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凯莉·莱卡特
主演:米歇尔·威廉姆斯,周洪,安德雷·本杰明,陶德-欧-丰尼克·陶德,劳伦·拉基斯,丹泽尔·罗德里格兹,让-卢克·波切洛特,特德·鲁尼,玛丽安·普朗科特,希瑟·洛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本片展示了画展开幕式之前一位艺术家的日常及其与他人的关系。生活中的混乱成为了她的灵感源泉。详细 >
既不厌烦也不痴迷,平静地看完了。完全是电影本身的魅力,平淡如水但也正如水一般流畅连贯的情节,日常的琐事,一直被烦扰的艺术创作者,也是每个普通人。最后,人都这样,人间也这样,有好有坏,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生活片段。恭喜你完成了你这一阶段的创作,每个具有平凡生活的普通人。片尾曲颇有夜以继日那种点状节奏的美感,我很喜欢。其他的中规中矩吧,没有特别精彩的摄影,是日常纪录式的镜头罢了。我个人特别喜欢这位女导演的个人魅力及她传达到电影里的云淡风轻的气质。
Lizzie送走鸽子的那个当下,脸上残留着些许不舍,于是她再次质问房东热水器何时能修好。在人物情绪爆发前的那一刻,镜头看向三只陶塑,有几秒钟十分细微的难以察觉的抖动,但还是太过明显。电影的问题就是太明白自己的预期是什么。片尾字幕滚动时的音乐,透过音响向桌子传来了丝丝震动,我猜想雷查德想捏在陶塑上的笔触理应是一种意外。
依旧延续莱卡特自首部长片就奠定下的两人架构,只不过关系越来越散,并变为了女性非友谊简单关系的描绘,走出了之前一直对准的亲密关系(爱情-友情-动物情),可以看做《第一头牛》的些许“重复”,甚至动物的作用都是类似。但比以往的任何一部都更生活化,即便有着先天冲突的时间设计条件,依旧没有走入激烈的情节剧中。比以往更日常,让这部展现出太多个人生活化的痕迹和心理体验,有关琐碎和纠结的描绘,虽然最后还是到了了某种之间的开始,但放弃情节和之间的相互连接转向个人内里,是否是莱卡特改变的开始?PS:大量艺术家聚集莫名像别样的《纳什维尔》。
这部电影就是个灾难,用两倍速看都不以为过……否则太浪费时间了。导演硬生生地去掉了艺术品之所以能称之为艺术品的部分,电影展示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干涩、灰调、乏味的:作品、人际关系、学院、家庭,甚至对待鸽子的态度。艺术学院简直就是一个沟通障碍者学校,都不会好好说话。女主不懂拒绝,不懂主张,而她的泥塑即无美感又无灵魂还无色彩,和六七岁孩子做的差不多……像极了导演的这部电影:把原本就乏味的在野艺术家生活拍得更乏味,也真是本事了。
你可以说在grad school里为了项目头疼烦躁,和房东passive aggressive撕逼,或者被扯入家里的一地鸡毛就是平凡的人生,但人生不会有折翼的鸽子展翅高飞——看了一整个电影的枯燥琐事如果只是为了结尾那点所谓诗意的小确幸也太没意思了
7.4(3⃣️),不及Kelly的前作,但我仍然喜欢她的作品散发出的轻盈的忧郁与深沉的质朴所混合的气质。聚焦于艺术家展览之前的漫不经心的日常光景,当艺术与精神的永恒之美被杂乱的现实一点点剥除,来自家庭,工作,与生活的庸常细节将暗藏在光鲜充盈表象下的无奈与焦躁刻画得愈发清晰。Kelly真诚又平静地凝视艺术背面的丑陋与平凡,剥离华美滤镜之后,喜怒哀乐被直白又内敛地置放于重复的狭小的空间,琐碎的无力与其携带的随时崩塌的危险在时刻要挟着影响着个体。这是我们身为人的困境,但在这样的樊笼之中,Kelly又温柔地抛出了迷人的可能性——我们仍可以被生命与美丽所吸引和振奋,继而延续抛弃我们又支撑我们的某种永恒的力量
像是吃了个泡芙,虚假的充盈感
沉入俄勒岡生活的微塵之中。聲音設計,整體的視覺和美術參考。 à MK2 beaubourg
真的好多拿三日证的人,不懂电影,不知道导演是谁,连欧洲三大都要朋友科普的华人(大陆口音)是怎么有勇气和动力来的戛纳。有高级证的就买票给低级证没票的人。都三大电影节的水平了还屏摄的人(女生居多)比比皆是。
轻巧稳健、入木暖心的艺术人生,连受伤的鸟儿再度飞翔这么俗的比喻也无缝揉进故事里,足见导演功力。不过跟在First Cow这种天作之后,难免有些underwhelming。
很棒,完全借助极其普通平淡、节奏舒缓、内容短促凝练的日常对话表现人物内心波澜起伏和人际关系变化,不是随便什么编剧都能做好这一点。Kelly Reichardt这种几十年如一日完全不炫技还能直达内心的拍法,用张颂文评价罗伯特•德尼罗的话说,就是我根本不担心你看不懂我的戏。可惜奖运完全没有匹配她的才华。John Magaro要注意了,老接这种没亮点的配角的话职业生涯就出不来了。
私人影像 #Cannes2022
合着董老师是来试探底线的,可谓是踩了个大坑
#Cannes 75# 大概是本届最大踩雷,节奏一平到底,运镜缺乏变化,人物单薄呆板。忍受了两个小时美国人的simple English后实在忍不下去。跟其他主竞赛入围电影比,简直无病呻吟和无趣到可笑,凭什么能进?
第一次入围戛纳主竞赛 个人认为是凯莉最差的一部 气质是有了 全片尽是鸡毛蒜皮的琐事 无聊至极 电影不能光靠气质;不过她真的好喜欢用动物
细碎日常,暗流涌动。
我的菜!谁copy一版去参加first应该能拿奖吧。
越是当代的艺术当然可以越不在乎材质的边界,有趣的是,凯莉·莱卡特在试图向我们介绍这位女艺术家以及她的雕塑艺术时,让大量的画面充盈在各种绿色植物的包围下,于是就在我们怀疑那种昏昏欲睡的生活随时都可能停滞下来时,真正有耐心的人终将获得顿悟式的馈赠,那其实是一种与身俱来的有关静谧的想象,来自于自然。那只最终引领我们目光飞行的鸽子,它一度是女主难以抵抗的生活洪流一部分,作为女主和另一位房东艺术家矛盾关系的具体化,何尝不是另一种自然神性的彰显。可我们就是会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向女主即将开始的展览、她因为无法沐浴的重复性抱怨,可导演所采用的构图方式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在人物与情绪之外,物质与空间本身就在我们涣散的注意力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很难不想起科塔萨尔的诸多短篇。
是莱卡特的一贯做法:不对镜头里的一切做任何判断,在人物的情绪与情感周围保持着稳定的距离。光是做到前一点就很难了吧
#EIFF2023# 创作者的挣扎在于意义总是若隐若现,但若这种感觉蔓延到成品则是一种不幸,缺少一些电影时刻使得整部作品的气韵也如游丝一般,当然作为一部私人电影还是不错的。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既不厌烦也不痴迷,平静地看完了。完全是电影本身的魅力,平淡如水但也正如水一般流畅连贯的情节,日常的琐事,一直被烦扰的艺术创作者,也是每个普通人。最后,人都这样,人间也这样,有好有坏,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生活片段。恭喜你完成了你这一阶段的创作,每个具有平凡生活的普通人。片尾曲颇有夜以继日那种点状节奏的美感,我很喜欢。其他的中规中矩吧,没有特别精彩的摄影,是日常纪录式的镜头罢了。我个人特别喜欢这位女导演的个人魅力及她传达到电影里的云淡风轻的气质。
Lizzie送走鸽子的那个当下,脸上残留着些许不舍,于是她再次质问房东热水器何时能修好。在人物情绪爆发前的那一刻,镜头看向三只陶塑,有几秒钟十分细微的难以察觉的抖动,但还是太过明显。电影的问题就是太明白自己的预期是什么。片尾字幕滚动时的音乐,透过音响向桌子传来了丝丝震动,我猜想雷查德想捏在陶塑上的笔触理应是一种意外。
依旧延续莱卡特自首部长片就奠定下的两人架构,只不过关系越来越散,并变为了女性非友谊简单关系的描绘,走出了之前一直对准的亲密关系(爱情-友情-动物情),可以看做《第一头牛》的些许“重复”,甚至动物的作用都是类似。但比以往的任何一部都更生活化,即便有着先天冲突的时间设计条件,依旧没有走入激烈的情节剧中。比以往更日常,让这部展现出太多个人生活化的痕迹和心理体验,有关琐碎和纠结的描绘,虽然最后还是到了了某种之间的开始,但放弃情节和之间的相互连接转向个人内里,是否是莱卡特改变的开始?PS:大量艺术家聚集莫名像别样的《纳什维尔》。
这部电影就是个灾难,用两倍速看都不以为过……否则太浪费时间了。导演硬生生地去掉了艺术品之所以能称之为艺术品的部分,电影展示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干涩、灰调、乏味的:作品、人际关系、学院、家庭,甚至对待鸽子的态度。艺术学院简直就是一个沟通障碍者学校,都不会好好说话。女主不懂拒绝,不懂主张,而她的泥塑即无美感又无灵魂还无色彩,和六七岁孩子做的差不多……像极了导演的这部电影:把原本就乏味的在野艺术家生活拍得更乏味,也真是本事了。
你可以说在grad school里为了项目头疼烦躁,和房东passive aggressive撕逼,或者被扯入家里的一地鸡毛就是平凡的人生,但人生不会有折翼的鸽子展翅高飞——看了一整个电影的枯燥琐事如果只是为了结尾那点所谓诗意的小确幸也太没意思了
7.4(3⃣️),不及Kelly的前作,但我仍然喜欢她的作品散发出的轻盈的忧郁与深沉的质朴所混合的气质。聚焦于艺术家展览之前的漫不经心的日常光景,当艺术与精神的永恒之美被杂乱的现实一点点剥除,来自家庭,工作,与生活的庸常细节将暗藏在光鲜充盈表象下的无奈与焦躁刻画得愈发清晰。Kelly真诚又平静地凝视艺术背面的丑陋与平凡,剥离华美滤镜之后,喜怒哀乐被直白又内敛地置放于重复的狭小的空间,琐碎的无力与其携带的随时崩塌的危险在时刻要挟着影响着个体。这是我们身为人的困境,但在这样的樊笼之中,Kelly又温柔地抛出了迷人的可能性——我们仍可以被生命与美丽所吸引和振奋,继而延续抛弃我们又支撑我们的某种永恒的力量
像是吃了个泡芙,虚假的充盈感
沉入俄勒岡生活的微塵之中。聲音設計,整體的視覺和美術參考。 à MK2 beaubourg
真的好多拿三日证的人,不懂电影,不知道导演是谁,连欧洲三大都要朋友科普的华人(大陆口音)是怎么有勇气和动力来的戛纳。有高级证的就买票给低级证没票的人。都三大电影节的水平了还屏摄的人(女生居多)比比皆是。
轻巧稳健、入木暖心的艺术人生,连受伤的鸟儿再度飞翔这么俗的比喻也无缝揉进故事里,足见导演功力。不过跟在First Cow这种天作之后,难免有些underwhelming。
很棒,完全借助极其普通平淡、节奏舒缓、内容短促凝练的日常对话表现人物内心波澜起伏和人际关系变化,不是随便什么编剧都能做好这一点。Kelly Reichardt这种几十年如一日完全不炫技还能直达内心的拍法,用张颂文评价罗伯特•德尼罗的话说,就是我根本不担心你看不懂我的戏。可惜奖运完全没有匹配她的才华。John Magaro要注意了,老接这种没亮点的配角的话职业生涯就出不来了。
私人影像 #Cannes2022
合着董老师是来试探底线的,可谓是踩了个大坑
#Cannes 75# 大概是本届最大踩雷,节奏一平到底,运镜缺乏变化,人物单薄呆板。忍受了两个小时美国人的simple English后实在忍不下去。跟其他主竞赛入围电影比,简直无病呻吟和无趣到可笑,凭什么能进?
第一次入围戛纳主竞赛 个人认为是凯莉最差的一部 气质是有了 全片尽是鸡毛蒜皮的琐事 无聊至极 电影不能光靠气质;不过她真的好喜欢用动物
细碎日常,暗流涌动。
我的菜!谁copy一版去参加first应该能拿奖吧。
越是当代的艺术当然可以越不在乎材质的边界,有趣的是,凯莉·莱卡特在试图向我们介绍这位女艺术家以及她的雕塑艺术时,让大量的画面充盈在各种绿色植物的包围下,于是就在我们怀疑那种昏昏欲睡的生活随时都可能停滞下来时,真正有耐心的人终将获得顿悟式的馈赠,那其实是一种与身俱来的有关静谧的想象,来自于自然。那只最终引领我们目光飞行的鸽子,它一度是女主难以抵抗的生活洪流一部分,作为女主和另一位房东艺术家矛盾关系的具体化,何尝不是另一种自然神性的彰显。可我们就是会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向女主即将开始的展览、她因为无法沐浴的重复性抱怨,可导演所采用的构图方式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在人物与情绪之外,物质与空间本身就在我们涣散的注意力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很难不想起科塔萨尔的诸多短篇。
是莱卡特的一贯做法:不对镜头里的一切做任何判断,在人物的情绪与情感周围保持着稳定的距离。光是做到前一点就很难了吧
#EIFF2023# 创作者的挣扎在于意义总是若隐若现,但若这种感觉蔓延到成品则是一种不幸,缺少一些电影时刻使得整部作品的气韵也如游丝一般,当然作为一部私人电影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