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休息室

Das Lehrerzimmer,The Teacher’s Lounge,失控教室(台)

主演:莉奥妮·贝尼希,伦纳德·斯泰特尼施,伊娃·勒鲍,迈克尔·克拉默,安妮-凯瑟琳·古姆米奇,凯瑟琳·维利奇,莎拉·葆埃特,拉斐尔·斯塔霍维亚克,乌伊加尔·塔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23

 剧照

教师休息室 剧照 NO.1教师休息室 剧照 NO.2教师休息室 剧照 NO.3教师休息室 剧照 NO.4教师休息室 剧照 NO.5教师休息室 剧照 NO.6教师休息室 剧照 NO.13教师休息室 剧照 NO.14教师休息室 剧照 NO.15教师休息室 剧照 NO.16教师休息室 剧照 NO.17教师休息室 剧照 NO.18教师休息室 剧照 NO.19教师休息室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教师休息室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卡拉·诺瓦克(莉奥妮·贝尼希 Leonie Benesch 饰)是一位敬业且理想主义的年轻教师,在一所德国中学开始了她的第一份工作。可在学校发生一系列偷窃事件后,她与七年级学生之间轻松融洽的关系也受到了压力,一次教职工调查更引发了愤慨的家长、有主见的同事和愤怒的学生之间的互相指责与不信任。卡拉被夹在这些复杂的关系中,她试图进行调解,但她越是想做正确的事,她的处境就越是绝望。 这部影片是对权力关系的一次探究,以真相、正义、种族主义、尊重和儿童权利为主题,展示了个体是如何在种种根深蒂固的立场之间被消磨殆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预支未来绝地危机爱的故事酒吧篇钟摆人生怒火保镖现场铁证奇怪国家的数学家你可曾见过萤火虫?三天圣剑学院的魔剑使罪恶之城2我的心跳你做主开国元勋朱德欢喜就好之五星大饭店江浦合流小鸠玫瑰香水姬影人生镖行天下前传之虎口夺镖潜艇总动员:寻龙萌犬好声音独立之日先贤之信前方高能清洁工第二季诅咒录影春之插曲奉土地之名同感大话江湖

 长篇影评

 1 ) 让怀疑成为事实

德国的影片总缺少法国的松弛感,探讨的也离不开撞击心灵的话题,难怪对于德国人除了二战靠着装取胜的军官以外,每每想起的都是一张张严谨的面孔,德国应该是欧洲大陆最不一样的国家。

《教室休息室》当然是讲教室休息室发生的故事,对于德国的学校制度我不甚了解,比如学生不能进入教室休息室,学校理念是“零问题”,警察配合执行停学,很开心的是影片的学生强调自主、自由和公开,是我非常认同的。

故事很简单,在教室休息室发生偷钱事件,卡拉用电脑的摄像头录下了偷盗者当天穿的衣服部分图案,根据这个线索找到穿这个图案衣服的老师,而这位老师的儿子奥斯卡也在卡拉班上,奥斯卡坚信自己的母亲没有偷钱,从母亲被停职那一刻起,他开始反击,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事情。

影片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谁是真正的偷盗者,但是也无关紧要。

在我们的原始社会中,人个人的力量太过于弱小,只有团结一起,才能生存下来,信任成为我们基因中最重要的一个。

但是一个个谎言不断成为泡泡,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那种信任的崩塌,让我们即使在这个比原始社会安全太多的境遇中,也无法得到幸福和快乐。

 2 ) 民主为何失败?

一部利益区,一部教师休息室,今年的两倍德语片让我对德国电影产生了浓烈兴趣。

如此复杂的对社会问题的讨论只在德国电影中看到。

电影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assumption,什么是proof,但这个问题被权力生硬的打断了,从此再也没有人去讨论。

全篇最后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提出了更大的疑问。

在这里,重要的是,谁决定了什么是assumption,什么是proof,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assumption。

这是由权力关系的转化得出的。

整部电影里。

学生,老师,家长,后勤人员的微妙权利转化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学生或者儿童,被认为是没有完全的主权的人,他们如何行使的权力,他们的主权到底是他们自己的意志,还是家长主权的延伸?

家长的主权,又如何通过学生的主权延伸到学校里?

民主社会的权力制约,司法体系的运作,以及最重要的,民主为何失败,在一个小小的学校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最后,我们至少还有爱,但爱又是多么的脆弱啊。

 3 ) 聊一场失败

诺瓦克老师的失败是一种结构性的失败。

在《教师休息室》里,我们可以简单地看出学校和真实社会之间的对应关系。

校长代表着指定规则的人,教务处代表着规则的执行者,学生代表大众,报刊代表媒体。

学校政策类似于法律,校园里的偏见、权力博弈、真相追寻,则和现实生活中相一致。

但诺瓦克老师代表什么呢?

她曾试图保护学生免受现实世界的侵扰,但却忽视了学校已经是一个小型社会的事实。

她试图解决组织和大众、秩序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的矛盾,却被双方撕裂。

权力博弈权力一方是学校。

学校里有零容忍政策,零容忍意味着当出现问题时,组织会迫切需要一个解决方案。

然而方案的正确与否,并不是首要判断标准,它更关注是否有解决方案的存在。

简言之,「对不对」不重要,「有没有」很重要。

当我们只是迫切需要一个答案时,替罪羊就会出现。

首个被怀疑的对象是一个土耳其的学生,这就是零容忍政策+执行偏见找到的替罪羊。

随后,诺瓦克老师通过摄像头锁定了第二个嫌疑犯库恩老师。

尽管证据并不完全合规,也不具备决定性的力量,库恩老师仍然被停职了。

在面对对奥斯卡的偏心和库恩老师的强烈反应时,诺瓦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判断过于仓促。

然而,由于组织的决定很难被撤销,其证据也非决定性,又无法将其公之于众,便造成了学校和学生们之间,甚至是当事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此引来学生们对真相的执着追求。

一个小的过错就这样被结构性地放大了,一个问题变成了一系列问题。

权力的另一方是学生。

由于真相和证据被单方面隐藏了,学生们不仅需要真相,更需要真相背后的东西:知情权。

但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他们只能进行猜测、推断。

他们所输出的成果,又不可避免地夹杂个人偏见,开始了对诺瓦克的波兰身份的攻击,随后又带了轻度的暴力事件。

学生们也需要得到一个答案,这个时候,诺瓦克就是第三个替罪羊。

在最初诺瓦克一个错误的指控下,人事罢免、舆论纷争、集体罢课、暴力斗争接连发生,其推动力是双方权力的博弈。

当纽瓦克试图同时遵守秩序,又要体谅学生时,最终只面临被撕裂的处境。

诺瓦克代表的是双方权力的牺牲品。

她是带出双方的引子,她的失败不可避免。

真相和同年的《坠落的审判》类似,《教师休息室》是一部没有真相的电影,但这两部电影之间又有着些许不同。

《坠落的审判》没有真相,是因为编导要传达的是真相的微妙和不可知,以及在这种不可知的前提下,婚姻、性别、真相等议题是如何被代入各种预设中的。

而《教师休息室》里没有真相,是为了制造一个灰色地带,来展示组织与大众之间的博弈关系。

但这种刻意隐藏真相的做法是必要的吗?

我认为,这种做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真实的。

电影通过编导刻意隐藏真相,创造了一种不可知的氛围,而现实生活则是因为其复杂性而使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一切。

尽管这两者的起因不同,但艺术通过这种手法建立了一种清晰、合理且更贴近现实的叙事基础。

因此,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并不必苛求真相。

只有在真相未知的情况下,权力双方才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

一旦真相揭示,这些复杂的议题就会被坍缩,真相必然会偏向其中一方,结果是胜利的一方将拥有对真理的解释权。

理想如果不站在任何一方,不追求胜利,不带偏见,不带预设,只探索真理,有没有可能解决一切纷争呢?

在电影中,没有一个角色能够做到这一点,诺瓦克老师也不能,她在上数学课时说过了一句正确的话:「证明需要一步一步推导出来。

」她的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她自己也没有做到。

她不是一个圣人,她是里面最纯粹而且注定失败的人。

但你怎么能不对她共情呢?

已经很少人愿意去承担这种徒劳了。

 4 ) 规则

世界不是清晰明了的,不是轻松的,不是可以完全预测的,生存于其中要应对各种事情,这会造成疲乏感,于是规则建立起来了,凡事都有了可以依此进行的路线,行事的效率提高了很多。

然而同样的规则对每个人所形成的束缚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同样的规则的重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据此可以说规则是为整体的利益而制定的,而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制定的。

不过同样也可以说成是为可以轻松适应规则的人而制定的,用来约束或者说对抗那些对此规则有较强束缚感的那部分人。

还可以说不同的人以同样的方式违反同一规则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不过规则的执行者是没有精力或许也没有能力顾及这些的,他们最多只能是完全按照规则处理违反规则的事件。

规则一旦制定后,再次依据环境而做出修改是件颇费心思的事,或者说对规则的修改往往都是来得过晚些。

那么规则的执行者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或许应该遵照边沁在论及制定惩罚规则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即以行为所造成的实际害处而做出妥善地应对,而不仅仅只是急迫地要把规则执行到位,否则效率或许会有所提高,不过所施加的伤害也会更多。

 5 ) 国王的子民

奥斯卡和老师其实是一类人,所以老师注定在经历被打/扔电脑等等一系列事件后,依旧选择保奥斯卡。

最有趣的是,奥斯卡和老师属于有自身的能力保底,真的可以呈现“凌驾”在他人之上的存在。

比如,奥斯卡几秒钟就可以解答一个无限接近并超越的问题,并且大部分人都听不懂。

还比如,大部分同事对老师的控诉,你怎么可以完全不寻求我们的帮助,什么事都自己来。

并且很牛逼通过一个人性实验,找到了证据,还不愿分享。

🥲而老师找小偷的关键初心,并不是为了维护正义之类的。

因为对于老师和奥斯卡这类,会成为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存在,清高且自私,在“头破血流”之时,还不忘投币给公共存钱罐。

(哪怕已经知晓有人会从里面拿钱。

)老师的初心,是想维护自身的课堂乌托邦。

我认为这其中并不是一种关心每个学生的心态,而是一种国王心态。

我需要维护我的子民,大家都能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下学习。

所以老师给了奥斯卡魔方。

意味着,外界那些控诉、麻烦事,你知道吗?

不如一个魔方有趣,我们有自己的小宇宙,就在这儿,我懂你。

于是结局,奥斯卡真的建构了这个宇宙,警察如同抬走国王一样抬走它。

这部电影最真实的显现,就是对于高智商人才而言,真实不是最重要的,专业的建构才是。

(于是我们可以看出,在影片开始的节奏飞快,如同打仗。

)本质上,这是一个天才老师找到天才学生,并真正理解ta的友爱故事。

(老师的行为:管你校长领导,锁门。

教师休息室 (2023)7.72023 / 德国 / 剧情 / 欧凯·查塔克 / 莉奥妮·贝尼希 伦纳德·斯泰特尼施

 6 ) 《教师休息室》: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落幕

《教师休息室》意外地好看,悬念贯彻始终,主角从一个困境掉到另一个困境直到变成不可解的旋涡。

“教师”最适合放在道德法庭上接受评价和审判。

卡拉·诺瓦克(莉奥妮·贝尼希 饰),波兰裔移民,在德国某中学当老师。

电影一开始校园的气氛就有些微妙,一系列的盗窃案引起很多讨论,校方的“零容忍”政策需要迅速采取行动,平息事件。

诺瓦克对学校的很多做法并不认同。

同事与班长密谈引导他们指认“嫌疑人”,之后又突袭诺瓦克的班级,搜查了所有男生的钱包,并声称不是强迫,“都是自愿行为”。

因为钱包里有不少钱,土耳其裔的男孩阿里成为怀疑对象,但家长做出了澄清,那是给他买游戏的零花钱。

调查中止,但同事们对阿里和阿里父母的不信任依然持续。

诺瓦克偶然发现了有同事会偷拿咖啡机旁公共储蓄罐的钱,这也许启发了她把怀疑目标放到了休息室中的人。

她故意把钱包放在衣服口袋,用电脑摄像头对准衣服,然后借故离开,果然拍到了偷钱的人,但只露出白色波点衣服的一角,而当天穿着同款衣服的居然是老员工、学校秘书库恩老师。

诺瓦克与库恩老师当面对质,但库恩老师矢口否认,诺瓦克转而求助贝蒂娜·伯姆校长,库恩老师当场痛哭流涕,掏出身上所有财物自证清白,但校长坚持交给警方处理,库恩老师被停职。

受到影响最大的是库恩的儿子奥斯卡,他是诺瓦克班上的学生,平时各方面都表现很好,但现在他成了“罪犯的儿子”,校园里到处都是流言蜚语,母亲和老师却都不告诉他到底发生了什么。

库恩拒绝与校方沟通,却在家长会上发难,指责诺瓦克偷拍隐私、诽谤侮辱。

奥斯卡先是威胁诺瓦克道歉,进而散播假消息,煽动罢课,与不配合罢课的同学打架,袭击诺瓦克并偷走她的电脑扔到河里,最后被停课并取消即将进行的英国修学旅行。

学生主办的校刊按原计划采访了诺瓦克,但话题都有明显的指向性,然后未经诺瓦克同意发布了一篇断章取义无中生有的采访,指责学校存在种族主义并且秘密监控侵犯隐私。

激烈言论引起老师们巨大争论,一部分老师认为诺瓦克是在故意讨好学生,校长决定禁止校刊发行。

诺瓦克最终深陷两难之地,学生和家长不信任,领导和同事不认同,她努力维持秩序,但往往事与愿违,做的越多似乎错的越多。

善良并不等于明智。

她一直“对事不对人”。

阿里被质疑,她坚决反对莫须有的猜疑;库恩认为不能凭偷拍到的衣服一角就认定自己偷窃,她也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动摇,尤其库恩被停职后的狼狈状态让她于心不忍;奥斯卡袭击她的事实也被隐瞒,她理解奥斯卡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母亲;校刊的学生们虽然有不妥,但是不应该限制他们表达的权利。

电影中有一场戏,学生考试作弊被诺瓦克没收卷子,事后她严肃地教育学生,这样做是在破坏公平,破坏规则。

“公平”和“规则”就是诺瓦克的原则,所以她不愿意与波兰同事使用他们的共同语言进行交流,也会在敏感时刻接受校刊的采访,当所有人都以“知情权”质问她的时候她会选择沉默。

她是大公无私的,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不能说真话,也绝不说假话。

她唯一冲动的是一气之下让校长看了视频,引起连锁反应,当事件交给警方处理后,她便努力保持沉默,不想再扩大未知的影响。

当学生、家长、同事都希望她讲明事情原委或者交出视频的时候,她都果断拒绝,即使这可以帮她在学生和家长面前解围,可以紧密和同事们的关系。

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违规偷拍是自救还是害人?

诺瓦克的视频触动了大部分人的敏感神经,人们对盗窃案的注意力很大一部分转移到对监控和偷拍的反对上,诺瓦克的“不谨慎”也让她百口莫辩。

就像她对奥斯卡的袒护一样,是不是只要目的正确,错误的方法就可以原谅?

更大的对抗发生在个人与体系之间,学生与老师,家长与学校,教师与学校,前者在后者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以自己为代价把水搅浑,于事无补。

学生想知道真相,家长要保护孩子,教师们想查出真凶,校长想尽快息事宁人,诺瓦克希望不伤害任何无辜的人,面对盗窃案,看似应该结成联盟的不同群体却因为各种微妙的偏见、隔膜和权衡利弊,变得彼此对立,互相伤害。

学生报刊的理念是“真相超过一切界限”,是否“真相”就是最高价值?

“真相”“知情权”“规则”“程序”“民主”“公平”这些不断出现的口号并不如想象的坚硬纯粹,它们互相干扰、抵触甚至排斥,一厢情愿很容易一无所获。

权力以民主的名义执行,真相以杜撰的方式求索,正义以暴力的方式维护,诺瓦克不认同,所以成为众人口中的“理想主义者”。

奥斯卡夹在母亲和老师之间,被迫成为双方斗争的工具。

当他被停课后,母亲又安排他继续上学,且拒绝接回。

校长和老师们沟通无果,诺瓦克选择避免冲突。

教室清空后,她坐在奥斯卡旁边,默默批改学生作业,奥斯卡始终沉默。

奥斯卡久久地注视着诺瓦克,然后,拿出她送他的魔方,他已经学会了复原魔方,可以还给她了。

这个孩子,从头到尾经历了全部事件,从局外人变成当事人,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他是这部电影隐藏的主角.他的模糊和清晰都是世界投射在他身上的影子,他的凝视像是对世界的审视。

电影最后,奥斯卡坐在椅子上,被警察抬着带离教室,慢镜头,配乐是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欢畅明快。

成年人要留给孩子们什么样的世界?

电影里有句台词:“学生很清楚1+1等于几,老师才是困惑的人。

”此时的奥斯卡就是一个洞察一切的老灵魂。

 7 ) 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对移民的一种影射呢?

压抑甚至恐怖,德国2023年剧情片《教师休息室》通过学校教师休息室和教师两个场景化,从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个人和体制的关系入手,把德国大量引入移民造成的观念割裂和种族问题反映得很真实很深刻,也留给观众思考,西方过去这种“政治正确”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究竟会带来什么问题。

女主角显然是一个悲情或者悲剧色彩的人物,自以为做了正确的事情,但最终好心不得好报,把自己拽进深坑,理想主义固然可敬,但面对现实善良和同情有时候不一定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反而会越做越错。

结尾土耳其移民男学生坐在胜利的王座之上的姿态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对移民的一种影射呢?

 8 ) 真相无从知晓,原则不堪一击

是我喜欢的那种片子: 起因于小事件,矛盾螺旋上升,直至失控。

切口虽小但深。

让人细思极恐。

有的电影养眼,有的走心,这部无疑是走脑的。

我感到的是善意、理想主义、个人原则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

诺瓦克老师坚持真相,维护被栽赃的学生;她不与同事沆瀣一气,坚持不公开视频;奥斯卡煽动学生排挤她,还用电脑砸了她,她理解、原谅、帮他隐瞒;校报写了对她不利不客观的报道,她依然维护他们说话的权力。

她在每一个节点都秉承个人原则,做着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选择,她的这些原则,以社会公义的标准来看,都没有问题。

但她无疑是失败的。

学校是一个有着权力者、执法者、警察、大众、媒体,和或明或暗的规则秩序的小社会。

而社会是无限多变量的集合,人心是最不可测的因素,在不同的目的下,规则和秩序永远可以做不同的利用。

当问题出现时,社会或者是权力者需要给出一个所谓的真相,此时,最方便的那一个牺牲者就被抛出来了。

土耳其学生、奥斯卡的妈妈、诺瓦克老师,都是这样被抛出的。

这些人也许有罪,也许没有。

诺瓦克老师凭间接线索就认定小偷也许莽撞,但奥斯卡妈妈也确实可疑。

影片没有给出真相,这就是我们的真实处境——人类社会永无真相。

唯一确定的是,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想起最近看的韩国的真人秀“思想验证区域”,13个人组成的小社会,9天时间,乌托邦破灭,共同体土崩瓦解。

胜利属于伪善者。

2024.11.16,2024年德国电影展

 9 ) 确定了,个人年度十佳有它一席

层层叠加且不让人感觉到琐碎的紧张感是它的亮点看完这部片确实有下意识想在房间里呐喊的冲动。

从0紧张感到100分,不断发生的矛盾,层层叠加直至完全爆发,再到结尾的留白,整部片看完是完全能够与片中的教师“感同身受”的,那种窒息、无力感,虽然片中的许多事情或许生活中没有当过老师的人无法亲身体会,但你可以在生活中从不同的事情上体会到。

首先就是一上来扔给观众一个现存的常见现象,也是本片的主要矛盾,那就是「偷窃」。

紧接着就是搜身行为,并且是上课期间的搜身。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谁的钱多,谁就最有嫌疑。

影片中并没有拍出搜身的全部过程,但放出的片段一个是小孩男主(说自己没有钱包也被怀疑),另一个就是移民家庭的孩子。

而后续的移民家庭成为怀疑对象,并被叫到学校里交谈,这一点很明显的就是对移民这一话题的探讨与写实。

然后就是电影的“主旋律”的开始,女主角的钱被偷了。

从这里开始,配合上紧张的BGM,片子的“主菜”便开始了。

被偷钱作为一个常见的现象,牵扯出了一个从自我保护视角下的防护——「私自安装摄像头」。

同事之间的关系,同事又是自己班上优等生的家长,而优等生在班上又是受欺负的那一个,因为他我们小时候常见的“书呆子”。

这样的“三角关系”对于日常生活来讲也是能够见到,但对于女主角来说,正是因为这种关系,才让事情变得非常复杂。

爆发开始之后,牵扯出来的矛盾就更多了。

因为偷窃,同事被停职接受调查。

因为停职,学生在学校有各种传闻,在后面甚至到了被霸凌的程度。

因为传闻,家长会上女主角从受害者的身份转变成“加害者”。

因为家长会的种种,学生自寻“正义”,在课上集体“罢课”。

因为“罢课”,学生自主要调查真相,通过对采访文的加工,牵扯出了「知情权」、「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多个话题,中间还加入了男主小孩通过摧毁证据来“拯救”母亲以及师生的开会的片段,后者也就是「民主」话题。

因为采访文,又回到了移民上,甚至将种族歧视赤裸裸地摆到台面上,校方之后以权力将事情压下去。

但这时候全校已经乱成了一锅粥,老师、家长、学生,没有哪一环是在整场运转的。

这一件偷窃的事件发生像是蝴蝶效应一般,将片中每个人的生活彻底打乱。

而看完整部片,其实会发现它所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牵扯出的仅仅只是从学校一个地方,影射到整个社会上。

话题与现象虽多,但层层叠加并不会感到琐碎与繁复,因为每一层都非常清晰且是用力地在你面前“啪”的一声给你冲击,在九十分钟的时间里,你会感觉到时间过得非常“煎熬”。

从现实角度来看,你真的很难把自己带入到片中教师的角度,因为这件事情你是受害者,但你又成为了让学校乱成一锅粥的“加害者”,整件事情全部因为你而起,你有错吗?

肯定没有,但也肯定“有”。

最后的结尾有些人会不喜欢,因为它并没有给整件事一个交代,就像是让观众自己幻想这件事的最终结局到底是怎样的,说实话,不同国家,生长环境不同的人能够想出N种结局。

但我自己幻想的结局是老师自己辞职,换个环境重新开始一切。

(个人想法)

不过当中我个人有时候会觉得老师为什么不能够「刚」一点,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来扛,一切都是自己处于被动的一方,如果老师稍微站出来一下,事情会不会有所转机?

这个答案或许跟本身的设定有关,这个老师本身就是非常的被动,那么从头到尾,她就是一个非常被动的存在,主动提出请求都显得小心翼翼。

我自己有两个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个是发现对方有偷窃的行为,想要主动提出与对方一对一的交流。

一个是在办公室提出与同事要用德语交流。

不过至少从做老师的角度来说,她是成功的,她是正义的。

 10 ) 《教师休息室》:校园中的社会缩影

《教师休息室》是一部以校园为背景的深刻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教育题材作品,更是一面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

影片通过一起校园偷窃事件,揭示了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复杂关系。

主角卡拉老师身处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之中,面对学生的不信任、家长的围攻以及同事的疏远,她努力寻求真相与正义,却不断陷入困境。

影片在紧张的情节中探讨了媒体的力量、人性的复杂以及社会多元性带来的挑战。

观众可以看到,学校作为一个微观社会,其内部的偏见、权力博弈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互映照。

卡拉的挣扎不仅是对个人信念的坚持,也是对体制性问题的对抗。

《教师休息室》以其细腻的叙事和出色的表演,引发了人们对教育、道德和公正的深思。

它提醒我们,学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社会矛盾的缩影。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简单的对错之分,只有在不同立场中挣扎的个体。

这使得影片不仅是一部校园题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社会剧。

 短评

和坠楼一样的处理,不需要有结论,只看过程和个人的感受

2分钟前
  • 村里种树
  • 推荐

对我而言有时会觉得越是细微的东西越值得认真去面对。这个故事的可怕在于当你回想和复盘的时候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去做出调整和改变,而只能一步步陷入和接受最后的无能为力。啊

4分钟前
  • vivi
  • 力荐

老师在校园里丧失权威和公信力的时候也会被校园暴力,太吓人了。不过最终都没有说清楚偷窃行为,聚焦了嫌疑人儿子 ,女主圣母心爆棚 有什么用啊。

6分钟前
  • adkk
  • 较差

《教师休息室(2023)》 (2024.2.27) 4

8分钟前
  • 看电影吗?
  • 较差

年轻的女主是一个貌似「在场」扮演重要的调解者、引导者和教育者角色,实则在《教师休息室》里面开展增进互信、寻求共识并最终达成交易性和解的非合作博弈中扮演一个形同虚设的「多余」环节和角色。这是一个被校方雇佣的劳动力,在涉及校方名誉抑或触及对立面核心利益的偷窃问题上没有实质话语权:她的发言和有关《坠楼死亡的剖析》报告可以随时被「N权」打断和擦除——她是「N权」代言人。终于站在了讲台上的「N权」代言人是何时沦为配合F权调查、甚至被F权调查的对象?她所代表的这一群体又是被谁置于「权益不对等、信息不对称」这种尴尬处境?我们注意到,当N权被N权请出N权教室之前,F权就早已成了F权调查所有人的帮凶和副手。显然,在运动场上,她的个别学生也在背着她「抽烟/撒谎」开展无益于破坏F权制且有害FN解放运动发展的运动。

13分钟前
  • Muto
  • 还行

一直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一部部把自己拽进深坑。理想主义固然可敬,但面对现实一直做正确的事情是远不能解决问题的。

15分钟前
  • Marutvat
  • 推荐

2024开年第一部 微暗的理性主义之光在风中摇曳 终于熄灭在高举民主旗帜的乌合之众的唾弃中 曾经的道德与良知 跌落在深渊中仰望星空💫……

18分钟前
  • NuurJannah
  • 推荐

3.5 年度恐怖片

20分钟前
  • RKO
  • 还行

这个故事放在另外一个国家就是截然不同的走向。在电影里能窥探到德国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和隐私管理。整体氛围令人紧张和血压升高。但结局略仓促,不是很清楚最终的走向没有一个最终的答案... 不是我刻意追求答案但我不是很喜欢这个结局。还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演员演的很不错,女主演过巴比伦柏林。

24分钟前
  • 侦探锌
  • 推荐

我感觉就是老师跟学生的关系太平等了,她既想维护他们的知情权,给他们透了一部分底,又想维护隐私权,所以有些事情不能说,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学生反而想要了解真相,把老师拿捏了。

28分钟前
  • 鼠仔兵团
  • 还行

指责、迁怒、造势、揭发、连坐、扣帽子……当年的《浪潮》还是小儿科了,看来要把校园生活拍真拍深,还得指望德国人自己。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几方的博弈全程剑拔弩张,而整个事件其间失控的场景接近恐怖片。最讽刺的是这位女教师本人居然是真心热爱教育,关心孩子的,这种处在舆论风暴眼里的真情,荒唐无力。如果全片女教师的侧面描写再多一点,会有看蒙吉的感觉。

30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很毒辣!我们是很难看懂和理解这种片子的。抓贼找警察不就得了吗,干嘛要学校自己来。既要干事又要保护这还要维护那,到底要什么?点就在这里。

32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勉强及格。一个“茶杯风暴”的故事,全片最大的问题是,警方(也就是正规调查流程)在叙事中完全缺位了,当然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小偷的身份变得暧昧,让剧情聚焦女教师与连环偷窃事件引发的校园纷争的互动,但这个设计总归是不合情理的。女教师的设定很鲜明,先用她管理学生的方式,彰显其尽量靠个人的掌控力、对他人不失尊重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校长向嫌疑人过早亮出底牌的处理打乱了步骤(这也是剧情又一出不合理设计),被偷窃的老师们、嫌疑人的尖子生儿子、同班同学和校刊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多面向的立场,真相不重要,只是激发各种声音的投射物。我们单位有类似事件,上峰迅速压制关注度并私下协调,相对来说是有效和正常的处理。4:3画幅制造出与角色的亲昵感,剪辑等技术环节也配合不断有事件发生的剧本形成不断涌动的节奏张力,看多了也觉得乱

3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和《狩猎》一样,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深陷其中而无法脱身。

38分钟前
  • 菜根
  • 推荐

在我心里评价很低,感觉很刻意的一部电影,为了制造灰色地带而去写了一些很刻意的情节,有这个时间可以去看看其他电影,不推荐

42分钟前
  • 追剧乐子人
  • 较差

0.9循环小数衡等于1,对天体规律的理解和预判将削弱感性信仰,并无魔法的魔方可由特定数学操作复位,数学之外的世界却只剩无常。自我排斥移民身份拒绝波兰母语交流,理解学生和抵制站队意味着腹背受敌,但当非法监控和“被自愿”举报消除了程序正义基础,无论如何做出正确选择皆是白搭……小学多元小社会,话题探讨足够广泛尖锐

47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校规很严,注意细节,既然你那么想控制环境,那么公共区域多装几个监控不就解决了么?卖惨还是不如稍微找找方法吧。

50分钟前
  • 拉拉西
  • 还行

每次看有关教育的社会议题片,都会感慨社会之间的巨大鸿沟,即使如此也弥补不了那些劫难般的无解难题

53分钟前
  • 胡象
  • 还行

让人想到《倒霉性爱发狂黄片》《墙壁之间》《枯草》,发生盗窃案,德国的搜身需要忌惮,强调学生是自愿被搜身,国内的老师还在随意耳光、霸凌、威胁学生,身体和精神健康被极大危害,世界上终于有地方更多地关注、考虑儿童的权利(未成年人话语权比妇女还低。。),泪。不过这里的成年社畜也没多好,哪里有工夫去体恤未成年并担心他们的心理可能会受到的伤害呢。好笑的是,怀疑土耳其学生,也是土耳其的《枯草》讲搜身学生,土耳其在欧洲是什么存在。女主好老师,哪个行业坚持理想和善意的人都可遇不可求呢。只能怪问题太复杂,是学校之外的社会、种族矛盾和人性的敏感。德国生产抨击教育体制的片子已历史悠久,赞,尽管主创是对像《方形》的致力人性化的成规出现软弱拧巴的一面而嘲讽,我也是极羡慕的,至少有各方争论的权利。

57分钟前
  • 吃点好的
  • 还行

如此刻意产生对立的剧本实在让我感到不适。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理想主义者和非理想主义者,学生和老师,学生媒体与学校体制全被创作者使用粗糙的对立来处理。我也没看到作者倾向于何处,同时也没有提出好的问题。

1小时前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