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桌子,一朵白花,从早到晚,四拨客人,一拨两个。
这部影片更像是四个单独的小短剧,毕竟没有什么连续性,单独拎出来或者打乱顺序没有什么毛病。
从理性上来说最喜欢郑有美的片段。
但从情感上来说偏向于林秀晶,简直太喜欢她啦,为什么她能把那么温柔的脸演成玩世不恭的形象呢。
第一场简直大型尴尬现场。
已经是大明星的郑有美与前男友多年后重逢,约见面。
从她挑选座位的细节看,是对这次见面抱有一些浪漫的想法。
为了这朵有小花的杯子,选择坐在了容易暴露身份的窗边位置。
可是接下来的见面完全颠覆。
前男友抱着“让同事们相信自己与大明星之前交往过”的佐证心态而来,以及和网络喷子们无异的心情来各种八卦问到底,究竟传出的和某某明星交往是否属实,怀了某副会长的私生子,或者被某某家暴后劈腿,以及是否整容手术等花边新闻问题。
郑有美饰演的前女友,几乎是好气又好笑让他摸摸鼻子,看是不是整过。
Ex毫不识趣伸手触摸了鼻子。
对ex呵呵哒搞笑的是,明明知道对方对拍合影这件事为难,分别时ex还要求拍了张“认证合影照”。
及时结束这场本该不见的重逢才是王道。
Ex:「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再见面啊,我可以先联系你吗?
」女:「好啊。
对了,我今年春天会有新的电视剧播出,到时候一定要记得看。
」Ex:「那当然,我一定会看电视直播的。
好可惜啊。
」 女:「我也是。
」是啊,好可惜。
第二场郑恩彩真的太美啦!
求口红品牌及色号!!!
美!!!
一场美好仓促,但又小心翼翼的恋爱。
虽然两人才是第四次见面,且前面寥寥几面中就发生火热触碰或者热情,但却又在男生突然的不辞而别,周游欧洲而中断。
俩人气氛一度降低到零下。
后半段被男生的突然真情告白而回温。
有些笨拙,伤心,冒失,但美好的年轻人恋爱。
俩人后来并肩上坡的画面美!
第三场韩艺璃浓妆好看的呀,比素着顺眼的多。
《青春时代》以及张律导演的影片里角色有些沉闷,配上她略寡淡单薄的脸,憋得慌。
这个角色还蛮成功的。
最早国内有新闻里某地新娘花钱请群演来冒充亲人,参加婚礼。
这就是基于事实的改编吧。
本想钓老板,却对公司普通职员动了真情。
爱情的阴差阳错吧。
第四场关于爱情的错过,无法在一起的恋人,欲说还休。
也蛮妙的,虽然不知道这两人之前经历了什么的恋情,短短十几分钟就能掂起轻重来。
林秀晶甚至半真半假说,即便结婚了还可以和你交往啊,你愿意吗?
我已经做出选择了,虽然有时人心和选择是不同的。
就是觉得林秀晶好看呀。
吸烟都那么好看!
com-�=�'
影片可划分为四场独幕,围桌而谈至分离落幕,娓娓而谈关于‘爱情’,戛然而止且无关联。
整体偏向女性视角,为数不多的店主镜头令人过目难忘,寄希望其充当线索人物,可惜未与剧情挂钩。
长圆木桌上的透明器皿里静静躺着一支淡雅小花,俯拍角度构成似一只窥视人心的眼。
每幕结尾过渡均给予桌上‘花’特写镜头,随时间推移由新嫩到凋败再到解体,暗示情节且侧显心境。
场景设置有意局限,镜头从细微之处展现画面变化:清晨至傍晚的天气渐变、远近与动静切换等。
若将题材作玻璃杯盛着的清水,剧中美人便是点缀情节的素花,一切是如此朴实无华,适合惬意之际打发时光。
作为一枚在做互联网营销的人,每次看完一部作品,总会不自觉地想抓取一些灵魂信息以“定位”,但这部片子,是一部很难展开去传播的电影。
你要说它艺术电影,但可能作为“商业”电影的对立面会更好,不过这也符合我们目前对市场的二分习惯——不好卖的都是艺术,或者直接烂片。
导演金宗宽,百度百科没有词条,搜索引擎里他是一个夹在郑裕美、延宇振等词条里的存在。
而他曾经的作品,《宝丽来的使用方法》是跟郑裕美合作,并成为郑裕美的出道作品。
《最坏的一天》跟韩艺璃合作,这次也搬来成为故事之一。
这两部我没看过,放在这里大家品品名字,看得出导演的视角确然“艺术”。
用事物作为意象,或者直接就是事物本身,这恍然已是诗的手法了。
两个人对桌而坐交谈着,分手后渐行渐远、一夜情后的恋爱、婚姻隐瞒、迫于现实的分手……四对恋爱中,无论哪一件,都可以扯出一部言情偶像剧,当然中间需要很多情节添加剂来使它饱满。
可是在这里,就让它在对话中流过——“留白”的手法真得很会用。
你不知道他们对话之外真正生活的样子,而仅是从对话的内容与气氛里隐约触碰到性格。
有些电影,故事类的,即使回归到文学文本也足够精彩,但是这部如果回归文本,是很难做出这么出彩的效果。
当然,文本可能会有另外的生存形态。
以上,来自一位营销者的简单视角来看。
当然,这个视角还很单一乏味,我相信会有有心人发觉到它的真正卖点,从而牵动本来就潜藏在创作中的那部分受众。
可是这部电影值得喜爱,因为它把爱情跟温柔,很好地做成了一个生态。
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女孩抛弃温柔这个性吸引力,拥有独属自己的girl power,而男性力量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大面积的吸引力法则还处在曾经的秩序中。
可是电影里,每段故事的女主人公,虽然都是温柔的,但是从她们拉拔而出的人生经历和话语反应中,能看到很多温柔的成分,是因为遇到了某个人才逐渐融化开来。
一个不是经常陷入爱情的人,常常会想,爱情究竟带来什么,使男男女女们愿意多次踏入这条河流。
在电影里,爱情不仅让人向往留恋,也值得抛弃的。
不是可以,是值得。
我们给出的温柔招数,如果在对方那里千回百转后终究凋零,那就不要给自己画地为牢了。
人的温柔,本质上是一座冰山,温柔后面的力量,往往浮在下面。
而遇到爱之后,有些人外面融化了,有些人里面也在融化。
要遇到哪种爱情呢,谁说了都不算。
在一间咖啡厅里即将发生四个不同的故事,展示每个人生不一样的生活状态,一张桌子边精彩的对话就像是在细细品尝咖啡一样,四对情侣在同一天不同时间坐在同一张桌子,他们各自的故事和眼前的心情都是不一样的,两人相对视、微笑、愁眉苦脸等都表现在脸上淋漓尽致,咖啡的冷暖似乎也被衬托得不一样的滋味。
氛围很美很安静,打光刚刚好,韩国人太会拍聊天的戏了。
四段不同阶段的感情,四朵姿色各异的花,对戏的相手演技也都很棒。
喜欢郑有美和林秀晶的部分。
金宗宽导演的新作《桌子》以咖啡馆的四对客人的对话为主线,以同一间咖啡馆里的一张桌子,两张椅子和一杯花为副线,插入四段不同的故事。
同前作《最坏的一天》一样,金宗宽一如既往的将画面装点的干净清朗: 安静的咖啡馆,椭圆形的木质桌子,生长茂盛的芭蕉经过阳光的投射,在白色的墙面上留下斑驳的影子。
女店主在桌子上放了一杯白色的花,寥寥几朵花,记录着这张桌子一天的故事。
这是一部关于亲密关系的电影,对爱情或是惋惜与唤醒,或是救赎与解脱,当亲密关系陷入困境成为一种负担时,有人选择离开,也有人选择改变。
#现在与过去第一对男女曾是恋人,时过境迁,柳真(郑祐美 饰)变成了路人皆知的女演员,男人(丁俊源 饰)则是公司里的小职员,这本是一场久别重逢的相见,柳真带着对曾经的怀念而来,但男人从见面起就对柳真阿谀奉承,怀揣着八卦心理来打探子虚乌有的花边新闻,一边故作贴心的为女人挡掉偶遇的粉丝,一边引来自己的同事来“见证”自己和女人曾是恋人。
柳真因为失落而要离开时,对面的男人还在因为“可以继续联系”而窃喜。
他所有愚蠢的举动都被柳真看在眼里,终于,柳真的失望压倒了相见前的怀恋。
两个主人公似乎是两种时态的交替,柳真是心怀曾经的过去时态,前男友则是目及当下的现在时态,两种时态的交替造成了两者在心理上对曾经感情的审视不再对等,因此短短二十分钟的聊天内容里的矛盾问题显而易见,阔别重逢的喜悦最后只能变成一句意味深长的“好可惜”。
两人的聊天画面从摄影机在室内的直接拍摄,慢慢转为室外透过玻璃向室内拍摄,巨大的透明玻璃隐隐暗示着两人之间坚固的隔阂,两种矛盾的心理时态终究无法融合,在短暂的对话中短兵相接,最终关于爱情的美好回忆只能在两人心思迥异的叹息中瓦解。
#流浪与重逢 美食杂志编辑景真(郑恩彩 饰)和旅游归来的无业青年(金胜佑 饰)经过漫长的分开后,在咖啡店里相遇。
从两人不断陷入尴尬的对话里得知,两人只见过几次面就仓促的发生了关系,女编辑因为青年的离开而结下心结,再度面对眼前插科打诨的男生,既想绷住脸伪装出自己的不屑,又时常被逗笑,忍俊不禁时快速抿嘴加以掩饰。
景真无法伪装的面部细节被镜头清清楚楚的捕捉下来,画面上呈现出一派故作潇洒的可爱。
景真是相对静止的高纬度岛屿,青年则是漂泊不定的冰川雪域,两人在冰川流浪途中相遇,即便有着短暂的摩擦和驻留,也无奈身后潺潺流水的推波助澜,一方注定流浪,一方又执着与固守,于是爱情缘起与擦肩,消散于离别。
青年再度归来时身上带着沿途沾染的风情和神秘,流浪让他变得狡黠又坦诚,然而这两者却是让女人抗拒又着迷的东西:即便知道对方依然是浪子,漂泊在世界上不会轻易的落下脚,却还愿意跟他去他家吃一盘没有下文的蒜泥意面。
在二十分钟里,两人重逢后的尴尬、恼火、动情和喜悦四种情绪递进式的转变,似乎暗示着爱情故事的再度萌芽。
当两人并肩走过玻璃窗前时,摄影机从咖啡馆室内向室外拍摄,巨大的玻璃窗将从外面走过的两人和室内收拾餐盘的女店主明显的分割开来,玻璃变成一种舞台意象的暗示,咖啡馆里的对谈只是一段隔阂关系的终结,舞台之上,爱情故事的表演正在继续。
#救赎与弥补婚姻诈骗女孩(韩艺璃 饰)为了生计骗过几次婚,这次本想钓公司老板,却没想到爱上了小职员,为了办一个顺利的婚礼而特意雇佣了年迈的女人(金惠玉 饰)来做自己的母亲出席婚礼。
女孩曾制造过几场婚礼骗局,在遇到现在的丈夫后想要金盆洗手,但曾经编织的谎言是无法被瞬间抹去的,她把谎言告诉雇佣来的女人,希望对方可以代替逝去的母亲的角色出席婚礼,帮自己扮演完美的恋人角色。
年迈女人因为为曾经入狱而错过自己已逝女儿的婚礼,在得知女孩的婚礼和自己曾错失的女儿婚礼同日后,不自觉的将自己带入到真正母亲的角色中,最终在几句对未来亲家拜托词的演练中,年迈的女人把自己对女儿曾经疼爱和期许完整表达出来,至此女人心中女儿婚礼缺席的遗憾得到了弥补,失去了至亲的女孩心中“母亲”的形象又完整的出席。
从不同的情感中得到慰藉和救赎成为这一段故事中不可忽视的元素,女孩在陷入真正的爱情后想要远离曾经的欺骗团队,开始自我救赎,年迈的女人通过参与别人的爱情(婚礼),而使得自己亲情缺憾的得以愈合,在亲情的弥补中得到心灵救赎。
#孤勇与幻象结婚前夕的女孩(林秀晶 饰)和前男友(延宇振 饰)在咖啡馆见面,女孩怀揣着背叛世界的一腔孤勇,希望能得到对方的一句肯定,而男生却目光闪躲,一边说着放不下她,一边又无法给出肯定的回答。
恋爱关系结束后,爱情残留下的幻象让人痴迷不醒,一方以为凭借着尚未散去的爱还能重温旧梦,一方则视恋爱为凋零的花瓣,“死了就是死了”。
孤勇和幻象让人变得大胆又谨慎,仗着尚存的爱以为还有路可寻,却没想到幻象一破如履薄冰。
于是勇气付诸东流,爱情悄然而逝。
两人分开时,摄影机先是从咖啡厅室内透过玻璃窗往室外拍摄,然后又从全景切至近景,把镜头对准男女主角的肩部以上。
这是在这部电影里,摄影机第一次突破“窗户舞台”带领观众看到“舞台上的世界”,则似乎暗示着,即使这段爱情故事不再继续,但两人依旧站在生活的舞台上,开始未来各自的表演。
#关于表演导演似乎更想在电影里呈现“生活中的表演”状态,即电影中人物通过某种身份外壳的伪装,如女演员,婚姻诈骗犯(表演),来暗示日常生活中的伪装;或通过某种意象,如以玻璃为媒介,产生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来暗示“窗外即是舞台”等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生活中的表演形态和场景,这样的“表演”让人与真实情感之间产生距离感,塑造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感。
因此金宗宽镜头下的爱情故事似乎总是带着非真实感和缺憾。
微电影《宝丽来的使用方法》中关于暗恋的误解;前作《最坏的一天》中两个男人被一个女人戏耍;《桌子》中每个故事背后都有一段伤感的爱情往事。
这些电影里的女性角色更像一面镜子,把男性面对爱情忐忑、愚蠢和软弱折射出来。
电影的最后,镜头从对室内桌子的特写慢慢转向室外地面的特写,柏油路上撒落着几片碎花,像谢幕后撒落的花瓣,一天的表演终于落幕,然而舞台之上,无数未知的亲密关系仍在继续,圆桌上的故事不会停歇。
*文章首发于深焦
《桌子》假如我是神,我会怎么样?
当然,每天看电影。
这就是我看这部电影想到的一件事。
之前知乎上有人在探讨一个问题,超高智能的神存在的话,会是怎么样的状态,他们会思考什么问题。
其实,他们既然活在时间之外,那么怎么会考虑问题,即使有问题,也早就考虑完了。
像《银河系漫游指南》中的马文一样。
所以,他们唯一的方式,必定是“把无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故事中去”。
为什么?
反正无聊呗。
凭着无所不在,又无法被人发现的存在,凭着能够主宰一切,却又懒得干预的心情,神会像看电影一样,出现在任何场合,任何时机,出现在任何人的身边,像看戏一样,欣赏一切。
《桌子》就是这样的故事,咖啡厅的一张桌子,四组人的对话,组成了一部电影。
似乎有点小尴尬,却没有大冲突,似乎波澜不惊,却又总关情绪。
第一组一男一女原来是恋人,但是女的变成了明星,男的依然是个公司小职员。
以至于,这次见面,女的本来是想重温一下那些平凡的美好(毕竟身边都是明星,不管是真爱还是绯闻都很累),但是男的仅仅是想要找一点“炫耀的资本”(因为同事们都不相信他和明星拍过拖)。
男的还想以后可以见面,女的心理也许一百万个“悔得肠子都绿”了。
当然这是我的第一领悟。
相信其他人通过两人的对话可以领悟到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
至于你要深究下去,也可以探讨人与人微妙的“地位”与“关系”。
第二组一男一女,很明显是接触才四次,但是之前在第二三次见面之后,就仓促地发生了关系。
两人都没有什么正规职业,一个所谓的作家,一个所谓的旅行者和外来餐厅老板,都是浪漫但是不靠谱的家伙。
很明显,小姑娘曾经憧憬过之后的未来幸福,但不想男的一趟欧洲去了那么久才回来。
在咖啡厅一叙,他们发现彼此都不熟悉。
但是男孩子拿出来的一大堆礼物,既表达了他对姑娘的朝思暮想,也表现了他曾经经历的内心折磨(为什么要去那么久,为什么不见面)。
当然,当姑娘接送了那些既价值不菲,也有点毫无头绪的礼物,他们似乎又可以把爱情延续下去。
尽管,我们并不看好。
第三组两个女的,小姑娘要结婚了,本来是想钓金龟婿,瞄准了公司的小老板,没想到结果爱上了一个小职员。
要办婚礼仪式了,小姑娘因为没有家人,所以雇佣一个老太太做自己的“临时妈妈”。
聊天中,开始“临时妈妈”误会小姑娘是找到了金龟婿,又想假装有家族有地位。
没想到,小姑娘是想办一个“不混乱,不糟心”的婚礼,不想请那些乱七八糟的同事亲友(这个我们中国人应该可以理解,三姑六婆问些鸡毛蒜皮,又隐藏着功名利禄的糟心事)。
然后“临时妈妈”知道了真相,也真心把小姑娘当自己的女儿来看,努力再做一次妈妈(自己的女儿去世了)。
很明显,说的是母女感情,其实背后也隐藏着一个爱情故事,很普通但是也不乏神奇。
第四组又是一男一女。
女的要嫁人了,对象不错。
但是她居然还是明确表示随时可以回到男的身边,甚至如果男的不愿意娶她,也要在婚后和男的继续保持情人关系,甚至还表态直接就要一起回家(反正未婚夫出外)。
这样的美女,这样的好事,结果男的明确拒绝了,但是回头又说了他昨晚还梦见和她一起出外散步。
当然,对话也展现了问题的关键:男的经济状况不好,他爱女的,希望她过上好日子。
而电影最后,当男的表示要送女的的时候,女的居然“神来”一句:车子是未婚夫的,有行车记录仪,会拍到他的。
然后拒绝了他,在咖啡厅门口就各奔东西。
很明显,两个人是爱人,但是爱情却无法承担未来的幸福生活,女的抛出了很多“诱惑”,但其实只想知道对方还爱着自己,然后准备潇洒地嫁给幸福。
好了,一张桌子,四组人物的对话。
然后我们就明白了,说白了都是爱情故事。
电影精彩的地方还在于角色的甄选。
第一组中的明星很有气质,但男的很明显满脸就长着小职员的庸俗;第二组中就是一对嫩嫩的小年轻,都可以掐出水来;第三组老太太深藏对女儿的爱,也对他人幸福的嫉恨,姑娘虽然不漂亮,但是却是那种理性写在脸上的人;第四组,男的吊儿郎当又深情款款(浪子),女的妩媚多情又满是那种金丝雀的娇柔。
人物和情节高度契合。
然后更妙的地方,我们会发现,这四个故事可以拼合起来,甚至打乱重组。
毕竟是不同人生阶段,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领悟与表达。
假如我是神,我会一直看着电影。
就像一直就在桌子边,花费一午的时间,看点有趣的故事打发亿万年的无聊。
2017-10-08 @�4�=�\
在一家名叫그 전 의상실的咖啡厅,一张桌子旁上演了四个清新文艺小品,四个女人,四个不同的故事,人间的悲欢离合,感情的寄托与安放,对过去的缅怀,对失去的过往的回忆。
故事开始于杯子里的几朵小花,女演员怀着期许与前前任坐在桌前,却没料到对方和她并不在同一个频道。
男子只是对她的私生活传闻和演员身份好奇,原来见面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在同事前炫耀的资本,最大的尴尬是前男友变成了粉丝,那些属于二人的感情印记早已被男子抛在了脑后,女演员答应男子的下次再见面,不知道会不会履约。
第二组客人是总共见了三次面就发生了一夜情的男女,这是他们的第四次见面。
女孩是美食杂志写手,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敏感的神经。
男孩爱好旅行,游走世界多日,并没有和女孩联系。
一夜情之后一方对感情从向往到幻灭,一方经历过后再回来寻找,在桌子前两人从生疏到解开误会,看似一段感情的结束,实则为新感情的重新出发。
第三组客人很有意思,女孩大概是靠骗婚钓鱼为生,两次订婚一次结婚,最后一次原本钓的是老板,没成想爱上了下面最普通的职员,于是,改邪归正,真真正正想走入婚姻的殿堂。
大概为了圆起初撒的慌,所以特意请来群众演员扮演她的母亲。
二人在交谈中互相了解到,女孩结婚的日期正是女人的女儿曾经的结婚日期,女孩的母亲和女人的女儿都已去世,彼此被彼此的故事所感动,两个曾经走上邪路的女人或许经过这次桌前的共话,会找回不一样的人生。
第四组是林秀晶饰演的出轨女与她的备胎的故事。
还没开始交谈,备胎就将白色玻璃杯里的花朵捏碎,本已死去的花朵,再艳丽也终将枯萎。
一段见不得阳光的感情忍痛割断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只是人心和走的路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已是深夜,最后的客人离开,咖啡厅主人收走杯碟,擦拭桌子,关闭灯光,经历了不同人生的桌椅终于可以休息。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导演的另一部作品《最坏的一天》,同样是咖啡厅,不过那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我想,感情的羁绊是导致心与路不一致最大的原因吧。
《桌子》,一部非常有趣的韩国爱情“氛围”电影(为什么是“氛围”,后面会说到),在一家咖啡馆的同一张桌子前,发生的四段爱情故事,其中第三段并非讲述男女之爱,但也涉及婚礼和爱情,姑且纳入爱情片范畴。
一张桌子,四个故事,每每两对人物相对而坐,看似漫无目的的“尬聊”,隐匿着欲说还休的心事,恰如店家端上的那壶红茶,白水在茶汁浸润下迸发光彩和香气,满是暧昧浪漫的氤氲之息。
在电影哲学里,有一个理论:电影影像分为感知、情感和动作三种类型,它们分别代表了影像表达的三个不同状态。
而在情感和感知之间,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之为“情状”的过渡类型,即情感被激发涌动而出,但还未被接收对象所感知的一种临界状态。
这是一种情感飘散在“空中”而没有归属的弥散状态,用我个人理解的大白话说就是所谓的“氛围”。
在这一理论萌芽时期,“氛围”电影并不多见,但时至今日,却已经很多了,最著名的便是王家卫的电影(网上曾有专门论述),而《桌子》应该也可归为这一类型。
四段故事,四组对话,每个人在自说自话中有意或无意地展露了心意,而在观众对此了然于胸的同时,影片里的对话角色却无动于衷,任由彼此的思绪在狭小的空间里弥漫和游散,就在“窗户纸”将破未破的情状下,情感达到最为“浪漫”的时刻,亦即高潮。
在一个格局如此狭小的故事中,做好对“情状”的把控,需要更多增值性的技巧,比如打光和装扮,一个隐形一个显性,在这方面本片可谓细致入微。
每段故事的用光既照顾了一天的不同时间段又最大化体现了人物的心境,而每位女主角的妆容极好地彰显了其个性和际遇,最明显的莫过于女性角色的口红,从恬静淡雅的裸色系到热情丰润的甜美系,再到妩媚多情的性感系。
除此之外,本片几位女主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不同的个性和际遇注定了不同的爱情观,郑恩彩的侧写镜头美得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最想要的天气,和最想见的人,来一场千情万绪的相逢,旧爱也罢,新欢也罢,说的都是往事;咖啡也好,红茶也好,品的都是心事。
第1個故事女演員和前男友的好久不見 兩個人要離開咖啡館時 都感慨了一下「可惜」 前男友的可惜是因為這樣的見面恐怕很難了 可以炫耀的機會可能也沒有了 女演員的可惜是他已經變成了虛榮的吃瓜觀眾第2個故事兩個還不太瞭解的人因為念著對方的禮物而重歸於好重新認識第3個故事扮演的媽媽借著排練的語氣說出了對去世女兒真正想說的話 第4個故事撕碎的花瓣放進水杯里好像重新有了生命
咖啡館的一天 同一張桌子四個故事 老闆不在意故事 而是守護講故事的地方
第一个女主怎么看都是王菲的妹妹第一个女主怎么看都是王菲的妹妹第一个女主怎么看都是王菲的妹妹第一个女主怎么看都是王菲的妹妹第一个女主怎么看都是王菲的妹妹第一个女主怎么看都是王菲的妹妹第一个女主怎么看都是王菲的妹妹第一个女主怎么看都是王菲的妹妹第一个女主怎么看都是王菲的妹妹第一个女主怎么看都是王菲的妹妹第一个女主怎么看都是王菲的妹妹第一个女主怎么看都是王菲的妹妹第一个女主怎么看都是王菲的妹妹
咖啡馆尬聊+固定机位+长镜头有洪尚秀的味了比较喜欢郑侑美和林秀晶的part林秀晶要跟我搞外遇我当然会说好啊好啊(不是)郑侑美那个故事让我想起我本命,坊间又有了什么关于我的传闻?
一天一天,桌子不言不语,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故事,就像大多数时候的心情,普普通通。你说,开这样一间店也很好啊。
是我喜欢的安静的电影 很久没看电影了 在第二个不能回家过年的大年初一 看了这个电影 像看到了人生 我们的生活就是有这么多渴望无奈和甜蜜 愿不开心留在过去 未来能继续充满期待
小清新暖心文艺低成本大明星爱情片。太细腻的情感,太细致的画面,很搭。
一号怎么那么贱,二号没工作也能找女朋友?三号洗白从来不嫌晚?林秀晶确实你以后只能演大妈了。
啊。。。难道这就是女导演的审美吗,感觉特别反感,服了。就镜头唯美一点而已,全是对话也是🐮,艺术片是吧,没两把刷子还真别轻易尝试嗷。
话痨、表演这些好像都不是韩国电影的强项吧
这个导演如果可以一直这么把男女情事的短片拼盘方式坚持下去,也挺有意思的,就是低配版洪尚秀,看似就是各种正反打的尬聊,其实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把男女感情那点事拍的很细腻,他的镜头调度也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其实很专业,在用摄影机讲故事,交代人物关系和角色的心境。
尬聊,差点看睡着了,就第一个故事比较印象深刻。就说逝去的东西啊,不要再强行挽回了,挽回只会让你更难受。
需要靠对白撑场的一部戏,却差在对白上。
“我昨晚还梦到和你一起睡觉,现在仍然想和你一起生活”,“从明天开始我不会再联系你了”“这样就对了” 只喜欢秀晶的部分 非常韩式的感情小故事 有些平庸和平淡了
在固定时空里,用对话和表情,铺陈男女情事,其间闪烁跃动着各种令人心动的小情绪。个人很喜欢的一部电影,也因为有自己偏爱的郑有美。持续关注金宗宽。
好久没看文艺片,四位演员演技好之外人也漂亮。只用花和场所连接起来四段故事以电影来讲太散是缺点。四段镜头之下的感情既帖切又疏远,以温暖度来讲第二段最好而第四段的错过最为深刻
属于午后看会困的那种,喜欢第二个和第四个故事。
一:女人总是有那么点感怀过去吧,真,不如不见/二:那些个暧昧的小情绪呀/三:为了爱的谎言/四:嘿,好久不见,我还爱你,可是,还是再也不见了吧,人心的选择和要走的路是不同的呀
很美,但是离我的生活很远。
第一个故事更有感觉,坐在桌子两端的人,始终是坐不到一起
韩国小资情调里的人生百态。
四个女人。四个不一样的故事,该片情感表达细腻,看点一般
喜欢第二段故事,急切的妹子,用心的汉子。 我也是没有工作找到了女友。 林秀晶的声音真是好听,傲娇的小表情适合勾引男人。 四段长镜头,四段不同类型的故事。 舒缓文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