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你偷了孩子,杀了孩子他爹!
男主:我半辈子住在孤岛上,我吃饱了撑的去杀人抢孩子?
警察:那你解释清楚我们就放你走!
男主:孩子是从海上漂来的,当时她亲爹已经死了!
警察:你为什么不上交孩子?
男主:我媳妇正好流产,于是收养了这个海上漂来的孩子。
警察挖出了孩子亲爹,验尸证明死因并非他杀。
男主无罪释放女主获得孩子的抚养权孩子亲妈获得探视权故事完结。
————————————————————————————————————多简单一事,可编剧偏偏不这么写,非要把男主写成窦娥,把女主写的苦大仇深!
累不累!
累不累!
累不累!
反正我看的那叫一个累!
全片充斥着j cut ,导演......咱能换着花样剪吗?
作为妈妈,对这种子离母散的情节毫无抵抗之力,忍不住泪崩。
对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的每个人的立场都非常理解,女人对孩子的母爱渴望,男人对爱人的承担和道德的拷问,让人揪心。
是的,如果男人不去联系孩子生母,他们可以永远幸福下去,但他备受战争杀人后的心理创伤无法原谅自己的罪,孩子生母原谅了他们,减轻了他们的罪刑。
Forgiveness一直是基督教主张的一个品行,如同佛教的大爱。
孩子,养母,生母的感受都能让人体会,并产生同情。
相比中国讲贩卖儿童的电影《亲爱的》,主要站在买孩子养孩子的农村妇女角度,而在孩子生父母,孩子的角度却没有做较多深入探讨。
当然两部电影要讲的东西也不太一样,但《大洋之间的灯光》要更宏大和多角度一些,《亲爱的》更切合中国的真实问题。
两位主演的表演可圈可点,希望真实中这对couple能像电影里一样相爱一生。
男神再次扮演了一个痴情的好人角色,为什么在我眼里他长得就像个坏人呢?
他这么善良让我好心疼,同时也觉得没那么性感了。
这个故事再次诠释了dilema对剧情推动的绝妙作用。
在这个片子里,没有一个坏人,也没有绝对的正义,所有人都是善良的,所有人也都是受害者。
也许这就叫做造化弄人。
爱情来的太快太顺利,果然人生就不能圆满,夫妻俩不能正常生育,玻璃心的年轻妻子一蹶不振,丈夫冷静面对。
意外捡到女婴以后,原则性和道德感极强的丈夫就开始了痛苦的思想斗争,度日如年,妻子却是欣喜若狂。
我完全可以理解丈夫间接投案的心理,更可以理解妻子濒临崩溃的痛不欲生,尤其妻子伤心欲绝地说出“他根本不爱我”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心也快要碎了。
如果换作是我,无论我多么爱我的丈夫,我都难以容忍他为了自己的良心拷问而牺牲我的绝对幸福和精神支柱。
什么是爱?
什么是拥有?
什么是宽恕?
都是些宏大的话题,在生活的巨大碾压之下,我们才发现自己如此脆弱,那些昔日的理想化人生都化为泡影。
看了豆瓣以后发现绝大多数中国的观众都不能理解丈夫的抉择,对人设冷嘲热讽,其实正是体现了中国人缺乏信仰与价值观的这种可悲的现实。
丈夫的所有选择,都是基于他深刻的同理心,他理解妻子在绝望中发现救命稻草的渴求,同样他也理解失去丈夫和女儿的寡妇彻骨的痛楚,所以他在这两者之间久久徘徊,痛不欲生,心力憔悴。
这是西方对人性的拷问,是自我批判,也是价值体系对人的道德约束和审判。
于是他宁愿接受法律的严酷的制裁,即使断送自己和家庭的未来,也要揭露事实,从而抚慰自己的良知。
他宁愿身陷囹圄,也无法忍受心入地狱。
中国社会从来都没有这种在精神层面的反思的传统和教育,因此我们国人也就从小便像精神残疾一样没有这种能力。
我们有的是世俗的实用主义。
试想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国,孩子即使被亲生父母找到,也谈不上法律责任或良心斗争,亲生父母估计还要对领养孩子的父母感恩戴德,感谢其救命之恩。
换句话说,中国人从来不讲对错,只讲人情。
人情说得过去的,都是对的,说不过去的,就都是错的。
所以做坏事的不一定是坏人,坏人一定是破坏了人情世故的。
因此坚持原则的人在中国永远都是坏蛋,哈哈哈。
当了妈以后看这种片子总是忍不住泪奔啊,孩子是如此可爱,正如父母的第二次生命的机会。
一旦拥有,别无所求。
作为豆瓣老用户,我对某些豆友的矫情真心感到遗憾!
很多豆瓣用户自以为很文艺,虽然这一点也是豆瓣起家的主要“驱动力”,但是多数豆瓣用户并不友好;很多用户都是自以为是的喷子,好像很多事情、很多故事都入不得他们的法眼,以自我的标准评判在网海中打捞到的一切。
当然,这么喷下去的结果就是,豆瓣的影响力越来越差、越来越菜。
这或许也是豆瓣走下坡路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
就拿豆瓣用户对影视、书籍以及其他能够评分的功能来说,有时候真的很失公允,甚至某些人的评分毫无参考意义,纯粹就是个人好恶的表现而已。
有关豆瓣评分这一点,我记得之前有人做过“爆料”,不知道豆瓣运营者有没有做过深入调查或反思,反正豆瓣的吸引力越来越差倒是事实,给用户的体验也是越来越差劲。
现在,豆瓣想要“登峰造极”,估计只能走一些“偏锋”路线。
豆瓣喷子在老早之前对《大洋之间的灯光》这部电影的评分,真有点文艺过了头,然而折射出的实质是差评者并没有静心观看这部“文艺片”。
中国作为各个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的新兴市场,影视业当然也是很大一块蛋糕,但是中国影视业的影响力,似乎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拍“四大名著”的那个层面,虽然画面中加入了不少新鲜元素,而且投资也越来越大,相关从业者的派头也越来越大,但这些似乎并不能保证行业人员在国际舞台上斩获更有影响力的奖项,偶尔能制作出一部口碑良好的影视剧,在观众评判其优劣最直接的依据——票房——上面就能看出,赶超好莱坞好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再加上“宝莱坞”、“瑙莱坞”的兴起,我们并未发现国际市场认可并推广“中国坞”的消息。
然而可悲的是,你只要在网上,尤其是一些能够评分或发帖的网站浏览一下,就会发现网上“潜伏”着不少比好莱坞导演和演员组合起来的团队还要牛气的喷子,他们似乎比任何人都懂影视作品,也比任何人更会讲故事,更会拍电影,所以把《大洋之间的灯光》这样的作品喷了个“底儿朝天”。
我们也不要因此高兴太早,甚至以这些无聊加无良的评分作为评判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准,只要静心去欣赏一下这部电影,我相信很多人会被故事中的某个“桥段”催下眼泪。
我作为喷子中的一员,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部作品并不那么糟糕。
首先,一个女人流产两次、甚至更多次,她比谁都想要个孩子的心情,一般铁石心肠的人就想不来那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多数女人其实都有一个平凡的母亲梦,但这个看似平常的梦想,其实也是女性能作为母亲最为伟大的梦想。
有些人拒绝生孩子,言必称“讨厌孩子”,那是对人类的实质没搞清楚。
如果女性天生不喜欢孩子,或者说死活不乐意生孩子,这样的女人还不如废物一样的男人。
《大洋之间的灯光》里的女主就是个流产两次,因此深受打击,但又特别喜欢孩子的女性。
虽然我们看她的时候,感觉她是那种“傻乎乎”的女人,但她母性的一面确实很让人感动。
故事的矛盾冲突也就隐藏在这个女主这一点人性的光辉之中,需要观众一点点去理解。
相信读过《世说新语》的朋友都知道,有关“肝肠寸断”这个成语的来历,就出自其中的一则故事。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
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
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桓温的军队从水陆西进,进入巴蜀腹地。
大军前行,在大军一侧却有一个“不速之客”始终尾随。
这个“不速之客”就是一只母猿。
母猿为何要一直跟随桓温的战船呢?
因为它的孩子被一名军士捉走了,它来找孩子。
它一路追随,一路悲伤哀嚎,竟追了足足一百多里!
最后,母猿跳上战船,当场毙命。
有好事者剖其腹,发现母猿的肝肠寸断!
桓温得知此事,将那士兵也给斩了。
猴性尚且如此,你想想看,一个非常喜欢孩子的女人,她对待孩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她流产两次再也怀不上孩子,或者说能怀上孩子,又担心再次流产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很多事情,我们能设身处地去想想,估计也就不会那么愚蠢地自以为是了。
当然,很多事情不发生在自己头上,你多数时候都会持以幸灾乐祸的心态。
人在这一方面,其实还没有完全脱离猴性。
其次,养孩子这种事,无论多幸福还是多辛苦,最好还是养自己的骨肉。
一般情况下,虽然你从小养大一个别人的孩子,感情方面能够得到满足,但在某些方面还是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这一点,在讲究法律先于情理的西方犹且如此,那么在情理先于法律的东方恐怕就更是如此。
再说,一般人的胸怀也不够宽广,没法从最真挚的感情上接受一个非己出的生命,所以中文里有个成语叫“视如己出”,说白了,还是有些别扭的意思。
同样,这样的遭遇就发生在《大洋之间的灯光》里男女主角身上。
我不想过多表达自己的看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个究竟。
想想看,我们小时候得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明知原本不是自己的,然而非要占为己有,别人讨要上门,还死活不给人家,这样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大洋之间的灯光》中的女主伊莎贝尔养活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但当孩子的生母找上门来时,你能想得来她的绝望和痛苦么?
换做你,你愿意归还孩子给“别人”么?
我们从这个“傻乎乎”的女人身上能学到什么?
全心全意去爱,全心全意保持善良,全心全意做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这或许才是活着的更重要的意义吧!
当然,男人更应该像男主汤姆那样全心全意去爱,甚至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宁愿为她犯点事。
虽然常被良心困扰和谴责,但那种爱意终究不能变味。
再次,莫要高估人性也莫要低估人性。
再怎么样的影视作品,它总归都是给人看的,因此肯定有对人性善与恶的思考;对于善良,我们要褒扬,而对于邪恶,我们都要唾弃。
当你发现人因为自私而给自己带来痛苦之时,其实内心深处的某个邪念同样让人痛不欲生。
当然,西方影视作品总是呼唤英雄出世,东方故事总是希望有个美好结局,两相比较,人性的向善总比邪恶更容易达成共识;邪不压正,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类故事的主旋律,否则,人类的故事全成了“纯属虚构”,想想也很没劲的。
所以我们要相信人性善良的一面,假如这世上的多数人还有善良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应该还不会尽早完蛋;否则,还不如早点完蛋。
《大洋之间的灯光》其中的“灯光”,它想照亮的兴许正是人心中最为黑暗的角落。
所以,当你没完全理解那“灯光”的涵义之时,一定会被平铺直叙的故事折磨得异常烦躁,立马就有看不下去的情绪。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大动肝火,它不过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故事,只是在试探解读人性而已。
人生正如看电影一样,当我们把很多故事,在经过若干年后再去观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当初自己的每个故事,其实都是那么平淡无奇,可又不知为什么,非要较真个你的我的。
然而就在那些平淡无奇的故事当中,我们突然明白了人生的意义——要爱就好好爱一次,要恨就狠狠恨一生,要原谅就真心实意地原谅一回,要活就认认真真活一次,要死就踏踏实实地死过去......我不懂什么电影最好看,票房高低也不关我什么事,但我觉着一个故事总能让人流泪,那它一定就是个好故事,哪怕不够好,那也坏不到哪儿去。
所以我说,《大洋之间的灯光》这部电影,它讲述了一个不错的故事,爱好文艺的小伙伴们应该静心去看——前提是,请忘掉所有“影评”!
从知道有这部电影起就有一种想看的欲望,不是因为演员、不是因为预告、甚至不是因为剧情,仅仅是因为片名-大洋之间的灯光,看到第一眼就被吸引了。
电影拍的非常美,和片名一样的美。
画面柔和、取景非常好,看的人很舒服很安静。
男女主演的也不错,我不是男女主的粉看完这片子都很想转粉。
尤其是女主演的很真挚,小演员也很可爱。
故事讲的还不错,没看过小说但是个人感觉电影拍的比较紧凑,两个多小时基本没有让人不耐烦的段落,最后结局挺感动。
有机会一定会去看原著。
虽然没有一个人想去伤害别人,但是最后所有人都受了伤。
怪谁呢?
其实都怪去骚扰德国人的村民,但一切连锁反应的根源应该还是战争,主题应该还是反战的吧。
虽然所有人都受了伤,但是所有人也都得到了快乐。
男女主虽然坐了牢,但是得到了为人父母的快乐;女二虽然失去了丈夫但是体会了女儿失而复得的快乐;女儿虽然失去了养父母,但是得到过养父母的爱也得到了生母的爱,得到了更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应该也是快乐的。
想想其中没有一个人做错了。
女主不让丈夫上报海难没有错,因为当时不知道女孩母亲还活着,把女孩送到孤儿院还真不如被男女主收养。
男主间接通知生母也没有错,女孩有知道自己身世的权利,母亲也有知道自己女儿还活着的权利。
生母不让女儿见养父母也没错,女儿是你最爱的人留在世上的唯一,你舍得和别人分享?
算是有几个漏洞吧,女主咋就心甘情愿去无人岛上生活?
没有交代背景啊,难道就因为男主帅?
女主都怀孕了,为什么不能在娘家养胎,否则也不至于流产两次吧。
德国人的遗骨挖出来可以尸检啊,没有外伤没有中毒,疑罪从无也不能指控谋杀。
不过漏洞并不妨碍本片成为低估的经典,相信已为人父母的人看了会更有感触一些。
影片讲述一对在澳洲小岛上守灯塔的夫妇偷偷收养一名海难孤儿及多年后与孤儿亲生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
我觉得这是一部主要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电影,所以姑且称之为伦理片吧(现在“伦理片”好像基本仅限于指代情色片了)。
好的伦理片经常要么把人憋死,要么把人虐死。
两者的共同点是都从人际关系或社会问题里解不开的结开始。
而不同之处则在于前者到结尾也没有出现解决办法,让观众陷入绝望;后者则最终以展现人性里美好的一面作为解决,让人看到希望并感动落泪。
这部电影属于后者,也给出了“宽恕”这个答案。
也许生活中人际的纷争不能一概用宽恕解决,过于大度也可能反而被恶人利用,但文艺作品勾画的毕竟是一个理想的世界。
影片中没有贪得无厌的恶人,相对单纯的人际关系使得纵然有矛盾存在,宽恕最终也会抚平一切。
我觉得这也是这类电影,甚至心灵鸡汤的存在意义:呼唤起更多人心中的善意和宽容,我们所害怕的恶人也就少一点。
影片中很多对人物之间的关系都体现了出了宽恕的主题:1. Hannah对Tom夫妇的宽恕。
这一对之间的宽恕关系是最明显的,也是影片主线。
起初Hannah恨二人夺走了她的女儿,甚至怀疑是他们谋杀了自己的丈夫。
但当她和好不容易回到身边的女儿关系陷入僵局,她又想起了丈夫曾经关于宽恕的话,于是决定首先原谅看似无辜的Isabel,甚至承诺只要她愿意检举Tom使其受到应有惩罚,就可以继续领养自己的孩子。
而当Isabel选择和Tom共同承担罪责的时候,她又彻底妥协,选择为二人说情。
她的宽恕最终减轻了二人的牢狱之灾。
而对她自己来说,这种宽恕带来的最积极作用就是改善了自己与女儿的关系。
这点虽然影片没有太多直接表现,但我们从前后文可以推测出来。
和养父母在一起的经历是母女之间无法逾越的一道坎。
对Hannah来说Tom夫妇既是仇人,又是女儿至亲之人。
要想跨过这道坎,Hannah必须从心里放下仇恨接受Tom夫妇,才能和女儿心灵上走得更近。
Hannah对Tom夫妇的宽恕,说明有些发生在过去的恩怨已成事实,但为了未来,为了我们珍视的人选择宽恕,生活才能继续下去。
2. Frank对周围所有人的宽恕。
让Hannah懂得宽恕的是Frank;Frank也是这部电影没有出场的关键人物。
他因为外来的德国人身份被本地人欺负排挤了一辈子。
Hannah不解他为什么仍可以活得快乐。
Frank的回答是宽恕。
虽然宽恕并没有为Frank赢来周围人的友善,没有为他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但在活着的岁月里,宽恕让他的内心世界变得不那么艰难。
如他自己所说,要记住那么多仇恨太累了。
3. Tom对Isabel的宽恕。
当Tom决定揭示事情真相的同时,也下决心由自己承担起一切罪责。
尽管Isabel的自私才是一切的祸根,但她竟理所当然地服从了Tom的决定,任由自己的丈夫入狱,甚至不愿意用举手之劳帮他洗脱谋杀的罪名。
Tom仍然宽恕了Isabel,他的理由是:如果没有Isabel那时和他在一起,帮他走出战后创伤,他生活的乐趣早就止于多年以前了。
既然这段多出来的快乐都是Isabel给的,那么之后不管她对自己做什么都是她的权力。
这种宽恕也让我反思起自己曾经结束于争吵和憎恶的感情经历或是友谊。
不管是何种关系的人际交往,也许抱着感恩之心多想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了什么,都好过斤斤计较于别人从自己这里夺走了什么。
选择前者会让我们活得快乐些,也容易消弭人之间的隔阂。
4. Isabel对Tom的宽恕。
Isabel宽恕了Tom不近人情,让自己失去所爱。
也许你们觉得Isabel三观不正,本来就做错,和Tom不存在宽恕的关系。
但站在Isabel的角度,孩子几乎是她的一切,是非对错、夫妻感情都排在后面。
Tom为了所谓公义把孩子还给生母在她眼里就是绝情的罪行,不值得原谅。
然而Tom给她的告别信最终唤醒了她的夫妻之情,让她决定直面自己的罪责,哪怕不要回孩子,也选择和丈夫共同承担。
这种宽恕提醒我们,要慎重评判别人的过错,有时候我们自己才是错的一方。
5. Hannah的父亲对Hannah的宽恕。
Hannah决定嫁给Frank对她父亲来说是对家族的背叛,于是一怒之下把Hannah逐出家门。
但Hannah出现在故事中的时候,我们看到Hannah是和父亲住在一起的。
这里面自然应该有一个父亲为了拯救悲痛欲绝的女儿而对她重新敞开怀抱的故事。
虽然没有直接表现,但这也同样是个关于宽恕的故事。
所以这部电影的整个剧情都是在人与人从结怨到宽恕的过程推动下进行的。
这一个个关于宽恕的故事告诉我们,宽恕并不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美德,也不是为了让被宽恕的人少受罪,而是为了让宽恕的施与者过得更释然。
这基本上是一部看了片花就知道剧情的电影,所以本来如果不是因为Rachel Weisz和坎妹的双女神阵容(没怎么看过Fassbender的片子,法鲨饭轻喷),我并不打算去看,且去了之后一直看到前半段结束都没有对此片抱太大希望。
而从矛盾出现的那一刻开始,剧情就开始变得非常抓人了。
在刻画人物心理,特别是用风光和音乐衬托角色内心起伏这方面,本片还是做得相当棒的。
当然几位主角的演技也实在功不可没。
这里私心安利一发坎妹。
当年《安娜卡列琳娜》我看得草率,尚没注意到这个演员;但看完《机械姬》就立刻被圈粉了。
同年又相继看了UNCLE和丹麦女孩,完全为她的演技折服。
和对其他明星不同,我并不觉得戏外的她有多大魅力,但她演的每一个角色我都非常喜欢,真算得上是演什么像什么的。
在这部戏里,坎妹演的Isabel隐瞒事实收养女婴的行为看似疯狂,也是一切冲突的起源。
但是在灯塔前她央求丈夫不要去报备一节,演绎出的那种让人心碎的眼神,我想每个人看了都不能不为之打动。
如果换别人来演,可能我们就未必设身处地地理解Tom为何会放下理智选择站在妻子一边。
因为那个眼神实在是让人无法拒绝啊。
看到最后哭了,很温馨很感人的电影,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无法形容的,男主汤姆是老兵,女主伊莎贝尔的两个哥哥是因战争而失去主命,女主渴望亲情,婚后想有自己的孩子,可是因为两次流产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了,两个人是灯塔的守护者,灯塔为过往船只照亮回家的路!
在某一天女主在海边怀念逝去的孩子时听到海上的一阵婴儿的啼哭,船上是一个死去的男子和一个女婴,男女主救下孩子,在女主的一再祈求下,男主违心违背原则没有报告而是留下孩子自己抚养,女孩取名露西,露西长到几岁时,男主为露西找到亲人并进行了报告,男主决定自己扛下一切并入狱,女主不原谅男主的行为,孩子回到了生母家恢复本名格蕾丝但并不适应,有一次露西离家跑到了有灯塔的海边,想找回原来的家,露西的生母汉娜要求女主指控汤姆,她就让露西回到女主这里,女主经过内心痛苦挣扎追到海边说出了真相,露西的生母原谅了男女主并为他们求情,我感到很温馨的一幕是外公带着露西骑马,与她沟通她为什么会有一个新家,并尊重露西的意愿叫露西格蕾丝,露西格蕾丝来到生母汉娜身旁并给汉娜诉说外公带自己骑马的事,汉娜教露西格蕾丝编花环戴在头上,汉娜终于得到了失而复得迟来的女儿承欢膝下的快乐,也获得女儿的亲近,镜头一转女主老病在床并在男主的照顾下去世了,露西格蕾丝已为人母,带着孩子来见年老独居的汤姆,并感谢男主夫妇救下她并曾经把她抚养照顾的这么好,当汤姆抱起婴儿篮里的小孩子时,画面让人很感动,汤姆将伊莎贝尔留给露西的信拿出来,信里女主提到为了露西更好的生活承诺永不见露西,大结局年老的汤姆在夕阳下看着露西的汽车远去,很圆满!
剧里生母和养父母都为了爱而做了最难的抉择,让露西格蕾丝在富足的环境幸福美满生活,这是生母和养父母共同的期望和成全!
挺好看的电影!
阿莉西亚维坎德和法斯宾德真搭对。
一个妄想狂一个自我中心。
看完更加确定著名蕾丝片的导演根本就不懂女人了,找两个极其直到几乎不会有女性密友的女人演蕾丝。
违反了最基本的戏剧选角原则:应该尊重的人之间的联系方式。
一个不尊重演员的人能拍出什么来,只会是金基德吧。
一个有包容有安全有自由的couple,会做的就是:我包容你做任何事,只要它在我的人生范围内。
并非我能提供的一切,而是我能提供的一切可能。
铁达尼号是如此,这一部也是如此。
无论是拆毁还是成就,都是我们的人生。
“我给你我能够给的爱。
”灯塔。
“别怕,我相信你。
”沉船。
在无人之境,我们能看到的就是通往世界尽头的唯一途径。
一个人和他的爱,一个女人和她的生命。
这一切构成一个与全世界对等的重量,以一座灯塔的形式矗立于世界尽头。
正如铁达尼号当中,最好的场景不是冰川下沉入水中慢慢远去的面影,而是水流灌进密闭的舱室,杰克打开两手间短短的距离,对拿着消防斧,因为刺骨的冰水和爱人将死的恐惧而颤抖的露丝这么说:“我相信你。
”
很多事情都分不出对错,都是用真心在付出,让人如何评判呢。
也许宽恕是影片让我明白的最容易的道理。
看到影片结尾,女孩长大了,带着孩子开车看望年迈的养父。
我不禁感伤,你用生命呵护的人,不过是一句谢谢。
你珍贵一生,临走都放不下的人,对她不过是别人口中提起的往事。
二十几年前,那个爸爸抱在怀里,举过头顶,蹭蹭鼻子,亲吻脸蛋,恨不得倾尽一切去爱的女孩,长大后也不过是互相简短的问候。
我难以想象那个历经风霜的老人是曾经爱意洋溢的爸爸。
时间果真不会放过任何人。
原来美国电影也有日本细腻与柔情。
故事总有大到宇宙洪荒的恢宏震撼,小到小桥流水的入心入肺。
意外的是,这次是美国人讲的小故事:一个战斗英雄,经历战场杀戮,特别喜欢寂静的安排,所以找了一个“看灯塔”的工作。
这本来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工作,但是,每一个工作总有适合它的人。
何况,主人公还在这里遇到了心爱的姑娘。
问题是,似乎主人公把运气都用光了,在战场上,在爱情上都用光了。
妻子有了两次孩子,但是都没有难产夭折。
其中第一次更是因为主人公坚守岗位,导致的。
直到有一天,他们捞到了一条船,救起了一个出生不久的女婴。
按照规矩,主人公得记录上报,但是妻子想当妈妈,他们只好掩盖了事实,声称这是自己的孩子。
但是,主人公看到女婴的亲生母亲一直为丧夫失女陷入痛苦,他又悄悄写信告诉她女婴还好好地活着。
当然,结果就是事件暴露。
主人公身陷囹圄,妻子既为“女儿”被抢走而痛苦,也为他的背叛而愤怒。
直到女婴的亲生母亲选择了宽恕。
女婴长大成人,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望主人公(妻子已逝)。
故事讲什么?
不过就是“爱子”之心,人类天性中的“父母之性”。
因为丧子,所以愈加希望获得孩子,最终选择了“私占”;因为失女,所以尽一切之力,寻找爱女,坚持“抢回”。
都是因为爱,结果成了恨,成了苦。
这似乎是佛家的训斥和警示。
17.11.15 ��j[+
相爱那一段真的很甜,后面漂来了一个孩子,剧情变得让人心碎,十分纠结,也十分让人心生同情。有些感人。
很普通的一部电影
当风光片看吧 新西兰南岛马克!
其实艾丽西亚的表演还算可圈可点,但法鲨就……选角实在有点失败。电影居然用一种奇妙的方式拍出了小说的感觉,这让我夸你还原原著呢还是怎么样才好呢。
前面节奏太慢,后三分之一好很多,配乐大赞,真婉婉道来。法鲨和坎妹念信都很动人。唉,还是有点心疼坎妹。
大悲....
“似是故人来”乱入大洋洲版“赎罪”。前半段被法鲨两口子刷狗粮,后半段被大家轮刷圣母光环,捡了孩子还歪歪的人好讨厌!新西兰南岛风景真是绝美,取景的灯塔我年初才去过...
确实当了看~但故事还是有吸引力的,苦难中的人,更懂原谅,而原谅的力量,确实非常强大~至少可以 让自己也让别人都开心点~尤其,当你发现对方并不是坏人的时候~最难的也在这一点。
两个女人的爱如大洋般围绕着孩子这座“灯塔”,她照亮了两个女人,但又因身处大洋之间而注定了无奈的结局。故事是个好故事,只是电影节奏掌握得太差,细节也不出彩,实在让人感动不起来。
畅销书改编,现实中的一对联袂出演。
剧情烂俗女主角是带资进组的吗演技不能更烂
风景好美
只要有法鲨老婆 这电影就会出奇的难看
很细腻的故事~还好他她们没有一错再错。一句警示:永远不要轻易违背规则。一句题外话:法鲨的身材也是好得没sei了。。
放手不容易。2o17.1o.8于田村山南路
感觉每次跟法斯宾德照面就是卖肉……女主长的一般啊,蕾切尔薇兹也看了,都不如大洋和灯光好看。爱情故事挺感人的,但是男主确实是正直的心理作祟吧,军人性格使然。看完觉得没什么意思。
大晚上的看得泣不成声,有些剧情真的看得又气又感动,两个孤独的人慢慢靠近,却又再次面临死亡,伊莎贝拉疯了一样宁愿舍弃自己的丈夫也没办法舍弃孩子的心情也不是不难理解,可是真得看得好气,选择宽容原谅的心真的很难得,露西真的超级可爱,法鲨和坎妹太般配啦
Alexander Desplat www
畅销书改编,故事无聊,拍法老套,埋没了这几张漂亮脸蛋。本来倒时差晚上就巨困,看得我这个难受
风景画中的故事。在情感、道德与法律之间,很遗憾故事没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