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怪兽的镜头,就是在讲一个故事,看完印象最深的是女主的性格,冷静,理智,临危不乱,具有牺牲精神,里面的光头毅力好强,最后在桥上意识模糊了,用爬的方式,把钥匙送回去,里面的发展合乎逻辑,没有美国电影的白痴青年的通病,一个个都智商在线,虽然这样没什么趣味,显得枯燥乏味,但是随着故事的进程,把故事讲的有头有尾,里面的真菌感觉比丧尸病毒还厉害,能在高温环境存活,可以融合人类肢体器官,合成物力大无穷,不怕枪,感染快,蔓延速度惊人,emmm忽然想到一个可能,被融合的人类都没有死,都还活着,他们还具有思维能力,因为是在地下,基地又被封禁,恐怕这些人会在黑暗里漫无目的的活很久,而且深孔最底层,整个洞窟都覆盖了真菌,要是里面有远古生物,不知道那些东西还活着吗。
一旦被感染,除非用炸弹把自己炸的粉身碎骨,不然一旦被彻底占据身体,就永远不会死了抹脖子也死不了,真菌强化了体质,击碎心脏,拿枪给大脑开个洞,都死不了,只有用炸弹炸,把脑袋完全炸没了,才能防止之后与其他人类的肢体器官融合陷入永远的痛苦。
寄生真菌,肢体融合,这么好得故事,愣是拍的我一愣一愣的开头就已经让我很无语了,女主和一群士兵乘坐军用直升机刚刚降落,一个像是刚从浣熊市保护伞地下研究机构里跑出来的被感染的研究员就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过来了,士兵高度警戒,拿着枪对着窗户外的研究员,女主在看到研究员手里还拿着手榴弹的情况下,就这么脸趴在窗户上看,拜托,就算没有这个手榴弹,身边士兵的枪口也离自己不过一尺,就不怕子弹打破玻璃划伤自己吗?
期间士兵们各种莫名奇妙的领盒饭也很奇怪,在大家准备撤离时,有两位士兵冲上去了,也没给镜头,也没有描述,就没了,那个时候怪物还离得很远,完全可以和大家一起坐电梯下去,还有全程好奇女主家乡的小队长是怎么到达最后的上行电梯的?
最最最接受不了的,200度的高温下,人真的能坚持那么长时间吗,我只知道开水是100度,只要碰到外表皮就会被烫伤,小时候暖壶里的水很烫,也不是开水,只是倒在了我鞋子上,几秒钟的时间,我的两只脚外边一层肉就全都烫死了,揭下来一层死肉,更何况200度的高温,女主愣是坚持了那么久。。。。。。
从第一个被发现的受害者,和最后小队长变异后的场景来看,技术还是OK的,做的也很逼真,但是全程没有给大BOSS一个正脸,有着《合子异种》一样的架构,但是却还不如人家一个短片唯二觉得不错的,一个就是小队长和女主的家乡问答游戏,一个就是女主最后拿着手榴弹和一开始的研究员一样的处境,也说明了,女主可能不是第一批到这里的人,也不是最后一批,这两点的设计还是不错的,其他的真是一言难尽PS:看的过程中,女主一直让我联想到2016年的法国片《生吃》的女主,感觉两个人长得很像【手动狗头】不喜勿喷喷就是你对
地球望远镜计划是指一个太空计划。
在1960年到1962年间,太空竞赛期间经济利益与国家自信心结合,促使前苏联科学家计划钻出一个“俄罗斯超深钻探(Russian Mohole)”。
五十年代初期,当时苏联和美国这两大敌对阵营,受冷战思维支配,将大量财力物力投入到无休无止的战备竞争当中,军事科研也以近乎畸形的速度突飞猛进,双方竭尽所能开发各种战略资源 。
当时的苏联有一项代号“地球望远镜”的秘密计划。
苏联国土的南部和东部幅员辽阔,环绕着山岳地带,天然洞窟和矿井极多。
为了比美国更早掌握地底蕴藏的丰富资源,以及人类从未接触过的未知世界,苏联人在一块天然盆地内的干谷中,动用重型钻探机械设备,秘密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挖掘。
这样做是为了赶在美国钻探项目之前到达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界面即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Mohole一词即由莫霍洛维奇(Mohorovicic,最早发现地壳与地幔之间界面并命名的克罗地亚科学家)和hole(洞,钻洞,钻探)一词共同组成,意为莫霍钻探,超深钻探。
这个最初目标确定后,前苏联便在人迹罕至的帕钦加地区钻出有史以来最深的洞,洞深超过7英里(约11.21公里)。
这一工程耗时将近二十年,他们挖出的洞穴,垂直深度达到一万三千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已知洞窟。
因为涉及高度军事机密,所以“地球望远镜”计划始终都在绝对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内幕。
人类设计出了天文望远镜,可以用肉眼来窥探宇宙星空的秘密,但是人的眼睛却不能穿透地面,所以才将穿透地层的深渊,称为“地球望远镜”,可以借助它来直接观测地底物质。
根据地下深度不同,物质组成也完全不同,并不是一砖到底的全是泥土岩石。
概括而言,大致有三层区域,最外部称为地壳,深处是地幔的中间层,地幔里边裹着地核。
科拉超深井(俄语:Кольская сверхглубокая скважина)是前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开始的一项科学钻探,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SG-3在1989年达到12,263米,以垂深计算,这个钻孔仍是到达地球最深处的人造物。
然而,其井深记录在2008年和2011年被在卡塔尔的阿肖辛油井(12,289米)和俄罗斯在库页岛的Odoptu OP-11油井(12,345米)打破,排名世界第三。
科拉超深井SG-3是世界上最深的参数井。
由科学研发中心“NEDRA”钻成。
位于摩尔曼斯克州,扎波利亚尔内市以西10公里。
井开于波罗的海地盾东北部,前寒武纪携矿接合处。
井深12262米,上部直径92cm,下部直径21.5cm。
SG-3井不带勘探目的,纯粹用于在莫霍面接近地表处的科研。
前苏联当时出于与美国竞赛和科研的目的挖掘了这口井,是冷战期间最奇怪的一种竞赛。
科学家在1970年开始勘探,试图打败美国,先探测到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 (理论上是坚固的地壳和充满岩浆的地幔之间的界限)。
勘探工作于1970年5月24日开始。
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中只有极少数的科学家得以到现场参加此项研究工作。
所有参加此项钻探工作的人员均分得了一套莫斯科的公寓房,工作期间的月工资水平达到大学教授一年的年薪。
钻井现场成立了十六个实验室对岩心进行研究。
整个研究计划是在前苏联地质部长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科拉超深井的钻探工作终止于1994年。
到1983年,该井的钻探深度已经达到了12000米,为此,决定停止进一步钻进。
最后的262米是在1983-1993年间进行的,花了整整十年。
停止钻进的官方理由是经费不足。
此后,研究仍持续了数年,直到2006年资金耗尽。
2008年,该地址被废弃,科拉超深钻洞口被生锈的金属帽盖严。
从理论上说,钻超深洞的过程非常简单,就是将这样的一台旋转钻机安装在一条钻杆的底部就可以了。
当它钻到此洞底时,威力强大的发动机将会钻破洞底,这样此洞就会不断加深。
液体不断从此洞中旋转着进进出出,以冷却钻头并维持此钻洞的稳定性。
当钻头磨坏后,工人就会另换一个。
虽然钻洞的基本原理众所周知,但是钻一个超深洞却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
在钻到地表下如此深的地方时,期间前苏联就遇到了一系列技术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地壳深处的过热问题。
负责科拉超深钻洞的工程师利用有限的资源想出了有效的制冷方法,从而能够让几十个特制钻头在超过600华氏度(合316摄氏度)的高温下正常工作。
科拉超深钻井是继苏联空间站、深海勘探船之后的第三大科研成果,一直是俄罗斯科学家的骄傲。
当钻探深度达到9500米时,钻头钻进了一个含有黄金和钻石的地层。
取出的岩芯经分析表明,金含量居然高达80克/吨。
要知道金含量达到4克/吨的金矿层就具有商业开采价值,地球表层中很少能找到金含量超过10克/吨的矿层,相比之下这里几乎是金子的宝藏。
创意给5星。
俄毛难得有这样创意。
剧情给3星。
完全的平铺直叙,剧情逻辑漏洞不少,前后关联性差。
演技特效给1星。
女主全程一个表情,男性演员更是毫无存在感。
变形怪兽更是没几个镜头,看到结尾都不知道变形怪兽的整体模样。
综合评分3星。
本该是影片最精髓但始终无法让人猜到全貌的怪物,是被真菌感染的多个人类机体的变形组合体,通过隐约的轮廓判断,很可能是参考了电影《怪形前传》,游戏《死亡空间》和《生化危机》里的怪物的综合体。
《怪形前传》里的是这样的
《死亡空间》里的
《生化危机》里的感觉最接近
反正影片里就是黑乎乎一团
就不能让观众看清楚一点吗?
烂片而且很长,不想说啥了,8倍速都看不下去,一星给影片前半小时,不然就没星了,防护级别都没做核酸的高,灭火器还能消毒。
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不要浪费时间看
但是内容乏善可陈 一个井跑不了 出来就死共产主义苏联 真是了不起啊😱共产主义苏联 真是了不起啊😱共产主义苏联 真是了不起啊😱共产主义苏联 真是了不起啊😱共产主义苏联 真是了不起啊😱共产主义苏联 真是了不起啊😱共产主义苏联 真是了不起啊😱共产主义苏联 真是了不起啊😱共产主义苏联 真是了不起啊😱
《科拉深孔》是具有现实背景的科幻恐怖片,将时间点设定在了前苏联时期,由俄罗斯拍摄,给这个电影增添了“揭开神秘”又“根红苗正”的色彩。
但这篇影评并不是要夸赞他拍的有多好,我能送给他的就是我标题里的这句话“一流的设定 一颗星的电影”我认为,一部科幻恐怖电影,吸引人的可以是紧紧相扣的剧情,可以是刻画细腻的人物,也可以天马行空的设定。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设定远远比剧情和人物出彩。
将时间定位在了前苏联,那个神秘又备受关注的时代,女主角是有文化的微生物专家,接收到神秘任务,开展了对科拉深孔的研究,在这之中穿插了基地科学家、基地的工作人员、士兵、军官不同的人物,开展了对一种未知物质的研究。
其实乍一看设定也有些俗套,不过又是一个“怪物”电影,但总是不能一票否决,因为这是它唯一的亮点,也是吸引我看电影的原因。
故事设定在一个现实背景之下,并且所在的是一个封闭的研究基地,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些政治因素,而且片中出现的人物设定也很丰满,每个人都带有不同的性格,不是单薄的,最重要的恐怖因素,在电影中的体现也让人毛骨悚然,不管是寄生在人体上还是原生形态都处理得很好,说到这里想起来,特效确实做的还不错!
所以,在这个片子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很完美的。
但是,这个电影的最后半个小时,真是一段煎熬!
并且看完了之后不会让人有一种如释重负或是心脏依旧猛烈跳动的感觉,只觉得烦!!!!
原因也很简单,整个电影的剧情到最后有点像堆积素材,非要把一个恐怖科幻电影的因素全部集齐,恨不得把每件事情,都给拍出来展现给观众,就跟水时长一样的莫名其妙。
电影的设定中,女主角是出现过事故的,老实说,这个设定拍出来,并且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我完全不知道是为什么,为了展示其中的联系吗?
情况完全不同吧,那个时候是女主一意孤行想要进行未批准的人体实验,而本次接受到的任务是取样。
而且,恕我直言,如果是想要用这一段剧情展示女主的成长,战胜了心里的障碍,那么在前期和中期出现了这段剧情,是否应该在后期再点出来一下,在最高潮的地方,穿插女主角的回忆,让这个剧情完全down了下来,最后这个很能展现人物的设定甚至还不如只用一句话交代,何必还要特意拍几场戏说明前因后果?
女主角的人设还不如光头军官,为了活命动手的工程师,为了科研结果不顾一切的疯子科学家鲜活。
而且女主的演技也真是个大问题。。
全程我感觉最能展示她人物弧光的时刻就是最后的电梯一吻。
至于剧情实在是不想多说,最后那段电梯戏拖沓的就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真想即保留冲突和最后在雪地里自杀的戏份,不如把那个该死的密码提前输错几次,不然真是让人看的抓狂。
本以为国产片够烂了,俄国刷新了我的认知,一星给奶子.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这回俄罗斯人把脑洞开在地洞上了,说白了还是吃前苏联老本,电影主要情节表达了在前苏联时期,科拉超深井实验室进行科学考察时出现不明事件,不慎放出了寒武纪冰层隔绝的远古霉菌,具有把人类身体融化酶解然后又整合成一个可怕怪物的能力,在当时冷战的时代背景下,苏联政府派出军人和研究人员千方百计想要取回样本,用于在冷战中取得优势 ,但霉菌一旦释放到地面会导致人类世界整个物种毁灭,于是研究员最终人性爆发,历经艰险把深井出口炸毁,拯救人类世界的故事。
现实中的科拉超深井是前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开始的一项科学钻探,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达到12,263米,以垂深计算,这个钻孔是到达地球最深处的人造物。
片中扮演安妮亚的演员曾在电影“巴尔干边界”中出演过女主,容貌长得很有特点,不太像俄罗斯人,电影挺好,悬疑感觉营造到位,情节规划到位、光线和色调渲染到位,人性反复也到位。
由于科拉超深井底部实验室出现不明事件,于是当局封闭深井连夜派出由军人带队的考察人员去查明原因并取回样本,赶到的科考人员检查了实验室外部人员身体情况,没有发现异常,但深井封闭的现状还是造成了实验室人员的人心惶惶。
在乘坐电梯下降到深井中部人员休息地时,出于不想让考察人员沾染霉菌的目的,基地主任突然拔走电梯启动钥匙逃入更深处,但是晚了,已经有被感染人员从最深处实验室回到了中部休息地,被感染的身体呈现出触目惊心的惨状,最终以奇怪的状态死亡,死亡时女主安妮亚被关在了隔离房间差点也被污染。
于是军方派出小组士兵继续向下查明原因,但前方浓雾后发出一片惨叫,就没有了声息。
工程师修好了电梯带着军方和安妮亚继续来到最底层实验室,这里已经没有人了,死去的人员身体全部融合到一起变成了一个可怕的生物,期间经过一系列惊险的追逐和逃避,安妮亚不顾灼伤从高达二百度的通道中取回电梯钥匙,此时下井人员相继被怪物融合,最后只剩下基地副主任和安妮亚逃到了中部休息地。
此时安妮亚已经确信不能回到地面,否则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基地副主任突然变卦,欲逃生回到地面并独占科研成果,一番搏斗结果被赶到的怪物融合,最终安妮亚逃到电梯里想要炸毁电梯通道,但由于此时安妮亚已被污染,身体衰竭无力启动电梯自爆的三次程序。
最惊目的是电梯里她竟然亲吻了已经融化成一堆霉菌只剩下一张嘴的少尉,虽然电影一开始这名少尉就在撩她,这也太。。。
就这样安妮亚被电梯带到地面,被拖出电梯时挣扎着启动了电梯自爆的最后一步,电梯自爆后通道也被炸毁,堵住了霉菌溢出的危险,然后利用被搀扶的机会抢到了士兵身上的一个手雷欲炸死自己消灭霉菌病毒,但被背后的一名士兵用枪托击打后脑,眼前一黑,电影结束,又一个开放性结尾。
太垃圾了。
抱着希望看的一部电影。
令我惊讶的是,特别上豆瓣来看看,居然特么有人夸奖这种片子!!!!
导演全程沉浸在自我感动中,死了命的让女主角表演,抻时长。
通篇狗屁不通,莫名其妙的角色强制共情,莫名其妙的价值观。
人物混乱,情节混乱,时空表现力也十分混乱,导演磨磨唧唧,自我沉醉,自我感觉良好,真是受不了。
堪称最烂的病菌类科幻片,没有之一,就是最烂。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BJIFF 240425 党史馆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3.5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北影节 保利天安门风光不算优美,女主不算惊艳,节奏不算紧张很舒缓的一部行走电影,表意引而不发,再拍出两个小时也很容易。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