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了电影 才去了解那一段尘封的历史 细细回味才会发现电影中所展现的那一个个场景是多么写实 真诚地强烈推荐大家看这一部电影 有些感情需要细细品味才可意会比利导演每一次的电影都会与人惊喜 亦有震撼 二战这段尘封的历史在他的娓娓阐述下 我觉得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所要表达的情感 很感谢比利导演为我们带来一部这么好的电影!!!
(终归是看片前的猜测推介稿,善意为多,但口碑看来确实不行。
至今未看片,先按豆瓣评分评上三星,以后看片了再改。
)烽火有时惊暂定《烽火芳菲》片名凄婉,实则暗藏了一段极其骇人的历史。
彼时仍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为了鼓舞美国民众士气,罗斯福总统派遣由64名飞行员组成的杜立特飞行队(即“飞虎队”前身)以牙还牙地轰炸东京,结果因为燃油不足,他们迫降浙江省天目山。
当地老百姓救出其中56名,帮助他们重返故土。
但这起充满人道主义的救助事件却引起日本不满,遂以空袭、地面围剿屠杀及细菌战等惨绝人寰的手段前来报复,最终,25万名中国百姓丧生。
这一段极其酷烈的磨难,比起南京大屠杀,有过之而无不及。
《烽火芳菲》相中了这段国人未必熟悉的悲壮历史作为故事背景,预先为电影打下了残酷的基调。
最明显的一个定性,就是《烽火芳菲》可谓一部战争片。
于是可以预料,无论是多么稀松平常的故事,都会被提升到国仇家恨的高度,甚至拖曳到和平与正义的层面。
中美日三方,因战争而产生生死攸关的联系,任何挑衅与复仇,救援与杀戮,都不会仅仅停留于个体的范畴。
因此,善恶果报的失衡,能够在《烽火芳菲》中成为更让人唏嘘叹谓的底本,但即便在并不如烟的往事过后再度回望,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反战的寄望,总该能在这类电影中得到不同寻常的发挥。
观望这段历史时,导演比利·奥古斯特被战争的冷酷无情与中国百姓的人性、大爱深深打动。
他透露,第一次看到《烽火芳菲》的剧本,就觉得这是一部中国版的《拯救大兵瑞恩》。
诚然,同样是在烽火连城时,主角不计代价地开展了救援行动。
但若说《拯救大兵瑞恩》成全了国家意志的宏伟与悲悯,那么《烽火芳菲》谈的,更多是民间的自发的救助,只是最终被国与国的仇恨用作一个闸口,倾泻丧失人道的罪行。
视角的偏移,又注定了《烽火芳菲》“不是”一部战争片。
比利·奥古斯特也做出过界定,“我想拍的其实并不是一部战争片,重点主要放在这两个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之间的感情”。
诚然,这一段悱恻的情缘,正是加入了战争的元素,变得扑朔迷离,身不由己,也变得更为死生契阔,更为荡气回肠。
芳菲触目已萧然《烽火芳菲》的英文译名,正是“中国寡妇”。
在这战火纷飞的时代,导演把镜头对焦在这一个不同寻常却又极具代表性的女子身上。
刘亦菲便出演这位名叫英子的遗孀。
她生活在浙江的小镇,通过纺丝营生,照顾女儿妞妞以及公婆。
她丈夫生前是国民党的军官,后来在南京战死,这一段经历,让这个身处乡下的“平凡”女子,有着与周遭不甚相似,甚至格格不入的生活习惯以及思想意识。
正因如此,她之后能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美国上尉杰克,并在面对日军残暴的搜寻报复时与他并肩作战,互生情愫,也就有了合情合理的伏笔以及更具感染力的冲击。
这一角色,原本花落余男。
挑选一个出演过多位乡间女子,并且屡屡展现出坚毅神采的国际知名演员,无疑是个明智的保险选择。
但后来,比利·奥古斯特表示,“在选角色之前我看了很多影片,其中刘亦菲的一些片断非常打动我,让我觉得她一定能够胜任这个角色。
”哪怕制作人曾去明言“偶像派”“演不了厚重的人物”,导演还是坚持下了这一步“险棋”。
导演也许倾向于用纯美与酷烈的反差来提升《烽火芳菲》的意境,而演惯缥缈仙女与娇羞女子的刘亦菲,其实也需要这样一个机会,去展现跳出窠臼的决心,以及彰显可能到达的表演高度。
她也说了,“对我来讲,这是一个很完整的女人的故事,它给我去表达和深层挖掘自己的机会”,而且,“它的框架不华丽,每个人在里边都很真实,这是剧本中最触动我的地方”。
在电影中,确实能看到她的努力。
在形象的塑造上,刘亦菲就以粗衣布鞋的素颜示人,参与的都是蓬头垢面的家庭劳作。
拍摄时常遇雨天,环境本就恶劣,而片中还有大量山林追杀的戏份,需要一天下来都在800米海拔的山间泥水里冒雨奔跑,刘亦菲也都坚持不用替身,而这些,都让这位屡被指摘演技的“女星”,与“演员”之间拉近了好些距离。
英子这一经受过诸多萧条惨淡的人物,需要在战乱年代,体现那种勇毅、刚强、隐忍与善良的气质。
刘亦菲坦白表示,“饰演这个角色是一种挑战,但一想到25万这个血淋淋的数字,便感觉身上背负了一种责任,也给了自己力量”,而她也觉得,演员需要做的,就是赋予任何一个角色以深度的灵魂。
最终,比利·奥古斯特则惊喜地看到她成功完成了形象的塑造,表示“她给这个角色所带来的深度以及多样性,让我印象深刻”。
诚然,英子能在突然遭遇人生剧变之际,把平日与人为善的做派,转换成一种更具坚强与智慧的大爱,这样的磨砺与成长,使得这位大女主有了相当可歌可泣的神采。
就像是刘亦菲所说的,英子与杰克并不靠语言与常态的铺垫,而会有许多“突发状况”的情绪,但“突然性可能会比设计的东西更有力量”。
而电影片名从之前的“营救飞虎队”改成“烽火芳菲”,也就有了更深刻、更有味道的意蕴。
烽火万里芳菲意说到底,《烽火芳菲》希望能在残暴的战争以及浪漫的感情中,折射出人性至真、至善、至纯的一面。
这部电影跨越了地域与民族,见证了语言不通、经历不同的人如何贴近,它又跨越了时间与空间,让所有观众能有机会理解、接纳或是感怀一段旷世的感情。
在背后起推动作用的,正是人性。
而让比利·奥古斯特愿意放弃乔治·卢卡斯的邀请以及千万片约,远赴中国接手这样一个项目,同样是人性在内里驱动。
他自己就说过,“我认为爱是不分国界的,我有信心让观众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通过《烽火芳菲》“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美好”。
熟悉比利·奥古斯特作品的观众应该知道,这位摘下戛纳金棕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顶级国际大奖的丹麦名导,极其擅长在作品中深刻挖掘发光的人性。
《儿童之城》、《征服者佩尔》、《善意的背叛》等连串作品,都是明证。
《烽火芳菲》是又一个让比利·奥古斯特觉得必须要执行的项目。
他觉得英雄不一定都出自战场,并“希望能够把这部电影做成一部完美的影片”,于是年近七旬的他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编剧多次往返历史发生地,并在农村体验生活。
他着重探索当年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研究江浙本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琢磨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此外,还进行了大量阅读,看了很多中国电影,并跟中国香港的编剧张婉婷接触,“尽一切可能去了解这位女主角的处境”。
终于,耗费六年心血,集结七国团队,打造出这部电影。
电影在阵容上、排场上的商业考虑必不可少,但对于善与真的内核,主创团队也有自己的追求。
就像是刘亦菲之前所说的,“看这个电影没有野心,不会为了感动观众去煽情或者故意拍得非常的文艺”,而又因为“没有过于煽情,它更像个纪录片”,但当中的“真”以及“简单”,正是“这个电影最有灵魂的地方”。
(原载于《看电影》)
亦菲对待这部电影,不仅仅是认真,她自身做了许多突破,只是开始半小时,我不太清楚导演意图,这是导演叙事的一种方法,这期间,亦菲作为一个在日军占领区的弱女子,的确是非常紧张,又不能表露出来她紧张的原因,所以亦菲镇定自若的确是非常好的表现那感觉不到气氛升级,主要在导演的方法,既然找美国兵,应该是日军挨家挨户搜查,对周围残暴,比如殴打亦菲扮演的寡妇,还有寡妇的父母。
还有周围人看到日军的恐慌。
衬托亦菲的镇定,更加鲜明。
只是杀一个村长,只是村长镇定自若的回答,无法烘托,而且村长抢戏了,镇定的必须只有亦菲亦菲照顾美国兵的步骤是对的,让美国兵上来活动也是对的。
这里,导演比国内的好,懂的亦菲最性感的脸角度是30-75度这个位置。
所以利用光暗搭配的非常好。
这种紧张体现出的苍白,高压下的麻木,就能表现出来。
而这些通过前三十分钟日军高压才能体现。
后面40分,导演进入状态了,亦菲扮演的寡妇,被日军军官的调戏,到施暴,亦菲做的很像,看出在自身突破上的功夫。
同时,然后就是三人吃饭的场景,这时候才感觉到导演表达的是温馨,亦菲的确适合演温馨家庭剧。
如果这不是一个战争环境,只是一个普通家庭剧,也是非常好的,因为侧面的亦菲,笑起来很美,又有些僵硬,很能体现出被占领下,的艰辛,艰辛到笑都是那么艰难。
这里感受到了温馨。
如果把那种外部日军严密搜查,再升级一下,就会更体现这种短暂温馨的来之不易。
毕竟亦菲扮演的寡妇要面对的是死亡。
再就是撤离时候非常好,只是亦菲扮演的寡妇,的确不应该这么跑。
应该是日军追杀,为了引开日军,故意制造动静,向另一边跑去,然后日军开枪后追了过去。
这时候,导演要么让美国军人冲回去,杀了日军,然后深情的看着她,要么就是妞妞跑过去抱着亦菲,然后被拉走,吻戏其实没必要,这时候,不该接吻,而是两个人靠近,做到一起,然后互相紧紧拥抱,脸贴着脸,感受到对方身上仅存的温暖,从而给对方一丝安慰,而外面应该传来巨大响声,枪声,炮声,突出日军找不到指挥官,恼羞成怒,而且声音越来越近。
而此时,只有双方体温才能给安慰。
这篇帖子不涉及讨论电影本身,只针对一些人的“25万人的牺牲换回56名美国飞虎队是不值得的一件事,根本不值一提”这类思想者。
首先,列历史史实(来自百科):浙赣会战:浙赣战役为中日战争中期的大型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浙江和江西。
1942年5月中旬,日军为摧毁中国在浙江前进机场,打击国军第三战区主力而发动的一场战争。
主要由金华、兰溪地区战斗、衢州地区战斗、上饶、广丰地区战斗、浙赣路西段战斗、临川地区战斗、丽水、温州、松阳战斗、日军撤退时的追击战斗等组成。
日军大本营决定摧毁浙赣两省中国军队机场,打通浙赣铁路,最后基本实现预定目标,曾经占领衢州机场,但遭到严重损失,第15师团师团长毙命,日军战史记载伤亡1.7万人[1]。
此会战后,日军基本达到了“没收与破坏铁路设施和器材以及其他培养战力的各种军事、政治、经济设施和资材”、抢掠物资,并掳劫青壮年等“以战养战”的目的。
名称:浙赣会战地点:浙赣铁路(杭州-株洲)杭州至南昌段沿线时间:1942年5月 - 9月参战方:国民政府,日本帝国结果:中国战略胜利,日本战术胜利参战方兵力:中国 共约300,000人伤亡情况:中国 伤亡70,000余人日本 伤亡:36,000人主要指挥官:顾祝同,畑俊六战争背景:战略企图:“穿梭式轰炸”1942年4月18日,由杜立特率领的美国特别飞行中队16架B25中型轰炸机从由第16特混舰队护航的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了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地后,飞至中国浙江的衢州等地机场降落。
这次突然轰炸引起日本朝野和本土陆、海军的极大震惊,对该国的空防能力产生怀疑:16架轰炸机在无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居然能在大白天在日本的主要城市上空飞来飞去而1架都不被击落,开始感到本土已不安全。
日本大本营为防止中、美空军利用中国浙江一带的机场对日本本土实施“穿梭式轰炸”,当日即决定摧毁中国浙赣线上的空军基地和前进机场。
战争结果:浙赣会战,是1942年夏季,日军为摧毁中国在浙江前进机场,打击国军第三战区主力而发动的一场战争。
主要由金华、兰溪地区战斗、衢州地区战斗、上饶、广丰地区战斗、浙赣路西段战斗、临川地区战斗、丽水、温州、松阳战斗、日军撤退时的追击战斗等组成。
此会战后,日军基本达到了“没收与破坏铁路设施和器材以及其他培养战力的各种军事、政治、经济设施和资材”、抢掠物资,并掳劫青壮年等“以战养战”的目的。
失败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国民政府的决策者们认为依赖美国,胜利在望,曾一度表现积极,以攻势作战获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但在此次会战之前,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连连胜利而盟军则节节败退,特别是美、英的世界战略是“先欧后亚”,对国民政府的有效援助极为微少,因而蒋介石等人保存实力、坐观事态发展的消极抗战思想上升到主导地位。
所以有人说这场战役“没什么营养”,主要就是因为中国参战方是国军,不是共产党,而且这场战役总得来说是国军战败,“更不值得一提。
”高中历史书上对国军正面战场描写的唯一很详细的就是那场台儿庄战役,原因在于规模足够大,拼的就是战斗力与策略方阵,国军获得了胜利。
那要我说,有什么值不值得提的?
说这些话的人显然不怎么爱看历史书,对历史不感兴趣,嗯?
还是说是共产党的死忠粉?
国军已经被打败跑到湾湾那里了有啥好提的?
更何况还是场失败的战役……针对电影里最后一句话,在成功营救56名飞虎队以后,有大约25多万人为此受到日军迫害,其实这句话有点片面,怎么说呢,做过文科生的应该都知道,对于促成一次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哈,永远不会只有一个,起码有一个直接原因,可以说是导火索,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这个事件发生的根源,电影最后一句话其实是说了救美国飞虎队而促成25万人被迫害的直接原因,一个导火索,而且这个直接原因还是有连带关系的,连带关系就是美国一方,杜立特下命令美国空军中队乘架以大黄蜂号为首的战斗机对日本几个城市进行轰炸,完了需要有就近机场降落,北上的苏联这时候对亚洲战场还是在中立的态度的,基本上是还没打算提供什么援助的,主打欧洲战场,所以美国来亚洲战场参战只能依靠国军援助,可惜日军看破了这层连带关系,垄断浙江一带的铁路包括前进机场,他就怕美国空袭过来后有安定所,而巧了中国老百姓把落难的美国空军救了,对日军来说简直就是火上浇油,导火索啊!
不治你还能行?
还有一个小点哈,我觉得我有必要说下,有人说女主不够村?
不够土?
你怕是对江浙一带的小镇村妇有啥误会吧?
真当这是陕北湖南呢?
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农村妇女啊?
这可是国军的领地啊!
英子的丈夫可是国军高级军官,可不是共产党的遗孀,更不是八路军游击队的遗孀啊,搞清楚,她可是有高级香水的女人,如果没有杰克的突然到来,我想她早就跟妞妞去城市居住了。
据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二战时期,珍珠港事件后,美国轰炸了日本东京的工厂,医院以及学校,飞机燃油耗尽后飞往中国(由于国民党军官犯了一个重大错误,误判认为是日军飞机,关闭了机场跑道的灯,导致美国队员无法看见机场跑道只能跳伞坠机,一个忧伤的故事在中国一个小村庄就此拉开序幕的抗战电影。
看得出来语言不太本土化,英译中痕迹过于明显(我是去看刘亦菲的哈哈哈)虽然豆瓣评分较低,还是推荐看吧!
电影整体给人的感觉很不错,氛围感非常好,那种宁静的村庄因为美国人、日本人闯入带来灾难的感觉实在太到位了,看完后还有淡淡的悲伤,余韵悠长,是一部适合独自观看体会的佳片。
不过这部电影在大国崛起、中美摩擦的年代的确不讨喜,翻译版中文台词让人感觉很别扭,但是中美合作反法西斯的历史是不容抹杀的 ,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纪录这段历史很有必要,难怪影片获得了浙江省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补:本来因为翻译腔台词打四星,但是这部电影后劲太大了,隔了好几天还时常冒出来,现在看来还得加上去)刘亦菲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是突破性的,和大导演合作的她奉献了出色的演技,没有歇斯底里让颜值崩溃的表情,不再刻意做大表情摆脱仙女形象,专注塑造人物,把英子这个角色完全演活了。
在这部电影中,刘亦菲完全演出了红粉佳人卷入乱世的感觉,简简单单的服饰,精致的容颜,出场就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红粉佳人的感觉,氛围感一下就有了。
再加上她寡妇身份带来的哀伤和愁绪,以及为了女儿坚持做工的坚韧,整个人宁静而有力量,偶尔的梨涡浅笑镜头非常迷人,又有挥之不去的愁绪,氛围感实在太棒了!
刘亦菲英子出场
刘亦菲英子纺丝,被到来的日本军官惊动
刘亦菲英子牺牲这部电影是2015年11月1日开拍的,那时的刘亦菲处于颜值巅峰时期,无论正面还是侧面,都很迷人。
电影构图也非常赞,每一帧截图时都很舒服,不愧是大导演的片子。
刘亦菲梨涡浅笑(图没截好,电影动起来更好看)
刘亦菲英子侧颜最后,借用一段IMDB上看到的评价:This is not a film with lots of action, but instead one of quiet heroism that touches the heart. I believe it is based on true historical events, which makes it even more compelling. The actors, particularly the one who plays Ying, a simple woman with enormous courage, do a very good job. Thumbs up for this one.机翻:这不是一部有很多动作的电影,而是一部触动人心的安静的英雄主义电影。
我相信它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使得它更加引人注目。
演员们,尤其是扮演英子的演员,一个有着巨大勇气的简单女人,做得非常好。
赞成这个。
我觉得哈,这部片子大家是过于严苛了,家国大义在这里,儿女情长也在这里,不知道算不算偏离事实,但是艺术总有一个角度,恰好不是你喜欢的罢了。
我觉得里面的刘亦菲主要在扮相上有问题,一个落魄的寡妇,她不像,眼神不一样,她给不了我一般看见的妇女的眼神,她的面相太过寡淡,而没有一种熟女的感觉。
看见她的脸,我就想捧着她,不要落地。
当然,她也是有感情的,只是气质问题,散发出来的,是对众生的怜悯的感觉。
原本对这样战争题材的电影不好评说,电影表现手法太专业也无法评论,但那种观影后的回味总让人想写点什么。
但我喜欢这部电影,喜欢那种克制的表达。
“克制”,就是那种感觉,剧情是简单平淡的,感情看起来也是平淡的,不需要带入感,眼泪也是在克制很久很久之后才流下的。
我说很久没有这样的观影体验了,记得上一次应该是《海边的曼侧斯特》,全片没有特别激烈的点,但却足够让人感伤,那种淡淡的忧伤,挥之不去。
有时候,感同身受泪如雨下的剧情,反而让人过后就忘了,仿佛发泄完的情绪,烟消云散。
而往往是那种克制隐忍的表达,让人舍不得忘却,就是不用感同身受,但又会淡淡的悲伤,仿佛触及内心某个柔软的点,说不清,道不明。
(ps.有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这种感受)烽火芳菲是这样的一部电影,我似乎很难在国产电影里有这种体验,要么感同身受放任情感,要么无法感同身受想要吐槽,而这种作为旁观者,又于无知觉间注入一些情愫的观影体验很少(不排除看的电影本来就少的原因)。
电影表达出来的都是克制,剧情克制,演员克制,情感克制,但是一切行动又那么干净利落,就是战争的那种真实......台词很少,那是一种克制;女主英子作为一个寡妇带着女儿独自生活,卖丝换钱,跟村长说话,去见公公婆婆等,女儿说起想爸爸了她说“我也是”都表现的很克制;村长对英子的感情也是一种克制,等等;如果没有后来的故事,这一切的克制都是真实的村庄生活。
与此相反的,Jack执行任务时,出状况时,都表现的很干脆果断;到日本人进入村庄寻找美国兵,询问无果打死村长,那一枪多么干净利落;甚至最后英子死的时候,只有一个眼神,一句话没说甚至声音都没发出......如果不是Jack喊了“英”,如果不是妞妞哭喊妈妈,或许英子的死去还会让人克制住眼泪。
因为是战争背景,讲的是那个历史场景下,那些值得铭记的无名英雄。
英子和Jack的感情,如果作为一部爱情片看,不免让人觉得产生得奇怪甚至牵强,但着眼于整部影片,这样的情感却是非常精妙的一笔。
其实导演有埋下很多细节,两人的互动眼神交流是情感变化的直接线索,而有关英子的一切背景和细节交代,如丈夫是军官,她使用香水,她存钱准备去城市生活等等,都让她的情感显得合理(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英子姓什么)。
Jack首先是一个美国兵,那个时候和国军是同盟,作为普通村民那个时候都知道要保护他们;英子本是个善良的妇人,她丈夫是军官,她知道城市大概是什么样子,她有向往的生活。
因为身份的特殊,英子在外面跟别人都客气而疏远,但她把杰克接回家的时候毫不犹豫架起了他的手;Jack擅自离开地洞还爬上屋顶帮英子修瓦,原本就冒着极大危险藏着美国兵的英子生气的叫他下地洞去,但最终还是善解人意的让他在有人来的时候再下去;Jack教妞妞唱歌,两人互相教数数,这样的画面,透露着温馨。
于是,不用刻意的去强调和渲染,就是很平淡的情感(ps.其实还是不太理解为什么那个吻要那么深情,但是少了又觉得这样最好)。
其实,英子和Jack的情感,一直都淡淡的,直到很多年后,Jack给妞妞写信,说 “我无时无刻不怀念着你的母亲,我想我真的爱上了她……” ,这时候,才明白很多年前克制的情感,其实是一种让人动容的深情,因为这个时候,观众会在年老的Jack身上感同身受开始回忆。。。
这部片播的时候,我没去看,然后默默等着线上观看,可惜国内一直没上,前几天在微博无意间刷到刘亦菲粉丝的网盘分享,就决定先看看。
下午四点多开始看的,结束六点左右,一直很投入,部分地方还倒退回味好几次,比如英子和美国大兵的几次对视。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子叙事十分平淡,但是一路看下来竟然也觉得一点都不难熬,相反,相当好看,剧情平稳推进,却并不寡淡,心一直被牵着。
死人死的十分干脆,干脆得让人emmm……比如英子死的时候,我以为她多少要说个一个字半个字的……结果跨擦一下就死了……emmmm 在这点上,我觉得不能不佩服大师,金棕榈得主就是金棕榈得主。
感情线推进隐而不发,非常深沉,其实我觉得最后那晚那个吻没有必要haha……还有很多想说的,但我妈叫我去吃饭了。
另外,虽然我妈喊我吃饭但我还是要夸完刘亦菲!
实话,我很喜欢刘亦菲,她的电影除了四大名铺系列,我基本都看了,但是没有哪部片子让我代入感这么深的……看她哭我想哭看她和大兵对视老子三次爬起来离开屏幕去撸猫(冷静冷静……太脸红……)这种含蓄深沉的演技真让人欢喜。
好了我妈开始骂人了我要走了。。。。。
我要给满分,两分送给让我哭又让我脸红天仙村姑!
如果微光可以照进生命,没有沼泽里的人会想要放弃。
刚开始准备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脑海中印象,就是一个简单的中国军民救美国飞行员的故事,裹挟着杀害与悲惨,裹挟着尘封的历史滚滚而来。
真的看了才发现,历史从不曾滚滚而来,它过去就在,将来也在。
它存在。
英是个淳朴的农村寡妇,靠纺织来获取生活来源,要养公婆,要供女儿上学,是当时山村里很常见的人设,失去丈夫,也是因为当时很常见的战争。
她隐忍,坚强,且在挣扎着与现实斗争。
最开始她的希望都在那个储钱罐里,就好像有一天,如果她能离开,即便那时候哪儿都不安宁,她也觉得远方是归处。
那个年代的山村中人,淳朴且愚昧。
历史注定了后人无法苛责她们,但是对于英这样“愚昧”的受害者,有时候,家乡不是根,远方才是重新开始。
所以在杰克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她的想法,单纯而满怀希望。
然后村长死了。
她的婆婆前一天哭诉着自己把村长当第二个儿子看待,后一天又责难英在他的葬礼上哭得太难过。
村落没有改变,没有人因为一个人的死而发生怎样的变化,留下来的只是“诶,你有没有听说。
”她发现死亡离自己那么近,即便她丈夫死在了南京战场上,成了案头一张相片一柱香,她也没那么近的靠近过枪声和死亡。
其实未来的光芒,如烛光般忽闪,若是雨夜屋顶漏了,可能就直接浇灭了。
对于英来说,战争和死亡的威胁还不够苦,她孤身养活那么多口人,背负着闲言碎语和束缚。
直到杰克出现,那个人不知道在讲什么,但是冒着危险,修好了她漏雨的屋顶。
那是她用储钱罐已经无法填补的屋顶,是她对自己如果不改变就是已知的将来的抗拒和对未知生命的无尽渴望。
她恪守着妇道,又想逃离这所谓的妇道。
她透过门缝看杰克洗澡的那一幕就像是望着烛火的飞蛾,而在阴影中和杰克对视的那一幕,就仿佛观影者在见证飞蛾扑火,而后,灰飞烟灭。
她对未来是有憧憬的,但对自己的灰飞烟灭又有着充分的预判。
她小心翼翼的每一幕都在刻画并担忧着将来。
将来也许漫长,也许短暂,但是她的刻画,果敢而悲壮。
村长说,我们必须救他。
其实不救也可以的,山林里的其他飞行员就被抓起来了,但是村长说,必须。
就像是一种本能,刻画在英和村长的心里,刻画在还懵懂无知觉得爷爷奶奶是好人的妞妞心里。
当然对妞妞来讲,爷爷奶奶的确没那么坏的,受苦的只是儿媳罢了。
妞妞身上带着英的骨血,又带着点封闭山村被落后环境影响出来的与英碰撞的思想。
最终向往新的开始的英永远留在了那片被野火烧尽的土地上。
而年幼的,朴实的,与英血脉相连又格格不入的妞妞,离开了那片土地,重新生长,成为崭新的人。
对于观影者我来说,这个故事已经不是【救】,而是【赎】。
一场安静的,刻画在过去的赎,翻开它,你也只能扫去些许浮尘。
而有些光辉,在人心底,即便周围满是黑暗,也隐隐透出光来,自我璀璨。
有些纯中文的对话明显是外国人的执笔直译,如果能更符合当代的风土人情会更佳。
在合拍片里算完成质量很不错的了,最起码这个片子都能让人不出戏的看完。台词太硬,为什么不找个好一点的台词翻译打磨一下???除此之外都挺好的。刘亦菲终于让我感受到了她的演技,这波我黑转路人粉了。。毕竟这年头认认真真拍戏揣摩角色的年轻女演员不多了,都是同行衬托的好。希望刘亦菲好好演花木兰
一星半,标准的央六电视电影
剧情有点无聊,但刘亦菲演的不错
作为一部描述战争的片子,故事没有太多剑拔弩张,炮火纷飞。导演不愧是多项,他找了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阐述二战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巨轮下的平民百姓,中国这片土地从来不缺乏战争,但是却极少被人彻底征服,靠的就是像片中这样无名却勇敢的百姓。而刘亦菲也交出了一份非常出色的成绩单,为主创们鼓掌。
前半截有点无聊,然后有部分仍然是西方所认为的中国元素,部分台词仍然比较尴尬,但是后面剧情还是非常的细节也挺吸引人的。有很多小点,抓得很好。而且最重要的是有国外的片子,愿意和中国就拍这种二战中国。美国的很多的电影,像血战钢锯岭,而中国就缺一部在世界上讲故事的这样的片子。当然,刘亦菲披个抹布我也爱看!想想英子最后逃跑的时候穿的是新衣服,就觉得很悲伤。
一般这种题材的电影总是会催泪煽情,比利这个丹麦国宝级导演用一种克制安静的手法展示了一个发生在山村的牺牲和拯救的故事,全片非常安静,我今晚看的这场观众也很安静,可能是太安静了,感觉感动都是默默的,最后英子牺牲的时候我以为会煽情一把,但是没有,每一个牺牲的人都非常安静,但我还是流泪了
大是大非面前,老百姓都会自觉站队。演的一般,但刘亦菲颜值真高!
刘亦菲cut
迟到二十分钟,刘亦菲对视那段颇有演技。可是为什么要死!!!
电影本身一般,比较平淡,没脱离出什么套路,基本都可以想象到。男女主角演技过关,但是觉得剧情尤其台词设计有点尴尬。镜头都很美,也很好的通过音乐去营造氛围。最后三行字,大概意思是当年在浙江省哪里哪里发生过这样的真实事件,这里最让我难过。
匪夷所思的剧情,如果谈得上有剧情的话。刘亦菲还是美
她的美丽常常让人忘记了她的演技
确实能看到导演的用心,很多细节处理的很到位,像女主英扣丝线那段~美国人拍中国战争片,始终感觉诠释的效果不是那么打动我,不过这里要给饰演英村姑的女主演技点个赞,余少群一开始我没认出来不过相对于隋唐英雄系列演技没有那么古板生硬了!继续努力,上映了再去支持下吧
刘亦菲演技很差
没办法,朋友非得看只能陪他尴尬九十多分钟!整体感觉拍摄挺仓促的,但质量还不算差,毕竟算是主旋律,剧作上太不走心了人物一个个刻板生硬,剧情苍白无力,而且全是套路,看前面就能猜后面,美国飞行员跟面瘫刘全程尬对手戏,什么角色一给她全毁了,还没妞妞演得好呢!
啊啊啊英子被枪杀我就鼻子酸酸的了妞妞一叫妈妈就忍不住了,希望世界再无战争!
公映
刘小姐演的一如既往,在我看来没有惊喜
虽然我很喜欢严宽,但是故事平平,女演员从头到尾一个表情,声音有气无力,唉,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这样的题材拍好才是,而且这个名字,em……
平淡的叙事风格,剧情也比较简单,反而就是这样的纯粹质朴,更加打动人心,导演厉害,刘亦菲这一次的突破也很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