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塔》(tokyo tower)改编自江国香织的小说,据说上映时票房极好。
日本导演的美学观念有时特别极端,无论什么题材,同性恋、不伦之恋、暗恋都拍得一个味儿,干净的画面、素淡的景物,无声无息的叙述着不同的故事。
《东京塔》不例外的都占全了,细雪、樱花、东京的夜景,还有东京塔孤独的背影。
江国香织的原著读了一部分,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文字不是那么流畅,影片倒是比原作更多了一份细腻的敏感,这确实少见。
清水是一位让人羡慕的已婚太太,她什么都有,美丽年轻的外表、苗条娇好的身材、事业成功的丈夫,经营着一家有点古怪但品位极好的精品店,最重要的是她有一个年轻的情人——透。
透18岁到20岁的时光是和清水在一起的,听清水喜欢的马拉,看她喜欢的小说,享受和清水在一起的时光。
新年的夜晚,在衣香鬓影的party上,很有默契的转到角落,相视一笑说“希望明年还在一起”。
如果说《东京塔》在感情渲染方面很到位的话,摄影立了大功。
人物的面貌、动作都是次要的,景物悄悄的占了主体画面。
比如,清水和透在宾馆幽会的情景,外面飘起了细雪,两个人望着窗外,说着幽幽的话,很美,毫无罪恶感。
与清水和透同时开始的另一条线,是喜美子和耕二。
同样是年龄悬殊、有夫之妇,不同的这份感情带着游戏和冒险的元素,因此更加索取、激烈、曲折。
耕二喜欢已婚的女人,是因为她们更单纯。
喜美子是感情平淡的家庭主妇,越到感情的尽头,她越明白耕二并不愿意永远在一起。
愤懑不平之余,她情绪失控、予取予求。
我想,喜美子是爱耕二的。
在充满张力的弗拉明戈乐声中,喜美子摇摆、转圈、踏步,分明是爱情受伤的女子,这和年龄无关;当她驾车撞了耕二的跑车后,带着孩子气的天真,转身时黯然的表情却透露了心事。
透对清水说:我们会在一起;耕二则说:我们注定会分开。
于是两段感情注定会有不同的结局。
影片的原名叫《在冷静和热情之间》,倒是很符合内容,东京塔则作为隐喻的象征,在春、夏、秋、冬与不同的景物出现。
总感觉东京塔漂亮、现代,但是很冰凉、寂寞,清水开在东京塔内的精品店同样予人这样的感觉,这种环境里的清水会当众告诉透“我不喜欢坏了的玩具”,也不奇怪。
最后,她能走出这个圈子,寻找真爱,结局是完美不过了。
又想起清水和透在海边渡假的情景,神态和谐的样子。
——我是你心底的融雪,有点冰,会痛,会流泪,会永远记住。
年龄差被扭曲而诠释得如此美好,使得即使本身认为姐弟恋是有问题的人,都变得无比向往。
更何况那些有过经验或者深陷其中的家伙呢。
或许在成人的世界,童话一点点的消失,誓言一点点的褪色,生活在麻木中行走的太过坦然,于是便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曾有的对爱的纯粹激情的期许,以至于你早已忘记他是什么时候开始不再聆听你,不再送花给你,什么时候开始孤独侵蚀了你的内心,犹如海浪抛弃了游鱼。
于是,你开始不自觉的寂寞,也忘记了自己其实依然美丽,你被生活中重重琐事缠绕,微笑应对家庭美满的华丽赞美,内心回响气低沉的乐曲,你曾以为这就是人生了,你曾经以为你已经抵达了终点站。
只是,注定会有不期然的蒲公英种子降落在等待风的土壤,注定会有各种各样打破了常规的人事和变化呼唤我们骨血中的热情。
注定了,爱情——貌似越来越理性的存在,会突然亲吻你,告诉你,它其实,一直在理性之外。
于是,你依旧遇见了他,遇见了一场烟火,遇见了一生中再也不可能经过的美好,他引来光芒令你重生,呼唤寂寞令你感性,召唤爱情令你沉迷,不过是爱上了一个人而已,可是,却注定,要经历重重的等待和别离。
但好在,你依旧心甘情愿的沉溺。
也许很多人会对光影中的女主人公保持怀疑,认为只有有钱美好又闲的女人才会遇见同样青春美好又闲的美少年,但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有足够的魅力去吸引这样的爱情的,天真,热情,对于情感的永不妥协才会是一切的根源,有一种女人永远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的声音,他们或许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但你永远没有办法质疑他们生命的美好。
他们永远都不会老去,因为浪漫和激情还有对至真爱情的向往会引领他们保持心灵的孩子气。
这样的女人,都是可爱并可敬畏的。
与世俗和伦理无关。
其实爱情也许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它只是让我们更加看清和找到我们自己,它也许并不能带来圆满和幸福,但它会叫醒你沉睡于发肤之下的灵魂生命。
即使他没有陪她走到最后,她依旧跳出了摄人心魂的弗朗明哥舞,那是天真和热情绽放的方式,没有他,她会看不见自己内心居然依旧有着这样的渴求。
而另个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她发现了不一样的风景,踏上坐过一站的华丽冒险,无论未来如何,她走上路途的那刻,她听从了内心的指引,绽放了雀跃的爱之期许。
他们,都在爱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同时,也美好了所有的痛苦委屈。
我想,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东京塔》,讲述年过三十五的少妇和二十一岁的年轻人之间的不伦之恋,主角配角各一对。
透和诗史这对男女主角,优雅美貌,依恋缠绵,痴心不悔,最后克服种种不安和矛盾抛下一切拥抱在一起——在那一刻,他们是云端上的天使,把整个尘世踩在脚下,完美之至。
而为了与这云端之上的完美相对,作者又塑造了耕二和喜美子这一对尘世中的配角。
如果用星座来描述喜美子的个性,那一定是火相,狮子或射手,燃烧起来便无法阻挡。
她有着这样强烈而直率的个性,却同时承担着无趣的婚姻和外遇的负罪感。
因此,在恋爱这条几乎是唯一的出路上,她必定会像火山般的压抑不住,要求对方对自己全心全意。
而耕二高中时就有勾引人妻的劣迹,有着同龄的女友却还是缠上了喜美子,从未被任何女子栓住过。
和痴情专一的透不同,他知道总有一天会分离,所以从不考虑未来,一边和喜美子约会,一边和女友继续交往,最后只能和两人都结束。
不肯付出自己的耕二,到最后才明白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样的女子。
但不论怎样,二人对待感情的态度早已注定了不可能有结局。
比起那一对缠绵悱恻的完美主角,我更认可喜美子和耕二之间属于尘世的这份真实。
当分手后的耕二,去看喜美子表演的弗拉明戈舞后,开着跑车对新女友说,自己所喜欢的是天真而热情的女人。
那一刻他想到的是喜美子,一丝眷恋。
然而就在此时,喜美子戏剧化的出现,开着车从后面撞耕二的跑车——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她和我多么相似。
火相女子的离去,从来拖不到感情耗尽的时候——哪怕忘不了,哪怕恨得去撞他和新欢乘坐的汽车,哪怕要哭着告别,也终究会告别。
他们没有在一起,但就算抛开一切在一起也不会幸福。
当透和诗史成了跨越银河的牛郎织女,耕二和喜美子则成了在人海中辗转擦身而过的情人,从此相见不如怀念。
或许是为了平衡作品的现实性,作者终于在结尾透过法国房东告诉诗史,年龄悬殊的爱情,幸福难以维持到最后。
可是诗史还是微笑着去寻找透,可是透还是对诗史的丈夫说就算诗史年老也会和她在一起——天使们在云端之上歌唱,唱得如此美,美得不真切,落不下一滴眼泪。
换了任何女子,有了透这样痴心且完美的情人,只要不是离了丈夫便活不下去的,一定会选择透,可诗史始终犹豫退缩,把所有的等候和无奈留给透一人承担。
于是故事在暗处有些变了味道,透的付出和隐忍显得百般委屈。
而诗史的出众,也仿佛并不在于决心离开成功的丈夫和舒适的生活,而在于成功的让透认定此生非其莫属。
她并非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只不过是到了即将失去透的时候才肯迈出那不算艰难的一步,然后优雅的说着法语,毫不费力的在巴黎找到等候自己的男子,有天使眷顾的爱情真是幸运之至。
但平凡主妇喜美子又能如何呢?
面对耕二这样的情人,纵然自己想要投火,对方也会抱着别的女子不接电话——两个人都不完美,所以异常强烈的碰撞,短暂燃烧火花四溅,然后也只能倔强而突然的分手。
看到那骄傲轻浮的少女拦在面前横加指责,只能是一个耳光。
值得欣慰的是,喜美子内心的火焰,就算没有耕二也不会熄灭。
她会继续跳弗拉明戈,直到一切都改变,直到一切都结束。
因为分手的对象是耕二,注定不会在一起的人,所以我想,她不会遗憾。
其实无所谓禁忌或不伦,相爱或者分离,一切本是自然。
只是有些注定在云端之上绽放,有些注定在泥尘之中喘息——至于那些说不清喜或悲的结局,反倒不重要。
我一直有一种感觉,觉得电影或者电视大部分不如小说原著,但昨晚看的《东京铁塔》算是意外的少数,电影非常精彩,甚至超越了小说,不愧为05年日本电影的单周票房冠军,黑木瞳和冈田准一的对手戏可圈可点,美女帅哥加上唯美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作家江国香织描述了两对陷入不伦之恋的爱情。
40岁的诗史和20岁的阿透,35岁的喜美子和20岁的耕二,两对恋人,女方都比男方年龄超出一轮,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坠入”了爱情中。
在我看来,这两对恋人表达了一个对比,一对的爱情是冷静的,精神的,阿透每天静静守着电话,看诗史看的书,听诗史听的音乐,他们的爱情,是站在彼此身边,看潮起潮落,用诗史的话说:不能一起生活,那就一起活下去。
这种爱情,淡如香草而持久弥新。
耕二和喜美子的爱情,是浓烈的,世俗的,他们对彼此身体的渴求,超过了一切,耕二用身体,感受喜美子的潮起潮落,他们的爱情,是任性的,恣意妄为的,但因其浓烈,会灼伤彼此。
喜美子在做饭的时候,给耕二打电话,央求着要见耕二,可耕二却无法见她,她因之而伤心痛苦,不能自控。
爱得不是自己了,就像喜美子自己对耕二说的那样。
在这段浓烈到让人窒息的爱情中,她失去了自己,如同眼睁睁看着燃烧起来的烈火,茫然不知该如何去熄灭,最终只有恐慌无助得转身离去。
“她是多么孤独啊。
”和喜美子分手后,耕二感叹道,“和她分手后,我才发现,她一直都是孤独的。
” 可是爱情,原本不是为了不寂寞吗。
正如诗史对阿透说,结婚的理由,是为了不再一个人吃饭。
可是,可是真的就能不寂寞了吗?
不管是肉体紧紧结合在一起,拥有最美好的做爱的感觉的耕二和喜美子,还是一个人静静等待电话的阿透,抑或者对一切无比理性和冷静得诗史,真的可以不寂寞吗?
不是,爱情,只会让人更加寂寞罢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或许,是因为我们太难太难“活在当下”?
当我追问自己时,这个词跃入心间。
其实最近一直在看一些哲学书籍,比如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重新认识你自己》。
这部书的核心,很多人总结为:活在当下。
克氏是这样解释“活在当下”的定义的: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喜悦。
克氏认为:如果你看到美好的事物,感受它的美好就好了,如果你眷恋这种美好,产生了什么念头,它就变成了回忆,而日后对这种回忆的留恋又会滋长它,进而变成痛苦的根源。
所以说,欲望本身并没有错误,错误的是,不会对欲望放手。
不知道,该来的来,该去的就让他去。
正如爱情本身并不会让我们寂寞,让我们寂寞的,是想永远拥有彼此,是那种希冀能够一直在一起的感觉,如是,才是爱了,还更加寂寞的原因和症结。
可是,人本来就是孤独的,如何能永远在一起呢。
贪婪过去,惧怕未来,却忘了要享受当下的快乐,寂寞,才会来袭。
江国香织很仁慈,最后给了诗史和阿透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离婚后的诗史去巴黎寻找阿透,他们在巴黎铁塔下重逢拥吻,不伦之恋,仿佛也是有现实的可能的。
可是我留心到前面诗史和巴黎那个让阿透暂住的阿姨的对话,那段对话隐隐给出了另一个结论。
那个阿姨也爱上过一个比自己年轻许多的男人,可是最终还是失去。
“那您是要叫我放弃吗?
”诗史淡淡地问。
“不是。
不管怎样,我觉得那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发已花白的阿姨如是说。
或者,活在当下,最大的智慧就是:明明知道会失去,也不放弃拥有麦田的颜色,因为麦田的颜色,都是金黄色的美丽,每一种爱情,都是爱情,不管它是否注定失去。
“明明知道你生命里会有别的女人,我还是一路把你带到了这里。
”诗史将阿透拥个满怀,情深如斯。
在电影的最后,诗史看着急切奔向她的阿透,大声说道:等等。
这简单的两个字,是多么的意味深长,等等,等等,请等待着,让我走向你,虽然有你我无法跨越的20年的时光,时间是最无情的距离,可是,这一刻,活在当下的喜悦中的我,仍然可以跨过那最远最无情的距离,跟你相遇。
就像诗史亲口说出的那样:“就算明天你就改变,我现在依然会爱你。
”活在当下,是具有不怕面对失去的勇气和智慧。
人必须首先有不怕失去的勇气,才能享受生命的喜悦。
最后想起两首诗。
一首是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丝毫不在意 没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一颗冷漠的心 在你和爱你的人之间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解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在 深潜海底ps:看了这部影片,觉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空间,而是时间。
可是,即便这样,也可以跨越,阿透问诗史:“我多想遇见20岁的你啊,20岁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呢?
”诗史浅笑:“可是20岁的我,现在都在我身体里啊,现在正在全心全意的爱着你。
”另一首诗,是唐代无名氏的五言绝句: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书是先于电影看到的,还是在去年的地坛书市上买的,记得当时还有一本《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那本书好象红透日本了,跟风的电影和电视剧也红得一塌糊涂,这本书似乎就寂寞了些。
作者江国香织算是畅销作家了,但书给我留的印象并不深,没有特别能抓人的细节或者细致入微的表达,日本人总有一些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谷崎润一郎比如村上春树比如川端康成比如吉本芭娜娜,所以,我不觉得那本书写得有多好,或许是翻译的缘故?
在店里看到这个片子,想了想,还是拿了。
片子节奏很慢,黑木瞳仍然在里面演一个出轨的已婚妇女(她那种半放纵半端庄的调调儿好象特别适合演这样的女人呢),她和小自己十几岁的男孩透一次偶遇后就在一起了,另一条并行的线是透的朋友和另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之间的纠缠。
男孩子们很难表达清楚为什么会喜欢这些大自己很多的女人,他们也讨论,可是说到后来就会说不下去,也许是她们的温柔、宽容让人没有一点负担,再或者是她们的欲拒还迎,在顺从、温良背后偶露峥嵘的狂野诱惑着他们?
上了点年纪的女人对自己心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都有种骨子里的温顺体贴,所以才让那些男孩子感觉到久违了的,如同母亲般的舒适,就连做爱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体贴。
这样的交往一般持续不了多久,很快,随着男孩子的成长就会中断。
可是这两段感情却都有一个“拧巴”的结尾。
中年女人温柔但也贪婪自私,她们喜欢年轻男孩儿给自己带来的青春和刺激,但也同样害怕他们破坏自己固有的生活,他们可不能给予她们现在这样优渥的生活条件,感情就是谁付出的多就希望得到的多,看着黑木眼中的游移怕丈夫发现时的慌张,让观者也能感觉得到透的屈辱,而另一个女人也开始卸下温柔,在患得患失中再也无法平衡彼此的距离,她打电话要求他即刻就来,她气恼他扰乱了自己的生活和计划,那男孩终于觉得了麻烦和厌倦……后面的故事结局应该不用再多说了,猜也能猜出来,不过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编剧竟然一相情愿的替黑木那一对设计了一个童话般完美的结局,透到巴黎学画画,一年后黑木放弃一切去找他。
再然后呢?
呵呵,就听天由命吧。
在于是的博里看到她的观影记,是这样写的——“有很多迟迟没有结婚的女人,在犹疑、或在否定爱情。
另一种女人早早就结婚生子,忙碌完婚姻,还有大把的岁月用来犹疑、或否定爱情。
丈夫和家如同万无一失的港湾,象征了自己的身份、却不是完整的自己。
其实爱情只能是用来认识自己的。
别无他用。
甚至无法让人幸福。
甚至根本没什么奇迹,乍一看,都是说了一百遍的老式故事——过着平淡生活的太太爱上了年轻男子。
恋情的开始是盲目的游戏,结局却是人人发现了新的自己——这恐怕就是爱情的定义了,并不是保证抵达幸福的途径。
从某种角度来说,虽然透和诗史的结局是美好的,但总觉得,这是电影编剧的一片好心而已,是可以切去的、童话般的结局。
”
“我现在这儿可以看到东京塔,你那可以看到么?
”“我这儿也能看到。
”“可是,我们在不同的地方。
”……可是,最后,你还是到了我所在的地方。
——《东京塔》文/杰夫很多东西,被我们记住,被我们想起,并不是真的就有多美丽,只是因为,它们承载了太多的记忆。
所以,即使再漆黑的夜里,依旧闪烁着动人光芒的东京塔,之所以皎洁,正是因为它的背后不知道隐藏着多少回忆和思念。
记得很小的时候,住过的那所老房子,躺在床上,抬眼就可从墙头的小窗口,望到故乡那高耸的电视塔。
我在那座老房子里生活了10年,也就望了那座电视塔10年。
我想,跟我一样,过去生活在那座电视塔下的蛛网般的弄堂里的人们,现在每每看到它,想必也都会或淡或浓地想起那些曾经属于各自的故事。
稍大一点,我到外地读书。
学校所在的城市夜空,时常绽放着娇艳的烟花,那些烟花总是把那座娇小的城市衬托得格外柔美。
也就是在那些绽放散落的灿烂里,我遇到了有生以来觉得最美的女孩。
我们认识,交往,一起拥有幸福,然后分开。
从此分隔两地。
如今,她早已结婚生子。
可是,无论我在哪座城市,当夜空闪起陌生而又熟悉的烟花时,我的脑海中仍旧会浮现出她的脸孔。
尽管,我知道,这么多年,彼此都应有了极大的变化。
可是在烟花深处,她的面孔依旧那样美丽澄净,就连脸上那惯常挂着的淡淡微笑也仿佛不曾改变。
再后来,我去到北京。
那座庞大的城市,庞大到令每一个新到那里的人都会觉得不知所措。
可是,就是在那不知所措中,我却记住了这座城市初秋傍晚斜斜洒下的阳光,明亮却不失温和熨贴。
后来,即使在其它城市,不经意间,看到天边夕阳浅浅地铺下温暖的光线,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座城市的朋友,想起跟那些朋友穿过一条条安静地胡同,想起初秋那些胡同深处淡淡传出的桂花香。
如今,我房间的窗外,看不到电视塔;我所在城市的夜空,也很少有烟花绽放;而江南绵绵的细雨,也总是让我很少在秋天再去体味到同样温暖清爽的夕阳。
毕竟如同《东京塔》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现实中太少太少。
因为,在现实里,东京塔尽管依旧矗立在那里,闪着同样的光芒,可是塔下的樱花却早已开了一茬又一茬。
所以,过去了,就很难再回头吧。
即使我们这些曾经在一座城市,仰头看过同样的景色;即使我们曾经喜欢过同样一本小说、喜爱同样一部电影、钟情于一样口味的咖啡,乃至于曾经痴迷于同一张唱片,可是我们后来也依然无法再次相遇。
即使再次相遇,我想,我们也无法如同《东京塔》里的透和诗史,可以那般热烈地拥抱在一起吧。
因为,我们本就在不同的地方,也因为,我无法去到你那里,你也无法到我这里。
年轻的男人和成熟的女人,有人说,这样的搭配会使性更有乐趣,因为男人的身体比较重要,女人的技巧比较重要。
而这部戏,有比一般年轻男人更好的身体,和比一般成熟女人更高的技巧——Johnny's事务所两大偶像的外形和黑木瞳驾轻就熟的演绎。
这可能是日本人最擅长,最津津乐道的题材:不伦。
然而可惜,这部戏没能发挥这种特长,也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个题材,窃以为。
充其量,只是充分利用了开头提到的演员去撑起它漂亮的画面的支架。
影片的前半部分本来还让人觉得它是部好电影,毕竟是小说改编的,有种文学美,思想的线索则好像一条暗流,沉默但并不无力。
然而煞有介事之后,电影忽然变成了电视剧。
暗流蓦地断了流,一切都成了空架子,只是由得结局朝一个对于爱情故事来说算是好的方向发展。
前面铺垫的来自伦理的沉重压力,一下子全都被抛开了,太轻易。
如果这种转折不算突兀,那么主角在前半段所做的种种挣扎,看来是有点可笑了。
为什么透在雪夜叫诗史离开那个家的时候她不干脆就离开呢?
还要先说了类似分手的话,久不联系,再东窗事发,等透被送到法国读书之后,才没有一点交待地离婚呢?
这样的手法,电视剧倒是为了吊胃口而常常使用,而这是电影。
不知道原著如何,希望不是同样的情节同样的手法,因为原著也不是电视剧。
因为是松本润的粉丝.所以,关注这片子.但又因为是他的粉丝,这片子,却只当成松润剪辑反复蹦着看了几遍.接着找了书看.本子不错.拍得很美,虽说有点慢长,自然从容的演技弥补了单调的情节.是部好片.HI镜头超有看头.光盘因总读取某处,已经有三个洼陷的暗坑儿,记着哟,三处.上班站着挤公车时如果忽然想起这片子,只闪过松本润和喜美子水中交欢时共咬那个留汁儿的水蜜桃,还有妄想穿透玻璃砸死那俩儿偷欢的浪里白条的西红柿,哦还有那个替西红柿完成使命的红色保龄球.结局,倒和这几个圆球差不多算圆满.透找到老婆,史诗离开了围城,耕二能开始不在浅层里活着,喜美子终于安全的出了一次GUI.透和诗,被瞳和准一演成了两个苦瓜,一老一嫩.无论何时,他们俩都苦着脸,恋爱过程干巴巴的,但结局不错,呵呵,受小时候看国剧的影响,结尾能在一起过日子的,就是喜剧.虽说是男女主角,但感觉有点装文艺,没表达出小说里写的细节所达到的感觉.耕二和喜美子,天生就是红杏,一先攻后守,一个先守后攻.耕二一个萝卜N个坑,喜美子,精力富裕,老公乏味,是再不找个外遇,恐怕收费的那个老头,都能给她拐来了.两人,初识停车场,随着那句人妻真美的松润色迷迷的旁白,两人开始对火,女红杏撒娇求着倒车,男红杏突然修长的抖手腕,漂亮的弹回车钥匙,要本混混儿干事是有回扣的,两人一推二就,走进了东京塔下放纵的阴影里,找不到北了.分分合合,欲欲求求,捆在一起活得忘人忘我.偶是想说说,演技,润和寺岛忍,真不错,两个配角,上乘的发挥.二人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PS.寺岛忍演过老谋子的千里走单骑.一会儿嚼着胶皮糖,带着银指环,歪带棒球帽,,只用眼角扫女人,一会儿捏瘪啤酒罐,歪七扭八滴强闯美子家,门口热吻情人,二十出头的松本润把一边想全身而退,一边被情欲占领的耕二 ,演得象和他联体般,掌控自如.,诠释得很好.当片尾他直呆呆,用片子开始以来从没有过的认真,看喜美子的演出,追到街口站在那里看着喜美子离去的神情和气场,很影响看的人。
那该是最喜欢看的片段了吧。
加上西班牙响指舞,可评为经典片段.证明,人虽然是动物,但有感情,而且感情里面有正经的人的爱,那爱也能叫人正经一回.说到这,偶最后想提到原作里的一句话:很有点惊愕的真理,妻子有外遇的人可以防微杜渐一下.年龄不是爱情的距离 耕二喜欢大龄女人是有理由的,并不是因为大龄女人的身体有什么特别,或者是因为她们无需为钱烦恼,也不是因为和她们一起走在路上会引人注目,更不是因为她们不会严肃地追问将来会怎样,而是因为一个极为单纯的理由:大龄女人更加天真。
呵呵,头一次在这写东西,天真的等着大家来说对这片子共鸣.这片子不错,片尾的歌,听起来曲调很稳,比这片子里出现过的家庭要稳.
我爱过一个男孩,爱的用力,最后遍体鳞伤。
最记得的是,不会表达害怕失去的方式,于是每次告别的时候都会拼命的拉住他的衣角,可怜巴巴的哀求他多留一会。
害怕松手,他就这样远去。
而他总是微笑,一把把我推开,四目对视,近在咫尺,心却远在千里。
我以为只要我一直用力,结局就会像大多数的童话那样圆满,只可惜属于我的那出童话像海的女儿一样,化作泡沫散进无边无际。
直到现在也不明白爱情是什么,但我相信它蕴涵着巨大的力量,大到可以抛弃你的性别、国度、种族、阅历,任你是豆蔻少年还是鹤发童颜都在它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东京铁塔》里的爱情面临的是年龄和婚姻的双重考验。
透会在下雪天默然流泪,即使面对心爱的人也会倏然沉默,因为他害怕此刻的美丽不久就会转瞬逝去。
透爱的用力。
清水有太多太多的顾忌,四十岁的女人早已不再年轻,早已输不起。
三年,她周旋于爱和责任中,任是镜花水月也跌跌撞撞到毫无生气。
清水爱的用力。
不想用道德的尺度对这段感情左右标鉴,只是巴黎桥上的那个重逢,迎着落日的拥抱直暖到我心里。
可以相爱,真好。
女孩,看看这部温暖的电影,真正的爱情其实很美丽。
挥挥手告别象牙塔里的单恋,下一次不要独自用力。
会有人站在桥上等你。
很棒的题材,男大女小的忘年恋现社会很普遍,而女大男小的忘年恋却会给人震撼,要遭到舆论的压力,女人都渴望爱情,支持女人都要勇敢的走出孤单、寂寞的生活,去追求自己的真爱。
小说更好看一些,小奶狗和小狼狗的故事……
黑木瞳一如既往的迷人.... 中年妇人优雅的代名词
整个电影像一首抒情诗,音乐很轻柔很blue,纠结寂寞的人们,只有窗外的东京铁塔一直明亮着。前半部分完全是刺激得不行的情色……两个大帅哥跟两个大妈搂搂抱抱亲亲喔喔的(-┏)……准一同学好迷人!
和色女朋友们窝在床上看的,不会再看第二遍,不理解年轻男孩有啥好,黑木瞳也老拉
最近看的片子都很点题...
多年前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两个男主角都太糟糕了。
“我们被空气连在了一起。”在等待情妇来电的时间里看书,“让美好的事物围绕自己”“不受伤就不会更完美”。与其问为何恋老女人,不如问恋后怎样适应。爱上同学的老妈,“恋爱中不可抵抗的甜蜜和野蛮是和人生不相容的”追求下一个车站,是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生活。开头看起来真乏味。
年轻男子与年上女人的爱情故事,故事没讲好有再多的感情戏也是白搭。
just so so
这什么结尾嘛
不该看的。。。松本润啊。。。
最开始的时候,因为寂寞或当是游戏。最后来的时候,因为依恋或真的爱上。
姐弟恋,婚外恋 画面比较美
俯瞰下的《东京塔》不管是底部还是高处都随着戾燥干涸的城市气息渐渐陷入难堪的折磨中。置身于隆冬里的两段忘年恋彼此交错绵缠,宛如一场热烈奔放的弗拉门戈。作者对婚姻本质的探视浅尝辄止,而将《青春短长》提炼成醇髓。最终它的结局落在浪漫之都巴黎,黄昏中的恋人在古老的爱桥上生发着苍翠的信仰。
喜美子的转身离场太虐了,松润的美少年感美翻了。两个爱上有夫之妇的故事。
这种沉闷的片子我是绝对不会选择的。两个字:胡闹。小孩子发疯,大人也跟着发疯吗。极端鄙视婚外恋。
有些爱可以奋不顾身的站在一起。有些爱却只能说着挑衅的话语,然后各自离开。黑木瞳姐姐我爱你!
你有选择的权利,我却只能选择爱你。婚外情是地狱,翻天覆地。
如此弱智又男凝的剧情,如此洗剪吹的男主。最后黑木瞳说出我会永远爱你的真的吐了。白瞎了如此美丽的黑木瞳,如此美丽的巴黎与东京。sb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