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场并不能说是好电影 很多地方只显得暴乱般的幼稚无聊,比方说爱情线太…。
但影片如果看作,记录一种分裂的社会意识,在时代大潮中父辈和子辈的记忆割裂、逃离不开的历史重复,民族仇恨与对立,令人压抑的审查环境,种种都可以算一种、简单的故事脸谱化历史背后的纷杂。
一些小的过度观察:一个有意思的是 借口是 少数服从多数,为此表达自由思想,但同时用“多数人or集体一致”的态度压制Erik,对他进行暴力的报复,却也是一种“纠察叛徒”的态度,其实也跟教育局委员没有差别很多。
一群声称自己有着独立思想的年轻人,不过也就是愤青/出轨者/不分事实/背叛者,青春的反动透露着自私、背叛,希望得到父辈认可的天真。
影片有个好校长,校长作为过来人说的话:我不想知道你们为什么要沉默示威,我只想做一个好的师者,看到你们在教育中成才,不再重蹈父辈的命运,不再经历战争的破碎,不再经历集体农场和工人的辛苦 / (对Theo这种没有家庭背景甚至父亲有“政治污点”的人说)完成一种自我修正的思路是,社会主义不完美,但对我们这种普通人是有益的,我只想跟我出身背景相似的人一起喝杯茶,而不是中产阶级的纨绔子弟 / 不完美的体制依然有一种未来的可能性。
(跟导演的《包豪斯时代》对格罗皮乌斯的“非政治的包豪斯”的宣称很像,也寄托于年轻的力量,即便他们现在是冲动盲目的)区别于其他冷战反思电影,对于东德年轻人的绘图到很完善了(如果导演是有意塑造天真可笑的学生们而不是仅仅借此反衬官员的暴戾),因为他们确实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让自己被放逐,“你们这又为匈牙利做了些什么?
”(对这种学生的action太有个人体会了…60年代,一个纳粹和socialism共存,党卫军、集中营的叛徒、参与53叛乱被打倒的中年工人,和重新成功上位的永远的既得利益者,父辈的命运彰显了一种“权力庇佑”道理的颠破不灭;而年轻人们(太心疼男主角,那有政治污点记录的工人的孩子,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委员会主席的儿子的 “错误永远可以被原谅” 的命运)无论片尾的集体逃离,还是与长辈告别时被家长默许了赞成,某种程度都表达了导演的一种美好愿望——年轻人的冲动象征着一种未来的、但目前一定尚未到来的美好愿望。
不过,片尾突然开始的煽情,比如集体自首,双男主的友情依旧,毫无悬念逃亡西德,似乎真的只是一种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当然也可能是那时候真的没有查的很严,但完全和之前的盖世太保般的调查不在一个调子上啊?
)、寄托在电影中的愿望。
并且透露着严格的意识形态,最后的主观镜头—在逃离的路上主角拉开了束缚在自己脖子上的领带/体制束缚,显得过于美好了最感动的是几位父亲——曾经热血被“政治治理”的钢铁工人爱这片土地、努力养家;面对孩子帮忙掩盖生父叛徒身份的牧师养父;高层官员用权力帮助孩子叛逃(一种简单美好的亲情),在自己经历了战争和政治叛乱之后,掩藏了自己年轻时代的荒芜和分裂,对子辈极其宽容和体贴。
子辈与父辈的历史逻辑在此重合,又因为亲情走向了不同的、崭新的、可能充满希望的路径。
感觉最自私的是女主角,dbq我要吐槽了。
愤青且无主观简介,依赖男性指路,对男主说“对不起我觉得你不敢担当总是找借口,所以我才绿你”,总是起哄的第二三个,全班被开除后还老问男主“该怎么办”,没有责任感到有着大众认为的“男性的冲动”,无语了。
自由女性并不是起哄就可以达成的啊姐。
“政治正确”的立场也不能救人设。
倒是其他几位母亲,一种歌德式的“伟大女性带我们升飞”,男二母亲指导他勇敢地叛逃西德,一种真正的伟大且温柔的力量。
(我可能要被人喷性别问题的不正确了…但主要也是导演塑造的吧要说也得说他!
对8起)
二战后在东德人们以政治风气充斥着对二战后快速复盘后人人自危的敏感时期,人们对自己的出身具有强烈的荣辱之心,艾力克的父亲曾是抗击纳粹的民主战士,但是被俘后成为了叛徒,艾力克的母亲瞒着他这件事,只是告诉他父亲是光荣的战士,他活在父亲的荣耀中,也因此在这种荣耀中感受到了权力给予自己的优越感,这种荣耀感成为联系他与社会制度的纽带,他对于自己在班级里与秩序的维护有着一种天然的自觉性。
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当严峻的极权主义用强硬的方式禁止学生收听西德的电台,包括做出一点违反课堂秩序的事情便出动秘密警察和教育部长对学生进行审查,用威胁学生逼问和打压的方式让他们承认错误,若没有形式上的表示,则开学学籍退学之余也不会再有资格在东德取得毕业证,这预示着他们讲一辈子在无产阶级生活中不得轻松,成为钢铁厂工人,像他们父辈那样,将再没有机会实现阶级跨越,成为一个老师或者别的什么。
人们对自己的出身有着极强的荣辱感,这种风气带来的是对一个人的荣耀的搜索,人们之间互相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或历史过往而产生歧视或者鄙视的敏感。
正是在这种极端追求荣耀的环境中,艾力克看起来是一个积极维护秩序的亲热分子,但是当秘密警察为了调查这次沉默事件的发起人时,用公开父亲曾是叛徒来威胁他出卖班级里的人,他们作为新的年轻的集合体变成了一个整体,因为他们年轻、无助被秩序打压,出卖任何一个人都意味着失去尊严,但是艾力克父亲给予他的荣耀深深的影响了他的精神世界,失去父亲的荣耀意味着他信念的崩塌,在这种时候他选择了出卖班集体,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他失去了尊严,在这样讲人逼到绝境的时候,他想哭着对班里的人道歉,却看见老师依然用那套吼骂的方式让他不要在课上说话,他被这种极权主义的纳粹暴力逼到忍无可忍,老师凶狠的吼骂与纳粹的疯狂极端有何不同?
但这就是苏联扶持下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需要的铁腕手段。
于是艾力克拿起了枪对向了老师。
他是这个故事里最极端的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对荣耀的追求中,哪怕他的荣耀是建立在父亲是反纳粹的光荣革命分子,因为这份对荣耀的追求使他成为了一个维护眼前的秩序,习惯于出卖班级同学的人,而班里的同学所追求和坚定的只是象征着正义的自由,他们只是去听了西德的电台,但是他们不是为了听西德电台而去听,他们想知道的事匈牙利战争的真相,他们为死去的平民默哀,为俄罗斯将死亡人数虚假报道而产生的不满,是对正义的捍卫。
所以他成为这个故事里第一个被逼到使用暴力的人,在一开始确实一个积极的维护秩序的人,不仅如此,他维护秩序,维护父亲的荣耀,反对纳粹。
但是他维护的那个秩序站在了反对纳粹的名义上却做着纳粹行径,但是他视而不见,为了自己的荣耀和强烈的归属感和优越感,他只认识着名义上的正确,而对真正的暴力纳粹熟视无睹。
并在自己的信念崩塌的时候,第一个成为了使用暴力的人,他使用暴力所面向的对象恰恰是他曾经所维护的秩序。
一个将父亲作为反纳粹光荣分子作为荣耀的后代,当其父辈活在反纳粹的阵营时,后代却因为活在父辈反纳粹的荣光里而间接的导致其成为了纳粹,荣光使一切曾经对抗暴力的人成为了暴力,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人们追求的不再是站在暴力的对面,而变成了为了站在暴力对面而成为另一种冠以“光荣(和平)”之名的暴力,这就是意识形态对立带来暴力市场。
人们的暴行是为了暴力而产生的对立,而不是为了和平产生的对立。
真理在这些人物与故事对立的逻辑中层层遮掩,人们因为身处的虚荣与软弱自私的虚以委蛇变成了暴力的使者,这一切如此悲哀。
造成艾力克暴力的除了环境中人们对虚名的狂热,对所谓“正确”与“错误”的一方的执着与划分,还有自身的软弱以及自私的被伤害后无法自控的自我维护,他维护一切他认为对的,而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上其他人认为对的,这就是纳粹的雏形,依然是纳粹活在每个人身上。
纳粹出现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习惯于吼骂学生的老师,习惯于咆哮的作为议员的父亲。
政党究竟以什么话术和名头作为形容自己主张的方式都变得不重要,都是伪装,暴行就是暴行,纳粹就是纳粹,不会因为暴行被叫做“自由民主”而让人感受不到,熟视无睹的人们只是在欺骗自己,在忍耐。
如果人们对每个人的所谓“出身”都不报以求真的态度,恨将歧视投注到下一代身上,来治愈自己的痛苦,只会产生与此前相同的暴力。
片子中的父辈都是靠着出卖从前所在阵营而活了下去,有的甚至当上了新政权的重要官员,而他们的后代也成为了出卖自身所在秩序的人,只是他们所在秩序正是从前的纳粹缩影。
父辈出卖正义成为纳粹后有通过种种手段变成了新秩序的既得利益者,但无论在什么阵营,其始终站在纳粹那一方,而父亲的理由也不过是想要活下去,软弱让他们在时代中如鱼得水的看起来活成了荣耀的样子,而其实其内心却早已破碎不堪。
他的后代成为了社会秩序中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是却做出了他不敢承担的对正义的坚持和责任。
纳粹父亲的暴力吼叫式教育养出了一个正义的儿子。
而生活在父亲是反纳粹战士的荣光里的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的儿子,却变成了第一个纳粹。
这又是一处矛盾与真理的对话。
东德在社会主义大哥的管理下成为了一片风声鹤唳的紧张风气的社会环境,人们忍辱负重,被处处管制、监督、审查。
暴权还在继续,继续打压着无数的工人与工人的儿子,而上流阶级通过出卖自己的灵魂化为暴力的使者在这个社会活得既体面又光鲜亮丽,他们怒吼自己的儿子,并终将远离自己的儿子。
东德的课堂上还尚有用沉默来反抗的学生一代,我们的知识分子都在做什么呢?
都逃亡西德了吗?
我们有西德可以让我们逃吗?
我们只有自己,烂在自己肚子里吧,烂在荣光里,烂在让东德再此伟大的东德梦里。
荣光就是最温柔的刽子手。
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无意识下去最差的班,逃课和老师吵架,处分和老师的拳打脚踢,多么真实。
我们现在还能做什么?
我们能为我们的“东德”做什么?
我感到羞愧。
我们生活的环境和东德太像了,但是我们的批判呢我们的反思呢?
人们且还在附庸。
唉。
从理性角度去看,就是一群小孩瞎弄被制裁。
显然这片这么看就废了。
从感性角度来看,为了自由,团结反抗的精神确实很让人感动。。
我为什么会说这个班级双标呢?
为匈牙利事件默哀本身表达的是反抗强权,追求自由。
但是在Eric表示不想默哀后,俩男主最后采取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最后让Eric入局,这和苏占区的德国有啥区别。。
非常的讽刺。。
小结一下,身处在那个时代,真实的信息却很难辨别(匈牙利到底是什么情况,小库的父亲到底是叛徒还是英雄真的很难说明,当然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答案也很正常),青春期又容易冲动,最终或许树立的只是假想敌而已。
保持质疑或许才是最重要的本片我只同情Eric,不过也是因为Eric的一句话给这个事情定了性。。
很裂开。。。
其他人我认为是只有想法却缺少实现想法路径的热血青年最终也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而已 还是希望大家用感性的认真的方式去看这个影片才能引起共鸣和感动。
当然看完影片不要忘记质疑
文/王栩(影片信息:《沉默的教室》,导演:拉斯·克劳梅,编剧:迪特里希·加斯特卡、拉斯·克劳梅,主演:乔纳斯·达斯勒、汤姆·格兰门兹、米夏埃尔·圭斯德克、罗夫·凯尼斯、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德国,2018年)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
故事情节紧张不足,揭示的却足够深刻。
其实,单从情节而论,电影也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地方。
不过就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为“匈牙利事件”中的死难者集体默哀了两分钟,继而引发了一场上升到政治高度的风波而已。
这场风波在嗅觉敏锐而为人正直的施瓦茨校长看来,完全可以将其悄然化解。
施瓦茨在“默哀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与学生泰奥谈话时,就暗示后者可能会有一场即将来临的风暴。
泰奥随即与同学们商议应对之法,决定以一个在此种情形下显得正当的谎言蒙混过关。
这个决定一开始遭到了库尔特的反对,他认为,全盘说出真相才是对匈牙利所表达的支持。
同学们产生了短暂的分歧。
然而,分歧最终在能否顺利的参加高中毕业会考的现实面前得到妥协,统一成用一个谎言为借口掩去“默哀事件”所指向的抗议示威这一具有政治意义的定性。
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同学们的天真受到了愚弄。
他们原本在教室里的默哀行为都表现出欠缺考虑的稚嫩。
这种稚嫩同火候毫无任何关系,反而暴露出这群高中生在浪漫情怀的驱动下识见上的短浅。
这群学生富有朝气,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正处于一个青春叛逆的年龄,有着他们的父辈们当年那种干劲十足的力量。
这种力量转化成学生们勃发的冲动,在历史课上默哀即为冲动所促成的青年反叛的心声。
政治家们却对这样的心声表示出骨子里的畏惧。
教育部长朗格推翻了学生们试图蒙混过关的说辞,以成熟的政治谎言取代了学生们为了过关而编造出来的拙劣的借口。
一切推到重来。
一切在政治机器高效的运转下正式开启一场游戏的角逐和猎取。
这场正式的游戏使得区教育局的凯瑟勒女士对“默哀事件”初期的调查报告成了一堆废纸。
这堆废纸上所记录的一群高中生在教室里为匈牙利已故足球明星普斯卡什默哀的说辞任谁都看得出是不加修饰的谎言。
随着游戏的正式开启,真正的谎言在学生们面前轮番上演。
无论是报纸上对普斯卡什还活着的报导,还是一个奥地利记者以“西方记者”的头衔对匈牙利自由战士的披露,都让这群高中生们在东德宣传机器的强大攻势面前无所适从。
仍然有外界的声音传来不一样的信息。
保罗把同学们带到独居在郊外的埃德加伯伯那里,收听到了从西德电台播放出的关于真相的报导。
真相并未给同学们带来任何决定和行动,此时的他们,依旧被谎言威逼着、胁迫着,在离间和出卖、检举与揭发中茫然无绪的辨别着、徘徊着。
离间是一种成熟的诱供手段,当局对它的运用再熟悉不过了。
他们引导泰奥怀疑是埃里克充当了告密者,这使得裂缝开始在一个团结有序的集体里悄然滋生。
与此同时,这些孩子父母过去的经历也被当局用作威逼他们招供的方式而纳入了政治的轨道。
那些过去的经历是父母们保有的秘密,无论是青年时期参加过暴动的泰奥的父亲,还是革命年代充当告密者的库尔特的父亲,他们都亲眼见证过权力以谎言的形式施加于普通人犹如梦魇般恐怖的力量。
如今,对这些孩子们的谎言在于,他们已然被定性为“国家的敌人”。
因为“默哀事件”成了一场反革命事件,藉由这个事件的调查,实则小题大做的将相关的政治利益如同滚雪球般的累积了起来。
当然,政治利益已超越了这群高中生们的认知。
时下,摆在他们眼前的已不是当初在教室里默哀时对不知所措的莫泽尔先生暗地里的嗤笑,而是一份面对政治高压时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沉重。
前者有着懵懂无知还未醒觉的轻松,后者则带来了置身于压力下的成长的阵痛。
因为拒绝向当局妥协,孩子们所在的班级被全班开除。
他们最后一次聚集在校园里,每个人都陷入了沉思。
沉思是泰奥的主张在同学们心中引起的反响。
是时候做决定了,但必须是自己的选择。
在此之前,“默哀事件”真正的发起人库尔特已经远走西德,带着所谓“叛国者”的罪名。
自己的选择让勇气在孩子们当中传递,犹如传递火种,奠定了一个永不妥协的奔赴。
“离开这里,再也别回来!
”家长们也是如此希望。
一代人的秘密被当局掌控,下一代的新生在奔赴中践行。
(全文完。
作于2021年12月11日)——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作者简介:王栩。
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苏联士兵错了吗?
没有,他们只是为了反法西斯才来到了德国,占领了匈牙利德国学生错了吗?
也没有,他们也同样信仰共产主义,但同时也认同自己的民族应该摆脱俄国人的管理社会主义有错吗?
没错,这是一条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道路那是谁的错呢?
也许是两个不同的阵营的政客和他们的喉舌媒体吧,政府欺骗了他们的人民可人民也需要政府,需要一个既管理着社会秩序又能为人民所监督的政府这是一部需要带着批判思维去看的电影,因为它对于社会主义的抨击甚至抹黑是有许多不合理的可也是一部需要辩证思维去看的电影,因为它也确实指出了曾经那个苏维埃政权的一些问题一部电影并不能给我答案,可我知道的,是有些问题,需要年轻人去求知,去探索而我,愿意穷极一生去探求,也许我也不会得到答案,可我相信,总会有人,在一切前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基础上,会探索出答案的
电影的前半段节奏是真的很棒,事件的发生、人物的交代以及风暴的来临,一种政治惊悚感很快就呈现了出来;但是到了后半段,在库特质问他父亲是不是供出了Eric 的父亲时,整体节凑明显开始乱了,叙事群体庞大以及叙事要素涉及太过广泛的问题一下子就藏不住了。
在主叙事背景之下,又涉及了爱情、友情、亲情、背叛、信仰和忠诚等等一系列议题,并且这种议题的呈现是部分片段呈现出来的,很多都是作为一个结果点到为止。
莱娜这个角色给我的感觉是剧情需要一个女主角儿设定的,他的存在只是在证明1 两人的友情多么坚定 2 提奥的做事态度发生了转变;但是这对主要戏剧冲突的影响并不大。
本来是想打四星,但是看完回味了一下觉得这部片子真的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地方,即便是放在经典电影的范畴内比较也不过分。
提奥和库特这两个男主所代表的对待沉默事件的态度推动着事件向前发展,一个是激进,是事件的领头人;一个是圆滑,是矛盾到来时团体内的调和者;电影两代人都涉及到了背叛、告密和暴乱,提奥的父亲参加了53年的暴乱,埃里克和库特的父亲都是告密者的身份。
教室的沉默事件把两代人拉上了大银幕,同时据此重述着以前的故事。
提奥的父亲参加过暴乱,后被下放到农业合作社,所以再次涉及到政治事件时他教儿子明哲保身,不要重蹈他的覆辙;库特父亲的事电影没讲完,只是提了一嘴,可以猜想的是库特父亲和埃里克父亲都在集中营待过,苏联人进来时库特父亲把埃里克父亲给告了有了高升的机会;而埃里克的父亲以前在红色前线待过,被俘进入集中营后因为自己的软弱为了保身卖了自己的同伴;历史的车轮很快转了一轮回,他们的孩子到了和他们相同的节骨眼上,埃里克选择了做告密者,并且做了两次告密者,第一次说出了电台的位置,因为自己的父亲是反抗纳粹的英雄,而现在他也要为自己的信仰做一些事;第二次是供出了库特,原因是不想让自己父亲是告密者的事情登上报纸。
库特在家人的逼迫下没有选择让埃里克做替罪羊,而是潜逃西德做实自己领头人的身份来让大家得到开脱。
提奥本来有充足的理由带领大家把罪名全部按在库特头上从而都能参加毕业考试,一是库特走前自己告诉他让他帮忙,二是他父亲苦劝他不要逞强,但是他选择的还是自己的意愿,发出自己的声音,然后收到了制裁。
埃里克的做法与他父亲无异,提奥虽然违背了自己父亲的意愿但是选择的也是他父亲之前暴动时的做法,库特完全站在了自己父亲的对立面。
前一者和后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听到客观的声音,没有真正听到与见识到匈牙利事件的惨象。
这里很明显导演在表达自由的空气对于人的重要性,提奥、库特还有收听广播的同学们意识到了,也感受到了,见识到了苏联统治下的暴政,他们最后选择逃去西德也是在于认清了这一切之后对于这个国家彻底的失望,他们都说要去西德参加考试读高中不仅是不想表达与自己不同的声音,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认清了在这个国家即便读完高中进入大学学习也没有什么多余的意义,正应了给他们放电台的那个老人所问的:“你们有没有想清楚过自己要这个高中文凭有什么用”,他们理解到,也就不在乎了,所以在做后选择了站出来。
所以,自由究竟是什么?
在这里,自由就是不被胁迫,不被威胁,不因为发出不同的声音而被制裁,也不因为没有唱同一支歌而被指责。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恃南林以司(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690327/这是一部有点奇怪的电影,很多人认为它工整地叙述了一部西方视角的反社反共求自由的坎坷历程,一如多少年来那样在传统电影语境中将西方视为彻彻底底希望的化身而把红色阵营的此时此刻比作当下炼狱,但同时奇怪的是,我们也不乏能从电影中多个主要人物口中听到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坚定和信赖,即使被出卖,被告知父辈的真相以至人生崩溃,被专权欺凌护佑不了自己的学生,这份信赖单薄到身处极端情境犹似自保的借口,却在整个电影的氛围里,与主题似乎略微相悖的观点最终都并没有给予相应传统上的讽刺效果
真相意味这什么,意味着良心吗?
背负谎言生活能吗?
能。
那么为什么要不背负呢?
为的是坚持一开始的初心吗?
为的是友谊吗?
影片最感人的地方就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超越了,其实他们的父母每一个都是背负着谎言生存的,但是他们的孩子超越了他们。
还有就是东德和西德当时的历史了,这段历史的恐惧真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相比而言我们现在的痛苦好像无病呻吟。
中国其实也不乏这种故事,希望能有更多讲述这种中国故事的电影。
评论里的单线半脑子真多。
让我突然想到一个评论:
关于英国冷藏货车货车偷渡惨案的有趣评论“广场政治”的条件下,一味的以宣扬种类不同的自由为噱头,真正的将辩证的主义含义剥离出时代的语境,使之彻底沦为宣传资本主义极端自由模式的背景板。
且,正如我们望向孩童清澈的目光一般,当我们的情绪随着电影里单纯少年们跑动的姿态而共同上下起伏之时,我们也许已经忘了《浪潮》里机械一般的空洞控制力。
诚然,电影中的历史事件是可以分辨出对错的,我同样也为小苏的所作所为而扼腕呐。
但一旦上升到主义的对立,我只能无奈的总结:这些B又开始了...希望“自由世界”在嘲讽“落后制度”擦屁股没带纸的时候,别忘了自己的手上沾着屎。
也希望,评论里阴阳怪气的那些喜欢假装沉默和喜欢宏大叙事风格的懂王们诗人们能够暂时放下手中的奶茶&炸鸡,把嘴上的油擦干净,取下麦克风,穿上长款羽绒服,站在楼下的门房旁边,不要理会门卫大爷的关切和询问,低着头,认认真真的好好骂一骂这片恶土,或踏踏实实的用沉默反抗反抗。
再有,建议此类人放心使用先进阵营的疫苗。
据说用了不咳嗽,一口气上十八楼。
或许不告密的自由才是最大的政治自由。
这是德国电影《沉默的教室 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 (2018)》留给我的最大观感。
告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关乎利益,有时甚至是生存。
由于同情1956年匈牙利十月起义,东德一所中学的毕业班学生公然在课堂上以“默哀”的方式来表示抗议示威,这被当局定性为“反革命”。
当局要求学生们供出事件的带头人,否则全班同学不得毕业。
这种以“告密”换“前途”的损招,没有吓倒学生们,但却吓坏了学生们的家长。
学生们虽以“迫不得已的谎言”拒绝告密,但在与当局的对抗中却牵出家长的“告密史”来。
泰奥的父亲参与了1953年的动乱,为何被给予在斯大林施塔特重新来过的机会?
库尔特的父亲为何能成为城市委员会主席?
显然这是他们告密换来的。
故事不可谓不精彩。
然而,正是在这种精彩中,我们看到人们对待告密的态度:告密就是告密,无论基于什么理由;以及告密对人精神的折磨: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也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其他的利益,那都是时刻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耻辱。
所以,当泰奥问及他父亲参与1953年动乱的事;库尔特问及他父亲关于埃里克父亲被吊死的事,为何他们的父亲都避而不谈或选择沉默,我们就能理解了。
当我们看到这班中学生坚决抵制告密时,我们是该蔑视他们上辈的懦弱还是应该庆幸他们这辈人的勇敢?
其实可能都不该。
人性到哪个时候都是一样的。
当有选择时,人们不会轻易触及道德底线的,当无选择时,为了生存和利益的行为又何须予以指责?
在这个问题上,应受指责的可能永远是外在的环境,因为当有地可逃时,没人愿意选择告密而让内心受煎熬的!
(文/石板栽花 2019年4月24日星期三)
情色片救德国!豆瓣有个话题大概是情色片对你的影响或你怎么看待情色片,《沉默的教室》大概就是最好的答案,去看情色片的高中生,改变了德国民主进程,加速了德国统一?想看那部情色片……电影本身对于大陆人来说可能就是过去的日常,情绪饱满,中规中矩吧。
反抗总是靠方刚血气,但出逃往往是唯一途径。
内在的张力和冲突处理的克制到位 就是感情线以及一些象征手法太直白了
成为国家的敌人,只因为想要自由,并且追随了这一念头。历来如此
不好看,有些模仿死亡诗社
很烂的电影,比电影更烂的是这部电影下面可笑的评论。一群偶尔接触外面新鲜事物就热血沸腾的学生,不见得能够辨别真正的对错。而大多数评论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先失,谈什么热血,青年之类的真是好笑。
德国的政治正确越来越好笑了……二战的时候背叛自己的阵营、战友去帮助纳粹,不是叛徒是什么?不该检举这种人吗?库尔特凭什么要责备自己的父亲这样做?有什么好神气的?纳粹给人类带来多少苦难德国不反思了吗?!宁可去反对不成熟的社会主义也不反思自己的纳粹暴行了吗?!
其实不太愿意看掺杂政治色彩的片子,但还是勉强看完了,懵懵懂懂,勉强三星!
最后一段 有点死亡诗社的感觉
你他妈真的假的啊?10几个中学生居然没人想到说普斯卡什死了会被查到听境外广播的事?这提议一出来老子就想到了。。。前面还有故事是西历1956年这逼的外公如何能是一个党卫队装甲部队的兵?如果片子的结局是这帮小孩被集体开除后多数过上苦日子我会觉得这是部不错的片。。。但是这个结局直接崩溃了。。。。西方人对自由的理解完全扭曲。。。几乎整个班级逃到西德。。。片子就变成一群无知的少年愚蠢-扭曲-逃避的过程。。。看的我莫名其妙啊。。。特别是这帮所谓的追求民主自由的孙子居然还少数服从多数。。。。笑死我了这他妈得多扭曲啊。。。还让未参加他们的人为他们保守秘密。。。。这个真实改编的故事你让年轻人看好好的三观都给你整扭曲了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964504/
莫名其妙的默哀…对学生没有半点同情。我已经过了同情学生的年纪。这样的主题在豆瓣一定能收获高分,因为理想主义,自由主义在这个平台是主流话语。
东西德的故事百看不厌。
第2895-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毛主席语录》
三星半,完成度很高,拍的也工整,三个主角家庭背景和阶层决定了他们的被处理方式,这才是那个政治体最大的毒。结局弱了,以至于让人一度以为只是女调查员急于结案,体制视角则完全消失了。
在柏林看的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这肯定过不了审,我为什么要在这,还有很多工作没做呢,直到刚才看到影评才想起来,我是害怕正视这个片子,因为一个像玩笑一样的“运动”整个班级的人的命运彻底改写。他们的坚持和拖鞋都是那么鲜血淋淋,我连认真的看着他们的勇气都没有,这就是当今的中国给我留下的痕迹吧
对我来说有点排斥。感觉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意识宣传片。角色也比较脸谱化。完全不如窃听风暴那样打动人心
看不进去
“妈妈,真相有多重要?妈妈,为什么你什么都不说?”“离开这里,再也别回来”
自由的奴隶
“人们怎么会用枪把另一个人打死”,“蚯蚓在秋天翻土,就会带来寒冬与风暴”,恐惧而不妥协的热血青年,对生命,思想与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