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

Whiplash,鼓动真我(港),进击的鼓手(台),鼓动人生(台),鞭打,The Whiplash Drummer

主演:迈尔斯·特勒,J·K·西蒙斯,保罗·雷瑟,梅莉莎·班诺伊,奥斯汀·斯托维尔,内特·朗,克里斯·马尔基,达蒙·冈普顿,苏安妮·斯波克,马科斯·卡锡,查理·伊恩,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剧照

爆裂鼓手 剧照 NO.1爆裂鼓手 剧照 NO.2爆裂鼓手 剧照 NO.3爆裂鼓手 剧照 NO.4爆裂鼓手 剧照 NO.5爆裂鼓手 剧照 NO.6爆裂鼓手 剧照 NO.13爆裂鼓手 剧照 NO.14爆裂鼓手 剧照 NO.15爆裂鼓手 剧照 NO.16爆裂鼓手 剧照 NO.17爆裂鼓手 剧照 NO.18爆裂鼓手 剧照 NO.19爆裂鼓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爆裂鼓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岁少年安德鲁(迈尔斯·特勒 Miles Teller 饰)成长在单亲家庭,一心想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某晚他在学校练习时被魔鬼导师弗莱彻(J·K·西蒙斯 J.K. Simmons 饰)相中,进入正规乐队,同时也开始为追求完美付出代价。安德鲁越是刻苦练习,与外部世界越是隔膜。唯一理解他的是弗莱彻,但后者的暴躁与喜怒无常扭曲了这段师生关系,更让安德鲁耳濡目染,连带自身的性格亦发生变化。最后当安德鲁终于登上纽约音乐厅的舞台,他才惊恐的发现原来弗莱彻一直等着将他打入尘埃...... 《爆裂鼓手》讲述一名少年在严师督教下,以非常规手段挑战自己的极限、追逐爵士乐鼓手梦的热血故事。主人公热爱打鼓,但过度的投入让他失去对音乐的初衷,进而演变为生命的负荷以及师徒间近乎疯魔的对决。电影不只有音乐人的苦痛,更让人看到传统励志背后的残酷真相。 《爆裂鼓手》获得第30届圣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穷友记第三季都铎王朝第一季午夜迷案第一人称后事光阴鬼幻毒枭矮子第二季少林问道赛马娘OVABNW的誓言不速之客暗无天日风中的低语一球定江山血战沙漠我独自升级第二季-起于暗影-不请自来关于帕姆的那些事与你同在大侦探福尔摩斯2:诡影游戏分裂:黑色子弹极地追击日本最长的一天顽抗的证人青春创业手册私房钱最后的小站食女在京都小住找到你轻音少女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爆裂鼓手》有哪些亮点和记忆点?

一.对于Andrew和那个女生提分手。

我表示深刻的理解也赞同。

有所得即有所失。

重要的是,这位她并不能使他得到安慰或者在这条道路上支持理解他。

在我看来 她。

不适宜也不合适。

二.在艺术这一行当上,我并不觉得Fletcher趋于变态或压榨,他已给出了选择。

不是滚,那就证明。

想起了那天,我在德国弗赖堡城市列轨上,和家人打电话,哭到掩脸下车。

对于这样的导师,他所做的一切,是为艺术,为音乐负责。

只是看你自己做出的选择而已。

那时候我想,我已经能接受最坏的结果了,那为什么不能去试一把呢??

现在当我回过头看,那段日子,每一天 都在发光。

三.你们说Andrew偏执、尖锐,和家人、朋友起冲突。

但我想,这也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不想甘于平凡,让人看不起,那就需要反击,我觉得很酷!

四.至于最后那场卡耐基的音乐会,Fletcher肯定是抱着毁灭Andrew的决心了,因为他毁了他在音乐学院寻找下一位明日之子的目标。

但,天才总会惜才,看到最后鼓手的爆发,相视而笑,冰释前嫌。

五.至于影片中,并无刻意放大听众的反应及掌声。

其实两位主人公都是在和自己的较量,并无打算迎合主流的口味。

 2 ) 音乐不是男子100米决赛——一个偏执音乐生的自白

时隔多年的update:How to truly listen | Evelyn Glennie---原文分界线 一开始我还带着不屑,因为影片呈现出的爵士乐团跟我所经历的完全不一样。

侮辱性的语言和暴君式的指挥,活脱脱把爵士乐团变成了血汗工厂。

作为学古典音乐出生的音乐生,我一直很向往爵士乐团的自由欢乐,羡慕爵士乐手才华横溢的即兴演奏能力。

这样颐指气使的指挥出现在交响乐团里反而不会让我觉得奇怪。

但是能够如此霸气地人身攻击+满嘴粗话的指挥我还真没见过,因为所有的指挥101入门课都会教你”How to be a good conductor?” 而在这个问题下面列出的1-100条答案里绝对不会出现“insult the percussionist's jewish mother”这一条。

直到我听到了这句台词: - “Dying broke and drunk and full of heroin at the age of 34 is not exactly my idea of success.” - “I'd rather die drunk, broke at 34 and have people at a dinner table talk about me than live to be rich and sober at 90 and nobody remembered who I was.” 我开始被这种追求极限追求完美的情绪被点燃,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以及内心偏执的那一面。

看到他滴下的血就像看到我手指上厚厚的茧,只恨它们没有更厚,厚到可以让我成为“one of the greatest”。

看到他忍住心里的痛苦面无表情地跟女友分手,而女友含着泪确认”你觉得我会阻碍你的成功么?

“我激动地想替男主回答“yes!

yes!

yes!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练琴,学习,思考,甚至创作上,而这些都需要独自一人完成,像修行与打坐一样。

我在男主身上看到了我身边人的影子,因为没有办法达到自己最完美的状态而抑郁,焦躁,性情大变。

“Not quite my tempo!! Faster! Faster!!!”然而无论是Andrew还是Fletcher,都像台机器一样。

没有情感和乐感的机器。

音乐不是一场男子100米决赛,音乐的好坏更不是依据快慢来断定的。

你可以带着感情去跑,你也可以想着“待会儿我要吃什么”去跑,你也可以放空去跑,最后看的反正都是秒表上的数字。

严格遵从谱子上标注的四分音符=208,不代表你能演奏出最动人的音乐。

演奏家就像魔术师一样,能在此时此刻的现实世界里创造出的另一个平行空间。

钢琴家可以无视黑暗中的上万只双眼而沉浸在一束黄光之下,单枪匹马如入无人之境。

此时的他可能身处1830年的波兰,或是1750年的维也纳,指头下正在创造一个脱离了当下的声音世界,慢慢地,一点点地把听众卷进一副历史与情感的长轴。

真正的Charlie Parker并没有被Jo Jones用cymbal差点砸成脑残。

在他的自传里,Cymbal只是砸在了地上,发出叮咚的声音示意他滚蛋 。

第二天他也没有洗心革面化身机器人开始疯狂加速,而是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开始了系统的学习,包括音乐理论,以及大量地听大师的演奏,慢慢变成了融会贯通的大师之一。

Miles Davis也并没有因为专辑里常常出现椅子轻微吱吱叫的声音把录音师炒鱿鱼,这独特的录音室噪音反而成为了佳话,音乐评论员们不停津津乐道,赋予其“爵士乐的时间感与空间感”。

Dave Brubeck漫步在1950年的土耳其,来自异域的灵感穿过了一个奇思妙想和才华横溢的大脑,从而诞生了美妙的五拍子爵士乐“Take Five”。

这才是音乐的灵魂。

整部电影唯一能让我感到灵魂的一刹那,是当Fletcher在酒吧里弹琴的时候。

脸上的表情像极了一个正在享受音乐的演奏者,那随着不和谐的小二度音程而挑起的眉毛,和回到主和弦时的解脱的笑容。

至于Andrew最后旁若无人的报复和令无数观众血脉偾张的独奏,放在现实生活中只能对他说一句good luck了。

少年,无论你手速再快,也仍然无法成为Charlie Parker了。

因为你没有灵魂。

 3 ) 看完本片我默默的去背诵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片完全不符合我的价值观,实在是难以接受,能给负分就好了。

如果Neyman不是主角,那一定是一个被主角干掉后让观众们身心舒爽的角色。。

Neyman为了上位去陷害竞争对手(不确定,综合看可能性极大),看到别人失败情不自禁的微笑,弃女友如敝履,当面肆意辱骂对手,只顾自己的心情,以自我为中心,见不得别人好,这种人当主角并且在最后燃烧生命放大招。

相对比之下守时,努力,友善的Connelly最终默默无闻。

最后一幕大家高潮的同时让我心塞,如Fletcher所说,JVC表演对于乐队里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很关键,Fletcher报复Neyman的同时,也害了其他所有人。

Neyman跑回来爆发小宇宙时,也是完全只顾自己,丝毫不在乎他人。

一个人可以内心只有目标,为此执着努力追求,但这不是伤害其他人的理由,两个人渣再执着再努力,最后拼尽姓名放出再耀眼的光芒,也终究改变不了是垃圾人渣这个事实。

如果只有这种人能成功,我毫不犹豫的选择成为失败者。

我来写结局:阴暗的小胡同里,高耸的垃圾堆,地上一滩滩恶臭的污水,孤独的Neyman,浑身肮脏披头散发,拿着两根筷子,虚弱的敲着垃圾桶,慢慢的死去。

镜头切到Fletcher,又回到了学校,坐在椅子上,放着Neyman的solo,悲伤地对着学生说:这是我的Buddy Rich。。。

然后一滴虚伪的眼泪落下,在地板上弹起,绽放,剧终

 4 ) 但是,Andrew,代价是什么?

半夜看完电影,上豆瓣mark一下写了个小短评就准备睡了。

打开网页面对8.8的高分和清一色的好评。

我不禁有点不淡定了。

在这里写一点自己的想法。

毫无疑问本片演员和乐手的发挥以及剪辑都是一流水准。

就冲把Caravan的演奏过程剪的如此过瘾就绝对值得一看。

但是片子的价值观我只能用“极端病态”来形容,因为实在扭曲到了极点。

Andrew和Fletcher两个看似普通的人碰撞在一起后,却产生了宇宙大爆炸般强烈的效应,令本片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不过想想也对,俩偏执狂的“自我实现”和“相互实现”,这过程不可能不惊心动魄。

最后结局也可以说是皆大欢喜,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不断的“whiplash”Andrew,最终成功的让他一鸣惊人,而Fletcher也终于培养出了他心目中的Charlie Parker。

影片在Andrew技惊四座的敲完Caravan的最后一个音符后戛然而止。

多么热血,多么励志。

跟老派成功者的鸡汤相比,这种另类的成材之路就好比烈酒一般。

是不是喝起来很爽,很过瘾?

但问题在于,代价是什么?

男主Andrew,一个踌躇满志的大一小鲜肉,平日在乐队里表现谦逊;闲暇和父亲一起看电影;照顾父亲的零食偏好绕着葡萄干吃爆米花;勇敢的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

然而这样一个阳光男孩遇到Fletcher之后什么都变了。

有人说Fletcher和Andrew都是“不疯魔不成活”的典型例子,是,你有着你高尚的追求,甚至到了痴迷的境界,你为了你伟大的目标可以抛弃一切。

于是我们看到遇到Fletcher以后,Andrew被激发的成功欲像黑洞一般,吸走了他身上所有的美好。

阳光男孩迅速变成了一个嘲讽亲人,抛弃爱人,辱骂队友,在练习中自虐的暴躁偏执狂。

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你因为不被认同而嘲讽亲人,为了全身心的投入而抛弃爱人,在残酷的竞争压力之下辱骂队友,练习的刻苦了一点...这些尚合乎情理。

但你出了车祸还要拖着满身是血的身体硬上,为了保住自己核心的位置甚至不惜毁灭自己的肉体。

如此的代价,就算能换来成功,真的值得推崇吗?

Fletcher作为一个老师,随意羞辱践踏学生的人格、尊严。

你可以说这是魔鬼训练,这是因为他太执着于要“whiplash”出一个当代的Charlie Parker。

但他结尾给Andrew下套,绝对跟激励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因为得知Andrew在背后告他状之后想彻底废了他。

有些人还对Fletcher存有一丝幻想,帮他洗地说他其实是想以Charlie Parker的传说为蓝本,置Andrew于死地期而令其后生。

我觉得这根本说不通,这跟Charlie Parker的故事不一样。

让你准备A实际正式演出演B,还是在能决定你职业生涯且过目不忘的观众面前,如此Andrew就不可能像Charlie Parker一样被羞辱之后回去哭一哭奋发图强成为一代宗师,这交代的很清楚,男主一旦现了眼之后他就彻底废了。

这种一看就是要往死里弄,没有给他留一丝后生的余地。

而且Andrew在盛怒之下小宇宙爆发自己回台上直接开敲《Caravan》的时候,Fletcher的反应是气炸了,表情像是吃了屎一样,还跑过来威胁要挖掉男主眼珠...明显是恼羞成怒的表现。

他的初衷如果真是激励,他这时候应该表现的是惊喜的欣慰才对。

只不过后来男主的表现太过出色,把他也惊艳到了,态度才转变。

还有人说,“那Fletcher为什么不带预备鼓手连同自己一起毁?

” 他们那个乐队是要给音乐节开场的,按理说是挺关键的一场演出。

就算这样Fletcher居然都不带替补鼓手,说明他就是想让Andrew毁了这个开场,补救都没法补救的那种。

台下坐着这么重要的观众,结果你把这个演出毁了,同台的这帮职业乐手下来还不把你生吞活剥了?

(而且还不是敲错音那么简单,是根本就不着调,甚至Andrew有可能被认为是诚心来捣乱的)如此一来不仅在观众眼里Andrew完蛋了,在从业者的圈里Andrew也没法混了。

在前面的部分,Fletcher曾经表达过他当不当指挥其实无所谓,但他无比看中的导师的位置,因为他迫切的想发掘一个当代Jazz传奇。

而Andrew的举报令他失去了这个位置,夺走了这个偏执狂继续追求他执念的可能。

那么他丧心病狂不计代价的想报复Andrew也就说的通了。

我认为编剧之所以这么设置片尾的桥段,是想最后让Andrew因暴怒而爆发,他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的超神发挥技惊四座的同时也惊艳到了Fletcher,然后师徒一笑泯恩仇(估计也只有这样才能一笑泯恩仇。。。

),二人共鸣共奏,完美落幕。

试图借这个漂亮的转折彻底洗白充斥了整部电影的负面基调。

这么设置爽是爽,但对于影片病态的价值观没有任何改观,相反到令其变得更加扭曲。

极端的情绪或许真的能激发人的潜能收获超凡的效果,好比强烈的国仇家恨令一个人卧薪尝胆,奋勇杀敌,最终成为一代名将,爱国英雄。

但这事儿若以艺术为载体,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成立。

为什么?

因为艺术是具有灵魂的。

仇恨、怒火能把你push成Jazz大家?

这是在侮辱爵士乐。

你以为可以做到高速而精准的敲打出每一个音符就能成为爵士鼓大师?

不可能的。

优雅、随性、率真的爵士乐精神在你身上一样也找不到。

爵士乐手的精益求精应该首先建立在享受音乐享受演奏的基础上,而你浑身充斥了负面情绪,为了”be one of the Greats“不惜摒弃自己的灵魂。

这样的你就算技艺再高超,到头来也只不过是一个灵魂破败不堪的打鼓的,甚至不配被称为一个爵士乐手。

我是觉得所谓“不疯魔不成活”的成功理念本身没什么错,但若偏执到病态的程度,就与普世价值相悖了,是不应该被认可的。

不能说“你别管我是怎么成功的,反正我成功了就行”。

况且成功了并不代表就是正确的,一个人杀了人之后天衣无缝的毁灭了证据而逍遥法外,他也可以被认为是成功的。

Sean Casey难道不成功吗?

才华横溢的林肯中心首席小号。

结果却逼疯了自己,上吊自尽了。

我原以为片子设置如此尖刻的人物冲突是为了对这种病态的成材之路进行反思。

但它并没有。

所以《Whiplash》这部电影虽然很精彩,可你要说它是一部好电影,我不敢苟同。

=========================================================================== 有评论说导师都和蔼可亲,大家整日陪女友、陪家人,该吃吃该喝喝,哪里还会有鬼神之作?

确实是这样,乐器的训练其实就是肌肉记忆的机械训练,并不是什么令人愉悦体验。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学乐器也有过因为一个高音怎么也吹不稳暴躁的想自虐想砸乐器。

而我所学的尚且只是皮毛,如果像男主那样想在爵士乐这条路上达到极致,当中所要经受的痛苦与煎熬更是我无法想象的。

但我同时也记得,在每个团员的努力之下,一个几十人的乐团配合越来越默契,演奏效果愈发完美的那种开心和满足;记得我想到自己竟是如此美妙乐章的一个构成部分的那种享受和感恩。

有人说“看上去随性和慵懒是建立在对于乐器炉火纯青的掌握基础上”说的没错,但这也并不意味一个才疏学浅的菜鸟就无法享受音乐的美好。

虽然要达成“鬼神之做”可能要经受非人的痛苦,放弃很多常人无比珍惜的事物。

但我认为即便是这样“音乐的美好追求”也不应是被放弃的一项。

这不是一个【我放弃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的等价交换。

我觉得音乐大概是天底下最公正的判官,你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你赤诚的热爱一定会收获享受和满足,然而如果你对音乐只有一颗充满功利的心,那么在前面等着你的一定是灵魂的堕落与迷失。

这就好比一个杀手苦练枪法,为了啥?

为了杀人。

杀人才是他快乐的唯一源泉,这跟枪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

“be one of the Greats”才是唯一能让Andrew感到快乐的事,这跟音乐其实也没有太大关系。

所以在在电影中只关于享受音乐的描写屈指可数:Flecher被学校解雇之后在酒吧中弹奏时悠然自得的神态是他唯一一次“享受”的表达(结尾的时候看到Andrew“成魔”的惊喜大概也算一次吧);而Andrew只有在结尾癫狂的爆发之后才第一次在演奏中露出满足的微笑。

剩下时间就是无尽的谩骂侮辱自虐仇视报复,再没有一丁点的快乐。

为什么?

这是因为你的刻苦、你对极致技艺的追求若不是源自对音乐的热爱,而是源自你无限膨胀的功利心。

所以不到最后成功一刻你都无法真正感受到快乐。

可是成功了又如何呢?

短暂的快乐过后等待你的将是独孤求败式的孤独与无尽的虚无。

而你穷尽了所有换来的“鬼神之做”真的就能流芳千百么?

我持保留意见。

因为我觉得牛逼到极致的技艺≠牛逼到极致的音乐。

=========================================================================== 还有很多评论说,这部片子只以客观的姿态讲了一个故事,没有站队,怎么理解全看观众。

我觉得不是。

因为讲故事的人有无数种手段可以左右听故事人的体验,从而影响他/她对这个故事的态度。

爆裂鼓手畅快淋漓的结尾就是一个明显的偏向性桥段,至少从效果上看是这样的,成功让很多人把这部电影当爽片看(说好的悲剧呢?

)。

幕后采访导演说这个故事悲剧性大于胜利性,那你又是怎么展示给我们看的?

师徒二人合奏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Caravan,然后戛然而止,截去了观众的掌声,所以就是悲剧了?

Andrew跟父亲(被人加戏说成是“诀别的”)拥抱,然后在台上敲完鼓后对着夕日的仇人导师笑开了花(被人加戏说是“成了魔”),所以就是悲剧了?

这些都太牵强了,实际的结果就是很多人看完后觉得这部电影“燃爆了”。

是不是又要怪观众的水平低呢?

 5 ) 并非你想象的励志电影

作为今年圣丹斯的获奖影片和奥斯卡热门,影片的上佳口碑主要来自于紧凑的剪辑、优质的表演和对于师徒关系非常规的刻画。

诚然,影片的剪辑凌厉而准确,除结尾处有少许松懈,整部电影更像是一部动作悬疑片,节奏一再加快,冲突一再升级,影片结束,107分钟不知不觉中过去。

影片对于音乐的处理也相当不马虎,体现了对于细节的重视和专业精神。

然而,如果将电影解读为描绘师徒关系,以及少年经历魔鬼训练,超越极限,从而实现自我的励志电影,大概是个误会。

片中鼓手和指挥从始至终是纯粹的互相利用关系。

鼓手其实从未得到特殊待遇——他始终是乐队中和其他乐手一样微不足道的一员,随时被指挥予取予求,玩弄于鼓掌之间。

在鼓手坦陈指挥对于乐队的虐待,间接导致指挥离职之后,酒吧相遇,看似一番肺腑之言,实际上指挥已暗暗设计陷害,如若没有鼓手最后的破釜沉舟,一个乐手的生涯就要万劫不复(影片一再强调在卡内基演出对于音乐生涯的决定性作用)。

即使仇人之间,若有一丁点原则和不忍,做事尚不会如此残忍,何况师徒。

鼓手本身也并非传统的善良天才少年。

一定的才华和逼迫自己到极限的决心也许天才少年皆有,但是本片主角个性中的偏执和阴暗才是他一直被指挥吸引,也是指挥最后透露出欣赏的主因——鼓手一定程度是年轻版本的指挥,同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影片中有诸多巧合,其中鼓手丢失首席鼓手让他代为保管的乐谱一节,其实颇值得思量。

鼓手是否真的如观众期待那样无辜?

未必。

台词给出许多暗示:首席为自己辩解时说自己因身体有恙不能记谱,指挥早就知晓(那么其他乐手自然也知道)。

鼓手在事发之后毫无愧疚,也从未想过补偿。

键盘手似开玩笑让鼓手不要动自己的谱子,未必不是防人之心,等等。

鼓手在争夺首席位置、与女友分手和佯作无辜答应指挥帮助演出时也同样毫无愧怍。

因为同样认同追求卓越就要牺牲自我、他人,以至阻碍道路的一切,鼓手才会被指挥一番话吸引从而上钩,因为指挥的人生哲学实际道出了鼓手的心声。

整部影片细述了鼓手从安德鲁到弗莱彻的渐变,最后一幕父亲在后台观看鼓手的独奏,眼神中惊恐多于欣慰,因为眼前的少年早已不是曾经一起吃爆米花开玩笑的儿子,技术上的提升和人性的嬗变相比已经显得次要。

本片导演说结尾实际是悲剧,主要媒体的影评也多少在这一点达到共识,大概正是为此。

片中固然有励志的成分,但是成功的代价是少年纯真的丧失,如果本来尚有纯真的话。

结尾高潮处影院中的观众畅然拊掌,其实是庆祝这种扭曲哲学的胜利——鼓手大概经此洗礼,从此更加坚定目标,不顾旁人,不择手段,从而一帆风顺。

更可怕的是,等他自己成为别人的老师,恐怕也要把这样的哲学传递下去了。

相对于严师是否定出高徒、学艺之路如何逼迫自我突破极限这类常规主题,影片提出的问题更集中于追求极致(无论目标是艺术的完美还是名利的丰收,也无论是否关于音乐)和葆有灵魂的平衡取舍。

(评论中对这一点讨论较多,这里介绍导演在一次访谈中对影片的解读:http://www.rogerebert.com/interviews/rise-of-a-star-death-of-a-soul-damien-chazelle-on-whiplash在写这篇影评时没有注意到这个访谈,但感觉对于人生得失、成功代价等浮士德式命题,影片还是明显传达出了想要触及的意图。

其中他谈到影片和《黑天鹅》、《摔角手》等影片的类比,谈到影片结尾鼓手肉体虽然完整,灵魂已然残缺。

他对于观众认为影片结尾是胜利略感讶异:"Sometimes I get worried that—no, worried is the wrong word, because if people enjoy the ending, then that’s great. But I had always thought, when writing the film, that the ending had always veered a little more on tragic than triumphant. In terms of a lot of responses to the movie, at least from what I’ve seen, the ending seems to be interpreted as a little more triumphant than tragic. Again, that’s not something that I’m upset about. If anything, it makes the movie more enjoyable for people, but it has been a really interesting thing to observe. I had always intended it to be a pretty dark ending.")影片提出了命题而没有给出态度和答案(除去结尾处为烘托气氛对二人稍作美化之外),这样的处理无可厚非。

然而若非要苛求这样一部口碑之作的话,影片对于所谓“师徒关系“的探讨略失狭隘。

除去片中所有冲突集中在两位主演身上,导致其他角色过于扁平以外,片中冲突和台词都过于激烈和刻意,仿佛非此不能体现师徒之间相爱相杀的复杂情愫,非极端手段不能表现极致。

实际任何有过良师,或是毕其心力追求一门学问技术的人,大概都能体会,即使最平淡温和的交往,也能有惊心动魄、触及灵魂的时刻。

谁说期待、失望、奋起、收获和骄傲只有在顶级的音乐学习中才能获得。

在思想交流,思维相逐之时,师徒之间体验的是一种深层次的信赖和交融,难怪一些西方学者将之比喻为爱欲,因为彼此的暴露,接受和进入。

但是世事如此者又何必只有爱欲可以概括,这种比喻未免有失偏颇。

而音乐之所以经常作为表现题材,是由于在音乐中,上乘的交流通过音调、音色和节奏的和谐而具体的表现出来,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仔细聆听影片中的音乐,尤其是鼓手加入指挥的乐团后,其表演趋于精准,也同时承载了更多痛苦、暴力。

顶级的表演固然要求极高的技术水准,也应带来更多超越世俗层面的喜悦和哲思,在这一点上影片有夸大暴力的倾向,而正是这种认为只有极端的情节和表演才能表现思想上的震撼的思维方式,造成影片情节过满,缺少留白回味,思想上缺乏深度和格局,无法迈入值得长久品味的佳片行列。

———————————————————————————————最后补充一点影片题外的话。

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指导技艺提升的方式,影片本身提供了一种别样视角,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

高度戏剧化的情节也与影片风格统一。

但是我想影片并无意传达“倾轧他人、压榨自我为成功唯一途径”的观念,至少对此命题的态度是开放的。

由于职业音乐家的生活和观众距离较远,容易使人产生关于这个命题的误解。

影片中二人的成功模式在实际中是极为罕见的。

纽约客的一篇影评(http://www.newyorker.com/culture/richard-brody/whiplash-getting-jazz-right-movies)批评影片“彻底误解爵士乐”,忽略爵士自由的音乐灵魂而过分强调滥用权力和恶性竞争。

评论中指出影片歪曲Jo Jones向Charlie Parker扔钹的事例为其服务:Jones其实并未扔向Parker,只是扔在地上以作提示。

而Parker也并非受到刺激回家一人苦练,而是开始系统的音乐学习,博采众长,同时参与乐队演出积累经验。

我并非爵士乐迷,但我所知古典音乐家的求艺道路也和片中迥异,尤其是到了男主角这个阶段(技术接近成型,职业道路渐渐明朗),学习侧重在技术细微之处的提升,以及演奏音乐性的把握,以实现优秀到杰出的飞跃。

每天长时间的练习绝非和自己“死磕”练到伤害身体(事实上职业音乐家和运动员一样有系统的方法应对伤病),而是极为系统的处理每一不足,重复正确的演奏方式而非试错。

影片中指挥这样的指导方式更是罕见。

对技术的永不满足和人身攻击乃至伤害有天壤之别,而欲将学生生涯扼杀在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上更是骇人听闻。

音乐家中确有严师,比如大提琴家Janos Starker。

他的学生曾编了笑话以示其严厉,说几个大提琴手去见上帝,上帝问他们师从何人,说罗斯特波维奇等大提琴家的皆被遣入地狱,直到有人说Starker,上帝说,好了,你去天堂吧,因为你已经知道地狱什么样了。

但是Starker严厉到什么程度呢?

他的学生回忆最难堪一次是自己拉得略有跑调,老师轻吐一口手中香烟幽幽说:“你再跑成这样就别说是我教的了”,而已。

然而这样的方式建立在彼此信任和尊重上,未必比片中指挥法西斯式虐待给学生带来的震颤和激励要小。

何况音乐成就最无法注水——演奏直接反映才华高低,天才和常人的差距一听便知,实在没有必要勉强。

———————————————————————————————如果你觉得这篇影评有点意思也许也会对这篇有兴趣: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83417/

 6 ) 美国末端中产的出路

很多评论在讨论弗莱彻对迈尔斯的态度的时候都没有考虑到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

众所周知,美国的教育是分阶级的,越高的阶层的教育越严格,而底层是快乐教育。

弗莱彻的父亲是高中老师,在美国中产中算偏下。

哥哥们则是“黑皮体育生”,快乐教育典范。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的迈尔斯,进入顶尖音乐学院不仅仅为了更好找工作,也带有跨越阶级的性质。

只有中上层阶级的美国人才会欣赏音乐,重视音乐。

毕竟卡耐基音乐厅一张演奏会的门票价格不菲,不在他原生家庭成员的日常娱乐消费之内。

从迈尔斯父亲的服装也可以看到,他平时很少穿着很少像最后一场音乐会那么隆重。

迈尔斯的音乐梦想是不被他这个阶层的人所接受的。

他家人、女朋友都觉得无法欣赏音乐,认为这是形而上、华而不实的东西,不如体育简单刺激,也不如一块披萨美味。

所以在进入顶尖音乐学院以前,迈尔斯是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或者家庭的托举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的。

学过音乐的人应该都知道从小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好的老师的重要性。

这一行是很吃人脉的。

他不像莫扎特,出身音乐世家,从小接受正规音乐教育,有大量的演出机会,从小能够驾轻就熟地在众人面前表演。

他只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学生,有一点小天赋,但在进入谢尔弗以前连一个上台的机会都没有,缺乏经验的他上课会迟到、演奏会弄丢谱子、忘记带鼓槌。

不是他不重视,而是缺乏大型表演的经验。

比起从小开始卷的音乐生来说,迈尔斯落后太多了。

不仅是他,他们乐团的鼓手都是这样,也是弗莱彻精心挑选的培养对象。

这里聊一聊指挥家弗莱彻。

作为顶尖指挥家,顶尖音乐学院教授,他带过的学生里不乏从小经过音乐熏陶,技术扎实,技术到位又能表演出细腻感情的“优等生”。

但带领一个一个本身优秀的乐团取得演出成功并不能证明他教育方面的才能。

那些优等生大概率也不会感激是这个教授发掘了他们,而是本身就足够优秀。

能实现弗莱彻价值的,是而是一群动力很足但基础很差的“差生”,通过他这个大师的改造,成为能与优等生匹敌甚至更胜一筹的棋子。

很多讨论都聚焦于弗莱彻是鞭策还是报复,我认为是对迈尔斯的鞭策,以及他们一起对音乐阶级属性的报复。

弗莱彻从底层选拔好苗子,是想突破音乐的阶级属性,使其不再是上层阶级的特权。

他想证明出身非音乐世家,全家没有音乐细胞,从小没有正规音乐教育,但凭借自身超强意志力和弗莱彻的鞭策也能在卡耐基音乐厅的舞台上演奏。

弗莱彻的性格非常复杂,他能在最高级的音乐殿堂指挥,也能在地下爵士酒吧演奏。

剧中没有对他的经历有过多挖掘。

弗莱彻是愤世嫉俗的。

在乐团排练的时候,他说过,他是权威,他有权决定谁能留在乐团谁必须离开。

但被迈尔斯举报以后他意识到,真正的权威是台下的听众,学校的高层。

一个举报能够轻而易举地结束他的指挥生涯,否定他所有的音乐成就。

或许从那时起,他就想要对抗台下的那些真正的权威了。

但他自大又懦弱,他不可能自己去搞砸一场重要的音乐会来挑战权威,而迈尔斯就是他的替罪羊。

从之前他在自己学生的死因上撒谎也可以看出,他是重视自己的名声的。

在他的计划里,迈尔斯搞砸音乐会,遗憾离场,他既报复了台下的权威,又报复了举报他的迈尔斯,一箭双雕,而又全身而退。

迈尔斯的性格同样是复杂的。

他争强好胜,不甘被平庸的生活束缚。

弗莱彻的出现,是他逆天改命的一次机会。

在音乐领域,他已经落后太多了。

拍子节奏、音高音准、速度等等这些基础性的技术层面的东西,很多音乐生从幼儿园就开始刻意练习了,而他拼尽全力、把手磨出血都才勉强达到期望的速度,更别提稳定性了。

在极端的时间内速成达到别人几十年的水平,这是他和弗莱彻共同的目标。

他又是热爱爵士的,这是他最大的优势。

从小练习的学生技术可能更精湛,但枯燥的练习过早消磨了他们对爵士音乐的热爱,导致他们的音乐没有灵魂。

迈尔斯有对爵士的敏感度,他知道什么是好的音乐,只是技术让他没办法表现出来。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他的生活随处可见爵士元素,房间贴着海报,坐在餐厅听到音乐可以立马报出作曲家甚至年份。

弗莱彻的出现对他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去从一个业余爱好者变成一个演奏家。

他本身也有成为一名演奏家的决心。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弗莱彻和迈尔斯是双赢的。

他们都热爱爵士超过自己的一切。

他们共同的愿景是给世界带来真正好的爵士,由他们自己定义的好的爵士,而不是台下的权威们定义的好的爵士。

之前说到,弗莱彻本想把演奏失败的锅甩给迈尔斯。

用下一首曲目挽回自己的名声,才会在迈尔斯重返舞台的时候阻止他。

弗莱彻知道就这样让迈尔斯演奏的话,他调换谱子的事可能会败露。

但当迈尔斯真的演奏出精彩绝伦的音乐时,弗莱彻为了这纯粹的突破性的真正好的爵士乐放下了自己的名誉,为迈尔斯指挥。

就算被底下权威知道他调换谱子故意搞砸音乐会也无妨,他要把真正好的爵士带给这个世界。

这场音乐会以后发生了什么,导演没有让我们知道。

如同查理帕克的故事一样,严厉的伯乐带着自己的千里马完成了一场酣畅淋漓精彩绝伦的演奏。

这场演出一开始就已经失败了,或许后面的一切都难以改变他们以后离开舞台的命运。

但用弗莱彻的话来说,这就太可惜了。

或许某个权威突破桎梏,愿意给他们一个机会,出唱片将音乐带给世界。

开放式结局的魅力在于能够让观众自己在脑海里编一个想要的结局。

真的是一部令人回味良久的佳片,两位主角塑造得十分立体饱满。

他们是相似的,音乐可以胜过一切。

但要放弃其他一切很难,即便主角也有过挣扎。

迈尔斯放弃爱情却仍希望她来听他的演奏,弗莱彻把名誉看的很重要却最后放弃名誉为迈尔斯指挥等。

最终他们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约束自己的人性,伟大的音乐在痛苦中诞生了。

 7 ) 艺术与比赛

不喜欢这个片子的理由有很多,根本的一条是:爵士乐如果被当作艺术的话,那么这个片子里,对于爵士乐天才的理解是肤浅的。

甚至对爵士乐的理解也是教条的,竞技体育中的天才论取代了艺术广阔而灵活的审美。

由于这个理解是片中人物心魔及纠结的根本,也是整个故事核心的底层,所以......在结尾,少年的行为有那么点意思,但我个人以为,离“觉悟”还差点意思,所以片中人物塑造的纠结扭曲,没能成就整个片子的完整性。

结尾真太糟糕了。

如果音乐不能够带来欢愉和激情,不能够充分展示自由和不羁,而是像为了练神功而吃毒药,那音乐教育培养的就不是人才,而是药人。

我个人理解中的天才,不是快,不是慢,甚至也不是准,而是打破规则和创造,是对生命和生活态度的超凡理解。

我不反对技术,但我更认同创造技术。

有过一个自认为不疯魔不成活的鼓手朋友,在鼓房练到要去看心理医生的地步,他给我的印象是,对别人给予他鼓技的评价,战战兢兢,极度敏感;对大师们三跪九叩,对成功极度渴望;他太累了,简直像书房里作茧自缚的老先生,终日念叨“境界”“灵感”等纸面上的词,而脸上毫无生命迹象。

我很想和他说,别他妈去爬山了,你已经在山上,停下来看一看吧。

 8 ) 最吓人的“励志片”,没有爆裂的梦想,就努力迎接惨烈人生

《爆裂鼓手》,10年前的电影,在内地首次公映,还是推荐一下,有条件的去看吧,能把爵士乐拍的比摇滚乐还硬核,大银幕效果还是很劲爆的。

但是啊,这个故事本身,是很惨烈的。

个人非常推荐这部电影,因为电影告诉了观众这个世界残酷的一面,那些努力,那些梦想,那些成功的背后,会遇到的可能性过程,或不一样的结局。

《爆裂鼓手》究竟算不算是一部励志电影,恐怕因人而异,就看你如何理解“励志”两个字了。

从电影的故事模式和走向上来判断,一个后备学徒成长为一流爵士乐鼓手,乃是标准的励志电影套路,尤其是结尾之处激情释放的忘情表演,用句俗话来说这叫“燃点”,也是所有励志片的统一收尾方式。

如果这样,《爆裂鼓手》要朝着“心灵鸡汤”的路子奔了。

可偏偏电影的内容比较奇葩,不但跟励志一点关系也没有,反而处处都在反励志,电影从骨子里面冒着一股“负能量”浓烟,这才是让人纠结的地方。

但这恰恰也是《爆裂鼓手》所吸引人的地方,我10年前第一次写这篇稿子,就用了当年比较流行的一句话“不疯魔不成活”来形容,但如今看来还是肤浅了。

《爆裂鼓手》真正的主题则是反鸡汤——这个内卷的世界,你做好准备了吗?

这个世界任何事,想要做好,只靠“努力”二字是并不够的,努力也不一定成功。

最有可能的是,你努力了半天,也什么也得不到,还是碌碌无为,这就是世界的真相。

本片中塑造了一对关系异常的师徒。

一个初出茅庐的学徒安德鲁,一心想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是我们常见的那种追梦少年的典型;一个魔鬼一般的老师弗莱彻,就像来自地狱中的炎魔,比起严厉的老师,弗莱彻不但会直接摧残你的肉体,更会深入到你的灵魂深处毁灭你的希望。

魔鬼训练方式、负能量灌输、非常规手段来“激励”学生,挑战每个人的极限,每当弗莱彻打算要放弃的时候,弗莱彻会立刻换另一番慈祥面孔肯定前者的努力,随即立刻再用另一种方式将安德鲁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再次撕裂。

电影在这样紧张而激烈的师生对弈和充满节奏感的爵士乐训练中周而复始了大半时间,最终因为安德鲁的爆发戛然而止。

一个曾经的怀梦少年就这样的梦想破碎,不过比起那位曾被弗莱彻打压至抑郁最后自杀的学长来说,安德鲁在不知不觉中也锻炼了自己的意志,为电影的结尾留下伏笔。

电影很无聊吗?

绝对不是,《爆裂鼓手》没有半点陈词滥调,《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还不到30岁,但尽显名导驾驭度。

导演对电影节奏的把控上,凭借鬼斧神工剪辑和由浅入深的代入感,让本片的节奏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获得极佳的观影体验。

电影在展示弗莱彻训练爵士乐鼓手的段落上,竟让人感受到了动作片的紧张,战争片的硝烟,竞技片的激情。

这就是导演在讲故事方式的入神手段,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渗透到淋漓尽致,将爵士乐题材拍出了摇滚乐的狂热。

说白了,爵士乐拍出了《全金属外壳》和死亡摇滚乐的味道,观影过程心惊肉跳。

而该片的最后部分,很有意思。

安德鲁与弗莱彻二次相遇,不出意外的再次掉进了后者“甜蜜的陷阱”中,弗莱彻让安德鲁在世界爵士乐之巅的舞台上洋相百出,不过这一次安德鲁并没有爆发,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回击。

很多观众都在纠结于,结尾的那次演出究竟是弗莱彻公报私仇?

还是他另一种激励安德鲁的方式?

其实这都不重要,无论弗莱彻出于哪种目的,电影的结尾对二人目光的特写上,当弗莱彻眼尖的皱纹舒展,他是在微笑。

当他最后挥动臂膀时,并不是像以前一样对学生饱以老拳,而是一个招牌式的“推荐”手势,电影选择在这一刻结束,安德鲁与弗莱彻在经历了90分钟的令人纠结、非正常的师徒关系之后,这一刻是一个师傅对弟子最理想态度。

没错,理想化了,结尾让人长出了一口气,因为我一度男主角会死掉。

PS:片中弗莱彻不断以爵士乐高手查理·帕克的例子来激励安德鲁。

历史上的查理·帕克年轻时音乐才能确实不敢恭维,经常演奏时洋相百出。

但他苦功练习,提高技巧,最终成长为世界知名的萨克斯手。

不过查理·帕克的人生是非常悲催的,他不断劳苦的奔波演奏,越陷越深的毒瘾与酗酒恶习,再加上家庭生活的沉重压力,他的生命定格在了在三十五岁。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谁都可以做梦。

电影在呈现残酷之后,再给你一个舒缓的心灵按摩,这就是梦。

而这个世界真正的残酷的地方在于,有些时候,当你为了梦想或者某个目标,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在某些人看来,依然是稀松平常。

你觉得自己有两下子,但人外有人,在弱肉强食的象牙塔之里,有的是比较卷的存在。

要么是比你有天赋的,要么是比你更能卷的,你要么就这么坚持耗下去,要么就趁早退堂鼓。

还要掂量掂量自己,别到时候,灯枯油尽。

从电影的人物设定上就能看出来。

安德鲁有一个坚定的梦想,自我感觉良好,然后出现了一位老师,告诉他,你算个屁。

中国古代《三字经》中有言:“教不严,师之惰。

”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可见“严师出高徒”这条古训在我们传统思维里已经根深蒂固。

但什么样的老师才叫严格?

什么样的学生才叫努力?

弗莱彻或许已经超越了“严格”二字,这是一个让所有人害怕却抱有期待的老师。

导演在塑造弗莱彻这个角色时,肯定参考了《全金属外壳》中李·厄米饰演教官,后者同样是以打压、折磨新兵的肉体和心灵这种方式将生瓜蛋子训练成杀人不眨眼的机器,甚至本片中弗莱彻的出口成粗的方式都与后者相似。

然而,李·厄米最终被受不了折磨的新兵枪杀。

电影里,弗莱彻也让一个学生自杀,但收获了安德鲁这个爵士乐天才。

此外,“孺子可教”这句成语的典故,著名的“张良拾鞋”中,黄石公不厌其烦的考验张良,后者被玩的团团转,最终张良顶住压力,得到黄石公的认可,“并称赞他”孺子可教矣。

我国这个典故与《爆裂鼓手》的内核很像,但本片更近一步,自由随性的爵士乐舞台,成为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斑斑的血迹更是历练的代价。

电影中饰演弗莱彻的演员J·K·西蒙斯,他之前流传最广泛的角色当属老版《蜘蛛侠》三部曲中小蜘蛛的神经质报社主编,后来表情包也火了。

他当年也凭借这个角色一举摘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实至名归。

本片中他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弗莱彻这个独特的教师形象,令人称奇,一而他那句著名的台词“英语里再没有哪两个字比“不错”更害人的了”更是一针见血,撕破了这个世界极致的伪装。

《爆裂鼓手》就是这样一部奇特的电影,以励志片的模式,实际上每一秒都在反心灵鸡汤,但每当梦想破灭的那一刻,却又出现一对洒满希望的翅膀带你飞出泥淖。

整个观影过程中心惊肉跳,结尾在理想化的热血沸腾里,长出一口气,是电影造梦艺术的魅力。

电影当年对我影响很大,看了我一头冷汗,都有点害怕了。

然后暗自“庆幸”,我当年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干这块的料,否则的话,我不知道会被折磨到什么地步,就这么怂。

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这样,努力也不一定成功,甚至会因为过于努力,把自己封闭起来,却发现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目标,会导致身心崩溃。

豆瓣上高赞热评一句话写得非常好:“这个世界从不善待努力的人,努力了也不一定会成功”,所以,大家唯一能努力的事情,就是努力去活着。

 9 ) 天才悲劇仍勵志

最近在港上映的《Whiplash(鼓動真我)》在今年在Sundance電影節上收穫了最高獎項——最佳劇情片大獎,以及觀眾劇情片大獎。

從該片的預告來看,它又只是一個“嚴師出高徒”的故事。

華語片中,去年的《激戰》、今年的《Kano》都是按此一套路,觀眾雖然喜歡,但不免有些疲勞,而且題材又不像拳擊、棒球此運動類那般豐富,只是打鼓的故事——對很多不太瞭解音樂的人來說,鼓點如何變奏都是單調的——那麼這種故事,在已經看過更多類似影片的美國人眼裡,竟然能拿到兩項大獎,還是在口味刁鑽的最知名的獨立電影節上,這種矛盾的存在,本身就能非常吸引電影迷們走進電影院了。

《Whiplash》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打破了傳統勵志片“嚴師出高徒”的模式。

當觀眾的期望一步步走向“男主角將成功”的時候,它卻一次次地偏離了觀眾的期待,反而製造層層遞進的懸念。

作為“徒弟”的男主角和作為“嚴師”的老師二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不斷脫離傳統的路數一直在變化的——傳統的關係是,對抗-瞭解-欣賞-互助,而此片當中兩人的關係是欣賞-瞭解-對抗-瞭解-對抗-欣賞?-對抗?,甚至在“對抗-瞭解-欣賞”之間形成了死循環。

兩人的關係改變頗受大環境影響,譬如,男主角有新的競爭對手出現,兩人的關係就成了對抗,因為老師更愛優勝者,男主角不滿老師用這種激將法;再譬如,男主角發生車禍,無法完成比賽卻硬要完成比賽,最後導致演出失敗、老師顏面掃地,男主角還被迫退學,兩人關係一下子急轉直下、勢不兩立。

可以說,兩人沒有按照成百上千部勵志片的模式那樣,互相幫助成長,而是在互相抗爭之中前進,甚至讓人看到男主角確實被激發出來的天才潛力。

打鼓本身是一件很有激情的事,但花招太少、程序單一,節奏、力道和速度,鏡頭可以加強,卻不能凸顯,因為鏡頭本來就該完成這一功能。

更重要的是劇作的層次,導演靠劇情不按理出牌和兩人關係的不斷反轉來將打鼓一事拍得劍拔弩張,讓人腎上腺素激增,從而和男主角一起在揮汗如雨的鼓點聲中得到滿足感。

影片提出了兩種關於“嚴師出高徒”的價值觀,一為劇中老師所代表的只認天才不認人的極端激將法,一場“誰走音”的戲將他的態度表現得淋灕盡致,觀眾和學生一起嚇破了膽、皺起了眉,而他卻沈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覺得自己培養出了最優秀的學生(自殺的薩克斯風手);二為傳統的“只要努力就能做到”的鼓勵式培養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在戲中並沒有一個集中的代表人物,但它零星地散落在男主角、男主角的女朋友、男主角的父親和後來要男主角作證的律師身上,以及你、我這些觀眾身上。

因為這是更為普世的價值觀,是我們一開始看戲便預設好的。

所以在觀影過程中,我們自己便能體驗到這兩種價值觀的衝撞。

我們和男主角,甚至和那個自殺的優秀薩克斯風樂手一樣,對老師的價值觀產生了信念,自己傳統的價值觀受到了動搖。

對這兩種價值觀的取捨,影片雖然沒有正面給出答案。

它把老師的價值觀所培養的這批“天才”都描繪成了悲劇式人物,包括男主角在內,但它卻無疑是認可這種價值觀的,認可老師說的“如果不是天才,那他就無法繼續下去”這種觀念,從最後結尾停在男主角瘋狂的震撼的個人秀上我們就可以窺見:它想講的成功是極端的,這種成功亦有其中的悲壯之美。

如果把這出戲的劇本畫成一條拋物線,它的頂點部分出現在“男主角脫稿打鼓”、“男主角出車禍-仍要堅持打鼓”和“男主角瘋狂打鼓反制老師”這三處。

其中,男主角出車禍是最讓人驚嚇的,因為觀眾的期待在於“男主角一定會趕回去並順利完成演出所以一定會中斷其表演的車禍是不會出現的”,然而車禍發生了;車禍發生之後,男主角竟從車內爬出堅持回去參加比賽,並立下豪言“不能完成便玩完”,觀眾的期待便再建立為“他能咬牙創造奇跡”,但卻並沒有,他越打越失敗,最後直接倒地,退學,一敗塗地。

在《Kano》中,同樣也有類似的段落,即最後一場最重要的比賽中男主角的右手受傷,一次次嘗試和努力都只換來失敗。

但兩者卻有本質性的不同,《Kano》是典型的主角光環,是找個藉口告訴觀眾,這支隊伍是陰差陽錯才沒有拿到“the best”,雖然輸了,但他們其實仍是“the best”;《Whiplash》只是把問題拋給觀眾反思,男主角為甚麼要這樣堅持?

他這樣的堅持是有意義的嗎?

就如同整部影片想問大家的,就算明知成為天才是悲劇的,你也願意堅持下去嗎?

《Whiplash》大獲好評得到的意義,在於它為勵志片提出了一個探索的新方向。

誠然,劇中的轉折跨步太大,可能讓已經習慣了勵志片套路的觀眾們跟不上以及想不明白。

幾次轉折,看似是劇本寫作到走投無路時所採取的“神仙搭救”套路,其實卻是合情合理的,在現實中會遇到的最普遍影響最嚴重的幾個外因縮影。

即,矛盾地存在著的真實。

主角不用成功,也不用找到台階下成為“無冕之王”,甚至戲內人物的堅持也是有爭議的,只要有血有肉,價值觀拋得鏗鏘有力,觀眾便能擴大同理心和包容心去理解它。

這種勵志的效果,倒更可能在殘酷的現實之中將人激醒。

 10 ) 剑走偏锋的暗黑系励志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带有文艺气质的音乐片多数都是让人如沐春风的,但《爆裂鼓手》却将电影拍出了一种特有的气质,剑走偏锋的暗黑系励志还带有着惊心动魄的剑拔弩张,甚会让人无法完全认同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但不得不承认《爆裂鼓手》从电影艺术角度去看,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音乐电影,节奏明快,全程劲爆的观影体验,毫不夸张的说达米安·沙泽勒将电影节奏与鼓手音乐二者间契合已然登峰造极。

 短评

在戛纳看的唯一导演双周片,圣丹斯最佳。重心都在打鼓上,就像剧情交代的那样,连恋爱都没时间谈。老师的魔鬼咆哮,师生的互相报复,对打鼓的大段展示,追求速度,咬牙打颤,流汗流血...电影结束后全场欢呼鼓掌,像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现场演出

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被那死变态的价值观恶心了(打五星的人你们是否都忘记了扇你耳光的班主任?),男主也是一傻逼。编剧对音乐的理解也太初级。

6分钟前
  • 傅善行
  • 很差

这里无关乎人性,这里无关乎善恶,这里有的只是机遇的把握和自己的付出。还在为自己梦想奋斗的人都值得为这片子花去107分钟。★★★★☆

9分钟前
  • 坍塌
  • 力荐

用赞扬的姿态进行讽刺,但其在技术层面的过度追求又让它变成了自己所批判之物的同路人。

14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在拒绝了父亲的怀抱(平庸最为隐蔽的诱降方式)之后,鼓手向极限发出了震撼人心地冲击。

18分钟前
  • X.s.X
  • 还行

湖南电视台,我是鼓手。我代表老迈爆这部片子一百个菊花。

21分钟前
  • redhousepainter
  • 很差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看你撸速有多快。★★★☆

24分钟前
  • 安非
  • 还行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师生之间的角力棒呆!!!!遇到这样有才华的老师我真的会成为这样的学生的!!!完全同意天才就是要push出来的观点!!!

28分钟前
  • Happy Wiggin
  • 力荐

好看!既不是励志,也无关教育,主要是人性的偏执、自我、相惜、虐待以及自虐。情节嘛,两个忘年变态,一对同性sm。最后的一段非常精彩,两个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极致,融为了一体。

32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真是太庆幸自己没有愿意为之全力以赴的梦想了。

34分钟前
  • 力荐

受不了了这老登好垃圾啊!!!!!看到一半就想走,太恶心了,太恶心了,太恶心了!!!Pua学生霸凌学生都去死好吧!!!!!我感觉我在电影院里面受刑。打开豆瓣热评第一竟然是燃爆了,我已经不知道是我疯了还是你们疯了,这电影就算不是讽刺片也是惊悚片好吧!为什么这么多人看成励志片啊!???

38分钟前
  • 汤圆圆
  • 还行

拍的很燃,但内容单薄的可怕,甚至在我个人看来,有价值观霸凌的错觉,看得很迷惑,我能理解不疯魔不成活,但这种极具倾向性的极端真的值得歌颂吗,另外,我们总是可耻金钱的奴隶,鸦片的奴隶,难道这不是另一种奴隶的表现形式吗??可能我不懂音乐

42分钟前
  • 丝羽㐱
  • 较差

我覺得是個搞過音樂的人都不會打五星,太弱智了,有太多人死磕還是廢物,音樂世界根本沒有成功學

47分钟前
  • suna
  • 较差

这片儿逻辑真够扭曲,学生成了,是严师出高徒;学生折了,是自己没顶住压力和竞争——横竖好处都你的,凭什么啊,你丫教了什么有益的东西了吗?没底线棍棒责骂折磨撕逼这种教法,无论如何不是好的,不是善的,不是正途,这种价值观的影片,坚决不给好评。

52分钟前
  • 赤潮▪夯
  • 较差

非常。非常。不喜欢。艺术这种东西不是靠导师暴力逼迫就可以的。导演你有想过你这样会误导多少小朋友吗?#演技还是妥妥的#

54分钟前
  • 尹嘤嘤
  • 较差

不疯魔不成活

59分钟前
  • 曾于里
  • 还行

可能我这么讲很过分,但这片子反应的美国人对音乐的理解和价值观,真特么差劲。——尤其是承载这个片子的音乐形式,居然是爵士乐。我老了,又平凡,讨厌歇斯底里的一切,歇斯底里太丑了。

1小时前
  • Pirouette
  • 较差

这电影太父权了。导师就是父权制的化身,掌握着评判你的权力,主角心甘情愿被pua。对音乐的追逐诚然可贵,但如果非说天才都是心无旁骛那也太可笑。这都2022年了,大概只能骗骗未成年作为高考励志片吧。学习也好,训练也罢,过程都并不简单,但非要披上父权的外衣,然后用追求之高尚来为此辩护,在我看来可笑至极。

1小时前
  • 同同特
  • 还行

7/10,有时你的心情是操父权制,而有时你只是想操父。看爽了吗?操爽了吗?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操父权制”口号最大的父权制陷阱在于,操就是父权制。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价值陷阱,质疑父权制、理解父权制、成为父权制,与父权制美美和解,我祝你成功吧。

1小时前
  • 童年末日
  • 还行

这乐队毫无凝聚力吧。1000个人里999个被逼的丢了女朋友了要。最后相杀相爱一脸懵逼啊,这就算超极限了?就算逼出来一个,难道不管被逼疯的999个了?而且真正的才能其实是需要沉淀而逼不出来的。

1小时前
  • job方式即可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