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多给星也想不出多一个理由了。
我真怀疑这是大学生实验作品了?
反正名著改,又不要剧本,随便在什么荒原扎个营就好拍了啊!
整场没音乐的电影太不适应了,纪录片也有音乐了好嘛!
摄像机估计是手持,那个晃哟!
而且很多时候虚实切换的意味不明,我明白你会变焦点了,也不是高度度技术,不用再得瑟了好嘛!
并且目测没有灯光辅助啊!
大段大段的夜景就剩下个黑糊糊的屏幕和不知道身体哪个部位的超大特写。
敢情看这片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啊,不然推理不出来到底是胳臂还是鼻子的特写啊!
本来想说风景还不错的,不过,从头到尾反正没离开过那俩小房子,根本就没拍出感觉啊……浪费了kaya的美貌啊 T^T唯一也就kaya登场的那个镜头给的算不错了……那明明是因为人家美貌,跟摄像师没毛线关系,哼!
我还是滚回去看skins算了……
应该叫呼啸山村,土老帽版。
故事发生在荒野之间,冷呼呼,脏兮兮,人不俊,景不美!
如果不往名著上面靠,还可以作为小成本电影来对待。
然而,影片却一定要拍成两个小时的,带着名著符号的影片,叙事有又不完整,情节还突兀,没读过原著,估计都理解不了里面的行为和情节转变。
这带来的争议就太大了,恶评虽然也就不新鲜了!
你能看得到,你能听得到,你能闻得到,你能摸得到的电影中的爱情奴隶一样的跪着,被鞭笞,被分割。
那只是一颗在年幼时代种下的种子。
在最卑微时候的被关注,在最脆弱的时候被舔舐。
两小无猜的形容太过懵懂,那是欲望在最初萌芽时候的满足,那是爱欲第一次被挖掘和挑逗。
你从一开始具有人的意识的时候,接受到的一切关于爱的信息都来自于一个女人。
正如同苏格兰高地的狂风在强劲的吹拂,树枝的走向是被决定的生长。
你用你的童年跟随在她的身后,于是你的一生都能听到她的呼吸,你的皮肤记得她的触摸,你铭记着她给你的疼痛,她塑造了你,她成为你生命的意义。
可是我对你的爱,更是一种欲望,一种占有。
我要你服从我,我要你追随我,我要你爱我,我要你融化在我的身体里。
我对你的感情就是这样贪婪,狞厉,偏执,疯狂。
但是占有的欲望同样让我无法忍受失去你。
我不能没有你。
这就是一场互相追逐的游戏,只是最后横亘在两个人之间的是生死的距离。
同理,当我爱上你的时候,我便无法忍受与你分离。
@pasu
全片很大一部分是风景照,不如改名《英格兰田园风光》,男主和女主唱了首歌就默认是恋爱了,男主和女主的小姑子接了吻就默认是结婚了,很大一部分是田园风光,看这片子适合睡前看,因为随时可以睡着,真心对不起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估计她会气疯,不知道导演怎么想的,居然连施虐的场景都上来了,我把影片下载了放在硬盘里,真的占用了我宝贵的空间,黑人男主简直就是施虐狂
从小说看,艾米丽勃朗特的内心还是挺狂野的。
这部电影扩大了原著罗曼蒂克的一面,直接砍掉了二代恩仇,到凯瑟琳死就完了,又添加了一些原始狂野的意象,看起来狂野且带感。
它比较适合读过原著的人去看,如果没读过原著看它,会觉得意识流+莫名其妙。
读过原著看它,就知道它着重的是西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年少轻狂时的那段类似SM的感情,和重逢后爱而不能的痴狂。
在禁断系少女心和虐恋情深的刻画上,艾米丽勃朗特那是鼻祖。
云荒的苏摩和白樱就类似西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奴隶爱上一起长大的公主,等翻身后来向拆散他们的世界复仇。
由贵香织里的兄妹养成系,多多少少也有点西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影子。
凯瑟琳本身是一个相当狂野任性,自我自私的姑娘,玛丽苏本苏是也,死了还要做男主永恒的白月光,连二代都不得安生。
当然,呼啸山庄这部作品本身也不只是言情小说,它承载的内容比言情还是有意思很多。
影片风格化的摄影成就很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能是大量特写,特别是有关动植物等自然景象的特写,营造了萧瑟、怪异的氛围:墙上的蝴蝶、蛾子,地上的昆虫和疑似屎壳郎堆的球;仰拍倒挂的野鸡的嘴被马撞倒时的变焦镜头;希斯克利夫深夜逃离呼啸山庄时驾马疾驰的轮廓几乎闪闪发光;当希斯克利夫扼死野兔时,兔子得到了一个与人同等待遇的特写镜头——被摁在地上的兔子侧对着摄影机,眼球暴凸。
片中有我能想象的最美的骑马同游的镜头:凯瑟琳骑马载着希斯克利夫时,镜头许久地注视着凯瑟琳随风飘扬的长发,和马头飞扬的鬃毛;伴随着希斯克利夫的呼吸,他的手在凯瑟琳腿边的马肚子上来回摩挲。
另外有一些摄影手法在名著影片中显得十分大胆:诸如希斯克利夫多次以头撞墙时,镜头跟着他身体的摆动来回平移;影调对比极大的转场——上一个镜头希斯克利夫还在黑暗中逃离呼啸山庄,下一幕刺眼的阳光就晃白了镜头。
和大部分能看到的影视版本一样,这次改编还是只截取了原著中第一代的部分,说实话这部分也是最令无数代读者扼腕,同时也是极有视听表达性的。
这次最新电影改编突出也是成功的部分就是彻底化,最大程度降低了文本的文学特征,将原著传达的那种独一无二的气质彰显无遗。
只是这种文学改编其实是把双刃剑,因为有“呼啸山庄”的题目,扩大受众是明显的利好,但大家必定拿来与原著于自己内心的印记比较,这种比较向来难有电影的胜利,同时作为一部作者电影,因为有了原著倾向性的读解,必然带来影片的固定思维,这样也损失掉了部分电影更丰富的外延。
所以我更愿意将这部影片看做仅仅是安德里亚·阿诺德 Andrea Arnold一篇半本书的影像化读后感,并非一个命题作文,非常好的满足了一部分读者对原著的投射。
当初,李安以东方人的身份,拍出了简·奥斯汀经典名著改编的《理智与情感》,他对人物情感的揣摩,对时代场景的还原,令西方世界大为震惊。
准确说来,西方改编拍摄这类经典文学名著的频率,绝对不下于国人改编起金庸武侠。
就说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整个二十世纪至少改编了二三十次,要想脱颖而出,当真是需要些功夫。
如今,安德里亚·阿诺德再次挑战这项任务,她的做法是延续自己以往作品的风格,四个字谓之:简单粗暴。
用在别的地方,它可能是贬义,对阿诺德而言,这却是她的成名之道,剑走偏锋,有别那些过度沉溺于个人情绪的女性导演。
表面上,阿诺德只是采用了一些吸引眼球的做法,比如把克利夫弄成了一个黑人小伙。
然而,《呼啸山庄》的最大特点是通篇采用现代拍摄技法,像长时间的手持摄影、几乎要贴到人脸上的特写、对大风大雨的痴迷表现、循环往复的空镜头……单说马背上两人相恋的段落,当真是细腻得惊人,除了头发和身体的味道,仿佛还混杂着原野的湿意和芳草的气息。
如若是传统做法,那电影必然是以正反打对话为主,固定镜头和移动轨道,搭配上舒缓的配乐,适当地煽情,老生常谈。
反观现在这般生猛的视听方法,阿诺德几乎构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脱离了19世纪但又没有彻底离开文本的古装世界——不看片中的主人公,他们虽然沉默寡言,说起话来还是文绉绉的。
对没读过《呼啸山庄》小说原著的观众来说,看这部电影确实是一桩灾难,导演刻意减少对白,突出情绪。
他们理不清人物的关系,更加搞不懂两个人怎么就爱得死去活来,甚至时不时仰躺地上,感受起爱情风雨的痛苦洗礼,当真是摸不着头脑。
对读过《呼啸山庄》的原著党来说,他们会觉得新奇,镜头摇来晃去,有如内心撞击。
哪怕是电影散发出来的乡野泥土气息,恰也前所未有。
电影前半部是各种恶劣,恶劣的天气、恶劣的肢体冲突,人物情绪,狂乱难收。
当克利夫往凯瑟琳脸上抹黑泥,他用一种并不温柔的方式示爱,《呼啸山庄》的调子就定下来了。
阿诺德强化了人物身上的偏执色彩,他们认定了事理,咬住不放。
回想阿诺德的短片《狗》和《黄蜂》,再到长片《红色之路》和《鱼缸》,她是如此偏爱这类女性主角,更加喜欢维护她们的偏执。
无论身处于何等困难的环境,在导演看来,只要能秉持天性,她们就值得去肯定和表现。
与此同时,阿诺德也喜欢以动物来喻指,《狗》和《黄蜂》不说,《鱼缸》里老去的白马,《呼啸山庄》里的飞鸟蜂蝶,这些东西都是寓意明显。
或许在动物身上,阿诺德能发现原始的欲望和野性的冲动,挣脱束缚,寻求自由,那就是她在女性主角身上希望看到的情感特质。
一旦动物们遭遇不测,那也预示着主人公命运堪忧。
如果以作者论来看待《呼啸山庄》,那凯瑟琳就是又一位阿诺德作品的典型主人公。
前半段少女时代的故事,她不修边幅,脾气暴躁,看上去没啥吸引力。
电影拍得冷峻不已,她就活得愈发粗糙。
换话说,在阿诺德的个人世界里,周围世界的恶劣,只能令主人公更加顽强,更加坚韧地生存下去。
到了后半段,被放逐的故事突然中断,人物突然正常起来,呈现了一个好似经过修饰美化的崭新世界。
这个时候,大光圈和浅景深的镜头开始产生了另一种效果。
我们惊喜地发现,凯瑟琳不仅貌美如花,身上还不时加带着光环。
凯瑟琳和克利夫都变好了,然而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写好,身份的差异、家庭的悲剧、彼此的猜忌,这些都阻扰了他们的相爱。
最后,可能是原本的悲剧因子,可能是阿诺德就不愿意给观众一个太过轻松的结局,那有如《鱼缸》里少女看着老去的白马,青春要过冷河。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有情人难成眷属,人们翻的是同样的书,结尾不曾更改。
正因如此,从影像风格来看,《呼啸山庄》当真是风风火火,改得天翻地覆,然而从人物命运和结局设定来看,它的内核依然是忠实于原著,不曾偏移。
只是在电影节评委和评论人士看来,无论阿诺德怎么个玩法,《呼啸山庄》只是她的一次试验——寄身于名著的技术试验。
她如此热爱这些注满了野性能量的电影画面——以至于不愿意把后半段稍加删减,更适合观众去观赏。
无论如何,这名生猛的英国女导演依然值得期待。
【《名牌》 5月刊】
看完几乎感觉不到原著的影子,虽然原著是几年前看过的,没什么记忆了,本以为会从电影中回忆起情节来。
最后看完了,几乎没找到原著的太多影子。
纳闷了...这是那个勃朗特三姐妹的惊世之作吗!
导演对于影片的情感有着极强的控制欲。
没有太多对白,用了大量的手持拍摄,超近的人物特写,对于英伦乡土大风大雨花鸟昆虫的偏爱,还有偶尔的空镜头,无限美好的逆光。
这些画面都拍摄的极为细腻,那是看着画面似乎就能嗅出头发的味道,原野的芳香的感觉。
这是原著的味道,但是情节似乎被改得大相径庭了。
有时间得把书翻出来再看看!!
6.9呼啸山庄★前面可以一直跳。
那段cathy纠结那段很动人。
后来heathcliff回来见cathy,七彩玻璃光打在cathy脸上,充满房间。
额,我猜我知道结局了。
As years passed, everything changed.好吧,我猜错了。
不过这电影拍得渣了点,没头没尾的,切。
楠竹全程没多少台词,表情,内心戏,可看着也没多好啊。
女主很漂亮,假若她好好地和她的丈夫在一起,这一切还会发生吗?
只是基本了解了,呵呵,原来如此。
就这样了。
百度了下,这导演果然删了好多,天啊,还自由发挥那么多,简直是不忍直视啊。
完全把原著搞到面目全非啊。
你这导演,还好意思拍。
醉死了。
你这不是拍名著而是毁了吧
摄影自以为是,叙事一塌糊涂。
狂风的静默的荒凉的手提摄影的前卫的,此版甚合我心~
基本上,我不大在乎改编啊不忠于原著啊神马的。但是这部不行!!!
逆光的拍摄 晃动的镜头 装逼的节奏
阴郁至极的风格,KAYA即是风景。
呼啸山庄是部哥特小说,但毫无疑问大家都把它当成别的了
苦逼的文学名著展摄影、少对白、玩深沉;
导演三大杀招:镜头晃死你,拍小动物再虐死,漆黑夜瓢泼大雨。看到女主在那里吼男主伤自己心的时候真心想把票子摔琼瑶附身的导演脸上。。。。。。
一部失去了魂魄的呼啸山庄 没有了呼啸与激烈入骨髓的情感 只有温润如画的晨光和温柔脆弱的凯瑟琳 三分全给Kaya 虽然她不是凯瑟琳……
千言万语汇成三个字:WTF
没有看过原著,老早就想看了,不料先看了影片!常言:纸上写的一定比拍出来的更让人深思!看不到人们就自己会想象,把自己融入情节中,文字的魅力就是如此!这部片子还真难看出什么,台词很少,男主基本不说话,全从眼神里表达感情,真是难为了他!一脸雀斑的女主看似天真却异常叛逆,只能说干材遇烈火
愤怒
节奏太慢~
当希斯克利夫还是屌丝的时候凯西看不上,跟高帅富埃德加结婚了。后来希斯克利夫变成高帅富回归后,成功逆袭后,凯西又后悔了造成了悲剧。看书的时候就不明白凯西的心是怎么想的,还不是自找的。PS导演很大胆,再创作能力很高,可惜故事没讲完。不过跟书很像的就是阴暗,潮湿,灰色的调调。
love makes people crazy. 景色有种荒凉之美。
虽然知道书改编电影就是很难不讨好,也appreciate这个改编的intention,但影响我最大的书之一完全被butcher了!感觉和气氛不对、Heathcliff再怎么说也应该是吉普赛而非黑人、Kaya再好也不像Catherine Earnshaw、故事侧重得简约到只有一段表现单薄的爱情、最动人的几段对话被摧残、那么多逆光干嘛!
第一次看到把名著当作纪录片在拍的手法,一上来非常不能接受。3颗星全部给童年希次克里夫,坚毅又绝望的眼神和肤色真是太美了。成年后的那对演员和前半段根本不在一个TONE上。如果你身在安静的天堂,我就该在如火的地狱。
台词几乎为零,所有的声音都被无限放大,清冷的调子从头贯穿到尾,凛冽刺骨。
接受不了这版的希斯克里夫 特别是成人版的。。。拍得太特么文艺了。。。睡死过去。。。即使是kaya的美貌也无法支撑我的眼皮。。。
一部作者性极强的电影,风格十分大胆,骨子却非常忠实原著,书中黑暗和野蛮的元素被很好的还原。电影在布景、服装、道具等方面非常精致,但却不像是一部古装片了,摄影和导演风格太现代了,古典和现实主义之间有种诡异的撕裂感。好电影就应该如此,细节上制作精良,骨子里融入主创们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