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片子拍的扎实而又稳重情节缓缓的推进,一点点展现出人性的光辉战斗场面剪辑的漂亮,就是黑夜有点看不大真楚更重要的是,营救战俘这一行为的意义
2022.05.08
一九四四年随着美军在菲律宾大反攻,节节败退的日军开始屠杀战俘营里的美军战俘。
美军第六军克鲁格将军属下亨利·穆希中校奉命带领第六突击营突入敌战区,抢先一步解救关押在卡巴那图安战俘营的美军战俘。
行进途中,他们遇到了去战俘营接管的日军宪兵部队,还发现了有条不紊撤退的日军部队的车队,让美军士兵震惊的是被日军开着坦克屠村后的惨状。
日军撤退了,没人看管的战俘们打开日军的仓库,发现堆积如山的罐头等食品,洗劫一空。
很快日军宪兵部队接管了战俘营,他们更加残酷的虐待战俘。
战俘营里美军战俘指挥官丹尼尔少校和在马尼拉医院工作的玛格丽特应该是“还没有捅开那层窗户纸”的恋人关系,玛格丽特一直和地下组织在马尼拉积极组织救助,可是丹尼尔已经得了恶性疟疾,奄奄一息。
日军在菲律宾的统治异常严酷,溃败前的日军在马尼拉更是展开最后的疯狂,到处肆虐,大开杀戒。
在马尼拉医院工作的玛格丽特亲眼目睹凶残的日军带着人来指认地下组织成员,当场枪毙,连个审讯都没有,更别说一个公平的审判了。
平民尚且如此,更何况战俘营里的战俘,玛格丽特精神几近崩溃。
日军指挥官永井是个人面兽心的家伙,他明明是来执行屠杀战俘任务的,却还假惺惺的和丹尼尔保证只要没有战俘逃跑,各自相安无事。
永井试图策反丹尼尔“我给你的是一个未来”,对于他的承诺丹尼尔嗤之以鼻,“你无法控制我的未来”,一个即将投降的败寇给的承诺一分钱都不值。
这边日军焚烧战俘营的燃料都准备好了,就等东京的命令。
那边美军却因各种原因无奈退迟了一天行动。
情况紧急,危在旦夕,偏偏就在这延迟的一天,战俘营里发生了战俘试图逃跑事件,永井摘下了虚伪的面具,亲自冷酷的挑选了十名战俘,结果十一名战俘死在了获救的前一天,十分惋惜和遗憾,看着战友死在黎明前,丹尼尔痛心疾首。
营救行动的关键是战俘营以东800米处的卡布桥,炸毁那座桥才能阻断日军的增援部队通过,保证营救行动成功。
战俘营有250名日本兵,河边有1千人,附近的日军加起来有一万人,而美军只有120人,这个行动凶多吉少,只能祈求上帝保佑,奇迹出现,保佑美军全身而退。
黄昏时分,夕阳西下,照射着战俘营前730米宽的开阔地,一百多美军士兵匍匐前进,场面十分绚丽壮观。
预先约好的美军飞机及时出现,干扰了日军的注意力,让美军更加接近战俘营。
天完全黑了下来,7点半钟,预订的时间到了,偏偏这个时刻,负责打响第一枪的莱利少尉来了慎重劲,一定要再检查一下士兵们是否全部就位。
结果多此一举,士兵们十分钟前就到位了,前后耽搁了十几分钟,把穆希中校急的火冒三丈,(看到这里,想起一句俗话:不怕蹦蹦跳,就怕软毡帽,真想干事的还是性子急点的好)终于莱利少尉打响了第一枪。
拥有自动武器的美军火力强大,把完全没有防备的日军给堵在屋里吊打。
火箭筒发挥了重要作用,打坦克、汽车和摧毁房屋不费吹灰之力,不是用火箭筒及时炸毁了日军的坦克,麻烦可就大了。
反观日军的单发步枪在黑灯瞎火的盲打中命中率不高。
迫击炮,打出去的三发炮弹没有一发命中目标,只是把撤退的美军吓得不轻,不过歪打正着,乱飞的弹片还是把医生给炸伤了。
武器的代差让日军吃尽了苦头。
头回见日本鬼子的机关枪能上刺刀,不过样式让人感觉怪怪的,查资料才知这是日本在没有购买生产许可的情况下山寨的捷克式机关枪,给捷克式机关枪加上了刺刀,这个改进堪称捷克造系列里最失败的一个设计。
连枪带刀十几公斤重,实在无法想象矮小的日本士兵抱着这么大的枪拼刺刀。
估计真拼起刺刀来,受沉重的机关枪拖累,鬼子兵胜算的机率不大。
不过慌乱间永井还真用它扎到了一个美军上士,也算是没有白设计这么个怪物吧。
1945年1月30日,在经历三年的囚禁后,511名战俘被救出卡巴那图安战俘营,在这次行动中,两名美军丧生,21名菲律宾游击队员阵亡,一名战俘在获救后身亡。
亨利·穆希中校和罗伯特·普林斯上尉获颁陆军杰出服役十字勋章,杜鲁门总统给玛格丽特·乌特斯基颁发了自由勋章,表扬她的杰出勇气和毅力。
卡巴那图安突袭行动至今仍是美国史上最成功的救援行动,没有之一。
玛格丽特终于没能见到活着的丹尼尔,面对丹尼尔的遗体痛不欲生。
丹尼尔留给玛格丽特的绝笔信字里行间充满诀别的伤感和绝望,看了让人心如绞痛,潸然泪下。
玛格丽特手捧自己日思夜想的爱人丹尼尔写给她的遗书失声痛哭。
有人说这次行动对整个战局并无多大意义,这是短视之见,这次行动对美军士兵的鼓舞和影响是巨大的,对美国人民的信仰和国家凝聚力是深远不可估量的。
一个真实的二战期间美军特种新兵部队偷袭菲律宾日军营地营救美军战俘的故事,故事讲得层层递进,前期的铺垫,战俘、日军、菲律宾地下武装、美军特种部队的视角交代得有条不紊,视野很立体,是个很经典的事件全视角叙事范本。
最后40分钟战斗的计划周密、实施的紧张严谨,战斗过程都非常有条理,代入感很强。
视角宏大,面面俱到,只不过还是非常传统的好莱坞的套路,人物大多扁平标签化,人物的鲜活性非常不够,强行杜撰了战俘少校与女地下组织头领的爱你在心口难开的恋情,与主干无关,也并没有起到对战争苦难的审视效果。
反倒显得轻浮.拯救大兵雷恩,最后的结论是,汉克斯对雷恩说,好好活着,做个好人。
也就是对这个拯救行动的意义总结。
这个片子结尾也有类似的,让那些以为国家放弃了他们的大兵重生希望。
这个点有点薄,这个结论就有点强给国家主义上价值。
毕竟还有更多的战俘未获解救,难道他们就该失望吗?
拯救本身就是意义,多救一个就是伟大。
而不是为了什么什么。
辛德勒名单里,饮用犹太圣经的话说,拯救1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这个点就很有概括性,而不是强行为国家意识形态镀金。
片子里的几个主角,在当时都是分量很重的演员。
三角洲冒的少校,名为领队,其实完全是上尉做的计划和全盘指挥,影片里还铺垫了一些2人之间的龃龉和冲突,似乎也模棱两可,一头雾水。
好像又交代这种近乎父子师生的情谊之间的某种传承关系。
但也就是点到为止。
不知所云。
还不如不扯这些。
倒是上尉烂脚的细节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战地实况感受,不过也未能在后文有什么交代。
战俘营里,上校到死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组织,以及对士气的鼓舞整顿,在最后时刻,只是还惦记着地下组织为啥还不把奎宁送进来,还在惦记着给玛格丽特写一封不明所以的情书,也不知道这三年俩人都咋过的,还刻骨铭心的。
对战俘营面对即将被集体屠杀的命运,以及有可能的近在咫尺的美军登录部队拯救行动毫无洞察判断和组织应对。
这个领导有什么作为?
当然可能要是我们拍这样的题材,正面典型肯定不会这么碌碌无为,一味沉溺于情爱和自己的病情。
好莱坞这是故意用的极致个人主义精神来解构传统的牺牲小我式的英雄标榜?
也就是天大的事,没有个人幸福和真爱重要?
上尉这条线也是重头戏,只不过好像一上来就战神在线了,没有成长的弧线,唯一的交代是,当年他因为拉肚子没赶上去菲律宾,不然他也是战俘之一,而今他带有赎罪心理。
所以精神抖擞,战无不胜。
至于他和帅哥少校之间的关系,实在是不知所云。
留白不是这么留的。
从事件描述角度,这是一部全视角叙事典范。
但从文本的文学性,人物塑造以及剧情冲突具体描述上,则显得浮皮潦草。
描述了大量日本占领军破获菲律宾地下组织的情节,其实和主线营救毫无关系,自始至终,他们都不知道美军要来实施的战俘营救。
而且还莫名其妙地释放了玛格丽特,说是跟踪,除了杀了教堂的老外显示其穷凶极恶外,和主线矛盾毫无交集,且最后也没有交代这群城里的日军和反派,最后是咋地了,全程他们也没有参与到 反营救的过程中。
从故事的矛盾构成来说,这些枝枝蔓蔓就显得节外生枝。
在经典战争影片的序列,本片还是有一定地位,主要还是因为基于真实案例的还原,虽然并不是大热影片。
从豆瓣的人数和评论数量都能看出来。
排名第一的上校其实戏份并没有那么多,人物也是含含糊糊的,在整个行动中,好像是为了故意带新人,完全把指挥权交给了年轻的上尉。
因为是从真实事件而来,一次代价极小,战损比极大的完美的营救。
整个团队都是未上过战场的新兵,或许这点才更让国家精英主义者傲娇。
连唯一老练的领导,几乎也未参与到决策制定中。
扮演者,本杰明.布拉特,记不得我小时候看过他参演的什么电影,但对他印象特别深,混血帅哥,太酷了。
很像C罗。
可惜我看了半天他参演的电影目录,也想不起看的是什么片子。
好像看过好几部,他在里边一出来,就好像阳光万道一下子洒进来。
另一个战俘营的上校,约瑟夫.费因斯,影片里因为是患了疟疾,总是打摆子。
演员名单里居然把他遗漏了,他扮演的《兵临城下》里的左翼政委和宣传家,还有《莎翁情史》里的男主角。
他长得特别典型的欧洲纯种雅利安人的样子,绅士,傲娇,彬彬有礼,拒人千里。
影片开始首先的感觉就是很囧!
因为刚刚看完《人间大浩劫》,发现演中校那人就是《人间大浩劫》的主角。。。。。
这个世界真的很小。。。。。。
要说我还是挺喜欢这片子的。
首先开场的纪录片感觉我很中意。
接着就是整个片子的节奏是慢慢铺垫慢慢推进,到最后来个大爆发,特大爆发,然后再悲情结尾。
是我最喜欢的节奏之一。
最后就是音乐了,不是说这片的音乐特别棒,而是用得很恰到好处。
因为好久没看战争片了。
选择是否买它的时候想了很久,怕中了招,影响了情绪。
现在看了,我对它很满意。
我一直都是个战争片迷,各式各样的战争战斗片是我的最爱,呵呵,看这片前到是没在影碟杂志上看到过什么介绍或评价,而是在买其他的DVD时看到的影片花絮片段,立刻决意要找到,上周如愿以偿。
故事是在2战美军菲律宾战败留下大量战俘的背景下开始的,是当时一个真实事件的改编。
500多美军战俘被日军关押在一个战俘营,随着战事推移,日军决定掩盖他们残酷虐待并杀害战俘的事实,准备“最终解决”,而这时一支美军突击部队也悄悄摸向他们,试图解救 ......从音视频效果来说,只是一般般,因为它说不上大场面,战斗过程也相对短暂,因此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故事。
不拉下一个人,这个美国人的信念,在任何一场对外战争中都得到充分强调,即使到了现今他们仍在寻找当年越战韩战中失踪的士兵。
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美国式“崇高”精神始终有着激励人心的作用,或许这就是美国的“主旋律”吧。
战斗的展开,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计划、侦察、应变、决策、实施,让你在一个个步骤中体会无声的压力,生死原来仅是这样的一线之隔。
片中还有一个战俘与一个平民女子的爱情辅线,虽着墨不多,但也相当感人,最后当所有的战俘被救出后,那个得了疟疾的少校也随大家撤出,女人费尽千辛万苦来到汇合地点,斯人已逝,空留一纸情话 ...... 当时曾有那么一刹那希望他她们终能相遇,然 ...... 故事不能算很起伏,但干净利落,尤其是看到干日本鬼子的时候心里有种特过瘾的感觉,嘿嘿!
这大概也算我喜欢该片的一个理由吧。
最后说一下,本片中美军突击部队的那个少校好象就是当年“阿甘正传”中失去下肢后靠捕虾成功的上尉。
这部电影的用心程度真是让我特别欣慰,真的特别特别用心!
一些细节之处掌控的非常到位!
色调,光线,演员,着装,布景,全部都到了极高的高度!
这个导演的素质非常高,是个好导演!
整个画面的呈现可以表达为艺术形态的史诗,镜头内的每个细节全部构成了整个画面,平常的场面又带着冲击力,给人以震撼之感。
布景简直牛逼!
简直是部绝佳的历史再现题材电影。
看到这影评的人期望不要太高。
我只是记录自己的感受导演对景致的掌控很有见地,掌控的十分到位!
我想是剪辑和摄影的关系,神剪辑,神摄影,膜拜膜拜真是享受着每一个画面,真好整部电影透着艺术感!
灯光打的极好!
如果这部电影灯光是全素白的,整个人和背景都凸显出来,呈现一种大白天的感觉,那我绝对就不看了。
所以导演在镜头呈现上是个有追求的人“所以我在这不交朋友,这样就不会让朋友失望”这句话和以前我想的一样好看好看好看!!!!!!!!!!
能做截图的实在是太多了!!!!!!
超级喜欢这部电影!!!!!!!!!!!!!!!!!!!!!
[0300] The Great Raid 大偷袭2014-08-14以史实为根据的战争片一直是我的最爱。
看看导演约翰•戴尔John Dahl的年表,他在这部电影以后,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去拍电视剧,难道是在这部电影中透支了才华。
综合来看,[The Great Raid 大偷袭]不会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的[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或者[战马War Horse]差多少。
在一群战俘中,随机挑出10个人来毙掉。
这个场景中,所有人的心情如何?
我没有办法回答。
只是有些奇怪,怎么所有人都是跪地不起,平静地等待枪声想起的一刻?
天朝的电影里面,少不了要在临死的那刻,要奋起反抗一把,说不定小宇宙爆发能够干掉一两个。
05年的电影,10年前的本杰明•布拉特Benjamin Bratt在这部电影里,怎么说也是男主角一枚。
而现在,只能在[24]的最后一季里,出演一个不痛不痒的角色;而当年的詹姆斯•弗兰科James Franco如今站在了一线,有[127 hours]这样的小成本佳作, 甚至有了自己的导演作品;最菜鸟最青涩最打酱油的萨姆•沃辛顿Sam Worthington现在已经是炙手可热的票房高手了。
演员也就是普通的一份工作,谁的职业生涯都难免沉浮。
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在一部电影中出演同生共死的同袍,而10年以后在职场上分出胜负,这就好像进入同一间大学做同学,10年以后有人去纽交所敲钟,有人在街对面卖报纸,命运就是如此。
不能说很好。
以二战为素材的电影,个人觉得还是《兵临城下》《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家》等给人的感觉较为深刻。
《大偷袭》这部电影是以拯救被日军俘虏下的美军为背景,里面夹杂了美国与菲律宾对抗日本的情报地下工作之间的战争(主要递送急需物资给集中营的美军俘虏),还有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
不过,看到因一位战俘企图逃走而殃及到的其他十人遭到枪决的时候,内心还是挺受震动的,我想那个没有看守住逃跑者的人日后一定会为此事而终身不安的。
电影故事很好,小说改编本身就有很好的基础在。
情节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即使爱情的片段也是刚刚好的那种,少一点不够多一点过火,玛格丽特的形象很坚毅,再加上恰到好处的出场,是在战争中让人眼前一亮的人。
没有过多的英雄主义的歌颂。
对于人物的照顾适可而止。
在流畅性上表现的是作为一个记录者的叙述。
其中穿插纪录片,有真实性,也算是对观众的一种交代。
1、男人的心情,对事业/战争/尊严的心情…在未知和危险前,居然还有两人主动请缨。
2、那年被日军俘虏的美国大兵,日后再看到亚洲面孔,会不会很恐惧?
3、菲律宾和中国的关系?
和美国的关系?
和日本的关系发展与变化?
4、日本人、中国人:坏、傻?
5、一个人、一支部队、一个国家的存在都需要帮助与盟友!
孤军奋战是不科学的!!
——提高结交盟友的能力,巧用利益关系。
6、打仗的部署、分工、分节奏,真厉害!
7、不同国家对对俘虏的态度…..信仰和关怀…..8、日本人的洗脑事业!!!
中规中矩最后一段夜袭挺不错
最近看了不少二战片,日本人和德国法西斯真他妈的残忍。
无聊
因为真实,所以美丽
中规中矩的美国主旋律,前面的铺垫也太长了!
先看国足3:0破韩,再看美军历史上最成功的营救行动,心潮澎湃啊
老太太裹脚布
拖拖拉拉的主旋律电影,对手太弱,感觉最后救援和阻敌都是波澜不惊,太直,美军太厉害,显得没有曲折都
这还没解放战争拍的有味,两个小时真够冗长。
救援那段堪称经典,紧张到攥着拳头看完的
TY-110/A18什么都说了,但就是不出彩,导演功力有待提高。
为了JF看的,题材不错,可以拍得更好的~~
编导大概不知道行军打仗是怎么回事→_→。
有时候真觉得强有力的军队是和平的基石
马马虎虎
是一次很成功的营救,但是但是有一个人救出来却病死了,让我感受很be。美国人也能感受到被日本鬼子折磨,另一部片子,也是美国人被日本鬼子折磨,叫坚不可摧!
还记得宿舍人一起看了N久,太他妈久了
我要睡着了
他们也说“狗日的”,,,,
给三星比较困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