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豆瓣 懒云:详细剧情介绍--给自己看 一个来自车臣的偷渡客。
一个德国汉堡情报机关的大叔。
帮助偷渡客美女律师。
慈善活动家。
银行家。
美国情报机关。
德国情报大叔已经监视慈善活动家很久,怀疑他用部分善款资助某个恐怖组织。
并已成功将慈善活动家的儿子发展为自己的情报人员。
偷渡客进入汉堡后,立即被德国情报大叔发现,经过调查发现他的身份是一名通缉犯,罪名是恐怖活动。
(不过俄罗斯情报机关的严刑逼供下,任何人都可能承认任何罪名)。
并且偷渡客正在寻找某个银行家。
偷渡客入境后,被一户好心母子收留,儿子为他找来了曾经帮助他们的律师。
律师帮助偷渡客联系银行家后,得知偷渡客的父亲曾在银行家的父亲手中存有一大笔款项,数额超过1000万欧元。
此时美国情报机关也发现了这名偷渡客,前往抓捕。
但此前律师已将偷渡客安置在自己哥哥一处装修中的住宅。
美国情报机关将收留偷渡客的母子抓捕。
德国情报大叔绑架了女律师,并说服她提供帮助,在偷渡客的住所安装监控设备。
女律师与偷渡客后期的沟通中,得知他的目的只是来汉堡开始新的生活,并且他的母亲是被他父亲被强奸生下他,之后没有见过父亲。
他不想要父亲的金钱,他认为那些金钱沾满鲜血。
德国情报大叔之前对慈善家的调查中已发现慈善家每次都会将部分善款转给一家叫做“七个朋友”的船务公司,该公司疑似支持恐怖组织。
为了再次验证他的想法,他首先说服律师促使偷渡者收下遗产,并将钱款捐献给慈善活动家。
另外他还说服美国情报机关不要抓捕偷渡者,并给予包括偷渡者及那对母子合法身份。
同时给予慈善活动家豁免权。
他的目的是仅对七个朋友公司进行调查。
之前在贝鲁特已经黑了他一道,使他精心建立的情报网毁于一旦的美国情报机关答应了他的要求。
慈善活动家,银行家,偷渡客达成捐赠协议。
慈善活动家提供了完美的被捐赠人列表,每个被捐赠人都背景干净。
现在只等正式签约时,看他是否会修改被捐赠人。
正式签约的日子,慈善活动家的儿子将父亲送往银行后离开,德国大叔向他保证会保护他的父亲。
最后一刻慈善家将一个被捐赠人改为“七个朋友”船务公司。
德国大叔假扮出租司机接慈善家,偷渡客拿到护照开始新的生活。
似乎可以这样皆大欢喜。
但美国人又一次撕毁了协议。
强行将慈善活动家及偷渡客抓捕。
留下德国大叔无谓的抓狂,咆哮。
留下律师,银行家的无奈。
一如《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电影充满了灰色、阴暗与阴冷的色彩。
曾经庞大的红色帝国早已消逝,曾经的铁幕也早已落下。
如今的北极熊虽然外表强悍,实则垂垂老矣。
于是间谍片的场景也不再是冷战冲突中心的柏林,不再是 MI6 和 KGB 的斗智斗勇。
统统换成了如今世界的热点:中东、伊斯兰、恐怖主义。
其实不管风云变幻,情报永远是一切政策决策的基石,对手依旧存在,只是,换了一些人而已。
电影演员的演技毋庸置疑,霍夫曼出演的 Ghunther 依旧出彩。
并不需要十分用力,一个曾经失败过并为此依然内疚的老情报员,一个充满了智慧并依稀残存了些许人性的人,一个摸爬滚打的几十年真正洞悉了一些东西的负责人。
可惜,和过去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小丑和傻子永远才是主流。
勾心斗角、争夺利益并且急功近利才是他们孜孜追求的。
其实 Ghunther 的想法很简单,一个了解的对手总好过一个无法预测的敌人。
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这些人也许是敌人,但我们熟悉他们了解他们。
我们拉拢哪怕掌握而不是消灭他们,这样可以把恐怖主义控制在一定程度,并且深挖,最终也许会挖出来最后的那个对手。
反观其他人,目光短浅,就想着抓捕审讯再抓捕。
但是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
就如同 Ghunther 和美国人的对话“抓了以后呢?
那么一个大坑谁来填?
”是啊,总有人回去填坑的。
这个世界的恶是无法除尽的,总有人会是对手和敌人。
你把了解的人都抓完了,那谁是下一个,谁来代替?
一个了解的对手,你可以应对可以拆招。
如果来了一个无法预测的呢?
其实这真的就是现实的写照,如果说从 2001 年开始反恐,13 年过去了。
反恐胜利了吗?
本拉登干掉了,萨达姆干掉了,卡扎菲干掉了……美国人不是应该胜利了吗?
所有列出的恐怖分子不都消灭了吗?
可结果呢?
伊斯兰国来了,声势浩大。
本拉登还有所为有所不为,还可以预测行动。
伊斯兰国呢?
美国人自己都没摸清楚。
看着 Ghunther 落寞沮丧的背影,就是这个世界真实的写照吧。
背叛与出卖,傻子的洋洋得意与智者的失落。
也对,世界的总熵值是增加的,也难怪会越来越混乱。
因为很喜欢Rachel的笑,所以心心念念地抽空去看。
可惜,这部凝重的电影里,她没有一个开怀的招牌笑容。
关于电影本身,惊艳肯定是不存在,毕竟早此之前已有Home Land等影剧。
就近而比,2012 Ben Affleck的逃离德黑兰也都在剧情上紧凑提神得多。
当霍夫曼从出租车里爬出,在凌乱的现场无法言语,接近蹒跚地开着车离去,我在等,等他在某个转弯,也给剧情一个峰回路转。
可是落幕的音乐响起,电影毕竟就只到这了。
但它却像没剧终而吊在半途的剧,让我思绪卡在半空。
之后呢?
背叛爸爸的穆斯林小伙子,他会不会报复?
被给予了信任与温柔的律师,当她碰触那条手链时,会是如何难过?
被遣送回国的Isa, 是否永失自由?
而,反恐队长霍夫曼,又如何?
无能为力才是最可悲的。
没悬念,剧情拖沓。
导演很腹黑。
片子貌似反MSL极端组织恐怖行动,实质是反俄、反美。
影片传递了的核心信息是:对MSL的圣母式同情并认为MSL的境遇全是由俄罗斯和美国造成。。
片子里还专门塑造了一个苦逼做为主角(父亲是俄罗斯人,母亲是车臣人,他是15岁的母亲被父亲强奸的产物),而本片是由约翰·勒·卡雷的小说改编,人物根本是虚构。
这用意太明显了。
做为两次大战都被毛子戮、今天本土仍被美军占领的德国,对美俄有敌对意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大视野上保持美俄仇视的同时,却无视德国更临近现实的斯坦化,这只能让人概叹:这傻逼导演或许从没意识到欧洲人口结构的变化而将带来的更严重的文化冲突是什么。
最多一百年,欧洲就将不战而亡,原地出现一大堆斯坦:德意志斯坦、法兰西斯坦。。。
我一直觉得圣母情结太重的人都是闲的蛋疼且目光短浅、行为无知又言词可陋。
进化史上,圣母婊、食猪肉人必臭论者及护狗志士们一定是人类灭绝的第一动力。。
所以珍爱生活的第一法则应该就是:对于圣母婊,不能合法铲除它,就远离它吧。
做为大杀伤利器,单纯的观看就能把你恶心死。。。
本小评论稍有剧透,请酌情观看。
看到该片评分,以及眼熟的演员剧照,没多心思下载到电脑中,半夜趴被窝里准备过个谍战大隐,没想到不咋过瘾啊。
开场镜头很钓胃口,也有点玄乎,让我想起了伯恩的身份片头部分,顺着镜头和情节一步步牵出各个角色,白头发的胖子(本人看片一律不记人名,只记长相,哈哈,其实是记不住)原籍是哪国不知道,不过这长相确实像一德国人,忘了在那部片里这小子演的歇斯底里的黑帮头头,演技没啥说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FUCK那段(窝火啊,还是让老美算计了)还有就是和蜘蛛侠对着干那老爷们。
觉得不过瘾的地方就是情节有些老套,换汤不换药的感觉,没啥惊喜,有种闹肚子还拉不出来的感觉。
可能导演更想通过该片反应一下心理、人性层面的东西吧,不过我觉得加点硬菜不是更好吗?
毕竟是谍战啊,谍有了战呢?
电影拍得挺好,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说情节太闷,冲突不够激烈不够精彩什么的,问题是人家根本就不是走的那种打闹间谍片的路子,整个片子更多地偏向于一种主角的岗瑟的内心独白和情感自传的性质,影片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子沉重阴郁以及失败者和被遗忘者不甘的挣扎情绪,正如片子中的主角,烟不离手,酒不离手,大腹便便,气喘吁吁,头发也是乱糟糟,这反而才是生活的真实写照,真正的这类用非法律手段来“寻求世界更多的和平”的人真实生存状态:琐碎、高压、焦虑而又圆滑,必要时甚至用直接绑架这些下三滥的手段,跟各种各样的势力打交道,周旋,片子中有一段将岗瑟的小组用一种最原始的软磨硬泡的方式来逼女律师就范的过程,用最真实的手段展示了这一行人的近乎偏执而无奈的处事手段。
整个影片没有激烈冲突的场面,甚至连枪都没正眼出现过,都是些形形色色的势力、人物之间的复杂微妙的关系。
看到最后主角利用了一大帮人结果自己却被人利用了之后,也只能像只老去的狮子一样徒劳地大吼两声时,观众在震惊之余也只有深深的叹息。
所以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主打内心感情戏的电影,而不是场面和情节。
像锅匠裁缝那种多少带有点儿理想主义娱乐主义的商业谍战片,虽然好看养眼,却少了份质朴真实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部值得留恋的电影,留恋的是他哀伤地走下车,落寞地往街边走去的背影。
命运刚刚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不仅开在电影里,在现实中,这个演技绝伦的胖胖的男人就这么走了,死因是吸食多种毒品。
可能对他来说,吸食毒品才能让他在电影中挥洒自如地表演,即使他从来没有预想过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几部电影,但是他仿佛已经把它当这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影片了。
惊鸿一瞥,这四个字足以形容他所演绎的最后的“愤怒和失落”。
回到这部影片中,这部电影最后只是一场螳螂捕蝉麻雀在后的玩笑,风暴般的高潮和结局,绝对是让人在影片最后几分钟捏了一把汗又倒吸一口凉气。
然而这部改编自约翰勒卡雷新作的电影,却缺少小说中紧密的多线叙事和大量信息。
与那部出色的谍战大戏《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相比,这部电影的前戏显得节奏拖沓。
影片讲述一位来自车臣的具有嫌疑的伊斯兰教极端分子卡尔波夫来到德国汉堡后,以霍夫曼饰演的巴克曼为首的团队与美国大使为首的政府组织之间的破案较量,他们以这位嫌疑犯为引子,探察一位伊斯兰商人是否与基地组织有秘密来往。
首先巴克曼的组织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合法的组织。
他们仿佛是当今德国情报部门的史塔西(东德收集情报的秘密警察),他们在电影中也只是利用一帮目标身边的人去接近目标,所以影片着重强调了该组织的办事流程和线人网络。
他们与美德政府之间的矛盾和竞争并没有突出,甚至他们之间互通情报,像是合作者。
另外,之后是一段很长的偷窥戏,叙事模式与《窃听风暴》十分类似,监视着这位卡尔波夫与一位女性左翼和平主义者之间的“假戏真做”。
剧本中还有很多无意义的闲聊和琐事,虽然某些内容也对后边情节有铺垫作用,比如说巴克曼与女同事聊到了该卡尔波夫的姓,是为之后讲述卡尔波夫对他父亲的狠做铺垫。
然而有些多余的笑话和闲聊显得剧本并不紧凑简洁。
在这部电影中,这位年轻的穆斯林信徒并不是西方臆想的恐怖主义者,然而影片的影像却出色地表现了这位嫌疑人在汉堡危险的处境。
本片的摄影师曾拍摄过《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佳作,在表现这位嫌疑人时,他使用了一些很夸张的广角远景镜头,将嫌疑人置于一堆杂物中,或者只是远方建筑物窗户里的“小蚂蚁”,这些都表明卡尔波夫在德国这个新环境被囚禁起来了。
这位摄影师所拍摄的汉堡,也不是一座迷人的德国海港城市,而是一座杂乱的,阴暗的,布满涂鸦和小广告的地方,这种地方也突显了影片的黑色电影质感。
另外, 出色的影像控制来自于景深镜头,下面这个镜头通过主人公背后出现的黑车,已经就通过视觉语言的方式将电影结局即将发生的事情告诉给观众了。
这部电影的主题比原版小说出版的时候更加符合当下话题,影片上映正值ISIS崛起的六七月份,而伊拉克事端的源头都是2003年小布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出于反恐的目的,却让一个原本比较和平的国家深陷十年之久的战火之中。
当然谁都知道,他们真正的缘由是排除异己罢了。
这部电影仍然刻画了一个以排除异己为目标的美国女官员形象,虽然只有这一个美国女人身单影只,然而在她后面确是德国内务部一帮男人组成的精英团队,可见德国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美国人的附庸了。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带着冷峻气息的谍战电影,有着精彩的群戏演出,也有着别具匠心的摄影。
影片的高潮十分精彩。
然而最重要的是,这是霍夫曼先生的遗作之一,也只剩几部电影能让我们怀念这位影帝所带来的精彩演技了。
《活在真实世界》有观众说,这是间谍片,ho,no!
这只是真实世界的一面罢了。
车臣--俄罗斯--汉堡--柏林--美国--土耳其--反恐--银行--宗教--慈善。
上述元素加和,便构成本片。
我们活在真实世界,这个世界由人构成,这个世界还由人群构成,这个世界更由管理人群的人群构成。
任何单个的个体人,想摆脱这个真实的世界以存活,没问题,但请不要幻想搞出什么“伟大”。
似乎,这个世界已经不存在秘密,也不存在所谓角落,可以悄悄萌芽那些玩意。
因为,所有的人,活在真实世界!
最后,在Herbert Grönemeyer浑厚的歌声中,告诫观众们,努力做好一个普通人吧。
我们活在真实的世界中。
http://filmmusicreporter.com/2014/06/26/a-most-wanted-man-soundtrack-details/
看到得分6.9,我打算看一下。
我大概找到了得到这个分数的原因:太写实了,或者貌似过于写实了。
除了地铁上的短暂追逐和结尾部分的三股特工实力的小小翻脸,我们看不到间谍片常有的戏剧冲突,更没有《锅匠、裁缝、士兵》的优雅。
于是,很多人的期待落空了,因为没看到这些。
导演当然考虑过娱乐性,但他更像是有意克制了这种商业风格,在我看来,这是了不起的,这需要勇气。
总要有艺术家来拓展类型片的边界。
只要有人喜欢,作品就算取得了某种成功。
说下我的感受,我一点不觉得本片拖沓、平庸,我不喜欢拿某个风格和一些主流风格作对比,我更在乎它是不是抓住了我的心。
是的,我关注每个关键角色的命运,替他们担忧,我大约猜到了结局,但希区柯克说过,当你知道桌子下面有炸弹时,你就更替人物紧张,所以,猜到结局并未影响我对人物的关切,我想知道,发生那些糟糕的事情时,每个人的反应。
这应该也是导演所关注的,并且他希望我们和他一样感同身受。
两年前看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一堆帅哥身穿英伦风服装西装革履走秀,配合暗黑文艺的冷战调调,甚得我心。
即使抛开故事情节不谈,电影隐忍内敛的风格也值得两个小时的票价。
转眼苏联变成了俄罗斯,世界的热点早已不在铁幕,而换成了车臣、中东,而欧洲作为铁幕两头的中转站和桥梁,在间谍中还是那么抢手。
不过苏联间谍换成了恐怖分子,斯拉夫人换成了穆斯林,纯正的欧洲文艺风变成了充斥着各种民族、文化、宗教的伊斯兰化大陆,有点沧海桑田换了人间的感觉。
A Most Wanted Man就是发生在911之后,当代打击恐怖主义如火如荼的今天。
Smiley摇身一变,从帅帅的圆场发言人变成了一个头发灰白、烟酒不离身、穿着大背心的胖子,让我们不禁觉得间谍也是个夕阳产业了。
但他仍然是个英雄,在24/7的残酷工作中,富有耐心地带领团队不断追寻最后的真相。
他像是一部机器,很少有个人感情的透露,然而冷酷无情的外表下面,观众仍看到了他那颗需要靠香烟、伏特加,和午夜时分钢琴上的巴赫抚慰的心。
而且,在以Robin Wright大妈为代表的美国情报大哥前面,他几乎可以说是善良的。
他试图给车臣逃犯Issa寻找身份的庇护,试图把人权律师小姐拉出这趟浑水,他甚至试图保护Iman。
然而这样善良而人间英雄式的间谍注定有一个悲剧的结尾。
最后霍夫曼开出租车一节,几乎让我想到《色戒》里王佳芝坐上黄包车的一节。
太阳是那么好,带着点惨淡的温暖照下来,他们几乎就要成功了,那么近,那么近。
然后现实打碎了一切,戛然而至的黑屏让故事结束在一个意料不到的地方。
Gunther走远了,霍夫曼作为演员也走远了,这是他作为一个极其出色的演员奉献出的最后表演,几乎可以称得上伟大。
这电影是他一个人的舞台,看完之后,真为他的死叹息。
我十年前在德国旅行,第一站就是汉堡。
从哥本哈根坐船到这个欧陆北部的港口城市,易北河两边的工业港口林立,教堂的钟声当当当。
文化和宗教扩散与入侵的痕迹是明显的:街角是土耳其人卖的Kebab(肉夹馍),带着小圆帽的青年站在路灯下抽烟。
就连Gunther和Robin Wright谈事情的地点都变成了带餐馆的中国超市,这个城市早已不单是日耳曼人的天下。
今日的汉堡就是当年的伊斯坦布尔,拒绝也好,接受也好,已经是不能改变的事实。
更多影评请见www.wangxiaoxin.net
啊我觉得比锅匠差太远了.................虽然镜头语言很工整娴熟可是故事闷到一直想走神,喜欢瑞秋的皮衣和包包/_\
莫明得好看。男主演技真是强大!Rachel好美,青年好帅。
又臭又长真难受,絮絮叨叨的破不是
十分钟删片,这片子海报是亮点。
霍夫曼的演技顶破天那~~以为《卡波特》已经是最好的表演了,结果如此冷静,克制,缜密但又内心灼热的男人被他演的迷死人。
2015年1月17日看过,不知所谓,很无聊其实。
说到底,这是一部赞美美国的片子,我觉得赞美得对。
导演叙事能力和电影技法都十分捉襟见肘。
剧本还不错,就是导演不给力,结果好多细节戏拍的让人想入睡
节奏太慢,快睡着了
最高通缉犯,看完了。首先导演技法完全不行,每个镜头都像是随心所欲地瞎拍,其次本身故事又非常羸弱,最终导致其完全不如同样改编自勒卡雷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同时这片有这么好的演员,却根本没发挥出他们的长处,完全是浪费…连发型都做的如此不用心,如此劣质。这个片子的情感线也非常吊诡,锅匠裁缝里有基情,有出轨,都不会觉得不舒服,但这里面左翼女和伊斯兰男的情感就让人觉得很别扭,有种臭鱼烂虾混在一起的矫情。剧本其实根本没有悬疑性,特别的简单,日常,缺少悬念,所以它最终呈现的是一个间谍行事风格的彻底过时,落后,被淘汰,但影片群像的结构让人物完全建立不起来。3分。
很好
Very slow. Nice ending, not giving out everything.
不怎么好看_(:зゝ∠)_昏昏欲睡_(:зゝ∠)_情节也没怎么理清_(:зゝ∠)_
真心一般
这么一部影片作为霍夫曼的遗作简直太合适不过了,冷峻而惆怅
单纯地 把我搞不清楚在说什么的电影 列为烂片。
一般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欧洲人折腾了半天,美国人抢了个人头。
一般不喜欢间谍题材,因为难看懂,但这片的个人角度还满细腻的~以及,所有的男青年都太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