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大会》看似通过致幻剂建构出了一个乌托邦社会,但实际是一个反乌托邦的情节。
无论是在物质社会还是幻觉的空间,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自己的真实感情,而一旦有情感的出现,乌托邦就是不存在的。
就像电影主人公罗宾一样,她始终惦念着她的儿子女儿。
电影中的乌托邦好似是一种丢失自我的结果。
当人们都成为行尸走肉,变得麻木不仁后。
没了情感自然也感受不到痛。
说实话,这是一部神作起码对我来说是的这部电影,我断断续续看了三天 真人出演的前半部分我就不赘述了,描写了一个倔强的女主罗宾,她一生都在自己的欲望、对儿子愧疚的爱、以渺小的自己与科技革命大潮抗争。
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我就从难理解的后半部分说起吧时光飞逝,一转眼20年过去了,时间来到了2033年,当初约定的合约今天就是到期的日子了,虚拟角色罗宾已经成了万人追捧的超级明星。
而罗宾的本尊这时正开着一辆老爷车,飞驰在一望无际的沙漠公路上,这次罗宾是要去参加未来学大会。
毫无预兆,后视镜中的罗宾突然变成了卡通形象,周边也慢慢变成了奇幻绚丽而又怪诞神奇的动画世界。
2033年的今天 在未来学大会上,麦拉蒙公司要发布一个更激进的感官产品——幻影剂让电影成为没有边界的感官刺激,所有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幻想来构建一个世界,在幻想与现实交织的世界里,罗宾如约来到了麦拉蒙公司的巨型酒店。
表面上麦拉蒙公司以最高规格接待了罗宾,但这其实是麦拉蒙公司老板艾伦蓄谋已久的续约要挟在酒店的饮用水中,公司老板艾伦给罗宾掺入了超大剂量的幻影剂罗宾在幻影剂的影响下产生了更强的幻觉,在药剂的巨大刺激下,艾伦进入了更深的第二层幻觉梦境。
幻影剂所形成的所有幻觉,都是现实中大脑的真实意识的反射。
在更深层的梦境中,艾伦残存的信念仍然在抗争着,她在第二层梦境中登上了阔别已久的舞台,唱着一首《我将保持沉默》的歌曲,这当然严重违反了合约的条款。
象征着现实阻力的警察以麦拉蒙老板的形象出现,拿着黑帮的标志性武器汤姆逊机枪冲上舞台,强行逮捕了罗宾。
这段二层梦境象征着罗宾终究敌不过现实的胁迫从二层梦境中醒来,艾伦来到了早已等候多时的麦拉蒙老板艾伦的办公室。
这次艾伦要和罗宾签一份新的合约,新合约中艾伦将与众多虚拟角色一样,成为全新的感官傀儡。
艾伦一语道破了罗宾矛盾的心里,虽然真实的罗宾被虚拟角色取代了。
消失了20年的罗宾骨子里仍然是个充满表现欲的演员,她渴求被关注,渴求被爱。
即便在台上演出的只是她的傀儡,即便她极力反抗科技大潮的冲击,终究也敌不过自己被爱的欲望。
她20年前就在矛盾中接受了合约,20年后的今天仍然会因为这被爱的欲望接受这个新合约盛大的“幻影剂”发布会现场,罗宾作为麦拉蒙感官革命的特邀嘉宾上台演讲,罗宾并没有顺从的大肆夸耀“幻影剂”的巨大成功,而是大肆抨击了麦拉蒙娱乐至死的理念,谴责他们没有将科技运用到治愈病症中去造福人类。
而是让所有人沉迷在虚幻的幻想中。
在“自由意志反抗军”组织的混乱中一位陌生男人把罗宾带到了安全的庇护所,他一直把罗宾看作自己的梦中女神,迪伦知道罗宾摄入了过量的“幻影剂”,如果在第一层幻境中昏睡过去,就会无法分清真实与虚幻。
陷入不可逆的幻想世界。
可是在药物的强烈影响下,罗宾还是昏睡了过去。
她跌入了多层梦境影片在这里是无缝衔接的,让观众在这里也同主角一起陷入了现实与幻想的混乱中。
这里致敬了弗洛伊德 的多层梦境理论。
罗宾每次在梦中醒来,都意味着进入了更深层的梦境第二层梦境象征着罗宾与麦拉蒙的抗争,和对儿子愧疚的爱,梦中罗宾被麦拉蒙强行带走,成为了麦拉蒙的复制品还出现了象征儿子小飞的红色风筝。
第三层梦境象征着罗宾渴望被爱的欲望,迪伦在梦中对她深情表白,罗宾也第一次对眼前华丽的虚幻产生了质疑。
第四层梦境象征着罗宾在幻想中痛苦的挣扎,在身穿德军盖世太保制服的士兵押送下。
集中营中的罗宾乞求对方杀了自己,给自己一个痛快的了结第五层梦境(注意这里仍然是动画风格,说明主角仍然在致幻剂的影响下)我推测,类似陷入昏迷的病人,在病房中听到了耳边医生的诊断,只言片语进入了梦境。
由于罕见的深度迷幻剂感染多次自杀,2033年的技术无法唤醒,医院使用液氮技术冷冻,让罗宾进入了长达20年的“冬眠”,等待未来技术进步后治愈的可能性。
在冬眠中罗宾进入了第六层梦境她对儿子深深的挂念,化作了一片冰原上放着红色风筝。
由于“冬眠”的彻骨寒冷,抱着儿子在冰面上快乐滑行的罗宾,身后留下了一道道带血的脚印。
现实世界的时间来到了2053年罗宾在电视新闻的声音中醒来。
这里的画风仍然是动画风格,说明罗宾虽然在“冬眠”中被唤醒,但只是回到了基础幻境,仍然没有摆脱“幻影剂”的影响。
等了20年,仍然爱慕着她的迪伦守候着她。
带领她理解这个新的世界,致幻剂使用范围已扩大至全球99%的人类都在活在幻觉构建的世界中。
这个世界光怪陆离、无限美好,没有痛苦、没有战争、没有强者和弱者。
人类彻底释放了自己的想象力,在想象力的世界中成为了近乎神一样的存在罗宾怀着对儿子的思念。
和迪伦一起翱翔在这个世界的万里晴空中,又一次出现象征着自由的红色风筝它与象征着科技的钢铁巨兽再一次碰撞一片火光中,伴随着
渴望被爱的罗宾和迷恋着她的迪伦。
终于修成正果,在真情催出的花朵中,疯狂的为爱鼓掌,这一段画面美的令人窒息迪伦竭力渲染着这个世界的美好。
想要罗宾留下来,罗宾骨子里的倔强仍在坚持着。
她仍坚信儿子小飞仍然在真实的世界等着她面对真情的恋人。
罗宾还是坚定的服下了最后一颗解毒剂。
人群华丽的外表渐渐幻灭,罗宾回到了真实的物质世界。
穿过目光呆滞的人群。
罗宾找到了儿子当年的主治医生巴克,已是白发白须的巴克告诉罗宾,他一直照顾着小飞。
失去所有感官能力的小飞,坚持等了罗宾19年。
在19年的漫长等待中,小飞不忍看到巴克为了照顾自己一天天老去。
终于在动摇中崩溃了,仅仅在半年前服下了“幻影剂”去往了精神世界。
就像沙砾被扔进大海,在那个幻想的世界中,他已经淹没在了人海中,他可能变成任何人的样子,谁也找不到他了,命运又一次与罗宾擦肩而过。
万念俱灰的罗宾再一次服下了“幻影剂”,她选择化身儿子的模样在子宫中听着心跳在妈妈的胸膛上宁静的睡去在襁褓中看着辉煌的过去在湛蓝的天空下她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蝴蝶是我,我就是蝴蝶究竟是你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你?
也许这一切仅仅是一部虚拟角色出演的电影也许那个真实的罗宾早在被扫描之后就已经不在了去爱、去犯错去撕心裂肺的思念去痛彻心扉的活着即便你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傀儡
将真实演员的形象扫描重组,进而进行电脑演绎,演绎各种现实生活中,被“人”拒绝选择和饰演的内容,从而颠覆人类电影未来的体系和走向。
这个着实令观者惊叹的奇幻想象,居然又出自于莱姆的同名短篇《未来学大会》。
与《索拉里斯星》由无法预测的胶状海洋制造出的“类人”物不同的是,这一次,克隆人由人类本身所尼酿就。
前四十分钟尚未转变为动画时,娓娓道来的剧情节奏,再一次带来关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究竟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的哲学拷问。
未来世界,诸多不可思议的离谱,当前看来,又是那么容易诠释。
虚拟世界的话题,在后疫情时代,被再一次唤醒。
人类脑洞中匪夷所思的灵感和幻觉,本就是模拟另一种智慧生命的母体,而科幻读物抑或科幻影像所带来的开拓性和好奇心,早已超越娱乐的的维度,能够自圆其说上升至哲学层面,探究宇宙及意识的谜团,不得不说,莱姆的伟大,引领科幻话题的讨论,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而改编的这部电影,融合了剧情演绎及二维动画为一体,不得不说,这般扭曲诙谐,亦真亦幻的糅合,本就是人类主动沉浸于科技技术所带来的虚幻想象的一种现实呈现。
中年女演员Robin因为步入中年,将要过气,在经纪人劝说下签署一份合约,扫描一份自己的三维形象,成为一个数字演员。
也就是将自己的形象卖给了公司,自己不能再出席在任何舞台荧幕上,不能再参与任何表演。
考虑到儿子的糟糕情况,Robin签下了这份合约。
二十年后,Robin受邀去了封闭动画区参与未来学大会。
(从进入动画区开始,我的思维就已经跟不上了)在动画区里每个人都是动画形象(这一切是致幻剂造成的)之后女主又与公司签订了一份新合约,数字时代已经过去,公司将大地区发行一种新型致幻剂,喝下后可变成任何样子。
这一举措,导致了不同意这一方案的反叛军登场,交战后,女主逃到地下昏迷。
被解救后,说女主吸入太多致幻剂,被冷冻了20年。
之后在醒来时,发现全世界几乎都成了动画区。
在动画区里,你可以变成任何你想要的样子,但女主一心只想找到自己的儿子,在帮助下,服用药物,回到了现实世界。
在现实世界大家都衣衫褴褛(有点类似 头号玩家),然后女主坐上了风筝热气球来到了天上,见到了儿子的医生,询问后得知,女主儿子一直在等她,但在前几个月服了致幻剂去了动画区,最后女主也服用了致幻剂回到了动画区。
太难懂了。
1. 我认为女主从头到尾都是在动画区,在进入之前,门卫就说过离开的唯一方法就是原路返回。
之后的一切都是进入了一层层更深的幻想,驱动幻想一层层更深入的就是想要见到自己的儿子的心。
2. 在诊断儿子病情时,医生说她儿子的病很神奇,这部分应该怎么理解?
3. 扫描形象后,突然就二十年,我感觉有点跳脱,是从这里就开始进入幻想了吗?
4. 回到现实世界时,要去天上用了一个他儿子标志的红色风筝是什么寓意?
5. 最后女主再次回到动画区,是采用了她儿子视角吗,还是说这次她选择成为她儿子?
结局悲惨的世界,可我们正踏步前往那世界,聚会时玩自己手机,你能想像那个没有手机的世界对我们现在用手机聊天,游戏是怎样的态度么?
没错,就如看完这个电影的你。
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物质世界却脏乱差。
主人翁好不容易摆脱幻觉,然而面对物质世界的惨痛,也就是病中的儿子去了精神世界,主人翁毅然决然再次入幻。
幻觉才是摆脱痛苦的地方。
正如现在的人们,可以喝酒,可以游戏,可以转移注意力,可以吸毒,可以赌博,这是很多人不愿留在物质世界的原因么?
错!
不是精神世界太吸引人,而是现实世界太不尽人意。
既然无力改变现实,那就沉浸幻觉。
是时候改变了,关掉手机,停好小车,扔掉媚俗,尽情去感受,去交流,去亲近,你会发现,灯红酒绿,美轮美奂的环境,正是你们吸入致幻剂的结果,现实世界跟用了“涂改液”后的罗宾所见一样,拜金主义腐蚀着纯朴的乡民,贪腐充斥了****,过度医疗难以判定,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更多。
是时候改变了,片中进入精神世界的人难以回到现实,但是我们却可以改变现实,践行自己的那份净土吧,还原诚信的社会,舒适的自然。
要么改造世界,要么忍受现实,要么沉浸幻觉!
这片儿很容易引人沉思,我想大概是关于存在的问题吧,我们应该怎样存在,我们看到的都是真实的么?
多的我没看懂,随便说说感想。
未来学大会没有哪个人是绝对的对错,各自有各自的追求和热情。
在2013年的电影里,提出的利用对人的扫描进行数据化保存和建模,让真实演员从此不必登上台前而是消失于幕后。
所有的电影都由数据制造。
这是十分超前的概念,但我认为这也很可能是一种未来的电影发展趋势。
说到拍摄手法,即使是在电影从真人转向动画的情节,我也一直把这个当作真人电影在看。
在我看来画面顶多是加了点奇幻和滤镜效果。
这更像是对VR在未来世界发展的一种隐喻,只不过是用药品代替了机器,体现科技的运用。
幻想世界里的革命有着非常强烈的政治或者说是人类进化形态发展的暗示-在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的社会里,科技的介入如何让人类生活的更好?
更为平等?
但这种虚假的脑中情景真的是人们所追求的精神自由吗?
我甚至想把这个电影看作是一个哲学轻科幻的类型片,也许加一点悬疑因素。
一是女主角在面对新科技时对合同的理解。
受到这种新科技的冲击,对数据形象的存在她存疑,我思故我在似乎已经不存在了,别人有了你的数据,“在”就是他思,根据他人的思想去塑造新的人。
这种“在”和演员本身的职业概念没有什么冲突,不过是更加可控,且不需要被真人的各种因素影响。
二是女主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小我。
她做出的选择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当然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大家都因各种利益来责怪她罢了。
她始终关心的是她的儿子,他好不好他还在不在?
以至于在最后她选择重新回到幻想世界中去的时候,她的形象转变成她日思夜想的儿子,用儿子的视野来看待她的一生并去度过这一生。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梦中梦,因为“儿子”在梦中做了和她在现实中一样的选择-服用了药品。
在最后一个镜头中她以“儿子”的身份与儿子再次相遇了。
这种执念让她至少完成了个人的圆满。
还有一点。
女主在抗拒扫描时,她的经纪人多次疏导她,他说到了“爱”以至于让女主角敞开心扉去接受机器的镜头捕捉以及扫描。
在女主深陷幻想世界的时候,有一个人物“迪伦”一直在帮她。
我在想这个人是不是经纪人在幻想世界中人格的映射,比较在这个世界所有人的形象都是可变的。
他甚至有一种陪伴的、可以舍弃自我的爱意-不留后路的把回到现实中的药给了女主。
虽然这个人物只是出场了一下,但他十分重要。
我在看完电影之后才发现其实我很早就看过类似的博主推荐,但我一直都没有看到这部电影的存在,仿佛被我屏蔽了一样。
不知道这片算不算是大众,但我喜欢它,它值得被推荐。
人是最有活力的因素,也是最不可控、极难捉摸的生物。
对于一个经纪公司而言,经济高效的方式,就是保存演员的电子生物特征,创造一个虚拟的人物,存在电脑的黑匣子中,它不会罢工、闹情绪,永远忠于公司,就像豢养一个美妙的电子宠物。
《未来学大会》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世界,罗宾怀特无需辛苦工作,以微小的代价,就可获取电子演员的片酬,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照顾家人,而公司也即刻拥有了一个不会任性毁约的“著名女演员”。
电影给了一个充满悬疑的开头。
世界是如此便利,大家都给自己贴上了“懒人”的标签。
博主安利酒精棉片,100片的价格只是区区几块钱,就可以综合一整瓶酒精喷雾和一块需要永葆洁净的眼镜布的优势。
塑料饭盒远比瓷碗轻便,特别是装上米饭和菜之后,还省去了后续沾着洗洁精、洗洗刷刷,作为社恐在水池旁与同事尴尬寒暄的烦恼。
出席一次舞蹈课,需要换上灰色运动裤、速干衣,提早吃晚饭,坐公交再走路,站在不熟的人群中,忍受着互相打量的目光,回到家要洗澡、洗头发,许久不运动的肌肉会酸痛一周,还不如窝在沙发上,安安稳稳地做个“土豆”。
在网页上浏览豆瓣,在小程序里点开微博,手指的刷新乐趣骤降,草草翻看,合上,与此同时关闭的还有不断追寻新奇、“上瘾”的大脑体验区。
现代人类的终极追问,不再是远古的:“我是谁?
”,而是“如何更便捷?
更有趣?
”一瓶充满魔力的安瓿,开启幻想世界。
掰碎瓶盖,在鼻底一嗅,眨眼就转换成任何想成为的人物、生物,以前的体验是单一维度的五感,现在是整个身体的革新,达到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的境界。
这也是虚拟穿戴设备的终极目标。
而这些场景在《未来学大会》的描述中,不再需要负载厚重的头盔、身体设备,一瓶化学药剂就可以搞定。
信息流在头脑中开飞船,横冲直撞,每一刻都有新的欲望和想法在实验室中诞生,微电流驮着快乐和悲伤,努力拉动面部肌肉。
身体真像个累赘,随着年纪增大,法令纹沟壑纵横,手部肌肤浮起老年斑,耳朵塞进“棉花”,脆弱的血管塌缩,安装支架,死亡的底色迫近。
所以电影最后,罗宾怀特从动画封锁区逃出来,回到现实世界里,看到的人,尺寸都不对吧。
如果按照现在的状况延伸,人可能会变成有趣的样子,头脑硕大,像个即将爆炸的菠萝蜜,眼睛突起,活像新鲜刚取的鱼泡,手指拉长,数量变多,操纵起打碟机不在话下,腿部肌肉萎缩,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像是垂髫小儿刚刚学步。
因为一切都在大脑皮层得到满足和刺激,巴甫洛夫的狗,反射性地快乐。
拥有了极致的享乐之后,该怎么去适应戒断,面对被困在原地的现实。
一旦接受了夏季必须有空调的设定,炎热的沙漠,踩在粗粝的沙子,脚底板发烫,口干舌燥,就是在受苦。
罗宾永远不会抛弃惨淡的现实世界,走向步步生花的虚拟,是因为无论放多高,她都是红色的箱型风筝,会被儿子亚伦的病拉回来。
就像《盗梦空间》柯布手中握着的陀螺,有了它,才可以分辨幻境和真实。
结尾处她为了再次见到亚伦,投身幻境,成为他,以他所想到达他所在之地,心心念念所见到的,是真实的儿子,抑或是水中捞月,碎掉一地波光。
也许当人类有一天蜕掉壳般的身体,以思想穿越茫茫太空时,失去了锚点,是穿行在嵌套的模拟器中,还是勇攀太空高峰,也就不再重要。
混乱变成唯一真实。
未来学大会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真人拍摄与动画相结合,我们将从女主角罗宾所代表的符号内涵与鲍德里亚的理论结合,来分析电影的深层内涵。
女主角罗宾是个曾经非常成功的女演员,曾出演过公主新娘和阿甘正传等经典电影,夺取过影后桂冠,不过由于整个产业革新,未来的拍摄工作不再需要真人演员了,而是启用电脑合成演员“形象”拍摄,从而规避真人演员本身出现问题,并且一次买断,相较之下还可以节约成本。
所以,电影公司要求女主角出卖自己的“形象”继续用作公司安排的演艺生涯...
此时的罗宾由一个拥有内在表达的演员变成了一个具有商业价值和受人崇拜(象征意义)的符号,电影与观众的交流、演员的表达化为商品关系,也暗示着未来社会的本质是拜物质主义的,并且由符号所统治。
在《消费社会》中,除了马克思提出的价值(Value)、交换价值(exchange-change)、使用价值(use-value),鲍德里亚提出了第四种价值——符号价值(sign-value)即商品在物体系中通过区别自身并获得奢侈地位的价值。
而就目前来看,符号价值确实已经超越了其他价值,成为当下社会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20年后,罗宾受邀来到“阿巴拉哈玛”参加“未来学大会”
人们可通过服用致幻药物进入了一个自己创造的动画化的AR世界(罗宾的阿巴拉哈玛是80年代的迪士尼动画,根据演员的实际情况而选择的乌托邦)
在这里罗宾还被强行看了一会自己形象制作的电影的广告阿巴拉哈玛向我们展示了鲍德里亚拟像理论的第三序列「仿真」即一个类似于“主题公园”或者“二次元”一样的与现实区别的虚构世界,在这里,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被药品消解。
而罗宾受邀来参加这个大会,因为麦拉蒙要为罗宾的形象版权再续二十年
这次甚至懒于委婉表达未来学大会的目的就是将“阿巴卡哈玛”这个主题公园彻底内爆,麦拉蒙集团推出他们最新的产品:可以变成他人的一种致幻药剂,也就说你可以变成你想成为的任何人,此举也标志着电影的淘汰,因为每个人只需要一份药剂就可以自导自演自己的电影。
(实际也讽刺了当代电影已经由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变成娱乐大众的工具)
事实上,在消费主义社会中,资本会通过广告的方式,将物品与生活方式挂钩,比如喝红酒代表我很有情调,买LV代表我很高贵,媒体使我们生活在一种拟态环境中,让我们认为我们拥有这样东西,我们就可以想电视明星或者社交媒体明星一样生活。
人们通过物品也就是通过获得某类符号来假性获得一种生活方式,以此来象征我们是处于一定的社会阶级上,而获得满足感。
集消费社会大成的符号莫过于卡戴珊家族了而这种新型药剂使消费隐喻的目的直接一步到位了,我们不需要通过物品、符号来模仿那些人了,我们可以直接成为他们。
我们通过药品不停地替换自己身份,自我也在不断的被替换,我们迷失在不同符号与文化为我们制造的海洋中,自我与真实不断内爆,最糟的部分是:也许我们会变成没有自我,只是用符号堆砌装点自身而成的一个幻影。
不过也正因如此,人们间的纷争也消失了,每个人的欲望都可以得到满足,从某种意义来讲,这里就是一个乌托邦。
不过罗宾还是能明白这里并非一个真实的世界。
故事发展至此就变成了经典的黑客帝国问题——蓝色药丸还是红色药丸,即在面对超真实比现实更加真实的时候,我们价值观到底会朝哪个方向偏转呢?
当迪兰问罗宾,你想变成什么的时候,罗宾选择了Usher Syndrome(先天性聋视网膜色素变性综合症)这是罗宾儿子的所患病症,他还是想和儿子Aaron在一起,并回到现实世界寻找Aaron,得知Aaron也已经服下药剂,又义无反顾地再次服下药剂,寻找Aaron。
电影主创在这里给了我们答案,“自己所在意的人去了哪一方,我们就去哪一方”,这个结局可能会被觉得俗套,但是却是我能想到的最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结局了。
女主最后服下致幻药剂后,回到自己的子宫,作为Aaron出生,这样就可以照着Aaron的足迹,最终找回Aaron
既然超现实比现实更真实,那么真实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 End -关注伊卡洛斯的新世界,让我们一起靠近太阳
艺术是自我与现实世界的联结,在这个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也成为我喜欢它的原因。
这部电影是在五年前上映的,那时我正经历迄今为止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在那无法喘息的痛苦下,做出了可能是我人生中最错误的决定。
这部电影分了几次才看完,第一次动画部分没看多少就睡着了,因为一开始看到动画部分我是不太喜欢的,形象太老旧,而且真人到漫画太跳脱,动画开始的部分不知所云,所以不太看的进去。
但当我最终把这部电影看完时,才觉得其中动画形象、风格的设定与整部电影如此协调统一,那被动画部分唤起的感觉与电影怀旧的底色呼应,把通篇中那淡淡的回不去的乡愁晕染的刚好。
不能不说音乐,相当出色。
那种庞大的命运感、未来感能很强的带入,又不喧宾夺主,与电影完美统一。
电影中穿插在现实与虚幻中的哲思,对现实、人生意义的诘问,那别有深意反复出现的“look at us!
”对爱的追求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这些庞大深刻的命题都get到,对此刻的我们很有意义。
特别在这个根本不追求意义的时代。
喜欢一个作品,终是因为它和你产生的联结。
最触动我的是罗宾怀特谢幕演出时经纪人的助攻辞,能有一个如此了解自己的人,了解我的局限,了解我的弱点,了解我的委屈,即便这些全都成为他利用的砝码,我仍然可以原谅,我仍然会认为我是幸运的。
“这将是你的救赎之路,你所有的恐惧,所有的不幸,过去这么多年你受苦了,你不应该受这样的苦。
”五年前我没有听到这段话,在为那个错误的决定承受了五年的痛苦之后,渐渐学会让自己全然地承受我应该承受的一切。
可是在此时,我想我可以和自己达成某种和解,因为终于了解和接受生而为人的局限,因为此刻我看到的这部电影。
根据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短篇小说改编。
这部电影我是第二次打开,第一次看着慢吞吞的开头没看下去。
总的来说,电影分为两部分:真人与动画,虚幻与现实。
第一部分:电影开始是过气知名女演员罗宾面临与麦拉蒙签订合同,将自己的形象扫描入电脑,代替自己的演员身份。
整整三分之一的镜头来演绎,表现对未来数据代替电影演员,一切被计算机取代的一种忧虑。
同时,罗宾的儿子和女儿和她一起住在废弃的飞机场的仓库里。
儿子亚伦患有严重的视力疾病,喜爱放风筝,最后罗宾签订了为期20年的合同。
在未来大数据的时代,一切是否被计算机取代,人的价值体现需要吗?
第二部分,20年后罗宾受邀请来到了未来学大会,她的电影获得极大的成功,很多人模仿罗宾的形象。
这里是动画的世界,人们服用麦拉蒙公司的药品。
享受娱乐,在麦拉蒙公司再一次续订罗宾的合同并研制出来可以让人变成任意人的化学药品。
在发表大会上,罗宾痛斥人们安于享乐,失去自我,沉迷于虚假的美好。
反叛军发动了袭击,罗宾因为吸入过量致幻剂,无法救治,被冷冻。
多年后,罗宾醒来,狄兰成了她的引导者,给她爱与关怀,并从他那里拿到回到现实的药品,因为她始终放不下自己的儿子亚伦。
第三部分:现实中,人们衣衫褴褛,浑浑噩噩,疾病,破旧不堪的建筑,与虚拟世界的美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只有飞艇上的一群人保持了清醒,穿着制服,象征着掌权者。
新的世界在形成,久的世界将要被抛弃,这些最后的人是在抗拒什么呢?
害怕失去权力、自我还是不确定的未来?
电影的最后,罗宾来到了医生身边,得知儿子等了他19年,在快要死去的时候去了新世界。
罗宾一重活一遍亚纶的人生重新回到了新世界找到儿子。
在整个故事中,罗宾一直执着于找到儿子。
这不仅是亲情,也是罗宾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回到现实世界的执念。
当这根风筝线断了,罗宾也就迷失在了虚拟世界。
虚假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该怎么选择?
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情深才浅驾驭不足的典型
想起了尼采对于“最后的人类”的描述,挺哲思的故事,挺精彩的结局。逃避另一个世界总是有代价,人总是趋于向内沉沦,甚至用假象还原真实。女儿从致幻剂反抗军变成了环保主义者,真是唏嘘。做戏和情感层面并不充分,有点搭空架子了,略可惜
3.5,节奏缓慢,能量密度低。优点就是梦境与现实的书写让人深入其中无法分割。包括演员的部分真实经历和电影,动画和真人的无缝衔接,灵魂可以贯穿不同次元。调侃阿汤哥部分到位。
影片与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原著的风格迥然不同,导演无意于用形象消费盛行的景观社会来讽刺唯心主义者设想的乌托邦社会,而是紧扣母子关系,用一针一线缝制起娱乐工业的改革和人类文明的异变。从某种角度上说,看似割离的后半段其实也是关于未来娱乐——尤其是电影的“超量”发展,即实现从制作虚拟化到影像精神化,我们不知道40年后电影会变成什么样子,会像影片中那样在每个人的脑中上演吗?通过迷幻药真正而直接的实现欲望的投射?自由选择的同时会失去“自我”吗?《未来学大会》通过另类的方式探究未来世界的娱乐方式,通过诡谲的动画展示反乌托邦社会的存在形式,令人向往又恐惧万分。结尾,母亲通过自由选择经历了二十年不曾谋面的孩子的一生,在人类即将消亡的精神居所内证明了“自我”的意义。
真实的归真实,虚幻的归虚幻。过去不过去,未来尚未来。3.5
动画部分是很有趣的,真人部分略有些拖沓。
FIFF#36 很遗憾,除了动画部分剩下的实在有点乏善可陈。不知道莱姆的原著是什么样的,到时候看完之后再回看吧。
动画部分很出彩,但我还是看得想睡觉,感觉致幻原理更接近DMT
跟动画相比 现实真是无聊
改编得太不行了…落脚点竟然是母爱和爱情,故事也由万花筒般的群像变成了女演员一生的故事,上午刚看完把全人类讽刺个遍幽默感爆炸的小说晚上看到这个真的窝火
巨大的想象力(十分新鲜庞大的新世界观,讲解吃力)
扫描与致幻一前一后,两种虚拟形象逻辑一致,都是虚幻对现实的反噬,不过当中过程太过跳跃。
摄影机运动在场是最大的失败之笔 第三部分犹如力竭投射 Robin 和 Barker 那个拥抱显得信心缺失
我非常讨厌这种将亲情视作理所当然,认为人物关系只需说明亲属关系就足够将深情建立在上面,让儿子只出场两分钟就开始全篇围绕他们母子情深、儿子就是母亲的全世界来讲的故事。非常,讨厌。我不理解,只觉得做作和无聊。
太棒了,真的是太棒了!
牛逼,只能说看懂了一半,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而且看了几篇长评,似乎没有一个确定的解释。绝对属于神作。
哲学问题再来一次? 什么是真实,我是什么,时间是什么。现实是痛苦的,而现实以外都是快乐的而自由的。
赞~
太漫长
进入动画世界以后非常的压抑~这个feel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