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去影院,在《危情时速》和《猫头鹰王国》之间抉择了两分钟之久,最后还是觉得支持大叔。
可能是本人学的专业和铁路有关吧,这片子刚开始调度中心那段,真的很激动,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美国铁路行业的科技投入不是很多,以至于旁边的哥们不停的问我为什么他们的铁路上方没有电线,Orz。
铁路管理混乱而且大部分线路是单线运营,片中所提到的“侧线”应该就是避免两躺列车碰撞而铺设的类似高速公路“紧急停车区”的东东。
由此看出,美国的交通结构是很极端的,这种极端也造就了美国这种独特的铁路模式只存在货运(或绝大部分是货运)。
我想到了至今还运行在中国东部省市的NJ5。
以美国的科技水平,把一个人送上时速70英里的火车上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编剧却选择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方案,一辆机车挂在后面加反推力,这在现实里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呼啸而过的音响效果还是让我紧张不已,不得不说,在剪辑上,这是一部上乘之作。
片中大量的温馨对白是看点之一,两个男人在那么紧张的时候,还在聊关于爱情和亲情的话题,让本片更显温情。
尤其是大叔在谈到两个女儿在美国下层酒吧当服务员的时候,大叔始终都觉得很自豪,正是这种底层蓝领工人的朴实打动了银幕前的观众。
给此片定位成灾难片有点过。
这是一部好莱坞主旋律电影,没有《盗梦空间》的玄机,没有《2012》的特效,甚至剧情单一到一句话就能概括,但我还是把评价加到了力荐,影迷们需要这样的电影,看一遍就能看懂的,商业气息不是很浓厚的,就够了……
可能年龄大了,看这种不算曲折的几乎可以列为类主旋律影片实在没太多感觉只是感叹好莱坞的引力,如果是国产或者港片最多看一眼海报就Over了
从网上团购了两张电影票,最近实在是没有什么比较好的电影,评论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便和好友一起去看这部电影。
知道是有些惊悚的味道的,可没想到的时候,故事的结尾竟然留下了眼泪。
据说电影是根据真事改编的,不知道如果换个环境发生,结果会是怎样?
当危险来临时,要有智慧,速度也是重要的。
下了一天的雨,晚上和peggy去看《unstoppable》,第一次看Thriller,全程看的心忽上忽下的,还好结局不错。
观影过程的确是很刺激,尤其是那火车声,神经紧绷啊。
嗯,我承认我胆儿小了。
开篇就说了是inspired by,查了下是2001年的‘crazy eights’。
电影里面是‘777’.除了惊险和讽刺也看出来大爱了,尤其现在这种大环境,我想宣扬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觉得两个主人翁的决定只是本能反应,尽我所能的去努力。
如果还考虑那么多,有私心的话,达不到那么冷静。
结尾处Ned驾车那段,很有牛仔范儿,超cool。
有时候经验比较教条来的实在,还有就是刹车很重要。
不多说剧情了,改编的不是很多,只是火车与时俱进了,人物性格更突出了而已,结尾更乐观些。
推荐没心脏病的亲们看看这部电影吧。
from Wiki:于2001年的“Crazy Eights”号无人驾驶列车事件。
由CSX铁路公司8888号柴电火车头牵引的一列无人控制的列车,行驶了66英哩却无法停车,途中穿过俄亥俄州西北部,这是由于空气制动无法正常工作。
2小时后,列车行驶的速度达到了每小时47英哩,之后另一列火车成功地透过连结器连接到失控的列车上,失控的火车被缓慢地制动。
当8888号机车减速至每小时11英哩之后,一名CSX的机务段长Jon Hosfeld沿着列车跑向火车头且成功登上驾驶室,最后使火车头完全停了下来。
原始资料:http://kohlin.com/CSX8888/z-final-report.htm
在好莱坞制片工业中,既有像科恩、沃卓斯基这样兄弟二人倾力合作、取长补短,打造共同作品的兄弟导演,也有像斯科特兄弟这样各自闯荡、独立发展,最后分别竖立起牌子的导演兄弟。
哥哥雷德利·斯科特和弟弟托尼·斯科特差不多同时在80年代中期出道,两人都主要以制作动作片著称,且作品质量皆时有起伏、参差不齐,而时至今日都同样跻身于好莱坞一线导演的行列,这让人对兄弟二人的才华感到钦佩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好莱坞对同质性人才的容纳能力。
虽然两人同属好莱坞主流商业导演,但在一些观众(特别是批评家观众)眼里,他们的身份实际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由于拍摄《末路狂花》、《火柴人》等具有现实关怀的影片,雷德利身上带有一定的作者气质。
他的《银翼杀手》也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片杰作,同时也带着浓郁的人文关怀。
相比之下,弟弟托尼则具有更多的商业和偶像气质。
86年他拍摄的《壮志凌云》不仅成功树立了汤姆·克鲁斯的偶像形象,还在全世界引发了穿皮夹克的风潮。
之后凭借塔伦蒂诺编剧的《浪漫风暴》,他差点树立了严肃导演的身份,但很快便偏离了这一方向,在他最擅长的商业动作片中越走越远:《红潮风暴》、《全民公敌》、《怒火救援》、《地铁惊魂》……一直到今天这部《危情时速》。
随着对同一类型的反复实践,托尼·斯科特的动作片不仅在技巧和对类型规范的把握方面越来越成熟,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导演风格。
这种风格包括:在演员实际身体动作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频繁剪辑和快速的镜头运动人为地制造紧张感,扩大叙事张力;一再塑造以丹泽尔·华盛顿为代表的平民英雄形象(两人前后合作五次),比如《地铁惊魂》中地铁监管员,《危情时速》中的弗兰克·巴恩斯。
这类英雄不具有邦德或兰博式的超能力,也没有警匪片中探员的职业优势,却拥有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信念,因而更容易为普通观众认同;通过多重视角全面展现一起事件的能力。
这一点在《危情时速》中最为突出,对火车失控事件可能引起关注的方面电影几乎都兼顾到了:媒体、群众、官方、铁路部门、当事人、他们的家庭。
在多重视角叙事中,电影的真实性不仅大大增加,事件所能唤起的情绪张力也水涨船高。
如果你已经习惯于007式的动作片,那么看《危情时速》时相信你定会感叹:在不同的动作片中,世界得以运转的物理规则真是千差万别。
《危情时速》中的“大事件”在邦德看来连小儿科都算不上:由于一名铁路职员的疏忽,一辆无人驾驶、满载危险品的火车以7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在宾夕法尼亚州的铁路上,你要做的就是使它停下来。
各位有什么好办法吗?
邦德肯定会架着直升机开到火车头顶上再从上面跳下来,《危情时速》里确实也有人那么干了,结果只是摔了个半死;换成史泰龙大概会驾着摩托去追火车,再使出扒飞机的力气爬上去,本片中也有人打算这么干,结果发现手指与火车总隔着段够不到的距离。
为什么放在007电影中一个桥段就能解决的事愣是给拍成了两小时长的电影,还让你紧张个半死?
夸张与写实作为拍摄动作片的两种不同规范,与观众的心理默契是很不同的。
前者直接告诉你我是假的,我能让你体验你不能做到的事,这样你会觉得很爽;后者则声称自己是真的,我做的是你也有可能做的事情,意识到自己有成为英雄的潜质肯定也会让你倍感舒服。
《危情时速》就是这样,通过一起真实事件和两名恰好撞到枪口上的平民英雄,让观众扎扎实实地体验了一把“真实世界”中的动作奇观。
作为一部好莱坞的A级动作片,《危情时速》绝没有一味地堆砌动作,肆意营造火爆场面。
在赋予电影写实外观的同时,导演和编辑并未疏于发展主人公的情感心理线索。
由于影片中发生的是突发事件,事件单一且经历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并没有为刻画人物的心理情感留下多少空间。
在相当有限的叙事空间内,编剧马克·鲍姆贝克却十分难得地回溯了两位主要角色的情感和职业经历,将眼前的事件与他们的人生经历结合在一起,使事件成为他们人生的转折点。
电影中的威尔森和巴恩斯不仅仅是两名普通铁路员工,两个抽象的英雄,而是带着全部生活经历的极具质感的人。
在影片的总体效果上,情感元素的引入也使其更为饱满丰富。
当然,从严肃电影的角度看,这些几乎“硬塞”进去的情感显然是虚假的,是影片赖以抓住观众的意识形态成分。
但成功的好莱坞商业片就是这样,有技术基础、艺术润色,还有意识形态外衣的包装。
近期由于《西风烈》的上映,华语类型片如何向好莱坞学习的话题一再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实任何类型都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很难被具有文化差异的其他国家原样复制。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动作片被认为“抄”了好莱坞不少东西,但这些港片普遍都疏于情节和人物性格刻画,与好莱坞有很大不同,它们的成功更多依托的是原创性的本土特征:如异常激烈的身体动作、巧妙的构成剪辑技巧、过火而风格化的表演、粗俗谐谑的本土情感元素……《西风烈》这样的动作片似乎仍旧处于照搬好莱坞动作片火爆惊险场面的阶段,本土化特征却极其微弱。
我不止一次的说我不懂电影专业,想写影评是因为与心共鸣。
危情时速这部电影赚走了我的眼泪,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确实被感动了。
电影中有二次工人的违规操作、有指挥系统的官僚、有为了减少金钱损失的不负责任、有措施的不切实际;有牺牲、有不被理解;当然更有且重点突出的英雄壮举;最后还有美好的人与事的结局 电影开端没有像众多的灾难片那样平铺大量和谐温馨画面用来与后面的爆发对比呼应。
而是一上来就是第一次违规操作!
用看似漫不经心的手法轻点出事故发生,是一个火车司机违规在火车行进时擅自离开火车,在同事拼命要求回到车上、不能空车行驶时,仍然自信(固执更贴切)下车扳道岔,火车成为初期好像是“滑行车”的事故,开始火车只有15迈,都认为可以追上重新控制它,但事与愿违。
从而一步步演变成一场看似不可避免的灾难。
此时的调度室并没有认真核对事情,也认为是滑行车,喝着咖啡、聊着天,让铁路维护人去扳道岔,引导火车进入侧轨,当这个人告诉调度室没看见火车,应该已经过去了,才意识到这有可能不是滑行车,才开始找司机核对情况和火车货运内容,才知道这是一列栽有危险爆炸品、30节、有动力火车,时速已达80迈。
向上汇报遇到的是心疼钱的头。
与此同时,一名资深司机开着火车头迎向777列车,以期通过减速缓冲让列车慢下来,给其它人创造条件重新上车,但车毁人亡,还被上面说是逞英雄(第一次泪,实在为他不平,人的良心何在?
)。
第二个违规是1206货车(丹泽尔开的火车)被不服指导的新司机(佩恩饰)多挂了五节车厢,使得要求火车离开与事故车相撞的同一条铁轨上时,因火车挂载太长本该能够进入侧轨而不能,导致尾部与事故火车相撞,险些脱轨。
也正是这第二个违规也教育了第一天上班的新司机,使他对丹泽尔这个老司机的指导多了信任。
与事故车相遇后丹泽尔看到了那列火车尾部挂车没有关闭,有与之相接的可能。
他提出反方向用力让火车减速,遭到上峰否定,否定的言辞好熟悉:我开除你!
对所有支持这个方案的人都是:我开除你!
此时我再次流泪,不是感动是共鸣的伤心,与我的上峰是如此相像,遇事总是:你要承担责任!
我撤了你!
好像应该有一丝安慰:这是上司们的通病吧?
大家在积极解决问题时候,你们只会咆哮着撤职查办,伤心自怜的泪。
丹泽尔笑着轻蔑地回答:你已经开除我了,我只剩一个月就要提前退休了。
上峰又对佩恩说:我开除你!
佩恩回答:真遗憾,我刚爱上这个工作。
1206火车在这问答间依然高速追赶着事故车,催泪更浓。
这里有很多桥段相当感人,佩恩问:如果火车真的脱轨,我们呢?
丹泽尔平静的说:那就再多一个事故。
说实话,这样的员工这样的举动身边也不少,上峰们你们看得到吗?
有好的结果你就看到了,不成功则付之东流,我好像不是一个观影者,好像身临其境的当事人,渴望......无数的渴望出现懂人心的上峰。
后面险象环生,最终是制服了脱缰野马。
结局是美好的,最美好的是上峰终于是明白的上峰,那个高喊着开除你的人被撤职,有功之臣都有提拔和奖励,包括那个受伤的勇敢工人,旁白:他还活着,还在工作岗位上,这“淡淡”一语,比别人的奖励还催泪,努力过的人都值得尊重和纪念。
一个真是事件能够写的如此生动接地气,感人至深,值得借鉴。
《危情时速》最牛的地方在于,即使早有预料这是一道传统美国平民个人英雄大餐,即使看过老套的故事梗概跑到电影院去,观众也照样能度过紧张刺激的一个多小时,发现自己揪心了、笑了、甜蜜了、哭了、叹气了、鼓掌了。
任何类型电影做到极致,都是一部好电影,这来自于扎实的电影基本功。
黑白配,海陆空杂锦双拼,多线叙事,快节奏,高速度。
这是一部和时间赛跑的电影,虽然用的是火车这种历史悠久的交通工具,可故事仍然充满了现代感。
经济危机之下,面临退休却遭遇减薪的蓝领工人、错误判断的公司高层、资深老员工的价值感和荣耀感,这些都是美国当下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
完美的剪切、多线叙述的并行、节奏感的控制等技术之外,这些好看的众生相和真情感,才是让观众为之欢呼和流泪的真正原因。
火车划过了美丽的丛林、美丽的小镇,仿佛划过了好莱坞镀金一般的电影时代。
《危情时速》这个烂俗名字,让人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的众多气场盛大的电影。
虽然电影和《生死时速》不乏相似之处,但两者还是有很大不同。
《危情时速》充满细节上的小新鲜,比如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资深火车司机,说到女儿在“辣妹餐厅”工作时的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克里斯·佩恩是一个合格的男花瓶,负责任地展示着英俊的脸,他叙述和妻子的家庭纠纷,就像讲述1000个类似的美国家庭的纠纷。
这就是他的能耐,导演没看错,他选择了一张近乎完美的好莱坞面孔。
如此老套的故事能讲成这样实属不易。
当然电影绝非尽善尽美,漏洞也有不少。
连我这个普通文科女都可以想到,上火车头的办法有很多。
但最后的选择不由得我大吃一惊,也实在太弱,有点事到临头泄气了的感觉。
至于最后的欢呼,不由得人不生出一股人到黄昏、气到盛时思悲凉的感觉。
无论如何,11月份让人昏昏欲睡的院线中,《危情时速》至少抓人心一把。
它让人想起了好莱坞所有的好:复杂的叙事与流畅的对话,善于讲故事,颂扬和贬低一目了然,时间精确地被得到控制。
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至于让人太失望。
啊,这是屡屡虚晃一枪的国产电影多么缺乏的品质。
记得那年参加拓展训练时有个高空抓杠项目,八米的高空,巴掌大的地方,我站立半个钟头。
踌躇、犹豫,我觉得我没有准备好那纵身一跃。
但时间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最终,我知道我永远也无法准备得如自己期望得那样充分,尽管我不能确定“做好”,但我还是“做”了。
电影已经开场十分钟了,我还在售票处犹豫,真的要看这场电影吗?
我真的准备好了吗?
一列失去控制的火车,两个平凡而勇敢的男人。
故事不复杂,过程却曲折,场面却震撼。
当火车风驰电掣扑面而来时,我又一次在八米的高空退缩了。
逝去的好友宽厚的笑容就在眼前,酒杯、欢笑、定格,火车又风驰电掣呼啸而过。
时光无情地改变了很多东西,它收走我们最温暖的回忆,留下永远的阴影。
时光温情地改变了很多东西,它慢慢医好我们的伤痛,让我们带着泪重新微笑。
写下这些与电影本身关联不大,却与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话。
所有的朋友,怀念且珍重,祝福且前行。
Unstoppable是一语双关:一、失控的列车不可阻挡;二、阻挡失控列车的决心和努力不可阻挡。
这就是片名好的地方,可惜被中文译名《危情时速》糟蹋了,这和当年国内将Top Gun译为“最好的枪”,香港人将唐璜译为“这个男人有点色”、将Shawshanck's Redemption译为”刺激1995“有的一拼。
Unstoppable是我最近看的一部好片。
它生动地演绎了“漫长的人生不过是几个瞬间”这个主题。
英雄是怎样炼成的?
一念之差,就是一瞬间的穿越,使得我的渺小与他的伟大之间隔了一条红海。
当我看到最初10分钟铺垫时,我的预感是导演会把我们引向经典的道德困境:trolley problem,在失控列车杀死N个无辜者与1个无辜者之间抉择。
功利主义、定言命令……一下冒了出来。
虽然,这个困境不全是trolley problem,但列车公司运营副总与运营主管的对话多少反映了相似的价值冲突:首要目标是减少经济损失还是人员损失……最后这个冲突怎么解决的呢?
不靠无谓的争议,靠行动,只有行动、行动、迫切地行动!
因为对Tony Scott的《地铁惊魂》感到失望(结局太容易),所以曾犹豫了一下去不去看这片子,不过最终对Tony Scott的评价是Two Thumbs Up!当火车出现在电影中,她通常代表自由意志,而铁轨就寓意着既定的命运。
电影Trainspotting和歌曲Runaway Train都算是表达这个意象的典范……无论何时,当你再见火车时,你都会想到不可阻挡!
刚看完电影真的是不知道要用何种言语来描述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与个人现在最近看的《阿特拉斯耸耸肩》有部分共同之处——总部有权之人为了公司的利益禁止他人甚至内部影响或侵犯而使得某一部分利益随外部环境变动在看到机师说他需要去试一试,停下那一千吨的列车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是这个画面——当我收到命令的时候,我依旧有我的自我意志,所以我作为个人和你对话,提出了解决方案,被你这个总部副总裁盖文否决,你声称那列车是公司的车,不允许我动公司的东西而且反倒以fire我作为条件要挟我的时候,我无动于衷,毕竟早在90天前我就收到了辞职信,我所需要考虑的仅仅只是我的想法关于这个滑动车我是否有责任有能力去停止它。
我能做什么。
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我能做什么?
与最近自己在提醒自己使用块时间记录自己的时间以及记录自己的听课里程——时刻提醒进度能更好的把控事件结果整部电影100分钟,通过穿插新闻进行实时跟进发生的事件造成的影响、通过对于机师、列车长和康妮的对话 不断告知观众为了达到1206的车头和777的车尾链接1206列车和777有多远距离,插入这样的每个节点不断的刺激观众给予观众了紧迫感。
机师和列车长的对话,在锁扣扣住的那部分不断的告知 相距3个车厢…相距2个车厢…相距1节车厢以及上扣,以及锁上连接扣 。
这部分通过两个人看向对方的视角的切换以及双方的对讲机中因为车速过快而听不清对讲机中对方的声音无法判断具体情形来制造出一种紧张和危险的感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险关头那么紧迫,关键时刻就那么几秒,抓住了就是抓住了,没抓住就是没抓住,差一点就是没抓住,不要说我本可以,而是做到。
在最开始没有抓住把手的人后来虽然转行去了速食行业,那个时刻没能改变让列车停止,而另一个人在抓住后因为速度过快而退回,至此他俩在那个时候就是没做到。
最开始离开驾驶舱的人如果没有带着情绪工作,而是按照规矩,连接和了空气刹车管,没有离开驾驶舱,又或者平时多运动,足以让自己达到每小时10哩的速度,或许火车就能自动停止或者被动停止或者被他当时追上挽救后果了。
只是,万事没有如果。
如同群聊的时候看到一个人说,她的二本老师说:同学们啊,人生路很长,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你们第一步就进坑了。
考上研的除了985和211以外的人有多少?占总考研比例多少?
每年备考的人又是多少?
其中9852111的本科生有多少?
分别考上的又有多少?
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需要融入生活,融入日常,融入每时每刻,否则,那不是人生目标,那只是你那段时间的目标,而你如果那段时间没有目标, 那你完了吗?
不敢说你完了,但是至少,你肯定那段时间的身体状态和心理想法肯定和你为了目标而调整的时候是不同的。
这玩意没特色。看了两次才看完。
节奏相当快~坐第一排看得有点晕。。。。。。
紧张感十足!中文译名依旧是如此的烂
托尼斯科特新作“无人驾驶刹车失灵火车天地大冲撞”,台湾译作《煞不住》,真给力!香港译作《煞破天劫》,风骚的近似发嗲,而内地引进版叫《危情时速》,严重缺乏辨识度。电影出乎意料地好看,算是近期最值得去影院观赏的电影,堪称惊心动魄……看这样的电影,能让你重新体会好莱坞类型片的全部优势。
无惊喜,很流畅
不明白为什么评分如此高- -要不是danzel我就给1星了 0 0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作为一部动作片还是很合格的,时间紧凑,紧张刺激,时间也没拖得太长,电影院里看效果也很好,满意
前半段略傻 后半段太紧张了 吓得一脑门冷汗= =||||
看到脚被夹了真心痛啊。
剧情老套,贵在真实,翻译很烂歪。
剧情发展得是很快很刺激,但是停火车最实际的办法应该一早就能想到,找个人冲到驾驶室制动就好了,何必要搞得那么紧张兮兮来收尾呢。
还不错还不错~
史上最给力铁路片儿
被朋友拖去在电影院看的,幸好没给钱啊,千篇一律的好莱坞片。
想给五星来着,但是还没到那水准吧。。但是真的很好看~剧里的喊Come on我也在电脑前喊,看的惊心动魄还算是有的吧~然后我发现火车好牛X的,开火车的人更牛X~中间的时候那个有很多年经验的开火车的大叔死的时候好难过,果然还是主角给力,打酱油悲剧了。。
煞不住(台)= =||| 在同类型片中不算出彩,不过我喜欢CP,咔咔咔~
看完之后没有可以回味的地方
麻痹大意酿大祸。。。
quite a feat they can drag such a simple story feature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