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最大的问题:母亲的潜意识里一直认为儿子不正常,并放大自己对儿子无可奈何的感受。
其实真的kevin他只是个小孩。
爸爸的问题:爸爸可算是神经大条,大条到认为儿子从来没有问题,这也让儿子从内心鄙视他的不敏感,认为爸爸最好哄骗。
爸爸从来没有利用跟儿子良好的关系而跟他沟通母子关系。
爸爸一直认为儿子很好没有任何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在老婆。
即使如此,也从没有跟老婆沟通的想法,只是一锤子把老婆敲定:你需要看医生。
潜意识里认为老婆无法沟通。
儿子的问题:儿子所有的问题就是他跟母亲一样太敏锐,太过于放大自己的内心感受。
他敏锐地感知到母亲对自己的看法,他知道母亲不认可自己、觉得自己是个邪恶的不正常的人。
并因此而怀恨在心。
儿子的报复性做法就是:你越是觉得我不正常,我就越不正常给你看。
——其实说到底还是想得到妈妈的认可,希望妈妈不要对自己有偏见。
他所有的做法都是在吸引母亲的注意!
他只是希望自己最在乎的人能够突然领悟并且屈膝,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就像妈妈不抱宝宝,宝宝就把玩具往地上摔是一个道理。
在家里,儿子最在乎的就是妈妈,潜意识里一直希望妈妈能变成爸爸那样从来都认为自己正常。
《凯文怎么了》这部电影表面上的主题很明显:人性中的极恶是天性使然,还是养育所致?
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科技和文明阶段,对这个问题的任何真正严肃的讨论都不可能明确给出二选一的选择。
这部电影当然也不可能给观众一个答案。
所以看完电影,有人认为母亲缺乏关爱导致了儿子的恶行,也有人认为母亲是儿子最大的受害者,更有人认为两种情况都成立。
我想本片的导演其实对此也有自己的判断。
在电影开始不久后的几个镜头中,母子俩在洗脸和靠近正在玩闹的丈夫/父亲和女儿/妹妹时,视角和面部特写被有意剪接在了一起,我一度以为这是一部讲述精神分裂的片子,以为母亲和儿子是同一个人,直到母亲去探视儿子才明白女主角确实有个儿子。
我想这组镜头说明导演应该是想暗示母子两人在某种意义上极其相似。
从电影选角上,也能看出母亲和青春期的儿子长得很像,而仿佛是要突出这一点似的,父亲简直与儿子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另外,除了最后一场以外,所有探视场景的镜头中,母子总是隔着一张桌子相对无言,但姿态却像在照镜子一样彼此对照。
还有两个细节,儿子咬掉指甲后把它们在桌上排成一行,母亲吃到煎蛋里的碎蛋壳后把蛋壳也在桌上排成一行,显然也是在强调这对母子的相似之处。
不过,看到最后我也不敢对导演强调这对母子相似性的原因妄加揣测,因为母亲和儿子显然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她没有表现出对他人的任何恶意,甚至对她最有理由去恨的人也不例外。
我只能猜测,导演可能是想表示母亲同时承担着儿子的恶行的原因和后果,这种母子间的联系是复杂而微妙的。
而在我看来,它的另一个主题也很有意思:人类的爱为何如此荒谬?
对这个问题,电影是这样呈现的:作为母亲的女主角在并不期待要孩子时怀孕了,而这孩子生下来之后她也没有对他产生母爱,儿子似乎总在和她作对,她也无法亲近儿子,母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从儿子出生后一直持续到青春期。
这期间,儿子的早慧和对母亲的恶意都显露得淋漓尽致——但只在母亲面前。
不过,电影中母子之间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却是在儿子六岁到八岁期间,似乎象征着母子紧张关系的音乐《十面埋伏》只在那一阶段出现过,母亲唯一一次打儿子也是在这个时期——长大后的儿子将挨打称之为“你对我做过的最诚实的事情”。
在这之后,母子之间却再也没有出现过直接的冲突,哪怕儿子做的事越来越过分,相比之下婴幼儿时期的哭闹抗拒简直不值一提(顺便说一下,连环杀人狂童年期三大表现中的尿床和虐待动物这两条本片都有呈现,不知道为什么中产夫妻始终不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
也许是因为母亲又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非常乖巧可爱,母亲从一开始就很爱她,所以她整体上更懂得如何当母亲了?
又也许是儿子已经当面说破“你习惯我了但你并不爱我”,所以母亲的心理压力已经不那么大了?
总之,行为变本加厉的儿子再也没有激怒过母亲。
母亲会惶恐,会害怕,会警惕儿子接近小女儿;但她也会原谅儿子的病毒光盘害得自己电脑坏掉——因为光盘是她从儿子房间偷出来的,为了知道里面的内容才用自己的电脑读取,算是偷窥儿子隐私的“罪有应得”。
对于儿子之后的各种行为,她甚至不敢当面问儿子一句“是不是你干的?
”更别提对他发怒了。
而在儿子的极恶表演散场之后,母亲不仅坚持探视儿子,还在自己独居的房子里的某个房间刷上了深蓝色的墙漆。
我当时就想,这不是她儿子房间的颜色吗。
果然到临近片尾时有个交代,母亲把儿子的旧衣服全都洗好熨平收进那个房间的柜子里,那个房间布置得跟儿子原来的房间一模一样。
她已经准备好了儿子的房间,只等若干年后他回到这个家。
最后的探视中,母亲给儿子的拥抱也无声地说出了一句:我爱你。
原著中更是通过母亲的自白点明了她相信自己爱着儿子。
人类的爱真能如此荒谬吗?
作为母亲,不爱婴幼儿时期的儿子,反而爱上了青春期的坏事做尽的儿子?
这不是那种虐着虐着就爱上了的关系,而是“无论活着还是死去,我都置身地狱,你的罪行令我们永不分离”的关系。
在拥有怨恨儿子的一切正当理由之后,这位母亲却做到了自己从前怎么努力都做不到的事:爱自己的儿子。
如果只用她现在除了儿子已经一无所有,不得不爱他这种理由去解释,也太肤浅了。
她完全可以恨他,恨也能给她提供活下去的能量,恨更是他们从前关系的自然延伸。
可是爱就是这么荒谬,在已经没有必要去假装爱儿子的时候,这位母亲却又对他产生了真实的母爱。
我猜测这对母子的名字Eva和Kevin是在映射Eve和Cain,圣经中的那对母子。
圣经中提到过夏娃对该隐的罪是什么态度吗?
似乎没有。
可以知道的是夏娃在该隐遭放逐之后应该是再也没见过他的。
伊娃却在等凯文回家。
我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母爱,但是也许,有这种爱的世界是一个更值得生活的地方吧。
我的评分:7.5影评:爱华是个旅行作家,在旅行过程中搞了一炮,她想一直搞炮下去,没想到tmd怀了孕,最后还生了孩子,哎呀,她烦的要死,她并不希望这个孩子的到来,这是真实的。
这个孩子他认为是他的过来折磨他的,但是凯文在他爸爸面前就整得很安静很乖巧。
凯文这孩子从小就跟着他母亲作对,当他父亲来的时候呢,又换一副面孔,这样他母亲没疯,已经很不错了,直到最后他母亲要跟他父亲离婚的时候,他拿起了弓箭射杀了他的父亲和他妹妹,然后又去体育馆射杀很多同学,犯了重罪。
影片的意思是凯文的行为是在报复她的母亲,老外的思想我是理解不了。
之前也有过因为自己母亲在她生活极度不如意之下冲我说“你骨子里的基因很糟糕”“你父亲一家的糟粕都集中在你身上了”“你们家人嫁给任何一个家庭都只会拖累别人”,所以长年懒得梳头护肤保持身材从不注意形象巨肥140斤邋邋遢遢从本质上拒绝身为女孩的身份,甚至发毒誓这辈子决不结婚就是为了报复母亲。
我能理解一部分凯文的做法。
其实片中有一个很小很小的部分。
母亲说要带凯文去餐厅吃饭,凯文在去餐厅之前狂啃烤鸡。
母亲不悦,说:“我们一会儿要去餐厅吃饭的啊!
” 儿子说:“我正在长身体肚子容易饿。
”我突然觉得,母亲有一部分的问题在于:她太小心翼翼了。
如果我是母亲,看到自己儿子啃鸡肉那副馋样,我觉得我大概会笑出来。
然后从冰箱里拿出更多的鸡肉(冰冻的)笑着说:“这个也一起啃不啃不?
”母亲其实不知道儿子是深爱着自己的,只是不知道怎样能正常地表达出来。
可能和他骨子里有anti-social personality的问题有关。
但是母亲刻意地小心翼翼地对待儿子,反而不会拉近和儿子之间的距离,会让儿子觉得更为疏远。
不过也不能为难这位母亲。
这个儿子本身的问题让沟通问题更为复杂了。
而且父亲在整个过程中,回避问题核心,毫无原则地宠溺,甚至没有一点承担起母亲对儿子教育的压力。
不得不说,这个父亲做得很失败,让我想起,当我母亲愤怒之下对我说那些话的时候,我父亲也在场,不过他什么都没有对我说,只是保持着漠然的沉默的姿态。
他只是单纯地希望,我母亲赶紧说完,赶紧说完,说完了没啊?
父亲对儿子说:“We don't want you to blame yourself。
” 事实上我觉得,父亲应该说:“What happened there exactly?” 至于blame与否,应该让事实来说话。
需要blame的时候,一定不能因为宠爱而回避责备。
因为恰当的责备,让儿子承担责任,也是教育和成长的一部分。
当儿子毫不在意地说自己妹妹失去了眼球,必须自己"suck it up“的时候,父亲居然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我K!
我想我一定会一个巴掌扇过去。
妹妹能不能suck it up是她自己的事情,但是你身为哥哥居然说出这样冷漠寒心的话,那么就应该被扇。
片中的母亲愤而离开。
父亲也只是默然地用餐巾擦了一下嘴唇……我觉得不能全部都怪母亲是文艺女青年如何如何。
他老爹实在是不能算是个有责任感和有智慧的爹。
最后感慨一下,里面的小萝丽真的好治愈
凯文是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
未成年的孩子,即使他天生就反社会,也只能对他进行“教育”,只有在十八岁的时候才能将他确诊。
因为人们不愿意相信有“无法社会化”这回事儿。
这样的人没有道德感和羞耻感,更感受不到爱。
但他们机智、幽默,能轻易取得别人的信任,却因为感受不到责任,无法长期维持友好关系。
所有的所谓“教育”实际上都预设了教育对象是愿意被社会化,或者承认现存的维持社会结构的情感关系的人。
但反社会的人对构成社会基本结构就不承认,或者无法承认,他人的存在只是被自己利用的筹码,成年以后大多会成为犯罪头子、无耻政客或变态杀人狂(可参看criminal mind中的大量案例)。
凯文因为家庭,或者说母亲的关系,在未成年的时候就做出了大量的极端行为。
但我们自始至终也不知道凯文在学校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对孩子来说,学校有时候甚至比家庭更重要。
因此,很难说电影是在反思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也把所谓的体制化的教育看得太重要了。
很多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十岁之前就虐杀动物,甚至自己的兄弟姐妹。
这难道确是学校或父母教育的影响吗。
孩子和母亲其实就像两种不明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你无法获知两种人接触到一起会发生什么:同样是凯文的母亲,可能换做其他的孩子,因为自己缺少母爱就会对别人奉献更多的爱,成为社会工作者之类的人。
但凯文和自己的母亲都相信,凯文身体中的某种所谓的恶,肯定有一部分是来源于母亲,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不管是先天的基因,还是后天教育都占据绝对的中心。
但这个中心位置,在女性主义者看来是社会的标准化给予的,是男性订立的标准,她们会说,如果从一开始就由男人负责带孩子,女人在外赚钱,社会规则和评价体系就是女人建立的,也就对女人有利。
你不能因为女人生的孩子,母爱强大、温顺就把女人当做工具来使用,当孩子发生问题就把教育责任推倒女人身上。
同样,当我们在谈论好事与坏事,善与恶的时候,是在社会的某种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范围之内谈论它,就是说,如果某种行为偏离了“正常”的规范就会被定义为病态、反常和恶。
但善和恶本身并不与狭义的现代社会的框架对等。
所以会有人在遭遇极端善恶的情况下诉诸宗教。
但在电影中,凯文的母亲拒绝了传教士带来的宗教的庇护,仍然用个人力量和母性进行抗争。
电影放弃了对社会教育、家庭和宗教的探讨,仅仅关注凯文的母亲,但却用这些东西给了这个世界设置了一个灰暗的背景,在一个灰暗的世界,一位母亲几乎失去了一切,她还能做些什么?
母性是这个世界的源泉,生发自源头的这个世界本身并没有善和恶之分。
即便有强大的恶存在,我们也没有权利嗔怪这个源头。
但她却仍能一次次的用最本能的、或强大或微弱力量捍卫自己和世间这一切。
--针对楚门童鞋的质疑做一下补充。
我不太同意凯文只是自闭倾向,试问仅仅是自闭或其他心理障碍的少年怎么可能杀死自己的父亲和妹妹,很明显感受不到他人的爱。
母亲为了躲避孩子的哭声到工地上,相比凯文的哭声,工地的喧闹反而是一种清净,由此可见这个孩子有多闹人,这是婴儿时期的表现,儿童时期诸多的表现,光从他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根本就无法解释,只能说他有反社会的倾向。
但反社会行为本身是动态和发展的过程,不能根据某个标准定义说他是或不是,但凯文有这方面心理障碍是毋庸置疑的。
这个设置实际上将电影的讨论范围扩大到家庭、社会教育和善恶之外。
但在这之外导演又有没有设置其他更大范围的价值观,比如宗教或者虚无主义之类的,所以只能将焦点集中在母亲个人身上。
http://en.wikipedia.org/wiki/We_Need_to_Talk_About_Kevin 这里边对凯文的讨论也肯定了凯文的反社会倾向。
Kevin's behavior throughout the book closely resembles that of a sociopath, although reference to this condition is sparse and left mostly up to the reader's imagination. He displays little to no affection or moral responsibility towards his family or community, and commonly distances himself from people to avoid attachment. Kevin seems to regard virtually everyone with contempt and hatred
大概只有用心养育过孩子的人,才懂得这个母亲的绝望......有人说孩子感觉到母亲无奈接受的心情才会产生抵触情绪,拜托,一两岁的孩子呀!
人的耐心和天赋不是无限的,一开始想用心做父母的人,大概总有些心理准备。
女主准备好了做个好母亲,然而孩子的天赋跟她开了个大玩笑,这是天注定。
教育专家屡屡说,孩子这样,那你就这样啊;如果那样你就那样啊……多可笑,孩子不是汽车,自带方向盘。
孩子是复杂得多的难题,他甚至不是难题,难题总有解法,然孩子没有!
第一次观看:23.5.26重温:23.12.26(好巧合的日子)本影评从四方面展开,一是拉片扒台词,二是育儿心经,三是人格分析,四自己的碎碎念。
/女导演一生推。
/这部电影简直让细节控狂喜。
/在得知仅用40天就完成拍摄之后更爱了。
一、深扒几场台词:Thirsty,adj,除了有normal sense上的“口渴的”,还有“极度渴望的”意思。
这个单词在本次对话中出现了两次:当Kev要求Celia给他拿汽水之后,Kev说“I was thirsty”还说了:“who else is thirsty?”
第一句话显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口渴”,但是Kev显然也不是因为口渴,他只是为了后续的行动。
而第二次提到的Thirsty,可就不一般了,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意义:饥渴的。
he is thirsty for mom's attention.Kev问Celia:“you know who else is thirsty?”然后用吸尘器吸Celia的头发,于是Celia向妈妈求救,他的目的达到了一是吸引了妈妈的注意,二是帮Kev回答了这个问题:谁是饥渴的?
Celia:“ah!ow mommy”(啊!
妈妈!
)然后Kev顺着话说:“the vacuum monster!
”有关于性的隐喻和“段子”,似乎在全世界都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的,就像“妈妈”的发音,几乎都是“mama”。
所以the vacuum monster(吸尘器怪兽)—the sucker指的是谁,就无需多言了吧。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Kev小时候,他拉了裤子,打着手电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看到了suck(也就是吸尘器)的一幕,而爸爸没有选择去用正确的方式教导Kevin,反而用一句“别吵醒妈妈”的白色谎言来搪塞过去。
毫无疑问,这让Kevin对“性”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
当他长大后:你不是和老爹遮遮掩掩?
那我就把我的欲望光明正大地释放给你看。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多次表现出Eva母亲是个注重他人隐私的人(敲门),排除Eva带着目标偷偷进Kevin房间,你知道的,当妈么。
这种注重,倒不如说是希望别人对她的私人空间的注重,将心比心吧,本质其实就是自私。
而Kevin选择在卫生间进行一些手工活,无疑是向母亲挑衅,而且卫生间有镜子。
影片多次出现Eva和Kevin的脸庞混剪到一起的现象,而且没露脸的情况下,观众(我)真就产生了认错的现象...so,why did Kevin choose the bathroom but not his room??还有一处台词:
对照了Eva给他换尿不湿。
最后探访结束之前,Eva问Kevin “why”,Kevin说他以前知道,但是现在似乎不确定了。
这里有人认为是他改邪归正了。
反正我是不敢多想,我要是面对这种“只表明模糊态度”的句子,总是要问问对方到底想说什么...但是我从表情上看,他真得很想他的妈妈,这里真得要夸一下鹅子的演技,天啦噜,我觉得一个瞎子都能看到爱...还有就是Eva问kevin周日有空吗,Kevin回答:Maybe tied up (抽不开身,也有被绑住的意思)被警察抓住二、三 育儿心经+人格分析谈谈自己吧。
虽说芳龄十八,有孩子是太早的事儿,没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吗,我没养过孩子,但我是被养的那位。
和对方(父母)调换一下位置这种事情,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很容易就做到的。
有句话不是说,怎么判断一个小男孩喜欢你呢?
拽你的小辫儿,在你回答问题的时候拉开你的板凳,从你铅笔盒里藏昆虫。
Kevin也是如此,他只会用男孩子的顽劣方式来吸引妈妈对他的注意,小的时候,是扔吐司,是毁掉妈妈的房间,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长大了,家里有了Celia,便借助Celia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吸尘器事件,仓鼠毛毛先生,妹妹的眼睛...这一切的一切,妈妈你怎么就不懂呢?
是一个孩子对母亲忽视他的控诉。
正如他所说的,没人会在意straight A的good student,只有people like him才会吸引别人的注意。
偏激的想法一直没有被得到回应,没有被纠正。
而Eva这边,我不得不说,一个擅长于及时行乐的人,往往是自私的。
她的身份,环球旅行家,“在没孩子之前,一切都很好”,“现在睡醒觉,恨不得自己在巴黎”她没有做好要Kevin的准备。
当时的她,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她也是个孩子。
她不愿离开NYC,都已经进了新家的房门了,依然为自己的“损失”闷闷不乐。
这让Kevin更加觉得他的妈妈不爱自己。
影片开头,Eva让Kevin传球,Kevin会做,但是妈妈还是要求不停地继续。
这似乎不是在遵从孩子内心的意愿,而是完成她陪伴的义务。
而在稍长时的Kevin,可以从1一直数到50,妈妈并没有接受到Kevin传达“我其实都会”的信号,而是觉得Kevin在挑衅他,不仅不惊讶于他可以数到50,不夸他,甚至觉得他是在挑衅,给他出了一道在他能力范围外的数学题。
她的不关心,体现在Celia的那句“Kevin!”里,要不是妹妹看到Kevin,她压根都没注意到在她的海报前站着自己的儿子;她的不在乎,体现在答应和Kevin出去找点乐子,却又直到下车时才发现Kevin只穿了一件薄薄的衬衫。
她把目光放远到了那群陌生人身上,谈起“肥胖”“健康”的问题,在面对Kevin时,也只能问出“how's school”的陈词滥调。
她似乎是破罐破摔了,她想用第二个孩子Celia来弥补,甚至并不是出于弥补,来“施展”自己的母爱。
爱是天赋,Eva不是不会爱,她也有母爱,在Celia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Kevin来说,“她只是没准备好而已”四、碎碎念关于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认为Kevin有恋母情结1.“I love you”CD2.长大后仍然穿着小时候的衣服3.探访结束前的“未完成句子”4.被抓后坐在车里望向妈妈的眼神5.以上提到的种种○值得一说的是,一开始Eva收到金石高中的消息,还以为自家孩子出事儿了,焦急地进去,结果大门一打开,罪魁祸首竟然是自己儿子,那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天啊,我担心到死,结果你说来了个“人都是我办的”...○萌点是Kevin给妹妹撒圣水,好可爱哈哈哈哈○关于箭射死人的一些模型理论。
(芷宁写于2012年1月10日)许是导演琳恩·拉姆塞原是一名摄影师的缘故,她运用纯熟准确的镜头语汇,讲述了这部发人深省的探讨禁忌话题的影片《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又译作《凯文怎么了》)。
其中那个虚拟的梦魇般恶性事件的始末,被呈现得错综复杂、迷离纠葛又触目惊心,虽然观众能猜到发生了什么,但在看到具体的画面时,依旧感到了那种挥之不去的忧戚和恐惧。
在片中,拉姆塞运用了倒叙插叙、对比反差等多种叙事手法,表述了人物心理的晦涩难言,营造出了一种黯淡压抑的灰暗调子,虽然影片的很多场景采用了大量的红色,如铺天盖地的番茄酱,却反衬出了一种令人惶恐失措的氛围,其效果犹如强烈的警戒色。
同时,该片的剪辑很有特色,看似凌乱的穿插和回忆,仿佛将整体给拆分打散了,却又能将零碎分散的片段有机连接。
而这个分散又重组的过程,仿佛片中女主人公伊娃回思辨识的心路历程,在此沉重痛苦的过程中,这个不算称职的母亲最终意识到在儿子凯文的成长历程中,缺失了什么。
凯文生来特别,在某些方面,他就像是另一个伊娃,敏感而犀利,他很小时就讲出了“习惯的,不一定喜欢”这样一针见血的话。
只是凯文没有伊娃幸运,在他还是个胚胎时就不受欢迎,只因那时的母亲还没准备好过家庭生活,当小凯文试图用各种出格的方式唤起他所需的母爱时,只能引发了母亲的茫然和漠视。
而面对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这让缺乏为人母技能和耐性的伊娃束手无策,在她的情绪失控令小凯文手臂骨折后,她甚至没勇气向丈夫坦言,那一刻的小凯文仿佛看穿了母亲,他的主动担当和母亲的缺乏担当,终使母子间的纽带成拧巴状态…… 影片虽改编自同名小说,但绝非照搬,而是在掌握要领后的重新解构,这样的重构令影片有了集中讨论的主旨,即母爱和家庭教育。
就像缺乏关爱的小孩都会有报复性的行为一样,在日积月累的心理失衡中,在不断受到新刺激之后,凯文放大了对母亲的怨恨,他的人格已然扭曲了,于是,他将行为的标准定在让伊娃痛苦的基础上,家里草坪和校园篮球室里的暴行,成了他拟最终折磨伊娃的方式,他投案那一刻的笑容和眼神,令人毛骨悚然。
在表演方面,饰演伊娃的蒂尔达·斯文顿奉献了一次杰出的表演,她将角色不同时段的性情和心态拿捏得当,也将其间的沉痛纠结诠释得丝丝入扣,同时,在回忆和现实交错的叙事中,斯文顿的出色表演是衔接各种时空的关键所在。
大小凯文的戏都不错,其中饰演6-8岁小凯文的贾斯珀·纽厄尔令人眼前一亮,小小年纪的他能将小凯文种种“别扭”举动后所要表达的心理需求表现得颇具说服力,实属难得。
饰演少年凯文的埃兹拉·米勒的最后一幕戏颇有难度,他胜任了——在少年监狱被囚了两年后,凯文第一次向不断来探视的母亲开口说话,他最终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确定,他终于意识到了母亲的关爱,米勒说话时的眼神说明了一切。
另外,让人难以忽视的是该片的配乐,令人惊艳的是对中国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运用,每次琵琶的献声,都像是在拨动心弦,在爆破片中人的情绪,紧绷母子间的矛盾冲突,并不断将其升级。
而英文老歌的运用,如Buddy Holly的《 Everyday》、 Wham的《Last Christmas》、The Beach Boys的《In My Room》等,都出现在合适的段落,渲染了氛围,烘托了人物心境。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2088458_d.html
我没看过原著,以下单纯是看片的一些小想法。
第一遍顺着母亲Eva的视角看,也觉得这孩子存心跟自己作对,无法理解。
可所有旁人对Eva的谴责和她最后那句”Why?”还是让我反问这世上真有无缘无故的恶么?
重新在旁观的角度看Eva, 发现要谈Kevin, 得先谈她。
Eva热爱旅行。
她出事前就在旅行社工作,之后也是在一家旅行社找了份活。
在新家往房间里贴地图和旅游纪念品是她难得真心笑的一次。
通过她的回忆,还可以看到她年轻时在西班牙西红柿节的疯狂和恋爱时的自由浪漫。
但这一切被不期而至的Kevin改变了。
她看着镜子里越来越圆的肚子,并不显得期待,当听见其它准妈妈们分享怀孕的兴奋,她甚至等不及逃离。
孩子出生后,假笑哄不住大哭的婴儿,烦躁的她把车推到工地边,让电钻声盖过哭声寻求一刻解脱,过路人的目光都充满质疑。
整个抚养Kevin的过程,几乎看不到她为人母的喜悦。
母子间常呈现出无话可说的状态,两人一块儿出去,Eva一边做着尝试与儿子亲近的努力,一边又一副只想get it over with的模样。
一次训斥Kevin时,她说”Mommy was happy before widdle Kevin came along, you know that? Now Mommy wakes up every morning and wishes she was in France.”这段回忆穿插在trick-or-treat扮鬼怪的小孩们越来越急促的敲门声中,对Eva的问责不言而喻。
所谓“意外怀孕怎么办”,让一个母亲没准备好甚至抵触的生命来到这世界合适么?
这惩罚对双方都太过了,而故事里就更远不止双方了。
Eva怀Celia的时候显然已经比当初准备充分多了,孩子出生后也像个正常母亲一样开心地抱在怀里逗。
回想她刚生下Kevin的时候,孩子抱在爸爸怀里,她只是面无表情地呆坐在病床上。
这大概也是她和两个孩子关系的缩影:和Celia是正常的母女关系,对Kevin她却始终不知所措。
妹妹出生前的那段母子对话让人心痛。
Kevin说”Just cause you’re used to something doesn’t mean you like it. You’re used to me.” Eva竟然都没反驳。
难怪她说”I love you”儿子也不信吧。
相比于儿子表面的逆反,她的冷暴力让我觉得更可怕。
这么多年她在Kevin面前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却从来没成为一个真正的母亲。
她看不懂儿子的逆反,也以为儿子觉察不出她的冷漠,可是小孩有什么不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Kevin生病是全片中母子关系最和谐的一段。
平时Kevin对母爱的渴望表现得令人难以接受,生了病倒像个普通小孩一样赖在妈妈胸前听讲故事,连爸爸都不要了。
Eva特开心地笑了,Kevin仰头盯着她就像看着一个暗恋许久的人一样。
可病一好,倔强让人读不懂的Kevin又回来了。
整片中到处可见红色:番茄酱、苹果、蜡烛、油漆、体育馆的红色大门、和每次Eva低落时杯里的红酒。
超市里她站在整排整排的番茄罐头前,不禁让人想到片头众人往她身上泼番茄酱的梦。
红色在这片里就像是对她的谴责,让她一直在拼命洗刷油漆仿佛洗刷自己的内疚。
ps, 女王的演技是毋庸置疑了,让我惊喜的是那个演6到8岁Kevin的叫Jasper Newell的小演员,妹妹出生和生病那两场演得特别好,加上剧情的因素,他的Kevin是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
为什么?
这也许是许多观众在看完《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2011)后想要问的问题。
这也是电影的女主人公Eva(Tilda Swinton)一直想要寻找的答案。
电影的展开将Eva的现实生活和她的回忆交叉在了一起。
她曾有颗自由的灵魂,从事的是旅行作家之类的工作,有个爱她的丈夫,过着典型的中产阶级的生活。
然而儿子Kevin的降生,将她的生活全部打乱。
他是个古怪的孩子,似乎是上天派来折磨她的小魔头。
还在襁褓中的他,便知道如何区别对待父母,以获得最大的关注。
不仅如此,他不断地以两面派的作风,在父亲和外人面前装出一个正常孩子的烂漫,而在母亲面前以挑衅的姿态,故意做出一系列让Eva窝火的事。
Eva的丈夫Franklin (John C. Reilly) 尽管一幅慈父模样,但他似乎从未认真地把Eva的忧虑当回事。
对于Kevin的举动,他说的最多的一句便是,“他只是个孩子!
”然而,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在他十六岁那年,Kevin突然做出了件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事,而被关入了监狱。
对于Kevin闯的祸,Eva始终没搞明白他选择犯罪的真正动机所在。
然而她却必须承担其子犯罪的后果,她不仅因Kevin的所作所为而失去了家庭和事业,也因此成了镇上众多受害人家属所唾弃的人。
电影改编自Lionel Shriver 2003年的同名小说。
Eva和Kevin之间的母子关系也是电影所围绕的主题之一。
作为一个母亲,Eva不可谓不称职。
她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陪伴、教育、照顾Kevin。
她为儿子的古怪忧心忡忡,也为儿子的冷漠焦心恼火,更为儿子偶尔表现出的亲热而开怀释然。
然而Kevin对她的态度却总是不冷不热加冷嘲热讽。
和对待父亲不同,Kevin一直以抵抗挑战着母亲容忍的底线。
然而,电影的结尾告诉我们,Kevin对待双亲的真正态度并非如其表面所呈现出态度所一致。
事实上,有社交心理障碍的他对周围大多数的人一直都是冷漠不关心的,这其中也包括对他的父亲和妹妹Celia (Ashley Gerasimovich)。
他所关心的是他自己如何被关注,以及被谁关注。
他在父亲以及医师等外人面前装出懂事得样子,恰恰是要让这些人对他的关注最小化。
相反,Kevin自小到大用他的哭闹声、撒了一墙的墨汁、突然射向厨房窗户的冷箭、甚至最后的屠杀来将控制Eva对他的关注。
可见,在Kevin那看似无可理喻的举止背后隐藏了一股强烈的恋母情结。
纵观整部电影,Kevin无时无刻刺探着Eva的个人空间,并每每在Eva找到其他精神寄托的时候开始表现出一股由嫉妒形成的毁坏欲。
记得有一幕,Eva精心为自己的房间贴上了自己珍藏的地图,并对Kevin解释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带有个人印记的房间。
而随后,Kevin便在那房间的墙上喷上了属于自己的墨迹。
此外,他还肆无忌惮地在Eva面前自慰。
将病毒程序刻在一张写有“I Love You”的光碟上,从而使得Eva丢失了她保存在电脑里所有的写作。
至于Celia的降临人世,Kevin也没有表现出一个哥哥的喜悦。
相反,他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失落感,他为这个女孩分享了其母亲对他注意力而感到愤愤不平。
因此,从小到大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欺负Celia,并对她指手画脚,直到最后将她连同自己的父亲一起射杀。
恋母情结的具体表现方式有很多种。
而Kevin对Eva的依恋并非以“爱”的形式出现。
相反,他采取了一种近似于对母亲精神虐待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快感。
换而言之,Kevin的恋母情结带有某种虐恋的成分。
而他所采取的种种极端手段的目的就是要让Eva无法摆脱他的存在。
因为他相信,社会对于一个优等生的关注远远不如对一个杀人狂魔来的多。
因此即使他的身体被关在了监狱里,人们也会无时无刻地提醒Eva,她作为一个杀人犯母亲的身份。
可以说,性格障碍的Kevin正是希望通过施虐和自虐的两种方式,来达到让母亲Eva无时无刻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的目的。
大象……伟大的冒险家,不注意安全措施的女人,不安于室的母亲,然后,悲剧了。剪辑是骨,Tilda的表演是肉,悬念背后真相如洋葱一样一层层被剥开,结局逃不出呛眼。反复的红色:番茄、茄酱、红漆,到最后的血液,象征欲望和罪孽,各处细节都铺陈得不错。
看着很压抑,加上剪辑的效果,真是让我崩溃。深刻的主题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去豆瓣上看吧。这里只说一句,英文原名(翻译成《我们需要谈谈凯文》也说到点子上了)真是说的太到位了!!
大闷片,看了一半,stop了
色彩的运用,音乐的介入都过尽癫狂。
说明文:反人类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恋母?完全不觉得。摊上这样的母亲你还恋?没做好准备就别生啊
开始半小时左右在回忆和现实间的交叉剪辑颇有几分惊艳,怀孕母亲的意象直指整个故事的灵魂,但当情节走向逐渐清晰之后电影在两个角色的分别塑造上所做的恐怕还远远不够。仅从叙事角度来说,母与子的联系在出生那一刻的断开之后就再也没能有效地建立起来。此外血色这个单一符号很有滥用之嫌。
两年了还没想清楚,结尾母亲还在问儿子why?这太绝望了吧!儿子就是母亲恶的投射,水中两人面孔的重合。从一开始她就是厌恶这个孩子的,后面表现出虚假的爱,被孩子一眼看穿。母亲和父亲,母亲对妹妹,都是真的爱,只有对儿子是表演出来的,所以他选择报复-形成了反社会人格。恶的根本在于大人种下恶因。
插叙,微杂。后半段虐心。配乐加分,但是《十面埋伏》的琵琶声一响立马凌乱了·····-_-!!3.7
这儿子成了这样不是家庭也不是社会所造成的...到底在讲什么
看过的关于精神病者和性格缺陷儿童的最奇异最妖娆最独特的一部片,壁花里的Patrick原来从这部片子起就有那么带感的表演啊。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整个悲剧的家庭故事,在母亲这张浸满悲伤但又充斥着过度病态的妥让和怜悯的脸庞的全程衬托下,竟然显得如此诡诞和惊悚到令人发麻。
一部电影让我们反问自己:你确定你该生孩子?
小说不靠谱的地方在于yy~~若无其事射杀狂~~除了父母皆祸害~必须还有点其他原因~~养毒草不是浇毒水就好~不管怎么养~断肠草总比水稻毒~~除开这点~~Tilda的演技就是王~~是王不是后~~
各种穿插剪辑,烂配乐!一堆特写特写特写!还有无处不在的红色。我觉得这电影是在逼疯观众。而且我也不明白凯文怎么了,就看到一个含辛茹苦的母亲养了个心理变态的儿子,杀了学校所有学生杀了亲爸强奸了亲妹妹。为什么?
對媽媽心理的視覺展現非常棒
起初我以为我知道为什么,可是后来不确定了。联想到近期发生的毁容案件,有些说不清的东西让人不寒而立
很诡异啊,看着真无语。影片告诉我们不要乱搞一夜情,要带套,要注意胎教。不然的话,以后有的受了。
凯文你肿么了,你为什么这样啊。一星给琵琶弹奏的十面埋伏。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不覺得這電影有什麼深刻的隱喻 相反有點刻意的做作的神經質。Kevin反社會的邊緣人格的形成跟他母親對他的態度有大的關係 真心的 沒有做好準備就不要生小孩 決定生下來就不要每天苦逼著張臉覺得自己有多偉大是為了小孩才犧牲了自己的理想毀了自己本該擁有的另外一種人生。
就像豪斯说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仅仅存在于毁掉和被毁中。
纵使一开始因为心理投射也好,还是什么原因都好。导致妈妈对于自己的儿子不喜欢。或者说不够真心关注。但那绝不是造成一个反社会人格并且可以弑父杀妹还射杀了一教室同学的恶魔的原因。反社会人格本身就不是后天养成的,如果只是因为敏感的意识到母亲不够真心,对自己的关注不够(那中国的小孩不更惨。)他既恋母又痛恨自己的父母。从幼年时就处于叛逆期的小孩我真不相信哪个圣母真能爱得起来。---反正看完感觉这比什么计划生育宣传片都来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