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很少看波兰导演的电影,见识尚浅的我只觉应该都是艺术性很强,很难懂的电影。
机缘巧合看了一个年轻摄影师谭羽希的采访,她强烈推荐多罗塔 肯杰扎夫斯卡(名字非常适合装逼)的电影——“从画面构图到灯光、色彩都很棒,那种画面是饱含情感和内容的,这也是我所追求的东西 。
”《死期将至》是一部黑白电影,导演对于光影的把握实力可见一斑,美得让我一直忍不住截屏。
影片还加大了对比度,让光影效果发挥到极致。
频频的特写镜头,也一下拉近了我与主人公的距离。
最出彩的还是镜面反光的运用,就像一段对话,主角与自己的对话;又像一场梦,关于曾经的梦。
如虚如实,如梦如幻。
镜头美
女导演的镜头掺杂着特有的细腻和宁静,就像她的另一部电影《我是》,没有华丽的炫技,没有晦涩难懂的隐喻,有的只是平实不浮夸的镜头、别有用心的细节描写,还有极美的画面色彩和构图,让我一个偏爱故事节奏感强的人也静下心来细细感受一个老妇弥留之际的生活、回忆与感悟。
一位老妇Aniela、一只狗Phila、一幢老宅,是全片的主要对象。
她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面对冷漠的医生会骂一句脏话之后愤然离开、对于想接手她宅子的大叔也是没一句好话甚至还放狗驱赶。
她也是一个稍许古怪的人——暴风雨让她振奋、无聊时喜欢拿着望远镜偷窥四周邻居的生活甚至加以模仿。
她还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旧时与意中人林间起舞的缱绻羡爱、激动时与孙女分享战前屋内的热闹欢腾,宅院里的一景一物都能勾起她的回忆。
但最吸引我的是她的可爱,她的优雅,她的睿智。
哦,对了还有她那只伶俐的狗,无时无刻不陪在她身边(作为一个猫奴,老泪纵横),她喜爱与她的狗对话,我觉得也许在她眼里,狗不仅是朋友,也是爱人,更是她自己吧。
对于主角Aniela的拍摄也是拿捏恰到好处。
特写中的她满头银发,脸上皱纹满布,但眼眸中总是闪烁着光,骄傲而恬淡,坚定又温柔。
有几个镜头不知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现场环境所致,老人的周身被一道光所包裹,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像一个天使,美好温暖。
她很美电影后段中她因儿子的冷漠与嫌弃而想放弃生命的那个片段,是全片的转折,处理的非常好,完全是我的爱。
午夜四周一片死寂,黑暗中只有蜡烛还在亮着,小狗在旁注视着她。
镜头很平静,就像她平静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对蜡烛的特写又很生动,配合着老妇的内心独白,最后坐起来质问自己的那句“你疯了吗?
死?
”非常有力。
是啊,蜡烛即使熄灭也还有白烟在一点点褪去,为何人在容颜渐老、死之将至的时候不能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呢?
啊,流泪。
片中独白——“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有人说,电影里的老人是孤独的,带有些悲凉。
儿子不时常来看她,更多的是想卖掉她的房子。
孙女也并不是很与她亲近,只在意自己胖胖的身材却又一直在吃,让她怀疑是否是自己亲孙女也是让人感到无奈。
倒是媳妇还会在儿子面前替她说好话,还有隔壁儿童音乐团的孩子们也经常来家里捣蛋,但也都只能算是宁静中的一些小插曲。
不过我到不觉悲凉,黄昏之时有房有狗有回忆,简直太棒了好吗?
儿子那么糟心,那就不要再见了。
房子有点安静,那就让孩子们搬进来,热闹热闹。
面对衰老, 面对孤独,她是主动做出改变的。
在自家后院荡荡秋千,穿上美美的裙子。
啊,生活还是美好的。
何况老太太还是那么美!

我老了也要在家后院装秋千!
(重点应该是有自家后院- -)最后的最后,孩子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大杯热茶上来找她。
敲门,不应,再敲,还是不应。
大家都懂了,生命终究会结束的。
她安详地躺在她的藤椅上,姿态和平常看风景时无异,phila一如既往陪在身边。
萦绕全片的音乐最后一次响起,哀而不伤;老人最后的独白也徐徐道来。
最后镜头慢慢的拉远、上升,仿佛在告诉我们老人最后的归宿——“天堂是你最好的归宿”看了多罗塔的《我是》和《死期将至》,一部讲儿童,一部讲老人。
两部的构图、灯光到色彩确实都很让人着迷。
都讲到了现实的残酷和对现实作出反抗,都讲到了对生命的感悟。
虽然两部结局都比较忧伤,但我都很喜欢。
这部电影过后,我有了认真了解多罗塔的想法,而且她出片率不高,总共13部作品,其中还有多部短片,估计很快可以看完。
记上小本本。
美的片子有很多,但美却富含情感的片子却贫贫。
且看且珍惜。
这也是我的第一篇长篇影评,有很多不足,欢迎交流与指正。
你要是想要了解一个老人,不妨看看这部电影。
要是你喜欢宠物电影,也不妨看看这部电影。
要是你对黑白片不反感,更不妨看看它,它会花了你生命的一时三刻,却能带给你三时一刻的思考。
电影以耄耋老人对不礼貌的医生一句“Kiss My Ass”打头,讲述了她和一只狗共居老屋,寂寞的自言自语,信手拈来的回忆,老人孤独时和狗凭窗凝望,借镜窥看。
有富家商人(还有儿子),打着老宅的主意,隔壁还有一间儿童音乐俱乐部,声乐响起,漫天音色,孩子们有时偷跑来老宅院荡秋千,处处混杂着老人的迷思和回忆。
我对电影的两处独白很着迷,一次是有个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顽童,爬过窗子,找老人一本正经地索要用不完的东西,老人纠正小男孩come的时态,小男孩屡教不改说成camed。
第二次是老人纠正10岁体重超标的胖孙女说Grandma,孙女同样屡教不改,偏偏说Grams。
这两次对比我觉得极有意思,除了在暗示老人的孤独无助,还有新旧时代的格格不入。
撇开对话,电影更多的是老人一个人或者和狗伙伴的独白,语焉兴起,狗还会吠两声以应答,意趣横生。
老人和狗矫健地一同下楼抢电话,一同驻目窗外,一同喝老酒,一同吃早餐,还有一同出门关窗,狗不仅保护老人,也不止是伴侣,更赋予了人的灵性,比人更难得的忠诚本性。
在我看,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在年老时有没有值得回忆的往事,另一个是你有否出现在别人回忆的画面里。
有没有人回忆起老人我不敢推测,老宅里却藏满了老人的记忆,一件衣服,一件玩具,一瞥偷吻,一记脚步,无一不勾起往事。
岁月凝炼出的是一幅幅似清晰似模糊的油画,一如电影里拍摄记忆时的变焦画面。
而电影外的我牢牢记住了老人的沟壑纵横的面庞,这何尝不是成功。
不长皱纹的婆婆是骇人的,老人写满沧桑的脸是如此动人,乃至于看了老人放下口红我禁不住期盼着皱纹早日爬满额头。
结尾是一个上升的全景镜头,透过茂密的树叶,老宅和安睡的老人是如此静谧,原来,天空里的墨云并没几朵。
http://yanhaibing.blogspot.com/2008/12/blog-post_20.html
北医三院隆鼻多少?
效果怎么样?
潘柏林 安阳哪个好?
我在惜美网上面看了隆鼻的案例感觉很不错,综合隆鼻修复案例图就更想做隆鼻手术了………… 哎!
听说北医三院不错 但是还是纠结啊,还有没有其它隆鼻好的医院,
看肯杰尔扎沃斯卡的电影,我才发现:原来小孩和老人是最好的演员。
本片摄影、剪辑、配乐都非常优秀,镜头的运动就像音乐一样优美,缓慢的叙事节奏配合干净利落的剪辑,使影片充满张力。
本片采用黑白摄影,而好的黑白影像出来的效果往往是惊人的。
贝拉塔尔曾经说过:“我讨厌彩色电影,因为它总是很虚假,彩色银幕对我来说太多姿了。
”有些时候,彩色也许会令画面感觉扁平化,而黑白影像的确没有彩色的绚丽,却拥有黑白的强烈对比以及不同层次的灰色的过渡,摒弃掉色彩的干扰,人的注意力就被集中在光和影上,使画面更有立体感和构图感。
这样一来,黑白往往显示出比彩色更丰富的内容和内涵来。
一个老人独居在一座老宅子里,除了一条狗之外,陪伴着她的就只剩下自己的回忆了。
片子当中不时出现的那些闪回镜头,配合着老人甜蜜的笑容和闪烁的眼睛,真的很漂亮。
老人有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孙女。
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来看看她,不过总是来去匆匆。
对于老人来说,最宝贵的事物就是自己的回忆了,而她一生的回忆都与这座房子有关。
她甚至打算与他们分享自己的记忆,那些她认为美好的事物。
可对于儿子来说,他只希望把房子卖掉,而孙女只想着吃东西和得到老人的戒指。
老人把孙女带到旧房子里,告诉她二战之前这里是多么的漂亮,她拿出儿子小时候玩的玩具,一只翅膀会动的玩具鸟,问:“你想留着做纪念吗?
”“不。
我想要奶奶的戒指。
”“现在还不能给你,要等我死后。
”“那到底还要多久啊?
”于是老人发现,所谓共享回忆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回忆是一个人的事情。
片尾,老人把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捐献给了邻居夫妇所办的儿童乐团,换来的条件是他们要翻新这座老宅子,供乐团使用,并且承诺永不卖出它。
因为对于她来说,看着那些穿着纱裙的小女孩们和吹着小号的男孩们,至少能令她想到年轻时候的自己。
而她的儿子,却只存在于旧照片中。
老人坐在院子里的秋千上,微风吹过,她开始荡秋千。
音乐响起,镜头在老人的头顶、背后、正面、侧身来回切换,配合着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的交织,我们看到了高大的树木、屋顶、天空、老人被风吹起的白发和裙角、印着花朵的衬衣、满是皱纹的脸上幸福的微笑。
镜头向下,老人抬起头说:“生命是美丽的。
”太美了!
小孩子们搬着乐器冲进了屋子,大喊大叫,兴奋不已。
这所寂静的老宅霎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老人谨慎地下楼看了看,又慢慢地爬上了楼去,死在了自己的椅子上。
镜头拉后,现出了窗子、老宅的外墙、院子里的树木…远处,孩子们在玩耍。
镜头逐渐提升,我们看到房顶,树梢,直到天空。
好像她真的到了天上一样,正如她所说:“天堂才是最好的归宿。
”一个人的逝去,带着她所有的记忆,这就是全部。
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外婆,以及所有的老人们。
一个老人,带着他一生的回忆,这就是他所拥有的全部。
片子当中,似乎讲述了记忆的隐秘性和不可分享性,似乎人本应该是孤独的,但正是这些事物,如同这部片子本身一样,正是它们的存在能令人深感温暖,因为你至少知道:有人和你关心着同样的事物,感受着同样的美好,甚至承受着同样的困惑和痛苦。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人就不是孤独的。
总有一天,生命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褪去浮华的外表,只剩下最本质和内核的东西,比如死、衰老、幻灭,生、孤独和爱。
哪管你曾经是一手遮天,倾国倾城,还是平常庸碌,绚烂美丽或寂静安然。
人人都是怀着孤独而来,怀着孤独离开。
《死期将至》,我知道这会是一个我喜欢的电影。
如果我没有猜错,它是关于一个人老得不能再老的人,静静地等待死亡的故事。
如果我没有猜错,它应该是寂静的,缓慢的。
如果我没有猜错,它没有太复杂的情节用以讨好观众的浅表观感。
如果我没有猜错,应该有一些关于“生”的鲜活、明亮而美好的东西在里面。
如果我没有猜错,它会有一些美丽的、摇曳的、怀旧式的光影片段。
我坐定的时候,已经开场了几分钟。
黑白画面。
寂静的老房子。
那个老太太一个人坐在窗前饮酒。
小小的一杯,她一口一口地慢饮,一搭一搭跟她面前唯一的生灵——一只狗费拉说着话儿。
果然像我猜得那样。
你知道她有多老吗?
满头银发,沟壑纵横的脸,端酒的那只手微颤,干枯、消瘦,遍布老年斑。
“满头银发悲白雪”。
我知道,如果我一上来就是怜悯而不是思索。
那我就失了水准了。
况且,谁又该怜悯谁呢,你和我,和他,我们大家,都会有那么老的一天。
老人,老狗,老酒,空房,独院。
她所有的人生都在这座空房子里了。
包括回忆、伙伴、亲人、财产。
人生就是这样,先前是在加,后来只是一味减。
走着走着,许多许多的东西都散尽了,只剩下了这些。
谁也不会比谁更多一些。
这个相对封闭的小世界,一窗之隔的是完全与她无关的人生。
一个霸道的富人,一个儿童音乐俱乐部。
他们并没有交集。
老太太对于她的两群近邻,通常扮演旁观者的角色。
有时候老太太会拿起她的望远镜,默默地观看这两家唯一的近邻。
咒骂,抑或微笑欢愉。
单从影片来看,这是个极为聪明睿智的老太太。
有着可贵的知性气质和高贵品格。
未必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但言语之间不乏通透和幽默。
比如她把酒熟稔地递给那只狗费拉喝,说:“这就是我们合得来的原因”。
比如她跟小男孩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对话。
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
”这句话好极了。
人的孤独从来没有出路。
可是人的快乐还是离不开分享和碰撞。
人在一个能带来价值认定的环境中,孤独感会少一些。
从这个意义上来,老太太十分地孤独和寂寞。
总得有什么东西作一个出口,让一个人的孤独得到适度的、轻微的拯救。
前半段的老太太的内心盛满孤独与寂寞。
这种孤独强大但并不绝望。
有着对曾经逝去的美好风华的回忆作伴,它甚至有了安宁享受的意味。
但她总还是希望以亲情为出口弥补因等待死亡而带来的强大的虚无。
这个时候这个老太太的惟一聆听者就是一只狗。
我觉得狗是有隐喻的。
这只狗属于“失语者”,狗如果有自主思想,会思考,说不定又是另外一个无法沟通的东西。
狗身上忠诚、驯服的特性抚慰人的孤独。
而恰恰是狗思想和语言的欠缺成就了狗抚慰孤独的可能。
当然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少是让人绝望的。
而儿子和孙女为代表的亲情阵营的不可沟通性是对帕斯卡尔那句话更悲凉的证明。
尤其是孙女。
小女孩和老太太的对比十分精彩。
七宗罪里小女孩犯的至少有三条吧,饕餮,贪婪,愤怒。
那个小演员在饕餮的时候,那副痴肥愚蠢的模样,传神极了。
当然这么分析有点歹毒,人家毕竟是个孩子。
但这些并不能消除观众对这个只知道吃和索取的小姑娘人生的担忧,我想有不少观众会像我这么想吧,与其做这样除了少年芳华其他都无可救药的小姑娘,还不如做她拥有高贵而宁静的灵魂的垂死的老奶奶呢。
老太太的心里怕是也早已这么想:指望这个小女孩还不如指望那只狗呢。
老太太人生最牵挂的是亲情。
也是这个唯一的儿子给老太太造成最沉重的打击。
这家伙背着老太太差点把老太太视为珍宝的房子卖给觊觎已久的富人,这还不算什么,致命的是儿子的言语之间对深爱他的妈妈颇多厌弃。
遭到自己人世间最在乎的人的遗弃,这足以给任何人造成痛不欲生的幻灭感,何况这个人,还是身体发肤受之于她、殷殷牵挂几十年的儿子呢?
于是老太太在万般绝望之下,动了轻生之念。
“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我看见暮色在白日提前降临,帷幔缓缓飘动,躺在床上打算把自己交给死亡的人,如深海般悲伤和宁静。
可是最后,生的坚韧到底是战胜了生的幻灭。
也许不止是经受致命打击的老太太。
人的一生何尝不是无往而不在幻灭和坚韧之中博弈和挣扎。
每有放弃,人生便行入黑暗。
每有坚持,道路便重获光芒。
还有什么比生本身更强大、更值得坚持和鼓掌的事情呢。
老太太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她从床上一跃而起。
带着复苏后的力量,带着依然如影随形的孤独。
把最后的那段日子过得漂漂亮亮。
电影看到中途。
老太太一个人颤颤巍巍地给自己弄食物,泡杯茶,端着他们上楼。
偶尔打开窗户,拿起望远镜看看对面儿童音乐俱乐部的孩子们唱歌跳舞。
我面带微笑。
看得很享受。
他在黑暗里抓我的手,问我,你是不是很想过上这样的生活。
我笑。
用眼神问他。
你呢。
他说。
我很喜欢里面那所大房子。
是的,我很想过这样的生活。
要很多书。
一些酒。
也许需要一只狗,也许不需要。
不需要人群,要一只电脑。
要有网络。
可以老,可以很老,但不要老到成为世界、亲人及自己的负担。
如此安安静静。
这个骄傲的老太太快结尾的时候干了件漂亮事。
她打电话拒绝了她儿子。
是拒绝,不是痛骂,心若死了,倒也全然用不上刀子一样的语言了。
然后颤巍巍地跑到那个儿童音乐俱乐部,把自己的房子无偿捐赠给了他们,当然,还留了一堆珠宝首饰用于修缮房屋。
聪明人做好事通常都是做到头的,你看她赠房子不说,连装修款都给留好了。
影片到这里,因为孤独和被至亲的人遗弃, 老太太的举止反倒突破了血缘伦理,向真正的自主选择迈进,何其通透而潇洒?
这一切似乎很圆满,也许到了要散场的时候了。
那个调皮的小男生在楼下仔仔细细地沏茶,然后高高兴兴地端上来给老太太喝。
这个由年轻的充满希望和未来的生命擎着的这杯茶,如此滚烫。
这让人想起刚开场的时候,老太太每天很用力地端到楼上用早点的那杯茶,回回都颤巍巍地凉了。
热茶依然滚烫,如小男生的少年风华。
不相干的少年人,带着陌生而又亲近的关爱和温情,隔着一扇未开启的门,到底还是亲眼看到老太太的生命流逝。
小家伙在门外哭。
我也叹气。
要结束了。
散场了。
老太太的生命以及这部电影。
银幕上仍然有光。
特吕弗说: “我们这些观众身处黑暗之中,银幕上发生的一切光华流动。
“ 然后。
人群骚动。
银幕暗掉。
影院的灯光亮起。
波兰🇵🇱华沙的老太太👵安吉拉经历过战争,她的房子🏠被俄国人住过,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日子里,她跟一条狗便住在这个老房子里,每天与狗对话,用望远镜🔭窥视邻居的生活,回忆过去年轻时的时光,她享受一场暴风雨的洗礼,雨水☔️透过衣服从皮肤上流过(也许很冷吧),她荡着秋千,沟壑纵横的脸上溢满笑容,她对着镜子仔细的擦口红💄,这是活着的感觉吧。
她有一个儿子,🉑️她孤独的离开了人世,始终陪伴她的只有一条狗,她的遗产和老房子🏠捐赠给了儿童音乐团。
一位孤独的老人住在一座老旧的房子里,儿子不总来看她,和儿子一起来的胖孙女只会吃东西。
儿子和邻居一起秘密商量在老人死后把房子卖给邻居,而邻居一直都想买这块地,想拆掉房子。
老人给发现了这个密谋,于是在死前的一天把房子捐给了一个教育穷人孩子学习音乐的音乐俱乐部。
最后,老人坐在窗前,在心爱的小狗的陪伴下,安详离去。
在临去世前的这几天,老人的心情很悲凉,她非常喜爱自己的这座老房子,在发现儿子和邻居的密谋后,决定把房子捐给那个训练穷人小孩的音乐俱乐部,而且约定只能加固,不能拆掉重建房子,还把自己的珠宝也送给俱乐部,作为修缮房屋的费用。
虽然约定老人会一直住在房子里,但在捐出房子的第二天,在那些孩子们搬进来的热闹中,老人悄然离世。
老人既保住了自己心爱的房子,也让房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还让儿子和邻居的密谋落空。
这应该就是善举带来的回报了。
那些孩子们搬进来,老人并不觉得吵闹,而是感到高兴,完全不是以前那种孤僻状态了,这种改变应该是从她玩儿秋千那一刻就开始了。
片中第二角色应该是那只小狗,太可爱了,老人幻想的时候,它大叫打断;邻居找来流氓窥探房屋,它赶走流氓;老人准备好早餐,它都偷吃光了,然后躲到床下;最后老人离世,它安静地依偎在身边。
我想音乐俱乐部那对夫妇肯定会收养这只可爱的小狗吧。
老人的生活一直都很孤独凄凉,但最后终于自己打破了这种状态,捐出房子后,不仅老房子有了生气,老人的精神也好起来,然后,在这种热闹高兴的状态中离世,避免了按以前的状态持续下去,在孤独凄凉中离开。
片子最后展示的天空,象征着天堂吧,老人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很难得看了黑白电影,从凌晨一点半看到凌晨三点,视觉削弱(我可不想这么形容,但要说普世审美的话黑白电影确实没有彩色激光来得刺激)的同时听觉灵敏,享受的同时泪流满面。
结论是失眠反正也是衰颓,不如看看有关死亡的电影。
你会反反复复在这部电影里看到时间,透过时间你可以看见青春或衰老的躯壳,透过躯壳你可以看见真挚或无情的精神,最后你会看见死亡,理所当然。
时间、时间。
多罗塔并没有安哲那么喜爱玩弄时间,用长镜头模糊真假的界限,相反多罗塔的镜头说是朴素也不为过:“这里是回忆插叙”、“然后这里是平铺直叙”。
电影几乎是诚恳地告诉观众时间线。
但绝妙的是多罗塔懂得光影插曲的艺术。
时间线清晰明了,却又因为画面音乐眩晕迷幻,所以观众仿佛进入了一层梦境——这时会觉得时间并不是那么遥远客观的东西——回忆正当时,顽童敲门也好宠物淘气也罢,梦“砰”地中断,观众则再次意识到:“这里是回忆插叙”、“然后这里是平铺直叙”。
举个例子,花园里的秋千。
坐过秋千的人一定明白,秋千升起降落,阳光蓝天忽远忽近距离感不明,绿叶遮蔽,缝隙间金色晃眼,时间就在此刻模糊放缓。
电影拍到这里,安吉拉开始回忆儿子荡秋千的情形,那时自己尚且年轻,穿着轻松时髦的衣裳,气氛安宁到了慵懒的地步。
天空还是那么晃眼,时间在小小的视角里轻易回溯,这就是多罗塔的时间艺术。
这里想再提一句,注意这部电影是黑白电影,但你就是会明白这天是蓝色这长裙是白色、秋千有棕色的坐板而花园里郁郁葱葱的植物都是鲜艳的绿。
越是缺少颜色的电影越能看出导演对光影的把握,不记得哪里看到过的采访说多罗塔不喜欢彩色电影,色彩是赘余失重的,她确实有资格这么说。
你很容易在这部作品里看到对比,青春与衰老的冲击。
临近拆迁的老房子旁是欢声笑语的孤儿院,翻窗而入的男孩向老人讨要零钱,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抵是个画家,老人没有给他钱却把秋千借给了男孩,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反反复复再也读不进去。
蓬勃的、吵闹的、无法无天的、略有些无知而不自知的,皱缩的、安静的、循规蹈矩的、博文广识却略有刻板的。
你随时都能从电影中看见这样的镜像。
冲击带来情绪的起伏,我一会儿为孩子们的活力兴奋,一会儿为老人的衰颓痛哭,可真是太……你也会从电影里看到精神的对比,老人的优雅、怀旧,儿子的粗俗、冷漠。
我并不是很想细讲这部分,已经是此类电影里的老生常谈了,我想说一些另外的事。
多罗塔对老妇人内心细腻情绪的洞察力简直到了魔鬼级别。
很明显安吉拉的儿子不值得被爱,孙女也让人叹气,那么安吉拉的态度是什么呢?
“真不像是我的孙女。
”我们很好懂这一层。
“可他原本是那么可爱的男孩。
”这一层呢?
女人很擅长原谅,擅长自我蒙蔽,劝说自己“他本来不是这样的男人”,然后自顾自回忆美好的一面,特别是对于儿子。
恕我直言,其他的回忆部分我都哭成了泪人,唯有儿子的回忆部分我一直在回想我的奶奶,一滴眼泪都掉不出来,那种细微的坚定的差别对待的包容教我哑口无言,看来中国也好波兰也罢我们没什么不同。
还有戒指的继承问题,安吉拉选择先把戒指继承给儿媳,我原先以为安吉拉不会把戒指继承给儿子那边的任何人,再一想这着实是老妇人的得体与脾气——我说了会给你所以我一定会给你,但十几年内你别想轻易得到,忍着你的欲望吧!
我几乎能想象到老妇人心里的自语。
最后让我们来说说死亡。
对我来说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安吉拉掌握了两次死亡:第一次是自我放弃的死亡,第二次是自然发展的死亡。
第一次死亡,安吉拉得知儿子的坏心思,几乎认为生无可恋了,于是换好优雅的衣装放好耶稣的画像她正式躺到了床上,她为死做好了准备。
我在想什么,我怎么可能就这样死去?
显然好衣服好信仰好仪式并非死亡的准备,那不是尊严所在,安吉拉立刻坐了起来。
第二次死亡,安吉拉写好了遗嘱,安顿好了所有物件,把宅邸捐给孤儿院,保留挚爱的回忆同时作出贡献,老气的屋子充满了生机,而她坐上了阳台的藤椅,这一次她拥有了真正的尊严,自然去世仿佛在阳台打了一个盹,哪怕没有耶稣也显得圣洁。
我们可以窥见电影的价值观:打点生活表达善意比放弃生活自我封闭更能体现人的精神力。
悲痛之后一了百了能让人理解,悲痛之后不放手作为人的讲究却更让人觉得震撼。
总之,衰老、死亡、尊严,相信看完电影你一定也会有自己的理解。
最后的最后说一点我自己的话。
对我来说最伤情的东西就是时间,最害怕的事就是不再有时间。
看《JOJO的奇妙冒险》我最最最意难平的是乔瑟夫·乔斯达,因为他活得最久失去得最多,最聪明的男孩变成了痴呆的老人,而我最喜欢的角色歌是《Goodbye Nostalgia》(再见怀旧)。
我不用举更多例子,时间恍然人生如梭的故事总总教我声泪俱下,看《死期将至》时我好几次都觉得要承受不住这无力的痛苦。
但幸好,结局不坏,破败的楼里充满全新的生命,阳台上去世的老人变成大远景里微不足道的点,好像有点万物股长的意思。
喜欢,非常喜欢,体验时间的痛楚同时体验时间的温柔,非常喜欢。
以及果然还是想收回一开始的话,黑白电影绝不是缺失视觉体验的意思,沉下心来好好看一部优秀的黑白电影,相信我你的眼睛绝不会受到亏待。
现在的审美都太花哨太吵闹,其实我们都可以朴素、安静一会儿的。
失眠的时候看看死亡有关的电影吧,时间在深夜里纵横。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能从头哭到尾的电影了。
如果是概括评论电影的话,我会先说:1. 狗很可爱。
2. 老太太演技很好。
3. 光影很好看。
然后会评论一句,故事很感人。
说实在的,以死亡为题材的故事如果让我拿脑子来看的话,我大概会嫌它矫情。
但电影不是拿脑子看的。
我会哭,我会感动,即便我没有这样的经历。
那是因为我有父母,我经历过成长,我感受过孤独,我终将老去。
而且我也很矫情。
她和世界隔着一层玻璃Aniela 是个老人,这个世界上可能已经没有她的位置了。
她不能理解没有礼貌的医生、永不停息的车流、每次都要问“Honey, is that you?”的女子——那不然还能是谁呢?
但她活着,守着她的老房子、她的回忆,期待着她儿子的来电。
即便她咒骂着这个世界的无聊,她还是在这个世界里面的。
她透过玻璃看着窗外的一切,甚至有时用上了望远镜。
她隔着玻璃,看着翩翩起舞的小孩子们,看着她儿子远去的背影,反光让这一切有些模糊,玻璃折射让她看见了重影。
有那么一些时候,她在斑驳的光影里,看见了过去。
过去是什么样的呢?
像一场梦,和现实是那么的相似:同样的庭院,同样的秋千,同样的老房子。
可如果把那层玻璃移走,却又那么的不同。
现实里,她骂着儿子烟味大,我不需要你,你这个怪物,却看着儿子的背影露出了笑容:她想起来几十年前,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在离开家门前和自己挥手告别,那么快乐,一步三回头。
只是现在头也不回走出铁门的也是那个人:在她还没死,就开始算计她房子,她的亲儿子。
可能从玻璃里面看到的世界才更好吧。
小孩子们在伴着圆舞曲跳舞,在阳光下,在欢笑打闹。
她想起了爱情。
想起了青春、少女时代,好看的裙子、精致的妆容。
她拿出来那条和恋人跳舞的裙子,在镜前,看到的一定是美丽。
玻璃里也有她自己。
在深夜无法入睡而又无人作伴的时候,在黑暗里,在烛光下,她在玻璃门前起舞。
她仿佛听见了旧时的欢笑,无忧无虑,她在镜中看见了自己,年轻又快乐,舞姿轻盈动人。
这个梦是多么的美妙啊。
把快乐延续下去光影斑驳是美的,音乐是美的,有些人看得到却不屑于体会,有些人热爱却已经记不得了。
我伤感于 Aniela 打开钢琴后的自言自语“我忘记了一切”,而在她坐在秋千上,像个小女孩一样荡起来的时候,我看着摄像机里的天旋地转,我也不知道该开心还是难过。
这是什么感觉呢?
儿子在算计自己的房子,孙女在算计自己的戒指,而邻居的小朋友们觊觎的是她家的秋千。
她的儿子,那个曾经的小可爱,曾经也在这个秋千上,他很快乐。
她曾经应该也很快乐吧。
她终于记起来了。
她曾是那么的孤独。
她说着“我有陪伴”,确实如此,Phila 是热爱黄油面包的好狗子。
可她一边这么说,一边却还在电话铃响起来的时候冲了过去——“儿子?
”,只可惜每次都是失望。
她说大暴雨让自己感觉“我还活着”,然后跑进庭院里让雨落在自己身上,享受这难得的不平常、可贵的生机。
最孤独的一夜应该是她知道儿子在和邻居做交易,要卖掉自己房子的时候。
儿子说她又瞎又聋,说这就该是他的房子,够了就是够了,反倒是儿媳为自己辩护。
这一晚,她连记忆都不再拥有了,上帝也不在她身边——为什么要这样考验我?
儿子小时候小可爱的照片从手里滑落,在她回屋时被踩在脚下。
是该告别了。
所以她把房子捐给了儿童音乐俱乐部,至少这些人还知道怎么快乐。
至于那杯喝不到的茶,别这么矫情,天堂里什么没有呢?
波兰,其实,是个很纠结的国家。
总觉得波兰电影有许多各异的毛病,谈不上多差,却也总不让我特别喜欢。
可是这一部,却出乎我意料了。
影片对于曝光的掌握真是好到无话可说,电影语言的运用,也是极致唯美丰富,虽然节奏缓慢,却内容丰沛,每一个镜头,都极考究,淡淡的,却也让人移不开视线。
太喜欢这电影的镜头运用,配合了Szaflarska的表演,极致完美。
波兰演员总让我觉得演技太过表演,Szaflarska却完全是浑然天成,也许,必然是,到了那个年纪,有些生活的感悟,演技是表达不出的,只有岁月,只有岁月沉淀之后才能体味,才能展现。
老太太虽然老去,但美貌依旧,那双眸子里深邃却也清澈的目光,散发着独特魅力。
阳光从阁楼的窗口投射进屋里,照在老太太脸上,那恬淡的表情,那闪耀着光芒的淡色头发,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安详气息,瞬间侵占所有的感官。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多美好。
但是,一切终有结局。
一开始,便在想,那架钢琴,到底如何重要呢?
原来,重要的不是钢琴,而是,尘封了50年的青春记忆。
可惜,儿子不肯帮忙,最终,却只好将那些青春记忆赠予他人,以便能保留自己一生的痕迹。
人的一生,何其丰富,一栋破败的老宅,便是一段正在凋零的百年生命,生命的延续却从不想让这生命延续下去,这也不是愤怒,只是悲凉。
好在,她虽然离去了,但记忆她生命痕迹的老宅,还会继续鲜活下去。
至少,不是太坏的结局。
一个老女人,一条狗,一栋破败的房子,一架承载无数幸福回忆的秋千。来路不明的人打这房子的主意,儿子也巴不得她快死
三星给那条不时吐舌头的萌狗,讲了老太太死之前发生的事,说实话,挺无趣的~
我还没能静下心来欣赏
很不错,我一直在想这电影为什么要用黑白的影像来表现,后来我明白了
故事老套,摄影一招鲜——透过玻璃或镜子
镜子中年轻时候跳芭蕾的自己,死亡后留在寂静老房子中喧嚣的儿童合唱团。
大师级纯黑白摄影,取景、构图、用光堪称教科书般精湛。剪辑则如丝般柔滑如水般流畅,辅之以隽永、沉静的配乐和细腻自然的表演,诠释出生命的孤寂、优雅和尊严。
影片还不错 题材也是很让我感兴趣的死亡题材 老太太很可爱 狗狗也很好 看着也有点感动
可爱的老太太 OST很棒的 我要好好的 琼 :)
老人与狗在房子里的故事………孤独感 最后老人把戒指给了儿媳 房子给了隔壁的儿童乐园
正好最近在读《暮色将近》,和电影一样也是讲述了年迈老妇如何一步步接近死亡的主题,片中真实地记录了独身老妇可能面对的孤独境遇,只能靠在阳台偷窥邻居以及回忆年轻时自己的倩影度日,好在有衷心小狗陪伴,远胜惦记老妇财产的儿子一家,当老妇决定捐赠部分财产后快乐地荡起了秋千,仿佛回到了年少时光,养儿防老又一次啪啪打脸了。
就冲那点点滴滴的回忆瞬间。。
回忆+不孝子孙+孤独=死期将至,总是如此
如果可以打半星就好了,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就像是跟你奶奶唠嗑了一上午,最后你爷爷来了
4.0 攝影的空間感太好了,儘管整個片子在故事上沒有任何太大起伏卻能讓人一直被鏡頭和細膩的剪輯吸引。從屋內向外看,關上窗戶,拉起窗簾——都是以內在向外觀的同時,亦數次返回內在,老房子即為一個記憶豐富的內心世界。特寫很多都拍在了喜歡的點上,最後一個鏡頭從樹移向天空的時候看見陽光下的華沙突然感到一陣心有戚戚(看這片的時候想起了外婆和奶奶還有媽媽和自己)唯一的缺點是音樂每次出現的點都過於抒情且適時,有些畫面其實在沒有音樂的干擾下能表達的更美。(人不如狗系列+1)
尽管死期将至这电影很闷,很文艺,沉浸在一股骗取娘们眼泪的气氛里。摄影真是美的一逼,全片黑白,最后镜头从墓地直升云霄,看得我一下胸腔都宽广了好多。
若非看完怎能想一个独居深院的老人,老伴逝去媳儿不肖只和狗相依为命,本凄凉的生活竟也能拍得这样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一定得活得比爱的人更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她在生命最后日子里的孤单!让一个终老之人在最后的日子里开始怀疑生命的价值或许是世界上最残忍的事。请永远别伤了一颗老人的心!
精致黑白影像、配乐和回忆的插入都刻意且生硬,是我感兴趣的死亡题材,但是看下来却很空洞,看了四分之一就知道不会喜欢,煎熬
弥留之际的感受。。。
透过老太太的脸似乎看到美人如斯。英译片名“Time to Die”有种死亡的胁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