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是电影《千钧∙一发》。
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于是,王局握着老鱼(Old Fish,这是影片的英文字幕,专业)的手说:“你不拆那只好我去拆了!
”稍懂点事儿的非愤青都知道,王局那话的意思是“还不快给老子拆炸弹去,没工作的老婆和刚复员的儿子不想解决了不是?
”接着,七八个领导鱼贯撤出炸弹现场。
就在我想写《千钧∙一发》的当下,这是我最先回忆起来的场景。
本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不赘述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
记得电影节那会就有这片子了。
首先国产片,枪毙;其次,连简介都没想看;最后,容易让人链接到港制故弄玄虚的警匪片(而且我也一直是这样以为的)。
事实证明,小觑国产片,无耻!
在如此艰难的影视创作发行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支持本土导演和本土片。
找不到钱的导演已经很可怜了,字幕显示这片子里的绝大部分演员都是黑龙江某警察局的现任警察,包括本片主角“非专业拆弹专家”老鱼,人还是个二级警督,副所长。
卖相不错,一看就是个好人。
本片是经真人真事改编,群众演群众,足金。
这部电影,四字形容,“千钧一发”。
有文化就是有文化,一言以蔽之,不夸张也不妄自菲薄,言简意赅,主题突出,直捣黄龙。
简介各位自己google去。
不过个人经验,看电影前别先着急看简介,要充分相信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智商。
因为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故事已经编无所编了,所以看完简介的恶果就是“这样也能拍电影?
”的疑惑,那什么都不用看了。
片子的颜色灰蒙蒙,寒冷的东北特有的凉。
街道很拥挤,东西很杂乱,机关还是那些机关,警察也是那些警察。
来事儿的48号,巷小楼飘,整一群租群搭的危楼。
老鱼,一快退休的公务员,“除了生孩子啥都会(其老婆评语)”的炸弹界的“江湖郎中(赤脚医生)”。
说此片有中国特色,凡是机关里待过的同志都一定有体会。
莫名其妙在那危楼里有炸弹了。
“谁懂?
谁懂?
谁懂?
”“听说老鱼特懂!
”“老鱼,行不行?
”“我怎么会拆那个!
……那,试试?
”从局里到市里,专业人员赶不过来,领导们心急如焚,双双眼睛露着绿光,齐刷刷煞到老鱼。
老鱼是个标准的三角猫,略懂炸弹。
心肠很热,干劲强,家里老婆独大,唯唯诺诺,官微言轻,逼上梁山的时候也能拉下老脸给领导同志送点薄礼,点头哈腰,实诚人,典型的中国老百姓,嗯,混得不好的中国式公务员形象。
赤手空拳,毫无任何防护装备,老鱼同志拆了一加工鸡黑窝点的一土制定时炸弹。
那加工黑窝点具体详情请参见央视《新闻调查》。
油腻,血淋淋,活鸡在笼子里咕咕叫,死鸡陈尸在大水槽。
老鱼拆完弹周身疲软,被人抬着出去,医院里晃了一圈,回家,屁股还没挨到沙发,来电话,又发现炸弹了。
啥,别开玩笑!
真的?
再去。
情况很危急,领导很生气。
观众有点小骚动,哪来那么多炸弹?
二进宫,换成配电箱。
这回终于给老鱼穿了件防爆背心,戴上顶头盔。
那炸弹都长差不多,剪完封箱带,黄的绿的蓝的红的线。
老鱼同志心灵手巧,惯于就地取材,成功拆除。
接着,又来炸弹了,在烟囱里。
被拉到篮里的菜——老鱼同志发现问题不对了,他原本就着热心肠帮下忙,怎么老母鸡变鸭他就成专业的了?影片走到这,观众们愤怒了,哪里来的炸弹?
老鱼害怕了,得找专业的,我不行啊。
可是,军令如山,老鱼这般普通的一线民警,真被逼上梁山了。
炸弹一个一个来,老鱼每次拆炸弹影片都使用了鲁迅先生的“重复”修辞手法,大家屏息静气;拆完炸弹,老鱼汗如雨下,观众们从愤怒变到恐慌,哪里来那么多炸弹?
于是,原本非专业人士拆炸弹的江湖闹剧瞬间变成了心理悬疑,那不停蹦跶出来的炸弹,那乱七八糟的线,老鱼的汗水哧溜哧溜地滴,惊悚的电话铃声不停地响。
还没有爆炸吗?
什么时候爆炸?
几点了几点了?
快结束了,估计这个要爆炸了。
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拆不完的炸弹,一个又一个。
谁这么缺德在这种危楼里扔那么多炸弹?
老鱼开始觉得这条命是千钧一发,观众们无奈又惊恐的等着哪个炸弹会爆炸。
一层又一层鸡皮疙瘩。
老鱼的结尾:绑成木乃伊躺在病床上。
2天拆了11个炸弹并身负重伤,因此被荣立二等功。
(难不成这炸弹没炸,老鱼同志还不够资格领这个奖?
)放炸弹的元凶,深沉背景请参见黑心老板克扣外来打工者的工资所引起的报复勒索(千万别欺负人家外来务工者,后果很严重)。
幸好没光荣了,结束的时候有人这么说。
实在是老百姓心目中最朴素的要求。
灯亮的时候,起身竟也浑身打漂,手啊脚啊都颤颤巍巍起来。
看人拆炸弹其实没那么恐怖,但是看一个非专业人士在2天里拆了11个炸弹还真有点虚,尤其是这等着炸弹爆炸的心情,太难熬(谁让我还是瞄过两眼简介)。
电影原来是真事改编,一个懂一点排爆原理的片警连续四天拆弹11枚,影片是虽然炸伤了但人活下来,片尾的旁白说的是一个打工仔不满黑窝点老板的三个月各种理由克扣工资不让转正,于是与一个朋友自制炸弹,然而因为经费不足,其中5枚的炸药是用烟花爆竹的,以此勒索老板。
真事是那个片警是分局副队长,半身瘫痪,瞎了一只眼,手指头少了两根。
以下摘抄别人的影评,真的很有道理。
张爱玲,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
这个光鲜亮丽的城市(片中交待的藏雷地48区更像城乡结合部,混乱嘈杂,真实的是在繁华地区的商业街的大酒店)也是一件袍子,当蝼蚁一般的打工者爬上楼顶或者放了炸弹的时候,就像袍子里的虱子突然爬到了外面。
短暂的惊吓之后,回复理智的人们掏出难得一用但是擦一擦仍然光彩夺目的良心,一边谴责老板的冷酷,一边反思这些人打工者是如何浪费了宝贵的公共资源,“应该积极寻求更为妥当的处理方式才是啊!
”高群书说,电影讲述的正是“中国或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处理事情的方式”。
可能会有莫名惊诧,拿不到几百块钱就要放置真真假假的炸弹吓唬并且伤害人,这似乎不是一个很理所当然的逻辑。
但是辜鸿铭先生早就在《中国人的精神》里说了:事实上,欧洲语言中“科学”和“逻辑”这两个词,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精确的对应词。
如果留意到影片末尾新闻报道中的陈述,并且还原其本应包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挣扎/无奈诸如此类的情感,就会发现所谓“荒唐”却十足合理:走投无路的时候,任何一个洞口都是最正确的出口。
为什么会走投无路?
孔飞力在描述乾隆盛世时说:“所谓‘盛世’,是一种惯用的说法,常被人们用来当作德政的护符,用来装点官方文件。
”这是一个镀金的假冒伪劣产品,实质是一个无法通过增进生产来解决社会的基本问题的“受困扰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会对自己能否通过工作或学习来改善自己的境遇产生怀疑”,付出劳动却拿不到工钱无疑印证并且加深了这种怀疑。
在“受困扰的社会”中如何像个愣头青般顽强地活下去?
一种求助于信仰或者巫术。
1993年,黄子华在栋笃笑《跟住去边度》里说,中国人用来预测未来的学问多不胜数,市面上流行的就有摸骨、看相、测字、术数批命、扶乩、问米等等。
有文化的人别笑,阐述袍子和虱子辩证关系的张爱玲老师也是牙牌的死忠粉丝。
黄子华老师总结说:“一个民族需要很多学问来预测它的命运,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它就是一个命运很难预测的民族。
”听着真是让人恍然大悟并且毛骨悚然,你以为栋笃笑是讲笑话的吗,黄子华说它是讲一些很恐怖的东西,诚不余欺也。
另一种求生的办法则是诉诸暴力,有肢体上的暴力也有言语上的暴力。
当人无法用正常的手段改善自己境遇的时候,愤懑是正常的情感,攻击性的增加是正常的表现。
网络上无数喜欢攻击来攻击去咒骂你咒骂他的人士可以作证,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大多是失败者。
《千钧·一发》的力量在于,除了揭示底层打工者诉诸暴力的“处理事情的方式”之外,同时也阐明了披着体制服装的个体解决起个人难题时同样力不从心,比如像老鱼一样的警察。
在一个镀金的假冒盛世中,除了上述两种求存的方式之外,最安全高效的仍然要数“走关系”,也就是借既得利益者的威力谋取自己的一点生存空间。
老鱼的难题在于,老爸病了,家里房子不够住,老婆没工作,儿子就要复员了但工作同样没着落。
他能做的,除了给自己的局长送一瓶牛肉酱之外,只有努力把自己变成“二级英模”。
(这或许就是排雷过程中老鱼几次中途撒手不管但又无奈地干下去,领导也说你不干我去,因为别的不好请来,下属最好请,而且最后说如果牺牲了老鱼儿子的复员和老婆的待业安排一下,最后没牺牲,也就没安排了,除了花篮和当时的报道,现在谁还记得,一生的痛苦,还是因为两个讨薪恨黑心老板的打工仔,可恨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大家都只是这个社会的小小的可以被替代的零部件,你贡献你的价值,你获取你的酬劳,如果被克扣,只能想方设法求存,老鱼排雷了,表彰了,负伤好像也能被抵过了,很现实的来说国家应该救济一下这些为人民负伤的英雄,而不是让英雄心凉,影评讲的挺深刻的,但有关这个表彰与实质性奖励的解决方法没有探索出来,所以透明公开的道德模范支出应该被公开,英雄才能得到切实的帮助,层层下来,就好像片尾报道打工仔的新闻一样,草草结束)老鱼的原型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民警于尚清拆弹时遭遇爆炸,一只手指头没了、近乎瞎了一只眼、下半身完全神经坏死,完全失去性生活能力,但是住房问题未解决、儿子工作问题未解决。
他对高群书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就是一本书,谁来都翻,翻完就完了。
现在用谷歌搜索“于尚清”,只有两条关于他的新闻,大概他这本书已经被人翻得没什么新鲜内容了。
算命、安炸弹、送牛肉酱,这些其实并不如高导演所说只是中国人都有的处理事情的方式,而是在任何一个资源配置不再合理高效的社会都会出现的情况。
只是身为中国人,无疑更为关注中国式爆炸。
更要关注的是那些尚未引爆的炸弹,他们行走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穿着袍子,神色阴郁。
因为,没有人帮他们捉袍子里的虱子。
今天我明白了一件事,太多时候我总是在小事上矫情,而实际上,现实就是这样的,原本生活就不是按自己的逻辑出牌的.于是当现实被还原到电影上之后便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我开始回顾这几周看的电影,一直矫情<画皮>为什么要选陈坤这种小生演一将军,甄子丹第一场的杀人戏为什么不见血,<李米的猜想>里周迅怎么能在出租车上抽烟,警察为什么能把毒品随便给证人看,老鱼脸上的玻璃碴子为什么是由他老婆而不是由护士来择...今天我才明白,原来拿破仑本人就是个矮子,苏格拉底就是同性恋,因为事实就是歪曲的,所以镜子里呈现出来的也是歪曲的,原来有那么多我自以为是地挑出来的bug,都不是bug,反而因为太专注于找茬错过了很多精彩.今天三个提问题的观众,我觉得还是第三个姑娘问的算是个问题,胡小林这个角色似乎是因为缺了一个女主角而加上去的,一是为了阴阳调和,二是像导演说的,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未来而多出来的那么一个角色,当然他不说,我也不知道这人是他徒弟,要是再多演两小时,我可能会以为她和老鱼有一腿.而且这个小胡同志相当于非专业演员来说,似乎表演的痕迹重了些.这算导演的一个小失误吧,另外,导演在最后说到希望通过电影的影响力,可以使电影中的老鱼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而实际上,我想大部分人都觉得,老鱼最后是痊愈了,顶多落点疤或者再加上点阴天下雨咳嗽喘之类的毛病,谁也不会想到那些玻璃碎片对他的后半生造成了那么大的影响.电影在经历了n次假高潮之后,炸弹终于在观众没还没做好心理准备的时候引爆了电影的高潮,而我又在还没酝酿好哭的情绪的时候,发现老鱼没死,对于习惯于定性思维的观众来说,英雄只要大难不死,必定会有后福,然后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就不会有人去呼吁导演所期望的事情了,这也算是一个小失误吧....我想最大的失误就是电影卖好不卖座,应该是可以看看的电影,却没什么票房,所以那370w就有点可惜了,那些鸡笼子里和水池子里的群众鸡,也白受那么大的罪了.另,今天还知道了,在电影院里被人说"劳驾小点声儿"是什么感觉.
看完,沉默,思索回味,刚刚发生了什么,因为这部电影似乎“很快”就结束了,但在你脑海里却留下了深深的余韵,你得仔细回味一下,才能确定那是什么“形状和味道”。
可以说,这可能是大陆最近二十年内最优秀的电影之一,质量奇高。
影片的主要场景— —拆弹地点,是极度破败逼仄的木制建筑大院,与主角民警老鱼狭窄陈旧的住处“交相辉映”,这种设计,让电影富有了一种奇特的质感,很快拉近了与观影者的距离,似乎把你带到了一个与周围的高楼大厦格格不入、带有超现实色彩的环境之中。
影片从一开始,从人物交流中,自然反映了老鱼的家庭关系、工作生活状态、心理背景,人物心理和性格“跃然纸上”。
说实话,囿于老鱼大多数时间戴着警帽,直到影片最后,我对这个人物的长相都记得不太清楚,但是这个人物的“性格和音容笑貌”已经深深镌刻进了我的脑海,这就是这部电影深厚功力的巧妙之处。
寒冷的天气、紧缩在笨重衣服下面的身体、心事重重的男主老鱼、破旧拥挤的居住环境、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破败肮脏的案发现场、十万火急的定时炸弹……导演把这些元素,在看似四平八稳的叙事中,娓娓道来,自然杂糅在一起,在一个貌似异常接地气的环境里呈现出了一个具有超现实意味的故事。
这种反差感,对人非常有吸引力。
整部电影没有说教,老鱼也并没有被塑造成为一个高大上的英雄角色,而是一个有勇气、也有恐惧,有耐心、也有烦躁,有奉献、也有私心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老鱼身边的亲人、同事和上级,也各有各的私心,并没有“高大全”的人物存在。
老鱼这名普通警察在这个突发的拆弹事件中,逐渐成长为了一个并不高大上的英雄,这种现实色彩强烈的小人物更加让人动容。
值得赞赏的是,老鱼至始至终没有被自己的功绩冲昏头脑,相比他人,他比他的同事和上级更加警醒和富有预见性,但这并没有让他逃脱在最后一次拆弹过程中遭受爆炸。
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某种意义上,影片反而赋予了他现实意义上更接近“完美”的普通人性格。
所幸,影片的最后,老鱼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貌似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故事在对案件具体细节的电视播报中落幕。
这也是影片剧情设计的一个很巧妙之处,影片从头至尾对炸弹案发生详情的描述几乎没有,而只在结尾通过新闻播报的寥寥数笔,圆了整个情节,大有削掉不必要的部分,突出重点剧情的感觉,很有意思。
顺便说一句,本片是改编自真实事件。
前天晚上在电影频道上看的,虽然从后面开始看,可能是由于口音比较纯正的缘故,就看了,老鱼开始和副科长的吵架,还有撂挑子都能表现出一个真实的人物刻画,每次排爆都衣服都湿透了,最后老鱼写了那封遗书,反应了老鱼内心恐惧,但是不得不去的心理;今天上网查了下老鱼这个人物在现实中存在,就在齐齐哈尔,看了之后未免有些心酸,英雄的概念可能在心中有个重新的定义,英雄可能不会让人们铭记,但是他们却在我们身边发生,英雄更不是拯救万民于水火,而是我们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我们不去讨论时候否心甘情愿,至少他们做了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好人一生平安
2008中国剧情片《千钧。
一发》,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豆瓣评分8.2,时光网评分7.9,IMDb评分7.2。
好莱坞的《拆弹部队》根据本片改编,我也是因为这层关系才关注到了本片。
影片低于预期,不是我的菜,顶多给6分。
剧情平淡,节奏平缓,戏剧张力不足,拆弹惊悚感不足。
片中的警察角色都是由真实警察出演,虽然风格淳朴,但问题是过于淳朴而没有了表演,毕竟是电影,电影是戏剧形式,是表演的艺术。
影片的戏剧化改编不理想,开篇“二级英模能解决子女就业”就预示着结尾会牺牲或重伤,写遗书、给妻子打电话交代后事、多次找领导给自己死后母子落实工作、多次预感要出事、高档洗浴的欢笑明显预示着要悲剧反差……结果结局不出所料炸弹爆炸,这使得剧情平铺直叙,缺乏反转,戏剧化改编不够。
男主多次预感要出事,并且总是说出来,一两次是剧情需要,但是说太多了让人感觉很磨叽。
虽然我觉得影片一般,不过男主这个角色刻画得不错,鲜活丰满,不是拆弹英雄的脸谱化塑造,男主是个普通老百姓,基层小警察,有担当也有怯懦。
片尾拆弹,随行警察的设置有很大问题,让人以为随行警察是隐藏在警察队伍中的罪犯,他的动作很像是遥控引爆,可结果并非如此,导演严重误导观众。
这个警察随行的剧情纯属画蛇添足。
女搭档戏份很少,但很有亮点,查了电影资料,她是专业演员,片中屈指可数的专业演员。
影片无法在国内上映是意料之中的,影片对警察队伍的塑造难登大雅之堂,比如单位出钱去洗浴中心,还有简陋的设备,专业人才的缺失,让男主休息而继续戒严、警察队伍让人感到像乌合之众……虽然影片刻画的是警察,但公映后反倒容易引发负面舆论。
前面几个炸弹,都很小心,简单的用剪掉电线方法,难的用鱼钩远程处理,而且放在下面空地直接远处拉,并不怕他爆炸,人也安全!
最后一个,既然箱子可以随便搬???
一堆人都能跟着??
还都已经搬到安全区了。。。
为啥不也是用钩子远程处理呢?
就算这个炸弹用钩子没用,因为可以随便搬动,那把装炸弹的啤酒箱子整个放到一个防爆罐里面,然后旁边放一个雷管引爆它,不也行吗?
为啥最后一颗那么随意??
直接用手??
我猜测啊,男主是不是为了妻子和儿子有个工作,故意舍身引爆??
不然真说不通啊。
(注:以上内容只针对电影演员表演情节进行分析,真实事件原型拆弹案件和电影剧情区别较大,不在此贴讨论范围内)
晚上吃多了,从饭桌上下来直接窝到沙发上,打开电视,《千钧一发》刚刚开始最先吸引我的是东北话,听着亲切,时不时的能让我会心的一笑,所以就这么一直看下去了,而且看得很投入,但是看完以后可笑不出来了,心里就两字---憋屈整个影片真人真事,演员也基本都是本色演出,从骨子里就透着真实,临危受命老鱼的推脱,中途几次撂挑子不干,领导随意的承诺,同事之间的争吵等等,即使是我这样一个初入社会的人也是感同身受,英雄也是人,警察也只是一份工作,在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里,英雄是大无谓的,人民警察是勇往直前的,遇到危险他们会争抢着说“我上!
我上!
”可是现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就是老鱼这样的,也会害怕,也想不干,硬着头皮上那是被逼的,怎么不找专业的来?
怎么就非得老鱼上?
各种理由都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理由就是老鱼最近,老鱼最好使唤,领导让去他不能不去,专业的?
人家来那叫配合,不来你就得等着,老鱼不一样,领导的话就是命令得服从,所以老鱼这个英雄不当也得当了,一次又一次被叫到现场,一就次又一次硬着头皮排弹,明明说好休息一夜,却还是又一次被叫到现场,领导总是说“你再克服一下!
再克服一下!
”所以老鱼只能一次一次的拆,老鱼拆到最后一个爆炸了,险情排除了,老鱼立功了,成了英雄,但是老鱼没死,所以房子小还得克服,妻子没工作还得克服,儿子没地方安排还得克服,影片里没交代,原型老于身负重伤,眼睛几乎瞎了,耳朵也半聋了,手指少了两根,住院期间为了省医药费提前回家了,而这一切也要他自己克服有人说老鱼矫情,几次撂挑子不干的反复令人生厌,可我觉得这才恰恰说明老鱼是个人,一个善良的人,他走是因为人正常的情绪,他回来是因为他的良心还有最后为什么不直接引爆炸弹,还要强拆,我觉得是电影没交代清楚,现实的情况是那枚炸弹已经发现是不可拆的了,而且之前被人动过了,所以也极其不稳定,要引爆得像之前那样挂上钩子,在远处拉绳子,老于就是在挂钩子的时候触动了炸弹,所以无论是现实还是电影都没有人会想要强拆那个炸弹,在立功和生命之间,这个选择不难做吧找到了之前的新闻报道,过程说得很详细,但是那些套话真是,唉http://news.sina.com.cn/c/2005-04-07/11326316533.shtml
理解小米加步枪如何取得胜利的啦。
对比全副武装的“拆弹专家”,我们公安技术科老鱼可一点也不差,并且4天内,仅凭业余知识和土办法,排出11枚炸弹(有一枚是真的),这在任何国家和平时期“排爆史都是值得载入史册吧。
而且这是真人真事。
“老鱼”没想当英雄,他就是个底层小民警,部队学些技术,老婆没工作,儿子退伍工作也着落,由于懂得电气技术,总爱鼓捣东西,为此还被老婆数落,在授命排爆过程中,还有点小性子,说话直,脾气大,但危险逼近,他就是自己往上冲。
就是真个人物,极具崇高的奉献精神,舍己为人,关键,他可信!
没有煽情的生硬灌输,没有歌功颂德的刻意美化,阴阴的雾霾天,乱糟糟的市井,粗糙的画质,背景音乐的缺失,地道的东北方言,烟火气的台词,每一条都为了让这个故事,这些人物,更加有可信度,因为这本来就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
当年,排爆这件事,对于基层民警来说,可能就是挺草率的,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事,都可以出一部“土法技术大全”了。
排爆人员也是瘸子里拔将军,“排制式炸弹的排不了土质爆炸物”,那咋办?
都排了一个了,就凭这经验值,也得由老鱼来排剩下的。
四周居住环境复杂,对爆炸当量未知,都是导致不能远距离引爆的原因。
但用包扎布搓绳子的桥段,不是很理解,绳子应该更容易买到吧。
老鱼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消亡,他在公安战友的安排下,在富丽堂皇的洗浴中心,心安理得的享受了一次,在“二人转”喧闹的乐曲声中,他竟笑的有些忘我。
又超字数了🐶拆弹时记录式的镜头配合演员代入感极强的表情带来了强烈的心理紧张感,小成本影片的氛围营造相当到位。
不得不说导演虽然爱吹牛逼,但还是真的有点东西。
不过因为片源模糊造成影片光源过暗,让我产生了历经四天的拆弹时间线只有短短两天的错觉。
而这也让人产生了更深的问责:这么长时间竟然找不到一个专业正规军来代替老鱼的工作?
官方的解释更是苍白无力,人家科班出身的也不懂土制炸药啊!这是弄啥咧!让一个被家庭琐事困扰的片警一肩挑完成任务,这不是彰显好莱坞式孤胆英雄的传奇,而是凸显当今社会普通人面对困境的悲怆,再结合抓捕到的曾在黑作坊工作、讨薪无果继而铤而走险的犯罪分子,可以说和平年代小人物的索求如同哑炮,只有豁出去舍得一身剐的付出才能引爆。
你我皆是老鱼,为了求而有得不得不挤破头皮咬住社会这杆鱼竿。
影片在介绍炸弹犯背景的播音声中戛然而止,这可能也对照了主创对于本片发行的无奈,在龙标烙印下,有些真实映像和有些真情实感只能是欲言又止。
还行吧
够黑,够真。
?
真人真事,真实警察,对这部片子的好感有多一分。拍的很生活化,很真实。
如果给高群书足够的自由,这部电影应该会是五星。这片拍的不是英雄,所有给一星、两星的请了解一下于尚清的事迹,再耐心琢磨一下影片里的诸多细节吧
这么好的题材,又能弘扬主旋律,结果拍地稀碎…
问:如果锡兰来拍会是怎么样?如果诺兰来拍会是怎么样?... ... 如果自己来拍会是怎么样?低成本不是借口!
两天两夜十一枚炸弹拆除实录 所以领导到底给没给解决工作?
生活真平淡呀!除了最后的一声巨响……
最先吸引我的是东北话,听着亲切,时不时的能让我会心的一笑,所以就这么一直看下去了,而且看得很投入,但是看完以后可笑不出来了,心里就两字---憋屈
说你行,你就行,你不行,也得行
男主本身就是一名警察,自然不做作。
太老
向公安部献礼作品!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才合适。
警察就是吃素的,看笑了好几次
最后那个就不能离远处用枪打么……
绝对是好电影,可惜看过的人太少,最后4分10秒的长镜头,用的太TM好了!
离奇的案件,被逼挺身而出的普通警察。抛弃高大全后,真实平和下的讲诉反而更能打动人。
很干吧,连个bgm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