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影舞者/文 国产战争题材影片《夜袭》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主要讲述了1937年10月19日,八路军769团在23岁的陈锡联团长率领下突袭日军阳明堡机场的故事。
其中炸毁日军全部的24架飞机,消灭敌人200余名。
从日本战机的轰炸开始,到我军直捣日军“机窝”、炸毁敌人24架飞机结束,整部影片没有一句空洞的口号,有的只是中华民族的壮志豪情和不甘被欺辱的顽强精神。
《夜袭》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在享受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历史。
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不同的是,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真实。
它肯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出的重大牺牲和努力,当我看到青天白日旗的标志第一次出现在电影荧幕时,我便相信这部电影的诚意满满。
在影片中,我更多地看到对国军晋绥军(国民党部队的分支武装)正面的描写,剧中的女主角居然还是国民党方面报社的记者。
这是以往主旋律影片中非常罕见的角色设定。
在主角的选择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革命形象。
他并不高大威猛,而是一个黑瘦的模样。
在外型上可以说是颠覆了以往。
在内在刻画上,更多的情感纠葛也出现了,对于部下的关爱,和国民党方面女记者若有若无的爱情也让角色变得饱满而圆润。
在反派势力的刻画上,我想如果敌人或者反面角色没有得到一个合理和令人信服的描写和展示,那么在观众观影的过程中,便不会得到剧情原本该展现出的戏剧张力。
影片中对日本人的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没有了以往类似作品中为了表现残忍和愚笨而无视整体剧情安排的情况。
战争离不开人,只有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打动观众。
本片一改之前国产战争片的说教模式,导演安澜加入许多人情味在影片角色的塑造上,陈锡联不再是纯粹的爱党爱国的高大形象,他爱嚼草根、说话干净利落、做事粗中有细,在郭家明求军火未果便用计偷走军火的这一情节设置上更充分表现了他农民式的狡黠。
特别是那条与战地女记者郭晓娟的淡淡的感情线,使得陈锡联这个角色更加有血有肉。
感情元素的加入更为残酷的战争增添了一缕温情、为这部男人戏增添了特殊的暖色。
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
对于电影,伟大并不需要刻意表现,展现真实的细节,往往能打动人心。
影片中陈锡联挑选敢死队这一片段让我印象极为深刻,战士们站成几列,陈锡联庄重地走到每一名战士前面,家里有亲人需要照顾的,一律退出敢死队。
他给每人一个坚定的眼神,一下深深的拍肩,没有太多言语,却让我看得热血沸腾,内心生出万分的敬佩来。
影片在描绘机场夜战这一战争场面时花了大心思,展现了其辉煌和壮丽感;电脑特技制造出来的爆炸场面增强了本片的观赏效果。
虽然影片也存在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但瑕不掩瑜,充满诚意而且拥有足够突破的《夜袭》绝对是一部值得我们观看并反思的优秀的主旋律影片!
烂片一个,好好的夜袭阳明堡非要掺个女人进来,还非得是国民党军的记者,还非要搞出点所谓的爱情来,恶心不恶心?是现在这些导演离了女人不会拍戏了?还是是导演出于满足自身潜规则的需要,才在军事题材的电影中安排花瓶角色?
日本零式战斗机是1937年开始研制,1939年试飞,1940年才有首批15架进入海军航空兵试用。
电影《夜袭》在1937年10月19日夜袭阳明堡就能出现,也太超前了吧?
你们打了就走,郭家庄的百姓就要遭殃了去雁门关“牵制敌人”“3000多名弟兄,都是长征过来的,是党的宝贵财富,可不能让他们牺牲在我们的手上啊!
” ——政委随着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渐渐懂事,他都会明白到历史的真相到底是怎么样。
抗日战争,假如没有美国人加入战局,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
国民党军人对战争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真正应该赞扬的是谁?
完全的真相恐怕再也没人知道。
不过《夜袭》所叙述的,绝对不属于真相。
到底谁在对付小日本的优势兵力?
请注意日军当时采取的政策是海军军部所倡导的南进方针,意图切断重庆政府西南方向的陆上交通,然后再慢慢收拾。
日军精锐部队投入在哪儿,就显而易见了。
让我们缅怀那些牺牲在淞沪战场的中国军人,缅怀那些战死在异乡的中国远征军。
看到"夜袭"片名推出就忍不住冲上来说了........看了开头几分钟就已经集中了所有国产近代战争片的狗血要素套路的人物性格和对白以及冲突从镜头使用到人物的小动作无一不狗血狗血中的狗血,狗血大集合还有不时的不忘损国军两下,再给自己刷两刷子白漆我就准备看女记者的感情戏了,可惜肯定不会有OOXX的戏唉其实话说回来,国内军队里面女兵啊女记者啊要长的好还真是一件麻烦事儿呢,也不知道有多少故事已经发生了.不知道这些年是不是好了些.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吗:男兵青春献给党,女兵青春献首长.还是那句话:都是打鬼子我们崇敬的是每一个向鬼子开枪的战士,他们是没有分别的.至于立场啊理念啊意识形态啊那些JB玩意儿太他妈复杂了,我们搞不懂,让将军们自己去弄吧!
《夜袭》这部电影取材于抗战时期八路军769团偷袭日军阳明堡机场的真实历史事件,是一部标准的弘扬革命精神的主旋律电影…但是它和其他革命电影又有所不同,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喊口号,而是用很真实,很生活化的语言,塑造了如陈锡联,赵大力等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虽然只是小成本小制作的片子,但其中的战争场面还是足够刺激的,尤其以夜袭机场一段,坦克,飞机,炮火,都是实实在在的,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看来国产的战争片在视觉效果上已经进步了很多…最后的结局是国民党女记者为了救自己仰慕的陈团长而牺牲,或许这样的情节有些老掉牙,不过总体而言这部片子称得上是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中的精品,让人看过后会发自内心地向革命英雄们致敬…
虽然不咋的,不过总算是在某些方面有点进步不过里边那女人不得不说,该片的一大败笔,演技奇烂,化装奇假,配音奇差整一个垃圾,真想把她XX了,越看越不是滋味,现在的女艺人还真是花瓶居多
场面比原来的“过家家”战争片大些。
大得有点过头了。
导演创作不严谨,武器服装化妆为了好看而失真,硬伤不少。
女记者纯粹多余,感情戏让人好笑。
相机好像是数码的?
只能是业余级别的,适合中小学生观看。
主旋律的成功作品。
看着挺热闹,最后打得挺悲壮,算是有进步。
最大的进步是终于把八路军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帽徽给加上了。
夜,在中国的文化中一直带有着神秘的浪漫色彩。
从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夜会,一直到古典名著《水浒传》改编的京剧剧目《林冲夜奔》,都与夜有关。
我们今天谈到的电影《夜袭》虽然是一部战争电影,但它或多或少也算得上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浪漫吧。
故事讲述了1937年10月19日,八路军129师769团团长陈锡联率领部队突袭日军阳明堡机场的故事。
其中炸毁日军全部的24架飞机,消灭敌人200余名。
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而剧中的男主角所扮演的陈锡联于1975年1月-1980年4月其间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
在此之间,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本片的特殊类型。
在中国,除了一些独立影片和商业片以外,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电影形式,既是主旋律电影(是否可以翻译成leitmotif movie?
)。
它指的是:符合政府利益的影视作品或其它文艺作品。
这种电影形式起源于苏联,我们所熟悉的电影大师谢尔盖 M. 爱森斯坦 (Sergei M. Eisenstein)曾拍摄过不少主旋律电影杰作,如:《战舰波将金号》(Battleship Potemkin),《亚历山大.涅夫斯基》(Aleksandr Nevsky),《十月》(October)等。
和苏联一样,除去意识形态的传播,大量的导演在政府提供的资金下获得了实践和拍摄的机会。
所以说,中国早期的电影艺术发展是建立在主旋律电影之上的。
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技术和资金上的缺乏使得主旋律电影在面对商业电影的竞争中处于了下风。
《夜袭》正是在这个较为尴尬的市场经济时代中诞生的产物,但可惜的是,与以往前辈不同,导演安澜试图将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的优缺点进行整合,影片在许多方面都作出了新的尝试,所以在上映时有媒体评论这是一部:“国产主旋律的转型之作”。
首先变化最明显的是国民党军队和日本人的描写。
如果敌人或者反面角色没有得到一个合理和令人信服的描写和刻画,那么在观众观影的过程中,便不会得到剧情原本该展现出的戏剧张力。
早期抗战作品中,经常会发现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影视作品出现了许多偏薄或者带有仇恨似的描写。
而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是对国军晋绥军(国民党部队的分支武装)正面的描写,剧中的女主角居然还是国民党方面报社的记者。
这是以往主旋律影片中非常罕见的角色设定。
此外,影片中对日本人的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没有了以往类似作品中为了表现残忍和愚笨而无视整体剧情安排的情况。
在角色的塑造上,主创团队也采用了以往不同的思路。
高大全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所提倡的文艺作品中主角的标准,既体格健硕、大公无私、热心忠诚等,总之是以一个圣人、完人标准塑造的完美革命形象。
当然我们都知道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人。
在今天,观众也再也不会相信荧幕中的主角都是脱离生活的圣人,固然对于那样的角色不会相信,更不会产生应有的移情作用(empathy)。
在主角的选择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革命形象。
他并不高大威猛,而是一个黑瘦的形象。
在外型上可以说是颠覆了以往。
在内在刻画上,更多的情感纠葛也出现了,对于部下的关爱,和国民党方面女记者若有若无的爱情也让角色变得饱满而圆润。
所谓“红色影视”我很喜欢看的,特别是对比起来看更有意思,因为能拍的就这么一些东西。
前几天看了所谓“新派战争片”《夜袭》,其实就是讲阳明堡战斗的。
关于这部片子,那种非要在一群男人里面加一个女人,还搞出点小暧昧的把戏我就不多说了,单说阳明堡战斗本身,如果跟另外几部片子里的阳明堡相比,就很有意思。
阳明堡战斗其实不是很大规模,炸了二十多架飞机,杀了一百来鬼子,不过算是八路在那八年里能拿的上台面的几次战斗了,于是只要跟八路有关的片子很少不涉及的。
今年跟这个有关的除了《夜袭》外,还有电视剧《八路军》、电视剧《陈赓大将》。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由这三部片子搞出来的从元帅到大将到上将的军功抢夺战。
电视剧《八路军》里,129师师长刘伯承发现了阳明堡机场,决定打,于是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报告,朱德同意打,然后打了。
电视剧《陈赓大将》里,129师386旅旅长陈赓先生发现了阳明堡机场,决定打,于是向他的师长刘伯承先生报告,刘同意打,然后打了。
以上两个吹毛求疵起来还算合理,可以是769团团长陈锡联发现机场报告386旅旅长陈赓,然后陈赓报告刘伯承,刘伯承报告朱德。
但是《夜袭》这个片子里,完全颠覆了。
作为旅长的陈庚先生完全没有被提及,他手下的团长陈锡联直接向师长刘伯承负责。
然后,陈团长的电台坏了,好巧啊,这样陈团长就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了,他自己决定打了阳明堡,而上面的旅长、师长、总司令根本不知情。
十分有意思,大概这也是一种戏说吧,红色戏说。
1,那个女记者演技低劣,还四处闹腾。
执行特种任务的部队,能带这种人随军?
胡来。
2,影片开头,轻武器打飞机,竟然还能击落一架...再有,八路军的枪有那么大火舌吗?
3,执行特种侦察任务的士兵竟然用枪敲飞机机翼,最后被日本人乱枪打死,有这么傻的八路军战士?
4,陈团长手下那个胖子是张飞再世,不用动手光靠喊就吓死一个日本兵...要夸张也要有个限度啊。
5,用油桶当掩体?
导演没玩过使命召唤么。
6,日本人真是装备精良,手持AK-47突击步枪7,零战出现在阳明堡机场...8,片尾夜袭机场,日军机场驻留的地勤人员与飞行员全部升级为陆军正规军,而陈团长以一挡百,州长在那一刻灵魂附体。
说真的,这几部电影其实都还行,当然我是在电影频道上看的。
我很流畅地看完了,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的。
九一八看的。剧情搞笑。打飞机等桥段很雷,特效也不够好。然而能把抗日片拍得这么有意思还不错,作为反衬主角形象战地记者角色功不可没。真实事件改编 陈锡联 英雄!
从没见过这么差的战争片。穿帮镜头与错误数不胜数,编剧低能更惨不忍睹
女记者是个大败笔
很喜欢贺丹丹。
导演的名字让我想起戴安澜将军。
对,就是炸机场那部片子!
能不能不要瞎塞一个女记者这种记者加入战斗能顶啥用?
在学校看的 那个女的出戏 剩下的其实还好 我觉得至少让我了解了一段历史 还行吧
上什么课看的。。
大刀杀床上睡觉的鬼子,集体行刑很刺激。
陈锡联夜袭阳明堡机场。真的没必要加入个女主……作用么有,最后还是挂了
央6放过很多遍,有一股子浓郁的电视电影质感(甚至可以把电影二字去掉,这就是一个一集的抗战电视剧)
反英雄,“现代战争影片”
很好的电影,东哥在历史课给我们看过。我看哭了。她死了,他活下来了。
我只知道团长才22岁,看样子政委那张脸也就18岁吧。
夜袭敌人的飞机场。
我真觉着这部电影不错,而且是真实事件。居然没啥人看,中国人都怎么了。
抗日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