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女主人公欠男主角的一个解释:就是为什么她要嫁给提姆?
因为爱他、因为喜欢照顾自闭症的小孩、还是等待遥遥无期一个人度日如年的日子里太孤独?
即使他们是曾经如此相爱的两个人。
电影给的答案有些模糊,结尾也太过于牵强。
我想真正要表达的是:海枯石烂、天崩地裂的曾经也抵不过时光刹去留下的空白。
在时间里煎熬下留下一碗叫寂寞的苦汤,在寂寞的时间里相爱很美好,在等待的时光里爱情很脆弱。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好评那么少,还被贴上了,美国式,notebook式的标签,我后悔看了这部片子,不是说不好看,而是看完,被一种挥之不去的失落感扎到了。
从头到尾一滴眼泪都没让我掉下来,但有种深深的无力感萦绕在心头。
我想,没有戏剧冲突,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绝对合理的解释,这就是现实,对待生活,亲人,爱情,我们都在不断地迎合现实,这正是我平日里的感性方式,他们传达心声表达情感的方式恰恰离我的心最近。
两个人在不同的地方看着同一个月亮,感触太深了。
那何止是难捱的等待?
等待二字又何止从嘴里说出来这么简单?
女孩一个人,一个人只抱着思念的爱情,终于在现实的冲击下支持不下去了,真的可以理解。
但她始终永远无法理解男孩为何不能陪在她身边。
男孩的那句“you can‘t understand”太真实,真实的有点刺痛了。。。
记得男孩那句决定要做一辈子军人。
我忽然对军人肃然起敬,他们也是人,却不是“正常的人”。
这是一部缓缓道来的残忍,一丝丝渗透内心的震撼。
happy ending 其实很牵强。
因为现实John 的一句goodbye 等于彻底的让两人故事成为过去。
有故事,就好。
何必费劲千辛万苦要在一起呢?
同志们,听我讲一个故事,猜猜它几岁?
夏天,海边。
休假的男士兵和休假的女学生相遇。
女青年背包不慎落海,男青年立刻奋不顾身从桥上扎进水里,捞出背包,还给失主。
女青年被这种雷锋精神感动,两人建立了革命友情。
之后,男青年发现女青年每天参加义务劳动,为无家可归的人建房子。
男青年也被女青年星期六义务劳动的高尚情操所打动,一起加入了义务劳动,两人在革命中确立了恋爱关系。
两人相处了两周之后,祖国遭到外敌袭击,男青年燃起一腔爱国热血,主动请求延长服役期,继续为保卫祖国而战。
女青年得知后,被男青年的爱国热忱所震撼。
那天夜里,她义无反顾地把自己奉献给了把自己奉献给了国家的他。
之后,两人鸿雁传情,但聚少离多。
直到有一天,男青年接到女青年的一封信,要划清界限一刀两断。
男青年痛苦不已,于是化悲痛为力量,要求领导派自己到最危险的地方去精忠报国。
后来,男青年父亲去世,他回乡理丧,才发现事情的真相。
原来,女青年有个邻居大叔,大叔的命实在太苦了:儿子有病不能自理,妻子抛夫弃子,大叔自己又生了重病。
出于阶级深情,女青年就嫁给了大叔,照顾一大一小两个病人。
为了不背上破坏军婚的罪名,女青年选择和男青年一刀两断。
男青年得知真相后,为女青年的自我牺牲精神折服,他变卖了父亲留下的家产,全力帮扶女青年一家。
多年以后,大叔去世,男女青年在街头偶遇。
在历经磨难之后,两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品德高尚无私奉献的青年,终于等到了一个充满革命情谊的拥抱。
好了,现在你猜猜,这是什么电影?
雷锋的故事?
柳堡的故事?
青春之歌?
庐山恋?
信不信由你,这个叫我看了高呼Dear God的片子,就是今年上映的美国大片Dear John。
这部电影里男帅女靓身材火辣,但拼命拧巴竭力隐忍严重脑残,但却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票房冠军,而且打败的是——阿凡达!
我严重怀疑,导演其实是个阿凡达,在他金发碧眼的躯体里,潜伏着一个中国人,50岁左右,熟悉我国经典老电影(对,就是小崔这样的)。
利用这部片子,把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渗透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年轻人头脑中去。
恭喜阿导,您成功了。
在美国人的年轻人看腻了血腥暴力限制级,听厌了自由民主奋斗史,受够了个性张扬强出头之后,这样一部纯洁的、清淡的、高尚的、脱俗的、大爱无疆的电影,该带给他们多大的心灵震撼哪。
让我们和阿导握个手吧:i see you !
《分手信》,查宁.塔图姆携手阿曼达.塞弗里德,就像当年的《舞出我人生》,俊男配靓女,看着真够养眼的。
只是甭想听到戏里戏外同唱一首歌,两人再怎么卖力表演,珍娜.迪万(《舞出我人生》女主角)才是真正的主角。
看来是说远了,其实我想说,在《分手信》里约翰与莎文娜在一起你侬我侬的桥段,属电影中最靓的风景,而且在这段有情有意的互动中,俩人成熟的演技是能骗过观众的眼睛的。
看片时,虽然察觉到了美好中存在的小小落差感,查宁依旧有型,而且成熟、野味十足;阿曼达却稍显憔悴,个别特写镜头又放大了精致下的瑕疵,但始终感动于“老鹰捉小鸡”式的纯美爱情。
娇俏动人的小丫头跳到像城墙般敦实的男朋友怀里,平平常常地谈情说爱,这甜蜜的含糖量却足有四个加号。
我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能理解看书人在看到影片后,心底里落下的遗憾与不悦。
这种矛盾通常发生在改编自浪漫文艺小说的电影中,影像无法准确表达出作者自话自语的精神世界,往往会直接降低影片的水准,可看性自然逊色于铅字里包容的可臆想的斑斓世界。
就像当年徐静蕾改编斯.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样,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文字是偏重意识流的,精神、思想是最强大的叙述力量,比施托姆的诗意小说还孤傲、自恋,这本身是转化成影像的障碍,若要跨越它,只能从其他的角度尽量弥补。
事实证明当年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说得过去的影片,它除了把配乐《琵琶语》推进了流行浪潮里,不管怎样还是讲完了一个只在一头燃烧的悲惨爱情故事。
所以撇开这些客观的形式差异,比较各式各样的偶像剧,用一个简单的爱情主题,微微颤动了你的心房,《分手信》做到这个程度,也就不好意思给满心事只管恋爱的故事泼冷水了。
原著作者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儿子有轻度自闭症,据说在原小说中小男孩艾伦与约翰的父亲都是自闭症患者,影片的确忠实于小说内容,但却用了一种温馨的方式巧妙地定义了人物的特征,一生与银币为伴的伟大父亲,和一个能与马驹架起友谊桥梁的希望少年。
而在影片中,看到理查.詹金斯的身影,这个时常用沉默、冷峻演绎角色的性格演员,自然而然地为他生动的演技加了分。
机场上,从老爹送儿子回部队,父子俩尴尬相对的画面,到最后中风的老爹被放到医院的走廊里,儿子为他念自己写给父亲的信,看到此时,真有泪在眼眶中打转了,为从此孤身一人的约翰,更为那个不是“主角”的父亲。
其实约翰念的信内容,及长长的催泪情绪都没能感动我,也不知为什么眼睛就那么湿润了。
悲伤的氛围可以说是本片的基调,约翰与莎文娜幸福的日子不过是两个星期,余下三分之二的剧情就在鸿雁传书的“意境”中展现相思苦,恨离别,别亦难。
直到最后,约翰的父亲去世,可怜的第三者也离开人世,约翰与莎文娜再续情缘。
就这么简单,制造点纠结,然后皆大欢喜。
唯一受人诟病的是一大段有关约翰军旅生活的做作镜头,内容繁复,却有失重感。
还有就是一处让人不知所措的“变心”,约翰找莎文娜要一个分手理由时,讲述的一系列与蒂姆父子有关的救赎大义,真有点像故意找别扭。
至于组合后的全剧,整个就像教科书里分出来的、内容鲜明的三个段落,一定是少了连接彼此间的细节,所以有了骨质疏松的症状。
总之,对于我而言,能享受电影前三十分钟的轻松愉快,也满足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看高大威猛的帅哥含蓄地爱着小巧玲珑的美女,这景很好看。
昨晚看了《Dear John》,默默地哭了两轮。
一切都将是我的悲伤写照。
第一轮眼泪是给John他爸爸的,爸爸一直都小心翼翼的爱着John,原本以收集硬币联系与儿子的感情,却在John的一次吵闹后,两人沉默无语了。
爸爸真的好可怜,好心疼爸爸。
John失去女友,而爸爸已经病危在医院,他孤身回到冷清清的家时,眼泪就再也忍不住了,有爸爸的温暖的家再也回不来了,烤箱里再也没有热腾腾的蛋糕了。
我也好怕我的爸爸老了,我真怕没有了爸爸,我爱爸爸。
John写了最后一封信给爸爸,带着懊悔与爱在病床旁读给他听,我突然突然想到,如果我真的留在泰国,那我离开父母的日子也是很长很长,陪伴父母的日子将会是很短很短,那么,等到父母老去的那一天,我是不是也只能趴在病床边,哭着对爸妈说对不起,女儿不孝,没能多陪您?
或许我应该早些意识到这样悲剧的发生,爸妈也不希望我留在泰国,因为他们也很难见到我,可是,不留在泰国,另一桩悲剧也要发生。
第二轮眼泪是给John和Savannah的。
John因为父亲原因回来探亲,顺便还去找了Savannah,这时的Savannah已是别人的妻子,而那个别人竟是那个有一个儿子的老男人。
John痛苦地问她为什么?
写了一封分手信后,就再也没有了消息,连一个电话都不打。
他不停逼问着,Savannah却只是不停的哭,最后才哭着说出真正的迫不得已的原因,她说,不想打电话是因为她怕只要一听到他的声音她就会改变主意,她说她很难过,离开他的生活她也很辛苦,可是她能怎么办,她也很痛苦。。。
最后两人紧紧相拥。
Savannah给John看他寄给她的每一封信,全是满满的甜蜜的回忆,当John看到Savannah曾经熟悉的胴体,他的心又动了,但他是理智的,他知道一切已经回不到过去了。
他马上对Savannah说他要走了,Savannah不舍的在门口送他,说see you soon.可是这次却等不到John的回应see you soon.Savannah说,以前我们不是说好了吗?
我说什么,你也说什么。
Savannah一直等待着那句see you soon.可是,最终John还是义无反顾的说了bye。
泪也决堤,当年的爱就这样消失,一切的爱都被现实打败,John一边开车一边流泪,忍不住大声咆哮,他也好痛苦,他还是选择回到部队,他知道不可能see her soon.我知道,如果不回到泰国,我的生活就会产生如出一辙的悲剧。
11点半看完,我和江沙手牵着手走在停车场里,每次都是这样,看完电影,商场已经关门了,我们就只能走停车场,只走车辆行驶的环形车道,一层又一层,盘旋得从四楼走到G楼。
他问我为什么哭啊,我说因为爸爸还有他们的爱情。
爸爸好可怜,爱情很伤心,说着说着,鼻子又有点酸了。
后来,他就突然说,他们只认识了两个星期,就那么相爱,然后就要分开了,而我们在一起几个月了呢。。
他说,然后我们就要像他们一样了,你也要回去读书了。
他说,他会像那个男主角那样一直等我的,不管怎样,最后还是一个人,不会爱上别人他说,你不要像那个女的那样哦...他一边说我就一边不停掉泪,因为真的时间不多了,因为我们真的也要分离了,因为我真的不能给他保证未来怎样。
他看我泪止不住了就赶紧不说了,开始说笑,想缓和气氛,说早知道就不带你来看《dear John》了,看《Alice》好点我也就泪中带笑。
偌大的停车场就我们在绕着一圈一圈的走,不知道还要绕多少路才能走到头。。。
想着想着还是很难过,真的真的很难过,这样简单浪漫的幸福生活还能多久,回国后是否一切都会发生变化,没有他的生活我还能习惯吗?
我会记住在泰国的这一切,这是我人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他给了所有我想要的,特别是最真诚最甜蜜的爱。
我怕我们败给现实,毕竟是两个国家的距离,我怕总有一天,我们也要写上分手信,成为彼此心中一道深深的遗憾。
台词控:有件事我一直想告诉你几年前我中弹之后你知道在我昏迷之前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吗?
是硬币。
我又回到了8岁时,参加美国铸币厂的时候,听一个人讲解硬币是怎么铸造的,如何从金属板中冲印出来,如何打磨出边缘,如何加上标志,如何清洗,以及如何人工校验每一批硬币......哪怕有一点点地区县都不放过。
你还记得那次我们一起去费城的旅行么?
可是现在我想到的,我就是美国陆军的一枚硬币,铸造于1980年,就是从金属板中冲印出来的,加上标志清洗,边缘也经过打磨,但现在我这枚硬币上有两个弹孔,不再是完美的了,爸爸,我们都是两枚硬币。
不过还有一件事,我想告诉你,在昏迷之前,最后想到的,是她。
对不起,爸爸...还好故事串联的是 亲情和爱情,否则更显单薄,传说很感人,可最后,根本没有满足我流泪排毒的心愿!!
想学冲浪....
年纪轻轻的钱老板可谓之活色生香。
当然这是题外话电影的本身按纯爱路线走,再稍微带一点爱国主义思想(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什么爱国主义思想),这样的生活体验可以说是有那么一点点特别,也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并不是能够吸引大部分观众的眼球。
所以情理当中的中评也并不意外。
世间的爱情千万种,有突如袭来猛烈的激情如火,有人说这是爱情;也有绵绵无绝期的柔情绵绵;有人也说这是爱情。
至于爱情究竟是什么,只有人在局中才能体会的了。
圈外的人就不必评论了吧。
原著要比电影细腻完整很多,电影则改掉了不少关键的地方。
毕竟一百分钟想要都交待清楚很难。
或许我们该苛刻点说是导演没能抓的住。
“分手信”其实就是这本小说的中文译名,还是很合主意的。
小说中沙文娜寄给约翰的那封信被团成球,但最后并没丢掉、烧掉。
约翰一直保存那一段段皱巴巴的文字。
原著中的沙文娜嫁给提姆并非突然,沙文娜也同时爱着提姆,只是没有像对约翰那样的电光火石罢了。
提姆是沙文娜的邻居,从小一起长大。
提姆一直是沙文娜的港湾,尤其在沙文娜几次情感上的低潮期更加明显。
(还有艾伦不是提姆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
沙文娜爱上提姆是在一次夺取了蒂姆父母生命的车祸之后。
就在沙文娜寄去那封分手信后几个月。
)如果主角是提姆的话,那故事就变成一个对女主角默默付出的邻家男孩,在长达十几年的执着后终于获收芳心,甚至得到了情敌的认同。
如此约翰就成为了沙文娜生命中一耀而逝的烟火,提姆才是那盏长明灯。
但主角是约翰,重点就变成了为真爱选择离开的真挚情感。
在小说中Nicholas Sparks(尼姑拉屎*星巴克)写到懂得离开才是真正的爱,并通过两个男人的放手来表达这个主体。
之前是提姆为了沙文娜的幸福甚至是撮合沙文娜与约翰,而后在自己身陷不治的时候恳求约翰与沙文娜继续下去。
约翰则是了解到沙文娜也爱着提姆,他不愿以一个不幸来促就与沙文娜感情的回拢。
在经历了这么多后,约翰不愿再看到沙文娜再次失去爱人,所以选择将父亲收藏的钱币全部卖掉以帮助提姆进行治疗。
这是约翰的放手。
提姆与约翰在关键时刻都是通过离开的方式来爱。
虽然有所牺牲,但是提姆的做法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而约翰的离去则会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是对“离开才是真正的爱”这一主体的升华。
这使得小说想要表现的主体有了层次性。
电影中这些背景都一概不提显得主体较为单薄。
小说的结局是提姆的病得以痊愈。
沙文娜、提姆、艾伦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在一个明亮的夜晚,沙文娜走出屋檐的遮蔽。
她好象看到了什么,巡目片刻却一无所获,这安静的夜里干净的只有满月的光。
当沙文娜双臂环抱凝视着圆月,其实另一人在凝视着她。
-完-
一部将人生、爱情演绎得如此动人的电影记住了里面两句台词,“我不能打电话给你,我会改变主意的。
”那是女主人公嫁给他人之后男主人公在五年之后与她见面之后她说的一句话。
随后她又说出了另外一句让人心动更让人心痛的话:“没有你,我每天都像在跑马拉松一样。
”不过,看莱斯•霍尔斯道姆导演的电影,最好的还是那部《狗脸的岁月》,觉得他的电影至今也没有超越这部作品,《分手信》如是。
即便分开 也还是会有一封 专属于你的信就算不是好消息 题头也还是 Dear John 好多故事 总是让我们相信 一见钟情 可两个礼拜的爱恋 换来的是长长久久的等待这样来看 不是一见钟情 就能够 一直携手的生命是由 好多个暂时与暂时连接起来我们从来都不知道 到底这些暂时之间 会被什么来填满 时间的隙缝你不抽烟 不喝酒 不乱搞你善良 并且充满爱心 就连最糟糕的一点 你也都要小心翼翼的藏好你说你爱骂人 但是 都在心里面 默默的骂过了这样的你 这样的Savannah 算是特别的吧 写信的时候 抱着的 是怎样的心情呢不论是最初 还是最后 都是 怎样的心情呢只要听到他的声音 就会动摇 自己也不知道 要做一个怎样的决定 好多时候 太过善良 反倒会错过一些更值得的事儿反过来 也是一样的吧值得的人 并不是只有那几个少有交流的父亲 更需要你 那些硬币里包含的 都是满满满满的爱啊你说 最初想起的是 硬币最后想起的是 你 但 当她说 I WILL SEE YOU SOON,THEN?而回话是 GOODBYE.我们都知道 有一些些 曾让人心动的 细微情感 已经 不一样了P.S.天晓得 是不是春天来了的原因一部电影 我居然如此多的哭点 噢买尬
cd1想打五颗星,吃了个饭再看cd2怎么像换了个编剧...如果说是长时间的等待的话,此片不及the notebook;如果是生老病死以情动人的话,又不及a walk to remember。不久前在卓越买书送了本《分手信》,我期待有空时看看Nicholas Sparks的文字力量
有时候能再见真好。
刚看完首映回来,全场坐满,到处都是啜泣声,男主角和爸爸的那幕真的感动到了,于是一起哭的稀里哗啦。 只能说大家都泪崩了
真的很差。。只有爹地是亮点。
依旧对阿曼达无感ORZ
除了男女主角养眼之外,故事拍得一点不感人!而且我觉得女主角脑子有病!
男女主角都是心理学分析中的典型及常见病例。一是以圣母姿态出现,以全天下人的幸福为己任,款式:拯救、牺牲、隐忍、奉献。拿着爱情来办慈善,误以为提供二手廉价、不真不诚的爱情,更有效于一份百分百纯度的友情。另一个是偏执狂,以敌意审视世界,全天下都欠他,而他则掌握着原谅或不予原谅的权利。
( ̄_ ̄|||)
美不胜收,仅此而已
阿凡达后时代,一首淡雅的小诗
相爱是件很微妙的事。
结局把酝酿了许久的眼泪硬生生的憋回去了
国家政治的宣传片。
it makes me crazy and sick!
结尾收的仓促 但是足以感动我了
我不喜欢这个结局,相比更喜欢《记住你》
就跟他爸爸那点还蛮感人的。。
在我看来,这片的女主就是个二货,她当初完全可以在嫁给心上人的同时照顾生病的那家人,何必非瞒着爱人嫁给个得了癌症自己还不爱的挫男啊,难道这种剧情是为了表现女主善良到自我牺牲的如同圣母吗?完全无法认同,女主这样做其实是很自私的,完全没有顾忌到爱她的男主的心情啊,这种片子,莫名其妙。
cr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