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的版本配的字幕不够好,尤其是在交易细节上。
仔细听了听,给大家梳理一下:首先,收购方(麦菲尔德)对罗伯特公司的二次审计目的是压价,而不是发现问题(即使发现了也假装不知道)。
罗伯特意识到这一点后马上决定与麦菲尔德摊牌,威胁要宣布交易失败,逼迫对方出价。
其次,麦菲尔德的最初报价是4亿,而不是字幕上的40亿,罗伯特还6亿,最后成交是5.25亿。
那为什么罗伯特走之前又问麦菲尔德到底出多少,而麦菲尔德说6亿呢?
他为什么要多加0.75亿?
他不傻,这7500万是他的回扣!
这家伙是个资产管理者,玩儿的都是别人的钱!
这也是他为什么对二次审计提出的疑点视而不见的原因。
罗伯特在与麦菲尔德的谈话中曾点出他上一年的收入是1800万,而现在的业绩不佳,万一收购失败股价还得下跌,今年的收入就很难说了,而这笔回扣能顶他好几年的收入。
想想我们的国企领导吧,甭管东方西方,还是姓社姓资,只要是玩儿别人的钱都一个德行!
最后,麦菲尔德为什么问罗伯特实际能得多少呢?
因为他也明白罗伯特要弥补亏空。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罗伯特先是告诉他4.75亿,最后说实际只能拿到4亿,与5.25亿的差额1.25亿应该就是付给帮他腾挪的朋友作为利息。
So what!
一个有4亿窟窿的公司卖了4亿,你还想怎样?
【子缘细品】另类金融电影《套利交易》Arbitrage - 50后华尔街老法师和三个女人、一个黑人的故事_影视杂谈_影视_bilibili_哔哩哔哩《套利交易》在各平台的评分都不高我却很喜欢它的题材我认为这是一部关于中年危机的电影虽然主角曾经身边又有老婆又有姘头又有女儿我感受到的却是他至始至终的孤独我觉得 他无时无刻不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却没有一个真正朋友可以为他分忧哪怕只是说说话他和女画家发展的婚外情与其说是放荡 不如说是对命运的抗争和姘头片刻的缠绵可能是他无趣生活中唯一的小情趣了
从米勒走进餐厅的那次谈判,我开始感觉此人不那么简单,就如音乐,柯尔托的东西,只有真正的鉴赏家才欣赏的更深,影片或许埋伏了很多东西。
本片的意图也由此真正清晰起来。
套利交易 Arbitrage,受益者是米勒、交易方、米勒的妻子、孩子、黑人孩子,真正的资本家总是让帮助自己的人收益,我想这也是名称真正的意义,如果只是为了填补米勒自己所说的铜矿差错的缺口,那标题应该为解套交易,内容符合标题或突破标题,才符合逻辑。
铜矿!
出现了一次!
占用的时间却不短!
如果一部电影里出现一把枪,它一定会开枪!
套利交易,套利,铜矿是重点,米勒的性格,不会做真正的赌博。
记得总裁培训班上资本运营一课时,XX晓导师讲过,先有控制,再有公平游戏规则。
以米勒的性格,不会做多次无控制的游戏,车祸如果(这里我加如果两字)是不在控制中的意外,那找黑人小朋友送达,公司资料的泄密(绝对非常时期,他不会让重要人物把最重要的资料泄密,绝对不该有的错误)就是他的阴谋(不是计谋)。
我只看了一次,无法全部解释,和黑人孩子交涉是演戏,和对手的谈判是演戏,和女儿的谈话是演戏,和情人的生理需要是演戏,和情人母亲的拥抱却是真的,但从结局前米勒和他夫人最后一次谈判时,我看到了他又在真正的演戏。
对米勒来说,或许真正的唯一的一次意外产生的感情才是真的。
“世界是冰冷的”,这句是重点,或许也是把所有线索穿起来的重点,也是把前面的非常人能理解的推论联系起来的重点。
在餐厅谈判后公司会议完毕,似乎能看到每逢有危机时都靠他突破重围,利益的最根本,他摸索的太透彻了,世界真的是冰冷的,包括妻子,他也深知美国式的教育连女儿也无法信任。
结局前米勒和他夫人最后一次谈判,他说,我死也不会签字,这是他最后的强调,我又赢了,我又控制了,一切又在我控制中。
铜矿,是他在录资产以外的最大的资产,交易后更是一份清白的似乎(似乎!!!
)无法启动的最大资本。
铜矿,似乎是噩梦的开始,却是完美的结束,更是米勒最大的阴谋。
向本片致敬!!!
主人公获奖的大结局是在反讽吗?
我看不是,它更像是一场没有真正受害者(当然除了小三,但……谁让她是小三,何况还是个外国小三?
)的幸福结局。
幸福结局原本属于好莱坞类型片里俗到爆排行榜的第一名,但放在这部貌似揭露批判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类型影片中(并且还是集非法金融交易《华尔街》与疑似查布罗式外遇谋杀为一体的双重加倍版)偏偏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觉。
为了努力营造这种感觉,编导需将角色与情节从原有的服务于揭露控诉大方向上各自退上一步,或者几步。
1、情妇死于交通事故而非谋杀。
于是叙事框架未变,但其中一条重要原罪已被大大弱化。
即使这么做并不足以使李察基尔饰演的男主人公完全达到“无辜的人”的道德基准,但你必须承认,它还是多少减低了一些观众在移情于此人之后的种种脱罪行为时的自身道德纠结感。
紧接着,危机爆发后的第一求助对象被特别设定为黑人青年,则具有更为强烈的缓和阶级矛盾的意图——你看,华尔街的大老板和底层民众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形同水火势不两立。
2、黑人青年深夜出车帮忙掩罪的初始动机只是为了报恩而非图利。
但最终,不管是妻子授意,还是自身立场发生动摇,总之接受了吉尔两百万的金钱补偿。
这又在传递何种理念?
很简单:“非常时期”,富人要懂得割肉出血;穷人也别一根筋得坚守道德高地,要学会变通与妥协。
3、妻子对于主人公的外遇早有察觉,只是出于维护家族名声和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品质,才隐忍不发。
单单这部分,仍属于标配的套路模式。
但本片并没有让妻子继续朝着豪门恩怨蛇蝎女的路线发展下去,而是为其特别打造了一条几乎不容妥协的原则底线:老公,你怎么折腾都没关系,女儿无辜,不能牵扯其中!
换言之,富贵豪门不该只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刻板印象,他们也可以看重传统伦理,骨肉亲情。
4、女儿呢,的确不太天真(如果说有,也是值得肯定的天真:认为与自己的父亲一直是合伙人关系),否则也发现不了老爸的账目窟窿。
但清纯可人的外在形象,以及兢兢业业奉公守法的工作态度,仍明显区隔于传统意义(特别是好莱坞新黑色电影中的)堕落放荡富二代。
很显然,影片想说的是:出事的是老一代,年轻一辈还是有为青年,所以要对自家体系的未来抱有信心。
5、与个人英雄类保守主义大片相反,自由民主派的作品中,最不易受到攻击领域之一就是司法体系。
但本片也有意将这一传统阵地“明显后撤”:蒂姆·罗斯饰演的探长为了揪出车祸元凶而不惜照片证据作假!
但,作假归作假,你又不能真的发展到使观众产生司法滥权的过度负面感受。
这时,早早释放的主人公挪用公款、外遇车祸、并一度以金钱收买黑人青年说谎等自私行为便起到了止跌平衡的功效。
也因此,探长才会在造假败露之后还能如此振振有词反诘法官:难道要等着混球富人们嚣张跋扈到不可无视才能出手吗?
……显然,直指金融监管。
6、有趣的是,辩方律师在法官撤告判决之后,只是欣然道谢离开,却从未表示对于检控造假一事提起司法诉讼。
这种貌似有点不合常理的“不了了之”的姿态,既可以理解为,自知也是通过不正当手段(主人公指使黑人律师伪造查阅检控影像的授权文件)才扳倒对手,加之整起案件真是在撒谎隐瞒事实而自觉有愧;也可以理解为,它就是本片的真正主旨所在: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过去的各种恩恩怨怨,就让它过去。
当下的美国社会,需要的是各阶级,各党派,各利益团体,摒弃前嫌,妥协共生。
只有这样,美国这个国家才能……7、可慢着!
万事都有一个由头。
如果根源不在主人公,不在警方,更不在妻女,甚至远道而来的死者母亲都能与真正的肇事“元凶”抱头痛哭(查布罗片境中,这一幕绝对是黑色反讽,但本片中却不是),那么整起事件到底又是因何而起?
公园长椅父女交心给出了答案:此次套利风险不高,但唯一没有想到的是,原本友善的俄罗斯政府突然变得不再友善,于是数百万的铜矿投资血本无归……看见没!
追根溯源,普京才是罪魁,体制才是祸端!
8、也许正是看到了本片“精诚团结,一致对外”的积极社会意义,艾伯特才给了四星,列入了年度十大。
虽然学的就是金融可是看到这片还是懵了很久才回过神来。
还期待影片会着墨于GFCs,可实际只是借金融这个大背景讲了一篇主角(Miller)以谎圆谎,把篓子越捅越大最后吃力不讨好的赢得金钱却失去所爱的故事。
所以我常觉得 老子学的是finance?其实是大众心理+市场经济学的怪胎吧?
好了回到主题。
借助IMDB和豆友们的评论,我的理解如下:1. 以金钱衡量,人人都是赢家-Robert Miller (主角), 卖掉公司,所得5.25亿。
除去要还给朋友的4亿加利息,怎么说都还剩下1个亿多,足够东山再起了。
-Mayfield (竞争对手), 收购Miller Capital,花费5.25亿。
但并购消息已经流通于市场,一旦并购成功Mayfield公司股票也将上涨。
这样Mayfield就可以弥补之前的投资损失,保住职位和自己的bonus了。
|为何Mayfiled在车上对手下发现的4亿资金漏洞置之不理?
|Mayfield当然也不是傻子,他所作的目的只有一个:保住自己的位子|和佣金。
如果他把4亿漏洞公布于众无疑等于告诉市场自己做了场赔|本的买卖。
那他自己也就玩不下去了。
所以,他选择掩盖缺口,收购|在外界看起来收益高达15.4%的竞争对手,在市场的一片利好看法下|继续拿钱生钱,继续拿自己1.8亿的佣金。
何乐不为?
-Robert的子女,女儿留任Partner,儿子继续VP。
合同五年。
这附加收购条件白底黑字都做好了备案。
况且无论Robert或Mayfield谁都没有动机去揭露这4亿的漏洞。
留任子女在外界看好的公司高位干五年?
前程似锦。
-Jimmy (黑人替罪羊),罪名洗清,指控撤销。
作为补偿拿到了200万的trust fund。
带着女友去佛吉尼亚开始新生活。
-审计者,虽然影片没有审计者的正面写照。
可是从审计者的角度仔细想一想还是很有趣的。
既然买卖双方都没有动机去戳穿fraud,审计者的integrity就不会受到影响。
没有暴露和指控,就没有调查。
没有调查,只要过了5年(不知道美国是几年)一切都尘埃落地,也不可再提起诉讼。
这样一来,审计者也不会有后顾之忧了。
-俄国政府,Hedge合同在手,加上铜价下跌的市场下限制铜的出口。
稳赚的买卖吧。
2. 不谈金钱,几个主角都是输家-Robert, 毫无疑问主角的由衷是从失败的交易中脱身,只求保全小家。
只要不弄得自己家也资不抵债,就是底价4亿出售公司他也会卖给Mayfield的。
可是,老婆和女儿却都不认同他的想法做法,认为他是个自私自利的丈夫/父亲。
Robert输了家人。
-Alan (妻子),如果Robert同意离婚,Alan赢得了charity fund和保住了女儿的职位。
但是将失去丈夫和家。
如果Robert不同意离婚,Alan将公布真相,但却输掉全部,家人,金钱,生活,事业。
-Brooke (女儿),父亲同意离婚,事情不败露:失去父亲,保住职位。
父亲不离婚,母亲公布真相:失去父亲,面临调查,失去经理人执照和事业。
想到的就这些了。
在哪里都一样,利益总会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微妙的平衡。
无论是双边还是多边,一旦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游戏规则又会迅速建立起来。
往复循环,无穷无尽。
MB 最近大家的股票被套牢了吧?
ZF救市了吧?
不就是一个谎言来重振股民信心么?
在重金和原油里,杠杆真TM 是个可怕的东西。
因为楼主在做原油,所以就以原油为例子,说明杠杆如何让你步入云端,如何让你跌入地狱!
由于原油价格高,所以原油搞了个保证金交易。
只需要价格的5% 就可以玩原油了。
这就相当于20倍的杠杆。
昨晚原油大跌,MB 从2500大跌到2399, 100 多个点。
一手前海油100 的话,如果买跌就直接赚了10000块。
如果两手就20000。
这样的钱是不是跟风刮来的一样快?
这就是杠杆的魅力!
当然赔的话,也赔20倍。
这部电影 呢,也就是这样。
男主投资铜矿,然后这也是一种杠杆投资的方式,所以他投4亿,因为错看一步,于是要赔40个亿,也就 是说他的杠杆是10倍。
所以他焦头烂额的找人买他的公司 ,抵押出去。
大概的背景就是这样。
本片就是围绕着如何追逐金钱,如何利用金钱的一个好片子。
其中的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看了这片子,不得不佩服男主的头脑。
其它的人话,早就去跳楼了。
所以跳楼的人都是傻B ,赔40亿还好端端活着并且找到解决方案的人才是真牛B!
亿元买下哈巴森林 不过,在签约的鲜花与掌声之中,新洲林业还不忘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了保额为5000万元的“海外投资(债权)保险单”等险种,在东道国政治风险、征收、汇兑三方面均加了安全锁。
此事发生已5年多,5年来,傅建中多方奔走求助,中国政府多次与俄方交涉,快钱网还款,至今无果。
2003年,中俄两国政府签订的《中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合作长期规划》开始实施。
以房地产为主业的浙江新洲集团也正筹谋转战资源领域。
掌舵人傅建中决定乘潮而下,跨境投资俄罗斯森林资源。
2.5亿元的投资,价值上百亿的资产,短短数月间被席卷一空。
浙江民企商人傅建中斥巨资收购了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的一处林场,经过3年多开发,当森林资产估值从当初的70亿元飙升至150亿元时,快钱网信用卡还款,林场公司却突然被俄方以涉嫌违法为由查封,公司资产被强制拍卖,森林经营权被提前收回。
他采取的是股权收购方式。
新洲集团与黑龙江国有企业辰能贸易有限公司联手组建了黑龙江新洲材源木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收购平台,新洲占股70%,黑龙江辰能占股30%。
这是当时浙江与黑龙江两省境外投资的最大项目,也是中俄经贸合作重大项目之一,并曾为两国舆论所瞩目。
2012年12月9日,傅建中的新洲集团和它的黑龙江合作伙伴联名向浙江省商务厅提交申请报告,快钱信用卡网上还款,要求向国家商务部提请,根据2009年中国商务部和俄罗斯经贸部签订的两国间鼓励和保护相互投资协议,依法组成国际仲裁庭,就此案启动调查,作出公正的仲裁。
事情缘起于10年前。
2003年12月25日,新洲木业分别与哈巴罗夫斯克(以下简称“哈巴”)边疆区国资局、俄罗斯霍尔金格林木出口公司签订收购协议,以股权转让形式收购了俄方哈巴罗夫斯克木兴林业有限公司(下简称“木兴公司”)的100%股权,获得该公司旗下林场24.7万公顷,经营权49年。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给予该项目2.3亿元的长期贷款。
“这个事件是一个预谋好了的局。
现在看来,只有在中俄两国派员并要求国际仲裁机构参与之下,才能讨得一个公平公正的结果。
” 2012年12月19日,傅建中对记者说,“在未来的仲裁法庭上,我会呈现手头掌握的一切俄罗斯有关部门违法的证据。
” 这是一场镜花水月般的投资。
这电影里的美国的司法制度太高效啦,侦探也是神人,非常仇富啊,一点车祸案件搞得非常认真啊,在中国这都是交通事故而已。
还能找到那个加油站的公共电话,还能查得那么清楚,在很多美国电影里毒犯都是找公共电话打电话的,如果都能这么高效那些电影半个小时就能结束了。
总之漏洞太多了,为了迎合仇视华尔街的民意瞎编乱造的太厉害了
米勒是绝对的输家,貌合神离的老婆分了,股票财产捐了,小三挂了,女儿不理解,从慈善晚会他女儿那个转身而去的背影可以看出。
当然他包小三的这个确实是个污点,而且还是个吸毒的神经质的没有天分的画家。
不过,这个可能就是上层社会的生活吧!
**银行绝对是大赢家,通过男主女儿和底下交易员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老山的盈利能力还是很强的,他们以接近2亿的折价买到实则大赚,虽然有4亿的亏空,但我觉得还是可能由米勒拿出自己所得来承担部分,否则他们按照美国法律仍然可以起诉米勒欺诈。
米勒的女儿就是温室的花朵,对他的父亲所作所为无法理解还可以理解。
但他老婆就有点侨情了,两个人早就貌合神离的,她自己本身没什么水平,想她为了策划最后一击也是策划已久。
虽然最终的结局米勒好像一无所有了,但我觉得俄罗斯的铜矿可能仍然在他手里,因为美国不允许他的基金投资铜矿,那么他只能以别的名义,可能都不是自己的名字,而是一个巴拿马什么的离岸公司买的,因为要千方百计的逃过美国审查。
而且从电影中我们看出,他老婆并不知道米勒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对这个铜矿也应该不知情,最后也应该没有写到协议中去。
而且中间有一句台词不知大家记不记得,他老婆对他说:“我知道你肯定能对付,你肯定以防万一,自己留了一手。
”
本以为在剧中能看到大量的华尔街工作内容,结果没有。
只是一个有丰富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在机会面前做了正确的投资,不料意外发生,投资失败,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从本片是学不到什么金融知识,相反,还有“金融恶魔化”的色彩。
评价一件事情对或错不能以结果来评判,而是应该以过程。
整个投资过程,对机会的分析,对潜在风险的处理,都非常专业和正确,最后意外的发生仅仅是意外而已。
可是意外发生后,在失败面前对人性的考验是本剧的主题。
男主选择瞒天过海,但是中间意外频发,最后有惊无险,他保住了地位和名誉。
很意外的结局,坏人自然善终,可是我觉得这就是导演想要传达的主题:不要被表象迷惑,风光背后不知有多少龌龊。
就像一开头,男主先是对着一家人说出“活了六十年才知道家人最重要”的暖言,转身立刻抱着情妇狂吻,探长为了逼供竟然也会伪造证据,证据不足猜得再对也白搭,以及最后收购人其实早就知道被收购公司做假账,但是一道拖延把价格拉低后还是成交,利润这本账真是各有各的算法。
很喜欢美国电影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丰富多面,不是国产剧的非黑即白,其实善邪并存才是真正的人性。
最后为男主妻子赞一下,老公出轨能忍,但是伤害到自己的儿女立刻反击,护犊情深,母爱果然是世界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
美国最聪明的人不是科学家,而是搞金融的,不仅智商高超,情商也一流,面对陷阱从容自若,精神和身体素质都是无与伦比的!!
光鲜外表下的华尔街精英 不一定背后英藏着什么...
神探出现笑死了,哈哈
华丽背后的腐烂
金钱名利背后的讽刺
没有想像中那么难看
算是个开放式的结局吗?感觉没有演完啊~~
剧本真心写的一般,有一种无骨的皮囊感,谁是主角?让我看着看着恍惚觉得那位吉米的形象很高大抢眼,不知是不是Mr. Gere 老了,稍显黯淡
最后的画面 对所谓上游社会 颇具讽刺
看的时候剧情很抓人心,但是看完没有特别留下印记。
李察吉尔自美国舞男以来最好的演出之一
这不是那个爱演同性恋的理查基尔吗?烂人烂片
看完了觉得这钱花的好冤。唯一说的上喜欢的是反复出现的一段塑造氛围的音乐,听着就觉得这人不干好事,哈哈。
故事很平庸,李察的表演很精彩加一星
华尔街的逻辑,不止是华尔街的逻辑。逻辑分好坏吗?God knows.有Tim Roth,老样子。
收购风云就好了,叫什么套利交易,严重标题党
还是温吞了点。入戏有点慢。
没啥新意
真没看懂
本片直视“无商不奸”这个主题 但情节乏力 剧本过于浅薄 自然就是三流片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