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律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3
简介:以采访梦境的形式串联在韩打工的外乡人的群像,通过他们身在异乡为异客,异乡犹有故国梦的的讲述和大量生活环境的空镜展现他们不一样的乡愁和孤独,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又散落韩国各地,他们各自有梦,生活在不一样的风景之内或之外详细 >
静默 空白 断点 节奏真好
kimchi cheese whisky 世界大同
想法:记录异乡人的梦境
张律拍纪录片还是太手生(感觉素材爆棚可是成品一般),长镜头多得有点不像纪录片…不过很喜欢几个多语种路牌(关注点是都没有日文),还有孟加拉人自述后吃草吐草的大象~
持重个体体验并非社会/历史因素的纪录片,我还没能完全概括张律一直以来的侧重
一种表面的生活景观,言说是现实和梦境之间的桥梁。关注到在韩务工的特殊群体,但并不做深入。没有事件,也不试图捕捉动人的瞬间,把情绪压抑在零度,当然也杜绝了猎奇的眼光。环境似乎是另一个在做陈述的对象,而不只是过场的空镜。其实,电影院无非是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他们站在银幕里看风景,看风景的观众在电影院里看他们。最后摄影机突然开始狂奔(这似乎是看过的几部张律电影的一种可辨识的机位特色:全片静止->结尾运动),并在晃动中颓然倒地望天。这一个动作霎时间让所谓的旁观姿态荡然无存,拍摄双方坚决地站到了同一立场。观感直接升一星。
没想到韩国有这么多东南亚外来务工人员
凝视的必要。#一场春梦一场寒
映后听张律导演讲 才知道此片拍摄时有多大阻碍 太多话隐而不发
无数在我以外的人和景,无数在我以外的世界都在这急剧降温的今夜汇集在我面前,突然使我有点紧张,面对这一系列风景,我难以开口说什么,定神以后,正视自己眼前的风景,我同样难以开口说什么。也许称得上忧伤,但同时我也怕提到这个词语,只好作罢,随后任由某种脆弱随意在今夜流动。
张律的纪录片人文感依旧强烈,异乡人的梦都是乡愁。
风景在工地里在工厂地在屠宰场里,乡愁在风里在雾里在梦里。
无字幕韩语听力练习,大量长镜头拍摄的留白画面,将空镜头语言的运用到了极致,极少的采访是影片中仅有的‘声音’,所谓的‘风景’不过是一副副异乡人的‘梦’所拼接而成的画面,没有刻意的去营造煽情的感触,只是让人们简短的讲述自己的漂泊经历,大多数画面还是直接给人们呈现出他们日常工作的片段,无论是一个人辛劳的工作,还是一个人默默的吃饭,无不让人感觉到他们身上那种共有的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这也是张律镜头下每个主要人物都具备的特质,最后摇摇晃晃的奔跑镜头,让人产生了似梦非梦的恍惚感,没有想象中的大声呐喊,只有沉重不堪的呼吸声和一片一览无余的天空。
异乡同梦
No.1725 作为纪录片,会觉得太散,太平淡,很难代入到每个人的采访中。在本片中,梦作为桥梁。打工人忙忙碌碌,无暇回家,因此故乡、想见而很少见到的人,只能出现在梦中。一星加给最后的镜头,脑补到一个奋力奔跑,想要挣脱这满身枷锁的打工人,但最终筋疲力竭,跪倒在地,仰望天空,喘着粗气……
张律真的,应该被重新评估。
野心或者说创作的探索方向真的完全不是意识形态批判或者社会学角度的,也就是说真的完全不是卢卡契式的。依然是在《咏鹅》中体会到的那种风景的日常性,超越亚洲地缘政治的历史维度和劳工压榨的阶层维度,这种日常可以被庸俗地定义为一种“个人尊严”,但如果仅仅这样会坠入一种粉饰,张律应该不满足于此,对于影像的野心中有一种诗意的深情,现实主义手法中突然撞入的艺术性影像,所以会产生很奇妙的摇曳。要完成那种逃出社会性批评理论的整合之网,又不掉入不痛不痒的岁月静好式颂歌的成品,还是相当难的。依然很期待他持续开掘东亚这个空间。
用带着温度的视线去关注他人。记忆在空间的叠加。重视巧合和缘分。最后是情绪的爆发。
两星半//#大路//异乡人的梦里多半是故乡与故人//由张律记录的韩国人口组成变化的风景 似乎韩国人在韩国消失了一样//迷茫和词不达意构成了电影的绝大部分 导演选择不深入讨论选择表现那些相对漂亮的东西 多少有点可惜//最后那个镜头突然主观 我以为会栽下去 但他抬起了头
尽管我真的很喜欢这个题目,但此片无疑是拍砸了。原因在于:1叙述梦境和梦境本身是两回事2拍摄风景和感受风景依然是两回事。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就像是闯入这些异乡人梦境叙述的游客,看看这新鲜看看那好奇,于是贪婪的把这些触动都拍下来,但这不意味着你感受了风景,理解了梦境。所以结尾的跑到力竭,其实就是拍到力竭,趣味的堆砌让自己都疲惫了,作茧自缚。反作者。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静默 空白 断点 节奏真好
kimchi cheese whisky 世界大同
想法:记录异乡人的梦境
张律拍纪录片还是太手生(感觉素材爆棚可是成品一般),长镜头多得有点不像纪录片…不过很喜欢几个多语种路牌(关注点是都没有日文),还有孟加拉人自述后吃草吐草的大象~
持重个体体验并非社会/历史因素的纪录片,我还没能完全概括张律一直以来的侧重
一种表面的生活景观,言说是现实和梦境之间的桥梁。关注到在韩务工的特殊群体,但并不做深入。没有事件,也不试图捕捉动人的瞬间,把情绪压抑在零度,当然也杜绝了猎奇的眼光。环境似乎是另一个在做陈述的对象,而不只是过场的空镜。其实,电影院无非是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他们站在银幕里看风景,看风景的观众在电影院里看他们。最后摄影机突然开始狂奔(这似乎是看过的几部张律电影的一种可辨识的机位特色:全片静止->结尾运动),并在晃动中颓然倒地望天。这一个动作霎时间让所谓的旁观姿态荡然无存,拍摄双方坚决地站到了同一立场。观感直接升一星。
没想到韩国有这么多东南亚外来务工人员
凝视的必要。#一场春梦一场寒
映后听张律导演讲 才知道此片拍摄时有多大阻碍 太多话隐而不发
无数在我以外的人和景,无数在我以外的世界都在这急剧降温的今夜汇集在我面前,突然使我有点紧张,面对这一系列风景,我难以开口说什么,定神以后,正视自己眼前的风景,我同样难以开口说什么。也许称得上忧伤,但同时我也怕提到这个词语,只好作罢,随后任由某种脆弱随意在今夜流动。
张律的纪录片人文感依旧强烈,异乡人的梦都是乡愁。
风景在工地里在工厂地在屠宰场里,乡愁在风里在雾里在梦里。
无字幕韩语听力练习,大量长镜头拍摄的留白画面,将空镜头语言的运用到了极致,极少的采访是影片中仅有的‘声音’,所谓的‘风景’不过是一副副异乡人的‘梦’所拼接而成的画面,没有刻意的去营造煽情的感触,只是让人们简短的讲述自己的漂泊经历,大多数画面还是直接给人们呈现出他们日常工作的片段,无论是一个人辛劳的工作,还是一个人默默的吃饭,无不让人感觉到他们身上那种共有的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这也是张律镜头下每个主要人物都具备的特质,最后摇摇晃晃的奔跑镜头,让人产生了似梦非梦的恍惚感,没有想象中的大声呐喊,只有沉重不堪的呼吸声和一片一览无余的天空。
异乡同梦
No.1725 作为纪录片,会觉得太散,太平淡,很难代入到每个人的采访中。在本片中,梦作为桥梁。打工人忙忙碌碌,无暇回家,因此故乡、想见而很少见到的人,只能出现在梦中。一星加给最后的镜头,脑补到一个奋力奔跑,想要挣脱这满身枷锁的打工人,但最终筋疲力竭,跪倒在地,仰望天空,喘着粗气……
张律真的,应该被重新评估。
野心或者说创作的探索方向真的完全不是意识形态批判或者社会学角度的,也就是说真的完全不是卢卡契式的。依然是在《咏鹅》中体会到的那种风景的日常性,超越亚洲地缘政治的历史维度和劳工压榨的阶层维度,这种日常可以被庸俗地定义为一种“个人尊严”,但如果仅仅这样会坠入一种粉饰,张律应该不满足于此,对于影像的野心中有一种诗意的深情,现实主义手法中突然撞入的艺术性影像,所以会产生很奇妙的摇曳。要完成那种逃出社会性批评理论的整合之网,又不掉入不痛不痒的岁月静好式颂歌的成品,还是相当难的。依然很期待他持续开掘东亚这个空间。
用带着温度的视线去关注他人。记忆在空间的叠加。重视巧合和缘分。最后是情绪的爆发。
两星半//#大路//异乡人的梦里多半是故乡与故人//由张律记录的韩国人口组成变化的风景 似乎韩国人在韩国消失了一样//迷茫和词不达意构成了电影的绝大部分 导演选择不深入讨论选择表现那些相对漂亮的东西 多少有点可惜//最后那个镜头突然主观 我以为会栽下去 但他抬起了头
尽管我真的很喜欢这个题目,但此片无疑是拍砸了。原因在于:1叙述梦境和梦境本身是两回事2拍摄风景和感受风景依然是两回事。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就像是闯入这些异乡人梦境叙述的游客,看看这新鲜看看那好奇,于是贪婪的把这些触动都拍下来,但这不意味着你感受了风景,理解了梦境。所以结尾的跑到力竭,其实就是拍到力竭,趣味的堆砌让自己都疲惫了,作茧自缚。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