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艺术学院1994

艺术学院1994,艺术学院,艺术家1994,上大学,Art College 1994,School Town

主演:董子健,周冬雨,仁科,姜逸磊,黄渤,大鹏,白客,彭磊,贾樟柯,许知远,王红卫,王宏伟,张子贤,毕赣,黄璐,郑大圣,卜冠今,蔡康永,陈廖宇,沈黎晖,徐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艺术学院1994》剧照

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2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3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4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5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6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3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4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5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6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7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8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9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20

《艺术学院1994》剧情介绍

艺术学院1994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南方艺术学院一群美术生和音乐生的故事。在那个缓慢的年代,青春有别样的色彩,这群年轻人感受着单纯的爱情和友情,懵懂地探寻着艺术和理想,所有的问题还没来得及找到答案,毕业时节已匆匆而至,喧闹不再,离别上演。在青春的尾巴上,谁也无法选择停在原地,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他(她)们,必须去决定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别西卜阿雅与魔女千鹤先生疯狂一家秀疯狂世界捍卫家园乡村爱情浪漫曲陪你逐风飞翔逆爱暴力谎言直线篡位阴阳守山人A.I.C.O.:化身睡衣小英雄第二季宗教与黑道Fairygone第二季孤独二兄弟雪中红雾之旗中国传世经典名剧杀出个黎明第三季灵魂我可能不会爱你廉政风云烧饼皇后蜜蜂少女队3蠢动放飞理想放学后战记我的女神女汉子

《艺术学院1994》长篇影评

 1 ) 绘就时代青春与艺术探索的生动画卷

本片为观众们展开了一幅充满怀旧气息又富含深刻思考的青春与艺术交织的画卷。

本片摒弃了传统动画追求的特效奇观与高潮不断的叙事模式,而是采用生活流的叙事结构,以国画系学生张小军的视角为主线,串联起艺术学院中一群美术生和音乐生的校园生活片段。

从日常的课堂学习、画室创作,到宿舍里的闲聊打闹,再到与音乐系女生郝丽丽若有若无的青涩情感,以及与同学们关于艺术的激烈探讨,这无数的琐碎而真实的生活场景被一一呈现。

导演通过细腻的情节设置,将那个时代艺术青年们的迷茫、困惑与梦想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仿佛亲身走进了 1994 年的艺术学院,沉浸式感受着那段充满烟火气息的青春岁月。

片中国画系张小军对现代艺术的质疑与追问,反映出当时艺术青年们在面对艺术观念革新时的迷茫与思考。

他们在不断尝试与探索,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同时影片还精准捕捉了青年们在毕业前夕面临人生抉择的迷茫与困惑:是追求学院派艺术性,还是投身商业性创作?

是出国深造,还是留在国内发展?

不同的角色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这些情节深刻地揭示了青春成长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以及年轻人在困境中寻找自我、实现价值的艰难历程。

本片还巧妙地将时代背景融入其中。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腾飞,文化艺术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态势。

艺术学院的青年们既享受着思想解放带来的自由创作氛围,又不得不面对时代变革带来的现实挑战。

他们的故事,是那个特殊年代下青年群体的一个缩影。

本片采用了极具复古感的色调,呈现出一种淡雅、质朴的风格,完美契合了 1994 年的时代氛围。

古色古香的校园建筑、充满年代感的宿舍布置等等,都能瞬间将观众拉回到那个充满回忆的年代。

一众实力配音演员的精彩演绎,为各个角色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董子健精准地把握了张小军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与情感变化,将张小军的天真、迷茫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诠释得淋漓尽致。

周冬雨用她轻柔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展现了郝丽丽内心的温柔与坚韧,以及在面对家庭与爱情困扰时的无奈与挣扎。

Papi 酱大大咧咧的语气与高红豪爽大气的性格相得益彰,生动地塑造出一个充满世俗力量的音乐生形象。

 2 ) 《艺术学院1994》观后感

特别真实!

艺术学院的学生满怀对艺术的热爱,却怀才不遇,临近毕业难免被卷入现实的洪流……影片在结构上非常完整,主角开头拍出的那一板砖,结尾结结实实地拍回了自己头上;由一幅画来开头和结尾全篇不仅呈现的是艺术学院学生的普遍焦虑,还有女性学生的焦虑:优秀且怀揣音乐梦想的女学生,不得不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去酒吧驻唱、去嫁人……编剧虽然是男性,但他细腻地呈现出了女毕业生在“成家立业”的十字路口中的不同选择。

在艺术学院的讲座上,老师一板一眼地讲一些很大很空的理论,而学生们却提出一些现实又尖锐的问题,这让我想起昨天刚结束的导演课,老师说,现在很多学生比老师还要现实。

老师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学生却只是暂时的身份而已。

关于结尾文字对每个人的交代,感觉是为了正能量和戏剧性完整而强行价值上扬一样。

而现实真的有这么好吗?

也许是我太悲观了吧。

 3 ) 告别的年代

刘健导演在影迷圈被称为“PPT动画导演”。

2017年,他的动画电影《大世界》获得金马奖,从而为大众所知。

《艺术学院1994》是导演的自传电影,南方艺术学院就是导演的母校南京艺术学院,张小军就是导演本尊吧。

这个电影很传神地还原了七零后象牙塔中大学生们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观众们会感受到一种矛盾:艺术是理想的,是高贵的同时也是模糊的;金钱是现实的,是庸俗的同时也是清晰的。

导演会为自己的初恋被南大研究生抢走而耿耿于怀,这也是南大学子在大银幕上被黑得最惨的一次,没有魅力,土得掉渣,连名字也叫吴英俊,但人家去巴黎留学了,初恋也就这样被拐走了。

导演将这种怨念通过高红与郝丽丽的争吵发泄出来,但高红也是需要钱的,否则她也不会去酒吧当驻唱歌手,也不会接受有妇之夫的追求……某种程度上,她只是嫉妒郝丽丽的得来全不费工夫吧。

这种矛盾与纠结,最终会被轰隆而至的市场经济列车碾个粉碎。

可以看出,导演深爱南京这座城,片中可以看到明孝陵的石象,玄武湖的晚霞,紫霞湖的正气亭、西南水塔,南京长江大桥,下关码头,南大汉口路大门、北大楼,甚至还能听到紫金山的钟声,作为半个南京人,很开心。

 4 ) 艺术学院1994:谁定义艺术?谁定义成功?

“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

”电影开篇,乔伊斯的箴言随着一只甲虫攀爬墙壁的画面浮现,甲虫不断爬升又摔落,西西弗斯式的循环成了整部电影的第一个隐喻。

1994年的南方艺术学院,美术系学生张小军和“兔子”站在刚完成的画作前,开玩笑地讨论着拒绝“全球美展”领奖的场景;音乐系的郝丽丽在琴房反复练唱,瞳孔里映出家庭规训与自由意志的博弈;高红被酒吧驻唱的高额报酬吸引,暂时偏离了纯粹的艺术追求,理想与现实的对撞无声上演。

影片里二月兰、凤仙、松塔菊在南方湿润的空气里生长,教学楼砖墙的纹理清晰可见。

前景的人物却显得生硬简约,仅靠嘴巴和眼睛表达情绪。

这种刻意为之的不协调,让观众被迫从喧嚣的对话中抽离,凝视90年代本身的质地。

当台湾收藏家郭思乡走进男生宿舍,用开画廊的身份“物色新人新作”时,资本的车轮已碾过校园的门槛。

而赵有才从“赚钱是为了搞艺术”到“艺术就是赚钱”的逻辑转换,更是提前预言了一个时代的价值转向。

郝丽丽站在长江大桥上对张小军说:“我想做一条鱼。

”那一刻,她与琴房窗台上鱼缸里的金鱼身影重叠。

玻璃鱼缸的材质和光线反射让鱼看不清外界,青年的迷茫同样如此。

原生家庭的期待、社会规训的枷锁、毕业去向的未知,化作无形的缸壁围困着每个生命。

鱼记忆短暂的特质被浪漫化为每7秒重启人生的机会,现实中却无人能真正抹去过往。

影片最后,林卫国找人打伤张小军,此时崔健《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的歌声响起......“在雪地撒野”的状态,恰是艺术创作最本真的模样——无畏、无悔、充满热力。

躺在雪地上的张小军突然读懂了那些未完成画作的意义,于是他回到画室,拿起画笔,落下既有对过往迷茫的回望,又有刺破现实迷雾的锋芒的线条。

艺术不提供完美答案,只给予在困惑中前行的勇气。

走出影院的时候,夏天闷热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想起片中甲虫仍在墙壁上缓慢爬行,金鱼在打破的鱼缸旁奋力呼吸。

艺术的追问不会停歇,每一代青年都将在被定义的世界里,争取“不被定义”的权利。

艺术学院1994 (2023)6.7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动画 / 刘健 / 董子健 周冬雨

 5 ) 让人神游的影片不算好影片

古早怀旧的写实画风、有年代感的妆造陈设、文艺现实的故事情节、略带抽象的角色设计…这一系列buff让“艺术学院1994”变得非同寻常,富有质感。

影片有趣的点在于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自由、金钱与爱情对立起来,让角色在此间抉择徘徊。

But,不知道是因为剧情比较平淡,不够跌宕起伏?

还是因为台词有些阳春白雪,不够下里巴人?

又或许是奇妙能力歌出现得太早,搭配速写老照片让观众以为提前落幕将其拉回现实的缘故?

总感觉后半段很容易让人神游,以至于看完整部片子内心也毫无波澜…

 6 ) 去做艺术就好

2024-04-20 我们电影市场应当有更多这样的艺术作品。

从《刺痛我》到《大世界》,再到这次的《艺术学院1994》,整体风格越发明显,且朝向观众的观影习惯靠近。

靠近但不谄媚。

之前被诟病的“PPT风格”和“粗糙”,被更高浓度的台词与更多的色彩展示冲淡,但仍然风格强烈。

刘健导演也一直在突破自己,不断进步。

青春好,好在我们可以自己挑片段去剪辑呈现。

用摄影打个比方,如果说很多片子都是油光满面的劣质糖水片,这部更像是添了青春牌UV镜的原图直出。

色彩 现实主义的视角,真实的内心世界,时代洪流下各自的抉择,晃动的青春岁月能且只能用动画电影呈现。

因为回忆里的色彩,和眼前的繁复纷忙妥协绝对是天差地别。

现实生活的色调,还是太过沉重。

追求热爱艺术的人,至今仍然会在现实中迷茫。

导演映后面对提问这样说:“去做艺术就好(大致意思非原话”,这句稍微改一下加入电影里,应该可以更明确一些主创的立场。

映后交流 而作为1994的青春回忆,最后也不是给一个假大空的团圆。

保留一些希望,足够诚恳也足够温情。

片尾字幕我是习惯性视而不见,因为故事本就已在故事讲完的时候讲完。

最后铺垫了很久的崔健,终于从扎眼海报变成了洪亮声音。

《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梅花香必自苦寒来 难免对生活有时失望,有时觉得乏味,有时欲言又止,或顾左右而言他 但我想艺术作品和创作是顶好的特效药 可以治没有感觉的病。

两场连看 去欣赏,去做艺术就好。

PS,难说丽丽爱小军,贝多芬和科特柯本哪个离摇滚近。

如果爱,至少更多去了解去给予,而不是只用自己的经验去靠近。

 7 ) 野生影评丨尝试回答《艺术学院1994》中抛出的三个问题

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笨重的甲虫在向上爬,跌落,再爬,再落,再爬……一定要成功,我在心中默念。

影片结束的时候,再想起这个开屏的场景,不由得发出疑问——我到底在期待什么?

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把这部作品带给观众?

自从2024年4月20日看过《大世界》被灰绿色的70年代氛围和粗犷的作画风格吸引,就一直期待着刘健导演的新作。

于是《艺术学院1994》上映当天上午10点就去看了,但是看完惹了一肚子火。

首先是这个故事和前作完全不同,比起说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多像是导演自己的大脑切片,是他自己的经历和回忆录。

一切都显得太过现实——主人公们在青春中迷茫,不断向身边的人、向自己、向空白的画布和蓝天追问,问什么是艺术,问什么是未来,问看得到看不到看得懂和看不懂的所有的事。

求问是一个过程。

于是这部作品就和记忆中的青春一样,没有结尾,没头没尾。

第二是影片分了明显的上下篇,但是由于篇幅限制或者是上映审核,下篇观感非常的奇怪。

就像是一辆载满了大西瓜的卡车,一路颠簸一路高歌,突然方向盘失灵,眼看着瓜果滚落炸裂、爆出红色的血浆,只能在驾驶位捶方向盘大喊:都TM全完了!

第三是我真的看不懂关键角色的心路历程:什么声乐系第一就突然下海当舞女了,怎么纯洁女神就和有钱男的跑国外了,呆呆的室友上哪就整个阳光开朗女朋友,还有张小军你不挺牛吗,面对喜欢的人怎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个故事真的,你上天涯论坛发发就算了,不用特意搬到大荧幕上,让观众坐在椅子上两个小时听你说。

后半段我真的是就靠揪我自己的头发,强行集中注意力在那看。

当然,如果我真的不喜欢这部电影,也不会为了它写这么多字。

整部作品最爱的是它的声音,包括配音和所有的采样。

配音其实不用说了,全明星阵容,找的全是演员和知名艺术家,每个角色,哪怕是只出现了两次的配角女室友,都特别特别个性鲜明、真实可触。

黄渤是真的逗,一听他说话就想乐;董子健的声音也超级有磁性,但是好像很久没看到他的影视作品了。

环境音真的有在特别用心去还原:在操场能听到广播朗读诗歌,过一会又有失物招领,说有人捡到一个饭盒;在宿舍里能听见隔壁咳嗽,在宿舍外能听到有人在看足球比赛,情绪激动往楼下扔啤酒瓶子;还有开头提到的甲壳虫,摔在地面,蹬着脚想翻身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如果我有盲人朋友,一定会推荐TA去听一听这部作品。

或许私信发给那个盲人脱口秀演员吧,等会儿就这么干。

声音之外,或许也是因为题材的原因,作画和情感的细腻程度也比《大世界》要好,前作经常是一个镜头,展现人物停滞思考,下一步直接就是行动。

这一部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要流畅很多。

大场景的绘制比如大桥夕阳、晴空蓝天、河和海边,也都特别美,大量的主观镜头,加上影院的大屏幕加持,其实代入感是很强的。

最后聊聊内容吧,作为被所谓的“南方艺术学院”拒之门外的、艺术史学的一知半解、始终对美院怀有滤镜的我,看这部片子常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它抛出了很多问题,还都是一些终极追问。

在这里,我挑了三个最关键的问题,整理了D教授的回答,结合自己的理解,以供大家参考。

01什么才是艺术,由谁来决定?

从问题本身看,涉及两个层面:一是艺术的本体论(什么是艺术),二是艺术的价值判断(谁来决定)。

历史上无数哲学家争论过这个问题,从柏拉图的模仿说到杜尚的小便池,艺术定义一直在被颠覆。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

传统的观点中,模仿说认为艺术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比如古希腊艺术和文艺复兴的绘画;技艺说认为艺术需要高超的技巧和精湛的手工艺,也有人说艺术就是要创造美、和谐和崇高。

现代主义的观点对传统有挑战,形式主义拥护者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本身的形式元素,而非模仿或叙事;也有人认为艺术的核心在于艺术家内在的情感或观念;还有更加叛逆的观点,认为艺术价值就在于对传统的突破、挑战既成的规范。

后现代与当代艺术则展现出更为多元的取向:观念艺术将核心置于概念或想法的传达,认为媒介与形式可以无限拓展;批判性艺术则明确将艺术定位为社会、政治与文化批判的利器;与此同时,观众体验被前所未有地强调,互动与参与成为重要维度;多元文化与边缘群体的艺术实践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认可,挑战着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艺术标准。

总之,艺术是在特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被认可为艺术的事物或实践,其边界和定义持续演变着。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艺术,由谁来决定?

其实决定权属于一个动态的权力网络,涉及艺术家、机构(博物馆/画廊)、评论家、市场(藏家/拍卖行)和公众的互动、协商与共识形成。

首先,艺术家拥有最初的创作意图和宣称权,可以说自己创作的就是艺术,但是至于其宣称是否能被接受,还要取决于其他因素。

第二是艺术机构和专家,馆长与策展人能决定哪些作品被展出;艺术评论家和理论家会阐释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影响公众和其他专业人士的理解;艺术史学家能通过历史研究,构建艺术发展的谱系,确定经典和标准;艺术学院和教授能影响和塑造下一代艺术家和艺术观念。

第三是市场和收藏家,画廊与艺术经纪人能推广和销售作品,影响艺术家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拍卖行能制造市场热点和价值标杆(尤其是金钱价值);收藏家的购买偏好更是直接影响了艺术家的生存和市场地位。

第四就是公众和社会,普通观众通过参观、讨论和消费衍生品,能影响作品或艺术家的普及度和文化影响力;社会思潮、政治环境、科技发展也深刻影响着艺术作品的形态和被认可的标准。

综上,艺术的决定权是流动的,没有任何一方有绝对的权利,各方在艺术场域不断协商、竞争甚至是冲突,共同描摹出艺术的形状,但是公众的接受度一直是艺术“合法性”的重要基础。

02艺术是不是表现美的,什么是美?

这个问题指向的是艺术与美的关系,以及“美”本身的定义,是美学史上最核心的争论之一。

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析:首先,艺术是否必须表现美,答案是否定的。

经过漫长的发展,艺术的核心功能已从单纯追求“美”扩展至表达观念、批判社会、传递情感、创造体验等多元维度。

美可以是艺术的一种结果或手段,但绝非其必然属性或唯一目标。

当然,从古希腊到19世纪,“艺术即创造美”是主流观念。

但19世纪中后期现代主义带来了冲击和转折,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认为,艺术可以表现痛苦、扭曲、丑、荒诞等强烈情感或内在真实,“真”有时比“美”要更重要;形式主义关注线条、色彩、构图本身的逻辑与张力,超越了对传统“美”的追求;先锋派更是刻意反叛,拥抱偶然、粗粝和现成品。

二战后,后现代与当代艺术,让美被彻底解构和多元化。

观念艺术认为核心是传递思想或者提出问题;批判性艺术认为首要目标是社会政治批判,经常采用令人不适、震惊甚至是丑陋的形式来表达以达到警醒效果;多元文化视角下,承认不同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体系,比如承认非洲面具的力量美,日本侘寂的残缺美等等。

同时,在当代艺术中,仍然有大量的作品追求视觉愉悦或感官体验,但是“美”已经不再是必须或者唯一的标准。

至于什么是“美”,并不存在定论,但有以下主要理论流派。

客观主义者认为,美是事物的固有属性。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认为,美在于数学比例、和谐、秩序,或是“理型”的显现;中世纪体现神圣秩序,认为美是上帝光辉的反映;启蒙时代人们试图寻找美的普遍法则,如对称、均衡、统一。

主观主义者认为,美存在于观者的感知。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大卫·休谟认为美源于个体的经验、情感、联想和文化背景;康德提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认为美感是不带功利心的纯粹愉悦感。

关系论&情境论认为,美并非纯粹客观或主观,而是特定对象在特定文化、历史、社会语境中被建构和认可的价值。

美的标准也随着时代、地域、文化、群体不断流动,例如如唐代以丰腴为美,宋代转向清瘦;不同文化对肤色、体型的偏好差异极大。

美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优美”普遍和谐、精致,令人愉悦;“崇高美”往往是巨大的、令人震惊敬畏甚至是恐惧的;“悲剧美”通过苦难展现人性的深度与尊严;“荒诞/怪诞美”打破常规,能引起震惊、幽默、反思等复杂的反应;“不完美之美”则欣赏残缺、短暂、质朴等特点。

总而言之,“美”既是感受也是判断,涉及感官愉悦、情感共鸣、智性认知(理性思维、抽象能力、概念化和批判性反思)和文化认同。

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的标准,它深深根植于文化背景、历史语境和个人经验。

理解美,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密码与时代精神。

03艺术作品究竟是要展现个性还是追求共性?

艺术作品的“个性”与“共性”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处于一种相互缠绕的动态平衡。

从历史视角来看,艺术作品已从“共性规范”抵达“个性解放”。

在前现代艺术中,共性处于主导地位,宗教艺术服务于教会,宫廷艺术往往要遵循贵族的趣味;现代主义革命推动艺术的个性觉醒;后现代至今的艺术,则正在重新发现共性。

例如观念艺术选择用共性符号批判社会,参与式艺术让观众共创以消解作者的权威;身份政治艺术用个体经验为群体代言。

从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来看,可以拆解为四个层面:1)在创造动机上,艺术创作往往始于艺术家强烈的个人冲动——表达独特的情感、体验、观念、梦境或对世界的个人观察,这是一种内在的、不可替代的驱动力。

然而,即使是极其个人化的表达,其动机深处也潜藏着与外界沟通的渴望。

艺术家希望自己的感受、思考能被理解、被共鸣。

同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应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文化议题或集体经验。

2)在形式语言方面,艺术家通过独特的风格、技法、符号或媒介选择来确立自己的“艺术签名”,这些形式语言是艺术家个人视觉思维和艺术理念的外化,具有高度辨识性。

然而,个性化的形式语言并非凭空产生,它建立在艺术家对既有艺术语言的深刻理解、学习甚至反叛之上。

艺术家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如色彩理论、构图法则、材料特性、艺术类型惯例等)才能有效地、甚至颠覆性的进行个人表达。

3)从接受效果看,作品的独特个性(强烈的个人风格、新颖的形式、与众不同的观念)往往是首先抓住观众吸引力的关键。

然而,作品是否能打动人心、产生深远影响,关键在于它是否能超越个体经验,触及某种普遍性。

当观众在艺术家个人化的表达中辨认出自己也曾体验过的感情,或在艺术家对特定群体和社会现象的关注中看到自身处境的映射时,深刻的共鸣(共性体验)就产生了。

4)从历史价值的维度来看,艺术史的进步往往由那些敢于打破常规、展现强烈个性的艺术家推动,TA们挑战甚至重塑了既有的艺术标准(旧的共性)。

但这些具有革命个性的作品,其历史价值最终在于它们成功回应或者重新定义了其所处时代的核心精神议题、集团困惑或美学追求(新的共性)。

总的来说,艺术的本能是个性的,无个体视角的“艺术”只是装饰或宣传;艺术的生命在共性中延续,无法沟通的“个性”最终会沦为空洞的呓语。

伟大的艺术往往是个体灵魂的彰显,却让所有人在其中照见自己。

04综合以上三个问题和答案,我们终于可以更好的理解《艺术学院1994》。

它的表现形式是高雅的,故事内核是庸俗的,但是确实能调动我们心中关于青春的回忆和体验,甚至能让我们在这个高速的时代重新坐下来讨论“什么是艺术”,就已经可以了。

最后,结尾的黑底白字不用看,但我也不认为真正的结局是与其相反的。

给我信心的主要是片尾崔健的音乐《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

结合前面主人公的台词,痛苦才能催发出艺术,在这个漫漫雪夜,我相信,又一个国画大师,诞生了。

另外,真的想说,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对长发文艺男的迷恋啊!!!

张小军,你明天有空吗?!

编后语:笑,我要是把以上内容背下来,穿越回大三,说不定就有勇气去参加“南方艺术学院”的考试了。

叠甲:没有写过影评,第一篇不像影评的影评,献给最亲爱的《艺术学院1994》。

 8 ) 朋友说我长得像郝丽丽

看完这部电影心中感受颇多,但是就像这碎片般的叙事一样,缠绕着我的更多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反复品味许多桥段,越发感到惆怅。

朋友说我长得像女主,再加上这部电影是以我的本科母校为原型背景展开的,那我说我不得不看看了。

本没有抱太高期望,因为看介绍感觉是那种大闷片,还有人说是艺术学院版的《银河写手》,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我个人蛮讨厌银河写手的,全片都是影视圈内部一些孤芳自赏的文艺逼的加密对话轰炸,且充斥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但是看完《艺术学院》后,我想说这两部影片并不能相提并论——《艺术学院》对于艺术学院的学生来说是私人又普适的,它真诚、有点清高却不矫饰,我们都能在这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还有许多熟悉的朋友、老师的身影。

如果你来自艺术学院,你应该会喜欢它。

《艺术学院》讲的是一群面临毕业的南方艺术学院的学生的生活,它没有符合救猫咪节拍表的波澜起伏的剧情,整体充满着对于“艺术”用力但迷茫的求索。

到影片最后,他们也没有找到答案,只是无奈地被时间的潮水推到了属于每个人的岸边。

30年过去了,艺术学院毕业的我们看似多了更多选择,实则依然陷在同样的困境里。

甚至我们比那时候的他们少了很多对艺术不顾一切的热爱,学会了向现实的泥淖妥协。

我们确实也和他们一样天马行空地一边喝酒一边谈论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可大多数初入校园的我们甚至就没有幻想过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艺术家”。

我们和剧中的角色一样,最后选择去做一些“不艺术”的事情养活自己,为自己的艺术梦想存钱和幻想。

但是在时间的洪流里,太多东西会被弄丢,蓦然回首时,发现我们离艺术已经越来越远了。

片尾的字幕交代了主角们的未来,其实我觉得此乃闲笔。

其实停留在那场雪就足矣,青春总是这样无疾而终,不必强行圆满,开放式结局也是一种留白美。

不论如何,这也算是主创的美好愿景,愿艺术还是可以给所有真心热爱它的人一些正面的回馈吧。

不过如果是为了过审才这样做,那倒是和张小军的遭遇形成了互文,至此已成艺术。

主角们毕业了,我也毕业了。

毕业典礼当天,我很奇妙地遇到了许多很久没见的人,曾经的朋友、敌人……仿佛是老天安排的一样。

一切过往的爱恨仿佛都灰飞烟灭了,潦草又匆匆地,冥冥之中仿佛在提示我“赶紧多看他们一眼啊,这辈子可能是我和这些人的最后一面了”,我昂起脖子、看了又看一些人的背影、或是赶紧转过头去假装什么都没看见、或是害怕看见故作轻松地走远,说不出什么多余的心情,只剩一丝淡淡的忧愁。

就是这样一部文艺的、淡淡的片子,在淡淡的毕业季,掀起了我心中涌动的波涛。

它并不锋利,却轻轻地“刺痛我”,又让我笑中带泪了。

 9 ) 简评《艺术学院1994》

对于热评第一我一开始也确实感觉关于艺术的讨论不够深刻,不过今天在FIRST的返场谈中听了制片人杨城老师的分享,介绍导演刘健的创作初衷是回忆。

我私以为既然是回忆那肯定是对现在的不满,甚至是质问和对期望能出现像那个年代一样的艺术井喷盛况,应该更具有深度,所以这样的讨论当然是浅薄的。

但是后来杨老师解答了我的疑问。

他介绍说那个年代极其特殊,一些新思潮在当时的讨论的确是浅薄的,为了避免虚假,所以需要尊重事实,不过两相比较到底是选择哪个,我想需要看观众的选择。

总体而言还是很不错的,因为以动画的形式去表现那个时候的背景,是既新颖又格外有趣,我尤其喜欢最后马小军躺在地上,往上望去是纷飞的雪花和爆炸的烟火混合成他眼底的世界。

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因为之前教授批评主人公的画时,镜头只是轻轻一扫,我并没有看清,但好像和结尾马小军拿起笔画时,镜头仔细描摹的有些像,那马小军到底是重新画了吗?

还是在经历过后发现自己仍然坚持之前的看法,而整部影片最后也只有他坚持了艺术。

是这样吗?

朋友们你们看清了,最后那幅和之前的一样吗?

 10 ) 电影里没妥协的部分可能现实里妥协过了。。。

预警,轻微剧透~不得不说这个电影从看海报到故事简介就很吸引我,作为一个早起困难户,也拼着抢了首映场。

电影的开头给我超大的惊喜,熟悉的影星(的声音),密集的台词,一些(有年代感)的笑点,直接让我梦回冯小刚早起贺岁片《甲方乙方》《大腕》的那个时候。

比较可惜的是接下来这个台词的密度没顶上去,节奏开始拖沓。

中间几个地方的美术很惊艳,尤其是年画娃娃抱着各种日本先进电器、大金表、小汽车环绕着“圣母”lili出现的时候,谁能想到缪斯lili既能披着virgin mary的蓝袍,又能带着三圣母飘带,东西方圣母合二为一!

年画娃娃长翅膀还能射丘比特之箭呢!

另一个夕阳下的场景非常诗意和中国,但我觉得外国观众很难能体会到“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

准确的说这个电影根本不是一个参赛片,也完全没考虑到外国观众能不能看懂。

然后不得不说这个电影让我觉得最难受的就是场景和人物的割裂。

特别像是场景画完了之后没钱了,人物只好找“学了三年动画,毕业作品。。。

”的同学顶上。

人物过多的留白,超低的帧率,毫无情绪的特写,感觉都对不起场景里的细节,这个时候如果再没有台词顶上去,就让人非常想睡了。

配乐有点偷懒了。

另外最后的字幕交代一下故事的结局确实没啥必要,但是我能感受到,这可能也是为了拿到龙标的妥协之一。

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看不妥协的版本吧!

🌟🌟🌟如果配音表里有你特别喜欢的演员/明星,那可以看看。

抢到首映但是没有映后谈,可惜。

《艺术学院1994》短评

刘健是个绝佳的时代环境侧写师,可惜这一部多少有点沉溺于自我投射,让时代成了配角。不过最后那张画是真的好,配上崔健的歌是真的震到我了。

6分钟前
  • マクガフィン
  • 还行

莫名其妙地一张折价票包场,没人检票,可以躺在影厅过道里看;散场后到便利店买水,碰上买套的黄毛,证明不了自己成年,急也没用;等网约车的当儿碰上顾客和司机争执,一个要求酒吐车上了就得赔二百另一个不掏钱。几个事儿就凑一块了,真还行,挺艺术的。(聊点片里的,就一句,崔健那首听完走就行,后边就跟艺术没关系了)。

7分钟前
  • 別國他渡
  • 推荐

中间陈粒唱歌的意义是?

10分钟前
  • 中麦草
  • 还行

连一些最常识性判断都无法达成,比如《艺术学院》显然不是关于“艺术是什么”的空洞讨论,反过来,正因为那代人知识和出身上如此贫瘠,但精神上又似乎很“理想”,同时也和每一代中国人同样的犬儒、庸俗和世故,才有了电影里那么百无聊赖的,开口闭口艺术,却又无能和匮乏的现实生活。相反这部电影不仅不空洞,却是高度写实和诚实的,那代人至少还困惑过艺术是什么,这可比评论区嘲笑艺术出现了多少次的评论来得真挚和具体。此外,这部电影的究极气质,与刘健贫困且极简的“缺帧”美学,达成了一种另类和谐。那真是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共时存在的中国,就更别提中国艺术家了。混沌、幼稚、哗众取宠又偶尔闪烁着光芒的一代人。

15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5.5。可以輕易撥弄起最表層的nostalgia情緒,但扒開一瞧滿是cliché和name droping。彷彿參加了一次大一學生的聚餐,聊得熱鬧非凡上天入地,細想來卻陳詞濫調空無一物。不太明白這個題材為什麼非要做成動畫,每一處人物特寫都絲毫察覺不到情緒變化所對應的面部細節。對比把南京的物候和煙火氣揉進每一個鏡頭裡的《推拿》,劉健對地域氛圍的處理近乎削減到只剩下著名景點的空鏡頭。

18分钟前
  • Orpheus+
  • 较差

5分钟就想退场,第6-45分钟在说服自己不要睡着浪费票钱,后面放弃挣扎了。人不能难为自己

21分钟前
  • momo
  • 很差

用类似今敏的画风讲一个新浪潮式的故事,想法挺好的,但聊的艺术和展现的生活间有种割裂,都显出了生硬,包括无疾而终的爱情也是……

22分钟前
  • #良民#鱼某
  • 推荐

很不错的动画电影,70后的青春,90年代的懵懂、好奇和思辨

23分钟前
  • 一了
  • 推荐

什么垃圾

27分钟前
  • CHILDISHCHANGE
  • 较差

人生果然是又得有失……今天临时收到了《艺术学院》,但是因为转场时不熟悉17号线坐过了站要赶不上,忍痛把我抢的头一张票,《梅的白天与黑夜》给转了😭《艺术学院》的映后也没有听完,有点可惜。我还挺喜欢的,可能是因为我和导演那个年代稍微接近一点儿吧。虽然不是学艺术的,但是回想起大学时的状态,也是这样好奇迷惘,常常在形而上的问题上较劲。张晓军和丽丽在大桥上看夜景聊天,他们开心又紧张,互相喜欢却也没有表白,我也好久没有这种被酸涩的爱情触动到的感觉了。映后发现许知远就坐在我后面,对谈的主持人刚好也是昨天遇到过,在西四吃羊肚时一块儿拼过桌(今天才想起他是资料馆的老师。)朋友说这是电影节的欢聚,说得真好~

31分钟前
  • voiwereni
  • 推荐

本来还想试着夸一夸来着,结果被片尾字幕交代的角色后续给恶心到了,何必呢,有谁会在意和相信你的自我感动。

3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较差

有趣的是,短评中大多对于文本内容的批判,也是这部电影对自我的嘲弄本身。时隔多年之后,无论我们变成如何可恶的成年人,无论怎样理性地回看荒诞岁月里可笑的爱与愁,那些笨拙的金子般的骄傲、坦诚与困惑,才是那个自由时代真正宝贵的东西。愿你的痛苦与时代的痛苦相连,愿你在痛苦中创作出真正伟大的作品。

34分钟前
  • tankry
  • 还行

看电影前期待的是90年代自由蓬勃的文艺氛围和时代感,结果电影里只有布景的作用。对艺术和爱的讨论太抽象空泛,也没有新的有趣的观点,给人的感觉这些人并不真的很爱艺术和生活。漫画风格和配音莫名也有点割裂…(太受不了掉书袋的文艺男了!and女性角色塑造的是个啥?

39分钟前
  • 请海喝酒
  • 还行

BJIFF. 映后导演制片交流场。刘健半自传性质的文艺动画巨制,选择与《大世界》截然不同的类型内容与叙事方式,唯一相似的是以繁多对话制造黑色又钝感的笑点,但关于“艺术”各种角度各种维度的讨论繁杂且重复,人物性格开头鲜明往后却回落俗套,收尾更是如片中鹅毛大雪一般茫然无力,全明星配音阵容增色不少,OST不错。with宝宝。

44分钟前
  • SleepWalker
  • 还行

#Berlin 没有共鸣,对白长到以为是在听书。在柏林电影节看过的片子里面,是观众中途离场最多的电影。这片子难道不是PPT?

45分钟前
  • Elephant.
  • 较差

耽于过往也是一种自恋,影片是比较私人的表达,也认出了很多熟悉的地方。值得回味的是人的记忆是会被某些声音调动起来的,这部片子里,除了主角们那些不着调的迷茫对话外,我在努力辨析饭店的收银声,街边的广告声,磁带里的音乐声,江边的汽笛声⋯⋯一切都模糊得失了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请了众多有名的演员用声音来助阵已经是一种商业考量了,从整体节奏来看时下的年轻人应该是比较难买账的。

50分钟前
  • 江南小野田
  • 还行

电影不在于精不精彩,而是真不真诚。

54分钟前
  • 铭墨
  • 力荐

充满自以为是的俏皮话。“艺术”二字恐惧症。不过papi的配音确实意想不到。

57分钟前
  • 不让名字太长
  • 较差

回顾了自己大学时候的梦

59分钟前
  • Dustbunny
  • 推荐

看下來很舒服了,“藝術”這種敏感話題能拍成這樣不錯了,畢竟龍標片了,情懷,行話,對話的症候性都設計到位了,該寫實寫實,要發揮也有點發揮,有個這樣的片挺好的,不苛求不苛求,韻到味就好。

1小时前
  • Voll-Lo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