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喜来乐》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对其中的一些情节不太认同。
问题最多的当属胡氏做饭这一段。
编剧有为搞笑而强行搞笑的问题。
电视剧将胡氏设定为一个强势的妻子,虽然结局胡氏为喜来乐而死,赢得了对胡氏的尊重。
但前半部分胡氏有一些地方相当强势。
开头喜来乐被罚跪,中间因想吃狮子头被胡氏教训。
凡此种种,演员处理不好,人物就会招来一片骂声。
所幸梁老师的处理生活化略带夸张,从情字出发,虽嫉妒却因爱化解,所以对胡氏一角不曾讨厌。
但胡氏做饭这一情节编剧没有安排好。
为铺垫胡氏的饭不好吃,剧中多次提到胡氏做的饭众人嫌弃。
尤其是开饭店那一处,胡氏所做饭菜呈上,食客皆嫌弃态度。
这里明早显是一处漏洞。
请的起众伙计的药铺,偶尔老板娘做一顿饭可以解释。
开饭店时铺本无数,众跑堂伺候,难道连一个大厨都请不起?
众人皆知胡氏饭菜难吃,难道胡氏当了大厨饭就好吃了?
剧本此处强行突出喜来乐好人缘,故意强调胡氏饭难吃,不仅逻辑上讲不通,还有丑化胡氏的嫌疑。
若不是梁老师表演精彩,这一角色很难立起来。
我写这一句话的时候,还没有想好题目。
首先这部剧打动了我,不知道是自己品味越来越高了,还是经历比较多导致自己的情绪被打动阈值很高。
我揣摩了一下,应该是剧中有真情,是这种真挚纯粹的情感打动了我。
喜来乐除了医道精妙被誉为神医以外,他身上也具备超强的智慧,看他和王太医斗法以及种种的化险为夷、多是出奇制胜。
正所谓不被人妒是庸才,这也让喜来乐的人生充满了磨难、磨难的外因是有小人为敌,内因则是喜来乐此人重“义”,喜来乐这个人怕老婆可以说是入木三分。
但是在喜夫人阻止喜来乐给为国捐躯的水师提督的夫人半夜瞧病时,喜来乐竟说再阻止就休了她。
这也是喜来乐唯一一次敢于和夫人当面叫板,而且是休妻威胁,是他信仰的义给了他胆量。
还有就是剧末,他的死对头王太医得了只有他可以治的重病。
无论从什么逻辑来说,喜来乐都没理由给王天和治病,因为王害得他几生几死,他的夫人其实也是他的挚爱,怕老婆也是爱老婆嘛。
他的老婆胡氏就是间接的死在王天和等人的手上,所以当卢忠说你怎么样才肯救王大人的时候,喜来乐说除非使亡妻复活。
卢忠说愿意以自己的命来换王太医的命,喜来乐还是被卢忠的忠义给打动了,还是给王太医瞧了病。
至于放走鲁正明,深陷牢狱。
以及最后对鲁正明一党的保护,最终失去了夫人。
这些都是喜来乐的义字。
喜来乐是一个神医,也是一个智囊。
但他是一个讲义气的男人,这是他的底色。
再说胡氏,胡氏平时看起来胡搅蛮缠、爱吃醋,在家强势霸道。
遇到危难又深明大义,甚至敢于牺牲。
胡氏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情字。
当初靖王爷让喜来乐娶赛西施,胡氏就敢于喝毒酒示决心,虽然毒酒是假的,也让喜来乐不敢再提纳妾的事。
最终还是为了喜来乐而死,而且是替喜来乐而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胡氏诠释了一个情字。
王太医,也是一个纯粹的人。
不得不承认,王太医很坏,但是他的坏不像田奎的卖友求荣,也不像奸孟庆和的赚黑心钱毫无人性。
王天和陷入了瑜亮情节中,一生困于妒火从中,让人反而感到几分可悲。
他的执念,也葬送了他的性命,他到死也不喝喜来乐开的药,即是他知道这可以救活他的命。
当然还有卢忠,人如其名。
他固然坏,但是他对王天和的忠心,也确实是深切非常。
这样一部作品,虽然有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是也是琐事、小事组成的。
之所以如此打动看客,恰恰是那种纯粹的性情或执念。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是人就有贪嗔痴,一部剧,无非刻画了贪嗔痴。
而且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正如中医中:诸药所生,皆是境界。
人物性情,也皆是境界。
至精至纯,自然能够成就神作,打动看客。
但是读一个作品,或是经历一番生活的历练,不是单为了热闹。
热闹以后,还需反思。
这样,人生是一场修行才落于了实处。
能打动人的作品自然是好的作品,但是人的性情还是要以恬淡为上。
如果喜来乐不执念于义,他就不会有一系列的厄运纠缠。
如果胡氏不执念于情,她也不会成天担惊受怕老公被人撬,而且最终殒身。
如果王太医不执念于妒,他就少了一系列的烦恼以及最后的身家性命也不至于死在这上面。
一个好的作品,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反思,人当以恬淡为本,既要敢于为做过的事情去承担,又要舍得顺应自然,不去纠缠不清。
如果说承担是一种勇敢和责任,那么按照自然规律的舍得就是大智大勇,因为此时直面的事自身的人性。
如此方可立定脚跟,天人两不违。
道德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有德,是因为没有凭自己的喜好去干预自然。
下德无德是因为自身的执念,以德之名,昧于因果之中。
早年印象,只剩下赛西施和红烧铁狮子头。
高阳公主赛西施颜值巅峰。
重看,孙二娘胡氏风韵犹存,作风泼辣,喝醋,痛骂田魁,服毒舍身救夫,有几人能有此胆识?
这选角绝了,某版《封神榜》好像也有她。
看过《宰相刘罗锅》的应该都能认出李保田老师,喜来乐被演绎得活灵活现,剧中歇后语特别多,师徒俩凑在一起一对活宝,德福说话像说相声快板,台词一溜一溜的。
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智斗无良药商,巧妙为珍妃用药,给大臣看病逗乐太后,让太医院集体学狗叫,保全未婚女子的颜面最后的最后女子来报恩。
递给鲁正明毒药碗的那场戏,二人无声胜有声,不舍的眼神,来回拉扯的细微动作,把观众的心都揪起来了。
看病治人,以仁为本,本可在乡间平安一生,却被卷入政治漩涡,沉沉浮浮。
由此可见,技术型人才,有自己的信念,也明白人间疾苦冷暖,但骨子里大多有点“轴”,不太适合混政界。
王天河,是个医n代,可惜度量不大,有点自降身份了,同行相轻,弥留之际打翻喜来乐的药碗,立住了人设。
卢忠,一直死心塌地跟着他,名字倒是没取错。
李鸿章李中堂,袁世凯,戏份都不多,但剧组也认真选人了,气质形象都符合。
田魁,背信弃义。
孟庆和,无利不起早。
这类人最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混的如鱼得水,虽令观众不爽,但是真实得不行。
整部剧先笑后苦涩,人怎么会这样?
ps剧中的御花园,是在无锡寄畅园取的景。
先说胡氏,从头到尾她都在拼命阻止喜来乐娶老板娘,差点儿就便宜了田魁那小子,让男人们叹息之余恨的牙痒痒。
但是关键时刻她却能舍身救夫,又让所有人肃然起敬。
她虽离男人们心目中红颜知已的标准相去万里,却是标准的糟糠之妻,大多数男人最终娶的都是“胡氏”。
也许你觉得她不够美、不够温柔,但她却能陪你走完一生。
结过婚的女人们喜欢胡氏是因为她们觉得自己就是胡氏,希望身边的那个男人也像喜来乐一样珍惜自己。
再说老板娘,她几乎就是男人心目中的仙女形象,貌美如花却年纪轻轻守寡,为了生存独自撑起小店。
这样的设定透出两个信息,一是弱小女子需要有人保护,二是再婚的话择偶标准必然打大折扣。
一下就把遥不可及的仙女拉近到伸手就可触摸的距离,大大增加了屌丝男士的亲切感。
老板娘最终嫁给普通人喜来乐符合所有男人的心愿,他们觉得自己仿佛就是喜来乐,借这个仙女嫁给凡人的故事也安慰了自己一把。
但是呢,嫁了人的仙女就不是仙女,是老婆了。
要不了多久,就必然会像胡氏一样,揪着丈夫的耳朵大着嗓门吆喝,就必然像胡氏一样时刻提防丈夫跟别的女人眉来眼去。
所以,是老婆还是仙女不分人,而是分阶段。
娶了老板娘的喜来乐从此就能视其他美女如无物吗?
我看未必,靖王爷早就说了,妻不如妾妾不如偷。
老板娘新婚夜一边铺床一边对新朗官说,“不早了歇着吧。
怎么,怕我吃了你呀”,听到这句话时,男人们是不是觉得值千金的春宵一刻终于要来了呢。
然而当你们听到胡氏对喜来乐说“不嘛,我就要今晚上跟你再试一试”,是不是又突然觉得两腿发抖啊。
你们说是不是,哈哈哈
仙女和老婆不分人,只分阶段
仙女和老婆不分人,只分阶段
最近在重温,所以来豆瓣看看,不看不知道,我真是对评论里说小三说三观不正的无奈了,更有甚者还拿琼瑶剧和这个剧比,我真是醉了,先不说你们是用现在的目光看清朝的人,在剧里喜来乐有做过任何对不起原配夫人的事吗,说的是,他惦记赛西施,二人也有点暧昧,但是他从没做过任何出格的事,对夫人可以说是百依百顺,对得起他师父,也对得起他老婆,赛西施是个命途多舛的人,但她依旧很积极地生活,和喜来乐两人之间从无苟且,真是不懂到底要怎么样才算三观正,估计得是大圣人才能满足了,那些说三观不正的,看来他们想看的不是神医喜来乐,估计得是圣人喜来乐才能满足,但到时怕不是又要说太脸谱化,不接地气……,也还有就是这个剧演员们的演技和剧本都非常好,特别是李保田老师,就连作为影帝的黄秋生先生评价都是“敬佩”二字,剧中的一些方子都是真实有效的,比如蒜泥敷脚心治流鼻血、牙疼塞一粒花椒等。
并且结局,并没有好人有好报,喜来乐被发配了十几年,坏人都过得很好,非常真实,还有印象最深的是原配夫人赴公堂以死来救喜来乐的那一场戏,夫人为了喜来乐慷慨赴死,喜来乐被压住,看着夫人死去,心痛万分却无可奈何,真的让我泪目,两位演员演的实在是太好了,结果就换来说是鼓励原配牺牲自己成就老公和小三……,唉,本来说了一堆话想怼,但想想还是喜来乐说的对呀,亏良心的买卖不干,积阴德的事多做,挣点散碎银子养家,乐呵呵地穿衣吃饭,这才是正理,不多说了,希望大家都可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开开心心过好这一辈子。
小时候和父母看过,现在大三了,和男朋友又看了一遍,真的是国产的良心剧。
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评论说三观不正,大概是他们根本没有看懂这个片子真正想要传达的观点。
看一个问题,得看着它核心与本质的东西。
这部片子有几个核心的观点:一是善良,从喜来乐医生这一角色的设定开始,就注定了他是救死扶伤、无比善良的一个人。
哪怕他胆小怕事、哪怕他面对赛西施不敢担当,但是这都是他人性中的一部分,都挡不住他善良的这一光芒。
救田魁、救格格、救保守派大臣、到最后救他的仇人,这是多么伟大的心灵。
全剧烘托的这种美好的、崇高的、令人敬佩的善良,还体现在方方面面。
二是仁义,喜来乐是胡氏的父亲的学徒,胡氏父亲对他有栽培、培养的恩德,所以喜来乐对胡氏是死心塌地,即便胡氏不能生养,他也不抛弃,这不是怕老婆,这是他不忘师傅恩德,有仁义之心。
卢忠到了最后还忠心耿耿为王天和求医,因为王天和对他有“知遇之恩”,还有鲁正明与王爷、喜来乐与鲁正明,这些个人物之间的情义,无不让人感动。
而剧中的一大矛盾——田魁的黑化,也是他忘恩负义,背弃了“仁义”所致。
三是揭示了官场中的黑暗,可以看到,剧中的一些官僚,仗着权势,胡作非为;为了钱财,黑白不分,令人痛心。
其实这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折射,本剧上映于03年,正是国内贪污腐败盛行的年代,可以看出编剧的用心良苦啊。
至于评论里说的一些小三上位,我觉得那大概是一些无脑的爱情片看多了吧。
且不说喜来乐对他夫人有多忠诚,赛西施也完全是胡氏允许的;先来看看剧中人物所处年代,还没到民国呢,还是清朝呢,古时候三妻四妾根本一点毛病也没有,又不是现在这个年代。
难道看个宫斗片,皇上那么多妃子,你也得说三观不正?
而且胡氏不能生养啊,在那个年代人的观念里这可是大事啊,怎么就不允许纳个妾?
看问题还是得抓主要矛盾,这部剧,从剧情、三观、演技等多方面都可以说是非常棒的,至于剧中的一些小细节,就不要太纠结了吧。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请勿转载。
你在已经亡了的大清背景下的电视剧里强调三观?
看电视剧带不带脑子?
在那样的背景下,不管是赛西施还是夫人,根本没有人有任何毛病,甚至夫人的观念还更先进更有人情味儿些,看短评真是看得我无语😓这部剧真的涵盖了好多东西,这种揭露官场揭露高阶的小人揭露时代的剧,包含的道理可多了去了,也不是表面的幽默诙谐就能概括的除了娶妾这个观念,喜来乐这个角色既有他的至真至善,又有他的市井小人之相;德福更是塑造得纯真了吧唧的,却又有小心眼之心,所有偏正向的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色;而那些偏负向的角色,亦是各有各的坏,王太医、孟庆合和田魁算里面最负面的角色,一个为了自己虚虚无无的名,一个为了自己净是脏污的利,还有一个是恩将仇报的小人,这几类真的是现实中最多的小人啊!
官商勾结官官勾结徇私舞弊……各色各样的小人在剧里翻腾,各色各样的隐喻都在剧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比较惊讶的是这部剧居然是02年做的,真的很有意义。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赛西施在一笑楼里揭穿田魁的背叛之后喜来乐在那里崩溃式地从大喊“人怎么能是这样啊!
”到后来开始低喃“人怎么能这样啊”一个无害人之心的郎中,真的想不到世上会有这样恩将仇报的人,他发出的叹息,句句打在我的心上,看得我喉头哽咽泪直流联想到最近上海或是各地疫情的种种,我每天都在感叹,世界上怎么有这么多我理解不了的事,世上怎么这么多权权贵贵的妖魔横行,看这剧真的能把人气死
再看《神医喜来乐》,不得不说这是个人最喜欢的一部电视剧。
八九年间我看了八九遍,每一遍都心潮澎湃,每一遍都思绪万千,似乎它诉说的不仅仅是那永恒的爱情和传奇的故事,也是我九年的光阴似箭,我自己的爱恨情仇,以及我会偶尔想起、至今不忘的、沉沉不变的你。
八九年后的今天,当人变了,社会变了,境遇变了,审美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许都变了,当眼前和心里曾经无比熟悉的一切变得陌生的时候,谁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当初的模样?
幸而,人心对源自人心的美的认同和追求不变。
所以依然会沉溺于那几帧动人的画面,沉溺于那个结构精巧让人动容的故事,沉溺于那段曲折波澜牵绊人心的姻缘情感。
十年,光阴似水,历久弥新。
有些事,无法启齿,终是冷暖自知,仿佛自己私密于心的那些恋爱琐事,尘封在记忆的底端,却时不时情不自禁,拿出来回味一番。
那时不谙世事不懂情爱,懵懂轻浮,如今经历三两,方能更深体会,也才更深迷恋。
利来利往的浮躁当下,忆其中的人品其中的事,慕其中的情叹其中的命运轨迹,便发现这个虚构的故事竟然如此宁静人心。
除了那些平淡舒缓的生活情调,我喜欢那个悬壶济世不慕名利的喜郎中,治病救人,做良心事,吃良心饭,义所当为,理所应为,甘于本分,贫富相安;却也不喜欢那个很多时候总显得懦弱的小老头。
出于感性,很难接受那个凶悍泼辣心胸狭隘的胡氏,也敬佩那个不离不弃替夫赴死的结发妻子,还有让人唏嘘不已的凛然深情。
唯独你赛西施,让人没有抗拒的理由,尝试用尽一切所知的俗套华藻却无法准确修饰。
端庄秀丽,古典沉静,优雅淡定,空灵脱俗,落落大方,善良从容,敢爱敢恨敢担当;沉湎你的眉黛笑颜还有那倾世回眸,震撼于那句“只要能救出我家老头子我什么都不在乎”的深情和为爱牺牲的决绝,也怜惜那个在痴情深深却在最心灰最无奈时刻订婚田秀才,几乎臣服于命运的女子。
如此也让我不得不怀疑她的扮演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有多么深的底蕴,多么丰富的内心才能塑造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奇女子。
女人始终是女人,内心始终是柔弱的即便表面再坚强。
准确说应该是,人始终只是人,当在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候,我们只能把一切归于宿命而停止挣扎。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终已陌路......当看似很近,却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只能徒生感慨“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在一段美好的岁月后,当一个人内心被完全占据却不得不放弃的时候,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怎样的歇斯底里?
好在,命里有时终须有,有缘始终有缘,哪怕在残破不堪的凋零岁月后,那份封存在心底的情感还是那么真切那么默契那么心有灵犀,不需言语,只要一个眼神就足以找回那熟悉的渴望的却又失去的一切。
在望尽天涯路,在为伊消得人憔悴后,当那段纠结的情感从沧州到京城再回到沧州时,当人生轨迹也经历起伏从低到高再回归当初的模样时。
怅然若失间,蓦然回首,眼前的红盖头恍若一梦。
抑或正是因为这样坎坷的道路才得以返璞归真,才比未经生死契阔的信手拈来来得更真加实;经历沉浮后退却一切浮华,没了物质的苍白,有了岁月的沉淀,这样的来之不易方才如此可贵,让人感激珍惜;洗尽铅华,荡秋千一般的这个梦还是得回到原点才那么踏实厚重。
最美丽的画面我依然认为是沧州老街的隔街相望,那是美丽小城故事的起源,那里没有喧嚣,那里纯粹宁静与世无争,那里没有勾心斗角也不用心机算尽,在这个不被世界关注的被文明冲击很少的小角落,一切都那么闲适美好。
那时的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就可以沉醉半天,而那时,能相识,已无憾,即使一无所有,那就是全世界。
最心碎的画面则是订婚的那夜,近乎绝望的喜来乐勉强举起酒杯相互凝望时,那不需任何诉说却又饱含一切的眼神。
当命运的红线另一端那个人即将嫁作人妇,而自己却只能违心道贺,只剩下绝望伴随着撕心裂肺。
而赛西施在守候那么久付出这么多而只有选择认命时何尝不是痛彻心扉,不舍又能怎样,此生若能得幸福安稳,谁又愿颠沛流离?
内心复杂,思绪纷乱,所有的一切涌上心头,因为爱得深沉所以盈眶热泪,此时已是无声胜有声。
黄泉路上,忘川河中,三生石旁,奈何桥上,相思弦,尘缘恋,轮回换,宿命牵,只怪那,只怪前世多看了你一眼。
虽然是老电视剧。
但是太喜欢了,说白了就是一个男人,两个女人一出戏,还是第三者成功上位的古装版都市言情啊!
李保田儿的语气语调节奏刚刚好,慢慢的控制,跟舞台剧似的德福是个丑角,欢喜无比老板娘泼辣干脆,是个烈性女子赛西施是这部剧的睛,妙处都在于这个角色,啧啧,不可多言今天争取看完!!!
不知道有多少和我一样,小时候看电视剧,总是不自觉的被剧中的食物所以迷恋,以至于恋恋不忘十几年。
第一次知道狮子头还是在电视上看《神医喜来乐》,剧中美若天仙的赛西施那一碗红烧狮子头,让我流下不少的口水,也展开了对其美味的无尽遐想。
记不清第一次看《神医喜来乐》的自己到底多大,但至少也是十来岁了。
同样记不清自己是怎样看完这部剧的,毕竟那时家里对功课抓的紧,就连电视都摔过一个,至于后期为了了解时事政治,才新买彩电。
可是,每次看的时候,却以分钟计。
因此,对于童年中《神医喜来乐》那清楚的记忆,着实让我惊奇又无法解释。
而后大学,离家。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早已超乎想象,看剧也不再是依靠着电视。
因此,我有了大把的时间和机会,重温少年记忆中的经典。
《神医喜来乐》我曾用电脑追过两次,一次是本科时代,一次是硕士生涯。
每看一次,都是带着对狮子头的憧憬,最终情陷清末时期主角们的大义、深情与智慧。
故事分为两大部分,前期是轻松、诙谐、幽默,给人的视觉感受都是明亮和晴朗;随着人物介入的越多,牵扯的事情繁复,命运在悄然间踏上另一条泥泞僻径。
男主角喜来乐是沧州当地有名的神医,开着一家医馆,收着一个徒弟,伴着一个泼辣的老妻,想着一位对门的美女西施,日子虽不是大富大贵,却也是踏踏实实,开开心心。
那是一种纯朴而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是一种热热闹闹的烟火味,让人一看就会被感染,感染小人物过着悠闲小日子的幸福和满足感。
当无意间遇到了王太医,遇到了鲁正明,这原本平静的生活开始暗流汹涌。
进京城治病,卷入戊戌变法,看似巧合却是时代前行小人物的身不由己。
妻子胡氏最终为救丈夫喜来乐,甘愿顶罪而死,鲁正明为戊戌变法而献身,赛西施为保喜来乐周全而左右逢源,甚至不惜自己委身小人······在剧中结局,喜来乐带着赛西施和徒弟一家,在黑龙江服刑多年,归来时在老妻坟前,烧刀纸,点炷香,唠唠家常,那一幕看人让人心酸又惆怅。
才发现,原来风雨都过去,如今又是新篇章。
《神医喜来乐》中给我感触颇深的有鲁正明为变法的坚持、王太医的自负和“同行不容”的气量、徒弟福来的机灵和幽默、田魁无情读书人嘴脸、卢忠奸诈又忠心的性格,还有慈禧的固执和霸道········但其中让我泪目到不能自己,记忆十余年的却是喜来乐发妻的深情和梦中情人赛西施的厚意。
还是先说说发妻胡氏吧。
这是一个看似泼赖,对喜来乐施行“独断专权”实在以夫为天的家庭妇女。
从剧中的情节介绍不难推断,喜来乐与其结合并非是为了爱情,更多的是责任和亲情。
可以想象,当年胡氏的父亲收留了一贫如洗,家中无人的喜来乐,留在身边为徒,传授了毕生医术。
在此期间,胡氏与喜来乐朝夕相处,自然有了感情。
胡氏父亲见女儿中意,喜来乐为人忠厚,医术精湛,便将女儿托付终身。
碰巧喜来乐心中也没有属意之人,既是师命又是师妹,自然不可推脱。
直到遇见赛西施,才点燃自己爱情的火苗。
对于胡氏来说,大字不识,没见过世面,更是毫无现代女性高呼的“职场竞争力”,那么喜来乐就是她唯一的依靠和救命稻草,失去了他,等于失去了全世界。
因此当赛西施一出现,她敏锐的察觉到危险的信号,开始施行强权,掐断喜来乐的经济来源,企图将这个男人死死的抓在手中。
这是一个外表坚强,内心自卑而又脆弱的女人,将爱融入心底,融入骨髓,融入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小时总不喜欢胡氏的咋咋呼呼和大嗓门,觉得她没有赛西施年轻貌美,善解人意;又没有赛西施一手好厨艺,还非逼着喜来乐吃自己做的菜。
但再次重温,却是被打动。
这又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女人,虽然不喜欢赛西施,可当她面临被欺时,又能挺身而出,护住这个柔弱的女人,可见在胡氏的心中,并非只有“醋坛子”,也有是非曲直和黑白标尺。
在喜来乐卷入政治漩涡,即将被处死时,胡氏站住了顶了罪,服毒而亡。
那一瞬间,我相信喜来乐才察觉到胡氏对自己的爱情分量,也明白自己是生活其实少不了这个女人,然而一切都晚了。
为爱而死,是胡氏对爱人最后的守护和结局。
再聊聊赛西施。
原本有家室,却丈夫早亡,留下的话是“我不希望你在嫁人,但如果是喜来乐的话,我也就放心了。
”可见,喜来乐的人品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赛西施的真情也是有目共睹。
即便那个时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但由于胡氏的阻扰,赛西施只能将爱埋在心底,默默相守,等到一个可知却不知何时能实现的诺言。
后来嫁给田魁,发现其小人嘴脸,得喜来乐一家庇护,而终有钱人成眷属。
在胡氏死后,陪伴喜来乐流放黑龙江,生儿育女。
对于赛西施,我总是满满的心疼,心疼这个柔弱又坚强的女子,心疼这个默默守护爱情的女子,心疼这个不争不抢又情深意重的女子。
或许在当代社会,这样的女子是“小三”的存在,是要被拉倒道德的审判台去抨击,但我还是忍不住心疼。
我也曾纠结,这两个女人踏进一家门,多让人为难。
每一个都是真情,可是爱情又是自私的,该如何是好?
直到胡氏的逝去,赛西施陪伴着喜来乐远走他乡,离开这个是非伤心地,才让我紧绷的心放下。
不管爱情多么凄美,多么伟大,两个人的世界始终放不进三个人。
胡氏陪伴了前半生,赛西施接棒后半辈子,喜来乐何其幸运。
或许编剧也有同样的想法,不让爱情背上道德的枷锁,也不让真心备受折磨,才会如此的安排。
在世俗的眼中,这或许是最无奈也最能接受的结局了·········
《神医喜来乐》的成功在于踏实,认真,演员演技在线,服装道具走心,从故事到台词安排紧凑又合理,没有现代剧的主角光环,也有没注水的情节,所以能获第23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中国电视剧产业20年百部优秀作品等殊荣,实至名归!
人间情多,真爱难说,心里能有几分把握?
来来往往,你你我我,谁又知道最后结果?
人间情多,真爱难说,有缘无缘,小心错过。
一时欢笑,一时寂寞,一生相伴最难得。
问不出为什么,止不住你和我,心甘情愿受折磨。
问不出为什么,止不住你和我,一年一年这样过······这,或许就是剧中两个女人共同的心声吧。
缅怀那份情真,纪念这份意切,就让一切留在最美好的回忆中。
有评论说得好,别说过去三妻四妾,这是现代人编的。夫人受了多少委屈,明明内心很煎熬了,流露出一些哀怨人之常情,就这也要被指责不大度。这么反人性的话怎么说的出口。一些人更是双标,对夫人就说要按当时的三观看,男人三妻四妾正常,夫人不是合格妻子。小三和渣男勾搭了,又要别人按照现代观念看,说人家是被压迫的。我呸!就这破剧情,不就是升官发财死老婆嘛老婆要无私奉献,任劳任怨,还得大度接纳另一个女人,不然就是泼妇,就是不贤。小三一定聪慧漂亮,善解人意,最后直接摘桃子。这就是古装国产剧大多数妻子的人设。不信去看,皇后和普通人的妻子都被写得很差劲。而看了那么多皇后和名人首任妻子的遭遇后,发现完全相反。编剧是男主爱的女人就是好的,不爱的,即使史实中很不错,也要编坏。不信看看胡善祥是怎么被黑成一块碳的
就记得沈傲君好看。但多年之后作为一个发福母亲她在节目里大谈女儿的屎尿屁,令我痛心
治病救人的好医生演得好,有点宫斗又有谋略,只是为什么这个男主角的剧情里总是要娶第二个老婆,真渣!
汪海林编剧写的剧情真是三观不正
记住了沈傲君。
陆陆续续看的,演技很好
癡迷中醫!
小时候超级讨厌这类型电视剧,什么纪晓岚啥的
雌竞剧
小时候和老爸经常看。
2003年
沈傲君的表演方式值得注意。什么训练出来的是很重要的
很逗趣搞笑又带着生活智慧的一部电视剧。
我爸好像蛮喜欢的...
最近又放了,发现现在电视里也就几年前的电视剧稍微能看点
别的没什么大问题,就是感觉这部剧好吵啊!声音特大
演得都不错的,就是不太喜欢这种三观不正的
前端时间,在广州出差时的宾馆里,闲时看了几集,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她对我讲的,这不,最近一口气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了了一桩事,呵呵...
童年打卡
一直表示对那个狮子头念念不忘........原来我小时候就是吃货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