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终极追求即是如此。
赤条条活,赤条条走。
《香水》的高度,或者说作为一种“独眼巨人”式的审美架构,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个故事所能诠释的局限。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雪莱、喜欢济慈等那一些早期浪漫主义诗歌的人、如果你是波德莱尔的崇拜者、如果你是一个曾经为凡高、海子、甚至太宰治之死而感动得落泪的人,那么,这部电影一定会正中你的下怀。
一个不可能有任何道德观念的人,只要他存在一天,所追求的东西永远是那样可怕。
他内疚了吗?
不,不仅仅如此——在成堆醉生梦死的人中,他理解了悲剧的意义。
这是一场“伟大的尼采式的探索”,它来自直觉、来自体验、来自你我从娘胎就隐约能感觉到的那种可怖的下场。
纵欲吧!
生命的礼赞!
当“酒神”尽情地嘲笑“日神”的时候,人,这种原初的形态,究竟有什么道德可言呢!
一切的一切统统是都在奔向同一样方向,谁能拥有这样的“美”,谁就是圣灵!
人归根到底是什么?
或者说是什么造就了一个人?
难道真的是绝对的理性吗?!
宗教是什么、世俗是什么、法律是什么、文明又是什么呢?!
一场荒谬的秩序的炼狱,从起步的时刻就已经注定了毁灭的结局。
《香水》的故事揭穿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天大的骗局,那便是“一切之虚伪、虚伪之一切”。
这个人到底在追求什么,或者说什么能阻止他的追求。
这一点,我们应该问一问人性,也就是人之所谓为人,人之所以存在的基础究竟是一个客观的、理性的、互相参照的物质世界,还是那个非理性的,主观的,完全可以超越一切的“隐秘存在”,说得再直白一些,那就是人究竟是社会的产物,是适应社会的被动者;还是自然的产物,一个创造社会的缔造者;是社会造就了我,还是我造就了社会。
一个能够忍受环境之极限的人,在他无限接近死亡或者极美时刻。
人的存在之意义是否还有他固定的价值,我们是否该“重估一切价值”,尤其是这满口的“道德文章”。
海德格尔曾经关于“存在”的晦涩注脚,荷尔德林一贯的神秘幻想,还有福柯永远也挥之不去的爱欲癫狂。
有时,我时常会想起推石头的西西弗。
这是“人”最形象的隐喻!
一个永远不知道自己是谁,却又要不断地向前步履蹒跚的生命体。
如果说我们的“守护神”本就赋予了我们“成为自己”的能力,可是又有多少人在争取与它交谈呢,什么才是灵魂的终极?!
闪亮的词句在自由的哲学探讨面前忽然变得具有了强烈的文学色彩,文学是什么?
文学就像这穷不尽的宇宙奥秘一般。
它可以像数学一样描述一切之美,却永远无法用唯物主义者能理解的方式证明一切。
其中的宏伟感,曾经在歌德的《浮士德》、贝多芬的音乐、甚至格列柯痛苦扭曲的肉体中闪现过。
那是一种虚空到死,狂想至迷的野蛮,它孕育了勃勃生机的所有生灵,却与所谓一般的“人文主义”精神背道而驰。
这点用中国人最容易理解的“夸父追日”的故事去描述也许最为确切了。
《香水》所要塑造的正是这样一种抛弃一切之无畏的、纯粹的奔跑者、守望者。
存在于他头脑的唯一之念——就是“保存美”,然后再亲手毁灭它(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
把神圣撕毁给所有人看。
一个“纯粹的人”完成他一生的“纯粹的不朽”,所以他是一个超人!
一台昼夜不停,直到死去的“永动机”,或者说是一个经典的、符号化的白痴。
在被乞丐们分食的那一刻。
他的死亡方式证明了,他其实就是上帝!
上帝就是这样把自己的血肉分给大家的,美——最崇高的牺牲。
正是如此。
于是,人们有了幸福感。
这个体验令“它们”终生难忘。
同时上帝也是一个人,一个完全知道自己是什么的,无所不能之人。
因此,本片在“探索伟大的人”之余甚至可以说还被裹上了一层殉道的含义,这个象征物就是一个奔向太阳的、赤身裸体、最后壮烈而死的夸父。
人间最为歇斯底里的浪漫,终于完成了一次电影体验!
——狂想吧!
赞美吧!
那才是一个真正的、理想的“大写之人”,在精神领域,我们永远崇拜这样的人,但我们永远做不到“一样”。
因为,我们永远是被现实捆住手脚的“大多数”,甚至连犯罪、去杀人都要怀揣一份可笑的“罪恶感”,这真是太可悲了!
看穿《香水》这部电影的人,也许是非常危险的一群人。
因为,本片的核心价值就是要证明:即使是像希特勒这样的人,也是美丽的……
在学校上电影赏析课的时候,老师专门拿了这个片子给我们讲解电影构架知识。
讲真,电影的基础课程都很无聊,所以老师讲的那些关于“镜头或色调”之类的知识我都没听进去。
但因为曾经看过了原著小说,所以对整部电影还是抱着极大的好感和期待。
电影还是很还原小说的,虽说它在细节上进行了些修改,但越往后看,越觉得挺纳闷——小说里的男主格雷诺耶自始至终是个毫无感情的人,除了对香气的迷恋,他对任何事都毫无兴趣。
但电影里相反,男主还保留着某种程度的人性——他在杀死第一个姑娘的时候,竟会表现的十分惊愕。
而最后在断头台前,格雷诺耶看着台下意乱情迷的众人们,居然激发起了自己内心的某种感情,这在原著中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老师在讲解这部电影的结局时,是这样说的:“格雷诺耶最终意识到,自己的挚爱是他第一次杀掉的那个姑娘,于是他选择了自尽。
”当时我只看了小说,还没看这部电影,所以听了这话后,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书中的格雷诺耶是个纯粹的恶魔,除了世间的各种香气,他漠视一切,他不会衍生出所谓的感情。
即便小说最后,他也不是像电影里说的那样——“格雷诺耶意识到香水并不会让他如常人一般爱与被爱,于是他心灰意冷,决定让这世界和这香水都见鬼去。
”小说中他心灰意冷并求死的原因是:“格雷诺耶意识到,他在爱之中永远无法被满足,他只有在被憎恨中才能找到满足。
”格雷诺耶一生追随香气的指引,香气引导着他生活,带给他美好和喜悦,但最后他发现自己并不享受人们的膜拜,那些香气也不能再令他快乐和满足,他憎恨那些愚蠢的膜拜自己的人,于是他选择了自尽。
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镜头画面的调度很美,像一副油画一样厚重。
电影中间抓捕杀人犯的那一段剪辑很棒,音乐和节奏也很紧凑。
但碍于电影片长,原著中有很多细节无法完整的呈现出来,且电影制作方在某些方面进行了自主原创,这也不能说不好,但有些人会疑惑:“为什么主角每离开一个地方,之前与他有过交集的人就会死掉?
幼年收养他的加拉尔夫人死了,他的师父巴尔迪尼死了,他最后为其打工的那个老板,那个暴躁使唤他的德鲁,他最后也死了。
”——但事实上,在小说里并非如此,开头收养他的加拉尔夫人在小说中一直活到了晚年。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虽然说,加拉尔夫人尽管在童年时心灵就已经死亡了,但她却很不幸的活到了很老。
”加拉尔夫人是个形同枯槁的老妇人,她一直很无所谓的活着。
显然,在作者看来,这种无趣又刻薄的人如果活的时间太长,反倒是对她的一种折磨了。
之所以修改这段,大概是电影制作方想要表现出主角身上的厄运之气,所以,但凡与他接触的人都很难善终,这是一种增强戏剧化的表现形式。
个人认为,小说里所构造的情节更加残忍和无奈,但电影的再次创作也不是无法接受。
这是一部混杂着奇妙邪恶诱惑无情又有童话般有趣的片子。
甚至有些难以理解以及变态恐怖。
天生对于味道的灵敏使得他对世间所有的味道感到好奇,在巴黎、格拉斯,每个城市里为了香味而忘我且凶残的努力——这并非凶残,而是纯粹的追求人生中唯一至高至圣的目标,找到那个生命中最后的味道。
他追求极致得特殊的味道——少女的体香。
说他变态也好,他不过是在好奇,是他生活的唯一动力。
而一旦这个味道得到了,他生活的一切也就失去了意义,反而重拾当年全部细节的美好,最终就回归了起点,在鱼市场的臭味里让一切归位了。
影片很深刻,特别是最后那个让人为之窃喜的颠狂场景中,那忘了声讨罪孽乃至迷醉的时刻,是伊甸园的重现。
然而群体的迷醉是天才的罪过,人间毕竟是俗人生活的,天使或魔鬼注定不属于这里。
影片结尾留下意味深长的隐喻:我们是否纯粹的爱过?
我们可以通过世俗的行为达到纯粹的爱吗?
这将是最完美的香水。
以少女的绝妙体香为基底,含苞待放的芬芳为主干,他将用这瓶香水,把她们的味道永永远远地收藏……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再次看完后的感觉还是:震撼……他是一个残忍却又伟大的人,虽说艺术无罪,但他却残酷地用别人的生命来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先说他的出生。
香水是香的,他却出生在最脏最臭的地方,这就体现了反向形成。
他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她母亲生了5个都死了,他却活了下来;他一开始从事的皮革工作只能活5年,别人活不下去,而他能活下去;他语言发展很慢,甚至5岁还不会说话……他动物的本性非常厉害、顽强,在人类的社会里,他用兽性顽强地与社会抗争。
香水的实质是掩盖人类的气味。
人类的气味某种意义上是罪恶的。
因此,他第一次杀人不是有意识杀人的。
影片中他非常的天真,只是为了闻她的味道,却在无意识中构成了第一次杀人。
是一个少女迷人的味道使他疯狂,也使他能够继续活下去,是他发现了自己有这个特殊的能力。
他通过味道来了解这个世界,他要把味道蓄积起来,作为他将来的经历。
电影在叙述过程中一次次挑战受众道德的底线。
一场场谋杀的得逞,一次次病态的占有欲望的满足被铺陈而出。
而最后,因为最美的一瓶香水的散发,使被害人的父亲、主教、行刑者和所有义愤填膺的人们都与罪犯一起疯狂,罪恶的道德意义被消解殆尽,对天才行为的宽容淹没了一切死者的生命痛苦、社会秩序和道德良知的价值。
影片中他没有闻到自己的气味,他觉得失去了自我,他甚至感到恐惧。
人有没有自己的气味?
人是有气味的。
人的香味来自于自然。
影片中所有被害的女性都是贞洁的,除了妓女,都是纯洁的。
纯洁当中所得到的这种爱,这种原始的东西,才是真正本质的东西。
香水的发明就是为了掩盖它。
影片最后的情节很重要,他香水一洒,人们都被迷惑了,一迷惑,就回到了生命的本初。
在很早以前,看过法国图尔大学的教授阿兰·科尔班写的《致命的气体与花的芳香——气味的历史》。
书中,他把法国的历史说成是无法形容的臭气的历史,把十八、十九世纪的巴黎视为欧洲各种污秽的都会。
看过了,文字很容易理解,可由于国度的不同始终无法真正明白。
直到后来,看了聚斯金德的《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甚至今天,它被汤姆•提克威搬上银幕。
关于一件作品的两种艺术形式,作为观众我无从干涉,但我依然相信,无论是读这本书还是看这个电影,都需要一个灵敏的鼻子。
“他像有抵抗力的细菌那样顽强,像只扁虱那样易于满足,它安静地停在树上,靠着它在几年前所获得的一小滴血维持生活”格雷诺耶躺在烂肚鱼肠垃圾堆里;躺在育婴所的废墟中;在炭疽热和梅毒性疱疹变异症以及晚期化脓性麻疹里痛苦的挣扎,奄奄一息后依旧是一副沉默和无辜的样子。
书中的格雷诺耶生下来就是个先天不足的人,相貌丑陋凶恶,因为丑陋遭人厌恶,他从来都有强烈的复仇意识。
他身上没有气味的特质有点像沙米索笔下的那个施莱米尔与魔鬼订约失去了影子以后的样子,的确是个缺陷。
然而电影里面,我倒不觉得格雷诺耶多么丑陋,尤其是他睁大眼睛定定地看着那第一个卖水果的红发女孩的样子,还真有几分魅力。
如果换个历史背景,完全脱离原著的局限的话,搞不好还真会萌生出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来。
然而电影终究要跟着原著走。
但书里对于他没有体味的描写,就不容易表达了,总不能照本宣科的弄上几个群众演员,指着他说“你没有气味”吧。
只能通过其他人对格雷诺耶恐惧、嫌恶的排异现象来表达,但这种情况太有多样性选择,恐怕没看过原著的人,还以为是他身上太臭才避而远之的呢。
书里,聚斯金德对于格雷诺耶,虽然也着力鞭挞,用了些讽刺性的词汇,但我在字里行间看到的更多是同情与激赏。
然而对于那些次要人物的刻画,则丝毫没有留下这种同情的痕迹。
他笔下,行刑官凶相毕露,其他几个与格雷诺耶有关的次要人物,也或多或少的显得阴森可怕。
大概是作家不喜欢这些人物,因而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善终。
这一点,汤姆•提克威倒是做的有过之无不及:所有与主人公有关的人,无论的他的母亲——那个浑身肮脏的老渔妇,还是嗅觉失灵的修女,甚至那个香水制造商巴尔迪尼……都在格雷诺耶的离去后莫名其妙的死去,是刻意安排还是早有注定?
总之,导演对此处的强调,想必也是基于对这个人物的个人喜爱吧。
在把格雷诺耶塑造成一个邪恶的圣人的同时,也溶入了汤姆的个人情绪。
从创作手法上来看,聚斯金德和汤姆•提克威都没用什么标新立异的现代手法。
作者似乎对于现代派的写作方式毫不理会,仿佛没有读过卡夫卡或者乔伊斯的作品。
也完全抛弃了那种内心式独白,更没有什么倒叙的手法。
完全是批判现实主义的路子。
上来就是“十八世纪,在法国曾出现过一个人……”于是,大多数人就明白了:这部作品将按传统的现实主义叙述写下去。
电影也是如此,可能是为了终于原著又怕故事构架不够牢固的原因,开头用了一点点倒叙,就是格雷诺耶在牢里被宣布要挨十二棍子的情景。
但是影片穿插的几个镜头:当罗拉一家搬离南方小镇,格雷诺耶通过鼻子搜寻,于是空间陡然变化,从他站的山头一直延伸到在马上飞驰的罗拉一家,甚至风吹掉罗拉的帽子,她仓促回头的惊鸿一瞥;还有在刑场,受到了格雷诺耶香水味道的感染,围观的民众由开始的愤怒一下子跳跃为陶醉的狂喜,互相抚摸除掉衣衫,格雷诺耶在刑台上,如圣人召唤般的挥动手帕……这种超现实主意镜头让人惊喜之余多了如此宽长的想象空间。
带着对理想的绝望、回到和出生时一样恶臭的贫民区、把香水浇到身上让疯狂被吸引的人们用莫名的热爱吃掉自己,书里的格雷诺耶因为寻找、建立自我的失败,影片的格雷诺耶是因为对爱的渴望和绝望,他的结局虽然因此显得悲壮, 却是那么的浪漫英雄主义。
在德鲁瓦大街上的夜里,依然寂静无声。
人民把处决杀人凶手的日子称为“解放日”,然而格雷诺耶带着他灵敏的鼻子和无双的香水,如同一朵伤花,回到了最初始的生他却没养他的小镇,用自己的方式解脱,用自己的养分怒放。
德国的作家,法国的故事,英语的对白……游离在气味的国度里,余香袅袅,伤花怒放。
香水,一种人类发明出来掩盖自身体味的工具。
通过使用香水,人类可以增加自身的魅力和气质,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爱戴。
电影《香水》中,出身卑贱的男主人公,有着世上最敏锐的鼻子,却偏偏没有自己的气味。
他有着不幸的身世,从刚出生起就不断被人抛弃,出卖,转让。
他始终没有一个固定的“身份”,而被各个买主赋予各种身份生活着。
他原本可能在一个万籁俱静的山洞中永远睡去,却惊醒到自己没有气味这一点。
对于男主角来说,气味是一个事物存在的第一印象,在他还未见过那些事物,还不知道如何称呼那些事物的时候,他就能够准确地辨别出这些事物的气味。
对他来说,气味是事物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呈现给他的第一印象,同时也正是那个事物是其所是的标签。
如果说存在就是被感知,现象是存在唯一呈现给人类的东西,那么,对于男主角的世界观来说,气味等于存在。
没有气味的男主角等于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而每一个存在的事物,都因为有其特有的气味而成为独特的“那一个”。
在山洞中惊醒到这一点的男主角,决定继续自己的旅程,他不仅要保留少女最完美的香味,而且要把这香味提炼成最好的香水,以赋予他自我一个身份。
影片的最高潮出现在刑场上。
男主角抹上了自己提炼的最完美的香水,所有人都敬拜他,把他当成天使,绝对清白而神圣的人。
同时,在香水的作用下,所有在场的人,都发生了性关系。
不管对方的肤色如何,长相如何,阶级如何,种族如何,地位如何,甚至性别如何,爱成了唯一的存在,大家拥抱在一起,互相爱抚亲吻,融为一体。
然而男主角却在这最辉煌的时刻体会到了最大的虚无,他所最需要的,其实依然是别人对“他”的爱,对作为一个实体,一个本体的“他”的爱。
然而他发现香水无法做到这一点,香水可以操纵别人的爱,但不能唤起别人对“他”的爱,人们爱的,归根到底是香水本身。
“我”是什么?
对于男主角来说,“我”就是属于自己原本的气味,而香水不过是外在力量,一种异于我的客体。
不管香水的力量再大,人们爱的也始终只是香水,而不是我本身。
是否真有完全脱离他人观察与评价的客观“自我”,这在哲学上是个困难的问题。
但在电影中,则简单得多,相对于外在的香水,自身独有的气味显然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是男主角无法感知到自身的气味,于是他必须依赖创造香水——外在于他的气味,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我与另一位朋友讨论这部电影的时候,那个朋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男主角不是真的没有气味,而是他自己不能闻到自己的气味,事实上每个人都不能闻到自己身上的味道,因为这种味道与生俱来地伴随着我们,让我们完全熟悉并习惯了,因此是无法分辨出来的。
我的味道只能由他人来闻到,正如他人的味道只有我能闻到。
于是一个悖论就是,自我的实现永远离不开他者的在场,自在的前提是他在。
我们常说,爱一个人,不是爱他的身份,地位,金钱,甚至样貌,单单就是爱他“这个人”。
但“这个人”究竟是什么呢?
脱离了一切外在他者,最后剩下的“这个人”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我对他的评价与想象。
相爱的两个人,其实说白了,就是我排除一切其他的“他者”对他的评价与想象,单单只剩下我对他的评价与想象,这样,仿佛他只属于我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社会中在各个他者眼中的人了。
但他,始终还是我眼中的他,而不可能是超脱于任何人的视角的“纯粹的他”。
这样看来,自我的实现,其实也可以说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半,那个愿意排除其他的他者定义与评价的人,从而在他眼中,看到那个原原本本的“我自己”。
然而男主角已经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了,他提炼香水的过程,其实无需美化,无非跟争名夺利的俗人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是想寻找一个外在的身份来自我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他永远失去了“那一个”,那个可以与自己对视,凝望,亲吻,拥抱的女孩子。
那个最终能让他实现完全的我自己的女孩子。
香水的味道分为:前味、中味和后味前味是香水第一印象,它通常可以持续几分钟;中味是香水的精髓,在和主人的体味结合过后的几个小时里,它将不停释放着因人而异的奇特味道。
后味是香水的延续,它将和主人溶为一体,并若有却无的存留好几天。
味道是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奇特感受,任何一个言辞犀利的人都无法准确的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某件物体精确的味觉感受。
人们常会不知不觉为某种独特的气味吸引或者逃离,比如,你能轻易的识别和自己很亲密的人身上独有的气味并为之迷恋和遐想,你能通过一股也许并不被别人所在意的气味突然的陷到某段回忆里去。
而格雷诺耶——这样一个嗅觉天才,他虽然自身没有气味,却比常人对周围的味道敏感几百上千倍,我能想象气味对这样的一个人吸引力有多大。
因此,对于他这样一个冷血的连环杀人犯,我竟然更多的感到理解和同情。
也许,在他的思想里面,世界就是由这所有的一切气味所组成的,而我们眼睛看到和身体触碰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因这些气味而存在的,世上万物仅仅只是某种气味的载体,失去了味道,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格雷诺耶是个天才,他能用鼻子辨别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却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因为他是个没有味道的人。
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面,没有气味的他就如同行尸走肉,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他要把那些他心目中的最美好的气味保存下来,综合在一起,溶入自己的躯体,让自己重生。
他确实那样做了。
无意中,他遇到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气味,这种气味的载体是一个卖李子的女孩。
他追随她,不,应该是追随这股气味,那气味象磁铁一般吸引着他的脚步,他越走越近越走越近,终于,他得到了,他象个饥饿的孩子迫不及待的扑向美食,他想要马上把自己空乏了10几年的躯体用这诱人的气味填满,过于心急的他误杀了女孩,却顾不得恐惧和道德谴责,只想要马上把这气味占据,可是,随着尸体的冷却,气味也随之消逝……他沮丧的回到皮革厂,厂长用皮鞭朝死里打他,可身体的痛远远不敌失去那美好的气味的心痛。
于是,他的人生终于有了方向,他必须找到保存气味的方法,这样,他才能够真正占有气味。
他去给香水商人做学徒,用他敏锐的嗅觉和上天赐予的天赋为商人制造独一无二的美味,他为商人带来财富,商人教他保存味道的方法。
无数次实验未果,他悲伤得昏厥,几近死亡,但是冥冥中有股力量把他推醒,有人在他耳边对他说,离开这里,你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他走了,一个人在山上隐居了7年,他不停的在大自然寻找回忆中的那美好的气味,在不段的失望中,他发现,那种气味,不存在于这山野之中,那里也没有他需要的,他要继续上路,继续寻找。
在去小镇的路上,那久违的气味伴着一位美丽的少女向格雷诺耶袭来,是的,他要的就是这种味道,这种只存在于美丽处女身上的奇特体香!
欲望让格雷诺耶疯癫,为了占据那种味道,他前后杀了26个少女,而那种叫做油脂分离法的精华萃取,使得这些女人的死,似乎成为了艺术的必然。
没有强奸色情,用恐怖来体现美,真的让人震撼。
那些被整齐的割光头发的美丽女子,为了他的嗅觉,如油画般美丽而恐怖的死去…… 终于,他得到了所有想要的味道,并组合成那瓶具有神秘力量可以鼓惑人心激起本欲的液体——作者把它称之为香水,或者,那散发出来的味道根本不是香味,但它却拥有和香水同样的三个味觉阶段,这也许就是作者把它称为香水的原因。
前调:他只是用手指蘸取了一点在腮后,那散发出的味道便让行刑台下愤怒的,迫不及待等着看这个残忍的罪犯被千刀万剐的民众们莫名感动,他们几乎就在同一刹那360度转变了思想,他们看到的这个站在行刑台上的人不是罪犯,是个从天而降的天使,他给他们带来的不是杀戮与恐慌而是平静与祥和,还有所有所有的美好……人们的眼神温和了,有的甚至留下泪来,天使降临人间!
中调:他轻轻的把香水洒在手绢上,幽雅的挥动着,让香味急速扩散,人们纷纷闭上眼睛只是去感受那空气中传来的气味,加速呼吸,生怕慢了就被别人抢去,有人昏厥过去,那是幸福的极端,每个人都陶醉得激进疯癫,只有台上的格雷诺耶冷冷的看着。
后调:香味已经充斥了所有人的躯体,人们忘我的和周围的人拥抱亲吻做爱,每个人都沉浸在各自独立的思想世界里面,完全的忽略了周围的环境甚至和自己赤裸相对的人,空旷的刑场上多么壮观的群交场面,这瓶神秘的液体散发的气味已经超越了灵界,不属于人间。
格雷诺耶平静的站在刑场上看着底下的人为之朝拜随之疯癫,当初那个卖李子的美丽少女又浮现在眼前,他突然困惑起来,眼前的这一切难道就是自己想要的吗?
不是!
绝对不是!
我们总会为了去追逐某些东西;逐末舍本,反而忘记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或者说,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处于一种极其迷惘的状态之下;或许,我们连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也并不清楚。
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想,就连他自己,也许也在迷惑中,结果总是与初衷无关吗?
多么恐怖和悲哀的事实!
欲望从来都是不会消失、只会扩散的东西。
人因为有欲望而存在,而贪婪的欲望又是带你走进灭亡的根本。
总的说来,我觉得这部电影是由一个天才创作了一个天才,然后又被另一个天才用视觉表现出来。
无论如何,都值得推荐!
《香水》在我心里一直是一部完美的小说。
身心俱异的主人公,天赋的才华与苦难人生,肮脏美丽的世界和心灵,外加纯洁少女的诡异凶案,集齐所有“好看”的元素。
还有,最最吸引人的,所有一切均围绕其展开的--香水--“世间万物的精魂”。
正如香水本身的制造工艺,备齐一切基本的香料之后,必须恰好地滴入最后一点“特殊的元素”。
这一点便决定了香水品质的高下。
“格雷诺耶 - 世界上最灵的鼻子”。
可以分辨世间所有气味的天才,却嗅不到自己一丝一毫人类的气味,他所厌恶的人类的气味。
然而作为气味的艺术家又无法抵挡少女体香的诱惑。
出生就被母亲抛弃,丧失了爱与被爱功能的格雷诺耶不得不穷尽一生,在矛盾中寻求完美的香气。
就在这一段寻求的过程中,聚斯金德庞大的想象力得以施展。
眼不能看,耳不能闻,手指也无法触碰的气味的世界,依靠文字的魔咒显形了。
聚斯金德或许和掌管气味的魔鬼作了交易?
那些只存于天才格雷诺耶敏锐细胞中的无形的生命,此刻得以存活在手握书本的那个人的记忆里,并且成为独一无二的秘密。
这种美妙的体验,从初次翻开书页一直延续到此后数次的阅读。
这一滴“特殊的元素”,就是我对《香水》念念不忘的最终原因,也是我对它翻拍电影保持的最大的忐忑。
视觉和嗅觉的巨大差异如何转换?
作为一个动漫儿童而非文学青年,一方面光影色彩可以带来更直观敏锐的感受,一方面却容易被给定的画框禁锢了想像。
好在,是干净利落的汤姆提克威。
巧妙避开了对嗅觉体验的过分拘泥,也没有陷入依靠演员夸张表情的路数。
在格雷诺耶对世界的初次认知中,只是简单地拍泥土,拍落在泥里的梨子,干燥的原木,石头,水塘,青蛙,一步一步追踪着男孩的嗅觉,用平常的事物唤起相似的情感。
但小说的精彩之处毕竟是关于气味的种种描述。
要真拿它当悬疑小说看还是不够紧凑(纯属个人意见)。
电影只能更多着眼于情节,也就必然需要塑造更加有血有肉的,充满情感的人,哪怕是格雷诺耶那样天生并不具备完整人性的“人”。
于是第一桩凶案,初次发现少女完美气味带来的狂乱和占有的渴望,变成了笨拙的失手错杀。
并且对少女的记忆一直纠结格雷诺耶不肯离去。
在山洞中的内心剖白更加明确,一切都表明了格雷诺耶要成为“人”,甚至高于人的决心。
而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改编正是行刑场一幕,众人陶醉在无双香气的销魂乐园里,热烈地不分彼此。
而亲手创造了这一切的格雷诺耶,他只是呆呆地望着,他仍然是孤独的一个人。
这时,少女的身影再次浮现。
呼唤他,指引他,回到那个第一次了解世间美丽的夜晚。
这次她没有恐惧,没有躲避,而是温存地给了他拥抱。
这一刻,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再明白不过了。
作为一个动漫儿童而非文学青年,我也只能想到CLAMP婶婶的那句名言--“做坏事的人,也许都是因为寂寞吧。
”p.s. 这一点电影改的不错,需要表达太多东西时如果不能狠心抛弃部分,最终的产物反而不伦不类。
其实小说的主题我一直就没怎么读懂...又p.s 还有一处细节上的改编。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中的遇害女子都是黑发,而电影里是无一列外的红发美女。
莫非红发让人感觉香气更浓郁?
据听说,红发是吸血伯爵德拉古拉后人的标志。
又据听说,红发的人对痛觉更为敏感。。。
不知道导演做此安排有什么深意。。。
或许只是单纯地热爱红发美女罢了。
嗯,你看他的快跑罗拉也是红发。。。
格雷诺耶杀死26个少女,提取她们尸身上残存的体香制造最蛊惑的香水。
这瓶具有魔幻色彩的香水,使他把处决自己刑场变成了获取爱戴的狂欢地。
当小城为格雷诺耶心旌摇荡的时候,格雷诺耶返回巴黎。
在他的出生地,人们被一瓶奇异的新香迷惑,疯狂地把格雷诺耶撕成肉块,分而食之。
太可怕了书中细节的省略使观众抱怨不已,对人物命运和内心世界的描绘,也同原作存在差异。
可以看出汤姆.提克威希望角色拥有情愫,但在Süskind的笔下,格雷诺耶象香水瓶一样透明和冰冷;配角的命运处理体现出导演和作家对生活的认知区别--不是所有的恶都会得到惩罚,更多的时候它们继续生存。
令恶毁灭的电影是一种理想,描绘它们存在的小说是一种现实。
迷醉的人群那里真的太疯狂了”为了忠实于原著的场景,他辗转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用17吨的鱼和动物尸体淹没外景地的街道,20几次的鼻部特色和深呼吸镜头、以慢镜调动近千名群众演员再现香水魔力下纵欲狂欢的人群…..不过,汤姆.提克威用须后水代替了重要的道具:香水。
这电影吧,尺度有点大,无论是恶心程度还是裸露程度。
后面的大场面,简直让我目瞪狗呆!!!!!
三观碎裂!!!
结局也是挺意外的,从前期对男主的厌恶到后面倒也变为有点同情了。
其实男主还蛮可怜的。
如果能有个正确的人来引导他,他大概能成为享誉世界的香水制造师。
他也绝对拥有这方面的天赋和能力。
可惜啊可惜,总是遇人不淑,从自己的母亲,到收养他的修女,到赎买他的工头,到教诲他的老师……哪一个不是在利用他?
或者说,哪一个有真正给予过他“爱”,真正教导过他如何去爱,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没有,真的没有。
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
理所应当的,拥有的,只是像真菌一样顽强的生命。
生命里充斥着最最原始的,出于自卫,出于生存……的野心。
他的人生真的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也是一场悲剧……
没快感,没G点,没高潮,又tmd装逼装到死的大烂片。
这种片欣赏不来,导演下一部把强奸惯犯也拍成文艺片,然后评论里就会有‘他不是个罪犯,他只是个执着于实现自己伟大性交艺术的孩子’,‘我要把自己洗干净献给这位伟大的交配大王’,‘看电影的时候要张开菊花,感受被他深入的感觉’。。。等等
杀手与香水的结合,是奇特的但是最后他的免刑(有世人的癫狂)与死因(可望被爱)都让我感到不舒服或者说这部影片让我感到不舒服,我不喜欢它。不知道整部影片要传达什么
要是我,我就动手把自己裹在油脂里,自己把头发奉献给香氛之王,然后坐一边等着闻我自己的香味。
垃圾1星片一个嗅觉特别灵敏的变态杀人狂,仅此而已
【拜香水教之王守义十三香分教教主信仰的诞生与覆灭】教主天生骨骼清奇嗅觉敏锐,同时天煞孤星,克母克师克老板,当最终完成人类体味提取计划后,终于炼出了法力无边的风油精,只要挥一挥衣袖,就万人敬仰高潮群交,最后进入贤者时间,顿时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索然无味,以死殉教。原著小说作者对香水一定有着和男主一样畸形变态的爱吧,否则如何构思出这样一个堪称香水圣经般的故事。这电影真的很适合所谓【气味芳香厅】这种特效厅,分析化学老师也可以拿来作为蒸馏、萃取等提取工艺的视频素材。当对任何事物的喜爱转化成胜过一切包括生命的信仰之后,就势必会走火入魔,走向极端,异化成宗教般的狂热冲动,最终走向不可逆的毁灭之路,毁灭他人,毁灭自己,毁灭一切。
摄影里很多镜头好棒,但是剧本的架构和导演有些地方的诠释不太喜欢,小本演太好了,完全把两个老戏骨给比下去了阿
1不如叫一个变态的故事 2片子太讽刺 可见作者和编剧内心之阴暗 但不知与原著相符度 有时间拜读一下 3活该主角得不到他想要的爱 4有些画面很美 但坚决不收此片 5演员们陶醉的表现看来特别可笑 观众并无任何直观体验 6作为一个故事 写的非常不错 富含深意 但在道德方面 实在无法苟同 待以后详文说明
有些台词觉得很cheesy,不管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演不出法国人,dustin hoffman就算是短暂的comic relief吧,不过他的大鼻子最代感了。在以前那么臭的菜市场还能闻到处女的芳香真够令人佩服的.......
据说书比电影好看多了。但杀人犯拍得如此唯美也挺出色的。
这到底演了个啥?看到最后,整个一黑人问号脸🥲btw 劳拉太美了,一头红色卷发就像油画里的女人。IMDb:7.5、烂番茄:59% 、爆米花:74%
我非常讨厌导演用这种角度去强J观众的价值观
对于一种东西的执念,就是人的欲望。味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一切。“有一种香水,能让人感觉就仿佛进入了天堂……”那么,天堂的景象就如同影片中所讲的那样,是爱与被爱,抛出了一切,种族性别肤色样貌高低胖瘦,赤裸裸的爱欲?那瓶香水,如果起一个名字,应叫做:欲。甚至是爱,也是欲望。
小清新+偏执狂 是青涩的我的最爱,但我现在不青涩了
一切只因导演敢于为了装逼而抛弃人性,于是更真实的丑陋就在群P之中原形毕露了。然而这个引人跪着唱征服的主角并非本卫肖,也不是这高逼格片子,而正是导演君!他的邪恶目的不过是妄想把一部超长香水广告冒充成神作罢。
是一部让人震惊的好电影!画面优美,音乐动人,情节扣人心弦!结尾真的好震撼好震撼啊啊啊啊!!!万分感谢李烨童鞋的推荐和提供片源!八过真的不能不能在大庭广众下看啊啊啊!!!!!
十七八岁的时候对这片的印象分挺高的,大概有四颗星那么高,感觉讲了一个特别神奇的故事。人到中年再看一遍,讲得太邪乎,百里之内索敌追踪于一嗅之间,千人顶戴跪倒膜拜于几滴香水之落,快赶上玄幻修真了。如果不是把杀人和制香强行勾到一起走了一条特别猎奇特别堵心的路子,始终是我心里不可多得的佳作,《香水》对于嗅觉奇好的孤独患者来说确实有很多难以言语捕捉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的精髓,这种遥远的相似性带来的感触,旁人是难以想象的。少女的气息令人痴迷癫狂我理解,杀人如麻,还是那种青春洋溢可爱动人大好年华的少女,他再怎么缺爱怎么孤独我也无能同情。
香水真有那么大的魅力吗,我还没用过香水,有人说没有香水的女人不能算女人,要不要明天上街囤一瓶。
作者是个疯子,疯子!不折不扣的疯子!!!!!!!!!!!!!
嗅觉和视觉很适当的结合,那些特写,美丽的风景,缓慢的镜头,电影人的想象是没有限制的。天才,变态,神经和偏执有时候真的就是混淆不清的,同样的内容用在犯罪心理里相信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为葛奴亿的行为觉得发直,同时不得不期待完成后会是什么光景。不过行刑那段我个人不喜欢,觉得很鬼扯,理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