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片子是因为一则新闻,新闻说,很多佛教徒,特别是有钱的居士,买断了几个城市电影院首映的放映场次,请观众免费观看本片。
既然是公益的非盈利电影,我有猜测这影片是不是说教味很浓,故事性不强。
从这个角度去比较,值得推荐。
首先编剧找了很多的小故事,尽管这些小故事,都有或多或少的漏洞,比如逃狱这一幕,莲妹和哥哥海生逃的也太容易点,凸显着古怪。
要肯定的是制片方的努力,努力把佛教知识的普及融合在片子的台词中,莲妹的行为虽然不合逻辑,但是处处在宣扬佛教的不杀生,要忍让,与人为善和因果报应的理念。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观音在民间,就在这里,她会怎么做?
背景音乐都选用了佛教的音乐,非常之好听,让人感觉空灵和安静。
就冲这一点,也值得去听听。
有些朋友觉得片子结尾莲妹化身为观音匪夷所思,可在佛教的角度,确实如此。
因佛教倡导:人就是佛,佛就是人。
同理,你就是观音,处处以观音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观音。
吐槽莫名其妙当皇帝或者宗教绑架电影的,都没在点子上啊?
首先电影主题不是讲李忱怎么当皇帝的,所以就算皇上换了八百回也无需多述。
譬如《王的男人》是从戏子角度看皇帝的,至于皇帝其它事迹,就算再英勇神武也与剧情无关。
其次,作为一个宣传宗教的电影,怎么会有“宗教绑架电影”这种说法?
这么说的话,《冒牌天使》算绑架电影吗?
《被偷走的人》算绑架小说吗?
首先,院线里这种题材很稀有,算是砍杀牛鬼蛇神后的一个进步,其次,很喜欢里面演员的形象,没有什么帅哥美女但都很有特色,配合一些场景也很美。
比较无语的地方也不少,特效制作太糙了,可以和老版西游记媲美了,还有对白,忒口语话了,能不能仔细写写啊天了噜。
大家好!
我是刚看完此电影的LZ,本来想给三星,看到分数实在低,就又多给了一星。
因为看见有人发帖吐槽,误解了这部片子,我特地来提示一下。
老实说本片画面和演员扮相挺一般,最后还变成了普陀山风景宣传片,但剧情貌似是个高人想出来的,超越国内一般导演、编剧,线索太多,就以瓷匠李秀峰为突破口。
问题1:瓷匠余秀峰是被谁杀死的?
如果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说明你开始看懂了…单从影片的剧情看,他是满脸横肉的宋大人一剑刺死的,但是换个角度想,他难道不是为光王而死?
保护光王就是余秀峰死亡变相的原因。
那么,尉迟将军自杀就比较好理解了,莲妹救尉迟将军一命,他也还了一命,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为皇上效忠的“原则”,没有领悟当中的因果。
接下来画面一转,莲妹和海生却为了不连累僧人、狱卒,逃狱后又回来自首,尉迟将军看到这一幕,眼中有泪花,他被感动了。
此时的光王也已经被点醒,为了不连累莲妹和海生,自愿中了尉迟将军的圈套。
司马将军冲出来护驾,杀死了他身边的侍卫,画面重点描绘了侍卫们的死,光王接旨,即将登基,尉迟将军此时明白了,他一直的坚持十分没有必要,皇帝轮流做,他忠诚的对象也就随着皇帝的变换而变换。
那些侍卫虽然不是他动手杀死,却都是因为他而死,看到以上种种,他这才大彻大悟,羞愧自杀而死。
可以说是凡人畏果,菩萨畏因。
问题2:为什么日本和尚请不走观音?
其实老和尚一早就说了,缘合则生,缘尽则灭。
余秀峰也说过,观音不拘以什么形式显世,只是方便度化世人。
所以这里指的是观音,不是单纯的观音像,观音像有时候代表了观音,但是观音不是观音像。
观音像的诞生就是因为它和郑太妃、光王、李秀峰等人的因缘,缘起而聚,缘灭而散,没有请不请的说法。
观音像和莲妹出现的目的就是度化世人,实际上她也做到了,每个人被度化的时间不同,因为每个人的根基、阅历不同,像光王一早就有善因,就早一些被度化。
因为和日本和尚的缘分尽了,它(她)就掉到海里消失了, 其实日本和尚几次求观音像的失败,也是观音菩萨对他的普度,希望他不要执着形象,日本和尚最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放下了观音像之后心却和观音更近了。
总而言之,观音像到底长什么样或者观音是男是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如此善因,发如此慈悲心,你的心里就有菩萨了,或者你就是菩萨了。
现代社会 我们听到的 议论的 除了金钱 爱情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竞争 背后的抱怨 网络上的互相争吵谩骂之外,我们的生活似乎没有别的什么了 这个社会积累了太多的负能量 幸福这个字眼似乎剔除精神层面的含义了让人感动的是 这似乎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的宣扬真善美的影片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需要这样的正能量
≪不肯去观音≫,主要展现出人心善良大慈大悲的一面。
说实话,激发我看本片最大的冲动,在于看到了斯琴高娃和曾经的真由美才特意带老妈去看的,而且看这片的主要观影群都是信佛的老年人,一般人都不大能看懂;另外本片可能借这样的一个题材来暗中希望中日友好关系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总之,爱看不看。
近日,第37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正式公布获奖展演作品,由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北京丝宾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中影集团联合出品发行的首部中国观音题材电影《不肯去观音》不仅受邀入围,并获得“世界伟大电影奖(World Great Film)”。
在蒙特利尔展映时,更是引发了现场观众对于中国电影的热烈讨论。
《不肯去观音》感动海外 加拿大放映盛况空前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是加拿大三大电影节之一,北美唯一被国际电影制片人联合会承认的竞赛性电影节,也是中国电影重要的海外展示场所。
作为中国内地首部以观音为题材的影片,《不肯去观音》计划在本次电影节中的蒙特利尔市闹区电影院放映三场,消息一经放出便受到了很多观众的热烈响应,影片在放映当日的现场盛况和受热捧程度更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
尽管是电影节展映作品,但在首场观影时,所有观众都必须自己购票观影,即便如此也依然全场爆满。
电影结束音乐响起时,全场观众向影片和主创团队报以持久掌声。
《不肯去观音》在放映结束后更是引发了现场观众对于中国电影的讨论,很多国外观众对此直言不讳:“中国电影给我的印象基本都是以商业利益为创作驱动,但是《不肯去观音》的出现改变了我对中国电影的看法,这部电影以宣传和谐大爱为主题,希望借此唤起观众内心真善美,这种善举值得我们所有人钦佩和赞赏。
”传承文化弘扬大爱 观众赞《不肯去观音》实至名归《不肯去观音》以公元842年至864年间日本僧人赴大唐求请观音的一段历史传说为线索,讲述普陀山如何成为观音道场的故事。
影片融汇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反映几千年来国人对精神世界的至高追求。
《不肯去观音》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展映时,现场观众对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探索精神,并向在场的片方代表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包括对于画面优美的拍摄场地特别感兴趣,以及询问拍摄地最近的大城市,还有一些观众表示出了对弘扬传统文化的电影在中国当前环境下何以为继的忧虑。
现场一位观众在看完《不肯去观音》后的感触代表了很多观众的心声:“虽然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但我们这些海外观众依然能够领悟和感受到影片的全部真谛,这部电影题材新颖,情节感人,传递正能量弘扬大爱,我认为《不肯去观音》此次获得‘世界伟大电影奖’实至名归。
”
今天下午,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去看了《不肯去观音》。
第一次一个人独占一个放映厅,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佛法难闻”吧。
这种类型的电影本来受众就不如《小时代》那样多,但是,我觉得它所能带给我们的思考或许要比其他电影多得多吧。
影片中有两个观世音菩萨,一个是余秀峰老人烧制的秘色瓷观世音像,一个是与这尊造像同时出现的莲妹。
秘色瓷观世音像是观世音精神的象征,莲妹则是观世音精神的践行者。
可以说,影片中莲妹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东瀛学问僧慧萼要请秘色瓷观世音像东渡日本,第一次因为自己的修行不足而放弃,第二次因为风云突变观世音造像坠入大海。
据说观世音菩萨不愿意离开普陀山,因此在山上为其修建道场,名为“不肯去观音院”。
其实,秘色瓷观世音菩萨造像不肯去日本只是表相,实际上这表现了观世音菩萨不愿舍弃众生的大悲心。
影片取景十分清凉,有清净的五台山,有洁净的荷花池。
尤其是莲妹去荷花池为光王取荷花露水的时候,那倒影中的分明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相好。
《法华经》说:“深远幽固,汝妙法华。
”佛法就像池中的荷花一样。
影片中莲妹的慈悲善良,慧萼的精进坚定,无尘大师的智慧,都能给人很深的印象。
然而,这部影片最主要的还是能够唤起我们心中的善念,净化我们的心灵。
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快,压力不断增加,生活和事业中总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
于是,我们开始变得浮躁,开始变得急躁,开始变得狂躁。
我们的内心不再平静,因此戾气不断的写在脸上。
城管殴打小贩,小贩袭击城管,有的连杀五人,有的引爆机场,有的炸公交,有的摔孩子……种种暴力,让我们开始害怕眼前的世界。
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眼中充满了仇恨?
我们要如何才能回归到曾经拥有的平静?
之前,我也和很多人一样想过这是社会的问题,是整个民族生了病,根源在哪就不多说了。
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病根并不在外,而在于内。
这些的确是社会的问题,但关键是我们的心出现了问题,才使得社会出现问题。
《维摩诘经》中说:“唯其心净则国土净。
”舍利弗问释迦牟尼,为什么世尊的娑婆净土如此污垢不堪。
释迦牟尼双脚踏地,顿时三千大千世界庄严无比、极其清净。
原来净土就在我们的脚下,就在我们的眼前,只是我们自己的心被尘垢染浊,无法观察到罢了。
也许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能获得依止,都能有所安慰,都能真正清净,到那时才会有官不贪、民不顽,河清海晏、尧天舜日的盛世景象吧。
无尘和尚说,世间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这是坚信因果才会讲出的话,我们的相逢都是以前的因所得今世的果。
这里有来报恩的,也有来报怨的。
然而报恩的再种报恩的因,再结报恩的果;报怨的再种报怨的因,再结报怨的果。
如此恩恩相报,怨怨相报,循环往复。
我们自然都希望大家永远报恩,那样世界将会宁静。
那么如何才能不让怨怨相报呢?
只要我们平时多动一些善念,多结一些善缘,业力中的怨气自然会消荡。
也许由于平时多做了一件小小的善事,那么开车的人可能就不会想在公交车站附近停车,推孩子的妈妈也不会逗留在公交车站附近,孩子和停车人宿业中的仇怨也就不会结果,也就不会出现摔孩子的惨剧了。
余秀峰老人说,要把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当做亲人。
这是一种博爱的胸怀,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个爱不是情欲的爱,而是一种慈悲的关怀。
我们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妻子儿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们更应该推广此心去爱所有的人。
只有这样的爱才能对治仇恨。
如果城管将卖瓜的老人看做自己的父辈,那么即便是违规经营也只是会劝离,绝不会殴打致死。
如果将公交车上的孩子想象成自己的骨肉,那么即便有再大的委屈也不会舍得引爆炸药。
可是我们太缺乏爱了,我们把身边的人都看成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这个社会也逐渐走向冷漠。
缺乏爱,是因为我们执着于“我”。
因为执着于“我”,我们才会斤斤计较排队的次序,我们才会抢占公交车的座椅,我们才会过分在意自己的得失。
然而正是因为执着于“我”,才使得我们迷失本性,困在三界火宅之内。
《法华经》中讲了一个譬喻故事:居士的孩子们在一间大屋子里玩,这间屋子即将颓圮,里面还有很多毒蛇虫蝎,并且屋子已经着火了。
居士很着急,但孩子们玩得正愉快,浑然不知身边的危险。
于是居士用花重金打造了一架大车,车中装满了各种好看好玩的金银珠宝。
他用这样的大车来讲孩子们从危房中引诱出来,让他们获得安全。
这辆大车就是佛法,这间屋子就是三界火宅,这群孩子就是我们芸芸众生。
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危险,是因为我们正在满足着“我”的愉快。
世亲菩萨所造《百法明门论》开篇就讲“一切法无我”,这就是要我们从执着于“我”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只有不再执着于“我”,才会没有什么顾忌,才能真正敞开胸怀去爱别人。
就像莲妹那样不顾灼热去为光王沐浴,不顾自己的性命去解救无辜的僧尼。
真正的慈悲心,皆由无我中发扬。
我们还要有包容的心量,如果能互相包容,社会才会真的和谐。
“君子有容人之心”,不论儒佛,都要求我们包容。
当慧萼第一次动了贪念,破了偷盗戒,拿走秘色瓷观世音造像时,莲妹包容了他。
这样的包容,使得慧萼升起了惭愧心。
也许正是这样的因缘,才令慧萼回国之后勤修精进,成为了日本国内德高望重的高僧。
“菩萨亦度有罪之人”,如果能够对所有人都有包容的心量,那么又会感化多少人呢?
假设当初东莞的执法人员没有对冀中星使用暴力,即便是冀中星真的违规了,处理的时候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苛责,或者冀中星申诉的时候,办案人员对他多包容一些,而不是毫不作为,那么也不会有今天的机场爆炸。
可是我们今天恰恰缺少这份应有的包容。
“多劫本是忍辱仙”,佛陀靠忍辱而成就。
忍辱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大无畏。
人动手去伤害别人很容易,但是要想克服住自己内心的嗔恨,让自己去爱侵犯自己的人则很难。
因此忍辱才需要一种极大的勇气才能做到。
三毒贪嗔痴,一个嗔字最难调伏。
有的人修了一辈子,也没有把嗔消灭。
佛陀尚且会做狮子吼,我们又如何能够一丝嗔恨都不升起呢。
我们都会本能地嗔恨侵犯、打扰我们的人,于是我们采用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消灭我们恨的人。
于是便有了种种灭门案,有了连杀五人的狂魔。
在嗔恨升起的时候,他们纯净的内心已被魔鬼占领,可怕的事情不断发生。
然而只要我们在嗔恨升起的时候,用般若智慧观想一下因缘的起灭,或许嗔恨的魔鬼会被智慧的真如击退,眼中的世界重新恢复宁静安详。
在中国民间,可能百姓对是释迦牟尼的信奉,远远不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
这或许是由于菩萨以各种方便度化人间更加亲民吧。
观世音菩萨以其大慈大悲的精神永住世间,他帮助我们化解灾难,帮助我们解开烦恼,他不忍离开芸芸众生。
惟愿观世音菩萨的净水能够化作甘露,润及众生的心田,消除我们的戾气,让我们拥有一个安详和平的世界。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
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虽然作为一部电影实在不敢恭维,但是题材不错,是有名的佛典不去观音院“《華嚴經》中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中所參訪的補怛洛迦山(今南印度海島)即是觀世音菩薩行化的道場。
在中國, ,即相傳是觀世音菩薩化現之處。
相傳,唐宣宗年間,有一日本僧人法名慧鍔。
一日,到五臺山參禮,見一尊觀音菩薩妙相莊嚴,心想:若日本的同胞也能一睹菩薩聖像,進而禮拜供養,該是多麼殊勝!於是便私自攜走菩薩像,直奔下山。
回日本的途中,船經普陀山時,突然浪濤洶湧,海中生出一朵朵的鐵蓮花,阻隔了去路。
慧鍔見狀,即在聖像前禮拜懺悔,頓時風平浪靜,船駛近普陀山觀音洞時,安然靠岸,不再前進。
慧鍔即上岸,在島上建了一座寺院供奉觀世音菩薩,島上居民稱此寺院為「不肯去觀音院」,此即普陀山成為我國著名的觀世音菩薩道場之由來。
“
关于一部佛教的电影,历史背景也有可信之处,不过总感觉总体拍得一般,我没有体会出里面所展示的所谓佛教的光辉之处。
一座观音像,余秀峰老者说老主持说了算,老主持又说余秀峰说了算,推来推去的。
有些剧情太艺术化,比如那位自杀的尉迟。
但是不管怎么说吧,关于佛教的电影的确是少之又少,应该支持的,所以尽管知道不会怎么好,还是认真看了,佛教文化的确需要弘扬,不过我觉得只要心中有善,无论你是否是那种信仰的人其实都无所谓。
我在观音成道日带着虔诚的心观影。
结果是,本片虽然大方向有一诚大师的“把关”没有大问题,但是各种莫名其妙肤浅理解胡编乱造逻辑混乱情节和细节,愣是把我看得毫无佛意,各种扒小受慧萼大师之心,唾小莲NC圣母(不想用观音二字)行径之念。
给3星只是因为总体拍摄确实做到了尊重佛教场所和宗教习惯。
首部观音电影,演的真不咋滴,有的观念还接受不了,李纯演的观音还…
挺好的
对于一部这种主题的命题作文来说能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而且OST可给满分。其实我觉得片子里说的特别对,对待所有人都要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但是你也不能太拿自己不当外人了吧,好歹得告诉我这电影是谁包的场好让我有个目标可感谢吧……
观音在民间
身为一部电影很多方面居然比《小时代》这个视频还要不如,硬伤无数,短评不多说,说出来都是黑。难得的宗教题材,估计过审批也不易,既然豆瓣上没法打负分,就给一星鼓励分好了。
牢牢记住了“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看完电影后渴求酩酊或者怆哭,只为它用一个东瀛僧人的眼光描绘出了大唐佛学一角,慧萼大师和莲妹一度觉得非常般配,对情僧一向持认同和钦慕的态度。可是为了突出佛学普渡的主题,莲妹很多时候善良得不真实。电影本身并不优秀,触动人心的只是历史。
不得不说,片子拍的太不好看的。虽然主题是俺敬爱的菩萨。
这片名是不是病句啊?我怎么读不懂啊!
慈悲为怀
昨天看完的,李纯的观音造型居然还蛮相符的诶……看的时候有些混乱,但总体上来说能拍出宗教的作品已经很棒了
竟然把小日本说的那么好, 观音还向着小日本
李纯有点土 不够仙 聂远有点呆 日本和尚很帅 蒙丹是傻子 斯琴高娃这造型咋跟大馒头成精了一样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劝人向善,弘扬佛教文化,宣传南海观音像的历史价值,也许可以促进取景地旅游业的发展。不过,不得不说,编剧用力过猛了。慧萼和尚被夹在沉迷佛像的橘皇后和玛丽苏莲妹之间,变成了文化交流活动牺牲的炮灰。爷爷和哥哥好可怜,唐武宗灭佛,李怡继位,本来和他们这种小民没啥关系,不明真相的莲妹非要救人,差点把他们害死。唐武宗执意灭佛的话,莲妹牺牲自己也不能拯救天下僧尼,为啥要回去在尉迟将军面前送死,顺手把自己好不容易救活的李怡重新推入火坑呢?综上所述,还是现代装的莲妹看着顺眼些。
拍这个片子的目的是什么?
烂到不能再烂
影片设置了很多吸人眼球的桥段,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生,唯美婉约的画面,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李纯很美,中野良子饰演的皇后气度不凡。心生善念,我们应该对世间的一切心存敬畏,弘扬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看到这句的时候,心里默默一笑。
不想走就拖个人下水,啥观音这么狠啊
有信仰是好的,YY信仰是可怕的,霓漫天飞升上神变观音姐姐是无语的
故事还算完整,只是有些背景交待不清,男主角演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