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石仔 还有那个武营长 演的像个傻逼一样 共产党怎么会有有那样的军官。
简直笑死了
《大西南剿匪记》又叫《最高特赦》,貌似又是一部家国天下、民族大义。
可是看在我的眼里就只有男女主角的感情戏还颇有看头,只是这点儿看头确实看得我“心有戚戚焉”。
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可是 我一直都在这样做错过那画满枝丫的昨日 又要错过今朝今朝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余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在暮霭里像你深深俯首 请为我珍重 尽管 他们说世间种种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这是席慕容在《送别》中说的,在打下这串文字的时候,我想哭(我总是这么没出息的)——这终必成空的“送别”是我在看完《大西南剿匪记》之后久久不能走出来的原因。
以前这部电视剧刚出来的时候我貌似看到过,但没怎么产生兴趣,看来凡事都是要讲缘分的,对了就对了。
我在电视中零星地看了些片段,总共加起来也就三集不到的内容。
然后,在夜深人静的晚上直接就看到了它的最后一幕。
这还多亏了各大电视台,总喜欢用同一部电视剧来检验自己的人气。
在没有任何准备,任何感情铺垫的情况下,我哭了。
我承认,对于电视剧,我的眼泪是不值钱的,但多少也是能够拿来作为鉴定一个电视剧某个“点”的好坏。
终于,我说服自己在网上把它从头看一遍,这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我知道,我又要承受些自找的揪心。
我喜欢刘大卯这样的人(原谅我,没有出息的在打下这个名字的时候没有控制住地又哭了),他是个土匪,斗大的字不是一个,却会说图穷匕见,会叫人家不要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对待他。
他的笑,不是充满阳光的,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吸引力,你会被那个笑容牵动着上前,想要看到这个笑的背后。
他那个大耳环,那双靴子,还有靴子上那叮叮响的铃铛,都让这个人怎么也不容忽视。
他总穿白色褂子,青黑布衫走起路来晃荡晃荡。
应该是可以用“帅”这个字来相容。
不是那种韩国化的小白脸,也不是气度翩翩的俏公子,而是自由和随意甚至是放纵成就的不可名状。
刘大卯,一个土匪在枪林弹雨中坚持的爱情让我觉得“珍贵”二字不足以形容。
与其说这部电视剧中的爱情主题是刘大卯与郑幺妹的爱情,我更愿意说这是刘大卯对郑幺妹的爱。
他嬉皮笑脸地要幺妹给他当压寨夫人,心里面其实是认定了这个是他一辈子要保护要疼爱的女人,无论她是否属于自己。
他救幺妹的老公,他保护幺妹的孩子,他抱着幺妹的时候说:“此刻,我死都愿意。
”他肆无忌惮地唱着哥哥妹妹的情歌,那是给幺妹听的,也是给他自己听的,他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看,他想她就要告诉她,或许说的时候不一定正经。
他见不到她心慌,他就一定要出现在她面前。
他说他不甘心——那么深的情,我想,即使甘心,也必定放不下吧。
幺妹嫁给了自己的弟弟——自己最疼爱的弟弟结婚了,娶了个那么好的女人,自己该高兴的,可是这个铜柱铁打的男人在哭,那种割爱的痛,是心在颤抖,是被流血剜肉,多大的喜悦都不能盖过。
当自己的苦心经营不复当年,本该为自己,我自己的兄弟谋求打算的时候,这个男人脑子里,心里只有一个声音,找到失踪的幺妹。
什么话,什么出路他都听不进去,也不想寻求,幺妹是他的主心骨,不管,于她,他是什么身份。
最后,我还是只坚持看到了31集,后面的我实在没有力气看下去。
我跳到了最后一集中我看过的,哭过的那个片段。
刘大卯还是把自己的命交给了郑幺妹。
这个爱了幺妹一辈子的男人在死之前说:“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你从来,从来都没有把我放在心上。
”这是我第二次听这句话,呵呵,眼泪还是没绷住。
我带着哭腔一直摇头,脱口而出“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然后郑幺妹说:“不,不是的,你摸,我的心里全是你。
”有多少人在爱情面前有盲目的自信:“我知道,你是喜欢我的。
”可是,为什么,这个驰骋半生的土匪老大对待自己的爱情,就连那一点点基本的自信都没有。
电视剧中的爱情见的多了,现实中的爱情也听的多了。
这样的土匪和少妇的爱情虽是第一次见,可大同小异的也不是没有,所以这部电视剧会带给我的冲击绝对是我始料未及的。
“歌仙大会上差了一步,难道就真的差了一生?
”刘大卯不甘心,我也不甘心,总想着,不管编剧用什么办法,他们会在一起的。
直到在二十一集,幺妹终于和大卯的弟弟结婚。
但是到现在,我还是没有想明白,为什么明明相爱,又没什么天大的阻碍,两个人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怎么就落的这样的结局。
我想坚持看到最后,尽管已经预先知道了结局。
在后面十九集的时间里,刘大卯和幺妹这两个人哪怕还有一点点亲近的相处我都想知道——对刘大卯来说弥足珍贵的回忆我也想要好好收集。
我可能永远无法接受最后的结局,却渐渐明白,在你失去某些东西之后不是就活不下去了,也不是生无可恋了,只是接下来的那些笑也好,悲也罢,都不再那么真切和深入了。
近日,见老爸看《大西南剿匪记》自己也跟着看,特别是看到有马苏和柳云龙后,想着那应该是不错的,于是就抽着空陪着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部剧主要是宣传土匪间的情感的,是来贬低共产党的,以傻B石仔带领的部队,一次又一次地在以大败小地被土匪们当猴耍,完了,还要为土匪的弟弟傻二木抢救、排除献血,看到这一幕我真想吐啊,主次不分,剿匪没见花大力气,出成绩,倒是在这些现在人眼里的小细节里出真知啦。
其次,剿匪的关键时刻,还来个成立飞虎队仪式,还有条幅,还有列队,还有授旗,这编剧是用现代的思想想当代啊。
请认真看看八路军士兵跑来向领导报告事件时的,八字脚,真是太明显了。
请再认真看看,在八路军在人数占多时,还打不过土匪,然后逃了,土匪后还能谈笑着收拾满地的枪械推着车凯旋而归,真是笑死了,八路军说撤就撤,还真就不回来了。
战斗中还能让土匪们在谈话时停止炮声,真是何等的伟大啊。
八路军,每天开会开会再开会,就是取不得成效了,看看,又是把现在的思维强加给战争年代了吧。
真是除了那四个熟悉(马苏、柳云龙、申军谊,还有那二当家)的演员其他让人吐啊。
首先,这部戏无论演出还是剧情,绝对算得上是国产剧里面中等偏上了,虽然比美剧还有天壤差距。
但是当我看完最后一集,确实想吐,幺妹不止一次地说的那些“…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云云,总让我想到白毛女选段,很多情况下,既然情节已经表达出来了,就没必要这么喋喋不休了吧?
甚至让人感觉太假,甚至很肤浅——当然肤浅远远不止这几处,动辄很老套地歌颂式的说两句,让人感觉很假很突兀,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而且这部剧看着看着,我和朋友们都开始猜测下面的情节,神奇的是猜中率出奇地高!
比如说幺妹尽管是土匪,肯定能活。
刘大卯和特派员必死无疑,乌娜肯定有问题等等,几乎全中!
如果说消遣时光,这部剧能满足你!
如果说想看部有点意思的,!!!
先说缺点。
40集太长,紧凑点的剧情能压缩一半,不太有必要的副线和小冲突能免则免。
正派角色演得太烂。
按照设定正派一号郑石仔,反派一号刘大卯;正派武团长=反派蓝玉;正派李大参谋长=反派谷主席,郑石仔演技过于平庸,完全不是饰演刘大卯的柳云龙老师的对手,本该表现正邪两派对于什么是男子汉这一主题的不同展示,变的正派脸谱化,无个性,无演技,本来很值得发挥的正派一号完全给毁了。
反观柳云龙老师,大耳环,皮靴上叮当作响的铃铛,双手使左轮手枪的弹无虚发,男人味十足。
一脸坏笑,说话不正经,用情却很深,就连经常性的手摸摸头,都显得有范儿。
武团长除了开会发号施令,具体剿匪工作全部交给刚参加解放军没多久的郑石仔。
这还是10万大军进剿大西南么?
不如改为郑石仔剿匪记更贴切,完全失败的人物,随便换哪一个演员都比这货演得好。
蓝玉的演员本是花瓶,在剧中也还中规中矩,也许是跟柳云龙老师大量的对手戏带活了这一角色?
正派李大参谋长反派谷主席,都是剧中跟各自中央联络的关键人物,表现还算恰如其分,没有抢戏。
再说优点。
突出了众土匪身上的人味,人性是复杂的,抢劫杀人时的狠劲儿,攻打县城的凶悍,都没有能掩盖提篮洞匪徒们的人性向善的一面。
先说郑幺妹。
这部片子正是以现实存在的被毛主席以七擒孟获的胸怀释放的女匪首为原型,全片的关键人物。
她的三段婚姻,子明,二木,哑巴。
嫁给子明,是命运的捉弄,从此开始了她的传奇故事;嫁给二木,一是因为二木作为大学生,带来的体验不一样,二是因为对子明的承诺,让幺妹想摆脱大卯的纠缠,表明了幺妹上山以后内心的挣扎;嫁给哑巴,则是逃避,面对天罗地网,只想找个地方偷生,表明幺妹的无助。
大结局是泪点,大卯无法面对新生活,用死在虎皮椅上保留最后一点尊严,也终于听到了幺妹说出:我心里全是你。
造化弄人吧,大卯属于乱世枭雄,而幺妹是被命运推动,身不由己,俩人被命运推到了一起,却注定无法牵手。
刘大卯,全片表现最佳的人物,没有之一!
柳云龙把乱世匪首的角色演绎的太好了!
如果不是他,这片子我估计都不会看完。
曹山豹,申军谊老师来演绎。
此前他最出名的匪徒角色就是80年代的湘西剿匪记里的钻山豹,演技精湛,当年的经典电视剧。
这次扮演老奸巨猾,视财如命的曹山豹,演的并不过分用力,是个很好的配角。
关虎,这角色戏份也挺多,既是跟刘大卯配合默契的二当家,也一度在曹山豹的诱惑下动摇,在前途渺茫之下,勾搭了一个叫冬瓜的女人,生了个儿子,成为他最后愿意下山自新的关键一步。
土匪什么的最讨厌了,有他们出现的段落,节奏立马就会被打乱,而且情节也会变得无趣、呆板。
另外,无论他们再怎么诱导观众,我还是看不出郑幺妹老师和其他好汉有什么区别
由柳云龙饰演的土匪刘大卯那样令人赏识,他是人们眼中的混世魔王,却又确实像郑幺妹说的那样粗中有细。
或许是因为自己一直以小女子心性活着的缘故,总是倾慕这样快意恩仇的人物:他桀骜不驯、狂放不羁、却又说一不二、能够对一个人始终如一,看似玩世不恭,却有着自己的是非观,虽然这个是非观在一些层面上有点混乱,却适合那个乱世的特质,他追求的或许更类似于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人人有份的大同世界,但这毕竟只适合于只有少数人组成的群体,也注定要在一统天下时无立锥之地。
正是因为那份喜欢,所以看时总会为他担忧,却也知道他与那个时代是互相依附的,或许只是因为好奇这样一个人的结局吧,每晚总是期待着。
看到结局,那个曾经活得风生水起的土匪刘大卯还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正像郑幺妹所说,他是属于那个匪患丛生的时代的,他没有大是大非的观念,他把情意看的比命重要,他做错了很多事,却让旁观者恨不起来,在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的时候,他也迷茫了,他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这个曾经天不怕地不怕的男人在菩萨面前喃喃自语,一下下的触动人心,最终他还是义无反顾的飞起挡了那一枪......这样的人,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活过一次吧
(第一次写剧评,有什么不足欢迎大家指证)看这部电视剧是因为柳云龙而来考古。
说实话,对这部《大西南剿匪记》一开始是抱着比较大的期望,然而看完以后略感失望。
柳云龙演技没得说,把身上的匪气和情感上的细腻都表现的可圈可点。
可是整部剧,在年代剧中虽然比一些抗日神剧好一些,但远远谈不上优秀,感觉能在2星和3星之间。
三天一边倍速一边跳着看完了全集,借此机会浅谈感受。
虽然这部剧中男演员的戏份也比较多,但是我认为这部剧应该属于一部大女主的剧情——一位西南地区的传奇女性郑幺妹在国民党即将败退台湾之际,与地主、土匪、国军、共军之间发生的戏剧人生和爱恨情仇(我认为在这部剧里儿女情长描述的更多),下面从两个点进行详谈。
一、郑幺妹的爱情观郑幺妹一生和很多个男人产生了交集,所以有关她的情感也是这部剧的一条主线。
剧中的主要人物也是她和她的几个男人:青梅竹马郑马仔,首任丈夫徐子明,始终暗恋的刘大卯,莫名所嫁的刘二木,为活命所嫁的韦哑巴。
这些人中,除了最后投奔共产党的郑马仔,其他人都没有活下来。
在“地主家的傻儿子”徐子明还活着的时候,郑幺妹就和刘大卯拉拉扯扯、暧昧不清。
虽然郑幺妹没有和刘大卯发生实质的关系,但是既然已经嫁给了徐子明,那么男女之间的界限还是应该划分清楚。
如果她真的不喜欢徐子明也就罢了,但从她的表现来看也对徐子明很有情感,这就让我产生了“一妻多夫”的感觉——她一边享受着具有文人气质和温柔浪漫情怀的徐子明带给她的温情,一边又享受着桀骜不驯的刘大卯带给她的刺激和快感。
在徐子明死后,她为了徐家的承诺并没有嫁给刘大卯,反而是在日后的一段时间和刘大卯的弟弟刘二木走的很近:一个看书一个做鞋,时而教骑马时而在草丛玩耍,都让我觉得他们两人确实在培养感情。
但到后来,郑幺妹有一部分因为赌气才嫁给了刘二木,而且在新婚之夜也是万般的不情愿,那时候我觉得,郑幺妹对于刘二木也许并不是爱情。
(剧中时常描写郑幺妹和刘大卯相互吃醋,然后故意亲近刘二木和蓝玉的情节,这点感觉有点狗血…)到最后的韦哑巴则更是惨。
郑幺妹被人追杀从尼姑庵逃出来,被韦哑巴救了,或许是为了报恩,她同意和韦哑巴结婚,但那段时间也给韦哑巴人家招来祸患,最终韦哑巴家也惨遭灭门。
看到了其他作者所写的关于她爱情的评价,我觉得是有道理的。
其实整件故事放在当时动乱和社会变化的大背景下,我等都无权评判。
但我还是认为,如果说郑幺妹这几段感情是时代的牺牲品,那么在她可掌控的范围内,她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确认识到爱情是什么。
她享受徐子明带给她的温柔和浪漫,喜欢刘二木带给她的新奇和活力,渴望和韦哑巴生活的平淡,但她从来没有把自己完全的真心交给这三个男人,如果功利一点毫不客气的说,她在爱情方面自私地利用了每个男人对她的爱而去满足自己当下的快感。
而她在感情问题上的犹豫和矛盾,更衬托出了刘大卯对她从一而终,甘愿赴汤蹈火的感情。
我想她心中应该一直明白,她真正爱的人只有刘大卯一个人,那个有男子气概、重情重义、敢作敢当、有勇有谋的土匪头子。
但,终究是她负了刘大卯。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刘大卯开枪自杀死在她怀里的那一刻,不知道郑幺妹是否对自己一生的感情而有所后悔。
在整个对爱情的描写中,我认为有所不妥的地方除了郑幺妹对这么多段感情所表现出来的“缠绵”,还在于刘大卯,一个占山为王、甚至烧杀抢掠的大土匪,居然会为了一个女人而做出许多毫不理性、甚至不顾兄弟死活的举动。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这个情节的设定倒是让我把刘大卯看低了一截。
二、烧杀抢掠但重情重义的土匪,让人爱不起来,也恨不起来土匪在这部剧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群体,尤其是刘大卯带领的提篮洞里的土匪,看完整部剧,你很难用“好”或者“坏”去评价他们。
有时候你会因为他们去抢一些人家的食物财富甚至把人逼死而感到气愤,甚至都忍不住要骂一声土匪,有时候你又会因为他们重情重义、路见不平的行为而有所感动,感慨乱世之中纵使是匪也有善良正直忠诚的一面。
除了刘大卯之外,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土匪,嘎子——刘大卯的小跟班,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无条件的服从刘大卯,甚至让他死都不带眨眼的。
对兄弟讲义气,为了保住兄弟不惜自己去死,看到有人欺负女人也会出来相助,对妻子也是恩爱有加。
可这么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却也是杀人不眨眼,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没有丝毫犹豫,没有任何对生命的同情和怜悯。
最终,在刘大卯的要求下,他下山归降了共产党。
他们在乱世之中为活命而被逼上山,像嘎子所说,他们希望提篮洞就像梁山一样,他们也成为梁山好汉,劫富济贫。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被国民党和曹山豹利用,最终退无可退了。
他们没有文化,没有信仰,有些甚至没有家庭,但他们有兄弟,有义气,有勇气。
他们是乱世的产物,是时代造就了他们,而他们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刘大卯也在最后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传奇一生,他的死,也许也是一个时代结束的缩影。
有些人,终究没有办法完全去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
下面就说说剧中我认为的槽点吧:1. 部分镜头穿帮严重,后面还有楼房和电线杆(也许有人说这是电视剧不可能真实,可是拍出来的电视剧也要对观众负责啊,细节方面还是应该注意)。
2. 个人感觉,大结局的时候过于“升华”……3. 蓝玉看起来傻傻的,并没有体现出来一个军统上校特派员的智慧,出了事情只会说“放心吧,交给我”,以及“要相信党国和谷主席”之类的话,而实际上几乎每次都失败。
4. 剧中的计策和谋略都过于简单了,无论是救人、进攻、围剿、还是突围,基本计策只有两条:装成敌人混进去,来个里应外合;先把敌人放进来,关门打狗。
而且感觉每个行动都有一些逻辑和常识的漏洞,比如城外看守会没有土匪头子的画像?
那…如果当时的现状就是用这些方法就取得军事胜利的,那我…无话可说了。
5. 有关郑幺妹从二少奶奶到土匪头子的转变有些大。
在她当二少奶奶的时候处理事情比较理性和公正,但是变成真正的土匪头子以后感觉变得非常蛮横,比如阿木桑不想娶豆花就要把刀架到脖子上把人扔到山上喂柴,真的是变成了一个赤裸裸的“土匪”。
6. 如果一定要给这部剧划分正反派的话,从弹幕感觉到大家更倾向于反派哈哈哈哈,也许这也是这部剧有点问题的地方吧。
看了一些介绍,发现这部剧实际上是以一位西南地区真实的女土匪为原型进行的改编。
我并不了解当时的情况以及改编了多少,如今也只是以上帝视角去看一部电视剧罢了,一些观点并不成熟,无论如何,我都十分尊重和敬仰在那个社会中付出的人们。
引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剧评: 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
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嗡嗡着一个疑问——“难道一出土匪的戏就一定要用这种土匪的方式来写吗?
”在我看来,编写这出以“土匪”为主角的电视剧的人,基本的编剧方式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生给”,这其实倒还颇符合土匪的性格,反正是要五分钟一个小冲突,十分钟一个大冲突嘛,老子给你就是了!
所以你看那些土匪们,真正是跟打摆子一般上窜了下跳,一会儿群情激昂要攻打山寨,一会儿又窝里反彼此芥蒂,转眼因为一句话又重新冲锋陷阵,稍为挨揍却又全线撤退。
而那些土匪对面的人,也同样如此,他们之间的冲突全部依赖于各种劣质的、胡编乱造的情节来展开,全然没有任何起码的合理性可言。
就如同是六十年前的一场“CS”拼杀一般,大家都在玩命地狂点鼠标,各路人们混战一团,身处其中的人或许还些许还知道自己死去多少回合,可旁边看热闹的人们却早已目瞪口呆昏头胀脑了。
然而抛开这些混乱不堪的剧情,有一点倒是还有些趣味可言——如若我们将之同很久以前的那部《湘西剿匪记》做一比较的话,会发现一些有趣的进化。
在这部《大西南剿匪记》当中,我们发现了久违的申军谊——他就是《湘西剿匪记》中饰演钻山豹的那个人。
而且在这部新作当中,他的名字正好就叫“山豹”,不过这次申军谊所演的角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国军军官,而在《湘西剿匪记》当中,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土匪。
当年申军谊因为“钻山豹”这个角色一时之间红遍全国,一个演土匪的人居然成了颇具偶像色彩的大明星,(他后来还出演了《烈火金刚》中的抗日英雄),这在当时可谓颇具全国影响力的娱乐话题了。
因为对于创作者而言,“钻山豹”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反派人物,无非是加了些许的人性化描写而已,只是因为演员个人的魅力特征,加之人们对于传统的高大全似的英雄人物的反感,才使得“钻山豹”这个土匪深入人心广受爱戴。
但到了今天,我们干脆已经把“土匪”当做绝对的偶像人物来表现了,直接例证就是柳云龙,这位偶像派的男演员饰演的刘大卯,从头到脚可谓都被渲染出了气势汹汹的男性魅力。
所以说,尽管该剧的编剧是“胡太医乱用虎狼药”,但导演在处理具体细节的时候还是能够抓住观众的兴趣点所在的。
人们在电视剧中不再仅仅需要正面的、完美的英雄人物的熏陶,而是更加乐见那种带有叛逆性、缺点突出、个性鲜明、具备强烈的娱乐因素复杂人物。
《大西南剿匪记》中此类人物比比皆是,女主角马苏饰演的幺妹也是如此,她除了是一个能够迷倒悍匪的美女之外,还是喜欢舞枪弄棒的烧火丫头杨排风,她是自尊好强不甘人后的姨太太,也是聪明伶俐又会小鸟依人的俏佳人,总之这个女人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八面玲珑,能堪大用。
她符合如今人们对于完美女性的形象的认定,不再是刘慧芳似的贤妻良母,而是有独立思想、敢作敢为、不拘小节,同时又懂得体贴男人的新女性。
电视剧最重要的就是“人物”,所以相较那些因为混乱可笑而颇具娱乐性的情节而言,《大西南剿匪记》中对于这些人物性格设定却还是相当成功的。
它使得这部喧嚣尘上的电视剧具备了相当程度的游戏感和参与感,作为观众,你尽可以不理会那些胡编的情节,而将自己想象成为片中的人物——或许在一开始,观众就已经习惯性的选择了自己的角色和队伍,还是如同电脑游戏“CS”一般,选择“警”或者选择“匪”,没有任何道义上的差别。
至于身为匪徒是否会最终要成为“专政对象”,还有谁会关心呢?
因为特赦也罢,枪毙也好,对于今天人们而言无非都是一场娱乐游戏而已。
看完了全剧,我伤心了。
一开始我喜欢他们的角色,很生动,生动到我真的从骨子里感觉到了他们是土匪。
但是全剧一共40集,让我很搞不懂,简单的情节,简单的故事,简单的一群土匪,你个狗日的编剧用得着写那么多吗?
从20集以后,我无心再看,乱七八糟,稀里糊涂完全是为了凑合集数。
从一开始我喜欢刘大卯这个角色,到后来我很烦他,恶心。
我不想说什么,如果全剧20级我觉得成功了,全剧40集我觉得是最大的失败。
我也不做其他情节的评价。
搞得我还特意注册来骂编辑,你赚了狗曰的编剧!
还不错
柳云龙这种烂片也接?5分不及格
最后几集太雷人了。。。。。。。而且整个就是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的
郑幺妹和刘大卯我锁死,前面的感情戏不错
马苏就是不行这故事本来就不太好讲,再加上个马苏,直接不如不拍。
男人味十足的柳云龙。
故事到后面是漏洞百出,但我实在喜欢刘大卯的性格塑造,忍不住给了四颗星。
好囧的剧情,这哪是土匪。。。
陪妈妈看的,最后几集完全乱套了,土匪和GCD打来打去,死了那么多人,GCD不是最会招安吗,难道他们不知道刘大卯这顿折腾就是为了幺妹和二木吗?早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规劝了
很主观很主观地把五星全给了我的男神
一个充斥着刀枪和炮火的男性剧,用的是女性叙事的角度,我想这是我们这些女性观众一反常态喜欢它的主要原因,当然,不排除柳云龙这个师奶杀手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柳云龙好帅好帅好帅
题材挺好,冲着柳云龙来的,绝对荧屏上最具男人味的土匪,妈的叫一个潇洒,有情有义的汉子,爱一个人而不能。“我这辈子最遗憾的是你一直没把我放在心里”。刘大卯是属于旧时代的,死得也算善终了,否则60年代不堪设想。剧可以拍的更精致点,这其实就是一个多角虐恋的故事。
挺好看的
这剧歪得很,为了衬托主角的正义善良都不知道把我党的形象歪曲成什么样了,这种剧都能拍?
这剧要是篇幅缩一半可以多加一星
比较玛丽苏,不过挺喜欢看少数民族的装扮
能凑合看吧
记忆深刻
山野女人骨子里的豪情盖天,多少男人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