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片《塔利》(Tully)
《塔利》是一部结局让人“意外”的电影,只是影片被打上“喜剧”标签,这样的分类有点生硬,因为电影让很多准妈妈看哭了!
导演Jason Reitman(《在云端》、《朱诺》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作为男性,能站在女性立场去向男性社会明确展现出一个生了三个孩子的母亲,在“丧父式”的环境下,孤立无援地拉扯、养育孩子的艰辛。
意在希望更多男性能回归家庭,承担起父亲的责任,用更多时间去关心身边的妻子,尤其是当她们怀孕生子的这个阶段。
主演☞塞隆这次又自毁式的“增肥”,让自己变“丑”挑战演绎了从孕妇、产妇到黄脸婆家庭主妇。
演技了得!
而演Tully的是加拿大八零后女演员Mackenzie Davis(麦肯兹·戴维斯)。
Mackenzie Davis她曾在☞《黑镜》第三季第四集里演过感人的百合戏。
看过的姬友一定还记得这个戴眼镜的妹子吧!
▼
黑镜剧照话说,Dongdong觉得MD身上散发着无法阻挡的“姬”气啊!
你们觉得呐?
而且,她出演的《奔腾年代》第三、第四季,导演分别是Stacie Passon(史黛西·帕松)和Kimberly Peirce(金伯莉·皮尔斯),前者执导拉拉片☞《脑震荡》,后者执导跨性别电影☞《男孩别哭》。
反正,她在剧中总是那么姬……
《奔腾年代》剧照,白衬衫的是MD《塔利》这部电影和百合一点关系也没有,它的结构设计倒是和去年的一部法国片☞《真事改编》尤为酷似。
编剧Diablo Cody凭《朱诺》拿过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这次和导演再度合作,却在故事上没有展开更深入的探讨,整个结构也缺乏创意。
Diablo Cody不过即便如此,有塞皇和麦肯兹的颜值、演技双项在线,上映后,在国外收获不错的口碑,毕竟,影片让广大妈妈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作为姬友,看完这部电影反而有一种庆幸感,觉得直女们实属不易。
结个婚要随夫姓(中国称王太太、张太太……)孩子也要随夫姓,丈夫在家庭生活中,经常扮演一个甩手掌柜,而很多妻子还会安慰自己说:“他给孩子辅导功课了。
”哎哟喂,为什么你不和他换一下,让他来干你平常的那些活,而你来辅导孩子功课,上班前吻一下孩子的脸,吃完晚饭上楼去打游戏,不是很OK吗?
影片结尾导演还是手下留情,给男性群体拯救回好爸爸的形象——丈夫Drew最终意识到自己太过于疏忽自己的妻子了(Dongdong认为这种疏忽已经到了混蛋级别)
于是良心发现,他开始主动分担起家务活,带起了娃。
可现实生活里,又有几个男人会被一部电影感化?
即便小感动到,又有几个真能坚持下去?
还不是没过多久,又甩手不管,懒成巨婴。
所以,姬友们,比起直女们,我们的生活质量其实要比她们高很多,毕竟两个妹纸一起带娃才最合拍、最有爱呢!
图为GLAAD总裁Sarah Kate Ellis和妻子Kristen Ellis-Henderson以及一双儿女。
PS. 影片虽然不是百合片,但是仔细观看的朋友还是能从马洛和塔利的对话之间了解到,马洛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段“无疾而终”的同性恋情。
马洛还在在酒吧对“Tully”说:我都把我的老底告诉你了。
但是,Tully接下来马上和她说,她要离开了。
我们可以把这个看作为,马洛自己潜意识的不想再谈起这段过往。
她后面有遇到更让她深爱的德鲁,就是她现在的丈夫。
所以,我在写这篇文章时,觉得还是不用把这段对话延展了。
因为其实马洛自己都没有确定这份感情到底是不是les。
我觉得一个女人,如果家庭生活如此孤立无助的话,任何曾经美好的感情,都会让她怀念。
注意,Tully这个角色的每一句台词,其实都是马洛自己在说,Tully的出现,并不能真正让马洛过得更好,Tully是她极度劳累出现的幻象,也是病兆。
有些人极度劳累会发烧,有些人极度劳累得肝炎,有些人极度劳累会猝死,马洛就是精神高度紧张下的极度劳累,出现了幻觉。
所以,里面Tully说的很多话,其实是有点胡言乱语的,比如Tully让塞隆去睡觉,塞隆问:“你说什么?
”其实这个时候她已经是极度疲劳脑子混乱了,Tully就说了一个作家的名字Samuel Pepys,发音和英文的睡觉sleep很相似。
这段对话其实本身没有意义,它要体现的是马洛那一刻一直在硬撑着让自己醒着。
但脑子却因为极度缺乏失眠出现混沌的思维。
sleep sleep,别睡着,你去睡吧,我带宝宝……她多想有人帮她照顾一下宝宝,她想去睡觉啊,可她又没办法睡。
很多姬友一直以为这电影是百合片,感觉被“骗”,其实,这大概也是导演想让观众一开始进的“圈套",因为他需要剧情的反转。
让观众猜测不到结局真相,才能让反转来得更淋漓尽致。
塞隆和小麦的演技都很好,这故事也比较贴近欧美发达国家的情况,和中国的稍有区别,因为中国人生孩子,大多数情况有家里老人照顾。
还有姬友问我,这部电影中国为什么不会上映呢?
我的答案是:这种电影中国会上映?
这电影都被美国一些观众说成美国式反婚反育了,现在咱这里正愁不生二胎呢,再让这样的电影上院线?
多不和谐哈哈。
作者:深秋小屋Dongdong关注深秋小屋公众号 ladyscn后台回复 塔利 可获取影片熟肉资源。
个人认为:本质意义上,生育是一场生物物种中雄性对雌性的全方位剥削,是基因繁殖加注在雌性身体中的思想钢印,从怀孕到冒死生下另外一个基因的载体,到夜半喂奶换尿布到保持他or她持续存活,自身承担死亡风险,内脏移位,身材走形,可能遗留永久性疾病……到后面的养育,做不完的家务,……只是人类恰好会写字有思想给这种繁殖添加了许多美好的名义:母爱光辉,伟大牺牲,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每次听到这些语句,没由来的生理恶心想吐!
这些美好的名义中,雄性隐身,但享受了自身基因的延续,而他们,只需要在摄的那几秒钟内提供一颗珍贵的精子……似乎,目前的社会中,许多男性正在逐渐改变,慢慢承担起一些家务,而这样的男性一般会被成为“好爸爸”“好丈夫”,其实,他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足见,单就生育繁殖这件事情而言,雄性对雌性的剥削是恒远且持久!
片中的丈夫仿佛一个巨婴,逗小孩,玩游戏,好好睡觉……关键时刻都缺席,女主本人承担所有能看到的琐碎杂事,脏了的地毯,变形的T恤,另外两个小孩,夜间保姆其实是年轻时候的自己,平坦的小腹,自由笃定的精神,活力满满,“二十几岁的自己真的是仙女,会在自己四十几岁变成凌晨五点钟的垃圾车时来救自己”……最后的小翻转令人窒息又绝望,丈夫在病房中的惺惺作态百般解释,他打游戏缺席家务的时候可不是这么想的!
大肚腩,鱼尾纹,不修边幅的奶渍和一团乱麻的生活,你会联想到什么?
我是被题材和海报吸引看的这部剧,塔莉,细腻的女性话题,有惊喜,有触动。
要赞扬母爱,真的不必像有些影片那样专门做苦情的剧情,在塔莉这部剧中,依稀看到朱诺和在云端的影子。
为了丰满人物形象增肥45斤的查理兹塞隆可以说把一个母亲的形象展露无遗,是谁说过,文艺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三个孩子,还包括一个患病的小儿子,让女主和体力和精神忙碌到精疲力尽。
塔利 (2018)7.72018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贾森·雷特曼 / 查理兹·塞隆 麦肯兹·戴维斯就像很多人说的,这部影片虽然是女性话题,也是拍给那些造成丧偶式育儿的父亲们看的,但是这部剧没有刻板教条的说教,而是用一幕幕母亲和父亲的对比来展现矛盾冲突,当母亲在围绕着三个孩子洗衣服,做饭,倒垃圾,喂夜奶,换尿布,协助孩子康复等等琐碎但是无法省略的日常的时候,孩子的父亲则是在下班之后,带上耳机,躺在床上玩游记,不过女主不是怨妇式的埋怨和歇斯底里,她幻想出了一个自己来帮助自己,这是结尾的大反转,也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整部剧其实还是对结尾的大反转埋伏了很多伏笔的,比如除了女主和婴儿以外,根本没有第三个人见过塔莉,塔莉完全了解女主的兴趣爱好,准确的说是女主年轻时的兴趣爱好,最明显的是丈夫在女主车祸之后填写医保卡时,说出女主的娘家姓就是塔莉,这一系列让我看了结尾大反转之后又去按图索骥了一番,活生生把家庭剧看成侦探悬疑剧。
希望现实生活中,有更多的父亲参与到孩子的琐事上,不过公正来说,剧中的丈夫不是渣男,在结尾也深深忏悔了。
毕竟,剧中那句过了30岁的人生就是凌晨五点的垃圾回收车,直击灵魂,扎心了老铁。
还记得“女魔头”查理兹·塞隆吗?
那个《疯狂的麦克斯4》里酷帅强悍的女汉子,《速度与激情8》里性感火辣的大反派......自从出演《女魔头》成为奥斯卡影后,她的角色一直是美貌与实力并存的强悍女人。
不过她最近演了一部新片,完全颠覆了自己以往的形象。
这部影片名为《塔利》,查理兹·塞隆饰演一位怀孕的中年母亲。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足足增肥45斤!
于是曾经性感火辣的“女魔头”,身材居然变成了这副模样:
大肚腩、大象腿、鱼尾纹、黑眼袋......这还是我们曾经的女神吗?
然而《塔利》这部影片,就是要告诉观众一个残酷的真相:不管是上天入地的女超人,还是火辣性感的女魔头,一旦踏入结婚生子的日常生活,都将远离曾经多彩的人生。
没错,本片可以被称为“今日份反婚反育广告”。
因为查理兹·塞隆饰演的这位母亲,不仅要面对身材走样的痛苦,还要承担“丧偶式育儿”的重担。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片虽然是女性题材,却也是拍给那些做丈夫的男人们看的。
影片开头,是怀着身孕的妻子马洛(查理兹·塞隆 饰)用刷子擦拭儿子的身体。
儿子并没有洗澡,刷子上也没有水,她这样做的意义很令人费解。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得以知道,原来马洛的儿子患有狂躁症,用刷子擦身体可以减轻他的症状。
马洛与丈夫德鲁是一对中年夫妇,他们有一个8岁的女儿,以及一个年纪更小并且患病的儿子。
照顾两个孩子,已经让马洛感到压力重重,意外怀孕导致第三个孩子的出生,更让她忙碌到筋疲力尽。
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白人妇女生孩子的传言,比如说白人妇女生完孩子不坐月子、喝冰水,甚至不休产假,直接上班。
看了《塔利》这部影片,你会发现这些传言有很多夸大之处。
(吃冰块倒是真的)影片中有一幕情景,是马洛手术完必须穿着成人纸尿裤,还要在护士的监督下进行小便测试,如果测试不通过,就要植入导尿管。
更痛苦的是生孩子之后,婴儿晚上哭闹,母亲就必须醒来喂奶,根本得不到休息,只能忙中偷闲在沙发上打个盹。
导演用快速的镜头切换,为我们展示了一名母亲的日常:换尿布、喂奶、洗衣服、做饭、倒垃圾......24个小时安排的满满当当,丈夫的身影只有在早上出门前才会出现,而他所做的只是亲吻妻子的额头。
哦不,还有就是回家的时候向妻子质疑:为什么晚餐是冷冻披萨?
或者当妻子忙着给孩子喂奶时,戴着耳机打电动游戏。
需要说明的是,丈夫德鲁并不是一名所谓的渣男,毕竟一个家庭也需要有人工作、赚钱。
德鲁的问题在于他根本没意识到妻子需要帮助,他可能也想当然的认为:这已经是第三次生孩子了,妻子的经验丰富,自己可以搞定。
而娘家人的态度就不一样了,马洛的弟弟生活富裕,不忍心姐姐受累,打算帮她请一个夜间保姆。
起初,马洛怕花钱,拒绝了弟弟的好意。
但是岁月不饶人,她很快发现自己经不起3个孩子的折腾,于是接受了弟弟的建议,雇佣了一名夜间保姆。
这名保姆就是塔利(麦肯兹·戴维斯 饰),也就是本片的片名啦。
塔利的出现,就像一名天使一样,彻底改变了马洛的生活。
塔利虽然年轻,却有专业的护理学学位,她不仅能照顾好婴儿,做好额外的家务,还像心理医生一样,帮马洛走出产后抑郁。
她们还一起去酒吧看帅哥,一起狂欢轰趴,仿佛回到了丰富多彩的少女时代。
总之,自从塔利帮忙,马洛终于能睡个好觉,心情也变得晴朗。
就当本片的主题由“女性诉苦”向“保姆广告”转变时,画风突然急转直下,又变成了伦理片。
怀孕之后,马洛的身材严重走形,和丈夫已经几个月没有夫妻生活。
为了帮助马洛修复夫妻关系,塔利居然提出3P的建议,而身为妻子的马洛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接受了这个提议,果然让婚姻焕发了第二春。
而且马洛和塔利还成为了非常交心的朋友,让我不禁感叹美国人民的开放......
不过导演和编剧没有放过观众的大脑,紧接着又是一波反转,愣是把本片拍成了悬疑片。
以下内容有剧透!!!
以下内容有剧透!!!
以下内容有剧透!!!
原来,塔利是马洛幻想出来的第二重人格,也就是年轻时的自己。
因为照顾孩子的压力太大,马洛出现了精神问题。
早在儿子出现狂躁症时,马洛就被诊断为重度抑郁。
当第三个孩子出生后,繁重的家务劳动,以及身材走样、儿子失学、丈夫冷漠带来的挫败感,让马洛出现了幻觉,幻想年轻时的自己出现,帮她走出困境。
影片对塔利的真实身份埋下了多处伏笔:1、除了马洛和婴儿以外,片中没有其他人真正见过塔利。
丈夫德鲁由于粗心,根本不知道自己家里有没有这个保姆,3P那晚很可能只有夫妻二人。
2、马洛怀孕时遇到了曾经的室友,两人久别重逢却关系疏远。
塔利辞职的那天晚上,也曾对马洛抱怨自己与室友不和,间接证明了塔利就是年轻时的马洛。
3、塔利完全了解马洛的兴趣爱好,酒、音乐、城市,两个人的兴趣点高度重合。
4、马洛与塔利遭遇了车祸,主驾驶位置的马洛住院,而副驾驶的塔利身上一点伤也没有。
5、德鲁在医院中填写马洛的医保卡,告诉医生马洛的娘家姓就叫“塔利”,这一处线索最为明显。
原来现实中并没有一个聪明能干的保姆帮忙,马洛一直是自己在加倍的做家务、健身,力求让自己变成完美的母亲和妻子,而繁重的劳动终于导致她疲劳驾驶,住进了医院。
得知真相的德鲁,终于意识到自己作为丈夫的失职,他在妻子的病床前忏悔,并且开始花更多时间分担家务。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个现象,就是经济发展了,人们结婚生子的欲望却越来越低。
日本作为人口老龄化压力最大的国家,甚至有官员表示“不生孩子的人就是自私”。
那位官员说,以前人们吃了上顿没下顿,也不会觉得生孩子是个负担,现在生活好了,反而有了一种自私的想法,认为没有孩子生活会过得更好。
于是有人质问首相安倍对这种言论的看法,安倍的回答也很经典,他说自己和妻子也没有孩子,“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
”在中国,类似的“催生”言论和措施也越来越多,人们仿佛一夜之间由“计划生育”时代来到了“鼓励二胎”时代,然而鼓励措施再多,人们(尤其是女性)生孩子的欲望也没有随之高涨。
看完《塔利》这部电影,我觉得很多人也许就像片中的丈夫一样,把母亲带孩子当做理所当然,甚至把不生育斥为“自私”,却从没意识到带孩子的艰辛。
如果说生儿育女是人类繁衍的伟大目标,那么就不要让这个重担由女性一个人承担,希望无论社会还是家庭,多一些对母亲的帮扶,少一些“丧偶式育儿”吧。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
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一个发生在美国的丧偶式婚姻的故事。
看来丧偶式婚姻并非只有中国才有,很多国家对男女在家庭中的定位都有类似的看法。
丈夫德鲁并非不爱家庭,只是更习惯于顾自工作,更习惯于闲暇时打游戏,更习惯于较少介入孩子养育\教育;更习惯于当一个啦啦队员,回家说hello,问妻子感觉怎样累不累,但并未有任何实际行动。
行为来源于认知,如果丈夫从心理就认为自己是个啦啦队员,怎么能在家庭育儿的赛场中上场去打比赛呢?
妻子马洛是一个怀有第三胎,马上就要生产的妈妈。
她有一个开始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上小学的女儿,一个略有自闭症谱系障碍害怕刺激和对规则秩序有强烈诉求的上幼儿园的儿子。
马洛的压力源:生产前,她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儿子。
1)对儿子自身额外的照顾。
由于儿子有有自闭症谱系障碍,因此马洛需要每天帮儿子用毛刷刷一遍身体,来帮助儿子进行感统训练,让儿子更容易适应外界的刺激。
因为没有太多的钱去进行系统的训练,于是她从youtube上学到这个方法,并每天都刷,希望儿子尽快好起来。
儿子对秩序和规则有强烈的敏感,比如上学停车,如果没有停原来的位置,儿子就会发脾气。
马洛做的一个梦也是儿子不断的发脾气,在她开车时踢她的椅子,接着突然在副驾又出现了一个儿子。
这让她感到很焦虑和无所适从。
2)儿子校长强烈建议儿子转学。
由于儿子的特殊情况,校长觉得可能会影响其他小朋友,觉得儿子不适合公共的教育,需要一对一的看护。
但是校长说的很委婉,说他儿子quirk,而不是有问题。
尽管这样,这也让马洛很难接受。
她拒绝接受校长说儿子需要特殊看护的问题,她不想面对这个现实。
3)家里经济状况一般。
马洛是公司的hr,丈夫是公职,并没有太丰厚的收入。
于是不管是儿子的系统训练和还是要给儿子请一对一的看护马洛都会感到很大的经济压力。
尤其当哥哥说要送她夜间看护时丈夫的反应,除了觉得不适应外人来自己家照顾,觉得更有经济因素的影响。
4)曾经的好友变路人。
马洛偶遇了曾经的好朋友,但是因为曾经的误会和之后长久失联,两个人再见面除了尴尬无语逃跑,再无任何可轻易唤起的连接。
现在马洛的世界里,被她的family填得满满的。
生产后,她的压力源又增加了。
5)照顾新生儿。
除了生产时丈夫在场,婴儿刚出生丈夫就一直处于消失或昏睡或带防噪音耳机游戏中的状态。
美国不像中国,有父母和月嫂,尤其是生第三胎了,因此所有的照顾新生儿的事情,从不可替代的喂奶,到可替代的哄睡、换尿布、打扫卫生,送小孩上学,被校长约谈,都得由马洛一个人来做。
还好,马洛没有事业上受到影响的心理压力。
不过也许,这在她生第一个、第二个孩子时已经遭遇过了,于是在生第三个时,她已经没有了事业上的追求。
压力下马洛的选择人们在面临压力时会怎么办呢?
Fight or flight?
要么迎战要么逃避。
马洛选择了什么呢?
要战便战!
马洛是怎么迎战压力的呢?
她在巨大压力下重整士气,在各种神转折的剧情里变成完美主妇了吗?
这并不是一个三胎家庭励志的故事。
她给她哥哥留给她的夜间看护保姆打电话了吗?
理论上讲大家都这么理解的,包括他的丈夫,但其实并没有?
她幻化出了一个26岁曾经的自己塔利,那个充满爱心,理智聪明,有着小蛮腰的,充满精力的年轻的自己。
于是每当夜晚来临,塔利如约而至,帮助马洛照顾婴儿,打扫卫生,给儿子做纸杯蛋糕,跟丈夫制服诱惑。
所有马洛失去的、所不能的,塔利都帮她做好。
于是看起来,马洛变得气色变好,精力充沛,开始了跑步,儿子的新学校的老师也是友善亲切,境由心生,一切的一切仿佛都超好的方向在发展中。
如果不看后面,这简直是一部好得不真实的美国好保姆广告,雇佣了夜间保姆就能给你不一样的人生。
然而并不是。
人的内心能量是有限的,幻化出的分裂的自我会有巨大心理消耗。
于是,便来到了塔利要走的那天。
这时马洛选择了逃避压力的应对策略。
于是丢下婴儿,逃离家庭,去downtown喝酒,喝醉,去找曾经的好友,醉驾,撞车掉入海里。
谁能解救她呢?
唯有塔利变成的美人鱼,那个一直在梦境中出现的美人鱼。
美人鱼是现实重压下马洛对曾拥有的自由与美好的期待。
每个女生都曾经有20岁,26岁,有魅力与自由,但是随着年龄和身份的变化,那些时光,却永远不会重来。
苏醒后的马洛重新苏醒后的马洛会重生吗?
1)与塔利告别重新接纳自己幻化出来26岁的自己,其实是因为马洛对自己现状的不接受。
于是马洛需要与塔利告别,尽管很不舍,但是只有告别塔利,马洛才能去学着接纳现实中的自己。
感谢那个曾经26岁的自己,也要感谢现在的自己,在当下存在就是生命最大的意义。
2)丈夫会一夜长大吗?
丈夫进入病房很愧疚。
马洛说“你不用抱歉,你什么也没做”。
丈夫说“他知道,这就是问题”。
丈夫直到马洛车祸,才知道其实家里并没有请夜间保姆,那个保姆是马洛想象出来的,那么多个夜晚,丈夫都是在戴耳机的游戏中度过的,并不关心是否真的有人在帮助妻子。
尤其在马洛第二次生产时就得了产后抑郁症的情况下还如此心大的丈夫!
想让一个巨婴长大的方法必须是让他经历点什么吗?
这个代价好大。
而且似乎只能一时有效。
尽管影片结尾时两个人一起听音乐切黄瓜的镜头看起来很温馨。
3)无条件接纳儿子伤后的马洛照常来给儿子刷身体,儿子问她这管用吗?
马洛说她也不知道。
问儿子喜欢刷吗?
儿子说也许不需要刷。
儿子以前那么久之所以一直配合妈妈刷,是因为他喜欢坐在妈妈身边的感觉,他喜欢妈妈。
小孩对妈妈的爱很单纯是无条件的,妈妈也需要无条件的爱和陪伴儿子,即使儿子可能有一些问题,最好的良药也许正是无条件的爱与陪伴。
电影《塔丽》(Tully, 2018)面对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但解决方案过于独特而且看不到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应付两个孩子已经精疲力竭的妈妈玛洛有了计划外的第三胎,丈夫白天忙于工作,晚上需要带上耳机、在与尘世隔绝的状态下进入电脑游戏中杀僵尸。
怎么办?
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知道有种特殊职业叫“夜保姆”(night nanny)。
年轻、智慧、略显另类的姑娘塔丽深夜上门,她既能收拾房间,也能烘培蛋糕,还能在玛洛哺乳、泵奶的时候陪聊,效果直逼心理治疗师。
因为有了塔丽,玛洛纷乱的世界很快秩序井然,她的精力也像仅剩2%的电池终于接上了充电线一样,恢复到100%只需要用分钟计算。
我猜测世界上刻意拒绝夜保姆的家庭应该远远少于愿意获得但缺少支付能力的家庭。
这部电影还有可能造成感知错位。
虽然偶有笑料但故事更接近一出生活悲剧,怎么进了喜剧类别?
(文/杨时旸) 如果说《使女的故事》是针对女性被物化为生育机器后一种抽象的、象征的、未来化的恐怖图景,那么《塔利》或许就是更真实的、可切实感知的、每个母亲都感同身受的实际困境。
它讲述了一位三个孩子的妈妈被生活压垮的故事,所以,很多观众——尤其女性观众,把这个故事当做了一种醒世恒言,但这个故事绝不是单纯的展露生育与养育之苦,不是贩卖女性悲戚,更无意于批评其中作为男性代表的父亲的责任感缺失,如果只这样去理解,那就实在太过流于表浅。
《塔利》中的故事并没有男女对立,不存在口号和拳头式的表演性女权,也根本没有令人反感的大男子主义,它更多的只是在真实展现家庭生活的真相,一种繁杂的、琐碎的、甜蜜与窒息交替上演的真实图景。
生活走到这一步并不是谁痴傻,谁算错,谁懦弱,只是生活本身有时像甜蜜陷阱,让人就想纵身一跃,却发现糖浆之下满是泥淖,而泥淖中又潜藏宝藏。
《塔利》的主角是两个女人,即便再加上这故事里的丈夫,以及三个孩子,但它仍然算是独角戏,其他那些角色不过都是陪衬,都是道具,都用来增添麻烦,制造障碍,而更重要的是,那个夜间保姆塔利更是个幻影。
很多人会觉得这故事到结尾处算是一重反转,揭开真相,但实际上对于熟悉这类套路的影迷而言,故事发展到一半——母亲马洛和塔利在后院喝酒畅谈的时候、一起去往酒吧的时候,一切就都已经昭然若揭,因为她们互相聊天的内容、方式、来言去语都明确无误地显示出,这就是自我的独白与剖析,而之后那些两个人愈发契合的知心话与爱好,那些明确透露着“我当年就是你的模样”的言辞,简直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确了一切。
塔利是马洛的分身、本我、曾经的自己和幻想中应有的样子,在被现实重压之后,挤压出的一个斑斓的泡泡,放置于自己的旁边,以便能够对话、能够解惑、能够屏蔽现实,能够当做借口,能够增加勇气,能够让自己重整旗鼓。
马洛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中呢?
两个年幼的孩子,其中一个有些心理问题,第三个孩子又刚刚降生,丈夫忙于工作养家,闲暇时只依靠打游戏解压,马洛不得不困于琐碎,送孩子上学,给婴儿喂奶,独自面对走形的身体、渐渐流失的自信,所有惶惑无人可诉,但生活依旧步步紧逼。
《塔利》并没有批判一方,而歌颂另一方,丈夫在床上戴着耳机打游戏,并不是要用凌厉的眼光去审视他的不负责任,而描述母亲马洛的操劳也不是赞扬母性光辉,生活就是如此,总莫名其妙地就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格局,生活无法像公益广告里呈现的那样,父母两人终日挂着微笑,不知疲倦地与孩子们嬉闹,第二天还精神抖擞地对着朝阳问好,去往公司运筹帷幄,烦恼似乎永不存在。
《塔利》中安排了一个这样的对照体系,马洛弟弟一家,有保姆操持一切,夫妻俩只负责表演生活品质,但看起来,那一切更像是嘲讽,那注定不可能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所以那些情境被展现得造作又扭捏,而一旦转换回马洛与丈夫房子,一切就事无巨细地真切起来。
《塔利》之中有一个有趣的暗示,关于性别,“母亲”这个角色被塑造成一个超越性别而存在的客体,一旦一个人成为母亲,她就已经不被当做一个“女性”,而只是一个“母亲”,女性所有的特征、欲望、需求都被母亲的身份所遮蔽和覆盖,进而,甚至作为一个“人”的身份、权利也被下意识地缩小和隐藏,“母亲”像一个硕大无朋的概念,无限延展,吞噬一切。
从这个意义出发,《塔利》的核心则是一个人与这种观念的抗争,以及更重要的——作为母亲的“我”与作为自我的“我”之间的抗争。
个人身份与母亲身份之间会形成奇妙的张力,文化惯性、家庭现实与自我意识之间彼此拉锯撕扯,故事中的马洛则代言着文化惯性的一端,而她臆想出的保姆塔利则是内心和本能的一端,她们彼此试探、交锋的回合,就是一个真实的陷于生活的母亲的内心自我缠斗。
游弋的美人鱼是自我的出窍,最终拯救自己,给孩子的心理治疗最终变成了拥抱,幻想的塔利消失无踪,现实的马洛最终还魂,她是否可以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应对生活,应对母亲的身份与自我的索求?
所以,这故事无关女权抑或男权,更关乎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救赎。
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不由自主的总带着批判的态度。
从塞隆出场,两手各牵一个孩子,还顶着硕大到诡异的肚子,我就感到危险。
当看到其中一个孩子还是异于常人时,更是压力倍增。
然后弟弟送给塞隆一个夜间保姆的服务,她表示不能接受,我为她叹了口气。
再有,做丈夫的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节奏,睡前玩游戏,夜里从不起来帮忙,塞隆对此态度平静,我内心早已万马奔腾。
所以我还真没想到,Tully这个角色,竟是女主内心分裂后构想出来的人物。
看到这儿后,更为她感到悲凉了。
《塔利》这个故事情节,会让人想起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但是后者的焦点是放在了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对女性的桎梏上,在《塔利》这里,矛盾较为隐蔽。
从外在环境上看,塞隆身边是有很多包容和关怀的,即便是看起来责任分担的很不够的丈夫,在情绪上也是一直给予理解和支持的。
但是她依然会精神出问题,确实是因为压力太大了。
无疑,母职是艰辛的。
但我看到的是,塞隆本可以有的选择,在很多时候,她都可以试着去寻求和接受别人的帮助,可是她却都选择了自己一人扛。
当一家人去弟弟家赴宴时,她和丈夫的态度表明了他们其实是有着深深的自卑感的。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塞隆会选择强撑,因为她不允许自己表现出不行,不敢承认和接纳自己的现状。
尽管青春已逝是不可阻挡的,照顾三个孩子是一个人独自难以承担的,但是塞隆把这些理解为遗憾和无能,她希望自己是个三头六臂的完美母亲,她觉得自己应该能做到,所以,是这个希望和这个“应该”,最终把她压垮。
很多时候,能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是需要自己内心先有相应的能量的。
据称塞隆为接拍这个角色,短期内增重40多斤,做演员可以做到把自己的身体当作画布一样的使用,敬业精神令人叹服。
但是影片的表现稍稍温吞,重点不够突出,一不小心会看成是对表面现象的麻木的陈述。
评分三星半。
这已经不是女王陛下第一次如此折腾自己的身体了,看过《女魔头》之后,你会发现世界上真有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演员而放弃一切的人,可以说是女版的克里斯汀贝尔了。
然而本片中的产妇形象更加“丧心病狂”,下垂的乳房,满腹的赘肉,浮肿的面孔,更要命的是那一股子生无可恋的劲头。
这是人为增重50磅的结果,但偏偏又真实到了极点,每一个镜头都让人忍不住想要长叹,为了每一个为奴隶却浑然不知的“母亲”。
“母亲”二字被所有的书籍、影片推崇到上天入地的地步,是天生要和“伟大”联系在一起的词语,然而比爱更多的是“牺牲”,但偏偏很少有人提及,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应当。
你活该为了生孩子身材走样面目全非!
你活该为了奶孩子夜夜不眠胸部下垂!
你活该为了带孩子放弃娱乐失去自由!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恰好在八组看到这么一个帖子,感觉真是非常之应景,特特截图,侵权请告知,立删:
原来做母亲还有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又能怎样呢,如果你胆敢为了上述任何一项发出抱怨的话,必定会有很有义正辞严的男性以及被深重洗脑的女性大义凛然地教育你“不可以如此自私”:都像你这么想人类就要灭绝了!
不生个孩子还叫完整的女人?
但是人之为人,真得要靠生孩子这件事来证明吗?
自信、自强、独立地活着,做一个三观正常的人,努力创造社会财富,不给任何人增加负担,这种存在难道不是更健康更有希望的吗?
至于繁衍的大业,我相信总有人会去承继的,君不见有那么多被洗脑洗的渣都不剩的女同胞们,她们并不会停下制造生命大军的脚步。
所以单单的一个觉醒了的女性个体,根本影响不了大局,也就无需为了什么繁衍大业去牺牲尊严和幸福,只要为自己努力活着就好。
至少很多丧偶式家庭中的男人都是这么做的,并没有任何人责备他们自私不负责任神马的。
本片中的老公便是个典型代表,连妻子晚上在干什么都一无所知的男人堂而皇之地享受着天伦之乐,但是全社会似乎都觉得这样很好,男人只要不出轨就已经是新世纪好男人了,哪怕赚不到钱、不做家务、动手打老婆都不影响好男人的人设。
甚至XXX(忘记名字了)打死自己自己的老婆,不过只判了7年而已。
YYY在公交车上毒打妇女,因为“事实婚姻”好像后来也没什么事了。
这社会对于男人的要求还真是宽容啊,那凭什么对女性横挑鼻子竖挑眼呢?
要求每一个女人连皮带肉,连骨带血统统奉献,然后送上一个“伟大母亲”的称号就算功德圆满?
我看还是算了吧,平来平去的平权,都并没有触及根本。
只要女性一天不能主宰自己的生育权,只要这个男权社会一天不停止对女性的洗脑,平权都是不可能平权的,这辈子都不可能!
或许有人会说,孩子那么可爱,不生孩子肯定是冷血动物本尊。
然而果真如此吗?
没生过孩子的人有此天真的想法倒也罢了,生过孩子的来说说看吧,生孩子是仅仅做出了“生”这个动作就算是任务告终吗?
当然不是!
生育生育,更重要的是之后漫漫无期的育子过程好吗?
最低的层次是要保证他/她的全面健康,这种健康不光光是有一个好身体,更要有健康的心灵和完整的意识,可惜现已销声匿迹的“父母皆祸害”小组会告诉你就连基本的育子任务都是大多数常人完成不好的,连及格分都达不到。
来自不怎么样的原生家庭的我们真得有希望给孩子打造出一个梦幻般美好的原生家庭吗?
况乎外部环境亦是不怎么乐观的,奶粉疫苗什么的不提也罢,这两天发生的大红门抢子事件尚且还没有个说法,各种披着人皮的猥亵犯,闯入校园的持刀歹徒……把一个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养大到底有多难,我不敢想。
作为一个7岁孩子的家长,我只能每天吊着一颗心,24小时绷紧着神经。
我很爱我的孩子,但也很后悔带她来这世界,因为我不能提供给她百分百安全和美好的伊甸园,但我却听从了他人的摆布,不负责任地做了错误的选择。
若有机会回到过去进行选择的话,我必定不会再做同样的事情,恰恰是因为是爱,才会希望给她最好的一切。
好难过啊几乎是哭完全场的 可能也跟今天一天都很糟糕有关我觉得我一直不想长大,一直也为自己现在的状态满足着,我猜以后不能这样了不是吗?
因为主观上不长大,不需要tough up,就永远无法为即将到来的未来做准备,就会一直害怕哪一天会绷不住。
有时我觉得精神病人比“正常人”要好,因为他们至少有自己的很奇怪的方式let out,而大多数时候你就自己一个人没有意识地憋着,直到不知所措的那一天,崩溃都不知道原因。
很喜欢tully刚刚出现的时候,给整个家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这样的人,因为一切都他妈的真的好难啊。
Marlo跟儿子说This world is a loud toilet的时候好伤心啊,我也想要一直捂着耳朵尖叫,而那个老师的出现又让人觉得这种时刻是值得等待的。
Marlo跟Tully说Girls don't heal, they're just covered up with concealers,就会觉得wow,有人能看到你没有heal的那一面很棒很棒,有时候感觉过去了,忘记了你就以为过了这坎,但有人告诉你并不,但“并不“也是ok的,很棒。
而Marlo求Tully不要走的时候,就感觉好像是我在求所有我不希望改变而最终改变的事情、不希望离开而最终有离开的人和事一样,就是好难啊。
我才不要痛苦失望难过愤怒,只有年轻小孩子才会对未来期待这些,才会期待大起大落轰轰烈烈的人生,我才不要咧,我要幸福,开心,快乐,可是这些都好难啊看完夜里12点半,一抬头窗外的黄色月亮就不见了
随便看看吧,感觉撑不起整个电影
要是每一个night nanny这么会玩就好了。
多少女人生于家庭而又死于家庭.
女性困境
拍出来的目的是啥?
原以为是田螺姑娘,最后是自己感动了自己。6
D+/ 可以和爱你西蒙组个“细思恐极的美式童话”宇宙。虽整体偏重人物的情绪状态且处处强调困境,但最终给出的路径却缺乏可信度。保姆和丈夫这两个角色都略模板化,而儿子的人设又有点强行添加阻碍。女性困境、互助与独立的“轻描淡写”是一种自如状态,但也应该在建立在矛盾做足的前提下。
My primal fear.
劇本我原本就不認同但劇情最後的1/3還蠻細膩的 出發點好 也有很多具象的隱喻 但感覺劇情應該再處理的戲劇效果強一些
美帝反婚反育反多孩最新力作。一个妈妈带三个孩子能累到什么程度?累到精神分裂出一个年轻的美貌乐观自信的女孩子帮助自己晚上带孩子,结果最后发现,活儿还都是她一个人干的!男人啊,别拿工作忙当借口,你有时间打游戏,没时间照看自己的孩子?不存在和自己的青春职业理想和解,家庭是两个大人和孩子组成的,无论是离婚还是结婚状态,两个大人都得干活儿,没商量的!不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家庭里带孩子的活儿,大家都得干。妈妈呢,也别逞强,有人帮你,或者花钱请人帮忙,你也不丢人,请专业保姆的钱,总能省出来,一个成年人的标志就是他并不因为承认自己没能力做一件事儿而感到羞愧,该求助就求助,理直气壮去求助,人是社会里的动物,相互协调配合,才能生存下来,才能过得更好。
养儿育女本身“可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重新建立家庭和人生秩序的事情 但我还没生也就不好多说什么
生养不易,再辛苦也要保护好自己,为了妈妈们点赞!最后不得不说主创团队真的很有能力,总是在题材上、表达上剑走偏锋,有些反套路反三观,看完又不得不认同,这是有道理的!在云端是这样!朱诺是这样!这部塔利也是这样!
一个只想讲道理却完全讲不到你心里去的一部电影。我和我朋友在电影院看完,同时脱口而出,什么鬼?!差点没睡着,两分已经很仁慈了……
大女儿是曼狗。。。
查理兹·塞隆接这么一部片的目的是什么?想当妈?还是当妈没当够?
2018.10.06
伟大的母亲
失望。
不是很喜欢最后被骗的感觉,浪费了好的立意。
看片时写的惊悚,这会儿又成了喜剧?闹哪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