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时旸)面对仇敌,我们能否透过对方的“身份”,抵达对方的内心,这是衡量一个人平庸还是伟大的尺度之一。
身份是对立的,但人性是普世共通的,有些人永远周旋于表层身份而陷落于无尽的仇恨,而有些人则在日常相处之后,彼此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精神交互。
相比于那些有着战争场面的二战片,这部《地雷区》是平静的,但是,那些荒凉而静谧的日常之下,却隐匿着随时可能炸裂的危机。
地雷不只埋藏在沙土之下,也埋藏在人心和人性的深处。
这是一段由真实历史改编的故事。
很少有人知道,二战结束后,丹麦的海岸线附近还留置了大量地雷。
2000多名德国战俘被送往雷区,排除了丹麦西海岸150多万颗地雷,代价是一半战俘的伤亡,而大多数都是非常年轻的男孩儿。
《地雷区》讲述的就是一个排雷小队的故事,一个丹麦军官,看押并带领着一群德国战俘男孩,在无人的海岸线上,冒着生命危险,排除一颗颗地雷。
某种程度上说,让这些德国士兵排雷是一种带有极度恶意报复性的行为,他们曾经占领丹麦五年,现在,丹麦军人想看着这些败寇被自己种下的恶果炸死,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加快意恩仇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情感特别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监督这项工作的军官卡尔来说,意识形态、仇恨和战时的敌对情绪是一回事,而每天朝夕相处之后,看着这群年轻男孩儿饥寒交迫,又一个个被地雷炸成碎片,是另一回事。
这群孩子的年纪差不多可以做他的儿子。
在心里,他或许一次次告诫自己,这群人是侵略者,但生活中,他看到的却是一群盼望着回家与妈妈团聚的无助的年轻人。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很奇妙的东西,当我们把人当做一个符号去对待,我们可以轻易地痛恨和杀伐,但是,当他们还原为一个个有肉身有情感的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不自觉地泛起微妙的波澜。
这种东西叫做同理心。
某种程度上说,是同理心让我们真的成为人,而不是冷酷的动物或者机器。
我们对他人可以感同身受,无论他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我们的爱人。
有时,这让我们感觉内心充盈,但有时,也让我们无所适从。
比如,卡尔现在的处境就是如此,从职业身份来讲,他必须冷酷无情,这是军人的本分,他应该把他们当做一个个工具和物品,但是,他们每天对话,交流,他不可能不动感情,而作为人的身份,他把他们当做普通孩子。
从职业身份上反观这种行为,“同情”就约等于“动摇”,尤其在这种战争刚刚结束,人们的气愤远未消除的时候。
纳粹当年对于犹太人的清除,有一个前提性的基础,就是一点点从语言和行为上将后者“非人化”,用臭虫之类的比喻指称对方,时间长了,润如无声地让人们对后者下手时再无心理芥蒂。
而如今,似乎一切都开始悄然翻转。
如果卡尔真的不把那群孩子当做人来看待,那么他不就变成了自己反对和憎恨的人吗?
自己和纳粹又有什么区别?
更何况,除了这种个人精神层面上的人性困境之外,还有着来自现实层面的压力。
他的长官用一种义正辞严的方式遥控指挥,而底层士兵则把这群孩子当做发泄愤怒的劣等生命。
卡尔对孩子们承诺,完成这次任务,就会很快回家。
但最终,他发现,上级根本就没想让那群战俘轻易地离开这里。
卡尔接受不了自己变成一个“亲敌者”,而他更接受不了同僚对于男孩儿们的殴打和捉弄,这关乎自己的良心。
这类把普世人性放置于特殊战时对立中的设定,其实并不少见,而这部《地雷区》中,有着更为残酷的场景,那群徒手排雷的孩子们,经常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炸断手脚,而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抱持着能够完成任务就能够回家的愿望。
但最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怀揣着愿望走向了死亡。
《地雷区》有一种蔓浸无声的情绪变化,最初,卡尔对那群孩子施以拳脚和责,后来,他坐下来和孩子们聊天、开玩笑,甚至给他们放一天假,在沙滩上一起踢足球,看起来更像来海边度假的老师带着一群学生。
那漫无边际的白沙滩,原本应该是一片风景,但现在却意味着死亡。
当卡尔从暴躁的军官变成随和的男人,我们才能明白,卸下所有身份,以人的面目彼此相对,那一刻,战争才真的结束了。
停战,不只是现实的炮火不再燃起,只要人心中的炮火依旧燃烧,战争就远未结束。
最终,卡尔做出了一个选择,他放走了那几个幸存下来的孩子,让他们越过国境线。
从职业军人的身份上说,他犯了个大错,但从人的角度上说,他用自己的善举,真正终结了战争,排除了心里的一颗地雷。
人性没有答案,道德永远在暴力人的手里和死神的时间背后,我感叹的不是丹麦这个二战中受伤排不上号的国家能拍出这样的反战电影,而是这是一部揭德国丹麦脓疮的电影却是两国一起完成的,我知道很多人想赞扬什么,这种话从小听到大,其实我想说No,待上映的魔兽电影版从2小时40分钟剪剩2小时,就是因为涉及到当下欧洲的难民问题,欧洲的“光腚总局”一样有把爱德华剪刀手,而我佩服的是在二战的问题上他们已经在精神上走出了雷区,我们却还在雷区里面,从《鬼子来了》被禁,到《我是王二毛》的曲线救国,其实我们还在拆雷,从观众到演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战争,即使在已经七十年以后的今天,二战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依然层出不穷且经典不断(当然天朝的抗战电影抗战剧不在此列)。
丹麦,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小国,就是这么个盛产童话和如今国民幸福感最高的国家,在二战结束时,它漫长的海岸线上,还部着德国埋下的200多万颗地雷。
200多万颗,这是什么概念,丹麦的全国人口也不过500万左右。
只是因为德军以为盟军会从丹麦的海岸线登陆,就埋下了如此多的地雷。
有地雷在,就有危险在,就需要把这些地雷排除。
《地雷区》这部电影,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作为战胜国的丹麦,用德国战俘来排雷!
而这些德国战俘,绝大多数都只是些十多岁的少年!
影片的主角是卡尔军士长和他的13位德国战俘少年。
13位少年在这块海滩上,每天小心翼翼地排雷,却没有饭吃,只能靠偷。
而负责看管他们的军士长卡尔,这是一个在影片中不停反转的人,他有时会打骂这些孩子,却又会给他们偷食物;他把孩子们关在屋子里,却又会给他们假期和他们一起踢球、跑步;他是个矛盾的人,他肯定痛恨给他的祖国带来痛苦灾难的纳粹,却又对这些想要回家回到祖国去的孩子的怜悯。
他答应了孩子们,这里的地雷排完了,他们就可以回德国了。
可是,地雷爆炸了,一次又一次,13个德国少年,最后只有4个活了下来。
而等待他们的,不是回去祖国,而是去到又一个雷区。
幸好卡尔军士长的帮助,他们朝着国境线飞奔。
战争,从来是残酷的,可是不论是怎样的战争,最最受到痛苦的永远是普通人。
战时德国纳粹惨绝人寰,战后战胜国们却又趾高气扬,影片莫段那位埃贝上尉趾高气扬的模样,和战时那些纳粹军人又有什么两样?
最后的镜头,四个少年在卡尔军士长的目送下,朝着国境线飞奔,这时候,天空很辽阔,荒野很辽阔,人的心也很辽阔,超越了仇恨,迸发着光芒。
我们要记住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
几个小时前,在资料馆看完该片,看到了很多,也听到了很多,其实我自己也忍不住自问:“这些地雷,不让德国人挖,难道还要丹麦人挖吗?
” 再细细想来,便发现这问题实在没意义。
影片要讨论的,是“地雷该谁挖”吗?
显然不是。
二战结束后,约两千德国人在丹麦沿海挖地雷,大部分为年轻人,且其的一半在这项任务中丧命或重伤。
这已是历史的事实。
而战争的历史敏感性和战争中人性的复杂,让这一问题无解,并将永远无解。
所以,影片展现的和讨论的,正如导演所说,是在战争结束后,在后战争时代,人们怎样生存的命题。
片中的人物,被抽离了宏大的国族身份,而成为某一类个体。
从而显示出更多的人性。
他们的故事,至少让观众感知,战争的双方胜败与否。
个人总是辛苦的生存,无论肉体还是精神。
控诉战争,向往和平的影视作品,国内从来不少。
看来看去,总是敌人多残忍,我军多坚强。
最终苦尽甘来,红旗高展,观众长舒一口气。
展示战争残酷的同时,总也不忘隐隐灌输敌人的可憎。
与其反思战争本身,可能更多还是买下了恨的种子。
如《秋日》《鬼子来了》《南京南京》等另类视角的影片还是极少。
而《地雷区》无疑提供了展现后战争时代的另一视角,一群年轻的德国小伙子,在海边一个个拆除他们父辈买下的地雷。
而这种生存困境的原因,并不在丹麦,而在于战争本身。
影片不对双方进行深度的是非判断,而是呈现一种难解的处境。
一种由战争本身,而非战争中的某一方,或某个个体造成的困境,因此,看完了影片,观众终于可以去反思战争,从而向往和平,而不是心存憎恨。
当然,我也十分好奇该片在丹麦本土的票房情况与观众接受程度。
可惜问题没能问出。
也许欧洲的一体化以及德国在二战后的积极作为,能够削弱战争造成的历史性的国家隔阂。
而当下中国的情况不能与其一概而论,因而我也无意拿国内抗战影片与之比较。
试想在如今背景下若国内出现类似影片,我也很难在情感上进行认同。
对于本片,我无意同情某方,而是深思于它提供的看待战争的视角。
真正的用个体身份考察战争,反思战争。
从战争本身出发来反对战争。
故事其实出了很长时间了,但一直没有看。
这是个非常无奈的故事,即便没有看,也能知道故事表达的主题。
故事里头,最大的矛盾,是我们不知道应该怪谁。
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我们完全没有办法做一个评判。
这让人特别憋屈。
故事主角是一位丹麦中士。
对于丹麦而言,亡国之痛,伤口还在滴血。
对待战俘,中士也没那么讲人权,毕竟,想起战争中的种种,他完全有理由愤怒。
故事里头文质彬彬的长官,利用德国人排除德国人自己布的雷,好像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到了故事最后,长官的“道貌岸然”又着实让人生厌。
可是,他大概也有他的无奈吧。
丹麦作为一个收复国土的国家,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了“别人”。
那“别人”的意图,是不是需要贯彻?
大概也是需要的。
只是,在自己职权范围之内,能不能“高抬轻放”,这个完全取决于个人。
故事里头的妇人,故意将食物倒进鼠粪。
被“抓住”后一脸的坦然,她经历的伤痛,大概远远大于一次食物中毒。
可是,她报复的对象,其中有没有无辜的呢?
这个问题,大概不是她能考虑的。
故事精巧就精巧在,妇人的孩子,误闯了雷区。
这些孩子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展开了援救。
这次有惊无险的救援,是不是能出动妇人麻木的心灵,故事并没有给出答案。
故事,在此时,展现了更为震撼的场景。
不管怎么样,中士在排雷的过程中,和这帮孩子们建立起一种“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中士身为战士,对战争罪犯深恶痛绝,一方面,又对这些孩子心生恻隐。
他唯一能做的,大概只是尽量保证孩子们能吃到食物,能有那么的片刻,能享受孩子们的快乐。
然而,这种快乐是极其短暂的。
中士的狗狗触雷。
这还没掀开的快乐戛然而止。
那个“凶狠”的中士,再次“卷土重来”。
在排过的雷区,孩子们用身体趟雷。
这是何其残忍的场面。
故事的“起爆点”完全安排在“出乎意料”。
以为会“爆”的点,基本都没有“爆”,然而,当神经稍微放松,孩子们日常一样拉着家常时,忽然起爆。
一下子就“炸”了。
这种冲击,让人久久不能平息。
在故事的最后,故事给了一个数据,2000人,150万颗雷。
一半以上的人受伤或死亡。
这些人里头,有没有“穷凶极恶”的战犯,大概也是有的。
但相信,大多数都是无辜受牵连的。
即便是“战犯”里头,大概也有大部分是被“成功洗脑”的。
这场灾难,究竟是谁之过?
这大概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人之祸”。
一部没有爱情的电影!
无辜的生命,无辜的人,只因为德国是战败国, 只因为是德国挑起的战争。
一群孩子样的军人就这样被派去海沿岸排雷,忍受着饥饿,忍受着心惊,支起所有这一切的只是一个承诺,排完雷后,你们就可以回家了。
威廉被炸的血肉模糊,撕心裂肺的放声痛哭,在叫妈妈的那一刻,谁会想到这是一个士兵,分明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
当他们在谈论彼此的回德国后的打算时 ,答案是建筑工人,技师之类,为了实现梦想,他们整天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去排雷,排雷的间隙,两位士兵捉到一只黑虫子,看似不经意的谈话,正反应了孩子内心的期望,正是这点点的期望,才可以让彼此坚持下去。
哥哥沃纳被炸没了,双胞胎弟弟恩斯特简直疯了,军士长给打针后,按照常理弟弟 ,肯定就会睡着,可意外的是他没睡着,无精打采的说的发自肺腑的那些话会让人飙泪。
最后恩斯特在陪小女孩的布娃娃包扎好头部后,毅然有向了雷区。
没走多远,就蹦的一声,没了......说出自己梦想的孩子,都被炸飞了。
万恶的战争,造就了这一切,
德国在战败后被分区占领,首都甚至成为冷战后东西方阵营对立的最前沿。
远在异国他乡的战俘无暇顾及,这也直接形成了德国年轻一代对于战争的认识和反思。
反观日本,在冷战序幕即将拉开之际无条件投降。
不仅没有废除近代天皇制度,还在朝鲜战争中直接变成了美国雇佣军。
以德报怨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日本却认为理所应当,退伍士兵被当作国家英雄享受高额社会福利。
在中国以德报怨的思想下,不仅将日本战俘礼貌遣送回国而且免除了巨额的战争赔款。
其中不少战犯和军国主义分子更是混进了政府高层掌握政权,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粉饰历史的传统也是由来已久。
德国总理勃兰特1970年华沙之跪,这不是软弱,而是大气。
正视历史,承认错误,方得崛起。
看完《开战日》再看这个《地雷区》,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悟。
大大小小的战争大抵如此,丹麦人在二战时没有怎么抵抗就窝窝囊囊地投降了,等到战争结束,一个个的腰板儿立马挺直了,一边打骂战俘,一边喊着什么“勿忘国耻”什么的。
请记住,国别是人类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最虚伪的谎言。
战争来来去去,受苦的终究是百姓,不过是一个国家站起来了,另一个国家倒下了,口口声声呼喊的爱国什么的屁话,都是统治者麻痹大众的工具(虽说我认为“爱国”这个品质作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来反抗是一个优秀的品质),是以亿万同胞的骨血作为代价的,打来打去,死的都是地球人。
没有国家,固然不妥,有了国家,更加难过。
《地雷区》这里需要声明的点:“埋地雷的,是纳粹,我们痛恨,挖地雷的,是德国人,我们应该感激。
”像苏联大兵,丹麦政权那般征发苦力,而希特勒那家伙早已经脑袋打洞,不过是前人的错,后人承担罢了,不存在什么因果与责任,许许多多的少年都是无助的牺牲品罢了。
影片最后,还让我们一窥丹麦军官大言不惭的嘴脸。
这样一部佳片,对我国人实在是具有针对性,有一些价值观还是需要广而告之的。
这是一部很少人知道的电影,这也是一段很少人知道的历史。
这是一部令人心碎的电影,这也是一段让全人类蒙羞的历史。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二战结束后,德军战败。
丹麦当局强迫大量德军战俘去清理他们在战争期间埋在丹麦海滩上的地雷。
据历史记载,大概有2000多名德军俘虏徒手排除了大概150万颗地雷,而其中死伤达到一半以上。
更可怕的是,这群战俘中大多都是孩子。
这部电影中,也正是一群还未褪去稚气的孩子,作为战俘来到异国他乡,从事着最危险的工作。
他们的对话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句子是:我想回家。
电影从一个新兵拆弹部队的训练开始真正进入剧情。
教官一开始就告诉他们丹麦人不会张开双臂欢迎你们的到来,你们只是来拆弹的。
短暂的模拟训练之后,排成一列的新兵们开始轮流进入一个半封闭的环境练习拆除真正的地雷。
一个接着一个,这一段在电影里足足持续了近十分钟,简直是一个巨大的flag。
在没有确定主角光环的前提下,我们都心知肚明,接下来肯定会有一个人不小心成为“第一个死去的人”。
漫长的等待,所有的观众都在煎熬。
一方面有些“期待”那声爆炸快点来,但又害怕那声爆炸的到来。
果不其然,那声爆炸终于来了。
这群孩子直面了他们第一个死去的伙伴。
他们开始意识到在这里没有人在乎他们的生命,这里的所有人似乎都在期待他们的死亡。
电影就在这样悲伤的音乐正式开始。
完成训练之后,他们被带到一片沙滩,在士官长的监督下开始排雷。
士官长是一个极度仇恨纳粹的军人,甚至对着德军战俘拳打脚踢。
白茫茫的沙滩,远处的天和海一样得蓝,风景美得就像度假区一样。
然而,也正是这个地方被德军认为盟军会登陆的地方,从而被埋下了成千上万的地雷。
这片沙滩将是他们与运命、饥饿、疾病、地雷还有仇恨纳粹的丹麦人民和军人“战斗”的地方。
很快,他们迎来了第二个死去的伙伴。
在严重的饥饿和疾病的困扰,不小心触碰了一个地雷,双手被炸得面目全非,最终死在了医院里。
第三个伙伴死于一个连锁雷,直接被炸得尸骨无存。
他们开始害怕,开始丧失信心。
他们害怕他们回不了家,他们担心实现不了自己对未来的设想。
最惨痛的损失发生在故事的最后,在他们都即将完成任务的时候,最终把所有拆下来的地雷搬上卡车运走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一群孩子死于这次意外,简直就像地狱一般地场面。
伴随着见证一个又一个孩子悲惨的死去,仇恨纳粹的士官长也开始对大家变得温柔起来。
他给大家偷来了吃的,带着大家踢足球。
电影有一小段反转的剧情。
原本已经开始善待这群孩子的士官长因为自己的爱狗不幸被地雷炸死,又开始变得狂暴愤怒,甚至开始把孩子当狗一样地虐待。
或许在他们的眼中,纳粹的生命确实不如一条狗。
当然,电影终究宣扬的是人性的光辉。
故事的最后,这名士官长完成自我的救赎,最终帮助了最后幸存下来的四个孩子逃回了德国。
整部电影的节奏都很缓慢,在剧情上也没有什么高潮和冲突。
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每一分钟都可能会有一个孩子“领便当”,这便是这部电影最令人提心吊胆的地方。
满满一卡车的孩子来的这片美丽的沙滩,最终有机会回家的只有少得可怜的四个。
但回过头来想,丹麦军人也并没有错。
纳粹在二战前后一直都被当作是魔鬼来看待,即使是孩子,那也是魔鬼的孩子。
战争机器驱使着敌对的双方不顾一切地仇恨对方。
在战争中,或许无论是纳粹还是盟军,其实对于敌人是毫无人性可言的。
《狂怒》中的皮特可以毫不犹豫地枪杀投降的敌军,而纳粹也可以毫不犹豫地屠杀犹太人。
战争就是这么残忍,甚至战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还是同样的残忍。
但在这部电影里,孩子们用自己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唤醒了士官长内心的人性。
随着一声声的地雷爆炸声和孩子们无助的哭声,士官长慢慢地从一台战争机器中脱离出来,变成了一个活生生有人性的人。
战争已经过去,是时候放下仇恨;或许战争还会来临。
最后,安利一下,这部电影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有两场排片,或许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在大银幕上感受一次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光辉。
某天晚上看了一部丹麦的影片,名字叫《地雷区》。
这片儿,真的是相当不错,让我回味无穷。
片尾音乐起初打动我的是影片的摄影构图,像这样耐看的片儿真的是太少太少了。
影片的好多镜头都极为动人!
色彩、场景布置、虚实、大小、远近变化,让人领略到了摄影与摄像的艺术感染力!
对美术理解力是有深刻提示的!
关键一点,影片的节奏极为舒缓,情节发展自然而然,感情变化自然流露,没有商业片的矫情,更没有无脑明星的光溜,但却是让人内心紧张不断加剧!
这并不矛盾!
因为大海的平静一时掩饰了波涛的汹涌!
细细的品读故事,内容更打动人!
这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二战时,欧洲战场刚刚结束战斗,丹麦的西海岸有大片的雷区需要人排除。
主人公是丹麦的一个军士长和一群德国的小士兵。
对于德国小兵,当然这都是很无奈,很悲催的,他们要排除的地雷正是他们的同胞长辈埋下的(丹麦是军事弱国,所以留下少年兵排雷,童子军容易控制,这应该是个原因)。
影片从败退的德国兵队伍开始,慢慢的引入故事情节,慢慢的交代故事的人物。
镜头和故事情节,节奏比较舒缓一点儿也不快,像一个细细道来的故事,一点也不像商业片那样的浮躁。
(全是内心戏!
商业烂片怎么比???
)而且配乐低沉而悠扬,和着极为广阔壮观的场景让人很舒服。
德国小兵命运当然很悲惨了,既没有什么尊严,还要饿着肚子去排地雷。
而且随时都会被炸得血肉模糊!
但这就是报应吗?
是自作自受吗?
德国纳粹给世界带来的痛苦!!
唉,悲惨的人类啊,再不要有战争了,这是最终幻想吗?
呜呼哀哉!
人类的语言能够说的清人类的悲惨吗?
我不想骂那些所谓的商业大片什么大制作了,什么神剧了,因为我骂的太累了。
大家想要得到真正的享受,还是自己看一看这个片儿吧!
(奥斯卡外语片提名,真值!
)在影片故事结束之后的片尾字幕音乐,极为动人啊!
是一首忧伤的吉他曲。
诉说了那些悲惨的灵魂!
当当当当!!!!!
--影片从一队德国的败兵开始!
然后!
军士长遇到了被押解途中的德国俘虏!
看到一名俘虏手中的丹麦旗帜(大概是),军士长难以抑制内心的仇恨!
怒斥着
军士长先来到了雷场!
进行了前期的勘察!
这海景,大气!!
但这是雷场!
败军之师!
(童子军易于控制和管理,被留下进行了细致的排雷工作)
悲惨的双胞胎兄弟!!
(二战后期,德国的兵源已经枯竭)
内心的梗!
工兵排雷教官!!
丹麦一方的!
(二战之初,丹麦很快崩溃,马上投降,国家遭到了德国纳粹的蹂躏)
小心翼翼 拆除引信
引爆了!
死人了!
吓死人了!
上阵
小兵们来到了雷场驻地
壮阔的镜头,军士长乘风而来!
初次见面
军士长来了!
他怀疑,他困惑,怎么是一群孩子?
并非他之前遇到的成年士兵!
依然是满怀仇恨的军士长!!
怒斥着这帮孩子!
我们该如何...............
总戴着钢盔的小兵
沮丧忧郁的孩子
黄金分割的镜头!
负有艰巨使命的硬汉!!
经典构图!
景深运用突出主体!
来到了雷场!
很有苍凉感!
开始排雷作业!
地雷如繁星密布!
清理完指定的雷场,就可以回德国了,所以大家都以命相搏!
得不到给养,太饿了,偷拿小盆友的面包!
兄弟两个闲暇时玩小虫!
他们的命运,不如虫子!!
运用了小景深!!
黄金分割和景深营造了这个镜头!
精心布置的场景,有主有次,这个摄影构图给多少分?
雷场复杂,突然的意外!
双胞胎的哥哥(或者是弟弟)死了之后!
剩下的那个也失去了魂魄!!
几次不幸的悲伤使军士长心生怜悯!
内心的仇恨已逝去,留下了忧伤而纠结的同情!
孤寂的雷场!!
那是一座新坟嘛?
内心矛盾痛苦的煎熬,军士长扮演矛盾的角色,既给小兵灾难的任务,还得偷食物给他们,也给他们一点生的希望,还在最悲惨时,给他们人的尊严.......
迷茫的未来!
迷茫的梦!
(主角之一,很聪明有责任很善良,发明了一种方框来提高排雷的准确度并提高了效率)
孤零零的身影衬托着孤寂的荒原!
全是内心戏!
商业烂片怎么比???
心灵的理解之后!
仇恨渐平!
生之希望!
内心的仇恨与戒备的移除!
孤独的兄弟!!
这大场景!
悲壮苍凉!
动感的镜头!!
毕竟还是孩子
成为了朋友!!
在扫除了地雷的沙滩上,大家内心是舒畅的,充满希望的,小兵们感受到了成长与成熟!
和谐的场景!
镜头极美!
没有了地雷,和谐的玩耍!
尽情的释放!
(某片排雷作业完成的区域)
真是畅快!
欢愉之后!
一声巨响,军士长的狗死了!
小狗触发了地雷,因为德国小兵没有排干净地雷!
心塞啊,这时候是拔凉拔凉的:(
遭到了训斥,并遭到了军士长的羞辱、侮辱,因为军士长的孤独伙伴小狗死了!
以身试雷!!
遭到了残酷惩罚
军士长的惩罚!!
雷场踱步
男人心的纠结!!
惩罚小兵!
可是内心悲伤!
(远景近景的对比)
逆光的运用!!
小姑娘出事了,妈妈来求救!
小姑娘误入雷区!
一同营救!!
无法走出阴影的兄弟!!
一点点的营救
老天保佑,孩子别动!
剩下的兄弟,无所顾忌的雷场漫步!!
走向了小姑娘!
对话小姑娘......
小姑娘得救之后,生无可奈的兄弟选择了.......
.......
化作了一缕青烟,兄弟在天堂相聚了!!
消失了.......
悲伤的小哥
逆光的运用!
生无可恋!
由仇恨转而生怜悯!
雷场巨大,地雷密布,任务的艰巨,简直不可完成!
伤亡不断,打击不断,小哥受不了了......
若慈父般的军士长,给小兵 生的力量!
......
检视着用血肉生命趟过的雷场
雷场快清理完了,拆除引信的地雷要装车运走
工作的成果,内心的期待!
结果,刹那间什么都没了!
突然地雷引爆了!
摧毁了一切
......
......
剩下了4 个!
木然、茫然......我还活着???
说好要放哪四个孩子回去德国!!
可是却又被派出执行扫雷任务!
硬汉不干了!
怼!
没有一丝同情心的上司!
德国俘虏,哪有人权可言,这是报应?!
军士长在煎熬!!
这就是我的命运〒_〒
不解命运的安排(っ╥╯﹏╰╥c)
小兵们又开始了排雷作业!
内心极寒!
4人被重新集合!
很是纳闷不解
原来,军士长的努力使他们重获自由!!
......
......
回望一眼............
消失在森林中......
4.5/10 有点流水账,各方面都没有很出色的点,不懂为什么能拿奥外提名...
这些雷应该让纳粹德国的领导按军衔和行政级别来扫,元帅将军死完了校官递补,可惜战争中残留的这些“雷”已经仇恨、伤痛,都需要“孩子们”作为代价来挖。
题材很好,但是人物显得单薄了些。少年的死亡和无休止的排雷,却也是早就在意料之中了的。军官的转变是很不错的展现。算是清楚明白地从小处反映了一段历史,却并不精彩动人。
用排雷来凸显战争的残酷,再准确不过——你只活在命悬一线的当下。好的战争电影都是反战终战,最后的结局以前看会觉得弱,如今却觉得理当如此。
一直悬着一颗心看完,每一次爆炸都心碎一次。希望我们除了抗日,也学学人家是怎么拍反战的。
丹麦三部曲最后一部
3.7星。那种不知道什么时候哪颗地雷会爆炸的感觉是这部电影除了情感层面外,最大的成功。
德国少年士兵被留下清除地雷,长官开始痛恨德国人,后来逐渐被这些可怜的孩子感化,最后清除完成,只剩下四个孩子,当得知他们还要继续排雷时,长官向上级报告并请示,最后将四个孩子送到边境,让他们离开。
主要是角度不错吧。故事还好。有点麻木了。
前半部比后半部好得多,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深刻与绝望,德国小哥们都蛮好看的
直到最後一刻還在擔心有地雷要爆,也算非常扣題。關於戰爭如何摧毀人性卻又諷刺地彰顯人性,我始終覺得從這個切入點來看這部片找不到答案,所以結局是沒辦法的辦法,強顏歡笑。
节奏和情绪渲染都刚刚好。
战犯有人权吗,一个问题
战争中无论哪一方的平民和孩子的生命,都是最不容易得到尊重的,影片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本身充满了血泪,会让很多良善的观众在观影时忽视其部分转场方面的滞涩欠流畅。影片画面不错,越平静越预示着下一步不堪境况的来临。虽说该片的每个拐点都在意料之中,但当它真的发生的时候,还是感到凄凉无望
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不记得是乌龙山剿匪记还是高山下的花环,里面有个解放军战士就地一滚直接扫除了七八个地雷的镜头至今仍记忆犹新,其动作之敏捷,势用之大力直叫人叹为观止,用迅雷不及掩耳响叮当之势形容毫不为过。到今天看这部地雷区才猛然领悟原来一雷就把人变没了,还莫说八雷。想起在大学教物理的小姨听我点评完《红河谷》后把头一摇太息道:这代年轻人已经完了。。。
二战结束了一队被俘的德国少年兵在丹麦扫雷的故事#还有G多##电影#以短暂报怨?何以报德
看不下去。。。。。不精彩。文艺片
boring……
小男生站着的那片草地并不是那种绿油油的草地,在带点灰的天空下泛着枯萎的青黄,他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带着迷茫的眼神看着人心都发凉,然后他就再也没回头了。
影片切入的角度非常棒,这种把孩子和战争放在一起的片子简直就是直奔泪腺而来的。从这点来看本片无疑很成功!我左手边的妹子一直在默默啜泣,右手边的小哥也在几个爆点留下了泪水,影院里很多人都在暗暗的抹眼泪,融入进去,你就会被虐的体无完肤!难得的佳作!映后采访男主的口条蛮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