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英国喜剧片《哈里斯夫人闯巴黎》,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全球累计票房3002万美元,定级PG,豆瓣评分6.8,IMDb评分7.1,于2023年3月31日引进国内上映。
“好人有好报”的电影版释义。
凡事都是,当不抱期望时,反倒会有惊喜。
本片名不见经传,豆瓣评分低,因为将要引进国内上映,所以才关注到。
没想到出乎意料地好看,温情,暖心,正能量,没有反派,氛围轻松,妙趣横生,是那种可以让人带着会心微笑看完的电影。
本片让我想到了歌曲《北京欢迎你》的歌词“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影片完好地诠释了这句歌词。
女主勇敢追梦的过程非常撼动人心。
我还想到了周星驰《少林足球》中的经典台词“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
女主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几笔“飞来横财”成全了她的梦想,成为她追梦的助推力。
为了梦想,她完全脱离现实,一心追梦,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很难出现的。
影片的结局很现实,没有延续女主的虚幻梦想。
结局体现了“梦想照进现实”,梦想归梦想,现实归现实。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不过虽然如此,为了梦想而过几天梦幻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人生经历呢?
结局虽然是“梦想照进现实”,但仍然是好人好报、美梦成真的大团圆结局。
女主身穿华丽礼服出现在派对中时,非常震撼,女主的梦想终于成真了,看得我热泪纵横,这一场面像极了迪士尼真人童话电影《灰姑娘》身穿蓝色礼服亮相的场面。
女主虽老,但仍然有着一颗年轻的心,这一点非常令人感动。
她不假思索一掷千金去赌狗,豪掷重金购买礼服,都没经过与现实结合的深思熟虑,这种冲动不计后果的心态多么像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啊。
当然,女主的做法不值得推崇,因为女主只图眼前一时痛快,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没有规划。
影片的配乐很棒,很好地衬托了影片的氛围,很好地调控着观众的情感与情绪。
配乐比重很大,几乎贯穿始终。
影片对迪奥生存困境的描写很有意思,正可谓“关上门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迪奥对外华丽光鲜,对内生存堪忧,可谓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世间万物都是如此,表面上看到的样子,并不是事物本来的面目。
影片对侯爵与女主交集的描写非常现实,如果描写侯爵和清洁女工相爱了,未免太过狗血,将女主设计为自作多情是对的,因为女主在获得几笔“飞来横财”后飘起来了,忘乎所以了,所以才会对侯爵动了真情,而现实则是残酷的。
值得一提的是,男会计的饰演者戴着眼镜的样子像极了英国男神休·格兰特年轻时的样子。
前言:虽然不能打高分但是很喜欢电影里的这个故事。
它当然有一些缺点,比如工业糖精味儿太重,Dior趁机打广告,消费主义倾向、人物单薄、主角拯救世界梗等等。
抛开这些不看,影片的内核在同类型的商业片里很少见。
它也不是像表面看起来一样的梦幻的泡泡,底色其实相当现实。
每次哈里斯太太以为美梦靠近,不论是赢了彩票而在赛狗上自信爆棚,被风度翩翩的伯爵款待而小鹿乱撞,还是带着梦幻之裙终于从巴黎如愿回来时,当这些仿佛不可思议的好运来临时,命运都要给她扔下一次打击。
每次打击的背后都有其存在议题,正如影片里所说“哈里斯太太是一位清洁工吗?
还是有更多东西定义她的存在?
”哈里斯太太是一位底层的小人物,她无法亲口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她的这段“追求裙子”之旅本身回答了,所以才值得一看。
影片里,我们的导演与编剧给这位小人物安排了小小的属于自己的幸福,也可以说生活里不光有苦,确实还是有甜,所以哈里斯太太的善行产生了意义,这部影片最终是一部喜剧。
正文:哈里斯太太是一位年逾五十的钟点工,在1957年的伦敦为各式各样的人打工,包括上流社会家庭、梦想成为演员的独居女孩等。
每天回家路上她会投掷一枚硬币查看当天的幸运值。
她经常与同为钟点工的好朋友经常一起上下班、买彩票、晚上到酒吧聚会。
在酒吧里,她们的待遇是“隐形女人”。
跟她们同龄的男性好友阿奇会对哈里斯太太说些花言巧语,搞搞暧昧,但是跳舞只找年轻女人,琐事如看狗才会来找她。
有一天哈里斯太太的生活里接连发生了两桩事。
一封包裹带来了参加二战一去不复返的丈夫艾迪的正式死讯。
哈里斯太太在雇主那看到了一条价值500英镑的Dior高定裙,吸引了她的全部视线,令她目眩神迷。
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哈里斯太太决定了,她要去巴黎买回一条属于自己的Dior裙,为此她拼命工作争取早日攒够500磅。
这部片子看起来很梦幻,但其实很具现实性。
比如当哈里斯太太中了彩票获得150磅,迷信“高定”在的召唤,因而大半身家都压在了一条同名的赛狗上,果不其然,损失惨痛。
之后哈里斯太太接连迎来了好事,包括收到丈夫多年的抚恤金、拾金不昧归还戒指后主人给予的物质回报,以及好友阿奇偷偷为她转投了一小笔钱赢得的奖金(也可能是阿奇的补贴)。
哈里斯太太快乐了,哈里斯太太去巴黎。
在路上哈里斯太太经历了很多,从飞机延误、艰苦找路到夜宿车站,不一而足。
终于,她误打误撞来到了迪奥高定发表会现场,即使掏出了足够的金钱,也被高傲的管事拦在门外,还是一位伯爵看不过去,邀请哈里斯太太作为女伴与他一同看展她才如愿顺利进入。
席间哈里斯太太被美好的裙子完完全全地痴迷住了。
有些人会觉得这段剧情太过消费主义,但是抛开这点不谈,我能够理解哈里斯太太。
看到美好的裙子时那种期待得眼睛都要掉出来的感觉。
激动到梦幻,眼里除了裙子没有其它。
她把很多关于美好、爱与幸福的幻象都凝聚在了这条裙子上。
尽管她不一定有场合穿,但是只要这条裙子挂在她家的衣橱一天,这种美好的实体就存在在她身边一天。
我特别喜欢她问完价,略一思索“嗯。
430磅,我买得起。
”然后直接甩下一句“包起来,我要赶飞机。
”哈里斯夫人言谈并不粗俗,但是很接地气很通俗,完全不书卷。
比如看到迪奥本人后对伯爵发出的感叹“他长得好像我的牛奶工!
"有的时候我真的很希望她是阿加莎笔下机灵睿智的马普尔小姐,这样轻慢她的势利夫人都要被打脸。
但是这些才是她的语言啊,非常生动可爱。
搭模特小姐便车时她翻到了一本存在主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可是她不会念书的法语名,最后说“我本身喜欢读精彩的悬疑故事。
”让我不禁想到,阿加莎的作品就是写给她们看的吧,确切来说囊括了她们,囊括了许多人。
一瞬间,阿加莎仿佛被致敬了。
中间哈里斯太太帮助Dior的情节就略过不谈了。
我只喜欢在被法国女总管刁难羞辱她,问她“你是隐形的,你要如何赋予这条裙子它应有的生命呢?
”时回复的那句“这是我的梦想,我的钱和别人的也没什么区别。
”有的时候是会看到一位年老的女性花光几乎所有积蓄去换得一件痴迷的东西或者做一件“疯狂”的事,周围人看着很容易感觉不安。
对于当事人来讲,很可能因为她还有一个很大的遗憾要去补,想着自己的人生为什么没有更精彩一点。
从日复一日的麻木里突然醒过来,突然投入到一个泡沫似梦幻的环境。
通常这个幻境是会破的,除非她的人生结束地更早。
第一次把高定礼服带回家,礼服被装在原本的那个行李箱里提回了家。
绿色的、闪闪发光的,拿出来都要让整个房间熠熠生辉,让人惊叹原来这么一个朴实的女人还藏着这么一件宝物的裙子。
她回到了平凡的熟悉的家,呼出一口气,又回到了这个平凡而又熟悉的环境。
裙子可能是作为对自己不凡生活或者作为一个女人也被看见的生活的一种实体化的象征小心地珍藏在家里。
即使再去打扫富贵太太的衣橱,看到那条引发她遐思的500磅裙子,她也可以有自己的小秘密在心里珍藏了。
但是在这个阶段,对哈里斯太太而言,魅力还是被她置于了自身之外。
她似乎觉得自己依然是那个隐形的女人,很多年都没有人用甜蜜的眼光看着她了。
可是裙子不一样,“我收藏了一件宝物”,“一小片月光被缝了下来”,是这样一种心态。
如果人生赋予她更多的时间和健康,当她回归到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这条裙子和它承载的幻境会变成她生活中一个稳稳的小部分。
裙子所带来的财务动荡会被渐渐拉平。
她依然是一个拥有着这个阶层普通收入的清贫的年长女性,但是她的家里也有一件绝不交换的宝物陪伴她到逝去。
当哈里斯夫人把裙子借给女孩的时候恐怕是有点这个心态的,这么一件宝物,她让别人先穿了,多少希冀着“你带着它闪耀”,“我不能让它闪耀,但是它应该被世人看到,它配被世人看到,即使不是我,也好过被埋没”。
换言之,女总管攻击她的话被她认同了。
但是最终,这样一件对她承载着重要价值,本身也弥足珍贵的裙子被毫不珍惜地粗暴对待后像垃圾一样被弃之在了女孩的家里。
哈里斯在借出裙子时甚至都没有对女孩说“要爱惜啊”。
她只是像很多长辈注视着小辈一样,又遗憾又欣慰自己没能实现的对方能够得到。
可想而知这样一条裙子被毁时她会有多抑郁啊。
就好像她和艾迪的联系真的断了,她被爱被珍视的年代都落在了过去,随着艾迪逝去没有人再陪伴了,只有艾迪的照片可以永远注视着她。
可能被这种毫不在意伤害到了,也可能因为此刻她认为这条裙子彻底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她再也无法赋予它,哈里斯太太毅然把裙子扔下了大桥,随河逐流。
桥边也是她怀念艾迪和每日祈求幸运的地方。
她对朋友说“我都没机会穿过它,一次都没有。
”朋友回应“我们不需要华美的裙子,我们去舞会上跳个天翻地覆,他们都会注视着我们的。
”但是这句话没什么用,对哈里斯太太而言,虽然裙子是舞会穿的,注视是异性给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心里被寄托在裙子上的情感和自己,它们已经随着裙子的损坏而丧失了很大一部分。
她的希望被毁灭性地打击了。
第二天哈里斯太太拖着沉重的躯壳上班时雇主关心她状态,她回应“今天有点不是我自己,不知道是谁了,有一点存在危机。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居然呼应上了。
当然了,这个雇主完全不理解她,第二个贵族雇主更是刻薄,还在想赖账。
哈里斯太太硬气起来给她下了付款的最后通牒。
回到家哈里斯太太边施土边安慰植物,似乎也是安慰自己“你很快就会好起来了。
”一转头门铃响了,非年非节的居然连收两份不知道哪来的快递,其中一份还是一大捧玫瑰花,哈里斯太太难以置信地问快递员“是给我的吗?
”快递员说“你是艾达哈里斯吗?
”她回答说“都快不知道我是谁了。
”这是喜悦的不知道。
哈里斯太太拆包裹,作为观众的我们当然都知道这么大的包裹里面只可能是那条最中意但没选到的Dior礼服。
可是当包装被拆开,露出Dior奢美的礼盒时,我还是很能共情哈里斯太太那声惊叹。
第二条礼服终于以一种proper的方式到来了,不是在老妇人用旧的手提箱里,而是像一位真正的公主收到礼物一般和名贵的玫瑰一起被送到她家。
之前她是神仙教母,现在她是有权收到美好礼物的那个人。
这样一件礼物,怎么能没有洁白底色、闪着金粉的字样和丝绸缎带的包装呢。
哈里斯太太的手珍惜地轻拂过盒子表面,再用一种干了很多活的女裁缝般的利索而又粗壮的方式迫不及待地抽掉缎带。
打开盖子,一封信正正好好地躺在轻柔的包装纸中央,纸轻轻地包裹着真正的礼物。
原来裙子不是来自神仙教母,也不是来自爱慕她的男人,而是来自她的善行带来的意外贡献。
因为女孩穿着的绿裙子着了火,所以迪奥获得了意外的曝光和大量订单。
作为回馈,同时念及之前的帮助,迪奥送来了哈里斯太太最开始相中的那条裙子,伯爵为了弥补送来了玫瑰,玫瑰以哈里斯太太最喜爱的那位“带点狡黠”的公主命名。
哈里斯太太终于穿着梦想中的裙子去了舞会。
舞会上她获得了一次公主般的出场,雍容大气,徐徐优雅,从高高的台阶迈下,全场人停止跳舞抬头注视着哈里斯太太。
阿奇结结巴巴地夸奖她“你很漂亮,你一直由内而外都很美。
但是你有一个新的火花还是什么。
”哈里斯太太在这场推拉中游刃有余,从容自信,任由阿奇红着整颗头,一边痴迷地看着她,一边结结巴巴地夸她。
甚至可以主动邀请“我欠你一支舞对吗?
”阿奇回复“我想要认领这支舞,和全场最美的姑娘。
”哈里斯太太有点调皮地微笑着说“今天是你的幸运日。
”脱掉坎肩,抬手邀舞,举手投足间哈里斯太太像做了一辈子女王,习惯了男人为她痴迷一样,文雅,自信,又享受其间。
这个片子固然在内涵上挖掘不深。
但是我感觉到了它背后所涉及的存在议题本身的价值。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出于人的自由创造。
”这里的本质泛指人的各种有质的规定性的特征,包括人的才能、专长、职业、地位等。
人作为纯在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主观性和超越性,即按照自己的意向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而这正意味着人不断地设计、谋划、选择、造就自己。
哈里斯太太的丈夫艾迪已经去战场十多年没有回来了,日复一日隐形的钟点工生活让她作为女性、作为爱的欲望的对象、作为一个闪耀的人的存在感已经长期消减模糊,快要和酒吧的墙壁溶为一体了。
她身上唯一能被人看到的特质似乎只有助人与善良。
当她踏上巴黎,就是踏上了重新找回自己的旅程。
在巴黎,风度翩翩的伯爵解救她的尴尬、送她花朵、邀她约会,都给她带来了被看见、渴望和爱感受,也借此感受到了自身的存在与魅力。
但是伯爵最后邀请她到家里,告诉她之所以对她感到亲切是因为她很像小时候照顾过他的学校清洁工“日复一日过着最辛苦的工作,可是还能抽出帕子擦干别人的眼泪……给予需要的人以安慰,却不求任何回报。
”那也难怪哈里斯太太回复“是这样吗?
你就是这样看我吗?
”之后愤而离开了伯爵家。
哈里斯太太没有简单被所处的环境与时间多定义,而是选择抛弃隐形的自己,超越奉献的自己,创造出一个新的自己登上舞台。
她可能感觉不到这一切有什么哲学意义,也不知道自己有多特别,但是她的内在生命力让她不知不觉就这么做了。
别的人活到这个年龄可能藉由伴侣、孩子、工作等度过自己的更年期危机,但是哈里斯太太通过裙子度过了,它的意义本身一点也不浅薄啊。
豆瓣综合评分不到7, IMDB刚过7,放在平时这样的评分我应该不会看,但是那天晚上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条:哈里斯夫人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于是我决定去看看这部几十年来被多次翻拍的电影。
整体观影过程中,看过几次手机信息,基本上是比较专注地看完的。
一个童话,主角是善良不太喜欢有的人把这个电影和美剧艾米丽在巴黎联系在一起。
后者在法国收获了很多恶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很多人对电影本身的判断和评分。
哈里斯夫人一生都在任劳任怨地干着底层的工作,直到有一天在女主人的家里看到了一条在她眼里发着光的裙子,她决定自己一定也要拥有一条。
很俗气的设定,很多人要说了。
而且好巧不巧,这个品牌是时尚界巨头迪奥,简直就是加长版的宣传片吧,又有人要说了。
是的,这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你可以将它定义成任何你主观想要的影片,但同时也不妨碍它成为童话。
这里的迪奥可以换成任何一个品牌,或者直接架空一个,排除商业因素,我们其实也必须承认高定的价值和美感以及与普罗大众之间的距离。
这个距离刚好让哈里斯用善良填补了。
她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捡到一只绿宝石戒指,最终交给警察,善良首次得到回应是警长到她家发荣誉市民奖金。
第二次得到回应是她在得知需要2周的时间等待裙子而没地方住时,被她帮助过的模特替她解围。
第三次的回应最强烈,她将新买的绿裙子借给小女主人却被毁掉后,收到了迪奥定制的红色版诱惑礼服。
为什么是哈里斯夫人?
因为她的善良不分贫富贵贱,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暖。
就像伯爵说的,能抚平人们的悲伤。
这个童话太美好了,美好得让人难以置信。
一个扫地阿姨,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走进迪奥总裁的办公室并带领员工罢工示威。
是的,小人物的突破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就算是柜姐1号,她都和解了。
善良帮助了哈里斯夫人,也成就了会计和小模特之间的姻缘。
(看的无字幕资源,根本记不住名字)任何年纪都不要停止追爱哈里斯夫人和伯爵的这条线很有意思。
进店的时候伯爵帮助了哈里斯夫人拿到入场券,我以为这是老年版玛丽苏剧情的开始。
这个太太与众不同,吸引了有钱的男人,而且刚好双方都是丧偶且男未娶女未嫁,简直太棒了。
但是影片过半,伯爵坦言哈里斯夫人让他想起以前小时候学校的扫地阿姨,那一刻哈里斯夫人内心所有的火花全部熄灭了:原来她只是一个替代者。
她所期待的巴黎浪漫的爱情,只不过是对方心中缅怀过去的一个篇章。
她拒绝的很直接,没有浪费一秒钟,也不失优雅。
这个女人知道什么样的人才值得在一起。
她不喜欢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者工作给她带来的任何标签成为吸引对方的特质,她要的是被真正认识。
就好像模特女主,不喜欢被目光注视自己的美丽,而是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她的聪明才智。
哈里斯虽然没有在巴黎找到自己的浪漫爱情,但很清楚知道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
看到这么勇敢的阿姨真的非常感动,这种清醒的自我意识能给年轻女观众很多力量。
写在最后这部电影当然呈现了很多精致的高定礼服,可能达到了迪奥的品牌目的。
不得不提的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看到了小人物实现梦想后,能引发的巨大共鸣。
我们希望去相信,自己如果是哈里斯夫人,也能得到善良的回应,因为很多人善良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
我们希望去相信,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也能像哈里斯夫人那么勇敢和轰轰烈烈地去追梦,追寻自己的月光。
可以是一条裙子,可以是一次旅行,一次辞职,或者一个重要的人生决定。
内心遇到的不公,自己多年奋斗不被看见的委屈,可能在这个电影中能够找到了情绪的宣泄口。
看到哈里斯夫人穿上梦想中的礼服,走下台阶的时候,仿佛是自己实现了内心真正的梦想。
那么我宁愿相信在这个越来越令人失望的的世界上,我们的念念不忘的东西,只要付出行动,必有回响。
给四星确实是高了,但两位主演的演技五星也值当。
故事内容还是单薄了,不过对于这个主题,Dior就是一个美好事物的化身,一生幸苦的哈里斯夫人,有权利追求一次美好这才是人生的真谛,要不然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美好的事物确实有些价格斐然,但这小说里不是把给四星确实是高了,但两位主演的演技五星也值当。
故事内容还是单薄了,不过对于这个主题,Dior就是一个美好事物的化身,一生幸苦的哈里斯夫人,有权利追求一次美好这才是人生的真谛,要不然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美好的事物确实有些价格斐然,但这小说里不是把美好只单单定义为Dior,而是爱情,人性…这些并不是金钱能代替的。
哈里斯夫人虽然在巴黎不能收获爱情但确收获了友情,这就是人生的美好!
很多人说哈里斯夫人最后被Pua了,但我不认为!
首先做为Dior本人及团队Dior的高定就是最美好的心意,在契约精神的基础上,仅此一件的89号高定除非垃圾皇后付完全款否则这件高定只能等着被提走,这是经商之道。
既然客户毁约,这件价值500胖的高定自然可以作为珍贵礼物被处置,500胖是一个很大数字在当时,而且是凝聚了整个Dior工坊心血的作品,这才是珍贵之处。
每一个人都把感谢凝聚在这里给到哈里斯夫人是何等的珍视,就如同哈里斯夫人去会计家能做的是收拾屋子做美味餐食一样,简单质朴才是最珍贵的友谊。
虽然不太喜欢的点在于这个片子过多的Dior,有点像品牌宣传片,但的确传递一个信息高定是让人发光的,就像于贝尔说的胖的瘦的气质难以形容的,只有高定能发光,最后哪怕是哈里斯夫人那样的清洁女工也能艳压群芳,而人生就不就是要一次这样的高光吗?
这才是小说的真谛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其实编的很工整,伴随着一个女人的梦想,其实从头到尾在写一场革命。
从英国到法国,一进巴黎就看到肮脏的街道(因为工人罢工。
迪奥从高级定制走向大众市场,意味着阶层被打破。
最后哈里斯太太更是果断讨薪,表达出工人阶级的勇气和决心!
不过在巴黎,故事很微妙的,描写了哈里斯太太爱情的破灭。
看到侯爵送哈里斯太太玫瑰花,约她吃饭,喝茶,我以为这又是一个老套的老年版的“灰姑娘故事”,结果侯爵竟然说哈里斯太太像他小时候寄宿学校的亲切女工人。
难道唯有爱情无法跨越阶层?
真是讽刺啊!
其实蛮想看看原版是啥样的,不过这种有点冷的应该不太好找,这部也很好,我感觉我可以二刷。
很童话,很浪漫,然后也有一点点的小现实,布景真的给巴黎堆满了垃圾,真的巴黎这么早就已经如此,那什么了么?
那可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吧?
然后你以为帮女模特捡个包她就会开着敞篷车送你上路,其实她是要去偶遇一下意中人,但不妨碍捎上你。
你以为会计愿意卖给你那些只卖给上流人士的礼服是因为被你的热忱打动,当然不止,重点是那些公爵夫人们垄断了限定的奢侈衣装,但她们赊账,女主拿出来的是现金,是现金。
人会被你的热忱,和现金打动。
但如果一件闪到令人眩晕的裙子是你需要的,那这也是令人愉悦的。
不过公爵夫人们也是会赊账的,感谢告诉我这种只有高端奢侈品牌才知道的不为人知的上流社会算不得秘密的秘事,我可太喜欢知道这种事情了这部片子里最不现实的可能是美女们的大胸,嗯。
然后,我也犹豫了一下,这点和很多人想法可能是一样的,就是Dior配么?
裙子配么?
奢侈品配么?
Dior配么?
甚至我可能这种观念更深一点,就是为了致富那肯定可以万劫不复,为了消费,那肯定一毛不出。
Dior不配哈,裙子不配,奢侈品不配,但女主配的上任何可以让她开心的事物,如果那是一条很贵很贵的裙子,那就是一条很贵很贵的能让你开心的裙子。
为什么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为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介意自己怎么花钱,不介意别人怎么花钱。
所以虽然迪奥宣传片,但是不妨碍这是一部很美很美好很浪漫的片子。
很轻松浪漫又幽默的电影,近现代童话一样唯美的场景加梦幻的故事,虽然女主已经不再年轻(话说Dior做得好聪明,如果女主和赫本年轻时那样,恐怕就没多少人注意它家衣服了吧),但顺畅的故事情节还是让我一口气刷完这个近两个小时的Dior高定宣传片。
哈里斯夫人天真善良又优雅勇敢,就像电影中说的是个不折不扣的dreamer,而她的梦想就是向往美的事物。
她想要得到一条美丽的裙子,不是因为虚荣攀比,或者想穿着它达成什么目的,而仅仅只是觉得它穿上会很漂亮,真的是非常纯粹的梦想家。
于是在得知丈夫去世以及看到雇主家那条闪闪发光的粉紫色裙子(这条裙子真的比之后dior走秀时的任何一条裙子都惊艳)时,决定疯狂一把,这样的一时冲动把她带到了所谓梦想的国度——巴黎。
全篇故事情节是一气呵成的,非常连贯,导演在拍摄时将人物、服饰、陈设、建筑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和罢工后脏乱不堪垃圾遍地的街巷刻意放在一起,一是不断暗示革命即将到来,同时似乎也暗暗讽刺意味十足。
极致美的巴黎和恶臭气息的巴黎,或许才组成了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样子。
结尾的波折有点刻意但是胜在温馨,将浪漫的气息发挥到极致。
作为一部品牌宣传片它应该算是非常成功的,而作为一部电影它的起承转合也算是流畅,混合黑色幽默和满屏的高定服饰精致陈设布景,把梦想家内心的童话世界勾勒得异常清晰。
但是仔细看的话,梦幻一般的场景对话,美味的食物精彩的表演等一系列上流社会的浮华,与另一边工人阶级受到剥削努力抗议罢工形成巨大反差,仿佛又在告诉观众:你真信了女主的经历那才是傻子。
梦想不是理想,它真的很美好可以天马行空,哪怕它只是“想要一条华而不实的裙子”。
但是人不能一直活在梦里,总有醒来的时刻。
这部电影如果只是当作一个梦境来看的话,它真的很治愈,我很喜欢。
但看过之后,总要回归鸡毛蒜皮鸡飞狗跳的生活现状的。
这又是一部女权电影,之所以说“又”是因为前不久写了《人间世事》的影评,从中看到了女权解放的身影。
从十九世纪开始到现在,欧洲的女权运动仍然在持续。
两部电影都谈到了一个关键词就是蔑视。
存在就是被感知,因为现代社会每个个体都在负担自己的生活,“Money talks”的游戏规则让身份差异缩小了,谁的钱都是钱。
这让普通群体,甚至个体感知到应该去争取一些公平。
当人(尤其是女人)的个体意识越发觉醒,会越来越比较自己承担的责任与付出的努力是否获得了相应的收益,自身存在的公平显然就成了斗争的焦点。
《哈里斯夫人去巴黎》故事发生在1957年。
上个世纪50年代,二战对欧洲的创伤还没有完全消退。
工商业资本家及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夺取了贵族手中的政治经济主导地位,使其走向没落。
但思想和历史的藩篱都还在。
人们对当时的世界充满了失望,感觉被忽视,渴望存在的意义。
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年轻人中间盛行。
萨特指出,不存在谁决定谁,人只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在新型工商业经济的催化下,普通人开始向往美好的生活。
工人阶级通过罢工反抗,争取自己的权益。
巴黎大街上的垃圾堆积如山,隔着屏幕都让观众嗅出了革命就要到来。
哈里斯夫人(艾达),电影里的女主人公,是丈夫已经在二战中离世13年的寡妇。
她对生活的全部希望就是等待丈夫回来,所以一直没有去拆那个很可能藏有噩耗的包裹。
没有丈夫可以依靠,她通过当清洁工和织补来养活自己。
当得知丈夫不可能回来后,她感觉应该用剩下的时间为自己活着。
但怎么活?
直到当她看到那条让她两眼放光的迪奥连衣裙时,她有了新的生活目标。
攒钱去巴黎买下一条属于自己的迪奥。
这完全是不符合她身份的白日梦,但就是这样一个梦让她的生活就此改变了。
艾达因为一个发自内心的追求,被每个普通人视为奇观。
当时只有极少数人服务的享受,虽然没有任何规则对此说不可以!
仿佛有道墙存在,而一个清理女工就要打开它。
这对所有普通人都是一种触动,她的行为在扣响每个人内心发问,我的理想我敢去做吗?
由于一个梦想,成就一个行动。
身边的人感受到愿望美好的意义,从阿Vi,阿奇,到法国候车室里的流浪汉,侯爵,迪奥的打工人们都乐意去帮助艾达。
艾达靠自食其力要完成她的梦想,值得尊敬。
女人不再只为了照顾家庭中的丈夫、孩子和工作中的老板、客户,而是可以为自己的梦想,自由的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是金钱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自由和生命的意义。
现代女性群体成长起来了,她们从中得到了启迪,她们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有能力购买,消费主义的黄金时代马上就要到了。
新商业,新经济的上升期带来更多工作机会,生活充满希望和干劲。
金钱再不是由贵族奖赏,而是依据个人能力获得,去满足自己的需求。
财富分配模式的转化,不但改变了女性,也改变了商业模式。
让迪奥这样本来为上层社会服务的高级定制品牌,面对新经济的到来也做出转变,为中产阶级设计成衣。
品牌的运营理念也从衣服被上等人赋予光辉,转变到用衣服来赋予成功者光辉,让其脱颖而出。
衣服也由其本来功能的意义转化为自我价值的意义。
在经济低迷期的当下,特别在被疫情连续打击的当下,人们又开始寻找回归生活本来的意义,消费主义开始向生存低头。
一个多甲子的平稳发展后,我们又处一个变革的时代,需要我们在矛盾中发掘更多存在的意义,让我们感觉到明天的希望。
哈里斯夫人闯巴黎 (2022)6.82022 / 英国 加拿大 法国 匈牙利 比利时 / 剧情 喜剧 / 安东尼·法比安 / 莱丝利·曼维尔 伊莎贝尔·于佩尔
这是一部好 灵性 的电影哦,它揭示了一件事情:当你真心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宇宙会帮你实现。
哈里斯夫人需要的金钱多也不多,少也不少,500磅,对于一条裙子来说很贵,对于她这样在别人家里当帮佣的人来说也显得不实。
可是那条裙子好美,她就是很喜欢。
她就是想要。
于是宇宙通过彩票/赌马奖金/抚恤金等等意想不到的形式给她送了够支付裙子的钱。
观赏性:*****故事性:****深刻性:***这就是我小时候心中理想的电影的样子,欢乐、温暖有爱、有戏剧冲突、甚至设置了一些峰回路转,看的时候轻松愉快,看完了也感觉暖暖的,太适合小孩或者一家人一起放假看看了。
清洁工哈里斯夫人,一直在等待参加二战的丈夫归来,她每天辛辛苦苦的照顾客户们的生活,下班了和好朋友喝一杯、跳跳舞这就是她简单的生活。
可有一天,她在一个客户家里看到了一件dior的礼服裙,礼服优雅、梦幻一下子点燃了她的梦想,她决定给自己买一条Dior的裙子。
为此,她另寻缝缝补补的生计来补贴收入,甚至她为了凑够去买Dior裙子的钱去参加了赛狗运动。
在这期间,她收到了丈夫阵亡的信息,政府补贴她了一点抚恤金,这也没有打击她买Dior的热情,甚至,她觉得是老公在天上助她一臂之力。
终于,她凑够了钱,第一次坐飞机,到了巴黎。
历经了一系列的奇遇,认识了好心的公爵、可爱又善良的模特、聪明腼腆的Dior会计,傲慢又冷血的阿瓦隆夫人,终于她得到了自己梦想中的裙子。
是啊,这是一部电影,梦幻的如同Dior的裙子,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好心的人儿,哪有那么多奇遇,年轻的女孩估计爱看,满足心中的幻想。
谁心中没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呢?
电影中哈里斯夫人的不卑不亢给人感受太深刻了,当好心的公爵对她说,“你对我那么好,你让我想起来以前的保姆。。。
”哈里斯夫人断然拒绝了公爵喝茶的请求。
公爵是无心的,他是个好人,但是就是这些无心的大实话才真正的伤人。
哈里斯夫人明白,公爵是把她当做一个下等人在怜悯,没有把她当做一个平等的人在欣赏,所以,她真的悲伤。
她清楚自己的身份,但从不为自己的身份自卑,她待公爵与流浪汉的态度是一样的。
在电影中,哈里斯夫人是一个完美的人。
主角的演技非常之好,生动流畅。
蓝眼睛清澈的如同一湖秋水,那些顽皮的小表情非常好玩。
本电影唯一的bug是,公爵带哈里斯夫人去游玩一夜后,哈里斯夫人穿着礼服睡着了。
这不是一个爱惜衣服的人该做的事。
故事不感兴趣。拍得也比较一般,没有看点。
全日空东京飞上海的飞机上看完的,节奏舒缓的轻喜剧✈️(≧◡≦)
期待过高,怎么会有这么无聊的电影,本来以为有莱姨和佩姨会有什么惊喜,结果就是毫无新意的大型宣传片,雕高贵冷艳又故作亲民的样子像小丑
女性爱美无关年龄、穷富、职业、信仰。
3.5
喜歡的不得了呀
你会发现自己夹在自在存在 与自为存在 之间左右为难 自在 是人类生活中包括意识的各种方面 而 自然事实 就是 自为 (存在主义者)那样的话 事物就不会是本该有的样子 事物不是本有的样子 也不是它们不是的样子 让无形变有形 比如爱
一个和时尚有关的电影把场景拍得像玩具屋,还套着千万层滤镜,动不动就慢镜头,又无聊又廉价。
没看懂
飞机上看的小甜水电影,顶奢行业的自我陶醉。
很俗套的一个故事,但是看的很开心。至少在简中的大荧幕上,从未见过这样大龄又开心的女主。于少女的酱油打的真随意。
所以,这实际上是一部广告片是吗,给迪奥做广告的。
梦幻天真又感动。梦幻天真是因为女主的人生过于开挂,为了Dream Dress一路上遇到的都是好人,可能过于童话主义了。最后因为裙子又收获了友情。ps,红裙子比绿裙子好看多了。太理解阿姨向往Dior裙子的想法了,这是一种对美和生活的向往,谁不想拥有一条美美的Dior裙子呢?(这个电影又给我讨厌Rose W本人的一个理由,为什么总演这些招人烦的角色)
感觉这群老戏骨和这个低幼童话不适配 是迪奥请她们来拍广告宣传片的么
2025.1.1CCTV6观看
感人 热血 梦想
中老年童话
迪奥是赞助了多少钱,就这样一个片子居然请来了于阿姨。老年版Emily在巴黎,连名字都没改,演员都不变的哈哈。亮点除了迪奥那几件经典款,大概就是,充满善意的人间吧。
Dior的PR发力了 剧情非常无聊 但是Dior裙子是真的好美
Lesley Manville演技太牛了 竟然什么角色都能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