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个团队,宣称可以帮你彩排以应对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甚至百分百复刻场景,只为了营造沉浸式体验,你是否会选择参加?
演员不用你担心,他们会提供,还会采用独特的方法接近观察对象,只为了学习他们的说话、行为方式,来最大程度地提供真实体验。
《彩排》里就有这么一支看似无所不能的团队。
这是一部小众冷门、形式比较特别的美剧,你无法准确地说出这部剧到底是什么类型,是喜剧?
是纪录片?
好像都不算。
怎么看怎么像资深社恐/内耗人群脱敏大法。
看过最多的评论是“天才”,看过印象最深的评论是“神经病式幽默”。
彩排无非是通过演戏的方法将想象中的情景表现出来。
万事皆可彩排。
和人打交道可以彩排,向朋友坦白可以彩排,和弟弟谈判可以彩排,一次重要的谈话可以彩排,一个过程如养育孩子也可以彩排。
面对一些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我们总是会在脑内小剧场上演一遍又一遍剧情,揣测别人的反应,有时会预想到最糟糕的情形,而使现实止步于想象。
这也是内耗的来源。
而Nathan的彩排则不止于想象,直接将脑内的虚构剧场搬到了现实之中,与其内耗,不如行动。
而且可以给你预测各种可能,从而准备相应的应对方式。
甚至,可以操控别人使事情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
在严密的逻辑树的指引下, 试图寻找到最佳的流程。
每一个环节都在把控之中,动作、语言、表情……
人能理解另一个人吗?
人如何理解另一个人?
要使彩排成功,必须使演员成功地扮演当事人角色,从而营造出一定的真实性,为了招募、训练更多的演员,Nathan开办了一个“演技学校”。
Nathan的菲尔德方法工作室,就像“标准化”培养演员的工厂。
他教你怎么从实践中学习,怎么接近想要扮演的对象,如何跟他们产生互动。
渐渐地,他发现偷偷观察对象的方法并不足够,要真正做到“设身处地”。
从自己开始,把自己作为方法,为了了解学生对课堂的感受,Nathan随机挑选了一名叫汤玛士的学生来扮演,穿同样的衣服、戴同样颜色的假发,坐在相同的位置,从他的视角来感受课堂。
菲尔德工作法越来越极端,Nathan教学生,你要扮演一个角色,你要模仿Ta,不仅要穿Ta所穿的衣服,还要做Ta所做的工作,后面他还向学生提议,要住和扮演对象相同的环境。
同样地,为了真正了解汤玛士,Nathan在对方并不知情的情况下搬进了他的家,吃他吃的食物、玩他玩的游戏、用他用的武器、看他看的书...然而这样就能真正了解一个人吗?
他甚至没有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
在这部剧里,我看到很多心理学的隐喻。
对行为的各种预判是投射的具象化,Nathan的回避冲突是关系中的重复模式。
彩排本身也就是一场心灵实验。
彩排也可以是一场心理治疗。
Nathan发觉自己在彩排中,还是带入了日常习惯使用的关系/行为模式。
继用彩排来处理重要的问题之后,Nathan又萌发出利用演戏改掉自己惯常模式的想法。
毕竟相比现实生活,在戏里总是安全一点。
在新角色创造的过程中,也突破了旧模式的束缚。
面对有可能爆发冲突的场景,Nathan还是选择了用排练的方式,跟演员对戏。
形成对照的是,相比第一集Nathan在预演中遇到激烈争执,而在实际中选择隐瞒一些东西来维持表面的和谐,避免不想要的冲突,后面的Nathan能够做到在跟演员发展到摔东西的冲突场面后,仍是选择说出自己的所需。
演戏中一个避不开的关键问题是“情感”。
排练毕竟不是现实,一个关键的部分就是“感觉”。
缺少了感觉,也意味着看似考虑到了所有可能的决策树其实面临着很大的缺陷。
即使彩排很顺利,在现实中面对朋友的当面坦白也会面临彩排时所没有的真实压力。
比如第一集的黑人寇尔,事到临头时,还是会出现一丝状况。
没有感觉怎么办,再通过“演戏”来建立感情。
然而当事人并不知道Ta所面对的对象其实也是演员。
好一出戏中戏中戏。
Nathan在帮助别人找到感觉的过程中,自己却没有很好地找到为人父的感觉。
谁又能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呢?
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如何做到随时切换状态,既要在排练时带有真情实感以至于使自己完全沉浸,又要带有理智以免进得去却出不来。
然而总会有人入戏太深。
一个单亲家庭的小男孩Remi在饰演6岁的Adam时,逐渐分不清现实和演戏,认为Nathan就是他的父亲,而想要和他待在一起,从而对他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Nathan试图重现和Remi相处的场景,意欲找出可以避免问题的办法。
他让小演员不要叫他daddy,而是Nathan;试图避免一些亲密的行为而防止情感建立……但所有这些努力,好像让问题变得更奇怪了。
找不到更好解决办法的Nathan似乎无法释怀自己的错误,「原谅自己听起来如此容易又美好,但实际上该怎么做到呢?
」再一次,Nathan决定换个视角,成为Remi的母亲,「宽恕之路有没有可能在别人眼里呢?
」Nathan在成为“母亲”的过程中,到最后已经全然忘了自己的“母亲”身份,本片也在这里迎来了它的结局和高潮。
谁能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呢?
彩排最后成为了一场救赎之路。
通过承认每个人都会犯错,“母亲”原谅了Nathan,他只是一个跟大家一样,在过程之中搞砸了一堆事的普通人,妈妈也只是一个会犯错、并不完美的人。
每个人都得到了原谅,Remi母亲原谅了她自己,也原谅了Nathan,最后Nathan也原谅了他自己。
人生偶尔出点错,也没有关系。
最开始的感受是一个拙劣的人工智能在利用真实的人类演员模拟人类情感和情景,不知疲倦地尝试用各种荒谬的情景进行社会实验。
控制定量和变量,一比一还原场景,甚至在第一个项目里引导实验对象的记忆,在对方无意识的情况下预埋谜底,提高坦白的成功率。
最开始觉得真是毫无意义的项目,可到结尾却觉得每一个彩排项目都让我印象深刻。
始终忘不了坦白项目里男人的眼神,遗产项目哭泣的男人,养育项目中入戏的孩子和父亲。
变量那么多,连演员的年纪、样貌,甚至演员的愤怒程度都能控制,却仍不能达到最终想要的结局。
因为实验对象是真实的人类,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人类,当人类演员也无法剥离这两点时,实验便失去控制,我们无法推导出最终的结果。
就像我根本预料不到最后的感动与释怀之后出现的会是奈森的屁股缝。
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即使我扮演他扮得再像,也仍是捉摸不他的想法。
这便是人类吧,可怕又有趣。
《万神殿》里克隆的孩子,那些被控制的变量,真的是处于控制之中的吗?
The Final Scene of Nathan Fielder’s ‘Rehearsal’ Premiere (vulture.com) 结尾的委托人。。。
并不是kor,而是演员kor。
详情见采访。
so又是一个rehearsal,真实kor的反应,或是nathen是否真的坦白,观众就不会知道啦。
假期第一天,午睡醒来看到现在,这部剧太棒了!!!
给我层层递进的感受和惊喜,就好像也排练了无数遍看观众的感官和内心,知道什么会让观众游离,什么时候观众会混淆,什么时候给观众答疑,甚至在不经意间让观众参与进导演的视角。
荒诞、割裂、讽刺、诙谐、不可名状、百感交集。
我特别喜欢楚门的世界,每年都会重温一遍,每次感受都不一样。
这部剧第二集开始我惊喜的发现,彩排堪比升级的剧版含幕后制作记录的楚门的世界。
里面的视角更微观现实的还原,打造幻想帝国的细节、布景、演员、剧情、不可控因素的纪录。
剧的最后,我在想:这一切何为真实。
经过蒙太奇手法的编排呈现给观众,情感也只有沉浸其中难以抓住的片刻,无人感同身受。
换个角度来看,这倒跟现实很像,我们在水里,却浑然不知水是什么,我们向往的自由,只是感觉上的自由。
我们沉迷唾手可得的互联网,也只是资本全球化营造出来的近。
现实里也找不到真实。
你想过以综艺拍摄过程为剧情,来拍一部剧吗,而且,不是纪录片,这个综艺并不真实存在,是虚拟的。
而且而且,这个剧中虚拟的综艺,又是以“彩排”这种虚拟现实为主题的,目的是为一个普通人模拟预演出未来人生的一种情境,去帮他解决或克服面对这个难题。
这看上去是一种类似于《盗梦空间》的嵌套结构,但是嵌套的结构又不太一样,《盗梦空间》是不断从现实,往虚拟的里层跳。
而这部剧,却是以一个真实的人为中心,为了最大程度地、最真实地模拟出他的未来。
尝试来讲讲这个剧的内容吧。
一个名为奈森的综艺导演,起初在拍一档名为“彩排”的节目,一开始,奈森就像上帝一样,成功彩排了一场老友间的秘密坦白,并使嘉宾得到了对方的谅解。
他像排演一幕话剧一样,通过完全复原的布景、调查揣摩人物心理行为逻辑、安排大量演员扮演现实中的人物、预估彼时的真实环境、预测人物对话的若干走向,做到了这一切。
虽然,也有嘉宾在实际场景中表现的小异常,以及因环节有过度设计,最后被嘉宾差评的小瑕疵。
总体,还是很成功。
只是,接下来,就开始失控了。
在一次为一个独身女性模拟养育孩子的彩排中,借助于导演也即这场彩排的设计者的视角,关注的对象,从综艺镜头中心的嘉宾,向外一环环地追溯、辐散。
于是,我们看到了嘉宾镜头前、镜头外的分裂表现,看到了参与彩排的演员为了参与演出,在此之前与导演一起做的讨论和预演排练,看到了导演又在嘉宾所在的模拟屋之外,建了模拟模拟屋的房屋,找了演员去扮演嘉宾,通过排练去理解嘉宾的某些行为,看到了场务从窗口偷偷更换扮演孩子的演员,看到了导演在节目之外,而另外从事的演员培训老师的工作,以及他在这一工作中,又再次通过自己扮演学生,让学生扮演自己,去理解自己的不足,以及后来,他亲身参与到了彩排中,也成为了女嘉宾的配戏演员,扮演女嘉宾的丈夫,孩子的父亲。
此时,他既是导演,又是嘉宾。
就这样,剧中不断地去展现,导演奈森,为了帮嘉宾模拟出真实的未来,不断地需要通过更多戏外之戏,彩排之外的彩排,用更大范围的真实,如被养育孩童演员的真实反映,导演扮演女嘉宾丈夫时,他自身的犹太徒身份与女嘉宾信仰的冲突的真实暴露,女嘉宾对节目不断更换孩童演员的设计的无法接受的袒露,去使综艺镜头中的女嘉宾走入自己的真实未来。
甚至他自己也成为了实验的对象之一。
直至后两集,女嘉宾因对彩排体验真实性的根本质疑,而最终告别模拟屋。
导演决定,自己既然本身也需要体验为父的感受,也可以自己完成这场彩排。
于是,他作为唯一的嘉宾,继续假装养育孩子。
导演开始了更大范围的模拟,他开始关注戏中演员的真实姓名,他们对扮演自己父亲的对面的人物,以及此刻场景的真实感受和评价,他们结束表演后,回到家里,与真实生活的内心冲突感。
最后,这部剧结束于导演与一个剧中儿童演员B的一场亦真亦假的对话中,他们正在扮演在此之前的一位儿童演员B和他现实中的妈妈。
这个被扮演的儿童A,由单亲妈妈抚养,在扮演了导演的儿子之后,回到自己家里之后,依然分不清现实和做戏,他把导演奈森称作爸爸,并总希望回到彩排中,见到那个“爸爸”。
导演在了解这些情况后,开始受到影响,无法再在排练中入戏,就开始和其他演员不断地排练与A发生过的一切,去理解这其中错乱的原因,但是排练总会卡住。
不久,当他再次到访到A的家里,他发现A已经在妈妈的安抚后,理解了现实,也不再称他为爸爸了。
奈森问A的妈妈,他真的没事了吗,你怎么会知道。
妈妈说,因为我看到了我自己……我是他的妈妈,我确保他已经没事了,等你做了爸爸就会理解了。
最后,在和B的排练中,他开始扮演A的妈妈,他送B去演电视节目,看着他的演出,发现他演出后的错乱。
然后,就是导演,开始演出一幕没有出现过也未曾采访的画面:他在模拟导演离开后,作为妈妈,安抚伤心的B,他说“他不是故意要混淆你的,他只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知道吗?
他跟你没有太大的不同,他只是在设法想通事情,在过程中搞砸了一堆事,我们不该拍那个节目的,对吧,让小朋友参与其中,那太奇怪了。
但你知道吗,妈妈并不完美,好吗?
她也会犯错,你也会犯错的,看着我,听我说,你觉得难过是对的,这代表你有一颗心,代表你能够去感受,能够去爱,能够去信任别人。
惊喜能够让生活更美好,某些事你的做好准备。
但是,你懂我意思……搞不清楚也没关系,难过也不要紧,因为无论你经历了什么,我们都拥有彼此。
我会一直在你身边,因为我是你爸爸。
”借助于拍摄“彩排”综艺的壳子,剧中讨论了很多问题,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真实与虚假,彩排人生的意义与虚无。
不断的更换扮演的对象,映射的自我与他者的视角的灵活移动,似乎可以提醒我们,自我的的感受和行为,的确在很多时候,因为一些不易察觉的原因,而陷入了不必要的误区和困境。
如果有机会像剧中一样提前彩排,我们本可以更好地认识它,解决它。
但是,导演最后完成的对于彩排意义的反思,似乎又在说明,当真实的感情流动、信任建立时,人会困惑,会受伤,会难过,会感到情感与理性的冲突。
此时此刻的解决不了,也是一种作为人的正常状态。
看第一集觉得创意不错,对这种社交局外人风格的旁白始终有点偏爱,从Nathan决定加入扮演父亲才真正感兴趣。
Patrick缺席彩排的那天,和女友去游乐场吃漏斗蛋糕,Nathan赶去赴约对方手机却没电了联系不上,他们就再也没见过,他这样从《彩排》精心打造的世界退场,进入了真实生活,而Nathan找不到他。
假装一家人在草地上奔跑,画外音平静地说The rehearsal was working,而画面里的Nathan笑着倒在地上,他说"No,help!",所以,排练成功到底是好是坏呢?
“我经常嫉妒别人,他们毫不费力就能融入这个世界,他们能就那样相信一切。
”Nathan把青椒的标签翻到底面,让人弄不清楚这样做是为了说服谁去"just believe",这一刻我开始怀疑自己最初的判断,也许这并不是一部
如果学得不好,也不用怪自己,毕竟,你还可以当一个好导演。
一开始我只是惊讶于hbo又做了这种“斥巨资制小剧”的行为,想到之前看过的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这剧肯定脑回路清奇,选的导演一定是脑子很有东西的“生活异类”,果不其然。
看这个剧的过程中尝试理解为Nathan作为第三者,独剧拐入两剧并行,剧中剧、平行剧、剧后,但其实是一个逐渐崩坏直至信马由缰的过程,第一幕主人公只是人性苗头微微露出、之后“脱离剧本”的消失主人公、怀疑剧本的第三位主人公,最后变成Nathan自己,入戏、意外反转出不了戏,戏和真实搅和在一起。
这在我以为是“烂俗”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万事万物无法彩排的大和解收束中上升为对调的悚异感,小孩微微一笑“i thought u are my mom”,no im ur dad,不知道是使这团乱麻火上浇油的故意为之,还是导演本人真的“魔怔”了,反正我是被captivate住了。
说了这么多,最后hbo真的识得千里马,大家如此煞费苦心又是修场景、换小孩、造雪景,明晃晃一句吐槽“可以用hbo给的经费做任何事为什么不做”hhhh,是很能促发对人性思考的一部纪录片了,当然一切也有可能只是“彩排”。
Nathan for you只看过两三集,因为无法面对尴尬的压力,即使直接承担压力的不是我也不太行,虽然也被圣诞老人那集感动,但还是没有全部看完。
结果昨天和男朋友一起看,骤然发现Nathan变老这么多,对我来说他上个月还那么年轻,后来发现毕竟Nathan for you已经是差不多十年前的剧了。
虽然还是一如既往的看似异想天开,比如预演想要预判对方的行为,但其实在一次次的彩排中也是在某种程度帮助委托人脱敏,说出难以启齿的藏在心里的话。
然后甚至有可能发现现实的结果一般都不会是预演中最糟糕的结局,也是校正了自己。
以后面对自己恐惧的事情可能会少那么几分担忧。
就是最后Nathan对第一集委托人最后说其实我帮你作弊那个地方,我非常不开心为什么他帮了委托人,最后委托人位置反转,从要坦白自己的谎言到接受别人坦白的角色时,不能做到将心比心原谅对方,毕竟他才刚刚得到了体谅。
然后我问男朋友,他说,因为这个black guy并不是那个委托人,他是Nathan请的彩排对象。
男朋友并对我说,你是不是分不清黑人?
我说,额,可能是吧……所以最后他帮人彩排克服恐惧,但自己却选择不去克服。
对我来说这个结局真好,因为人并不需要总是逼自己去做不想做的时候,我们可以坦然接受恐惧,在想要面对的时候去面对它,努力克服它,同时也可以看到它,但和它共处,就这样拥抱它,怎么样都可以。
The idea of parenting rehearsal is a bug itself.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number guy who quit easily at midnight that the parenting thing won’t be real unless one is trapped in a obligated relationship. How can one get attached to a relationship without being attached to a certain person?
Especially they changed the kids all the time. The rehearsal is also failed when it became real as the case of Rimy when the attachment established in a wrong way. But the most wrong part is trying to parent with a wrong person which seems that Nathan just wanted his fake life to be miserable. I kind of like the inheritage part which implys that the meaning of rehearsal is since you have experienced it then you don’t need to do it for real.
说真的,很久没有一部剧或者电影,游戏,让我有一种现实生活割裂的错觉了,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通关《极乐迪斯科》的时候。
这部剧我已经无法形容了,它把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想做到但是没有做到的事给做到了。
我每次遇到比较重要的时刻,我都会自言自语的排练一下,但是真正遇到的时候,基本上和我彩排的不同,我只能用突发事件无法预料来解释。
但是这部剧用真枪实弹的彩排,去排练生活中的重要时刻,看上去有点小题大做,但是是每个人对生活的一种和解方式,比如你暗恋一个女生很久,幻想过无数次告白的情况,但是真到那一刻你肯定会手足无措,如果你在同一场合循序渐进的彩排过,往往会有一个不同的结果。
说多了也不能解释,我只能说这部剧不能用牛逼形容,因为他就是牛逼本身,内森真是一个天才
看不懂
恰到好处的完美自虐
看完Nathan For You再看这个,起初有点失望,很丧很疲惫很路易不容易,硬着头皮看到最后才想明白,Nathan用纯理性的人类学观察,来重新透视拆解开了纯感性的脆弱孤独或是别的什么。也许爱,真的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徒劳无功,最后一幕的拥抱堪比《再见爱人》的确可以列入年度名场面
感谢自己坚持到“伪装父母”这一部分。其实我并不喜欢“人生彩排”,演员再怎么演也不会是那个真的人,不过是I人的豪华版自我内耗。在全部虚假的前提下,6岁的“亚当”进屋,愣在屋里看着9岁的新演员,我相信这不是演的。
感觉这个设定就是nuts加mental,当然看的时候有些匪夷所思之处让人啼笑皆非(晚上爬梯子掉包孩子,趁母不备掉包婴儿篮,与扮演六岁爱子的成人演员亲昵互动)。值得注意的是,Nathan在与每一个演练“客户”的互动过程中都使用了欺骗或愚弄:提前预埋竞答题答案,为让演练效果真实一手设计爷孙情圈套,为体验对方生活瞒着表演学员鸠占鹊巢,背着信仰不合的孩子他妈给孩子灌输犹太教观念。看似是在观察演练进展的同时洞察人性,反思自我,但整个做法甚至设定就挺messed up的。挺喜欢犹太教老师在去家访路上对Nathan的演练提议不屑一顾,还有Angela对Nathan的摊牌不予解释,直接走人的(这个人物感觉有一定戏剧化的成分,但中间四集整个看下来还是觉得自我得挺真实,甚至可爱的。)
犹太佬妄想当上帝,自命不凡拍大戏,调戏了淳朴老黑和红脖,最后憋出一碗给自己喝的鸡汤,美名其曰社会实验…别了吧,你们废那么大老劲想要操控,这不就可见一斑…
他貌似在寻找方法治愈自己
屌 神 已经不只是有点神了 看的全程都在思维互搏 把这剧简单地归类为喜剧不太合适 Nathan在里边开一台傲虎真的太符合他的剧中设定了 如今市面上充斥着又臭又长的欧美剧以及粗制滥造的垃圾伪纪录片中简直是个重磅炸弹 正好这两天听的梁文道最新一期的《八分》里边讲到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 理性总是在大多时刻占据上风 但到最后都会输给自己的非理性 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剧中的Nathan 我更倾向于把他理解为每个人的绝对理性部分 一遍又一遍地模拟 思考 排练自己的生活和遇到的一系列事情 但是绝对理性不是万能的 可以预见的是就算是Nathan在结尾也输给了自己的非理性 在排练生活的意外中移情了自己虚假的六岁儿子 还有点精彩的就是无限套娃的排练 我排练他人要排练的角色 总之就是 好看精悍 许久不看剧后能碰上这么个好剧的感觉太棒了
纪录片加一星。
太好玩了,的确是年度神剧
开头两集会被惊艳到,随着新鲜度快速下降落为平淡。
人不能太闲
病态
HBO经费给得很足啊/ 模拟带娃老套了一些,最喜欢的是再也没有出现的Patric
5/10
一本正经又莫名其妙,加上一个超正经但想超多又没有必要的整个计划……充满Nathan的风格,但具体喜好见仁见智。
很有创意 但是在现今社会这个背景下 “太好了 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犹太人”真的让我不适 试图影响和改变孩子的生活和信仰更让人不适
sorry,很认真看了一集,我真的看不下去了。
疯批节目fucking blew my mind...整个人被巨大的悲伤笼罩。有一些真是越过我道德底线的尝试,但你又迫切想知道行不行(虽然心里已经知道不行)。复刻自己上课我真的有被好笑到…然后演•演的•演的•演的……fuck…it's too deep…EP04=Acting101 这里the least重要的事就是一切是不是有剧本 - so what。人就是要有承认自己无能狂怒的时刻!!“My fake daddy loves me”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fuck
记得之前是在豆瓣电影网页版-最近热门电视剧看到这部《彩排》,其条目封面海报是960x1200的较短版本,因而进来给1500x2222的竖长版本投票,然后豆瓣和IMDb的高分外加才六集、海报有些《人生切割术》气质…让我产生兴趣,等到完结,终于抽时间看了:1.第一集开头→继《杀手安全套》后再次让我想起2016年看过但并不喜欢的电影《瘪四与大头蛋》;2.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反复排练…联想起《土拨鼠之日》里菲尔追求丽塔的段落;3.向朋友坦白自己曾经撒过的慌→想起十多年前的“开玩笑”骗局被朋友发现的往事,从那以后自己就努力坚持做个不撒谎的人,也想起这些年某些朋友对我撒谎被我发现的往事,让我劝告自己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说的话;4.体验当父母→常年与外甥们相处也算是让我体验过当父亲的感觉……n.……欲速则不达……从起初相对无感,到后来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