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吃饭,“你减肥啊?
”“其实我一直以来都把你当做爸爸,”“我怎么没发现?
”“你这么喜欢这把刀就送给你吧”
在这个论文还没写完工作又很紧凑的时候,我还是义无返顾的去了资料馆,然后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超正确的。
应该是我今年到目前为止看过的最佳喜剧片吧,虽然片子是08年的。
电影一开始古色古香的街道和胶片电影厚重的色调就吸引了我,妻夫木聪和深津绘里这两个老面孔也让我对片子充满了期待。
常见剧情——小弟和老大的情妇有染,然而不常见的结果——情妇最后被老大的痴情所打动,看到深津绘里淡定的对妻夫木聪说:wa ru i ne(不好意思)。
我噗的一笑为他们的演技所折服。
整部片子的叙事很简单:矛盾——谎言——更大的谎言——更大更大的谎言——谎言识破——高潮——矛盾解除。
和好莱坞惯用的叙述手法一样,不同的是这回的编剧是个超级擅于把冷笑话炒热的高人。
小人物村田大树是个当了估计有二十年的替身,然而对于演员梦想的执着从未让他真正放弃过演戏,哪怕是被名角一次次羞辱,被导演一次次辱骂,只要有镜头,有人看他演戏,他就不会放弃任何一秒能表现自己演技的地方,他有引领自己的偶像,他有不败的执着。
就像大和民族的某些精神一样,他们从不放弃,他们无时无刻都在心里或嘴边一遍又一遍的默念自己的梦想,坚持和毅力永远是达成梦想最重要的一步。
每每看到村田的抢镜头和爱演就想起了多少年前陈佩斯的小品《配角》,又想起了多少年前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同样是小人物,同样是从未被发现的金子,小人物背后的心酸又有多少人能懂,小人物到死都不放弃梦想的毅力又有多少人能明白,小人物,其实我们都是小人物,只是不被理解。
幸好魔幻时刻是梦幻而美丽的。
妻夫木聪君推了一个舞台出来,让大家通通上台演戏给boss看,只是他没料到最后boss君自己也上台演戏,带走了玛丽。
而他想要通过这个舞台带走玛丽的目的就像一个魔幻时刻一样,只如昙花一现般短暂,这部电影套用了戏中戏的手法,看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很多事你一开始是错的,即使你做了一切你觉得能挽回的事,结局还是不尽人意。
所以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最后说说印象深刻的笑点:村田君一遍又一遍的重来和舔刀子。
村田君非常勇敢的跳楼并落在不断弹起的蹦床上。
后备君跟村天君讲自己是北野武式拍法的时候。
boss君和boss的头号手下都对村田君表示佩服和崇拜的时候。
村田君在boss办公室一定要向对面楼露脸抢镜头的部分。
所有的演员专业术语竟然能在黑道通用并能理解出黑道的意思的台词。
boss君最后大声说道自己什么都没有宁愿为了玛丽去死的时候那个扭捏的护胸托腮望天眼睛放光的姿势。
会计君双脚被水泥凝固住还能面无表情瞪大双眼一字不落的背出账本的姿态。
村田君抱住后备君跟所有人说只能这个人叫“cut!
”的时候。
每拍完一场戏就要问后备君什么时候能看样片的村田君的萌样。
穿上煤气公司服装、替身服装、摄影师服装的餐厅大叔每一次郑重其事的跑到镜头前大喊的那句“收工!
”最后高潮部分经纪人君他们的过分表演,以及灯光师和干冰工作人员的煽烟扭动。
村田君和老锅兄“天生杀人狂”的完美配合,“梆梆挷!
”餐厅大叔当替身时超爱演的那一下跳海。。。。
能想起的大概就这么多了,好久没笑得这么开心,发自内心的毫无压力的什么都能不去想的开心。
片中的五次鼓掌和片末的全场雷鸣应该都是大家不由自主的反应。
在这个温暖的周末,会心的笑一笑,期待明天一早的magic hour。
开场,就是30年代上海滩的调调。
08年的电影,有很多不属于日本电影既定风格的情节设定,光怪陆离,滑稽笑诞,可以看到很多影子。
港式黑色幽默的《喜剧之王》《买凶拍人》,甚至《功夫》...好吧,请原谅我无限发散和跑题的想象力。
在未知电影拍摄年份的状态下观看电影时,心里在不断猜测它的年代是否早于香港和内地那些无厘头电影,究竟是谁向谁的膜拜致敬?
而这种疑惑,在电影行进一半微多之时被残忍的扼杀。
没有悬念便失去吸引力,对电影风格亦是适用,于我。
黑色幽默和梦幻的存在关系。
黑色幽默可以让人感到梦幻,梦幻却绝对不等同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中用滑稽展现人性善恶最后用滑稽让*有*报,梦幻却着力表现人性本善最后所有人获得幸福。
很梦幻,终究是一部很日本的日本电影,有挣扎却没逃脱掉。
剧情,像是一路顺利攀爬向往顶峰的登山者,不能预料地被突然而至的大雪球卷入其中,重力加速度,完蛋。
连带观看者的心力一起到最无力。
其实我最希望的发展是将错就错到最后,最后得到最吊诡最好笑最完满的结局。
这才是黑色幽默应该具有的荒诞和善良。
然而这部电影从一半便迫不及待地要回到正途,回到日本电影热爱的有点梦幻,赞扬人性,原谅罪恶,所有人都获得救赎得到幸福。
从哪里开始遭遇大雪球?
大概是在大boss发现了他们的骗局开始。
所有剧情开始按照日本电影最擅长的路线往下发展。
追求完美真的是日本人根深蒂固的思维信念,却让电影变得太正常有点迂。
虽然日本电影的剧情发展总是可以让人感到一些荒诞,但内里表现出的却总是完美主义者追求的最终完美的人事,最美好也最不荒诞的公主王子式结局。
亦或可以说是我对缺陷爱的偏爱?
这部电影的若干中文名,好似可以用来完满地表达我的观点。
前半部《黑帮里有个荷里活》,后半部《魔幻时刻》。
打破电影的第四堵墙,还是用喜剧的方式,看的让人太激动了“想象那晴朗的日子即将结束,太阳即将沉入地平线,余晖照射着即将灰暗的天际。
太阳逐渐西沉,半掩在山边的余晖,在唏嘘中逐渐地逝去。
黑暗就要降临大地,光芒完全消失的那一刹那,那就是【魔幻时刻】”《巴比伦》里也有魔幻时刻,这是拍摄现场比电影本身更迷人的地方之一。
同样是说电影,《巴比伦》偏导演视角,《魔幻时刻》偏演员视角,虽然没有前者史诗性的架构,但是做到了深入讨论一个点:现实和电影的关系,而且把喜剧元素做到了完美。
喜剧形式多少会消解一些话题严肃性,但对于电影这个无法割去娱乐性的艺术媒介来说,这点也许更具深意。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日本这部电影会更具亲切感,浓厚的香港经典黑道片元素,些许的夜上海风造型,2022年还被沈腾翻拍成《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还好我当时没看今天先看了原作)
《有顶天饭店》和《魔幻时刻》这2部电影都是被我当作贺岁片在咖啡馆里拿投影仪放给大家看的。
《有》是一部日本式的《真爱至上》,故事发生在大年夜的饭店里,每个人物都或多或少的有着自己的烦恼,导演看似平均的描述了这些人的主要矛盾,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非常的微妙,所以这个看似凌乱的场面,实际上是可以分解为关系网的横轴和纵轴,并且以时间轴为序,足见编剧立体几何的功力。
部分笑点虽然有些老套,可是让人笑的发自内心,带给人们一种回归淳朴的感觉。
能把如此错综复杂的故事讲的这么清楚,实在难能可贵。
所有的日本电影都会让大家去思考人类和自然的位置,或是宣扬立志情绪,这是在所难免的。
喜欢日本电影的你,不得不接受这一点。
《魔》的立志和对人生的思考的成分并不算太多。
想必是导演三谷幸喜已经挑战过一次非常难的数学题以后,想要换个花样来。
索性,他的守旧之处在于仍然看好以前用过的演员。
就这一点来说,中国的某些大导演就做的非常不好。
他们自己用腻了御用名牌,喜欢挑战传媒尺度,屡屡会换上当前最红的明星出演,可是有些太乡土,有些太花瓶,导致国内并没有什么才貌并全的一线女优,也导致女明星对自己的发展之路并没有任何规划,往往不能坚持下去。
有些扯远了。
又说回来《魔幻时刻》。
电影里有2处比较大的跌宕起伏,这2处都是在详尽的描述平淡故事以后,突然给大家带来爆笑场面。
这种笑既不突然,又理所当然,让人回味不尽。
尤其是故事的结尾处,收笔收的刚刚好,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
虽然长达138分钟,可是细细数来,并没有任何冗余的情节,剪辑的真真不错啊!这两部片子,第一部我是在电脑上看的,而且因为有干扰,看的断断续续。
第二部是跟着大家看投影,音响效果也不错,所以看得非常投入。
给大家一个忠告,看这个导演的片子,一定不要满足于只在电脑屏幕上,也不要有所打断,否则笑声也会打折扣滴
真的大制作华丽的布景什么的都是瞎鬼,好的创意点子才是最重要的,并且要有爱。
《魔幻时刻》从头到尾就是那么点地方,人工搭起来一看就是拍电影一样的布景。
130分钟的片场看起来很长,但几乎一点也不无聊得从头笑到尾。
也许我笑点低,但是看着村田三次换姿势舔刀子,站在车顶上很爽得狂笑着拿机关枪扫射,还有最后那徒手“杀人”于无形,真是笑到不行啊。
就像一场给爱电影的人的童话,一切看上去都是假的可就是这么以假乱真了。
演员假装的杀手不是一下就能拆穿了?
它的有趣就在于各种阴差阳错的没能拆穿。
背后满满的都是爱,对电影的爱。
像村田一遍又一遍地看那部老电影,演戏时刻意地寻找镜头的位置表现自己,为在影院的大屏幕上看见自己的演出而感到满足,推开玛丽的手一本正经地说他只对女演员感兴趣,几近痴迷,放弃不了的,也不可能放弃。
还有一直都在等下一个“Magic Hour”的老演员,最后备后的剧本被大逆转时意犹未尽的老特效师,甚至每次都凑上来过瘾一般喊“收工”的旅馆员工。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闪光一刻,只要坚持。
“想象那晴朗的日子即将结束,太阳即将沉入地平线,余晖照射着即将灰暗的天际。
太阳逐渐西沉,半掩在山边的余晖,在唏嘘中逐渐地逝去。
黑暗就要降临大地,光芒完全消失的那一刹那,那就是"Magic Hour"。
当日夜交会之际,就是这世上最美丽的图景。
”我真没想说这么多,我只是想上来单纯表达一下看到了强大客串Cast的兴奋。
头里的天海佑希、唐泽寿明,后面的香川照之。
包括我怀疑了半天的果然是谷原章介(化妆还是挺神奇的),以及一闪而过的香取慎吾。
小日向文世总是让人很舒心啊很舒心最后,佐藤浩市大叔真棒以上
1.我不怕死,怕的是活得没尊严。
2.-如果错过了这个magic hour,你该怎么办呢?
-哈?
-其实是很简单的啦,等待下一个明天就行了啊。
magic hour是每天都有的啦,只要太阳还继续升起。
。。。
-虽然已经是一把年纪了,我仍然期待着,下一个magic hour。
3.-他们赶着去干嘛? -准备为他们的人生卖命演出啊。
4.这场戏未免也太写实了吧?
(哈哈哈哈哈哈哈!!
)5.-不好意思,麻烦埋低一下。
-我的指甲才刚修过呢!
6.他需要我,这就是我要的工作。
7.没错,我就是富坚昭裕。
你找我要干什么?
8.深津绘里出乎意料的美女啊,绫濑遥还是傻大妞式的可爱啊,唐泽寿明脸好假啊,西田大叔的最后反转好像曾志伟啊,传说中的小田切让在哪里啊,一句话,好多大咖啊啊啊!!!
这其实是日版的家有喜事吧。
可是贺岁片怎么可以把台词编得这么好啊魂淡三谷大神!!!
9.卡do!
晚上吃了个自己摊的大饼,脆得硌牙。
(生平第一摊啊。。。
)看完吃了个大芒果。
更饿了。
《魔幻时刻》作为三谷幸喜集大成的荒诞喜剧,其表层叙事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剧场:黑帮大佬的女人、走投无路的替身演员、误把谎言当真相的过气明星,这些元素在虚构的港口小镇奏响黑色幽默的狂想曲。
但若仅将其视为精巧的错位喜剧,便错过了导演在霓虹灯影下埋藏的深层叩问——当现实与表演的界限彻底崩塌,人类是否还能寻获存在的真实坐标?
一、镜像迷宫中的身份狂欢三谷幸喜在影片中搭建起层层嵌套的剧场结构:备后策划的虚假电影拍摄,本质是黑帮角力的生存游戏;村田坚信自己身处真实片场,却不知已成为更大剧本中的提线木偶;而真正的摄像机始终在场外窥视,将整个闹剧转化为银幕奇观。
这种俄罗斯套娃式的叙事策略,让每个角色都在不同层级的"表演"中陷入身份迷失。
黑帮成员在扮演剧组人员时产生的微妙转变颇具深意:当杀手头目天盐开始认真研读伪造的剧本,当手下们为维护"拍摄现场"与人火拼,职业身份与临时演员的双重性在枪声中达成荒诞和解。
这种角色异化暗示着:所谓社会身份不过是集体默认的表演契约。
深津绘里饰演的玛丽更像现代人的精神镜像,她游离于所有叙事层级之外,时而清醒时而投入的状态,恰似当代观众在虚拟与现实间不断切换的生存常态。
当她最终选择留在虚构的港口小镇,这个颇具存在主义意味的选择,完成了对现实世界的温柔叛逃。
二、黄昏时分的生存悖论"魔幻时刻"作为电影术语,本指日出日落时的金色时刻。
三谷幸喜将这个转瞬即逝的完美时刻,升华为存在困境的诗意隐喻。
当村田在落日码头喃喃自语"我一直在期待下一次魔幻时刻啊",这句台词如同穿透银幕的利箭,将喜剧狂欢瞬间升华为所有追梦者的生命注脚。
在演员与杀手的身份转换中,在真实与虚幻的永恒撕扯里,三谷幸喜让摄影机化身哲学透镜——那些执着于"下次拍摄"的龙套演员,何尝不是对抗存在荒诞的现代西绪福斯?
那些举着玩具枪比划的黑帮分子,又何尝不是被社会角色禁锢的我们?
影片中的道具设置充满哲思暗示:反复出现的玩具手枪既是喜剧包袱,更是对暴力的祛魅解构;伪造的奥斯卡奖杯在流转中成为欲望投射的圣杯;而龙套演员们油彩剥落的脸庞,则构成了对电影工业最赤诚的礼赞。
当整个"剧组"在虚假爆破中忘我奔逃时,那些摇晃的镜头里跃动着电影人骨子里的浪漫基因——即便知晓人生如戏,仍要以专业姿态完成每个镜头的仪式感。
三、笑泪交织的存在主义答卷在解构了所有现实意义后,三谷幸喜给出了温柔的救赎方案:当村田在"Action"声中迎着朝阳奔跑,当备后与黑帮大佬在虚假的颁奖礼上相视而笑,那些被表演支撑的生命瞬间,反而迸发出超越真实的存在力量。
从杀手回归演员的身份轮回,恰似现代人必经的精神涅槃——我们终将在无数次角色扮演中,从社会规训的"杀手"外壳里破茧,重拾初心的"演员"本色。
影片对电影本体的致敬充满悲悯情怀:那些NG二十次的蹩脚镜头里,藏着艺术创作最动人的笨拙;临时演员反复调整的站位中,折射出凡人对抗平庸的庄严。
当村田珍藏的过期电影票在晨风中飘散,这个颇具禅意的瞬间,让"年年有雾,雾吹年年"的东方智慧与存在主义哲思完美交融。
参参即散散的人生况味,在前路漫漫的胶片长卷里,终将化作银幕上的点点灿光。
在数字影像泛滥的今天,当所有参与者站在虚构的港口目送夕阳,我们突然读懂了三谷幸喜的温柔隐喻——人生固然是散散亦参参的迷雾之旅,但只要保持"期待下一次"的热望,每个灵魂都能在属于自己的魔幻时刻,与永恒的电影之神劈面相逢。
这或许就是创作者留给虚实交错时代的最深情箴言:请永远相信下一个镜头的可能性,正如我们永远期待明天的晨光会再次将人间染成金色。
四、现实与虚构的荒诞交织放映机转动的声音如同命运齿轮,胶片划痕承载着时光的重量,就连穿帮镜头都成为人性温度的证明。
在数字影像泛滥的今天,这种对胶片时代的乡愁,本质上是对机械复制时代灵光消逝的忧伤抵抗。
当字幕升起时,观众方才惊觉自己始终处于更大的"魔幻时刻"——电影作为造梦机器的终极悖论在此显现:我们借虚假故事触碰真实,通过他人叙事确认自身存在。
这种永恒的矛盾,或许正是三谷幸喜留给这个虚实交错时代的最深情注脚。
在这个全民表演的社交时代重访《魔幻时刻》,会惊觉它早已超越喜剧类型片的框架,成为洞察人类存在境遇的哲学之镜。
当现实与虚构的界限日益模糊,或许唯有像村田那样永远保持"入戏"的赤诚,才能在这个巨大的片场中,捕捉到属于自己的魔幻时刻。
最后,推荐【瞎看什么】扶朕起来,朕还能装逼
如果各种搞笑元素,加进不苟严笑的黑帮叙事,该是怎样一派荒诞爆笑的景象。
一半发生在摄影棚数布景间一群封闭组合友爱互助的故事,一半是真刀真枪的黑帮实战。
如果你想在黑帮片里放肆地笑上一阵,或者想给喜剧片加上点黑色重佐料,这部片真是太适合了 不要忘了本片的中心台词“想象那晴朗的日子即将结束,太阳即将沉入地平线,余晖照射着即将灰暗的天际。
太阳逐渐西沉,半掩在山边的余晖,在唏嘘中逐渐地逝去。
黑暗就要降临大地,光芒完全消失的那一刹那,那就是"魔幻时刻"。
当日夜交会之际,就是这世上最美丽的图景。
”缺点:每每村田上阵“演戏”前的部分稍显拖沓
魔幻时刻是黄昏日落时,是“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刻”,是每天都要等待,但今天错过了,明天也会有啊的时刻。
全片围绕着这四个字发散了很多场景。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是对本片的翻拍,其名片的谐音梗蹭热度是一个传统做法,也展示了中国电影的缝合怪本质。
一个除了哈哈哈就是励志,没有中间地带的空心人。
《杀手》其实做了很好的本土化,而且在我有印象的国产翻拍片里至少能排上前十,并且成为贺岁档赢家,老少皆宜,笑点很大很密集,看《魔幻时刻》的时候我确实只有一个接一个的会心小笑,但是在影院看《杀手》的时候疯狂大笑。
主要区别是,看完前者之后,啥也不记得,啥也不剩下,只记得笑了,看完《魔幻时刻》之后,能记住很多东西。
而且如果说《杀手》是一个演员的自嗨,《魔幻时刻》则是对影视业包括幕后人在内的一次集体致敬。
结构上更巧妙的是,在观众都以为高潮已经结束的时候,又来了一次更大的烟花,也对应了老演员说的,我一直在期待下一次魔幻时刻啊。
日影对这种离谱假定性把控得很好,同样做翻拍《盗钥匙的方法》的国产版就没有做好这种前置的假定性。
《杀手》的主演虽然用力过猛,但基本上是完成了任务。
对比这两个版本,观众能很明显地看到我们与日影的不同在哪、差距在哪,咱自己的本土性、不该抛弃的特色点又在哪。
在优秀的原文本上,麻花搞了一次水准之上的翻拍。
但仅从片名来看,也巧妙揭示了当下电影创作的缝合怪本质。
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
太欢乐了!特别是他第一次见老大的那段戏,笑到肚子痛~~
很魔幻的场景,西田敏行,很棒
赞爆了,看来看去,就咱的喜剧还差么点儿
玩过家家么
跟之后园子温的《地狱为何恶劣》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讲的是疯狂导演,整部片子都在叠情绪,并且在视觉效果上做了工夫,两者相辅相成最后来一个大爆发,直接触及观众的兴奋点。这部片子讲的是疯狂演员,依托构思巧妙的剧本,在滑稽幽默当中看到些许夕阳西下的悲凉。缺点挺明显的,节奏时快时慢,不够紧凑,精彩的地方极其精彩,无聊的地方又极其无聊。结尾是高光,用非常有创意的方式表明了拍出一部戏不只需要演员自身的修养,更重要的是整个团队班底的默契与敬业。
三谷幸喜的风格就是这样了,演员也就那么几个了,觉得不及《有顶天酒店》啊,我是冲着佐藤浩市的名场面‘舔刀子x3’去的哈哈
阵容、服化道是真强大,故事是真烂,拍电影的电影看了不少,可能跟这片比烂的也就是《喜剧之王》和《新喜剧之王》了,所有剧情推进和笑点营造全靠毫无逻辑的无厘头。看电影这么多年,最不喜欢的喜剧演员就是周星驰,最不喜欢的喜剧风格就是无厘头,偏偏这个片处处都是周星驰和无厘头的风格,完全被风评带了节奏
结局蛮精彩的
傻呼呼的一群人……
大卡司 但不好看
舔那把刀的时候笑爆了
跟蒲田进行曲、电影天地都是一路的
看来日本的喜剧片也不错。
看不下去
“明天继续等待着。”
三谷幸喜自说自话。[电影资料馆]
剧情像是八十年代的香港编剧编的。
原版其实也不过是三流之作。
看的不是高清档,一点都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