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索
Tommaso
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主演:Cristina Chiriac,威廉·达福,Anna Ferrara,Stella Mastrantonio,Lorenzo Piazzoni,Alessandro Prato,Alessandra Scarci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英国,美国,希腊语言:英语,意大利语,俄语年份:2019
简介:影片由阿贝尔·费拉拉自编自导,该片曾入围2019年戛纳电影节参展作品。故事讲述了一位美国艺术家和他年轻的欧洲妻子尼基以及他们3岁的女儿迪迪生活在罗马的故事。详细 >
可以和《西伯利亚》联系起来看,导演Tommaso在创作的作品中将自己精神流放,而在现实里走向极端(也许吧),中年危机题材拍出如何在意识中扭曲现实的拧巴感,挺厉害。
可能欧美人的爆发性和冲击力天生就不适合以养老为主的佛教和印度教,破坏性的行为孕育很多创新力,也自带几分自毁,调换语境的话都不成立
《西伯利亚》是最终提纯的影像,或者说,一部影评电影,而《托马索》则是它的生材料,叙述,故事板,如果将前者视为后者的嵌套,费拉拉较其他元电影完整地呈现了焦虑是如何转变成电影的,那么就不难理解前者在风格上为何与费拉拉的惯常风格相差甚远。在《托马索》中,日常生活的不可忍受成为闯入其中的distrubing画面,或者《西》之中的严寒。创作焦虑弗洛伊德地等同于性层面的无能,他在构图中被疏离,被区分。威廉·达福再一次扮演了一个受难者的形象,但他所匍匐的不是《坏中尉》中的基督,而是裸体女人的脚下。Nikki则是一个不可被其Male Gaze的对象,托马索的欲望在唯一一场亲密性爱的场景中被挑逗,嘲弄,镜头随着情感的深入却向后拉,情动成为了两具蠕动的身体,然后zoom in,又在关键时刻被孩子的叫喊声阉割。
老夫少妻的爱恨纠缠,电影拍摄手法非常文艺。
4.5 印象最深的竟是孩子面对父亲的失语
这.......也不知道讲了个啥
+ 推秋千式的
虽然有点装但是一点也不令人讨厌而且还很有趣!确实非常personal,可又能引起共鸣,感情压抑和爆发都丝丝入扣在台词和影像的相辅相成里。穿插的videotape、创作碎片、想象片段还需放在一个更大的文本里
虚实两者的表意和呈现都比西伯利亚完整且有力道 焦虑的实架化和结尾的简笔态度有些不满足 p.s. anna 是不是 Ferrara 的孙女啊 2333
不能说无意义的自我指涉,也不是同义反复,不过是差异与重复;达福不错,神颠颠的
压抑感营造的好好,但是故弄玄虚的桥段我不买账
梦的现实投影,在荒原在城市同样的游荡漂泊
5/10 这拍得是啥…… 我想知道这个老男人是怎么轻易接近这么多年轻貌美的女孩子,这些女人是恋父还是要求太低?真是为难这些年轻演员了。hold不住年轻的老婆也是正常。然后不断穿插他写作、舞蹈工坊授课、AA讲述、意大利语私教课程、还有一些幻觉和梦境。最后危机中的男主把自己折腾的很不堪了。然后我就get不到这片子有什么观影的point。很平常。07/17/2019
罗马光影拍出此等质感远迈Fellini即是如此 Ferrara这本神叨叨中年再发现 无意深究
很意识流的电影,但如果是威廉达福梦女值得一看
像是在往意识的更深处的探索,可惜最后男主情绪慢慢铺开浓烈到最高处时,实的太实,锋利没了悬念。生活中经常有很多知觉会“突然”冒出来,这部电影就是在捕捉这些“突然”背后的动机。电影里不少潜意识和实际相互穿插呈现,互为动机,步步发展,终至崩溃失控。威廉达福版的《男人四十》,个人岁月里,中年是责任对男人最约束的一段时间,欲望该如何取舍?责任和欲望某种关联上看是相斥的,责任是克制,欲望是释放。但表现在托马索身上,过于的去强调或者是表现责任的背后是一种内生的欲望在滋生。人性的崩溃直接导致了对神性的怀疑。
可以放入导演私人博物馆的烂片。
费拉拉有种宗教感。作家无处安放的躁动,欲念,幻想…在亦真亦幻的现实中找寻自我,迷失自我。你能戒掉一些瘾,戒不掉这个世界。
不得不说,老威廉达福魅力可以的
我很喜欢,很简约的电影,小成本,但是成本都花在刀刃上,形成了华丽、随意、真实、自然的视觉感受,这部电影的拍摄离不开摄影指导,因为实现只有粗略的分镜,但是一旦表演开始,摄影机如何移动,如何兼顾美学、戏剧性和动感,最大程度的保留人物动线和戏剧表情,都考验着摄影指导的艺术功底,这样的拍摄形式很依赖摄影师的灵气,搞砸了就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