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故事很抓心。
但是非要带着狗一起离开这个世界吗?
演技一流,真的看不出表演了已经。
居然还不够140字 怎么凑?
最后她妻子是跟着校长在一起吗?
好吧,我问了一个不想问的问题。
然后还是不够140字。
人到最后是不是一切都穷途末路?
或许吧!
这是最好的选择。
这部片子值得再看一遍。
仿佛看到自己一般。
这是一部以轻松的态度,讲述“死亡”这一严肃主题的电影。
一开始会以为全片将会布满了压抑且沈重的氛围,但是导演却使用了很多幽默的喜剧元素,让泪水中夹杂着笑声,让悲伤中富含正能量,甚至辅以一句又一句的金句名言。
使影片在压抑中带着一股幽默感。
在电影的结尾主人公理查德离开了自己的妻小和朋友们,开着车并带着一条狗来到一个T字路口,正当观众正在猜测他要向左还是向右时,他最后决定向前行驶,不走大路,而是选择继续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中,不甘于平凡的享乐当下!
故事分为了多个小的章节,在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主人公是如何面对生命的最后时刻。
理查德的演员约翰尼·德普在电影中为我们成功地演绎了一位在生命做到尽头的教授是如何面对这最后的时刻。
另外,约翰尼·德普在“返璞归真”之后的表演更加的自然,也为故事增加了一点真实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故事主人公的新生活哲学,还是约翰尼·德普演艺生涯的救赎,他们都有着非常特殊的味道!
一旦电影落入“我想通过一个故事对你进行说教”的陷阱,那狭窄的三观便会通过屏幕一浪高一浪地打过来,直到淹没观众。
且不说德普这个听闻死讯后突然放纵自己嗑药、打炮、再加上点与家庭和解的庸俗形象,连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说教都是那样的美式,让人审美疲劳——谁不知道生活是柴米油盐,你却众人皆醉我独醒地打破既有的规矩。
这不是仗着快死了自以为是的傻逼是啥?
为了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知识,打破常规去酒吧和草地上上课,但是和学生暧昧和那啥、吊儿郎当漫不经心地评分是一个负责任的教师表现吗?
改变形式却不改变实质,课堂只是男主在自暴自弃路上的无辜牺牲者罢了。
再说回生活,口口声声跟朋友说,我只告诉你一个,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我要死了,结果那是逮着一个唠嗑的说一次,最后还在晚会上昭告天下:我快死了但是我终于发现了怎样去过生活,你们活着但你们像行尸走肉”,贱不贱啊?
啊?
这是一个大学教授,是一个知识分子干得出来的事情吗?
是一个从事文学工作的学者该有的生命觉悟吗?
我看到的没有任何一点儿在临死前有丝毫反省的大学教授的影子,反而像是一个在待屠宰前拼命吃食和嚎叫的畜生。
仅仅凭借“我快死了,所以我可以肆意妄为”的无病呻吟妖言惑众自以为是浑浑噩噩的小布尔乔亚精神病,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接班人,我碰见一个给一巴掌,你丫装你妈的龟孙儿呢?
I've come to realize that much of my life, I have been mistaken, and I failed, I failed, not only to comprehend my mortality, but I failed to appreciate it, and as a result, I've failed to make the most of my life. Veronica, you're one hell of a sport, you are a very worthy adversary. proud to be able to call you my wife, because life without you would've been far less rich. For that I thank you.We'very turned our backs on the most important duty that we possess, to live a life that is rich in experience.That's our own independent choosing.Why don't we make death our closest fucking companion, so that we can finally have a second, a milisecond to appreciate that little bit of time, that we have left?And most important of all, let us live well, so that we may fucking die well, because we've never been so close to death, than this very moment.
假如《死亡诗社》中的“威廉姆斯”如“德普”《教授》般得了绝症,而“道别”的凯蒂遇上了《蒂凡尼的早餐》中的“赫本”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之前一年十一月的评述链接以及相关“电影人”评述豆列(应该需要登录豆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doulists/all还有香港电影魔鬼辞典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2095448/(电脑页面 可点击“香港电影魔鬼辞典”各条目开头的“李翼的广播”链接 进入比较“人性化”的排版:(倘若《死亡诗社 Dead Poets Society》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英文系基汀Keating教授,身患癌症,从而更“切题”(而不是后半段以一个演戏被父亲反对,从而自杀的学生来“呼应”死亡)的话,整部电影会呈现出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还得先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何时”发现自己的绝症?
是在进这所刻板学院之前,之中,还是最后?
如果是之前的话,那当然有点太过刻意,除非他有什么原因在隐瞒病情的同时,还接受一个新的教职……如果是之中的话,那他在得病前后,会有为人处事方面的改变吗?
他会变得不再那么“激进”,而更“世俗”,或者说是害怕死亡,甚至是将诗歌仅仅当成一支临时的吗啡?
当然把他的病情放到最后,似乎也不合适,毕竟原片最后很多觉醒的学生站到课桌上,是最为煽情,也最动容的时刻,而此时要是教授激动的因病倒地,就实在是有点过于反高潮了……之所以会如此设想,是因为2019年在美国上映的《教授 The Professor》,由约翰尼·德普饰演的文学教授,恰恰是发现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而且是在影片开头,于是不难想象,接下来他的人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结合上文对于《死亡诗社》中教授绝症的假设,不免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在德普角色患病之前,也就是“前传”的时间里,他是一个怎么样的教授,丈夫,老公,或朋友呢?
除了他不吸烟之外……似乎也没有太大的特色,除了他是“德普”之外,也就是演员本身的光环,或者之前的角色气质,其实是有点略大于角色本身。
更何况,这片不仅是教授与学生之间的故事,而更是关于男主角和他整个社交圈的电影。
于是《教授》可能不免会让人联想起《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来,尽管斯派西饰演的男主角并不是死于绝症,但“异曲同工”之处在于,两位男主角在电影一开始都“宣告”自己即将死亡,生命在倒数,只是《美》通过“全知”的旁白,还留了个很大的悬念,而《教》中德普角色最后会如何死去,似乎从来就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然《教授》与《美国丽人》这两片,男主角在与妻子,女儿之间的关系,似乎也是一样的糟糕与不堪,只是《教》最后还是因为绝症的关系,达到了某种大和解,而《美》是一路讽刺下去,直到最后的结局。
关于《美国丽人》一片,之前还将它与《一一》,以及《人间·小团圆 香港仔》放在一起评述,当然我对于杨德昌《一一》的看法,可能跟“主流”观点有所不同。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488884/评述题目:如果《人間·小團圓(香港仔) 》是一部臺灣或美國電影:兼談《一一》及《美國麗人American Beauty》其实我个人对于《教授》一片,感觉编导并不需要把他的社交圈子介绍得太过面面俱到。
就侧重跟另一个人之间的关系,比如他班上有一个学生,之前患了绝症,但后来慢慢好了,之前在那过程中,德普的角色一直用文学,诗歌来鼓励TA,却没想到“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教授自己得病了,而且老实说,人都是在劝别人时,表现得最好,最“理想状态”,而一旦轮到自己时,可能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于是教授没准很怕死,绝望,破罐子破摔……而那个由绝症中康复的学生,跟他之间的关系,此时就会显得极为微妙,而不只是教学相长。
其实这就好比一个专门治疗癌症的专家医生,当自己也面临绝症时,可能就比普通人要更有“戏”,同时当他还得面对一个之前的病人,之前被他判断只能活半年,却创造了生存奇迹的那类病人时,就更为微妙……另外,也不妨换种思路,像片中出现过一个紧急联系人,一个有点搞笑的角色,如果是主要讲他跟德普角色之间的故事,可能会比表现丹尼·赫斯顿 Danny Huston饰演的朋友与教授之间的戏份,更为特别一些。
《教授》应该还有另一个片名,《理查德的道别 / Richard Says Goodbye》,毕竟编剧导演韦恩·罗伯茨 Wayne Roberts 2016年的代表作就名为《凯蒂的道别 Katie Says Goodbye》,那是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的大女主电影,同时也不妨看作是对于《Pretty Woman风月俏佳人》那类爱情神/童话,甚至是《律政俏佳人 Legally Blonde》那样的“粉红”女权故事的揭露,与反叛。
女主角凯蒂被身边几乎所有的人伤害着,可能除了她的女老板之外,不过她的伤悲似乎永远只是暂时的,很快她就会展露出标志性的微笑,而这种“坚强”的特质,可能也类似于港片《新不了情》中袁咏仪的角色,虽然后者其实面对的是一种绝症。
当然凯蒂也是有理想的,那就是赚够了钱之后去旧金山生活,但问题是,她赚钱的方式,其实是出卖自己的肉体。
也就是说,这种“原罪”,或者刻薄一点的说法,是她的原始积累,实在是有点难登“大雅之堂”,即使她自始至终是微笑着面对这一切,甚至包括所有人……不过她对于异乡的渴望,就算没有被几乎所有人伤害,可能也只能沦落成一个虚无缥缈的“乌托邦”。
毕竟她在当地的遭遇,跟《狗镇》中妮可·基嫚的角色,并不一致。
没准与《教授》类似,《凯蒂的道别》可能也有一个编导思维上的“盲点”,前者是得病之前的教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而后者是:如果凯蒂去了旧金山,她会如何生活?
这样的设想,可能会一下子让人联想起那部《蒂凡妮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特别是杜鲁门·卡波特 Truman Capote的原作来,毕竟作者本人认为奥黛丽·赫本离女主角赫莉那种“纯洁的放荡感”实在有点遥远,而适合的人选其实是他的好友玛丽莲·梦露……当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可能刚饰演过梦露的安娜·德·阿玛斯 Ana de Armas更为适合扮演赫利,因为相对于白皙富态的梦露来说,阿玛斯笑得更为天真,也更像凯蒂一样。
刚才提到“盲点”,自我感觉并不是刻意“吹毛求疵”,因为《凯蒂的道别》一片,女主角是被轮番羞辱与伤害,但同时她又是极为坚强的,虽然那份“云淡风轻”的背后,可能是所谓的微笑抑郁症在“作祟”,但我本人更关心的是,支撑女主角内心世界的最后一根支柱,是什么?
当然不是母女情,招待工作,甚至也不是那个她认为一见钟情的男友,而是去三藩市生活的“理想”,虽然这份“理想”放在这个时代的美国,也实在是有点太过一厢情愿,有点太傻太天真……但不管怎么样,只要这份理想还在,她应该还能继续坚持以微笑面对人生……可作为电影编导来说,越是最关键的心理防线,越应该试图去摧毁,从而才有“浴火重生”的可能。
倒不是说非得让她去外面闯荡一番,然后发现那些大城市,其实跟这边没有太过本质的区别,不过是楼多几幢,灯多几盏,路多几条而已……而是不妨设计一个《蒂凡尼的早餐》中赫莉式的角色,她从外面大城市回来,凯蒂遇上了她,于是乎,一个对外面世界有无限憧憬的角色,遇到了一个从外面城市“铩羽而归”,或者“衣锦还乡”的角色,两者之间的糅合与冲突,相信会比她与女老板,或者周围那些男人们,都更有戏剧性些。
当然当凯蒂发现了生活的“真相”后,她会何去何从,是放下不现实的幻想,还是继续坚信自己的“理想”或想象,坚信自己可以和《蒂凡尼的早餐》中赫莉在城市中,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来,从而继续热爱生活,那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李翼。
影片剧情很简单常规,讲述了一位大学英文系教授检查出了肺癌,被告知只有6个月的时间,教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放飞自我。
影片开始并未讲述教授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当生命只剩下6个月的时间,教授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往,正如他在宴会上的告白 “突然意识到,我的大半个人生都是在被人误解和失败中度过,更是没有学会心怀感恩,以至于到最后我虚度了大半个人生”。
当妻子有了外遇,但教授依旧说 “维罗妮卡,你是一个热心肠,也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对手,我非常自豪,因为如果我的人生没了你,那我将会穷困潦倒,对此,我很谢谢你。
无论如何,我都很爱你,深深地爱着你”。
曾经他也许受制于条条框框,迎合着社会,迎合着他人,当生命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他不在去伪装,而是回归了自我,他告他学生的也许正是他想要重新来过的,正如 “这个世界需要像你们这样的人,事实上,你们已成了世界上的濒危物种。
拥抱这一份责任,并且肩负好身上的担子,走出社会,自食其力,再回报社会,当然这条路很难走,绝大部分时间,你将会是孤身一人的,但你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我恳求你们不要选择平庸,不要碌碌无为,就像这个世界上其他98%的人那样,因为这个世界已是满目疮痍,你们必须靠自己。
你们都太聪明了,你们一定很清楚人生是虚度不得的,你们只有一次机会,唯一的一次机会,别让时间白白从你指尖溜走,抓住它,握紧它,好好利用它”。
活着的时候,很少在意自己的是否在生活,当走到了尽头,我们才幡然醒悟,自己曾经是或者还是在生活,我们都很健忘,只有失去的时候才会去珍惜吧。
“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每一口呼吸,我告诉大家,生活其实就是一段鸟鸣”,回归纯真的自我,脱掉伪装,放任自我任意飞。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快要病死了,所剩无几的时间,要干嘛选择救治,养生,节制,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可以延长寿命一段时日;或者选择好好在家人朋友身边陪伴照顾下正常且温暖些的方式死去。
最后时间所接触的人,教学生哪怕孤身一人也要做好自己;生日会上直言上司的虚伪;感谢并拥抱朋友,朋友多说无益,懂的都会懂;告诉妻子哪怕夫妻之间无爱了,后面过好自己的生活,还有个女儿;帮女儿树立信心,就算出柜了你还是让我如此骄傲;很多时候其实就是这样,死亡之前做不太多让世人甚至想把你刻在石碑上参拜的壮举。
临死前做些没做过的事,这些事情高级或者低俗。
人也并非不畏惧死亡,恐惧,无助,愤怒等等情绪掺杂。
古说,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最后,纵观一生,有太多的遗憾,但是,这也才是完整完美的一生。
It's fine, Peter. We knew it was coming.I mean, I look back on everything, and it all somehow makes so much sense.It is as though it couldn't be any other way.Why's our soul so broken, absurd, yet it is perfect? And it's also perfect, when you look at it.It's gonna be hard to leave this place.It's gonna be hard to say goodbye.I will miss you Peter, if I'm able.
不要只是活着,要生活。
在每一刻,我们都在创作自己的人生故事,我们要让它成为有意义的书,至少是有趣的一本。
成熟不过是,你经历的痛苦的多少。
做真实自己的勇气,无所顾忌。
到我这个年龄的人都有cancer,只是它直到这时才发作。
世界需要你们,世界的一部分正在死去。
走出去,体现你的价值,回馈世界。
这从来不容易。
大多数时候,你会孤身作战,但你一定要坚强。
我祈求你们,不要屈从平庸,就像其它98%的世人那样。
你只有一次机会,不要让任何一刻白白溜走。
抓住它!
让它成为你的!
庆祝每一刻,珍惜每一次呼吸。
我要告诉你,生活,就是一次鸟鸣。
Life it’s a birdsong.当我回忆往事时,一切都明了了。
就好像这一切是必然的。
我们的灵魂为什么是破碎的?
这很荒唐,但是又很完美。
在迎接死亡的过程中,我明白我一生中大多数时间,我都被误解了,我失败了。
不仅仅是因为没能明白人生的有限,而是没能去珍惜它。
我没能充分利用我的一生。
我们背弃了我们被赋予的最重要的义务,过着体验丰富的生活。
这是我们唯一能独立选择的。
抓住你们的存在,诸位。
何不让死亡成为我们最亲密的朋友?
这样我们终于能有一秒钟时间,一毫秒时间,来珍惜我们剩下的一点点时间。
让我们好好生活,这样我们就能好好的死去。
因为我们从未比这一刻,更接近死亡。
片子讲述了,主角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之后,看淡生死,放飞自我。
这期间的剧情还是挺好玩的,比如答应自己的男学生给自己来了一发blow job,我真的没想到他会同意……我觉得这片好就好在主角放飞自我的尺度把握得不错,没有自暴自弃成为让人讨厌的混蛋,也没有自怨自艾一直搞煽情,也许是德普演教授的原因吧,这个角色让人喜欢。
有的部分说教味还是有点重了。
2019/8/4(日)18:20 mld
有一点点形式大于内容,德普是故意压着嗓子念台词还是他本来说话就这样?
这种气质演海盗就算了,居然还演教授,从开始出戏到结束
人生行乐,趁早发疯!
“人生如鸟鸣,转瞬即逝。”知识分子拘谨了一辈子,连自我放纵的方式都那么无聊。
中年人的自我寻找一定是某个令人崩溃的临界点,抛弃之前所有的体面,抛弃一切应该有的样子,在一切的压力与按部就班下,释放自己破碎的灵魂。
黑幽版《死亡诗社》,分寸感掌握较欠火候~
不管好壞,我家德普不背鍋。
还以为6月开画是哆啦A梦,没想到是教授。女儿一开口就知道是要出柜,而不是怀孕啥的drama,对自己的敏感笑到。虽然对生的探讨略为说教,但对死亡的探讨比泰国的死于明日好太多,我希望在我死的也能如此豁达,虽然还是会难过会害怕,但相比死亡,更艰难的还是活着,做不到live well,但是能die well也是不错。
人之将死,各种作恶,价值观真是不一样
总觉得船长的表演很过,或者太模式了?如果换一个演员可能会更好~
poor professor, bad cancer, nice haircut.
你一定要走自己这条路呀!要为自己活啊!Enjoy Life,Carpe Diem. 我要为强尼戴普鼓掌了 把我感动哭了 故事分成几个段落 从知道得了癌症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到最后坦白病情 选择遵从最开始的决定(离开)可能并没有表演的很疯狂 但是却把我感动到了 没有我 你们也可以的都很好 但我希望你们 能走自己选择的路
jd已经没法吸引到有料的人了?85min已经够短了依旧很空洞,人物1个没竖立起来;明明是充满了矛盾冲突的故事却总是用沉默和看似composed镜头来替代勇敢的描述。jd的演技也是不对了。哎。想到wilson最后……
剧情真的蛮奇怪。。。
meh 太说教
德普叔终于拍了点正常的电影,但看到他一本正经的演绎死亡熬制心灵鸡汤,也是真不习惯呢。电影比较温,喜剧表现形式下的悲剧做得不太极致。
设定特别好,赴死之人to do list,这个话题是能长出内容的,表达方式是杰克船长式的玩世不恭,鸡汤太口号,形式大过实际。
他是好父亲好丈夫好朋友好教师,不要屈从平庸,好好生活,这是对死亡的最好告别,但其实每个人都没有勇气和死亡告别。
热评说倒杯酒再看 我倒是觉得喝着咖啡或者倒杯茶更合适全片情绪都很平静 即便是最开始的放纵 导致片子高潮处并不出彩 过于粉饰台词但是因为德普的脸 90分钟也很容易看的进去生命如此枯燥却精彩的让我有那么点不舍得离去 不过每个人早晚都会走向死亡enjoy it bebe(分成章节太多此一举啦也 很容易打断情绪)不过也看到流泪了 6.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