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烂片,心情基本都是气愤。
大多时候都是导演应付差事,糊弄观众。
让人有种被戏耍的感觉。
《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也是烂片,但我看了之后却不生气,而只是叹惜。
叹惜导演的平庸。
叹惜一个没有天资的人,用尽了全力,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就这样了。
你很难再要求他更多。
绝对还原原著小说的台词,不敢停下来的背景音乐,身处两地的拼接镜头,关键台词的几次呼应······等等,包括影片女主的开放性结局,甚至最后离场前送给观众的“朋友圈文案”。
作为导演张岩的处女作,电影里的这些元素无一不透露着他的诚意。
似乎他已然把自己认知里所能想到的一切技法,都用进了作品里,却依然无法改变这是一部烂片。
还能再说点什么呢?
我不忍对一个可怜人再说重话。
《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是小说改编,我没看过原著,所以不清楚原著的故事是怎样,就电影本身所呈现的情节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俗套的故事。
俗套到往前倒三十年,你也能在华语影片里找到这类型的作品。
一个女孩与卧底警察的爱情故事。
戏剧冲突的产生,自然源于卧底警察的身份。
否则与旁的爱情故事拉不开区别,便浪费了设定。
可很遗憾,本片导演并没有拍出“卧底”身份的特殊感。
观众看不到女主杨昭面对男友陈铭生神秘身份的太多纠结。
她轻而易举,就轻轻揭过了男友身上“很会打架”“浑身伤疤”“对毒品很熟悉”这些异常的因素。
导演前期还妄想用一场陈铭生的打斗回忆戏,想误导观众,让观众以为陈铭生是个毒贩。
只可惜铺垫地相关戏份太少,观众很容易就能猜到,陈铭生是卧底而非毒贩,且后续也并未在这一特殊身份下重笔。
等故事进入后半段,卧底身份也只是造成了两人的异地,让他们联系不上,并未有更多冲突加入。
我们会发现,假设陈铭生不是卧底警察,换成出海的海员、支援非洲的科学家、偏远山区的勘测工程师、黑煤窑的工人等等。
只要是有危险性、不方便联系外界的工作,都能套进这个故事里。
换句话说,“卧底警察”这一身份的特殊性在剧本中并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好在这不是《无间道》,主打不是犯罪类型,拍不出陈永仁面对前女友的纠结也算不得致命伤。
那么作为爱情片,导演一定把他们的爱情拍得让人极为动容吧?
并没有。
《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最大的短板,就是爱情戏拍得太差。
影片的爱情部分是飘在天上的。
故事的开端,就注定了这不是一个能让普通人共鸣的故事。
或者说,但凡有任何防人之心的观众,都难以沉浸到故事里。
两人爱情的开始,源于一场大雨。
他是出租车司机,她是乘客。
几分钟前两人才在警局闹了一场,因为他和她的弟弟起了点肢体冲突。
这是前情。
两人除此之外,再无任何瓜葛。
吊诡的来了。
大雨倾盆夜,出租车陷进坑里,反正也快到目的地,司机便让女乘客走回家。
自己则下车推了半天车无果。
女乘客见此情此景,不仅扔掉雨伞帮忙推车,大晚上的,湿身且单身的她还要邀请素不相识的司机去自己家里避避雨。
男司机竟然还同意了,之后更是在女乘客家睡了一晚。
无论是代入女乘客还是男司机,我都无法理解两人的做法。
许是我这人心眼坏,所以难以理解两人的真善美。
如此浪漫主义到极致的开头,才只是开始。
之后见面不过三两次,杨昭让陈铭生来她家教她做饭,教着教着,就突然吻上了人家,将男主带到卧榻共赴巫山了。
我毫无防备地看到这一幕,没感到半分浪漫、情趣,只觉得突兀。
因为此前没有半点铺垫,杨昭对陈铭生动了心。
两个人的感情发展,快得没来由。
虽然爱情本就是件没来由的事,但仅限于当事两人。
这毕竟是在拍电影,情感脉络是要让观众看到的。
至少得有一场戏,几个眼神,两三个小动作,让观众心里能有个底,明白这两人对上了眼。
而不是像《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里这般,请吃碗馄饨的功夫,女主就无法自拔了。
没来由的感情只是影片爱情“不好看”的原因之一。
对BGM毫无节制的滥用,则是它失败的另一大因素。
电影里无数次出现MV一般的桥段,BGM响起,画面上没有剧情,给到两人几个特写。
一次两次三四次,五次六次七八次。
BGM这种东西就像眼泪,唯有关键时刻流出来才动人。
无尽无休的哭,只会让人觉得吵闹、厌烦。
可导演显然不懂这个道理,全片七八成的戏份,都要以BGM佐之。
后来我想了想,导演这应该也是不得已为之。
我甚至能想像到,他在剪片过程中,看到男女主莫名的对视,自己都看不下去,所以选择加入BGM来缓解尴尬。
以后有条件了,玩心重的影迷朋友可以试着去掉影片中的BGM再去看情节,我想该别有尬味。
以上这些,还不是《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最致命的缺点,全片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不分,则是台词。
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看起来很文艺、很清新的句子。
“我能用我枯竭的心灵”“某个山间静谧的白塔”“那个过客是否还能进入你的梦”······不止是女主的独白,包括两个人的对话,大庭广众下,街头夜市旁,“我的欲望是真的,我的感情也是真的,我坦坦荡荡。
”我虽然没看过原著,但我打包票,这些句子都是导演从原著里所摘抄,并原封不动地将文字从小说搬到了电影里。
可事实是,生活中没人会这么说话。
有的文字就只适合以书面的形式出现,一旦说出来,味道就大变。
但在这部影片里,通过女主角之口,观众几乎要被这种极为书面的台词包围了,从而使得整部作品都浮到了半空中,难以落地。
影片唯一值得一提的优点,大概就只有邱泽的演技了。
有场戏是在篝火旁,陈铭生嗫嗫嚅嚅地说“杨昭,你愿不愿意······”潜台词自然是愿不愿意嫁给我。
应是想到了自己的处境,所以他说的相当犹豫,非常不干脆。
邱泽把角色那股吞吞吐吐,嘴角半开不开,话含在嘴里,差一点就要掉出来但就是没掉的状态,拿捏得太好。
我看着都恨不得冲进银幕把他的嘴撬开,把“嫁给我”三个字抖出来。
除此之外,我很难再挑出《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半分亮点。
倒是缺点,我“如数家珍”。
俗套的故事,滥用的BGM,没来由的感情,虚浮的台词······影片最后,女主角一边想着陈铭生,一边吃着陈铭生教过她,却被她做得发黑的糖醋排骨。
物是人非。
她哭了。
我笑了。
她说太难吃了,陈铭生。
我说太难看了,这电影。
邱泽的演技片段,过关了。
但是剧情是什么东西啊,一点没表现男女主在事业上的魅力。
人设全是靠嘴说的,女主美国归来,自己事业上非常成功,男主能当卧底警察,那么智商情商肯定很高,但是怎么只表现出来唯唯诺诺,你倒是说说是怎么斗智斗勇的啊。
然后陌生男人带回家这种也真的让人警铃大作。
两个人对白太少了以至于根本不知道在爱什么,旁人的不理解也有道理。
他俩只爱一种感觉对吗,沟通交流表现得非常少,虽然是两个好人,但是世界上好人可太多了啊。
男女主的第一面,戏剧冲突应该强一点才对。
女主衣着体面,高高在上(不是贬义),占理,有一种征服感。
男主衣着有点寒酸,干净,残疾,孤独一人,不太占理,虽然同情老太太是好事,但是在女主面前有苦难言。
这个设定应该很好嗑,但是演得好平淡好窝囊。
女主像是一拳头打在棉花上,男主一整个逆来顺受。
后面两个人不是吵架了吗,男主朋友说女主慕残是变态,女主生气了,我以为要有好一场虐戏,毕竟这样指控还挺严重的。
结果没两句话又和好了,决定去旅游了?
所以这段有啥意义?
仿佛没发生过一样。
我朋友说,就像片名一样,每个情节都拍的不为人知。
编剧你能不能让我们观众看看男主的真心,女主知道男主他们背后讨论她慕残,编剧你虐一下男主吧,真的很想看这种沉默寡言的人表露真心,行动也行。
女主我觉得颜值可以的,但是心理活动表现得不好,完全没表现出她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她弟弟KTV出来不知道怎么就突然成功了,那个美国回来的人也起不到任何推动剧情的作用,刺激女主扔了手机的作用吗?
另外我感觉破坏手机这种太低幼了,物品何辜啊,这个人本人来一场捧着什么东西撕心裂肺的戏岂不是更好。
珍视比毁灭更令人感动吧,这手机扔海里感觉太敷衍了。
而且女主是文物修复师诶,她应该很爱惜东西才对吧。
期待的高潮戏份是男主在卧底时被害的戏份。
结果就是电话通知女主?
怎么暴露的前因后果也没有。
有一段是黑老大女儿喊男主出来吃饭还是切蛋糕,说明他们关系很好。
咋不用上啊?
我期待的剧情是:男主在收网之前又给女主打了个电话,终于要把旅游时还没说的话说了,就是如果我回去了你愿不愿意嫁给我那段话。
当时男主没说是因为害怕他给不了未来,现在说是因为害怕自己永远来不及说了。
但是女主没接到电话,因为情绪崩溃进医院了。
前男友和弟弟在陪伴女主,他俩听到电话,然后看到了短信(家人知道手机密码也很正常)。
弟弟就怒删短信,因为不理解一个光说嘴的男人把姐姐害得魂不守舍。
而且本来他俩关系也不好。
男主找到机会一个人接黑老大女儿放学or回家的时候,暗放信号给追踪同事,让他们记着黑老大家的路线。
黑老大他女儿要用男主手机给爹爹打个电话,然后男主同事的短信突然发过来了,女儿余光扫到了男主手机短信里面他们家地址的片段,在爸爸面前无意中说了,说叔叔短信里发他家地址的片段是啥意思,然后黑老大就去调那段的监控,之类的吧反正有一点故事。
然后就发现了异常,想看男主手机,但是男主手机里刚给女主发过短信没删呢,还有其他人的联系方式。
男主想删除一下。
男主就说忘带了,在楼上呢要回去拿,其实想争取一点时间。
删完了男主拿下来,结果该死的手机响起来了。
是女主的maybe前男友打过来告诉男主死心吧。
男主一看是女主的电话,赶紧按掉。
但是也来不及删除了。
本来是今晚行动的,男主为了避免他们暴露,只能牺牲自己,所以他拨通了同事的电话,黑老大抢过去了,同事听到了黑老大的声音意识到要立刻出警了,男主说了句快来。
黑老大这就知道了男主有事瞒着他,恼羞成怒,所以男主才被拷打,也符合黑老大知道男主背叛但却不知道男主名字的设定。
而且这样一来黑老大刚发现男主是叛徒,来不及调查呢,警察就来了也能说得通。
后来弟弟知道男主是警察,所以对他转变了看法,也会去墓地看他了。
女主后来在自己的回收站里看到了那条短信。
然后选择双向奔赴了。
总之剧本故事情节请好好打磨行吗,全靠嘴说拍什么电影啊,真的浪费演员。
就那几个场景,海边,卧室,小吃街,来回坐着说话,用心太少了。
然后还有个逻辑大bug,就是男主取得黑老大的信任那次,他们就直接抓人呗。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直接抓了大BOSS,管他后面小喽喽是谁呢,拔出萝卜带出泥。
要是小人物你放虎归山可以,大BOSS你还放火归山干嘛啊?
大boss都被男主的同事打了,保镖也没见出来,那抓人也很容易吧。
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拍的什么垃圾玩意!
电影开头一秒钟那个台词一出来,就感觉不对劲了,被国产爱情片支配的恐惧又来了!
这电影拍的就一整个大型MV,台词像是朋友圈深夜网抑云文案,又慢又不知所云!
电影里该死的bgm能不能停下来,一百多分钟背景音乐就没停过,要么唯美钢琴要么强行煽情邱泽!!!
浪费俺男神的演技!!!
邱泽简直和电影格格不入,邱泽被绑架了你就眨眨眼…还有,女主和男主真的不搭配,体型都不对,女主演技也很一般,色诱那一段,拍的都有点油腻了,刚开始的发展让我以为俩人是p友,绝了好好一个故事,拍成这死样子,能看出来导演努力了,但水平也就这样了,没天赋就是没天赋,还浪费小说,完全没有拍出来小说里两个冷静的人在一起之后暗藏的无名燃烧的火,和杨昭最后的绝望,小说看的人痛的难以呼吸,电影看的人气的不想呼吸,原著党想刀人了!!
两位主演的演技是加分的,不是强剧情,几乎是靠演技撑起来的文艺片。
虽然情感细腻,但是人物设定不够丰满。
这本小说可是流行于“霸总”和“高富帅”盛行时期,在“高富帅”扎堆的男主里,陈铭生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在扎堆和“霸总”谈情说爱的女主里,杨昭是如此的不同。
他们的相遇,是偶然,但他们的相爱,是必然。
陈铭生的高光,不是遇见杨昭,是警校时的意气风发,是做卧底时的九死一生。
为了呈现陈铭生只是千万缉毒民警中的普通一员,削弱了本属于他的高光,就像陈铭生身上的伤疤,看不到曾经发生过什么,只剩感慨。
杨昭的高光,也不是遇见陈铭生,是她的才华,是她对世俗的不妥协,是冷漠之下的孤独和坦荡。
还记得杨昭的桌上似乎放着一本书,柏拉图的《理想国》。
这是两个有各自经历的成熟的灵魂,他们的感情不停留于物质,不桎梏于世俗,他们明白什么更珍贵,什么更值得珍惜,他们相互拥抱取暖,互付真心。
我想这也是这个故事能够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人物设定,叙事手法也略显单薄,可能为了叙事风格统一,甚至避免了很多冲突场面,比如陈铭生在火车上的打斗,卧底时的惊心动魄,失去一条腿时的残酷,只保留了一场和同是卧底的同事“表演的打架”,大大削弱了卧底生涯的残酷和危险,没有了这些跌宕起伏,大大削弱了戏剧的张力,剧情推进略显平淡。
毕竟原著是一本言情小说,最后还想谈谈“情”,“言情”的“情”到底是什么?
以前听广播剧时年纪还小,随着阅历的增加,有几处以前不明白的,也找到了答案。
一处是——陈铭生的朋友看到杨昭那么有钱,质疑杨昭接近陈铭生目的不纯,以前看小说觉得是在侮辱杨昭,现在看才发现,这其实也是在贬低陈铭生——她要是正常怎么会喜欢你?
她能图你什么?
这是怎样扭曲的价值观,怎样将爱情物化后,反复计算衡量后得出的荒唐结论。
而杨昭坦坦荡荡地当面回应,不仅是在替自己说话,也是在维护陈铭生。
另外一处是——薛淼,他对杨昭有好感,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都远在陈铭生之上,又有机会经常和杨昭接触,以前觉得,他是陈铭生最大的竞争者,现在才意识到以前自己的浅薄。
在薛淼第一次出场,是和杨昭视频,让杨昭修复一件古董,一个月完成,报酬30万,当杨昭提出想改成三个月时,薛淼降价到10万,他的第一反应是利益,是计算,是等价交换,而不是杨昭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所以才需要假期放松,才没有办法在一个月内完成。
而陈铭生在做卧底执行任务期间,给杨昭打电话没人接,并得知她的电话已经一个星期没有拨打记录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担心,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连夜飞回去找她。
杨昭怎么会分不清哪个是真心?
陈铭生是杨昭生命里,为数不多的失控和热烈,又怎么能放得下?
挂吊瓶消炎,饮姜汤退烧。
我是你的人形输液架,你做我的万能炊事兵。
在蛋清和蛋黄的交界剥离,在沙滩与海水的边缘促膝。
香烟头接吻香烟头,野馄饨邂逅野馄饨。
味同嚼蜡的慢动作,无病呻吟的画外音。
当墓碑前的微风掀开了内秀的活页本,那张追随你的火车票根自会翱翔天际。
白塔仿佛显灵的定情物,篝火好像泪虫的培养皿。
你的右腿八成是件赝品,却能收缴我几近枯竭的心。
电影中,杨昭先说,她爱上了日落。
后来,陈铭生说,她爱上了日出。
日出和日落,是2种人生,他们没有交集,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
但是,他们相爱了。
在现实生活中,婚姻更多的是门当户对。
在电影中,有的是灵魂的触及。
我很坚信,这一段感情的发生。
我被他们平淡,轰轰烈烈,信任,不完全了解的感情而感动。
杨昭为何会爱上陈铭生?
他很酷,他承担了责任,他没有任何废话,他独立自主不求人,他低调,不贪婪,他很有人格魅力。
陈铭生为何会接受她。
陈铭生在凶险的社会摸爬滚打多年,在平淡的日子中,为何会接受杨昭的爱。
因为他也爱了,而且信任。
真的很遗憾,最后陈铭生牺牲了。
这一段爱情,最终悲剧结尾。
活了18年,看过最烂的片,带着纸毫无用处,编剧改得跟屎一样,男主最后的遗言是野混沌加荷包蛋,这是什么?
我请问馄饨是投资了吗?
提前离场就是我对这个电影的评价。
剧情根本不连贯。
重点片段全删了,杨昭对弟弟的付出也删了。
真心觉得改不好就不要影视化。
没有看过小说的都觉得很莫名其妙。
陈铭生是缉毒警察拍出来,跟要逼着他做任务似的。
看这个电影的感觉,像看那种为了规避敏感词而删得只剩一副骨架的小H文。
你可以大致推断里头讲了些什么,但文字和随之而来的想象的快感丝毫不剩,如果有娱乐效果的话,也都是在吐槽和嫌弃中产生的。
一个爱情片人人少言寡语是优点还是缺点?
本身没有定论。
但在这个电影里答案很明显。
他们似乎只关心一件事:在这场戏里有哪些非说不可的东西?
然后安排人物一次性说出来。
至于那些话是不是这个人在这个场景的这个情绪里应该会说的,以及只说这些够不够让TA哪怕稍微摆脱一点点人形立板,他们毫不在乎,甚至连台词的先后顺序都无所谓。
这个电影跟催泪毫无关系,但我看着真想落泪。
太可怜了啊,一对俊男靓女,只想好好谈个恋爱,却被一个劲往嘴里塞他们压根不想说不愿说不可能说也对我们了解他们毫无帮助的话,搞得像两台行走的录音机,不断重复播放一些没头没脑的初中生情书片段。
这种低劣的编导手法,形成一种诡异的局面——只是看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你反而比较容易理解这场戏里发生了什么,比较容易感知到一丝男女之情的化学反应。
但是一旦听到台词,整个场面顿时变成了没有灵魂的生物在无意义地倾吐音符。
小说中问题也许不那么明显,文字之外有大量的想象空间,但电影剥夺了那些,极大突出了无力感。
他们甚至连交流的音高音调都很少改变,在磅礴暴雨下和在安静卧室内几乎一致,声场设计大概也是有问题的。
中途我想,如果做成默片说不定还有点看头。
没有什么情节是你从表情和动作不能脑补出来的,似乎毫无用上嘴的必要。
配角就更不必说,连工具都算不上,往往一抬头一皱眉戏就结束了,再听他们开口真是折磨。
至于大量的旁白,信息量为零,娱乐性为负,本就不该存在。
爱情片是最需要人物鲜明的类型片之一,毕竟首先得有两个具体的人,他们的相爱才能让观众投入。
本片从头到尾只有两团混沌空洞的人形物体,感情的发展之突兀令人抓狂。
就像一对相亲男女,前一秒还在冷冰冰地交换房产和存款信息,下一秒突然走心,一个哭诉前任渣男,一个抱怨原生家庭残忍,过渡是不可能过渡的,姑且当是在变魔术吧。
其实这种“言简意赅”在一些有冲突的场景中显得和谐不少。
比如开头警察局调解,KTV发生的冲突,比较有效地配合了剑拔弩张的气氛。
邱泽被斥责不该露头那段棒极了,三两句点明处境,一声“徐队”侧面道明身份和来龙去脉,叙事高效得跟电影其余部分不像出自同一个剧本。
正是这种偶尔的回光返照让我坚持到了最后,每当电影进入犯罪情节,就像烂醉如泥的酒鬼爆出一两句有语法的嘟囔,让人相信他还有一丝理智。
而一旦回到轻松的闲聊和细腻的感情交流,那股子生硬立刻归位,我内心的哈欠声比无处不在的音乐还响。
电影还有些别的毛病,比如同样的画面三翻四次闪回,显示视听编排上的捉襟见肘。
但即便是这样在别的电影里很严重的毛病,在这里并没那么碍眼。
毕竟一个浑身器官衰竭的病危人士,身上那几斤肥肉压根不算什么健康隐患。
电影非常真实,让我哭了好几回,唯一遗憾女主应该好好回味和珍惜那段美好的感情,然后好好地生活下去,就是对男主最大的珍惜!
刚开始觉得男女主的阶级差异很大,而且男主又是残疾人,不可能一见钟情,但是后面想到女主的职业又感觉有那么点点合理。
我以为注射毒针是让男主犯毒瘾,结果直接注射死掉了 要说不死就好了。
刚出电影院,实在是不吐不快。
这部(?
我不知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像MV像旅游宣传片,唯独不像一部电影。
0.5颗星给郎月婷,0.5颗星给邱泽,0.5颗星给风景,0.5颗星给禁毒……这部电影是怎么做到作为爱情片不及格,作为禁毒宣传片升华不到位的呢?
bug太多,逐一分析。
1. 配乐把这一点放到第一部分来讲,实在是因为我忍受不了了!
我第一次见到一部电影的配乐从头贯穿到尾。
开篇女主念白你也放配乐,俩人认真演感情戏你也配乐,俩人吃馄饨你也配乐,制毒现场你也配乐,女主弟看成绩你也配乐,男主卧底你也配乐!
给我一种制作团队花了大价钱找作曲人给电影作曲了,不全用上去就亏了的感觉。
咱是电影,不是MV!
一部电影看下来耳朵都要聋了,怎么会有一部电影哪哪都充斥着配乐?!
俩人正儿八经的对话你放这么大声配乐,一句台词都没到达观众心底!
(ps:突然想到了某个电视剧对烂片的吐槽。
A:剧情呢?
B: BGM不是在底下铺着吗……)2. 情节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原著情节还是蛮完善,读者好歹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主角俩人情感的发展与流动。
而电影呢?
莫名其妙的,情节都是一段段的,衔接不上,转得格外生硬。
前一个小时的确似乎是在拍爱情片,但我硬是抓不到爱情逻辑。
虽说爱情是捉摸不透的东西,但你把它放到荧幕上好歹要顾及下感情发展和情节衔接吧?
搁这儿走意识流(低劣版)?
并且原著关键情节,也就是说推动感情升温的重要情节并没有拍出来或者是一笔带过。
好了,这时间抓得太妙了!
男女主爱上了,接下来一个小时准时且生硬地转到了卧底情节,开始缉毒!
重点是,你这卧底也没卧到位?
你到底想阐述个啥。
你如果想描述卧底工作艰难危险,你就好好拍。
卧底情节也是七零八落的,男主到底卧了个啥观众愣是没看明白……既要爱情又要升华到高大上的主题,最终呈现的就是三不像。
3. 剪辑我的天呐,我想破脑壳都想不通为什么成片会是这个效果?!
稀碎,简直是灾难现场。
整部片子的剪辑就是一节节的切片闪现。
我最无法理解和忍受的是,这个剪辑是没有逻辑的。
仿佛是精神病人(没有冒犯病人的意思)的思想在漫游,想到哪里就剪到哪里。
接下来我举一个例子:在前一个小时即将介绍要转到后一小时的情节时,剪辑是这样式儿的:男主即将执行卧底任务,男女主在楼下深情告别,观众还沉浸在这种伤感氛围里。
下一秒(真的是镜头马上切换)就到了制毒现场并配上缉毒片经典音乐。
好,我理解你这要叙述下一个情节了,那我整理情绪。
好家伙,再下一秒镜头又切了,转到女主伤感想念并等待男主的日常。
我请问这样的剪辑有逻辑吗?????
这是在干嘛??
搁这儿写论文初稿,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想到哪儿剪到哪儿吗?
还有一个特别诙谐的镜头:男主牺牲,女主特别难过,于是就展现一个个她的悲伤日常画面。
其中一个画面是女主哭着吃自己烧糊的糖醋排骨,此画面一出,全场爆笑。
我可以理解,你是为了对比。
用女主此时吃的糊排骨和前面男主烧的美味排骨做对比,以排骨暗示男女主感情深厚,男主牺牲后女生难过且痛苦的情绪。
但是你这个镜头真的突兀得不得了……特别诙谐幽默。
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小细节,实在难以一一列举。
此片简直是让观众来吃一碗馊饭,饭卡在喉咙里吐也不是,吞也不是。
爱情不够深刻,想升华也没升上去。
😒
心头涌动细碎的痛,哭陈铭生气若游丝万般留恋的那句“我还是有点遗憾”,哭杨昭在馄饨摊和着眼泪食不下咽,然后头也不回地奔向爱人所在之处。怎么能不遗憾呢...... 我站在残忍的故事尽头,看着他们从最相爱,再到相爱着分开。如此痛彻心扉的遗憾,心里好像失去了一块。伟大的爱情总是让人心生向往,天花板级别的意难平又会让人辗转难眠。好勾人的一部电影。
上世纪偶像剧的手法拍了个陈腐而新奇的想象恋爱故事。得是多么缺剧本才选这样的故事拍片子啊。或者这个本子本身也动一下结构和主题再来开拍也行啊。故事如果停留在火光求婚那边,这个故事作为短片结束,也是可以的,后面那些剧情想也想得到无聊又陈腐,拍摄手法也是陈腐的偶像剧路数,一些故作煽情的渲染,只是显得更加割裂。邱泽的演技倒是很加分,女主的角色复杂其实很不错,只是狗血的剧本,最后也没给郎月婷更多空间去串联人物逻辑,层次比较单薄。
导演会不会讲故事到底 两个人的情感底色也太薄了 全片靠邱泽一个人的演技顶着 镜头一怼到邱泽我就很入戏 一切到女主我就立马出戏 女主是面瘫吗什么表情都没有我真没看出来她哪里爱陈铭生了(长的确实很盐系很清冷很漂亮)邱泽演得真的好好 好破碎好心疼 后面哭得很凶但是因为心疼缉毒警察哭 并不是为了两个人的感情有多虐而哭的 给两颗星 一颗给邱泽 另一颗给插曲 歌儿确实是都挺好听的 剧本和演员的情绪不够背景音乐来凑 很好的助推作用 我后面一直在哭
之前看过原著台词是不是有点太慢了最打动我的一段是 第一次配乐响起到…之前,很喜欢的一点是,杨去世是由她弟弟出现告知观众的。两人演的不出戏,但不如原著有泪盈眶,但没掉
看了半小时已经开始如坐针毡了
2025-10 热门小说的剧本摆在那里导演都拍不好,剧情应该跟完整才好看。
带着忐忑的心情进入了影院,毕竟爱情小说影视化,一向容易陷入悬浮矫情的漩涡。本片很好的诠释了一种“反面”,男女主演技和眼技都让人很有代入感,让旁观者的我们相信他们足够深爱,又被命运无情捉弄。尤其是男主角邱泽,几次在略微担心剧情不合理时,他眼中的情绪都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女主角选择相信,选择爱上了他。最后的命运之锤落下时,影院此起彼伏啜泣声,是对演员演绎的这段感情,最好的注解,我们也选择了相信,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有这样一对恋人,有这样一段回味悠长的故事。
邱泽把一个苍白的角色演动人了
剧情的推进简直毫无铺垫,咱们国产爱情片的台词和旁白能够说人话而不是硬装文青吗。but女主好像池上季实子所以看得挺开心()
看到男主是邱泽我就放心了,天选陈铭生 有原著那味儿,尤其是杨昭在病床边感受陈铭生的心跳那个画面,一出来我鼻子突然就酸了。
大概在10年前看过小说,今天看完电影,跟记忆里的印象差不多,初始的狼狈,暗生的情愫,拉扯的暧昧,确定后的坚定,与毒贩的斡旋,牺牲后的悲伤,整体的感觉是一致的。男女主选角很好,两人情感戏挺好,故事线留白多了一点点,有几段画面拍得太好看了,一下就击中我的心巴。原本就是个悲伤的故事,泪点低的朋友可以备纸巾。
当说出那句“陈铭生,我是杨昭。”当两个世界已经开始交融。杨昭就是有如此魔力,作为一个外冷内热,有坚持有原则,懂得分寸适可而止之人,她身上充满复调的魅力。郎月婷用她极为契合的演绎,让杨昭从原著中走出来跃然大荧幕。郎月婷飒爽又健康的外形,以及清冷内敛的气质,极为适配杨昭的人物基调。杨昭的内心有故事,她在修复文物,却无法修复内在的创伤,她在等待有人来修复她的内心。陈铭生是那个走进她内心之人,不般配,不完整,不适合……那又怎么样?当遗憾成为他们故事的底色,陈铭生的离去令人心碎。杨昭每年都说“陈铭生,明年我就不来了。”她害怕自己遗忘陈铭生,所以在陈铭生离开的第4年,杨昭选择用死亡去铭记陈铭生。郎月婷破碎的眼神充满情绪与故事,她用独有的质感将人带入杨昭的感性世界无法自拔,这就是属于好演员的魅力。
原本是一部写给缉毒英雄的情书,可惜…拍成了二倍速手账…
大烂片,除了邱泽的颜值就一无是处了,女主木讷,故事松散,不知道电影想表达什么,最后就是依托答辩。
什么时候偷偷拍的啊?悄无声息 还真是不为人知女主气质蛮到位的 之前想了很久,男主应该是谁演 但是从来没有想过邱泽 也不错的看书的时候波澜壮阔的心痛为什么拍出来如此简单 反而失去了这个故事的厚重两个人爱的执着也没体现出来 前面感情越炽烈 后面的伤痛越 比起原著差点味道因为这个题材➕1⭐
他有自尊有原则,也有自己的坚持。即使在社会底层,在黑白世界里始终如一,从未退缩。
陈铭生的身上有种粗粝感,厚重又坚韧。杨昭眼里的他,像山里的泥土,沉稳而结实。
每次看书都会哭的程度不知道电影拍的咋样。11.09看完,邱泽老师演的还不错,但是台词声音略差,女主不是想象中的样子看着好尴尬。全程想象着书里面的情节(心目中理想的陈铭生和杨昭是张震和杜鹃,气质完全符合)
真的很难相信片方考虑了邱泽都没考虑一下许玮甯,真·油盐不进。
邱泽别太会演了,看到陈铭生三个字都要痛了,演技决定一切,帅到心坎上了,如今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都给我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