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警察找凶手的经典题材,老故事讲出新花样,警察站在凶手的角度,尝试不一样的手法去破案。
杀人凶手的麻木,无差别杀人,钻法律的空子,无疑将观众的愤怒推上了极点。
身为警察,也许再碰到这种案件的时候,很多时候,受现实影响,做不到从始至终的坚持不懈。
于是编剧就给安排了警察也是受害人的桥段,在我看来这是高明的,如果没有这么一层关系,警察做不到这么了解杀人凶手的心态,也不会这么孜孜不倦,我们普通人,往往生活中的琐碎都会压垮我们,更何况,对如此狡猾,身手如此好的凶手。
本片情节安排有很多新意:1.凶手的冷漠无情,凶手在片头就用刀抹小餐馆老板娘的脖子,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为了惩罚警察而已。
小餐馆老板被杀本片并没有大篇幅的去讲杀人经过,但就是这样一件平淡无奇的事件就道出了凶手的可恨之处,而且10条人命,这样的数字已经足够震惊。
而后面,警察的女友,被真凶手侮辱还有了小孩的情况下,还是被杀害了。
在面对自己被抓的情况下,模仿受害人的生前求救的样子。
这样的凶手杀人只是证明自己的能力,足见其可怕。
真凶手模仿受害人被杀前求救2.受害人凶手之间联手,中间穿插了两次大联盟尝试杀凶手的情节,足见受害人对凶手的恨之入骨。
受害者联盟3.杀人凶手出书,并公开承认自己是凶手,只因过了公诉期,肆无忌惮的钻法律的空子,这样的idea真心是不错,并且还给假杀人凶手安排了一副好皮囊,在没有找到真凶的时候,我相信,观众跟我一样,应该也是快被气死了。
假凶手新书见面会4.假凶手是为了引出真凶手,真是煞费苦心的制造动荡,先是挑衅受害人,后面又是找警察对峙,表示自己的悔恨之心,将媒体舆论推到最高,引发真凶手的嫉妒心,说实话,众多举止可谓是以假乱真。
假凶手面对受害人父亲制造舆论曝光5.虽说这是一部比较严肃悬疑的片子,但是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也加入了很多搞笑的成分。
监狱里的脑残粉一方面比较戏剧,另一方面也真是讽刺了当下某些没脑子的粉丝。
脑残粉强行握手6.假凶手也是受害人,而且一切都是受害人们和警察的安排,也将本片推向高潮。
真相大白7.警察的女友是个那么美丽动人的姐姐,然而却被无情杀害,可以较高程度的引发观众同情心。
小姐姐妈妈不喜欢自己男友,妈妈生前没有对小姐姐好一点,而男友也没有好好照顾到,无疑也在告诉我们对身边的人真的不要刻薄,因为明天和意外你不知道哪个先来。
警察的女友总的来说呢,韩国的很多电影对韩国当下社会问题会进行放大,意在指导人们从影片本身出发去诟病某些社会现象,如《素媛》就在告知反应韩国法律条文的不完善,这部片也是极力讽刺了韩国现下对刑事案件追诉期的问题。
我们经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同样也高于生活,电影在很多方面选中现实的某些点放大,给我们现实生活更多有意义的指导。
今年2月18日,朴施厚先生不幸落入了一桩令他几乎身败名裂的案件。
这部影片就如同谶语一样,预言了他戏剧般跌宕的人生。
我很庆幸,在他的不幸发生之前,他已经取得了大荧幕的首张入场券。
这样的一部电影在他挫折的演绎生涯中,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细细观察了施厚先生的表演,回味了又回味。
可以说,这是一部标准的商业片,卖点是动作和悬疑,编剧就是凭借这两点卯足了劲儿攥着观者的心。
尽管电影的思想性和故事格局都非常有限,但故事的基本节奏把握得不错,各种元素的运用使得影片也颇为精彩。
施厚先生,在影片中的表现如何呢?
爱之深、责之切,我给他的表演打分为B+。
朴施厚先生是一个标准的善良、痴情男子的形象缔造者。
一直认为,由于韩国的偶像剧的生活化,很多演员其实是带着本色出演的。
为了演戏的梦想,从乡村来到城市里的他,带着一份天真的执着坚持了十年。
纵观从前施厚塑造的角色,心灵都是温和、淳朴的,只有《家门的荣光》里一开始以刻薄、腹黑、强悍的形象示人,为了爱人也全盘悔过,被教化成一个向善的人了。
他的魅力如他的个性,从来不是具有攻击性的,是需要至少有20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观者慢慢地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去感受的。
这样的一个偶像剧演员,能够怎样出演大荧幕?
动作方面:施厚先生最关键的两场打斗,一个是在车上,一个是在电梯里。
车上的打斗很好看,是由于多方演员参与和剪辑的功劳。
而身着浴巾,刚刚被蛇咬过的施厚先生,在车辆的高速碰撞和行驶之间,显得掌控力不足,打斗的能动性也不足,他的身板略微有些白皙、瘦弱。
在电梯中的打斗,施厚先生的表现是不错的,小空间的几次交锋和摔打都很真实、硬朗,运用了一些智慧,对受伤的演绎也很扎实。
由于这是第一次拍摄如此高危的动作戏,与之前电视剧里的花拳绣腿不能同日而语,他也曾经表达了自己觉得太过辛苦甚至萌生退意的想法。
感谢他的坚持,虽然施厚先生离武打影星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但这一切都成为施厚先生演绎路上珍贵的课堂。
心理方面:偶像剧出身的演员擅长刻画一些细微的心理。
可惜在这部电影里,施厚先生的发挥空间并不是很大。
一个电影角色在短短两个小时内能够闪闪发光,在于他瞬间的爆发力和对人性深度的解析力。
可以说,这部剧对于施厚来说,有几个短促的经典桥段,但没有更深层的挖掘。
最初他的每一次出场都靠音效和故事情节的“镁光灯”,他的光彩熠熠是刻意营造的,人偶一般。
有两场戏,施厚先生演绎得很到位,一场是下跪赎罪,一场是喝红酒,从他微妙的面部表情的特写里,我看到了之前从未见过的、陌生的“恶”。
因为剧情的需要,施厚先生的角色从电影后三分之二处出现反转,他摇身一变从嫌疑犯变成了受害人,整个人物就显得更没有着实感,也就是说很容易滑向两边都没有诠释好的深渊。
与拍偶像剧变拍摄边创作不同的是,电影的剧本是事先设定的,人物是完整的,演员的创作是封闭性的。
电影里美男“杀人犯”的“恶”,是受害者“演”出来的。
不应该只是舞台上的那些没有灵魂的闪耀,而是带着受害者深重的痛楚的一层带血的外衣。
这个“杀人犯”,面部可以重生,人性是一以贯之的。
如果没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个性伏笔,施厚先生就仅仅是在用面部的悲喜在出演了。
看罢电影,有些小小的失望,希望施厚先生演出十足的恶人的心愿,还是落空了。
施厚先生的帅气是有目共睹的。
用我这不客观的眼睛,已经看不到还有哪位男星像他这样拥有优雅出众的容貌、身材和声音。
曾经很为他痛惜,焦灼于事件未有真相大白前,他所受到的种种能致人于死地的攻击、谩骂。
那时我明白了,为什么说在神赐予人的诸多惩罚中,最可怕的是语言。
只是,仍然疼惜着他想要继续演戏的想法,无论遇到什么,都还是完好如初的对于事业的坚持和对于梦想的追逐。
就算不能再出演偶像剧,做一个演者吧。
尝尽人生百态之后再走上大荧幕。
有了这种非常的磨练,才能不断地为角色注入一些新的个性和深味。
演绎的方向很多元,可塑的人性很宽广,希望施厚先生在演艺的道路上认真琢磨,仔细体会,终有一天在大荧幕上演出的“恶”和“痛”会更加着实。
所以施厚先生,一定要继续加油!
像在过去的人生中所准备的,所做的那样。
开场追逐戏追到天台,可以先开枪打伤嫌疑犯一条腿,这样不就早抓住了吗?
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有点脑残吧。
或许算作这部电影的美中不足,看着太着急!
就像韩国其它几部片子,虽然拍的很好构思很好,基于真实案件,但共性就是好几部电影里面面对真凶时候,就感觉一下子故意脑残,看着真是干着急!
要是能处理好这个问题,那影评至少再多半颗星。
细节硬伤太多,逻辑不严谨,前三分钟的追逐戏我甚至一度以为警察的手枪里面没有子弹,后来开枪直接给我打懵了,早为什么不开枪?
后期的追逐戏也太假了,他只是一个杀人犯又不是超人,为何战斗力如此强,而多年老刑警又自带仇恨buff,为什么战斗力如此弱?
总结来看就是为了反转而反转,进而夸大了警察的无能和懦弱,推动情节进行的细节太刻意,有失韩国电影的正常水准,三颗星真的不能再多了。
本以为看完电影就洗洗睡了,没想到片子最后还是触到我的G点了。
(1)如果没看过《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孩子们》这三部电影这片子我会给四星,但无疑我是知道韩国历史上这三大悬案的。
于是这部电影就只是导演编剧们对《杀人回忆》的一场意淫了……十恶不赦的boss最后挂了总是大快人心,何况还挑了一个那么猥琐的演员,如果最后郑在泳没弄死他,估计我今天晚上都得睡不安稳。
但越是这么顺理成章,电影就越单薄的禁不起推敲。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永远都有份最好的剧本。
太多直接的正面冲突反而弱化了故事本身给的冲击感和压迫感,于是开场时候主角与反派间的动作戏无疑又回归到最弱智的警匪老套路了……一上来将近八分钟的打斗追逐,最后主角用枪指着反派大喊不许动,拿出手铐的瞬间,我的心就凉了,因为知道一部好电影就这么被毁了。
好吧,其实我们应该有这种觉悟,故事就是故事,但总觉得一个好的编剧,不应该如此弱化人物。
观众不是傻子,故事里的人物也不是……不过韩国的电影有个传统,一项喜欢弱智化警察,大多都是冲动无脑型占多数。
接下来的剧情开始中规中矩,该挖下的坑尽量深挖,剧情的峰回路转永远都是最能抓住观众眼球的。
帅的掉渣的"凶手",复仇者联盟,面具邪恶大BOSS,无脑的警察最后成了诸葛亮逆袭全局。
这一切的一切,太符合一部电影所需要的了……但这个局视乎布的也太深了点,以至于深的朴施厚随时都能被挂了,如果复仇者联盟们稍微被编剧提高一点智商,结果一定很可怕,当然是么说很吹毛求疵了。
故事的最后还好,没苦逼的彻底沦为无耻的老套警匪剧。
如果最后郑在泳没弄死那货,而要是说了句“还有10分钟诉讼时效才过期,你应该接受法律的审判。
”估计我今儿肯定不能写这篇影评了,凡是裤裆里还有个东西的爷们,最后肯定得弄死那货啊。
当然,如果是在我党自导下的电影,结局八成会是我想的那样,和谐社会,公务人员有法制精神才是关键。
(2)其实,我今儿主要是想说关于,死刑诉讼时效的问题的。
我一直很难理解法制的精神到底是什么,难道就是只是单单的以法律为一切的准则嘛……韩国死刑犯的诉讼期限为15年,于是围绕这件事情上,韩国拍过很多类似题材的电影。
也有国会议员提案要延长至20年。
法律的准绳有的时候让正义完全不知所措,每当这时候我脑子里总能想起《一级恐惧》里爱德华诺顿那最后一笑,视乎在说真正的正义法律根本没这个能力去声张。
如果最后故事仍旧回到电影里,有人能接受那个猥琐变态的家伙大摇大摆的走出法庭无罪释放吗?
我国对死刑诉讼时效是20年,理由是为了减少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节省司法资源。
于是你若能成功的在我们神勇的人民警察的法网下躲过20年,恭喜你,无论你曾经多么罄竹难书都将回归成良民。
于是,无论如何我也不敢去假象有过多少这样的事情发生过。
亦或此时我仍旧迷茫与法律的精神和本质。
若非人在做天在看,就真的是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吗?
法律在罪恶的面前没有妥协,哪怕是一万年,哪怕是就此殉道。
我的确是因为《清潭洞爱丽丝》里,朴施厚诠释的犯抽会长才喜欢朴施厚的,接着他首登大银幕的电影处女秀《我是杀人犯》就一直被我搁置在“想看”里。
好巧不巧的,最近成了强奸嫌疑犯后,他的这部片子也能看了。
第一时间看完,如果砍掉最后10分钟非要伪装高潮的追逐戏,在演播室一枪将凶手毙命,大快人心,反而干净利落,那么就是我认为的5星片子。
韩国犯罪类型片,看过不少,最深的印象,就是一直在抹黑韩国警察,他们一直是吃干饭的。
此片反倒是给我个惊喜:警官崔亨丘在前半部分表面上是个自暴自弃、无能酗酒的烂人,而结尾这烂人设计的复仇计划堪称天衣无缝。
所以说这部片子的悬疑部分可以打满分,很难猜到结局。
这不正是悬疑片的魅力所在嘛!
小细节的处理也不错,表停不停只是小伎俩而已。
郑在泳的演技可圈可点。
但朴施厚所饰演的这个角色,换个花瓶美男子一样会演得很好,就看导演怎样指导演员了。
1-既然犯人有这么强的反侦查能力,为什么连时间这点多注意不到?
在即将15年或者刚过15年这种最重要的时间节点难道不应该更加谨慎最起码超个两三天再出来吗?
2-不太懂韩国司法,如果根据剧情15年前的18日到15年后的19日只是粗略按日期的话犯人应该很清楚自己逃脱诉讼的日期等过了再出来露面,难道连一天的时间都等不了么非要在当天。
但是剧情里是精确到甚至分秒的,那更不合理了,因为没有考虑到15年里闰年的情况,15年前的18日现在应该不是刚好19日。
3:剧情里讲述的是崔班长先和李斗石演戏,然后后来才有了关键性的录像带,也就是说他们俩一开始是没有发现犯罪日期对应的诉讼日期最后时限的,也就是说他们俩只是单纯在即将过诉讼时效的时候最后试一下?
那剧情就显得过于碰运气,个人觉得应该改为在大家都觉得即将要过诉讼时效的时候,犯人因为逃脱的得意才把录像带寄给崔班长炫耀,然后崔班长发现了这个关键的时间,并在最后的时间里和李斗石演这么一出戏迅速把犯人逼出来更合理一些。
就像道脑筋急转弯谜题一样,整体是个聪明的好点子,答案却无聊透顶。
电影的开局非常好:酗酒的疤面警官一瓶酒喝下去,旧日故事像呕吐物一般肮脏有力的涌上来,配合冲破玻璃窗的画面,回忆野蛮的打入现实,不用过多的对白,观众直接可以从视觉上感受到失败的追捕对疤面警官的打击有多大。
紧接着矛盾升级:1.过了诉讼期的美男杀手主动现身,以身试法,挑衅社会;2.媒体推波助澜,脑残粉丝跟进,拷问人性;这里我推测故事有两种发展可能,1的思路,接下来的故事可以是疤面警官质疑美男杀手身份,两人各说各话,讲述一个罗生门样的悬疑故事;2的思路,那么美男杀手的真实性则毋庸置疑,唯利是图的媒体在看到他身上的商业价值后,便不在介意他的过去,反而极尽追捧,更培养了盲目的粉丝;于是新的价值观与老派的道德相冲突,现代媒体所起的作用开始令所有人怀疑。
在我看来,导演只要选择好发力点延伸下去,把矛盾放大,说透,做极致,就完全有机会撼动个中翘楚之作《杀人回忆》的权威或者打造出一部电影版《黑镜》。
不幸的是,鱼与熊掌兼而得之的野心使导演将两点揉在一起,妄图囊括机智与流行,最后导致讲述故事完全失去了重点。
事实上,出乎我的两点推测,娱乐至死的商业大旗横空拔起,“受害者家属联盟”大煞风景的粉墨登场,暗杀与拯救,飞车与打斗,在这一系列几乎是此类影片标配的画面中,所有的东西都是陈旧的、似曾相识的,在这里我实在不愿去回忆这完全冗余的情节,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把本来可以节奏清晰的影片切割的支离破碎,把90分钟可以讲得干脆利落的故事生硬的拉长到120分钟。
直到蒙面人J出现,故事走向了第三种可能,我想大部分观众在对比蒙面人J和耍了一个多小时帅的美男杀手后,都会同意那位警官所说的“你看看他的脸蛋,这个哪是杀人犯的面孔?
”而蒙面人J摘下面具露出猥琐的脸后,剩下的那部分观众应该也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最后一场象征性的三方辩论会,美男杀手仅稍微作势抵抗了一小下,就承认了骗局,随着早已被猜到的所谓情节反转,谜底揭开,影片不可救药的走向了平庸,导演也适时的又加入大段飞车戏来盖棺定论,彻底打消了仍怀有期待的观众的最后一丝念想。
也许三方辩论中插播的那条奥利奥巧克力派广告才是一切的答案,商业诉求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无论基础多好,想法多妙的影片,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它轻易的杀死,而这个杀手至今仍逍遥法外。
西安钟楼旁边的电影院,VIP厅空间较小#22年后的自白:我是杀人犯# 第一次在U+Cinema(钟楼店)看电影,哪哪感觉都好,电影院外面有很多玩的东西,因为是我自己去的,所以就看着其他人在玩。
电影院影厅设备很好投影仪灯、杜比音响效果都很赞,好长时间没到设备这么好的影厅看片了,可能是因为我是在VIP影厅吧#22年后的自白0111# 怒赞这部电影就两个字“完美”。
#电影22年后的自白# 完美1,时不时的特写转场和声音转场剪辑,链接的天衣无缝;完美2,故事内容在现实和过去、电视机和室内外、真实和虚拟等不同场景切换,其中还介绍了日本电视节目录制演播厅,满足观众观影的猎奇;完美3,节奏快慢结合,转场音乐让我联想到了《罗拉快跑》的音乐;完美4,犯罪悬疑又不恐怖,全片高能,剧情不停地反转,每一个场面都不能漏掉,全程憋尿不舍得上厕所。
完美5,渐显日本历史、法律制度、政府、媒体、名人、大众、潮流元素等,文化道德与人际心理融为一体。
10年隔壁国就已经拍的这么游刃有余了,不仅把犯罪题材玩的那么花哨,顺便还讽刺了自己的无脑粉文化,真的是有点套路在!
设定确实都不错,一上来因为不能给母亲报仇而自杀的小伙子,变成了向世界承认自己是罪犯的朴施厚,破案不得而且女友被杀的警察自己写了本书,并且设局让朴施厚引诱真凶出来!
期间朴施厚被整的好惨,又是被蛇咬,又是穿内裤在车上打架!
在控诉期满前的十五分钟,凶手归案,虽然最后凶手一路开挂,看的有点心烦,其他的确实都很不错!
朴施厚这个角色很讨喜,又耍帅了,又搞笑了,又悲情了!
朴施厚前后演技的变化真的是就在一个眼神,从前面自己是杀人犯的那种戏谑眼神,转变成受害者家属那种痛苦眼神,只用了一秒!
虽然深陷绯闻,但是演技确实还是有的!
结局有点悲,所有受害者家属面对杀害亲人的真凶但是不能手刃事那种痛苦都表现的很好,看到最后终于是被了解,可算心情好了一些!
顺便电影展现的粉丝文化很可怕,本以为是搞笑用的,但是想到之前某凡事件出来的一群无脑粉,这确实是客观存在!
近几年的韩国犯罪题材影片总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题材出来,本片仍然胜在题材与故事框架,但是情节编排还是较刻意,bug太多细节经不起推敲,但是几段动作戏还是挺紧张的~
这本是部五星好电影的坯子,过多的动作、追车还有搞笑的戏份让本该压抑到爆发的冲击力碎成浮云,甚至还透出了那么一丁点儿的“基”味儿。可惜……
這還需要國民討論,大韓國人民真的都如此無聊嗎。
完全没想到的反转
不伦不类
车戏太浮夸了,一部严肃的推理犯罪片车戏弄得跟超级英雄电影里面的桥段似的,有点可惜。大体上依旧不错,好一招引蛇出洞。人民群众的反应是一个很不错的细节体现,有看热闹的,有盲目的,有愤怒的,也有为此作为商机抛开道德观念去骗钱的等等,这些设定挺现实的,社会就是这样,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这个。。。。有喜剧的因素啊= = 厚厚为毛要牺牲色相穿短裤在车上现呢真是。。。
创意是好的,导演为了追求画面感增加了很多暂停跟追逐画面,但对气氛渲染没什么帮助,到后半完全就想到韩剧类的狗血情节了,人物方面除了崔班长之外其它的也很苍白,总得看得比较失望
舆论局
一个字:垃圾!有这么多漏洞这么多人都视而不见,竟然还能给四颗星,只能说韩粉太多了,韩国电影的分级制度好像完全没有对暴力、粗口进行任何限制,动作场面也是流于浮躁,更别说漏洞百出的剧情和糟烂的演员表演了。
朴施厚好帅呀!身材真好!我的口水。。。就是剧情有点拖沓!
霓虹和高丽都有追诉期限的好片儿,祖国编剧你们争气点行不。ps绑架那段委实太囧。
对于韩国犯罪片,基本是就猜不准过程,也瓷实算得到结果。槽点在于:一张床上的两个人,同时用两个机器在看同一片!
比杀人的回忆差了一大截
好莱坞式
冷硬的做派,放大版的《盲证》,把一个人的伤心往事扩张为几个人的伤心往事,主角和杀人犯之间有血海深仇这条线让故事更为虐心。电影结构像拼图一样,一点点拼凑出包罗万象的事件全貌,最妙的一笔是刻画了如蝇逐臭的媒体和无脑猎奇的看客,多了一层针砭时弊,但难免急功近利的商业气息,少了一份沉思。
西巴!看了一半就琢磨过来男猪的计谋了。各种剧情逻辑的不合理。
挺不错的,为朴施厚的笑容加一星~
失望,影片开头18岁以下的限制,以为是多血腥多悬疑多惊悚,其结果!最近风头正上的厚哥在人生第一部影片上打了回真正酱油,完完全全的主配啊,最出彩的是杀人犯啊!厚哥的演技完全被高富帅掩盖啊
稍微有点拖沓,部分桥段;部分影像拍的很完美,称得上是精彩韩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