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已经尽力《雾都孤儿》听说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我能想象原著一定有更多关于人性和大量丰富的情节描写,光看名字和海报,本以为会有些“悲壮”气质,不说如《悲惨世界》那般宏大,至少也该有点《偷自行车的人》之独特,可是看完后,当下感受很一般,这与20年前的电影时间无关,它并不是科幻片,观众只是听故事,而且电影的场景服装道具都做的非常好,尤其是伦敦泥泞的道路,弥漫的雾霾,仿佛身临其境,不喜欢这个改编的原因,可能都与导演能力无关,跟波兰斯基导演以往的作品相比绝对没问题,只不过可能是受限于类型与篇幅,印象中每个人物的刻画都很浅,奥利佛看起来也是傻傻的,一直到最后,他也没有什么成长,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唯一出彩的莫过于费金,至少表演上绝对是影帝级别的呈现!
南希这个姑娘,我个人觉得是全片人物弧光最明显的角色,甚至比收养奥利佛的老头还要多一些勇敢,从出场的成熟老练到最后的人性光辉,善与恶之间徘徊,犹豫,我倒是一直揪着心,绝对不是因为她有一对大凶,只可惜最后被比尔杀了,唉!
说到比尔,如果站在他的立场,他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非常符合一个心狠手辣的设定,杀南希,杀奥利佛我都不吃惊,穷途末路的歹徒,警察不抓你,老天爷也会收了你!
看完电影,我对原著小说倒是有了一些兴趣,给人想象空间,或者是电视剧也行,肯定可以把每个人物每段遭遇都拍的很丰富,电影的节奏太赶了!
奥利佛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这部影片足以让身处和平时代和幸福生活的我们驻足沉思——在人情冷淡的社会我们的人性是否缺失了些什么?
只有一直坚定善良的本性,才有可能得到正义的眷顾。
孤儿奥利佛的命运无疑是惨不忍睹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遭遇不幸的过程中总意外而及时地得到了救助。
最初是法官看到他稚嫩的脸庞闪着泪光,把他从监管人手中解救出来;然后是奔向伦敦的路途生命垂危之际得到老太太的好心收留和细心照顾;最后是布朗罗绅士的维护和培养,是他摆脱了穷困劳苦的命运。
究其根源,奥利佛得到眷顾并不是偶然,而是他始终带着一颗善良和正义的心,脸上充满了坚定的表情,就连泪水也是那么的清澈、真诚。
现今社会虽然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在太平盛世中,却透露出一股股若隐若现的寒气,这寒气给人性的温暖罩上了一层迷雾,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困难,更莫说互爱互助。
和谐环境是难能可贵的,希望本片能够唤醒广大人们温热的心,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正义更和谐。
这个推荐是给原著的最近看了一些和名著相关的欧洲电影,像战争与和平,成为简奥斯汀,以及这部雾都孤儿。
直到看到这部,才发现看电影时的心情确实是与众不同的,一是因为本身很少接触欧洲上层社会的一些生活,于是在看电影时更多的精力用来理解这些新鲜的生活。
二是虽然没有大多数完整的读过这些名著,却也这边听些那里听点,剧情也没有悬念。
看完电影,再看些优秀的影评,发现这样的电影思想和知识上的升华是一半一半的。
看电影的目的便又多了一个,就是能去颇有兴趣的读书,因为总是发现,书还是最有味道的。
关于电影要说的,是一种错位的古朴的味道。
表演的到位让我觉得这是一部老片子,可是翻看年代,却是这几年的。
能翻拍出这样的味道,也不错了。
不过,就我自己来说,实在是不想看悲伤的片子了。
此次观看波兰斯基新版《雾都孤儿》前,影院很贴心地送出海报及原著。
你当然不能指望影院居然会送出厚厚的全本,事实上,那是一本冠以“青少年早期阅读必备书系”的删节普及版(四川美术出版社),删得这样厉害,其厚度约等于夹了广告页的晚报。
我估计了一下,正常速度阅读,可以在两个小时内干掉,同样约等于影片的长度。
影片看完后,大略浏览了一下这本“青少年必备”,波兰斯基的取舍和我们删节版编者取舍的区别就出来了。
我也是在“青少年”时看过这本名著,不过是完整的译本。
大部分内容都沉入记忆深处,只有两个场景,因为书中配了很精彩的插图,还记得。
一个是奥利弗第一次误打误撞,被人昏昏沉沉地抬进布朗罗先生的宅邸,他在书房里迷迷糊糊醒来,看见墙上挂着一幅女人肖像,只觉得亲切万分。
原来那就是他的母亲。
我记忆中,天下此等巧事只有发生在狄更斯和金庸的小说里,只不过前者的现实主义场景,让这种人工化巧合更为突兀。
另一个场景是老犹太费金蜷在死囚牢里的插图,那张插图实在太传神,这么多年我还记忆犹新,波兰斯基大概和我有同感,影片中这个场景和那幅插图如出一辙。
波兰斯基对原著下刀删节时,直接奔向我印象中的第一个场景。
这个关节被挥刀切除后,连带着什么女人肖像、身份证明文件、阴险的同父异母兄弟,以及一堆中产阶级的姑姑婶婶、小姐和未婚夫,统统唏里哗啦,掉到手术台下面。
狄更斯原作如此经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初这部小说是在报纸上连载的,读者多为中产阶级,他一定要在开头设计一个包袱,给孤儿奥利弗安排一个不错的中产背景,不幸沦落入底层,然后一点点再爬上来。
还有什么比这种包袱更能吸引当时的中产读者呢?
典型的情节剧(melodrama),正像伯格曼所说:“拍情节剧的人可以毫不受限制地运用人类感情的各种可能,因为情节剧赋予导演绝对的自由,唯一要注意的事,就是必须懂得在情况变得太荒谬、令人完全无法接受之前,及时打住。
”(《伯格曼论电影》广西师大出版社,195页,译者翻成了通俗剧)十九世纪连载小说家和二十世纪情节剧导演面对的情形很相似,在短短一章内激起当天报纸读者的情感反应和继续阅读(购买下一期连载)的欲望。
这种情节剧的设计对于两小时的电影来说,显然是个大累赘。
切除之后,影片叙事丝毫无损,反而得以轻松地舒了一口气,更集中地表达导演主旨。
波兰斯基干得漂亮。
而我们的删节版“青少年必备”则全数保留了这个包袱。
由此,我们也可注意一点,狄更斯的天才在于他成功地完成情节剧功能的同时,能聪明地“打住”,而且给予小说那么强有力的一个结局,足以刺激后世无数舞台编剧、电影导演发挥不同的诠释。
波兰斯基提交了一个具有强烈个性的答案。
我怀疑,波兰斯基重拍《雾都孤儿》,其目的就在于诠释影片最后的死牢重逢,也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那幅插图场景:老犹太费金即将上绞架的前夜,布朗罗带着奥利弗探监。
我看电影习惯留意配乐,那往往是导演意图的钥匙所在。
波兰斯基运用大乐队效果时极为节制,老到的导演就像宙斯,深谙音乐具有闪电般的威力,只能在中心节点上释放。
当奥利弗和老犹太拥抱在一起时,乐队轰然奏出饱满煽情的弦乐主题,由此,这个场景成为整部波兰斯基版《雾都孤儿》中,唯一一个纵情之处。
波兰斯基放肆地让一老一少两个演员涕泪横流,导演在两个小时的阴暗场景和克制的叙事之后,猛然投下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催泪弹!
我看到此节,不由鼻子发酸,听到周围不少观众也嘘唏不已。
我身后有一对看电影的母子,母亲整场都在苦心教育孩子:“这是好人在做善事,那是坏人在逼好人干坏事,那是坏人得了恶报……”等到这个场景出来,母亲沉默了。
我由此可以理解“青少年必备”编者的难处,为家长着想,体贴地删去了探监一节。
波兰斯基在这个生离死别的场景,如此浓墨重彩,无法不令人得出两人情同父子的答案。
被此节打动的观众必定一点点回味出老犹太的父亲功能来,是他收留了孤儿,给予他衣食住所,教给孤儿在无情雾都中求生的技巧,用土法为孤儿悉心疗伤,让孤儿生平第一次体会到家的温暖和家庭生活的乐趣,这和他在习艺所、学徒工时遭到的虐待,简直是天壤之别!
波兰斯基的老犹太不像其他影视版本中那么凶狠阴险,任意打骂没有斩获的偷儿,相反,他总是劝凶恶的赛克斯行事要留有余地。
有些过激举动可以解释为无奈的防卫。
哪怕最后和赛克斯商量要除掉“忘本”的奥利弗,也并非不可原谅,不是连亚伯拉罕都会对以撒下刀么。
在十九世纪读者的头脑中,对犹太人偏见甚重,这些情节自然被视作犹太人的天性伪善和借此牟利。
但今人视之,却无不是人性流露。
导演刻意借用奥利弗的感恩之情,来缓和观者可能对老犹太伪善牟利的解读,甚至不惜想象出书中没有的情节:奥利弗流泪恳求恩主带他去监狱,见老犹太最后一面。
回头打量,可以推测出波兰斯基“第一刀”的双重功效,除了让叙事消肿外,还隐去了奥利弗的身世和生父,留出空白,等待老犹太的父亲角色的进入。
父子告别之后,恩主布朗罗(继父?
)带着奥利弗走出死牢,人们开始聚拢来,准备观赏绞刑。
此时,波兰斯基的影片极其忠实于小说描绘:“当他们走出来的时候,天已经快亮了。
一大群人早已聚集起来。
一家家户户的窗日上挤满了人,抽烟的抽烟,玩牌的玩牌,消磨着时间;人们推来拥去,争吵说笑。
一切都显得生气勃勃,唯有在这一切中间的一堆黑黝黝的东西除外——黑色的台子,十字横木,绞索,以及所有那些可怕的死刑器具。
”狄更斯的天才和波兰斯基的诠释在此惊人地融为一体,发出一个最强音的控诉,造成父子分离悲剧的,是经公众认可、熟视无睹、公开展览的合法暴力。
而这种暴力的基础,就是经过刻意诠释的善恶报应。
那位影院里的母亲和“青少年必备”删节版对此,不得不陷入尴尬的沉默。
奥利弗虽同样生活在福利院,后又入贼窝,但注定和其他小朋友有不同的命运,出身名门,有幸遇到家人,可以填补他穷困的童年,保持纯真善良继续生活,而机灵鬼就不一样了,最后他选择继续做小偷,还是开始新的人生,每个人有不同理解,但不得不说,很可能他还是会继续过去的生活,尽管存有善良的本性。
整部剧贯穿了很多歌舞,歌词表达出很多电影情节无法表达的思想,画风也很美,每一帧都感觉像一幅经典油画。
狄更斯是一个人道主义的作家,但相对于雨果的疾风暴雨式的抨击社会黑暗和巴尔扎克无情讽刺人情冷暖的笔法,我总觉得狄更斯的文字相对要温和得多。
影片中的费金算是一个很另类的坏人了,他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奥列佛,不管他的初衷是什么,至少,相对于奥列佛以前在孤儿收容所和棺材铺里遇到的那些人,费金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可以栖身的地方,在这里,奥列佛吃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根热腾腾、油汪汪的大香肠。
奥列佛给费金惹来麻烦无数,费金却从未真正打过奥列佛一次。
他是个坏人,却让人无法真正恨他。
费金要被吊死了,奥列佛去探监,相信看到这里,有很多观众感到的不是恶有恶报的快感,而是在奥列佛与费金抱头痛哭的时候暗暗心疼这个可爱又可恨的老头儿。
南希的出身影片中没有提及,我们看到的只有她的挣扎。
她爱自己的男友,无论他做了什么都痴痴等他回来。
她爱那些孩子,当比尔杀死她后,一向阳奉阴违的机灵鬼不要命地扑上去,也不管自己挨了多少巴掌,只在乎的是尽可能地为南希讨回公道。
她爱奥列佛,可以不顾暴露自己身份的危险,去联系布朗罗先生。
她痛恨将自己带入邪道的费金,却无法从中脱身,只好痛苦地过了这么多年,当她看到连偷窃为何物都不知的奥列佛,她就像是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她太想保护这份纯真了。
这就是狄更斯对这个社会的批判,他无情地揭露和鞭挞社会中的那些丑恶,却不由自主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与真正的现实主义其实是并不相符的,狄更斯在这部作品中创造了无数的巧合,让奥列佛一步步走回属于他的中产阶级的生活中去。
他想让读者们相信,无论这个社会到底有多么黑暗,无论坏人有多少,黑暗终究会散去,坏人终究会受惩或改正,基督的博爱终究会根植在每个人心里,让这个世界回归到它本来的清明的模样。
因为今天网络的推广力量,虽然我没看过狄更斯的原著,却看到了分别是1948年、1968年、2005年三个版本的《雾都孤儿》。
1948年版的《Oliver Twist》还是黑白电影,全长115分钟,主演John Howard Davies。
我在网上找他的资料,却一直没看到这位出生在1939年伦敦的老影人的清晰照片,只看到他主演和导演的许多我们所不熟悉的影片和电视剧。
又看到他在《指环王3:王者无敌》中扮演一位叫做Gimli的角色,但我怎么也想不起来这个Gimli是哪一位。
在三部《雾都孤儿》中,我最喜欢的就是48年版的Oliver,他看起来那么瘦弱,眼神里时时充满了惊恐,他会不由自主地伸出手像是要抗拒什么,却又一次次的卷入旋流。
对比来讲,他最符合我心目中想象的Oliver的形象。
1968年版的《Oliver!》是一个音乐歌舞剧,彩色,全长150分钟。
这个版本因为有大量占用时间的歌曲和舞蹈,所以情节上压缩了不少,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歌舞剧导演因为歌舞节奏的原因,特别能够把握影片的节奏。
我看的歌剧很少,更别说半个世纪前的歌剧,所以说不出有什么风格和特色,但是看得很舒服。
2005版的《雾都孤儿》虽然说起来是要拍给孩子们看的,但是我认为68年版的音乐剧更适合孩子们观看,当Oliver初入伦敦,大段的舞蹈用来描述伦敦的繁华和对Oliver的诱惑和刺激,十分精彩。
由此我也觉得,音乐剧应该比普通的电影制作难度要大得多。
这出电影里用了很大笔墨来描绘唯一阳光点的角色Nancy,大段的唱词来表达她的爱情,她的善良和她的矛盾,我认为是这部作品的极出彩的一笔。
而片尾费金和小滑头跳着舞继续他们的贼盗生涯,这样的喜剧结尾也许比费金的入狱和死刑更让观影的孩子们容易接受。
有趣的是我看的版本的汉语字幕里把费金直接翻译成了“教唆犯”,查了一下词典,确实Fagin这个词现在的意义是教唆犯,可见狄更斯小说的影响之大。
2005版本的《Oliver Twist》也很不错,全长128分钟。
导演罗曼·波兰司基 (Roman Polanski)直言该片是要拍给孩子们看。
看完之后我也在想,给孩子们看什么呢,大概也就是教人向善、善恶有报、知恩图报之类吧。
和前两部在情节上最大的不同是前两部都多少牵涉了Oliver的身世,这一部没有;前两部都没有Oliver狱中探Fagin,这一部却重墨描写。
其实我想如果单独看这部电影的话,应该是给予很高的评价,毕竟各方面都都十分出色。
但是将这三部放在一起就很明显的看出其陋病。
首先,波兰司基再也找不到像前两部里的那样一群瘦弱的小群众演员,这直接导致我在看到这个版本中孤儿院的情景有点想笑,因为这些孩子们都营养充足,就连Oliver都两眼有神,比着特别是48年版本里那些瘦弱的孤儿们确实有点搞笑。
其次,这一部里的人物刻画明显不如前两部,48年版里面每个人物都入木三分,68年版里面弱得多,那是因为歌剧的缘故,但Nancy和Fagin两个人物也十分深入,2005版的每个人物都没有深入,停留在表层。
第三,主角Oliver的扮演者不太合适,如果48年版的Oliver是苦难,68年版的是天真,那么2005版的就是懦弱和木讷,他只是个英俊小生罢了。
第四,Bill的那条狗,在48年版里的那条狗最出色,这条狗目睹了Nancy的死,吓得浑身发抖,看到Bill想置于它死地,眼神里满是恐惧,虽然2005版的那条狗在主人死的时候和68年版一样发出了哀鸣,但前面许多细节都拍得不好。
我想,这种有动物参加的镜头要想拍出导演要的效果一定是件很费工夫的事情,要一遍一遍捕捉它的神情和动作,稍有不慎就失去机会重新再来,所以老版本的一定是下了更大的功夫。
68年版的里面还有一只猫头鹰,总是在不同的时候作出不同的眼神和表情,其实不也是一点点捕捉来的么。
总体而言,我认为1948年版本的最精彩,2005年的次之,1968年版本作为电影不如2005版,作为音乐剧却应该是经典之作。
所以我的豆瓣评价:48版本力荐、68版本力荐,05版本推荐。
IMDB评分依次是:7.9(2,357 votes)、7.5(4,584 votes)、7.0(3,804 votes)。
这是一部拍给孩子们看的电影——罗曼.波兰斯基自己对《雾都孤儿》的定位,因此不难理解,波兰斯基对狄更斯原著大刀阔斧的删减,极力使原来“恶”的分量降低,代之以微弱的“善”。
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费金团伙上,波兰斯基抓住了书中每一个角色身上可能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使得这个犯罪团伙在罪恶之外多了几分人性色彩与趣味。
首先,费金这个匪首,唯利是图中多了几分滑稽的琐碎。
参见费金数钱一幕,台词以及神态尽显一个守财奴略带可爱、偏执的猥琐状,而原书此处费金口中的阴谋、算计则被剔除。
因此,波兰斯基镜头中的费金只能算作猥琐的作奸犯科者,而非十恶不赦,正如他与奥利弗的关系,不残忍亦不仁慈,却在威逼利诱的碎碎念中映射着某种暧昧的温暖。
其手下如托比.克拉斯基不入流的时髦感及不合时宜的幽默,“溜得快”自以为是的成熟,甚至赛克斯那只恶狗无条件的忠诚,都被波兰斯基敏感地捕捉到,使费金团伙在罪恶中仍不失如马戏团般无伤大雅的欢腾感。
出于前面提到的原因,以及要将全书几百页的内容压缩在一场电影的约摸两小时内,波兰斯基主要选取了以奥利弗视角出发的情节,并完全除掉奥利弗出身这一点,使影片结构大大简化,成为一部单纯的孤儿历险记,宣扬人性善良的可贵。
情节的大幅度删减,使影片某些地方的说服力略显欠缺,同时也使影片担负的内涵较之原书大大减少。
但考虑到波兰斯基的本意,针对儿童片,以上的问题可以说并不构成太大问题。
最大的问题可能还在奥利弗.退斯特的扮演者——小演员Barney Clark身上。
这孩子的长相完全胜任奥利弗的清秀漂亮,演技在简单的情节中也说得过去。
但他的眼神远没有奥利弗的敏感与懂事,换句话说,这孩子缺乏奥利弗身上的苦难感,无法激起观者应有的怜爱之情。
另外,作为一部宣扬“善”的电影,不应忽视原书中奥利弗自身的善良对周围人的影响与震撼,可惜的是,Barney Clark同样欠缺奥利弗这种“逼人”的善良与纯洁的气质,不能不说是全片最大的遗憾。
不知算不算先入为主,看书的时候我是揣着Freddie Highmore(《寻找梦幻岛》、《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形象比画奥利弗的,换成这个孩子,似乎更能“刺激”观众。
在波兰斯基所有的作品中,《雾都孤儿》无疑是承载着最浅显意义的一部。
但他作为电影大师的手笔,还是深刻植根与全片中,体现在对书中场景氛围惊人的一致上。
十九世纪伦敦街市略显昏黄的繁荣,穷街陋巷里呈墨绿色的破败腐烂,唯一接近真实的色调出现在奥利弗逃离的途中与布朗洛家里,构成波兰斯基最大的隐喻,关于一个孩子若隐若现的希望。
波兰斯基试图借电影,传达狄更斯笔下美好的意愿,将这部家喻户晓的名著,再一次推向世人视野之内。
反过来讲,也是狄更斯的这部小说,让《雾都孤儿》电影版在波兰斯基的标志下格外平易近人,也等于让波兰斯基被更多不那么深刻的影迷接受。
所以,这实际可看作,两位大师隔着两个世纪的时光,对彼此的普及。
情节还是老故事,地球人都知道。
画面色彩和摄影角度都很讲究,感觉像传统的俄罗斯油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
虽然里面的人还是脏脏的,但是脏得好看,凝重。
一个人...没有父母卑微的活着卑微的时候还是要问为什么不能浑浑噩噩胆怯的时候还是要鼓起勇气要尽力去争取事不如意的时候要大声的拒绝不能随波逐流寄人篱下的时候还是要抬着高贵的头不能妄自菲薄气愤的时候可以不说话..不计较..那是浪费时间如果被侮辱了..不要用拳头打要用脚狠狠的踩他的脸...狠狠的踩上去...不如意的时候就离开...不论有多难人一生忙忙碌碌..又有几个决定可以自主落魄的时候仍然要很礼貌不能穷凶极恶饥饿的时候还是要自食其力不要给我施舍偷盗只能作为游戏..不可以之为生不因恶小而为之得势的时候不忘感谢..不要浮躁请给我一些书看被命运挫败又回到起点的时候不要绝望要保持坚强永远不要忘记那些对你好的人虽然他们可能满身泥泞..身陷囹圄...要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别忘了也给你所爱的人一个温暖的拥抱...电影到这里结束了.......
还可以
压力
波兰斯基啊。。。各种不靠谱
我好像不是很喜欢狄更斯的这部作品......不过这部电影拍得画面还是很棒的~
剧情和演出表现真的很拉胯,像是歌剧不像是电影,最后结局与原著不符,然而改编并没有让故事更精彩,反而拉低了水准
波兰斯基始终是我的最爱,偏爱他影片的色彩和氛围,只是翻拍名著始终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奥利弗和费金的友谊让人感动。
小正太闯世界
中规中矩
Dickens的优点(尖锐社评)和缺点(涣散情节)都删了,自己加的东西制作精良但还不如原著(除了和Fagin的部分情节)
可惜我不中意悲情
好做作的感觉。。。而且好平淡。。奥利弗一点都不机智。。最后那段被挟持纯粹是打酱油。。。全篇都是看着其他人在演戏。
又是一个成功的名著,失败的改编和演员。
改编的不好
書比電影好。你看到書裡的Nancy,再看電影裡的Nancy,你清楚的知道,她們的愛不是一種愛。你可以愛我嗎?當我伸出拳頭,拿起皮鞭,當我用力地擊打你,像一個巴掌從天而降一樣。你可以始終如一地愛我嗎?兩個Nancy的答案是不一樣的。
完全没体会到奥利弗的勇敢和诸多品质,好吧他毕竟是个孩子,可是,其他的人物形象也远不够丰满,狄更斯写的故事是这个样子吗?
我喜欢那种happy ending
相比名著,任何改编的影视作品,都似画蛇添足
1.故事减一半是个啥意思呢?2.南希那么悲壮的三言两语两棒子就给打死了3.费金不错,不过强行洗白你当是沙鳄?
第一次完整的看完一本小说~还是书虫精简版的~
故事不用说了,演的马马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