走的出来,只是在一个永远会闭合的圆环中来回踱步,每个人都跳着自己的狐步舞,直到生命终结。

 2 ) 欧洲电影节给了人们一个观察其他国家的窗口

这部电影太好看了,我真的好喜欢三大电影节,能给这些好导演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能给欣赏作者电影的人莫大的享受。

这部电影的镜头让我折服,开局在房间里男主老婆昏过去后,推到后面那幅混乱的画,在我理解中,这幅多次出现的画展现了男主复杂、抑郁的心情。

在房间内,俯视镜头后接跟拍、压花玻璃后走近的男主、边境湖水的镜面效果、隐喻蒙太奇,还有最后男主夫妻的旋转镜头——人不转,背景转,这个镜头真的太美了,表达了夫妇此刻复杂的感情。

在边境男主儿子的部队修录音机(似乎是)的镜头又为这部艺术感十足的电影添加了理工科的色彩——果然,文理不分家,整个世界是粘合在一起的。

剧情也是一波三折,简单但有趣——男主儿子去世,虚惊一场,又间接因为男主而去世,而背后的哲理,在我看来是因果报应+宿命论,男主因为让别人替自己踩地雷,而让儿子受到了报应,而儿子因为误杀一车无辜的人而受到了现世报,但这样解读未免太过狠毒,所以我又想到了另一个解释,那就是宿命论。

大多数艺术造诣高的影视作品都有宿命论的体现,《寄生虫》、《老无所依》、《花样年华》都体现了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我认为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男主和儿子都因为宿命的指引而造成了他人的死亡,而男主一家人也默默地接受了这个安排。

反战因素已经不算新鲜,但这个世界上只要还有战争。

那么反战元素就永远不会过时。

因为这部电影,我对现在的以色列这个国家有了更深的认识,好希望中国也能出一部这样的电影,给世界提供一个更好认识中国的窗口。

 3 ) 命运是首狐步舞

正在参军的儿子被宣告死亡,一家人陷入悲痛。

妻子被安定放倒,丈夫被强制喝水。

无法确认遗体,但要参加葬礼。

刚要接受悲剧发生时,又被通知是假消息,丈夫直接失控无论如何要求儿子回来。

另一方面儿子正在军队的一个关口和三个小伙伴执勤,重复的无聊的首位,即将淹没的宿舍,每天对路过的女人的凝视,一成不变的参战生活。

四人错误的判断使一车人离世,消极敷衍的处理和父亲的要求一同传达。

儿子踏上回程之路但还是没逃离离世的命运。

故事大概分为三大段:家中父母得知去世假消息,军中儿子的日常,家中父母得知去世真消息。

很传统又有趣的讲法能让整个片子的节奏更好,特别是最后一段的出现直接拉足胃口“不是没死吗,怎么夫妻吵成这样?

”的想法能让最后几乎全是对白的一段不沉闷。

而电影最有趣的是它的立意:今天跳舞不打仗——这是一部非传统的反战片。

它不讲战争的残酷和消耗,不讲家破人亡,它讲战争的荒谬,离谱,无奈和悲凉。

当兵的不上战场,却会误伤;骆驼和车祸会把人弄成烈士;留在战场上不会出事回家才会;绕了一圈最后还是要参加葬礼…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狐步舞:兜兜转转还是那样,战争只是我们做的一下无意义的消耗的傻的舞蹈罢了。

命运不会放过任何人,注定的失去和离开也不会因为一个谎报而改变。

最喜欢的两组镜头我超级喜欢这个片子的摄影,太工整了,强迫症友好。

大量的对称和平行,让镜头看上去很干净,熟练的鸟瞰镜头就会让观众产生上帝视角,这也是故事叙述中导演希望观众所具有的职能。

美术置景干净,还有一些超现实,结构上队圆的使用量特别大,也在暗示整个故事的中心。

我最喜欢的就是军营的部分,太精彩了!

画面和荒诞感拉满。

也不是那个每天在下沉的宿舍,每天不同的衣服不同的角度,还有一丝可爱。

中途有一段儿子画的漫画,也讽刺了战争带给父亲的伤痛和影响,也增加了画面的丰富度。

这是一种很新的反战片,值得看。

 4 ) 摘自IMDb

According to Samuel Maoz, the film was conceived as three episodes: The first sequence should shock and shake, the second should hypnotize, and the third should be moving. Samuel Maoz described the film as a "philosophical puzzle". The foxtrot is the dance of a man with his fate. It is the kind of dance where there are many variations, but they all end up at the same starting point.

 5 ) 战争阴霾下的社会与家庭

导演塞缪尔·毛茨已不是第一次处理反战题材,相比他的前作《黎巴嫩》,《狐步舞》委婉得多,并无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的战争场面,以一种相对冷峻的笔调勾勒出一个以色列中产家庭,以小见大,反思战争对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创伤。

全片三段式结构,以乔纳森驻守边境的枯燥生活暗讽战争的无情与荒谬,更凸显开篇“乌龙报丧”事件的可笑。

驻守边境的四个士兵活得仿佛囚徒一般,镜头平移缓慢扫过他们面容的拍摄方式,仿佛一个未出现在画面中的人在监视他们。

特别之处在于以乔纳森的手绘漫画揭开父亲费德曼的人生,用胶带贴在眼睛上的“✖”隐喻意味丰富,胶带下流出的泪也格外打动人。

尾段从母亲达芙娜的视角出发,其右手指关节的伤痕与父亲费德曼左手手背的伤形成呼应。

两人和好后,影片接近尾声,在萦绕着温馨气氛的背景下,以乔纳森归家途中遭遇车祸来收结,着实出人意料。

车毁人亡的画面中,背景音乐始终是舒缓的调子,似乎极力克制情绪;与之相似的是影片中段填埋被误杀者的车辆时,将车辆推入坑中的巨大撞击声并未传来,背景音乐也停下,保持完全的静默无声,感染力却极强。

 6 ) 三幕剧,狐步舞。

狐步舞,看完了。

之前看过一部分,前面那个杂志的故事和后面的动画,当时不明所以,这次看全片才注意到各种铺垫各种对应,以及动画那段的表现力之强。

其实是个非常drama的故事,但并没有拍的很drama,甚至还隐隐满足了对drama的猎奇。

第一幕和第三幕的角色位置是完全颠倒的,被第二幕所隔开,一二幕的衔接是狐步舞,二三幕的衔接是动画,第一幕父亲是极度悲伤到自残,而母亲是高兴的,索爱的,而第三幕母亲是悲伤到自残,而父亲是想索爱的。

痛苦与快乐的分量是不对等的。

哦,原来当时他看入迷是因为那个女生很像他母亲,也因此这俩人完全误会了画的含义…整个片子意象玩的太牛逼了,倒下的士兵变成天使,可你的儿子却杀了人。

这个片子在符号,剧本等等上的玩法,真是碾压沉默的教室。

沉默的教室是神父说同性恋在监狱会更不好受,跟这片一对比差距也太大了,显得那个剧本全是缺乏智力的小算盘。

6分。

台译今天跳舞不打仗是什么傻逼译名?

一开始还以为是港译,结果发现是台译,也对,港译再颠再飞,好歹切题啊,这译名真是和电影没屁关系。

 7 ) 打仗不如跳舞

一部以色列电影。

2017年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作品。

希腊悲剧三段式结构:每段都是悲剧,层层推进,直至第三幕呼应第一幕,呈现出无可挽回的荒诞。

摄影极为工整,美工无可挑剔。

所有封闭空间的戏,基本上都穷尽了一切角度,以背景衬托人的心情。

通常来说,诗性十足的电影,容易拍的沉闷。

可这部电影却一环紧扣一环,毫无松懈之处。

看完之后,读了一篇导演访谈。

这部猛烈嘲讽军方的电影,让他承受了很大压力。

反战、批评当局、宣扬虚无主义。

假设我们能够拥有一个承载“悲伤”的容器,它也许呈现无形,或因气温、季节与假想“爱而不得”的忿怒随之同步上升,再径自扩大,直到涨破倏忽坍塌沦为废物。

三段式沉浸人类心理描摹,从外界感官,到艺术成分,再退回到对与错的分界,张弛有度。

掩埋在内心深处的意外与巧合,始终让赤贫的人生回到起点。

 8 ) 踱步人生

我用两天时间在思考,为这部电影写点什么。

观影的感受很奇特:开始的狐疑、紧跟着喘不过气的压抑、当中又夹杂着莫名其妙的笑点,然后是恍然大悟的结局和叹息。

总结一句就是,这是一部荒谬黑色的悲剧。

【名字】电影叫“狐步舞”,这是一种规则简单的舞步,“前右后左“,途中可以根据自身心情或停或动,舞姿随心所欲变化无穷。

最终脚步将踏回原点,过程呈“口”字型。

步伐的顺序有四,影片里出场的人物也基本以4为基数:一家四口,四个士兵,四个报丧的军官,四个枉死的路人。

还有象征着突发、分歧、踌躇、回归的四段内容。

截图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细节,值得回味。

【对应】除了与“四”相关,影片的画面还呈现着大量强烈的带有隐喻性质的对称与明暗分界。

男与女、直与弯、内与外、黑与白、方与圆、冷与热、清晰与模糊、圣洁与污垢。

人物的遭遇与心情,在错位的时空里奇妙的一一对应。

这样处理的效果,象征着命运无常,是非难辨。

而大量采用高处俯视的镜头,又有一种奇特的类似上帝视角的,旁观者的清醒。

【踱步】狐步舞,单从过程来说可以视为小范围的来回踱步。

电影有四处印象深刻的踱步:听闻儿子死讯,父亲在狭窄的卫生间里犹如绝望的困兽般团团转;荒芜之地里执勤公务,百无聊赖的儿子在边境线上持枪风骚的摇摆躯体;一匹野生的骆驼,旁若无人的往来穿梭着人类划分的边界;随着泥泞的皮靴在地板上厚重的摩擦声,长官下达了对误杀事件三缄其口的命令。

【倾斜】这是最容易被注意到一个细节。

士兵们的驻地,一个简陋的铁皮屋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下沉,而倾斜本身就代表着崩塌的危机。

从轻微的体感,需要用铁罐的滚动去判别确定,到显而易见触目惊心的大倾斜,沉没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一切都提醒着观众,岌岌可危的屋子里将发生的灾难。

最恐怖的感受就是等待灾难降临,这颗希区柯克式的炸弹,一直让平和的画面里充满了危机感,把神经绷紧到了爆炸的一刻。

【冰冷】登场的士兵,包括夫妻之间,都有种说不出的机械和冰冷感。

从报丧的第一幕开始,军人阵亡的用语,葬礼的流程细节,对家属的安慰和用药安排,有条不紊的同时缺乏了人类的情感。

仿佛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一场根本不存在的噩梦。

荒谬得想要大叫,却又被困在几乎没有光线的房间里。

圆形的桌,菱形的地板砖,稍微转移一下镜头就立刻产生了目眩神迷的昏厥效果。

卫生间里的那个俯视镜头,更是把这种巨大的焦虑与混乱表达得淋漓尽致。

父亲打开热水烫手任由它红肿起泡,企图用疼痛刺激清醒,就是这种坠入深渊的慌乱和挣扎。

除了屋内的人,边境上的士兵对往来的旅客也是保持着冷漠高傲,警惕与杀机并存的复杂情绪。

即使是一个貌似远离战场的边卡,死亡的气息仍时刻笼罩在他们的心头。

黑夜里的车灯异常的刺眼,不知来者何人的恐惧感,一车一车的过客挑拨着他们不安的神经。

电脑屏幕上对照护照名称,关键时刻出现细微卡顿,生怕弹出的是“危险”。

连修理仪器都要带着水滴,分明有触电的危险。

贯穿全场的忐忑,不动声色的左右着观众的情绪。

【宿命】带着笑声的悲剧,嘲弄式的轮回。

父亲年轻时战场上幸运的死里逃生,战后成了他一生的心理负担,而最后这份“宿命债”又由儿子去承担。

逃出生天的是他,将儿子拉进死亡的始作俑者是他,接受造化弄人的还是他。

听起来最惨的人是他,可纵观全片,四个路人从此人间蒸发何其无辜,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士兵亦同样不幸,甚至包括那匹被撞飞的骆驼,它招惹谁了呢?

不知该笑还是该哭,在命运面前一切都苍白无力。

能做的只有努力的苟活着,把这些沉重的糟心的往事,狠狠地卷成烟团。

再涩的痛苦在麻草的交换传递之间也化了一缕青烟,伴随着苦笑与眼泪。

跳完这支狐步舞吧,在死神召唤前,在生命的音符没有停止前。

风骚妖娆的扭动着你的身躯,反反复复的前右后左,用余生踱步。

 9 ) 狐步舞有感

周末的夜晚想着找一部轻松点的电影看来着,结果却是如此沉重,刚刚开始看的时候很惊喜 ,哇这个镜头的角度和运镜。

这个色调!

还有好多对称形势的构图把整个画面构建的特别美。

很艺术很讲究很有风格。

特别对我的胃口,然而越看到后面困意越强,因为主要是表现人物的内心状况,台词很少节奏很慢。

真不适合深夜观看。

故事非常之简单,如果描述一下故事内容的话你未必有兴趣看下去,就是以色列的一个家庭接到军方通知自己年轻的儿子在战场上牺牲了,没过几个小时还在悲痛情绪中有被告知搞错了死的是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士兵,父亲非常激动先要立马见到“死而复生”的儿子,走了关系强行把儿子从边境调回家,而他儿子却在回家的途中发生意外离开了人事。

这么简单的结构却拍出了112分钟!

所以比起整个故事的进程,它更加适合细细的感悟那些细节背后展现的精神危机。

里面不管是大结构和小细节的荒诞气息不比荒蛮故事少。

它是一部艺术电影,把很多平淡的现实用艺术形式的表现,从而产生出了这些诡异奇怪的感受。

让人说不情的怪异感。

在结构上用舞蹈的形式呈现总共四段故事,狐步舞的舞步很简单的四段:往右边一步(家)-往后一步(边境)-往左一步(家)-回到原点。

有一种逃不过的宿命的感觉。

里面很多镜头手法都值得更加深一步的考究,影片一开始打开门母亲晕倒后镜头对着玄关的那幅抽象画停留了几秒杂乱无章(后面这幅画被搬到了客厅不知何意)然后摇过去对着愣住的父亲。

接下来就是一套军事化的报丧流程,看似人性化体贴有各种服务都给你安排妥当但是却冰冷生硬,一个小时喝一杯水 精确到分的丧礼流程。

当事人还沉浸在悲痛中就被迫被一步步被安排。

死亡是迅速的,然后接受是缓慢的。

在构图画面方面给有很多值得参考学习的地方,我在这部片里面感受到了导演的很多镜头语言。

主要都是用来酝酿人物情绪,还有很多细节的点不是很能理解不知道为什么设计 抽象画、狗狗、骆驼、倾斜的货柜、车窗的女人 。

人脸的叉叉太多太多充满寓意的元素在里面了,真正要看懂这部片子得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体会。

就像是一个艺术品。

所以电影讨论的是宿命吗?

我们应该相信宿命吗?

我更欣赏它的艺术感。

 10 ) 有些创伤,也有和解

有一种舞,它的舞步是:前,前,右,停,后,后,左,停……

《狐步舞》是以色列导演塞缪尔·毛茨的第二部长片作品。

1982年,20岁的塞缪尔·毛茨曾作为一名坦克兵参加黎巴嫩战争,2009年,他执导的首部电影《黎巴嫩》就取材于他的战场真实经历,影片获得当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八年后,他自编自导的第二部长片《狐步舞》再次获得2017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这部电影不同于《黎巴嫩》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对战争创伤的细腻刻画来讽刺和反思战争。

影片片名“狐步舞”,在片中是一条线索,更是一种符号。

本片以几个以色列军人向一对夫妇宣布他们士兵儿子的死讯为开场进行叙事,采用了经典的三段式剧本结构,将整部影片划分为以父亲为叙事主体的“死讯”部分、另一时空下儿子视角的“战场”部分,以及历经痛苦的夫妻二人重聚的“悼亡”部分,剧情一波三折。

01“死讯”几个以色列军人敲开一家门,刚一开口母亲便当场晕倒,几名军人极为熟练地操作,给女主人注射镇静剂。

另一边,几个军人用冷静、自然的语气向父亲告知其儿子的死讯、并流程化地完成了检查瞳孔、喂药、喂水、并为他设置好提醒喝水的闹钟。

画面大部分是通过父亲的大量面部特写构成的,但叙事风格却极为克制,父亲的脸在画中完成一系列细微的表情变化,军方的人则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进行流程叙述,通知葬礼细节。

在这里,晕倒的母亲是缺席的,父亲独自面对难以接受的死讯,军方冷静如常的态度和不得不听取的庞大信息,他只能极力压抑自己的情绪。

处理方式是走进洗手间,无声地用热水冲烫自己的手以缓解内心的悲痛。

垂直俯拍的镜头来表现父亲在狭小逼仄的卫生间中的空间关系,一如他此时正被强烈的悲痛所重压、裹挟的情绪。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荒诞的转折,阵亡的实际是另一个与他儿子同名的士兵。

得知儿子还活着的消息,父亲走到窗口,一束阳光照在他脸上,看着天空飞过的群鸟,终于在情绪爆发中眩晕倒地。

02“战场”出乎意料,儿子所处的战争环境中并没有硝烟,而只是荒凉的公路,偶尔经过几辆车,甚至还不如来往的骆驼多。

儿子所在的小队一共四人,代号是“狐步”。

四个小伙子每天过着重复、无聊、冷清的生活,他们排排坐吃罐头,把闪光弹当成烟火,听午夜情感电台,也会偶尔探讨他们在战争中的意义。

这种战场生活看似轻松,士兵的心理却在严格的军事训练下高度紧绷,也因此才会出现一只掉落的啤酒罐被下意识地误当成手榴弹,他们条件反射地开枪扫射而误杀了人。

在战事不断的中东地区,“宁可错杀也不能放松警惕”的观念已经深深植入他们的脑海里,在军方高层的决定下,这场误杀被连夜进行掩埋。

在第一部分中,并未运用大笔墨来描写父子关系。

因此,片中对父子感情的展现主要是通过儿子视角讲述的“最后的床边故事”这段回忆侧面刻画出来的。

03“悼亡”儿子将父亲讲给他的“最后的床边故事”画成漫画,这既是父子关系的侧面呈现,同时也是第二、三部分的巧妙转场。

此时,已经是儿子去世后的第一个生日。

父亲翻看儿子画下他故事的画本,泪水氤氲了笔迹;母亲为儿子做蛋糕,通过用洗碗刷擦伤自己手的方式缓解悲伤。

这种方式,和父亲当初冲烫自己的手精妙的相似,这里对母亲也用了同样的垂直俯拍机位。

两人虽已有隔阂,却拥有着相通的悲伤。

已经分开的父母两人重聚在一起,儿子的离世为他们的感情划开一道难以弥合的伤痕。

父母两人对坐在桌旁,灯光巧妙地将场景分割成一冷一暖两个部分,两人分处画面两端,中间隔着不可逾越的伤痛。

04荒诞现实主义剧情克制地讽刺战争军人在通知死讯时熟练又冷漠的流程、儿子身处一个没有硝烟却暗藏紧张的战场、父亲的脆弱变相导致儿子死亡、夫妻两人回忆葬礼流程时无奈的发笑,无不体现出一种荒诞。

影片还有一个细节,男主人的母亲也曾是集中营的幸存者,三代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战争的创伤是永远无解的。

就像父亲说的:有一种舞的舞步是前,前,右,停,后,后,左,停……人无论走到哪里,永远会回到相同的起点。

直到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才知命运弄人。

05多种意象在细节上精妙统一影片中出现多个意象,例如父亲和儿子都曾看过的群鸟、在公路上昂首肆意走动的骆驼、父亲传给儿子的色情杂志等,都经过了精妙的设计安排,在影片中起到非常关键的叙事作用。

第一部分里,为喝水而设置的每小时响起一次的闹钟也是一种提示时间进程的标志物。

三个段落中都有狐步舞的出现,第一次是男主人去舞厅找自己的母亲,舞厅中的人们在跳舞;第二次是儿子在驻守的公路上,拿着枪独自起舞;第三次是夫妻两人和解时,父亲讲了一段往事,说起狐步舞是一种总会回到起点的舞。

06“悼亡”部分的强烈情感升华因为孩子的死亡造成家庭创伤,从这方面来看,本片和《海边的曼彻斯特》颇有些相似的意味。

《海边的曼彻斯特》告诉我们,有些伤痛,没有和解。

还好本片并没有那样残酷,稍微令我们感到安慰的,是两颗受创的心向彼此诉说了感受。

母亲难以释怀的,是无法面对由于父亲的无意行为导致儿子意外死亡的事实;父亲讲出自己的往事,是一种陷在始终觉得自己曾躲过的劫难最终降临在儿子身上的自责和无奈。

其实父亲也是一个战争创伤的受害者。

最后两人相拥而泣,两个人的手上都曾因同样的原因留下伤疤。

两只带着伤疤的手交叠在一起,是和解,是亲情,也是身处同一种悲痛下的慰藉。

 短评

父子“抛弃”了教义,“继承”了美国文化,然后逼疯了母亲;骆驼以及军事公路上的每一个来往的单位都有含义;镜头没必要给出死因的;司机为什么躲骆驼?

7分钟前
  • 吖Soul
  • 推荐

摄影、调度、结构非常讲究

11分钟前
  • 等到火焰变蓝
  • 还行

头一次看以色列电影,没想到竟然还是一部黑色幽默电影。故事的内容发生在以色列,由于军队搞错了名字,错误的把儿子死讯送错了地方,导致父母精神崩溃。第二个场景,就是在戈壁滩上的四名小伙子,百无聊赖特别寂寞,有时候还会误杀平民,但是也没事,被军方包庇。第三个场景,召回他们的儿子,但是最后还是死在了路上父母崩溃。在电影的最后最最后,告诉我们真相,他的儿子为什么会死。。那就是死于车祸,为了躲避骆驼坠入了不高的悬崖。死了。。。基本上讽刺味道十足了

16分钟前
  • 我尼玛…
  • 推荐

@balmes 尤其喜欢第二幕,简洁轻盈,弥漫着遗世独立的迷人超现实感,日常诗意不疾不徐的铺陈之下,是渐次堆积的隐秘紧绷,直至本段结尾意外一击能量全部释放,异常惊人。相比这神来之笔般的几十分钟,前后两段的命运回环就显得笨拙刻意,设计再精巧也只觉平庸。

18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一般吧 有点失望

20分钟前
  • Goddessl
  • 较差

喜歡。結構上頗為大膽,雖是傳統三段式卻基本上斷裂了上段的敘事氣氛,每段都是重新建立,而且能兼顧深情與荒誕而不分裂,是高手所為。最喜歡的鏡頭是兩只受傷的手握在一起,絕望中的撫慰。

24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7.3

27分钟前
  • 归去来兮
  • 还行

三星半,安静的力量,悲痛的张力。

32分钟前
  • 瓦嘉达
  • 还行

风格太突出了,美丽!

35分钟前
  • 雪后林中有鹿
  • 还行

#HKIFF# 偶然、轮回与舞步。一个过分工整的电影。圣经变情色杂志的传承故事很讽刺。

36分钟前
  • btr
  • 还行

还以为会是很闷的艺术片,但完全不是。老太太一开口我就在想希伯来语怎么那么像德语,然后发现她确实在说德语。

37分钟前
  • 唐小万
  • 力荐

犯困

41分钟前
  • 省先生
  • 较差

一部充满艺术性和人情味的电影

44分钟前
  • 小杨树
  • 还行

太迷人了,从摄影到结构,毛茨把镜头的空间感用到了极致,用运镜来表达情绪,值得所有摄影导演系学生反复观摩。三段叙事的空间割裂到结局,像是能听到电影的大喘气一样。这还只是导演第二部长片,惊叹了。年度十佳预定。

48分钟前
  • 今 敏
  • 推荐

精巧的拍法,狐步舞回到起点,历经三幕后故事也绕回原点

51分钟前
  • 超威懒猫
  • 还行

于我毫无意义。

52分钟前
  • 如梦之梦
  • 很差

乔纳森的死去活来。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唱唱歌,跳跳舞,no war。

57分钟前
  • 我是小狗
  • 推荐

还行

1小时前
  • 逼逼叨叨
  • 较差

战争多荒唐、无厘头啊。

1小时前
  • Sabrina
  • 推荐

又是黑色幽默

1小时前
  • 同学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