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白鹿原》是最难改编的小说?
文.奇爱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终于通过电影的形式面世了!
早在1993年,这部小说刚刚在《当代》杂志登载后,已经引起了很多电影制作公司的浓厚兴趣,可是将整整二十载过后,这个期望才从理想照进现实。
《白鹿原》为什么被称为“最难被改编为电影的小说”?
我想这个“最难改编”体现在多种维度上。
从小说叙事的角度来看,《白鹿原》聚焦了关中平原两个家族跨越几代、多种社会政治环境中的恩怨纠葛,人物繁多,线索复杂,如何取舍改编是一个根本的难点。
即便文学本创作出来,如何发挥电影特性的优势,把事件的枝枝节节在有限的电影叙事时间中有意味地再现出来,对导演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
小说诞生的同时,另一位陕西作家贾平凹的《废都》亦横空出世。
这两部作品被视为“陕军东进”的代表,尤其因为“填色加框”(指两部小说都有大量情色描写,《废都》中更有很多性欲场面用方框代替,表示“此处略去xx字”之含义)、“天价稿酬”等现象曾引发文化界众多争议。
不仅如此,两部小说也并不符合当时官方的主导意识形态,政治上显得“不太正确”。
拿《白鹿原》来说,书中涉及有大量早期中共在农村基层搞农会、闹革命的内容,但与过去《暴风骤雨》、《红旗谱》这类作品相比,陈忠实却没有因循老路,他毅然地选择淡化意识形态,而在更宏观的立场思考民族国家的苦痛以及人性与宗法的二元背反,由此大大扩展了作品的深刻内涵。
也许正是因为上述种种原因,《白鹿原》被影像化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虽然没有像《废都》遭到被禁的厄运,还在1997年拿到茅盾文学奖,但据说当年的广电部早就有言在先:小说出版可以,但拍成电影那是万万不可以。
因此很长时间里,人们可以看到小说甚至后来的戏剧版本(归文化部管理),电影却一再难产。
因此,今天王全安的电影版实在可以让人体察到中国电影审查有限度的进步——即便这个版本也经过了多次的审查与修改。
电影版《白鹿原》至少有三个版本,220分钟的完整版、188分钟的柏林/香港参赛版和如今154分钟的国内公映版。
仅就公映的版本看,影片最大限度地、相对忠实地保留了原著小说的叙事骨架,尤其选择了以田小娥为核心人物,串联起白鹿两家形形色色的人物:白嘉轩、鹿子霖、鹿三、白孝文、黑娃、鹿兆鹏。
这些人物中携带了丰富海量的文化信息:自由、欲望、背叛、宗法、官僚、革命、保守……这绝不是一场凡夫俗子眼中仅仅有关情欲的大戏,而是百年中国社会风云史的浓缩。
从这个角度考量,我认为电影《白鹿原》是一部格局比《霸王别姬》与《活着》更广阔的作品,后两部作品基本属于“向前看”、回溯历史的反思性作品,而《白鹿原》更多地则是指向未来,通过嘶吼出一曲民族国家绝望哀恸的苦难秦腔,来让观众体会中国民族性孕育、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的生的痛苦、活的痛苦和死的痛苦。
也正是通过淡化意识形态的方式,王全安的《白鹿原》很好地领略到原著小说的精髓所在:即绝不简单地提供是非与善恶,一切内容都是开放式、可供多元阐释的。
电影里谁是好人?
谁是坏人?
没有。
都是可悲的灵魂。
黑娃率领人捣毁了祖先的祠堂(让人立即联想到建国后多次社会运动中相似的破坏行为),既打破了囚禁心灵的宗法枷锁,同时也在无形中迷失了自己的伦理根源。
这是善是恶,是福是祸,每个人想必都有自己的答案。
客观来看,与220分钟完整版相比,公映版损失了很多细节、呼应和留白,因而观众能觉察出明显的跳跃与语焉不详,更少了些余味。
不过这显然与王全安无关,这里我要为他鼓个掌,电影《白鹿原》能够诞生本身就是一次了不起的胜利。
————公映版:3星 完整版:4.5星
影评讲述了一个以白鹿原为主环境,讲述一个同根家族白 鹿两家子孙的恩怨纠葛田小娥是贯穿整个影片的人物之一,她受着传统观念限制,但也试着追求自己的爱情,从小被卖到郭举人家做性奴隶,遇到黑娃后迫切的想逃离这样的生活,由此开始了她悲惨的人生。
白嘉轩是影片中从头到尾都出现的人物,他一生中挺直腰杆做人,严肃认真,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也有些古板守旧,正是这样的性格却让他与那时正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脱轨。
黑娃所代表的是时代中正当青年热血澎湃的少年郎。
他是善良勇敢的代表,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也想要打破传统的观念,这些在鹿兆鹏来之后就显得尤为明显了,但是因为他的淳朴,也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
鹿兆鹏是一个有新时代思想的人一直有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的观念。
对田小娥和黑娃之间的爱情自由表示赞同,并十分羡慕,也一直推崇共产党的理念,最终被追杀,抛下黑娃,落荒而逃。
白孝文从小因为父亲的缘故备受众人爱戴,但因没有抵抗住田小娥对他的诱惑,甚至不惜抛弃他所拥有的一切,与父亲决裂,变卖家产后,因田小娥怀孕,想参军就救济被拉去强行参军。
几位主人公都有不同的人物形象,但在电影中却有一个十分明显的不足就是没有结局,或者可以说是对大部分人物的结局表述模糊,例如白孝文,被迫参军后影片对白孝文的描写就到此为止,并没有对白孝文的结局进行表述。
黑娃失踪后归来,发现田小娥已死,只出场片刻便离开,却没有对黑娃的命运有所交代,这样看影片的一头雾水。
相较于小说来看,电影将原本小说当中描述的白鹿原两代人的命运弱化,将重点放在了小家情感上,没有让人感受到白鹿原上世代变迁人物命运多舛的特点。
在电影简介中写以白鹿两家的矛盾为主,但在影片中唯独只看到白嘉轩与鹿子霖一个族长一个乡约像吵架一样的场景,对白鹿两家的矛盾却并未深切感受到,而小说中白孝文与黑娃的矛盾也并未展现出来,让结局显得十分草率有一段戏是唱戏片段,这一段可以说是影片中最成功的一点,每个人的表情动作都不相同,动作流畅,形象鲜明,虽是唱戏但也不古板,黑娃等人坐在中间吃面条的场景,也给整个画面带来一种随和感。
片中多次出现白鹿原的牌坊,也将剧情主线放在白鹿原上,带给人一种时代变迁的感受,多次出现麦田并将其拍出一望无际的感觉,也带来很强的视觉感受,尤其是幼年时期的黑娃与孝文在麦田里玩耍的场景配着夕阳的金色光线,让人感受良好的视觉美感观。
白鹿原这部电影看下来,会让人感到一头雾水,人物形象不鲜明,表达主题不大气,剧情没有结局,情节跳跃过大,只能说是一部非常遗憾的作品了。
首先声明我没看过原著。
不过个人偏见,史诗型长篇小说属于舶来品,本来就水土不服,我承认国内作家们都很努力,但是这里有民族性的问题。
因此,这部电影未映先火很令我吃惊,早些天电影院就不断有人询问什么时候上映,得知一推再推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失望。
顺便说一句,这部电影的主流观影人群是中年人,他们不上微博更加不来豆瓣的哦。
盛名之下……其实还不错,向黄土地和红高粱看齐了。
后两者当然更纯粹更美一些,那是80年代的zeitgeist。
而白鹿原,白色根据定义,是许多颜色的糅合,也很切合我们的时代精神。
说两个优点。
一,是原著的底子好,人物鲜明;二,是导演比较冷静,敢用镜头语言。
以下就是吐槽了。
好吧我也知道原著犯忌讳必然很多(again,80年代的zeitgeist),但是史诗型叙事好歹来个双线结构吧。
剧本硬是只有田小娥这一条线是要闹哪样啊。
导演对女主角的偏爱直接导致她本来可以得的最佳女主角是肯定没戏了。
请对比顾长卫电影中的蒋雯丽。
抒情手段太单一了,除了秦腔会点别的不。
吐槽完毕。
下一部要看的小说一定是《白鹿原》。
如果出220分钟的DVD记得告诉我。
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而言,电影版的《白鹿原》应该是一部看的很费力的电影,虽说是跳脱出了原著框架的束缚,但是由于没有小说故事的打底,而王全安又没有在白、鹿两家的背景上多做铺垫,所以一定会导致一些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用了很多倒叙的叙事手法,先揭晓结果,而后再用大段大段的文字去慢慢描述过程,电影前半段王全安也用了很多类似片段式的剪辑手法,但是之后却没有再详细描述事件冲突的过程,镜头一转,已是结果,再一转,已经是下个段落了,时长的限制,过度的删减,都让这个故事看起来支离破碎。
上映前听说张雨绮的戏份被保留还挺兴奋,但事实是该删不该删的都没看到,大家期待的“黄鹿原”实际干净的要死,其中田小娥往鹿子霖脸上撒尿一段被删,使得本来丰满的剧情瞬间变得干瘪瘪又不知所谓。
类似情况还有田小娥犯大烟瘾,黑娃的冰糖情结以及白、鹿两人的命运终结,这些片段的删减都影响了观众去理解电影的剧情和剧中人物的性格。
很理解有些观众为什么会觉得这是“田小娥传”,因为后半段的剧情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田小娥,从跟黑娃成为患难夫妻之后,这个女人的所作所为在可怜当中又夹杂着一丝可恨,她是辗转在各个男人之间的荡妇,挑拨白、鹿两家的红颜祸水,但细想想,她不过也是这个时代下的一个悲剧,别人手里的一颗棋子,男人们在乱世中可以扛枪防身,而她却只能抹裤保命。
张雨绮的表演要超出预期,尤其在勾引白孝文一段,欲拒还迎的挑逗,脱裤提裤的利落,那份由姨太变村姑的自尊和原始性欲的迸发,把一个多面性的田小娥演绎的格外真实。
由于一些关键情节的删减,黑娃这个角色结尾莫名其妙的消失是最令人诟病的,删减的情节包括:黑娃当土匪后去打劫富人时,嘴里吃着冰糖,看着手下强奸富太太。
黑娃被抓,被判枪毙,当上县长的白孝文派手下给黑娃送来一包冰糖,随后,黑娃在监狱里与土匪兄弟一起吃了冰糖。
但是公映版里只保留了黑娃从长工到共产党再到土匪后多种身份变化后的那份成熟,却把这个人物性格当中最真实的一部分删掉了,这是最可惜的。
但不可否认,黑娃是所有角色里最出彩的一个,他与父亲不同,迂腐的奴性思想并没有影响到他,从他大声对父亲吼出“我就是不想像你一样”的时候,就注定了两父子的悲剧收场。
小说里我很喜欢白嘉轩这个角色,从他慌乱的度过自己的新婚之夜,到后面施计夺地、处理家族和原上纷争时的冷静,陈忠实笔下的白嘉轩是有血有肉的,但电影版里张丰毅饰演的白嘉轩直接是从中年开始讲述的,而这个角色又被设置的感觉匠气十足。
反倒是长工鹿三的扮演者刘威,成了这部戏里我最爱的一个演员,在杀田小娥和跟黑娃摊牌对峙的部分,真的让人体会到何谓老戏骨的演戏张力。
看片之前我已经做好了接受这不是小说版《白鹿原》的准备了,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删减版的关系,即便不与原著作比较,看后还是稍稍失望,人物太多,铺排太少,洋洋洒洒50万字终究不能用三个小时讲明白,更何况大多数人看到的还是最不完整的版本,这是观众的无奈,更是王全安的无奈。
★★★☆
十几年前看的原著,具体故事记不太清了,只记得看完后的酣畅淋漓。
抛开审查制度、长度版本、过度宣传、选角八卦,单从电影角度,还算一年华语片中的水准之作吧,影像中的土地和文化范畴的符号提取还是令人会有记忆点的。
只能说现在还不是翻拍这部小说的时代,一个没有大格局的时代怎么拍得出来大格局的电影。
为什么中国的导演总爱抓住情欲不放呢,张艺谋的菊豆、李安的色戒...现在又来一部白鹿原,而且,他们又都爱拿这样的片子去国际参评,作为普通百姓我不懂导演演员煞费心思拍这些电影想要说明什么、想要表现什么。
爱国教育?
人性的善良?
我看就是动物最低情欲的释放,是人性的糜烂。
但导演演员工作真是卖力,真是敬业,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对于一直期待着《篱笆、女人和狗》的剧场版的观众,《白鹿原》的上映可能会满足你们的愿望。
但作为一个准备看一场《白鹿原》的观众,经过一夜之后,我仍然不能从我有限的知识里,找到一句在力度和准确度方面恰如其分的脏话,来表达我对此片以及对导演本人的看法。
不过既然如此,那么我就不妨客观一点谈些有价值的话题,比如为什么王全安的《白鹿原》,是一部任何广电剪刀手都没有能力剪出来的超烂电影。
其实要拍《白鹿原》,首先我们不能不搞清楚白鹿原究竟讲了什么,任何接触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白鹿原是一个原上,两个家族,许多人物的兴衰史,而任何读者无需更多的敏锐,就能看出《白鹿原》所投射到,是某个特殊历史时代,一个典型中国社会的微观版。
这些内容,相信对任何识文断字的读者,都是不难发掘的内容,同时,也正是导演王全安,编剧王全安所完全无法理解的内容。
那么白鹿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
简单点说,它是一个以道统(或者说传统儒家价值观)为核心来运转的世界,在白鹿原世界中,这套道统决定了善恶、正邪、兴衰,是人们行为处事安身立命的某种正当正确的标准。
乡约,又或者是朱先生种种的圣人言辞,就是这种道统伦理进入世俗社会后被具体化的价值观念。
这套法则所包含的内容具体而微,有大有小大的比如,白鹿原与政权的关联,是“纳皇粮不当兵”,小的就比如约束乡党行为的“乡约”。
任何违反这一道统的人,或则家破人亡,或则盛极而衰,或则堕为匪类,或者在肉欲的汪洋中成为行尸走肉,总而言之是绝无好下场。
那么与之相反的,遵守这一道统的人,不仅在行为上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更可以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与庇护比如朱先生对道统的信仰,就让他超凡入圣,他的种种预言,以及在乱世之中游走于军阀、土匪、刀兵等等之间,仍然独享一份敬仰,其力量的源泉就是他实则是这个传统道统的代言人。
不仅圣人如此,凡人也一样,白嘉轩就是对道统信仰的凡人的代表,由于他的这种信仰,同样使他拥有了对恶人、暴力、甚至鬼神(塔镇小娥)非凡的勇气。
小说中反复提到了“学为好人”,这个“好人”其实就是道统的信仰者而在小说《白鹿原》中,既描绘了这个世界,也为我们展示了这个以道统为核心价值的世界,在新时代冲击下的完结。
而这主要与四个人物有关:白灵、白孝文、鹿兆鹏、黑娃。
如我们前面所言,道统世界的法则是,信仰者会获得力量与庇护,违背者会遭遇惩罚和不幸,除非你再次“学为好人”。
但这四个海兽、败家子、叛逆子、不孝子;这四个丝毫也不尊重,甚至以最恶劣方式破坏道统的新一代,却逃脱了这种道统法则,甚至以道统之外的方式,取得了社会价值。
这四人的人生起落,无疑正宣示了道统世界或者传统社会的瓦解与覆灭。
而这种瓦解与覆灭,不仅仅体现在人物沉浮,也体现在社会关系的瓦解纳皇粮这种乡党与权力的契约关系,变成枪口威逼之下的无原则征粮;不当差,变成暴力威胁之下的抓壮丁;这种大原则的破灭无疑也宣告了家庭、婚姻、爱情甚至xing等等方面小原则的沦丧,而这四个道统世界叛徒的人生命运,革命与反革命,也都与这些破灭之后的沦丧密切关联。
总之,所有这一切归纳起来,就宣告了朱先生、白嘉轩甚至作者本人所钟爱的道统的世界的瓦解和崩溃。
而最终宣告这一世界正式完结的,则是四个道统叛逆中最激烈的一位——黑娃。
黑娃和其他三位道统叛逆一样,都是背叛了道统,然后受到惩罚与不幸,最后却通过非道统法则的方式(受招安),重新获得社会价值社会认可。
但他,却是四个道统叛逆中,唯一一位在获得社会价值社会定位之后,重新选择回归道统世界的人。
甚至他成为了圣人朱先生最后的关门弟子,也是朱先生口中“最好的弟子”。
而之所以他是朱先生口中最好的弟子,实则是圣人朱先生已经看到了,黑娃将会是这个道统世界最后的传人和最后的代言人。
而黑娃这个最后传人的最终结局,却并没有能够延续这个道统,而成为个人权利竞争和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所以他的死亡,就宣告了道统世界、传统社会最后的覆灭。
黑娃与白孝文,白灵与白孝文,他们彼此之间结局的戏剧性和不公正的结局设计,之所以看起来充满了扭曲感,并不是为了讽刺谁家天下。
而是为了展示一个后道统时代的规则差异,所以读者、观众所体验到这种扭曲感,实则是与道统法则的扭曲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理解,维系白鹿原这部作品,最重要的不是讽刺国,也不是挖苦共,不是床戏,也不是各种角度的麦田和牌楼,而是道统本身的存在感而这恰恰是电影所没有体现,甚至导演本人压根就没意识到的。
任何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不难发现,无论被删减的是20分钟,还是200分钟,这部戏的结构缺陷和理解错位,已经决定它弥补不了这个问题,因此@张雨绮 @老恺(应该是摄影师)之类的,反复强调审查、删减是多么的无意义。
因为即使补上解放之后的内容,让全部床戏都无损呈现,这仍然是一部糟糕到失去了灵魂的作品。
甚至可以大胆的说一句,广电总局就算能派出再高明的剪刀手,也决计剪不出整部电影结构和立意上的失败。
如果这部电影真的能在电影历史上留下一点痕迹,那么我想它只能是与《战国》并列,成为奇葩的泡妞两部曲之一。
所以对于王全安导演,我只有一句话,在如今电影圈导演天天哭诉没有好剧本的当下,对这样一部伟大作品的糟践,拿《疯狂的石头》里道哥的一句台词来形容:你泡妞还真下血本啊 ————————————————————————————————————————————————————————————关于《白鹿原》的问答1、为什么以小娥为中心,会彻底的毁灭这部电影答:如前所言,白鹿原讲的是道统的世界以及道统世界的瓦解,因此所有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命运,都是围绕着反应这个道统世界规则来设定的。
以各种方式毁灭或得到拯救的人,都是这个法则的一个侧面。
肉欲同样如此,而过分的突出某个侧面,则会使得观众对于道统世界全貌的认知有偏差,从而将影片拍成《篱笆、女人和狗》的剧场版2、为什么补上全套的床戏,改变不了这部电影的格调?
答:白鹿原是一部有大量性描写的作品,但白鹿原不是废都不是金瓶梅,性不是这部作品的本身。
性、饥饿、死亡是人类生存本质的内容,所以要展示道统世界的模样,性的存在就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说明性的作用也同样是为了还原道统的法则。
看过白鹿原的读者可能还记得书中小娥因为种种主动或者被动的淫乱行为而受到惩罚,唾弃,直至死亡;但道统捍卫者白嘉轩自己的三子孝义,因为功能问题无法留后,于是白嘉轩就安排了孝义媳妇与兔娃(黑娃的弟弟)“借种”。
那么问题是同样是性乱的行为,为什么前者是被唾弃的,后者就可以归于道统法则下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道统的规则下,性是为了繁衍延续,而并非由于欲望的需要。
所以可见,白鹿原中的性,还是为了解释这个道统规则。
所以就算张雨绮的床上功夫再骇人听闻,也不过是把王全安版白鹿原,提升到3D版肉蒲团的水平。
丝毫改变不了本质的问题。
3、为什么说广电剪不坏这部电影呢?
答:因为它实在无法更烂了。
如前所言,白鹿原的成败,首先取决于道统世界的构建和描述,要让读者观众感受到这种道统法则的存在。
所以,乡约的建立、朱先生的角色等等,这些在整个故事前半部分内容,其实非常重要。
而广电剪刀手剪的主要是床戏和后半段政治敏感时期的内容。
换言之,广电剪来剪去,剪掉的是一个道统世界如何瓦解的过程,甚至都不能说过程,就是个瓦解的结果。
那么王全安世界上压根就没有把这个道统世界给观众建立起来,你剪掉它如何瓦解,还意思说剪刀手破坏了这部电影么?
4、为什么这么肯定导演王全安和编剧王全安没有看懂这本书呢简单个最简单的例子,电影中将白孝文和孝义的功能障碍问题合二为一,这个没有问题,但是王全安有没有搞懂白孝文对小娥从偷情时的不行,到捉奸后反而行了的原因呢?
显然是没有事实上白孝文从行(夫妻间)到不行(与小娥偷情),又从不行到行(捉奸后苟合)用书中白孝文原文原句的陈述就是“过去要脸,现在不要脸”所以就行了那“脸”是什么呢?
就是道统、乡约等一些了的规则标准和法则了。
这是全书中最生动的片段之一,也是对道统世界最重要最平实、精炼的诠释之一。
那么王全安拍了200多分钟的废胶片,容不这九个字的台词?
还是广电剪了这九个字的台词呢?
所以,很显然,王全安从这段台词上去省笔墨,足见他大概是过分沉湎于白鹿原的性描写,而压根没看懂这本书想要描述的内容。
说实话,对于把《白鹿原》拍成电影,我从来就没有期待过。
任何名著改编电影都无法令人期待,因为电影始终无法和你的想象完全契合,失望在所难免,所以网上有那么多“原著党”对每一部名著改编电影指手画脚。
除非你没看过原著。
很遗憾,我看过《白鹿原》,虽然到现在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开头白嘉轩娶了七个老婆,还有田小娥泡枣,因为写得香艳,完全是当黄书看的。
当然这部小说并不仅仅是香艳,它的体量太大了,恨不得把“中国人”这三个字都浓缩进去,按照我的想法要把小说拍透彻,怎么也得来个三部曲啊。
王全安的电影没用三部曲,用的是断章取义,香艳几乎成了电影的全部。
这部影片所呈现出来的看上去有点类似于电影《东方不败》,就是从一部鸿篇巨著中抽出一个并不太重要的人物和片段,打造成主角,把她的情节加以放大。
如果编导得当的话,这不失为一个创作方式,也未必不能成为经典,《东方不败》就是经典。
但是这部影片还是差强人意了。
因为首先,影片的初衷并不是要创作这样一部电影,而是后期剪成这样的,所以很多地方显得凌乱和仓促。
更由于是从4个小时的片子里剪出来的,影片结尾对人物的命运走向都交代的非常仓促。
这感觉也算是“东方不败”——太监了。
除此之外,影片本身在力量上的不足也是个问题,起码和第五代导演相比。
不用说,演员演的很好,摄像很美,景色很苍凉,一切都那么像张艺谋早期的电影,然而王全安没能达到张艺谋当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力量。
张艺谋把莫言、余华、苏童的小说灵魂给拍出来了,而王全安显然没能拍出《白鹿原》的灵魂。
影片里传统戏曲、文化都非常棒,单拿出来都能去申请文化遗产了,但是和影片的结合却不好。
举个例子,这片子里和电影《活着》里都有皮影戏,都有赌场,但这里只是一种表述白孝文堕落的小点题,删掉了也没什么。
而在《活着》里,赌场和皮影戏却成为和命运息息相关的事物。
有人说,如果能看到导演剪辑版,也许会大有改观,目前的版本其实是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打造的。
客观讲这话有道理,如果了解一下电影《白鹿原》从立项到成片的过程,之痛苦,之绝望,当真是见者伤心闻者落泪啊。
前些日子导演娄烨因为影片《浮城谜事》和广电总局“较量”,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人的困境。
不过在我主观上看来,这不能完全成为电影最终呈现出这个样子的理由,即使没有审查制度,电影本身的质量是不是过关呢?
起码《白鹿原》的第一稿编剧,也是电影《活着》和《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对电影是持否定态度的。
而我们这些观众,由这部电影,其实也可以对加长版做出管中窥豹的判断了。
想想《赛德克巴莱》,即使给你一个剪辑版,你也可以感受到那澎湃的史诗。
我的意思是,虽然我们的导演在拍片上有着这样那样的掣肘,但是在允许的范围内,他们做得也并不出色。
电影院11月份上映伊朗影片《一次别离》, 这部片子就是给中国导演的一个标杆,告诉你靠什么对抗好莱坞。
不需要大场面、不需要大明星、你甚至也不需要碰触红线,你只需要有才华、有思想、有情怀。
啥都没有你们哭什么丧啊?
再足的噱头也不能掩盖这就是一烂片!
前半部分热闹堪比春晚,后半部可改名叫"田小娥传"。
小说中最出彩的朱先生影儿都没见着,整个一后半截故事完全就没有!!
这种烂片也能拿来放映,不带这么没有职业操守的行不?
最搞笑的是某党还不忘为自己脸上贴金,完全违背原著的意思,太TM无耻了。
小说中白嘉轩是中国典型的农民家族代表,朱先生是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代表,相对而言他们两个人都是有内在精神的人,这种精神也是中国几千年来骨子里的东西,它能让黑娃从农民为匪,也能从匪为良。
这个是整个小说的精神所在。
可是,电影中,完全不知道导演要着墨在哪里,他是要闹哪样啊!!
可惜了这么好的一部小说。
我今天看了公映版的,不知道所谓的其他版本.公映版一个烂字了得把.和原著出入不是一般的大.应该不是所谓的剪切的问题.只能说王全安糟蹋了白鹿原
浪費時間
看的是149分钟的~~就是一部挂羊头卖狗肉的!!
2012.10.29 其实我明天要考试呵呵呵 看的好累
现实太残酷了,百姓太苦了。无枪无炮的人民任何时候都是任人鱼肉的羊羔。我只想好好的活着,没招谁,没惹谁,也是一种奢望?
对于没看过小说的人来说,好歹是个故事吧
所以说为什么没书好看么 净拍你老婆了 人家还不让放
48175 味浓料少
书才看得了没几章,已经很有味道。电影看了全部,看不到希望。
想看原著
被剪得不成样子了
看過原著的人不建議再看電影。。。。
都懒得评论。
一部憋气、瞪眼的电影。
土地和女人一样,足以改变这个世界。这一定是中国最难改编成戏剧的文学作品之一。题材之恢弘内容之庞大是任何一个导演或编剧都无法解决的难题,白灵孝武兆海的凭空消失,和大段大段故事的取舍,这一切因为时间限制和审查因素勉强可以理解,放大田小娥的戏份和作品,但却没能使故事更丰满更完整。
没看过原著,但电影的叙事主线是爱情(或者一个弱女子在乱世不停投靠男人的故事)。除了被剪掉激情戏,人物对话中的几句台词也有明显被切掉的痕迹。不过西北风光一直很得我心。
电影杂乱无章,不是剪辑的问题,我一直在找主线是白嘉轩,黑娃还是田小娥,结果发现都不是。
第一,和书完全不是一回事。第二,和豆瓣上的电影图片也不是一回事。第三,和我想象中的片还不是一回事。老戏骨很多,张雨绮也比原来好看了,但是呢,电影它不是这么一回事。
白鹿原原著是一只清新脱俗的白鹿。这部电影丝毫没有把握到原著的任何优点
纯景色的镜头可以看下,其他的就差太远了
观影的过程就是一场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