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传记电影。
讲的是著名的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的小传。
玛丽是《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曾多次深入战火纷飞的热点地区采访,在斯里兰卡被炸瞎一只眼睛。
于是就有了“独眼女侠”的绰号。
她还曾奔赴科索沃、车臣、 东帝汶、中东、塞拉利昂、津巴布韦等战争前线。
报道了“阿拉伯之春”反政府运动,2012年在叙利亚战争爆发时于胡姆斯遭火箭袭击身亡。
影片中真实的再现了玛丽多次违反军方的禁令,在硝烟弥漫的街区中穿行,采访战斗中的士兵,惊恐的难民和无助的儿童。
她说:“我讨厌处于战争地带,但我又觉得不得不这样。
当你报道一场战争时,你必须去那些你可能被杀的地方,或者其他人被杀的地方。
”她一直是这样做的。
多次遭遇袭击,身边保护她的士兵不停的倒下,她的同伴也为此丧命。
可她仍然像她自己所形容的那样,犹如”飞蛾扑火“般的冲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其中有一个细节,玛丽的同伴在遭遇炮火死去时,和她同路的阿拉伯翻译在咕噜着《可兰经》中的章节,她的另一个同伴在悲痛的祈祷“我的上帝耶稣啊!
”此时的玛丽显得有些落寞。
我想,她或许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她信仰的是她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她永远相信的是人性,她相信用自己的力量可以唤醒人性的复苏,让更多的人去注意和谴责这种野蛮的杀戮。
她所涉及的范围在许多时候已经远远超出了报社对她的要求。
所以我想,在她身上除了强烈的敬业精神之外,还有她天性中的那种强烈的渴望冒险的成分吧。
无论如何,在她职业生涯的所有举动都是令人敬仰和钦佩的。
相比之下,咱们的媒体工作者也曾经有过这种敬业和牺牲精神,在平型关战役、辽沈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都有许多新闻工作者战斗在第一线,并因此献身。
可惜这种精神并没有传承下来。
记得在1979年的战争中,攻克越北城市谅山本来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在新闻中,我只看到55军宣传处的一个干事拍下的部队在谅山街头巡逻的一张照片,更不用说一线的战斗场面了。
和平是好的,不过和平时期也培养了许多怕死鬼。
一个战地记者,碰到这种战斗场面,不是往前冲,而是找出各种借口往后缩。
和玛丽·科尔文相比,我们这些貌似男子汉的记者们不知做何感想?
影片中,玛丽曾这样说过:“你得找到真实的历史,如果你丢失了它,那么你对任何人都没有帮助,只是自我感觉良好罢了。
”一直以来,公众对于新闻的要求都是“客观真实”。
可是要真正做到客观真实是很难的,恐怕连玛丽这样的优秀的记者也很难做到。
她自小接受的是西方价值观的教育,头脑中对那些不合自己口味的事件预先就充满了成见。
你看,玛丽所采访的组织多是西方暗中支持的,如斯里兰卡的猛虎组织、叙利亚的反对派等。
玛丽在采访叙利亚反对派组织的一个小头目中有一段对话。
玛丽:你逃跑了。
头目:谁逃跑了?
玛丽:你逃离了阿萨德的部队。
头目:是的。
玛丽:为什么?
头目无语。
玛丽:你想要自由对吧?
让我报道你的故事吧。
看了这段对话,感觉玛丽不像是在采访,倒像是在诱供。
从这样带有倾向性的报道发布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头版上,可以想见对公众会有怎样的影响,舆论又是在怎样的引导公众了。
这也就怪不得在西方民众眼中,中国人仍然是留着长辫子横卧在鸦片烟枪中的一伙群氓了。
好吧,即便玛丽所采访的事件都是真实的,那也只是反映了一个局部地区的真实。
而历史的全貌是由无数个“真实”组合而成的。
好像一副大的真实的拼图,是由无数个小的真实的碎片拼接而成的。
例如玛丽在报道伊拉克被枪杀后掩埋的几百名无辜者的事件后,我们的感觉一定是:萨达姆是个恶魔。
这是不错的。
然而它也是一个局部的概念。
当我们得知在伊拉克不仅有这样的恐怖事件,还有被美军在伊拉克实施轰炸而死去的无数民众时,我们的感觉也将发生一些微小的变化。
即:萨达姆是个恶魔,布什和克林顿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才是对历史真实的认识。
现代战争,无论是大国直接参与或是通过代理而进行,实质上都是大国之间所各自导演的一场戏剧。
在这些“导演”眼中,无辜的民众、死去的士兵都不过是这场戏剧中的群众甲和匪兵乙而已。
在政客的字典里没有“人性”这个词汇。
他们所看重的是那些事件中可加以利用的价值。
不久前,美国以使用化学武器为由,再次轰炸叙利亚, BBC还趁此机会重推玛丽当年被杀的新闻,为部署导弹进行预热。
回顾以往,看看今后,还会有许多无辜的民众和无畏的记者在战火中丧生。
玛丽的一生是壮烈的,有价值的,可是一想到她或他以生命为代价所期望达到的理想,不禁有一丝悲凉。
更感叹人类文明进步的迟缓。
玛丽有时候也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过疑惑。
她想:“我们真的能够通过报道战争改变什么吗?
真正困难的是永远相信人性。
”我觉得玛丽在从事战地报道的同时,也在努力的改变着自己的观念和视野。
用她内心中深藏的人性和良知,用一次又一次的冒险在书写自己的讣告。
我们也希望有无数个玛丽·科尔文用他们那种无畏的精神向人们去展示历史的真实画面。
影片稍感不足的是故事性不强,结构松散。
这也难怪,传记片本来就很难有连续的故事,像《巴顿将军》那样已经算很不错的了,同样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因为编导重点是在写人,而不是叙事。
将就看吧。
影片中玛丽·科尔文由罗莎曼德·派克饰演。
将玛丽的性格,行为、表情演绎的栩栩如生。
包括她的醉酒状态和神经质的表现都很到位。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独眼女侠”。
影片中各个场景的拍摄也很好。
尤其是其中有个镜头,伊拉克的原野上,远处是夕阳中的群山,近处是无尽的荒漠,在黄昏的光影下,玛丽乘坐的吉普车逆光而行。
美极了!
本人评分:7.5。
#电光幻影# 《私人战争》,一个人可以为一生做出的选择,恐怕永远是无怨无悔的。
2019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展演影片,战地记者的传记电影。
裴淳华饰演战地女记者玛丽·科尔文,影片是根据《名利场》撰写的科尔文生平事迹文章进行创作的。
科尔文曾奔赴科索沃、车臣、 东帝汶、中东、塞拉利昂、津巴布韦等战争前线,在斯里兰卡内战期间严重受伤失去了一只眼睛,还报道了“阿拉伯之春”反政府运动,2012年在叙利亚战争爆发时于胡姆斯遭火箭袭击身亡。
这个题材和内容,以及女主演,其实都是相当吸引我的,所以电影节出了排片,立刻放在了愿望清单里。
但是电影的实际观感并不理想,可以说能够深深的给我带来懊悔,感觉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在一部支离破碎的影片之上。
如果要说本片的优点,我想到了一句“情而不色”,女主演有暴露的镜头,但是没有什么让人不舒服的,也没有情的欲望感,居然很平淡很叙事,也不知道是影片正气太足,还是女主角魅力缺失,反正就是有一种干涸的感觉,整部影片都无法让人激动起来。
按说惊心动魄的人生应该配上煽情或者激动人心的时刻,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么好的题材到了影片最后我都觉得无动于衷,甚至感觉女主各种作,花样作死,大概真正的遗憾,只有她死去那一刻吧。
我内心是极度喜欢这个人物和生平的,但是我觉得,电影太多笔墨在零碎的枝节上,也许导演感觉枝节可以架起这个人物的细腻和热忱,但是我觉得主线被切割,过于分散,叙述太平淡,而平淡是直铺的,甚至没有欺负,人物塑造起来比较苍白,感受不到澎湃,也没有感动,甚至无法有一种被触动,我整个人都很郁闷。
最后说一句,人生呀,信仰是个很了不起的东西。
不一定要信奉具体的什么,而是追求追逐的一个方向,选择的一条道路,决定的一种生活方式,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
有些人,永远在路上莫名寻找,有些人,却早已在终点,热泪盈眶。
作者:小佛搞特
文青和小姐一样,已经变成侮辱性称谓了随便手捧一本书说句岁月静好就能被划入文青队伍,文青约等于矫情,但借此侮辱文青的人也没什么搞头,因为他们没见识,没见识过真正的文艺青年,更何况硬核的女文青?
初次见到玛丽科尔文的照片时以为是专业演员的电影剧照,独眼海盗造型,女魔头般强大的气场。
你看还真有人活成了电影里的模样。
从这戏剧性极强的形象中隐约也能感受到她彪悍的一生。
一个战争经验比军人还丰富,蜚声世界的战地女记者。
玛丽科尔文原本是一名学霸,她就读于耶鲁大学人类学专业,师从普利策奖得主学习写作。
照这个路线她会成为一个写小说的中产阶级。
转折始于一场研讨会,在参加完日本原子弹爆炸后社会情况的调研会后,玛丽被战争报道所折服,她决心放弃虚无的小说,做一名战地记者。
曾有很多名人和成功人士被问过这个问题,“是什么启发了你,让你决定做这件事?
”秦朝的丞相李斯回答,自己受两只老鼠启发决心奋发图强,牛顿说砸在我头上的苹果给了我灵感。
我们无法想象当事人那刻的激动澎湃,但命运可能早在他们身体里埋下了种子,只等这一刻到来就开始发芽生长。
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我看到老鼠和苹果却不会有雄心壮志和伟大想法。
玛丽科尔文也是如此,她小时候反抗父亲,因为父亲并不认真对待小玛丽的意见,她也不喜欢母亲,因为她安心在郊区做一辈子的家庭主妇。
即便没有那次研讨会,玛丽血液里的躁动因子也会把她带向激烈之地。
毕业后玛丽成为了《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战地记者,一做就是27年,直到她身亡在叙利亚的炮火中。
玛丽几乎报道过1990年以后所有的冲突和战争,包括科索沃、车臣、利比亚,叙利亚等。
在报道斯里兰卡内乱时她的左眼被炸坏,由此戴上了黑眼罩。
黑眼罩呼应着玛丽内心深处海盗般的顽强与机敏,中间还夹杂着一丝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原始反叛, 这种反叛成就了她也注定了她的命运。
眼罩之于玛丽犹如鲜花配美人,宝刀赠英雄。
玛丽的传奇经历被改编成电影《私人战争》,由裴淳华主演,裴淳华的演技毋庸多言,这张海报第一眼就打动了我,硝烟弥漫中,裴淳华头发灰白杂乱,眼神机警地注视着某处,或许是刚被炸弹击中的地方。
但电影内容却重在展示玛丽悲悯和细腻的一面,讲她在报道战争时内心也有场战争,正如标题所言的私人战争,讲她无法长久维持的爱情,讲她因一个战争中死去的女孩哭泣颤抖,讲她向出生入死的朋友袒露恐惧和脆弱。
最重要的一点,讲她为何始终活跃在战争报道的一线。
玛丽做战地记者不是由于盲目追求刺激,也并非政治立场和热情,她注重的是战争中的人性,她想让全世界了解战争的真面目,战争并非一串伤亡数字,它是每一个平民的生离死别和绝望恐惧。
投入越高价值也应该越高,玛丽对她冒着生命危险写出来的东西有期许,即见证历史,追寻真相。
不探讨交战双方,不声援政治立场。
这不仅是新闻专业主义,更是一种对战区平民毫无杂质的关心与同情。
玛丽希望自己的报道能帮助他们,以唤醒世人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的方法。
玛丽想为他们做些什么的心态如此迫切,但眼前的伤亡与血肉横飞牢牢地留在她的脑海里。
当她因报道而获奖时心中反而滋生出负罪感,她认为自己通过榨取他人的苦难故事获得荣誉和光环,这无异于吃人血馒头。
当她从战场返回英国时生活出现了巨大的断裂,这同样撕裂着她的内心,经历过炮火和死亡后玛丽对普通人关注的房贷车贷毫无兴趣,做过战地记者后没法去做园艺报道了。
同时他人的苦难再次折磨着她,唤醒了她的负罪感。
如同广告中说的,非洲大地因缺水而干裂,你为什还在浪费水资源?
内心的交战让玛丽一次次重回战场,回到她熟悉的危险之中。
反叛精神和坦然无畏在玛丽身上激发出了十分的浪漫主义,她穿着LA PERLA(意大利顶级内衣品牌)上战场,万一下次躺着被发现,内衣也能让人惊艳一把。
这个小情节是电影的神来之笔,即便只看这一个片段我对玛丽的崇拜就会如黄河般滔滔不绝。
2012年玛丽和同行的摄影记者在叙利亚霍姆斯丧生,那时她56岁孤身一人,在中国这个年纪或许已经当奶奶了。
年轻时谁不曾热血勇敢过,但年纪渐长便被世俗压力消磨了,究其原因还是恐惧,对年老时孤苦飘零的恐惧。
玛丽是个反例,她始终如此。
回到标题,文艺青年硬核起来什么样子?
把所有勇气和力量,倾注于一个纯粹的追求。
很高兴看到这部关于《The Sunday Times》战地女记者Marie Colvin的生平电影,这个女记者不平凡的工作经历绝对值得一部影片去记录。
她是在2012年报道叙利亚内战时不幸在战地被炸身亡,在死前还与电视台做直播报道。
影片虽然不完美,但有着近乎完美的表演和十分值得人们去关注的事迹,所以还是强推一下。
Marie Colvin被称为独眼女侠,因为她曾在一次战地报道中被炸瞎了眼睛。
裴淳华 (Rosamund Pike) 展示了这个女人的勇敢与刚烈,她几乎从未被战火吓倒过。
但有人可能会认为,她其实没必要亲自去那些地方,作为文字记者是否值得这样。
但习惯了战火的她,就像那些上过战场的战士,虽然留下心理阴影,却不自觉地想要再回去,亲身经历那些大部分人无法想象的境遇。
就算炸弹来临,她依然想着要怎么办见到的一切最快地传达出去,可以敬业精神十分令人敬佩。
影片展示了她多次去不同的战场报道,虽然编辑似乎都不同意她的做法,但她总能找到途径自己潜入,从这点上来说,能做到的人可能真的不多。
比如她最终去世的这场战役,叙利亚政府当时是严谨国外报道,全国封锁,但她都能只身前往。
从某种程度上,这个独眼女侠还真的像个超级英雄,只是她确实有肉体之身,同样经不起炮火的冲击。
Marie 算不上是去拯救每个她前往战场的人们,但至少她在寻找真相,把战争背后的真实原因带给其他地方的人,虽然并不知道这是否能起到任何作用。
连她自己都说,她所看到的满目疮痍和平民的遭遇就算发表出来,那些制造战争的人可能也不在乎去看这样的报道。
但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她尽到了最大努力。
本片的问题就在于,与很多描述战争的电影一样,除了不断地直观展示战场上的惨烈外,还有很多闪回,去展示Marie 心灵受到冲击后难以抹去的梦魇,也就是PTSD的反应。
这样的内容出现了很多次,稍显重复。
此外,每个地方的战争场景虽然都非常惨烈,但各自有不同的背景,只是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交代,很容易让人弄混。
好在,裴淳华的表演确实很令人佩服,不仅大部分时间化了苍老妆,连身体上和声音也模仿得很像。
让人看了简直难以相信是她本人。
只是感觉对她个人的生活介绍得过多,比如婚姻、性生活、吸烟、酗酒等,可以看得出她并不是生活得很健康,这也与PTSD有很大关系。
五十度灰男主詹米·多南虽然台词不多,但出演的人物也同样是勇敢的摄影记者,对他来说倒是一次不错的转型,至少没人会在本片里去嘲笑他的台词,打量他的身材,更容易忘记他本人而更多地关注到角色本身。
这类人物传记预计很难卖,但依然值得推荐,希望裴淳华再度被提名,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位女记者的生平事迹。
裴淳华饰演战地女记者玛丽·科尔文,艾格顿饰演一名有军事背景的记者,跟随科尔文前往战区报道。
11月开拍。
科尔文曾奔赴科索沃、车臣、 东帝汶、中东、塞拉利昂、津巴布韦等战争前线,在斯里兰卡内战期间严重受伤失去了一只眼睛,还报道了“阿拉伯之春”反政府运动,2012年在叙利亚战争爆发时于胡姆斯遭火箭袭击身亡。
两星全部致敬玛丽. 科尔文本人。
影片本身零分,甚至负分,影片中非常明显地打着反战的旗号做政治攻击。
利比亚现场,还专门播放一个政府军的战俘在拷问下说出是卡扎菲派我强奸的,叙利亚战场不停的强调是政府军的炮轰,政府军屠杀平民。
等等很多。
这种指名点姓地道出政治立场,是一部反战影片应该刻意回避的。
想起以前俄罗斯拍的8月8日,就讲究很多,载满平民的巴士被导弹击中,来调查的俄军现场只是说可能是谁,或者是谁干的。
肯定不会说查明是格鲁吉亚人干的。
到结尾格鲁吉亚军人帮着救小孩,格鲁吉亚坦克还跟难民让道。
让我对这部俄国拍的格鲁吉亚战争电影的充满了尊敬。
反观这部就觉得很恶心了,完全操纵电影成了政治工具。
为新闻传播真相而战斗,根据传记文学改编的电影,导演很不错!
当年美艳的范淳华变成了苍老的女人,也是令人惊叹的一个看点。
“独眼女侠”穿着她那奢华的La Perla内衣在叙利亚的战乱中离我们而去了。
舍生忘死与时间赛跑,“独眼女侠”的筹码是自己的生命、她抛弃了包括健康、正常人的婚姻生活状态。
她只能以酗酒、抽烟、一夜情麻痹自己身心。
这是一场私人战争,报导新闻的同时女侠与死神和内心挣扎在抗争。
本片讲述不是一个英雄,它吸引我的不是她作为女英雄的那些事迹,而是她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所思所感所惧。
(职业生涯让我与她一样的许多历险遭遇)这些东西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杂。
电影让人看到一个同你我一样的肉身凡胎,却活成了神迹。
你看到她活生生的和自己作为人的弱点做抗争的全部过程,不断逼自己进入前线战区的更深处进行报道,你看着她和自己的求生本能做抗争,内心的恐惧与绝望。
应该说作为女记者的人生远比电影精彩。
敬佩她,但是对电影中传递的美国人政治观点的套路不敢苟同。
谨以此片献给所有奔赴在战争前线、危险地带的战地记者和作家们!
作为差点被标题党排斥在电影之外,还好的是看了一下相关的介绍和说明,又有一些尝试性的试探一探究竟。
记者本身承载的责任?
去倾听和发现吸引人的事物来传达自己的想法。
它的含量很宽广,也不是每一个人都一定要选择艰难险阻才会体现自身价值。
人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需要去思考和体验,更多人是在纠结怎么能够达到别人的标准而认真努力。
对于脱轨的事务除了感情之外基本上不敢去做。
究竟什么是包含在生命当中的意义?
独善其身也好。
这只是人的为了自己的生命迈出的几步路。
没有优良贵贱,只是看的风景不同而已。
观者有心,获得的斑斓千万就各有所取的回应和答案。
她成了桥梁,那些戒断不掉的烟雾和释放如影伴随身后。
杯盏之间,把苦痛放在位置上一屁股坐下视而不见,清醒的人做不到。
做了这件事情,她会获得成就,会有成就感吗?
也许可以说是放大化了被病态化的场景,但这就是付出而获得的回答,仔细拨开看并不可人,甚至有些黑暗。
本身的立足点?
是事件之外,还是国籍之外?
为什么不置身事外?
跟她有什么关系?
并不是就事论事,也不是一股脑的去做好偏向。
而是作为人,同样会害怕,脆弱的人,之间的一场安慰和舔舐的过程。
她只想让你吃饭噎到,心情不好,让你知道,身边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这圆滚滚的地球的某一边。
Marie Colvin was a lucky woman, her destiny had found, chosen and taken her in. She went through the misery, hell and death for us, she was our avatar. What she saw, thought and wrote is to let’s see, feel and save our conscience, our mankind and the whole planet. Like what Sean Ryan persuadedher bytheriver: “Is that what they all died for? Yes, you do. You see it so that we don’t have to, yes, but also because you couldn’t imagine a world in which you didn’t. No one in their right mind would do what you do, Marie. But if you lose your conviction, then what hope do the rest of us have?”The existence of Marie Colvin proves that we’re still conscientious, reasonable and responsible...
主角整体演技还是可以的,只是为何是带着标榜西方世界的眼光看待这一切,难道这一切不是老美在背后煽动的结果吗?
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哪个国家在之前不是一个和平富有的国家,自从不要脸的老美介入之后,变成了什么样,究竟是为了讽刺西方?
还是在宣扬西方所谓的人权,真没看出来。
再者来看电影本身,感觉剧本比较零散,要不是演员的演技支撑,真不知道在讲什么~~~
我曾像每个女人一样为了减肥拼命节食,但看到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挨饿时,我再也不会节食
电影太正经,丰富的内容,烦躁的内心,无法安静的欣赏,快进一路,不喜欢的角色,偶尔闪过的镜头,亦是震撼莫名,
三星:战火浮生,战地之花。裴淳华女士演绎这类题材算是轻车熟路,但角色还原度貌似有些停留在表面,感觉很平淡,很难真正触及人物的精神世界。
这种政治倾向的片子还好意思标榜还原真像?
不伦不类,传记不像传记,一股白左的腐烂气息
从主角的私人角度出发,讲到战地记者多少有些疯狂才会一次又一次出入危险地区,见证人物和事件。并不特地强调她的私生活、工作内容及其意义,更多的是精神状态。
对手戏真的很重要,多南真的让人出戏。裴淳华有几场非常不错的戏。
War is not so terrible for governments. For they are not wounded or killed like ordinary people.
跟刚看的《首尔之春》一个毛病,叙事结构混乱,或者说没有富有内在逻辑的叙事。
好莱坞终于在几部伊朗危机、中东战争甚至阿富汗战争后欲语还休又姗姗来迟的开始利比亚和叙利亚战争的故事,主旋律本质上对于阿拉伯之春的肯定和倡导的民主自由
哎哟。过年回家前看了这一部,忘了标记。导演是拍纪录片出身,这部片子的剪辑处理非常优秀。女主的演技也是一年比一年厉害了,好喜欢!!
影片有执着且似病态的执着,但没有伟大,又将主角所做的一切化为一种无力感,而不是塑造一个值得尊敬的人。零碎的拼接也让故事分量不足,最后用西方最受用的妇女与儿童的标签作为全片高潮段落,多少显得剧本懒惰。
但凡有个楷模是女的就要赶紧拍,然而拍得像交水电费一样稀松平常,涉及中东战争,还是那一套“拯救地球靠白左小清新”的思维方式:我不想了解为什么这里会有战争,不过请让我先为你的惨流泪一小会儿,然后卖到全世界赚点击率。不要谈什么后面联合国出动军队了云云,拿结果哭意义谁不会啊。
困难在于:你要坚信别人看过之后,会觉悟,并有所行动。
好故事没讲好
一个三脚猫编剧把一个伟大的故事讲的支离破碎,把一个伟大的人物写的苍白无力
裴淳华是宝藏级的女演员,而且现在各种驾驭中东题材...作为一部很可能没办法入围学院奖的作品,裴淳华的表演可以说是今年看过的最佳
整个电影就像是赶作业匆忙涂完答题卡的心不在焉,在战区 抚摸伤者的手涂着指甲油;一个人的房间,不停地走来走去、不停地抽烟吐烟圈 丝毫不能表达出人物的焦虑无助和绝望;这两个细节注定这就是部糟糕的传记类人物电影。裴淳华的诠释以及对人物的理解,与其说不够 更像是没有。「可能我会喜欢一个正常的生活,也可能是我不知道怎么过正常的生活,更可能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正常生活」导演的镜头糟糕,编剧的台词糟糕,完全垮掉!
新闻自由女旗手
派克这演技真是,声音学得像就好了吗 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