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澳洲战争电影,成本不大,但效果很好,真实再现了一战中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梅西讷山脊战役也就是本片中的60高地战役是协约国最成功的一次战役,炸死炸伤德军2万余人。
也是目前为止,除核爆以外造成最大伤亡的常规爆炸,而这件震惊世界,创造历史的事件背后是怎么样一个故事呢?
这就是电影要告诉我们的。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影片没有过多正面的描述战争的大场面,没有很多血肉横飞,断臂残腿的镜头,对于战争的残酷无情更多通过人物的内心刻画来描述,通过伍德沃的回忆与战事推进交叉进行的方式,最终片头片尾重合,出现伍德沃结婚场面,也予示了美好生活终于来临了,但战争中牺牲的人们最终成为了记忆,而正是这众多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也正是有了这千千万万的牺牲,换来了人们对战争的控诉与对和平的向往。
影片通过细腻的手法,舒缓轻快与压抑黑暗的反差,逐步将伍德沃从一个矿工管理者成长为一个战场上的领袖,从一个对战场并不上心的人逐渐成为战场上冷静的决策者,当伍德沃刚到地道兵团时,面临的是一个松散而并不团结和谐的团队,有老将弗雷泽,有父子兵吉姆与沃特,有胆小怯懦的提芬等等,当然有军队纪律在,大家必须服从命令,但红堡一战,伍德沃的勇敢与仁爱,身先士卒的行动加上过硬的技术,使他迅速赢得了队员们的尊重,随后队伍就来到了60高地,几个队员的牺牲,使剩下的队员越发珍惜与团结,而提芬从一个听见炮火就瑟瑟发抖抽泣的士兵最终也成长为一个可以冷静平和面对死亡的勇士,伍德沃则通过自己的抉择与执着的精神,最终将一场惊心动魄的爆破成功引爆。
影片通过对人物的成长与人性描写,来间接描写战争的无情,通过爱情,友情,父子情来描写战争中的种种残酷无奈,而部队里的一些不和谐指挥,德军士兵的努力执着,也间接控诉了战争,最终爆炸成功了,奥利弗·伍德沃也被授予野战军少将军衔,是仅有的四名被授予此荣誉澳大利亚人之一,但60高地在随后一个月后,又被德军占领了,正如德军士兵的对话中所说一样,60高地成为了一种象征,寸土不让,是一种荣誉感,更是一种标志,可惜不管是盟军的士兵还是德国士兵,都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实在是悲哀的。
60高地最终造成了80万士兵的伤亡,这段历史确实应该被铭记,警醒和平年代的人们。
影片用了大量的近镜头与枯燥的声音来渲染地道战中的压抑,灰暗的镜头加上满身污垢的士兵,再加上简单的音效,充满着紧张,恐惧。
影片比较独特时刻画手段,通过在战争背景下一个人,一个团队的成长来反思战争的无情,真是不错的一部战争电影!
一群人忙活很久,终于轰隆一声。
看后第一件事情是去查事情的真假。
是真的,可怜的德国人,死伤2万以上,这就是所谓的连窝端了吧。
被来自地底的火焰撕碎,或者像那个开始懦弱,终于坚强,像爱兄长的小妹妹一样去送给男主角教堂橡木盒子的男孩,在地底,深深的地底,举着蜡烛,静静滴盯着烛火,什么时候它熄灭了,自己的生命也就熄灭了……这样沉默的死亡比任何的方式都残忍……记得中学的时候钻过防空洞,幽暗,沉重的呼吸,不可知的前方,就像人生的某种隐喻,男孩们狂奔,推搡,恐吓,呐喊,遇到的惊吓是彻底的,声嘶力竭地往外奔逃,没有光和自然的风,人就下意识地要回到蛮荒中去。
记得小的时候电视上总会放一些抗战题材的电影,其中就有描写抗战时期我八路军游击队在平原上开展地道战的影片,例如《平原游击队》和《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中的主角“双枪李向阳”还是我儿时一众伙伴们心中的英雄形象,在游戏中争相模仿。
而这种题材的电影在那个年代真的是百看不厌。
时间一晃过去了这么多年,类似题材的电影已经很少见到了,不过最近很幸运的在央视6套上,看到了这部同样是挖地道的影片。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来自澳洲的矿工,他飘洋万里来到战火交织的欧洲大陆,参与到这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当中,他的任务就是发挥他的特长,在敌我对峙的阵地下面几米甚至几十米展开一场地下的战争。
导演没做多少铺垫就将故事带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上,阴雨绵绵的阵地里,一片泥泞嘈杂,还随时传来炮火的轰鸣以及炮弹落入战壕时传来的惨呼。
进入地道中则跟外面的世界形成巨大的反差,狭窄阴暗的地道,在地下绵延纵横,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道中,蜡烛成为唯一的光源,而手中鸟笼中的小鸟则往往是这些士兵们唯一的伙伴,这样局促而密闭的空间里,有时候这里静的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这些士兵们所要面对的是环境上的压抑、心理上的孤独与恐惧、还有就是要面对敌方的同行随时可能挖进你的地道中的激烈火并。
导演在描述战场的残酷的同时,将镜头时不时的穿插回到男主角的故乡,在那里描述他前来参战前的过往,以及在那遥远的地方,有着那么一位好姑娘在等着她。
逐渐的故事发生的地点转移到了,影片名称所在地“60高地”,男主角所在一方准备对“60高地”上的德军阵地发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爆破,无数炸药通过地道被埋藏在了德军的阵地下方。
在解决了地道中的排水问题之后,就只等大批德军驻扎进入阵地。
一切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德军中的地道高手,眼看着就要识破他们的这次计划,在一次地道突击将这个隐患解决之后,最后爆破的时刻总算是到来了,一声惊天巨响,男主角合上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爆破的开关,敌人的阵地以及一位年轻的战友,伴随着这声巨响被炸上了天。
镜头一转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穿上象征荣誉的战袍,与心爱的可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影片的镜头最终定格在他与一帮袍泽的合影中。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这让我见识到了远在我们抗战之前,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战场所展开的更为激烈精彩、更为规模庞大的地道战,而穿插于紧张战斗之间的来自家乡的温馨故事则令影片极具收缩感,导演通过这样的手法,将战争与和平的巨大反差,通过镜头传递给所有的观众,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很长见识的优秀电影。
1、本人一向对战争片儿不大感冒,鬼使神差的看了这个,感觉还可以。
2、故事比较新颖,视角独特。
一战的故事还要继续挖掘,应该还有很多值得拍摄的题材。
3、要不是事先告知是真人真事,真的是不敢相信影片叙述的故事,人的力量实在惊人,太不可思议了,仗还能这么打?
同样都是挖地道,《地道战》中村民挖的地道作用和这个比简直太小了。
4、影片的最后字幕“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工爆破!
”,冲着这句话,这片儿还是应该看一下的,还算比较好看吧。
5、男主角越看越像杨义,真的。
脸型、五官、动作、感觉都像。
6、对了,还有两军的地下部队斗智斗力的戏拍得非常出色,来回的切换,你来我往,甚是精彩。
还算不错的一战电影,产地澳洲。
中规中矩的战争场面和故事渲染力,算是澳洲电影近年来少有的能在国际上拿得出手的作品之一。
喜欢战争片的影迷自然不应错过。
巧的是,澳洲电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都是战争片,特别是Mel Gibson在1981年主演的【加里波利】(同样是以一战为背景)。
可见一战在澳洲人心中是块不大不小的伤疤,尤其是当人们在谈论这场战争时只会想到英国人、德国人、美国人、法国人……的时候,澳洲人选择用电影的方式向世人提醒:我们也曾在那儿战斗过。
澳洲人民出产的一部好片。
很多影评网站给分很低,说场面不大,说是地道战。
我估计可能是理解不深。
影片里有很多发人深省的镜头与画面,主题十分的鲜明,各路演员感情投入整体感强烈。
虽然只是一个工兵为主角的战争题材影片,但是全片剧情紧凑,设计合理,很喜欢。
里边有很多令人难忘的镜头。
刚愎自用的军官,懂得每一寸阵地都是浸满鲜血的德国士兵,那句老兵的告诫“照明弹飞起的时候,不要急着趴下,不要动,机枪只会打移动的目标。
”趴在战壕里看明信片的德国士兵。
还有那个故意让儿子给自己沏茶的父亲。
本片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1916年澳洲矿工奥利弗伍德沃德辞别了女友--自己挚友的妹妹,来到了血腥的欧洲战场。
此时的交战双方已经把战斗从地面、空中发展到地下。
双方都招募矿工、工程师组成工兵部队,向敌人的阵地下方挖隧道、布置地雷炸药、把成千上万的敌军士兵炸上天。
双方都在地下延展工事,一场在地下的掘进与反掘进的殊死搏斗开始了。
伍德沃德和他的澳洲工兵一营一连的士兵已出色的战绩赢得了前往比利时60高地的任务,在那里他们克服了地下水的渗透、德军的地下侦查,付出了多名士兵的生命,终于完成了任务。
他们让向来高傲的英国士兵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觑这些在地下钻洞的澳洲人。
本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但是却能够在狭窄、昏暗、空气污浊、满是泥水的地下表现出另类战场的残酷、血腥。
那些原本不受重视的矿工、工程师是这个战场的主宰者。
影片巧妙地采用了两条主线穿插的叙事手法,让它有别于同类型影片。
在战争主线之余,与之平行的另一条叙事线索抓取了主人公隧道专家伍德沃在家乡与其心爱的姑娘经历的点点滴滴。
他们的爱情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桥段,但只因二人鲜明可爱的个性照亮了全片。
感觉上,两条叙事线索都很平和,即使是战争线也都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叙事情节。
但正是在这些平和之下,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才有机会表现出人类本性的生动一面。
也更加兀显,这场战争的荒谬和残酷!
本质上讲,这不是有关于平民利益的战争,但是流血、牺牲最多的却还是平民们!
煤矿工应召加入前线反德,成为地道兵,本身就是一种刚强的选择,伍迪成为了来自澳大利亚的一名地道兵长官,他手下的几个精兵强将各有自己的 特长,但是年轻的提芬似乎只有胆小与懦弱……当伍迪第一次遇见他时,他就是在监听德军的地下兵挖地道的声音,由于胆怯,竟然把自己的心跳当成了敌军的挖洞声,吓得自己不轻,伍迪却是没有责怪这个小兵,而是不断地带他进入一线战场,自然来磨练他的意志和神经,使他渐渐摆脱过多的惧怕,从蜷缩在战地一角浑身哆嗦的新兵,在最后奇袭阵地时,最后一个撤离的勇士,特别是当他在撤离时不幸被塌方埋在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万吨炸药里时,他镇定地对他外面的战友说让他们不要管他,时间来不及了。
他镇定地面对着这场巨大的爆炸,来证实自己已经从懦弱中,走了出来,走向了无比的刚强……
战壕,地道,尤其在一战中是无数士兵的噩梦。
而本片讲的是处在这个梦境深处的一群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来自于澳大利亚的地道矿工组成了爆破兵团,在盟军的地道里努力改变僵持中的战争。
这故事说起来,跟普通观众有点距离,一战背景也从来不是电影的常客。
不过本片在有限资金里把许多地方都做得很到位,演员的小动作,老兵的经验与迷信,地底生活的心态,一点点积累起来,真诚,扎实。
在3月份这个国产小片扎堆的日子里,有《洛杉矶之战》和《奇袭60战地》两部同样以一支小队为主视角,但风格差异又如此之大的外国战争片上映,算得上是件有趣的事。
似乎有人一直在诟病《洛杉矶》中科幻设定的简疏,就好像也同样有人在抱怨《奇袭》的情节缓慢拖沓一样,算得上是表错两钟情。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吧,如果以片喻人,《洛杉矶》就如同是叶问,上来就反正就是一通打,你说这种拳速不可能有力量的,他还一通打,你说这女人拳根基不稳的,他还一通打,你说这样猛烈消耗体力打不久的,他还一通打。
最后你发现他没在听你说话,只是打。
无坚不破,唯快不破。
而《奇袭》的拍法是乔峰。
左边一拳,右边一掌,你说这种煽情好俗啊,你说这个细节别人拍过了,你说这个人物还不丰满啊,你说目标达成也太容易了,他安安稳稳一套拳打完,收。
你发现你还是中招了。
闪回的部分,拍得很美。
不光是澳洲的阳光在潮湿的战场对比下更迷人了几分,包括那段从恶作剧到许诺的爱情,恬然有余味。
也许受限于资料来源(当事人自传,回忆录),导致本片在故事的戏剧性把握上,有一些天然的束缚感,导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前紧后松的势态。
特别是关于对60战地的袭击计划,从制定到实施,似乎也讲得太波澜不惊了些,并没有前半段“深夜送炸药”那般紧张与紧凑。
即使对应了德军工兵的作战戏来凸显双方的斗智,也只是点到为止。
地下挖掘和爆破等专业方面的剧情,要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确实要拿捏出一个分寸。
但换一个角度看,我们恐怕会发现导演好像并不在意这个效果。
如果用战争片的常见标准来看,《奇袭》没有正面交锋倒也罢了,甚至连敌人的面孔也拍得太模糊了一点。
黑暗中机枪的火舌,无法预测的炮弹和塌方,还有他们未曾碰面的判断准确的德方同行。
这些东西带来的厌恶感,甚至有时还不如那个老板着脸的白胡子上司。
电影不但没有渲染敌人的可恶,战士们的同仇敌忾,反而借剧中人之口对身为基督徒的父亲说道:“这场战争,不就是上帝送给我们的吗?
”不对劲,在借事说事。
真正的敌人,似乎只是那个叫做战争的东西。
真正在营造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无法结束这种状态的可能。
那个悬在你头顶的爆炸让你尖叫,但倘若常年累月地在复杂得叫人容易迷路的地道中呆着,陪伴着你的只有自己的心跳和那支测试氧气的鸽子,个人的存在感恐怕很容易会被抹杀。
电影结束时小士兵安然坐在烛光里,大家看得见他成长后的勇敢,但仿佛也能看得见一种解脱。
演员选得都不差,分担不同长度戏份的各色配角各司其职,那些脏兮兮的脸在烛光与炮火中有棱有角。
布伦丹考威尔在战场和闪回两条主线里做到了分出层次,当然,化妆也帮了不少忙。
被意外看看到《4400》的女主角杰奎琳麦根斯,她化上老妆有些让人不敢认,从演职业女性走到了演那么大孩子的妈也就是这么一点点时间啊。
电影的开场从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启动,十多分钟的地道戏,只能看见黑暗里蜷缩在各处的士兵。
幽闭的压抑环境立即从银幕上透了过来,这很容易让人想起近期另一部也是以这种方式拍摄的《活埋》。
而无尽的战争,对人类这个种族而言,何尝又不是一种"活埋"呢?
与其说这是一部战争片,倒不如认为《奇袭60阵地》利用战争背景去控诉战争的剧情片。
本片没有战火纷飞的战场,却有极端条件下的人性与友情。
这是一部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片,众所周知,一战号称“人肉绞肉机”,在多数战争合约没有制定的情况下,其残酷性与破坏性举世闻名。
所以一般来说在表现一战的电影中,大多电影并没有直接表现子弹横飞的战场,而是旁敲侧击的通过战争来表现其残酷的一面,比如库布里克的《光荣之路》和热内的《漫长的婚约》。
其中卓别林的《大兵日记》更是把一战战场的恶劣环境采用喜剧的方式表现出来,过程中不时笑料迭出,但最后剩下的只有沉默与深思,《奇袭60阵地》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以一队澳大利亚隧道工事兵为视角,通过战场上的友情与人性,更加体现出对战争的无情的控诉。
作为一部发生在战场上的故事,《奇袭60阵地》表现战斗场面的镜头屈指可数,但在反映战场环境方面却通过细节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英国联军与德军在西欧前线惨烈的战况被活脱的表现出来。
通篇泥泞潮湿与肮脏破烂的画面,随处可见的残肢断臂,被污鼠咬嚼得所剩无几的人肉尸身更被淹没于泥泞之内,死状恐怖。
而对于隧道工事兵,不但潮湿幽闭的环境摧残着每个人的身心,而且随时都要屏气凝神,随时准备与德军隧道兵展开遭遇战,随时都可能有丧命的危险。
电影在开场十几分钟,就是把隧道兵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特点完全的展示出来,极度压抑,更加能体现出这群不为人知的小队的饱受折磨的身心与紧张的工作环境。
《奇袭60阵地》采用了两条主线穿插的叙事手法,在战争主线之余,与之平行的另一条叙事线索抓取了主人公隧道专家伍德沃在家乡与其心爱的姑娘经历的点点滴滴。
这条线索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战争的残酷,其恬静与明亮的画面与阴暗泥泞的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过这样的叙事手法有点断断续续的感觉,况且伍德沃的爱情主线波澜不惊,有些拖沓,虽能起到衬托的作用,但还是有些冗长和趋于平淡,倒不如采用伍德沃回忆的方式来表现这条线索,寥寥笔墨足够。
本片以写人为主,小队中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比如沉默寡言的胡子男,憨厚的工兵,气盛的飞毛腿。
当然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为的是让这些角色立体化,形象有血有肉,以至于当某个人物阵亡时令观众产生共鸣。
另外,电影后半部分点缀了德国隧道兵的工作,这样的插入有些突然,但好处在于对战争双方的描写能使得本片的意识形态不发生倾斜,没有沦为那种歌颂杀敌的主旋律电影,而是模糊了正义与邪恶,没有将德军妖魔化,通过两方面的斗智斗勇与遭遇,把战争的危害性活脱的表现出来。
比如最后那个临死前看家人照片的德军新兵,这样手法有些老套,但却是能把战争残酷展现出来的一种最好方式。
《奇袭60阵地》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刻画,把人物之间的友情与人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极端情况下那种友情最为可贵。
本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从很多对白中表现出了战争伤亡的惨痛,比如“点三支烟”的故事和年轻的担架员与伍德沃的对话,虽说不如镜头来的直接,但作为一部小成本的澳大利亚电影,片中这些细节对白确实大有用处。
电影还有一个角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主人公身边的青涩小兵提芬,从开场怯懦的表现知道最后在倒塌的坑道中点燃蜡烛等待死亡的降临。
一般来说在其他影视作品中,这样处处受到主人公护着的年轻角色最后死亡率很小,但本片中却因一次意外走向终点,极为突然。
从这个人物身上能直接的反映出所以战争电影最直接的主题,反战。
所以当最后所有人在欢呼胜利的同时,提芬独自留在坑道中,手持蜡烛,耳边响起开场时的那句话:你听到的是你的心跳。
简单一个镜头,却是全片最有力度的一个画面。
战斗大捷,但观众却无法开心。
最后说一下本片的音乐,电影的配乐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能然观众在看片时感受到背景音乐的动听,一种是纯粹的烘托主题和气氛,本片的配乐无疑属于后者,在观影过程的中你很难体会到本片音乐的存在,但当结尾处提芬的画面出现时,主题曲响起,观众才能感受到小提琴独奏那其悦耳的旋律,更加把主题烘托出来,这就是作曲家的巧思之处。
wu liao...nan zhu jiao no handsome...australian movie go to chi shi....
中规中矩,没有激烈的战争场面
一战前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爆破。一群男人和半固体物质的故事:蓝色黏土,黄色膏状炸药,泥浆。原来矿工也可以很美的! .
战争太残酷。
这可比村里的地道战壮烈多了。
有点不太给力 第三次影院人数不超过15人了 还是挺爽的
澳洲地雷战 @2017-08-02 19:05:44
握紧摇曳的烛光,等待宣告死亡的爆破声从地下90英尺传来。你独自等待,和自己的心跳声。战争中从没有什么所谓光荣的牺牲,那都是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说辞,战争本身就不光荣。但如果这就是战争,荒诞的战争,起码你死在了长大后。2011.3.17《奇袭60阵地》(推荐,四星)
前面的铺垫好多
缓慢沉重的战争片,最后小伙的死是意料之中的,当年的人们就干开愚公移山的计划了,可真牛逼
10/06/12
战争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地道战,肠子啊。
人性的光辉永远是战争片的主题
澳大利亚地道战~~~
人命在战争面前总是微不足道的
工兵系的战争片很少,澳大利亚的战争片很少听说,细描一战战场的真实战役更少,基于此,本片虽然拖沓过长,但诚意满满,尤其对男主人公的塑造,颇为真实。
一战过后
可能是我不太适合看战争片~但是结果却是我喜欢的,没有落入俗套的去救那个孩子。战争就是千万人为之牺牲的结果。
心思缜密,片子十分细腻,特写很到位。主演很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