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织不重要。
我们都不知道香织为什么选择离开,一开始甚至没有在意,而后发现的确还是有人固执在问,香织为什么选择离开呢?
我不知道,不想追问,不好奇,也不在乎。
香织不重要。
伊藤,你听到那个用无意识写小说者的故事,你躺在床上流眼泪了。
你不想处理无意义的graph了,你就记住了香织说,你没问题的,你很有趣,去写写小说吧。
那么多年过去了,你头疼地磕着键盘空格键,脑子里唯一记得她说你没问题,你很有趣。
但她早已经离开你了,而你也没成为小说家。
香织不重要,伊藤。
你知道就算她结婚生子,变成她当初觉得普通的大人,你咂咂嘴说她变得普通了,你也没能忘记她不普通的样子。
因为香织不重要,你难以忘记的是一个符号。
香织不重要,所以你会在四十多岁爱上另一个符号,当然如果三十岁遇到,你也照样爱上;她很年轻、她很主动、她有很特别的职业,你可以等她服务完男宾客后成为下一个,同时自己又是那么的不同,因为她有识别你的寂寞的能力,你也有,因为寂寞和寂寞是相吸的。
香织不重要,伊藤,你们是否能成为大人也不重要了,是你无法成为大人,从始至终都是,你能懂得香织离开的意义吗?
很喜欢导演讲故事的方式,像是一直在倒带,倒回去看看,那年发生了什么。
因为男主的工作,每一次自己的故事开头总伴随着当年的一个重要新闻。
看完电影之后,没有过多地去纠结 “普通 or 有趣” 这个住在男主脑海中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个电影就是男主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他像是一个困在“成为大人”之前的那个人,困在和香织一起的回忆里,困在和小苏的失联里,困在好友们创造的过去里。
在46岁遇见七酱的那天,他又一次重温了过去,这次他终于成为第三视角的人,站在此刻看过去的朋友、爱人、自己。
从“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到“我们成为大人”。
不再去想“尚未成佛的文字”“太普通了”“普通也很棒啊”,历时20年,走出困住他的那几年。
希望我们不被时间困住,别让过去和未来的间隙在心里越拉越大。
话说,看完这部电影,不打算看看《绮丽梦中人》吗?
(嘻嘻
“你可以的,你很有趣”“你很普通耶”1. 人的一生是走下坡路的过程需要看两遍才能形成闭环的电影,最美好的片段莫过于年轻的时候,观影的心态也是逐渐从无聊到有趣。
原来看一个人的一生是这样的感受,倒叙远比正叙更精彩。
拎着一样的袋子,星空顶的情趣酒店,青涩的两小无猜。
路口的再见,到二十年后的深夜游荡,手相占卜广告都变成了荧光绿的海报。
一份无聊至死的工作,时时刻刻输入别人意志的工作,从二十岁出头干到四十多岁中年。
曾经躺在床上问女友,我会一直做这份工作到死去吗,想想都觉得恐惧。
女友鼓励你很有趣,你身体里有尚未成佛的词语,不如再去写小说吧。
是年轻人独有的恐惧感吗,对于未来的恐惧,又不甘心做一份“普通”的工作,想成佛却放不下,一边矛盾一边成长,无论怎么成长,最后都会成为那样的人吧。
结尾剪的很美,但如若这样回味一生,大抵会很沮丧。
怪不得曾有人说,在最年轻时死去最是美好。
因为成长的日子,不是艰难的往上爬,而是从山顶往下冲。
与其这样,宁愿不曾回头,不曾去回想在山顶的自由和快乐,在下山的路上,坚定的往前走吧。
2. 要么接纳要么死二十岁的时候,女友说好普通,这也普通那也普通,于是主角也开始凡事都以普通为标准衡量。
四十岁的时候,看到曾经的女友结了婚,嘲讽道,她也那么普通了啊。
最大的问题真的是普通吗?
何为普通?
何为有趣?
不管是二十岁还是四十岁,男主从未跟上女友的脚步。
这几年时不时地会突然回顾起16年以后自己所做的一切,种种让自己成为现在的自己的蛛丝马迹。
与这部电影多少有些相似。
它是如此的现实和残忍,试图把一个人扒开来,翻捣他的过去,让他明白他所设想的以后和真正成为的现在,究竟差得有多远。
今天久违的骑车出门散心,时隔可能有4 5年又去了自由之丘的 IDEE,被一幅挂画所吸引。
离开后去了经常会去的书店,着实是久违地觉得迎面走过来的女孩好可爱。
把单车骑得飞快,恍惚间觉得自己好像回到了刚来东京的那个时期。
那时候,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工作,却对未来有着很多的期待,会去想该买什么家具,明天穿什么衣服,下周要见什么人。
可是现在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一味觉得会有一个完美的时间点,只要到那个时候,顺理成章这些都会如期而至。
也许自己已经成为了当时的我所厌恶的那种人,世故,精明且无趣,完全忘记了原本自己所追求的东西。
我想要多少挽回一些失去的东西,我决定把今天一眼就看上的那幅画,买回家。
电影的背景是日本经济泡沫爆了以后,日本那一代的人到现在经历的各种变化:92年经济泡沫爆破,99年世界末日预言,08年金融海啸,11年东日本大地震,2020年疫情…是电影惯用的通过聚焦人物来展现历史画。
故事的时间顺序打得很碎,而且节奏很快,很多细节都是一个镜头就带过了,需要对日本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才能够领会导演的镜头语言。
整部电影都充满了日本年轻人的一种丧的气息,而这种丧似乎是来自于对过去已然逝去的美好的不甘和抱怨,尽管可能是想象中过于美化,不过,与其恋栈过去苦乐,沉溺在于事无补的幻想中,不如活在当下,做现在力所能及的事情。
或许一些人曾经都会有个想法,去各个地方走一走,看看不同的风景事物,体会他人的生活气息,聊聊各种故事,再把那些见闻、对话、思考记录下来,把这当作一次冒险的体验,可能会有点不一样,抑或也就那么回事,然后归来再去切断所有那些疯狂的、浪漫的、文艺的遐想,回到属于自己本该所在的位置和道路上去。
这也不奇怪,毕竟我们都逃不开商品社会下各种文艺思潮及观点的浸淫,也许想着一定要去大城市闯一闯才能回到小地方,想着等到某个年纪还没有遇见爱情才愿意相亲,想着一定要怎样才能怎样,必定要先完成什么才能开始什么,歌里不是也这样唱,风景都看透才能细水长流,好像,我们都喜欢给自己甘愿踏入普通生活的进程里,设置一个过渡区,自以为是的不留遗憾。
所谓“接受普通生活”本质上并非一个问题,无论接受与否,害怕与否,抵抗与否,我们所处的都是普通生活的一种,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生活本就这样,普通、平凡、无甚变化便是主旋律,但不可避免的,内心深处偶尔总泛起不甘、怀疑和反感当下的情绪,然后开始不断思索,那些毫无必要的抵抗究竟因何而起,电影里给的答案,来自于一个人青春年华时期遇到的人,一知半解读过的书和看过的电影,那些文艺的内容夹杂在一块,编织成一团五彩斑斓的梦幻泡影,就像是电影里展现的回忆片段一样,逆光下的剪影,无比华彩,信誓旦旦的告白,美得心碎,让男主始终未能放下。
每个人总有他自己历经过的美好回忆,期望过的盛大梦想,那些梦幻泡影,有时候赋予我们抵抗平庸生活的勇气,同时也成为我们走进普通生后的障碍。
通常情况下我会排斥倒叙、插叙,这部《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却比较好的做到了形式服务于内容。
通过这两种叙事方式尝试理解角色,与现实生活中通过他人所描述的过往碎片尝试拼凑、解码他人这一真实过程的无序性是如此相似。
大多数人来到世上都是凑数的,但我们就是这么别无选择的来到并存在于这个世界,平凡又普通着。
海德格尔说:“人是被抛的存在”,意指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国家、性别、时代,甚至无法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但既然来了,就不得不面对如何存在的问题。
人起初通常会对未来有理想化的期待,并设想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自己,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毒打,太多理想化的期待逐渐落空,人就很容易变成当初自己所“不喜欢”的样子,这个过程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有生动的描述:“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议题,你逐渐不喜欢自己了,是自己出问题了,还是先前设想的“标准”出问题了?
这部《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所讲的正是人到中年的无奈和丧,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无奈和丧或许本就无所谓好坏,毕竟另一位存在主义大师萨特也说了:“他人即地狱”。
所以无论是对自己的期待还是对他人的期待、抑或他人对你的期待,都最终会控制你走向痛苦,出路似乎就会导向“无我”。
(马哲警告)
当一个皮肤松弛、胡子拉碴的中年大叔突然感慨“我们无法成为大人”的时候你会什么感觉?
油腻。
矫情。
莫名其妙。
年轻人不会提出这个问题。
初出茅庐,今朝有酒今朝醉,花开堪折直须折,兴尽而归;筋疲力尽,梦里不知身是客,一语惊醒梦中人,华发丛生。
问起曾经,不管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老态龙钟的长者,“后悔”是常态,“假如”有很多,“假如曾经把时间利用得更好”“假如曾经更勇敢更大胆一些”“假如更努力一些”。
一个人能后悔几次?
也许一次,也许一直。
《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讲的就是后悔与遗憾。
《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奈飞出品,日本制作,森义仁执导,森山未来、伊藤沙莉主演。
森山未来饰演的四十多岁的男子伊藤每天庸庸碌碌地生活,某天突然收到二十多年前交往的女友发来的信息,使他开始回忆前半生的生活。
其实能有什么好回忆的?
无非是恋爱和工作。
2011年,女友惠因为伊藤对感情和婚姻的消极态度放弃等待。
2000年,在派对上认识的调酒师因为出卖身体在被警方查获后人间蒸发。
1999年的最后一天,在旅馆里,伊藤向女友香织提出一起住,并告知父母,女孩略感意外,慢慢翻转身,露出失望的表情:“这样...总觉得...真的很普通。
”第二天,路口一别,再没有相见。
1999年,1998年,1997年,1996年,每一年都在忙碌中度过,焦头烂额的工作,轻快热烈的恋爱。
1995年,伊藤通过信件认识了热情浪漫的香织,从笔友发展成恋人,第一次约会时,伊藤表现得笨拙、木讷,但他们就是如此投缘,爱情火花四溅。
从1995年到2020年,三段爱情是回忆的主体,其中贯穿了伊藤好友与同事的命运起伏。
有的飞黄腾达,功成名就背后隐藏着不容易察觉的疲倦;有的曾激情四射、教育伊藤说:“麻烦对工作上点心好吗?
尊重一下你的职业道德,ok?
”现在满脸颓唐,戾气满满:“这种东西你做得再好有什么用?
谁会认真看?
”伊藤在街上遇到久未蒙面已然落魄的朋友,两人把酒言欢,追忆往昔,醉卧在垃圾堆里,伊藤感慨:“世界上80%的人是垃圾,20%的人是人渣。
”朋友说这句话太过分了,他忘了这句话是他自己告诉伊藤的。
有人失意,有人得意,但在时间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被时间洗刷后的人生,只留下“遗憾”。
回忆到此结束。
这有什么好回忆的?
一套乏味的中年危机、失意人生的剧情,一碗俗不可耐的“心灵毒鸡汤”。
但是还好,电影没有试图给出一点虚伪的安慰,一丧到底。
香织曾趴在伊藤的胸口说:“你要不要试着写写小说。
”“我没有什么好写的。
”“你可以的,你很有趣。
”伊藤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那时他们有大把时光虚晃,现在终于明白梦想都是精力旺盛时的幻想。
20年前,因为怕“变得普通”,香织离开了伊藤。
20年后,香织结了婚,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周末还会跟朋友去跑马拉松,一脸幸福的笑容。
佐藤只剩苦苦的一声:“她真的,变普通了。
”面对潦倒的故友,无处安放的感情,瘟疫笼罩空荡荡的街道,佐藤忧愤地奔跑,回到与香织相识的地方,回到命运分叉的第一个路口,耳边回荡着“即使佐藤先生身处在黑暗中,总有一天阳光一定会照射进来。
”总有一天是哪一天?
1992年经济泡沫爆破,1999年世界末日预言,2008年金融危机,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2020年新冠疫情。
如果重来,这些都不会发生吗?
我们以为的重头再来,是现在的自己面对旧的问题做新的选择,实际上也许更多的是现在的自己面对新的问题做旧的选择。
从来没有重头再来。
人是健忘的动物。
有点消极。
但要积极给谁看呢?
不许消极这件事本身就很消极了。
能成为大人的都不普通,都是狠角色。
倒带的人生一幕幕那么多美好。
工作后的日子一下过的好快,五年的时间一眨眼的功夫,回头看看现在的自己,好陌生,一路质疑一路走,终究成为了大人,那个当年讨厌的样子。
为人处事越来越圆滑,做什么事首先衡量利弊,交友首先判断对方的用意,常用软件逐渐变成股票app,设计初稿从天马行空的想象换成了甲方应该喜欢这种风格,书单从穿搭日杂换成了市场经济,手机推送从球赛比分到国际新闻。
曾经让人感到无聊的东西不知不觉成了我生活的大多数,知道自己在变,却无从反抗那深深的无力感让人逐渐麻木。
可我却不知,曾经的那些无忧无虑的小时光早已刻入我的骨髓,让我在社会的河流中不至于迷失自我,在疲惫的日子里有一个安放心情的小角落,如今的我依然每季都会去优衣库顺上一本lifewear,以至于在假日的午后可以随意翻上几页打发时间,我依然会在周末有我罗比赛时守在电视前,大吼大叫忘了自己的大人身份。
每当这时,疲惫的我仿佛又重获了能量,投入到之后的生活中。
没有所谓普通的人生,因为当我们回头看,我们总会感谢当年的那个自己,无论他给我们带来美酒还是面包。
希望大家都能在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旧热爱生活。
同样作为追求“不普通”的中年人,看完本片,高赞的影评说“这部片适合轻度踏入社会以上人士观看”,但我认为“轻度踏入社会”的人未必能看得懂。
没有贬低的意思,这篇影片写得特别好,我自己看了好几遍。
这里从中年社畜的视角,聊聊一刷最有感触的几幕:1.看着东京塔灯熄灭,女孩咬着嘴唇说:“你小时候,想变成现在的自己吗?
”这个问题扎心了,算是故事的一个引子。
2.2008年,主角的好友兼同事关口先生吹着口哨去找客户收欠款,被客户无视,最终关口给了他一拳。
这里导演设置了一个藏得非常深的彩蛋,口哨的曲子来自德永英明的《翼をください》(中文歌名:请给我一双翅膀)(感谢另一篇影评指出来)。
《翼をください》这首曲子在日本相当出名,歌词各种鼓励年轻人追梦,也是高中合唱团、吹奏部的经典曲目。
大部分社畜高中的时候一定听过~而电影中,关口吹着这首励志小曲被客户狠狠无视,极其讽刺!
你的梦想,在现实面前什么都不是!
呼应前面的问题:“你小时候,想变成现在的自己吗?
”相信日本40来岁的社畜听着会很有感触!
所以关口和伊藤在走廊抽烟的时候才会对伊藤说:“不管怎样,请尽快离开这里!
”这是伊藤逃离“普通”的机会之一,是的,关口的意思:伊藤,去追梦吧!
3.而另一次机会,来自于香织从印度寄给伊藤的明信片。
明信片说“一起去吧”。
手中的明信片,穿越年代重复出现,明信片上暮色的印度泰姬陵,是伊藤永远到不了的远方……如果当时跟香织一起去印度,人生会是怎样呢?
……但是,但是,去了又能怎样呢?
……最终,最终,香织你啊,你也回归普通生活,结婚生子…真是普通啊…4.故事结尾,伊藤和酒吧老板七濑的对话:“为什么要把酒吧关掉?
”“客人想回去就能回去,但我无处可逃。
”这句话给到我极大的震撼!
开酒吧的gay友七濑,看似为自己的梦想打工,看似脱离平庸,结果依然被困在名为梦想的牢笼……追逐梦想又能怎样呢?
5.没错,生活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本来就普通至极。
伊藤依然做着单身社畜,关口创业成功,七濑成为孤独的酒鬼,香织结婚生子。
最终,和你我一样,都活成了普通的大人。
我个人觉得20多岁的年轻人不论男女,经历过和本片的男女主角非常像似,大陆也好,日本也好,这是真实的年轻人生活,等到了40多岁经过了人生的历练,回头想想电影的情节一点不像是导演的意淫出来的,或者大陆人思想观念比较保守,有着很强的传统文化,相亲结婚生子,觉得电影有点夸大,但是大陆男人哪个没意淫过多交几个女朋友??
所以这本电影我个人觉得一点都不夸张或者做作,包括片中的几名女演员饰演的角色,有的女孩年轻援交下有社会地位的中年大叔,不能说道德底下,各取所需罢了,玩几年找个老实人结婚生子。
只是大陆拍不了这样的片,我有时候非常郁闷,男女感情内心动不动拍出来看了就很假!
拍的真好,夜幕下的东京拍的真美!
人生百态,当女主角在东京铁塔熄灯那一刻黯然流泪,太多的遗憾,谁都有青春过,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6有人说是什么“亚逼”片我就来看了,结果我发现我对看出网友的玩笑能力这些年一点进步都没有。
回敬下:“真的很普通呢。” 首先请别再提薄荷糖了,不是一回事。Like,完全不是。要对标只能是稍微想起一些,但那部电影起码把对爱情和梦想的慨叹藏在了故事的褶皱里,因此有些滋味,这部几乎每场戏都把中心思想拖出来溜溜,点题台词出现十遍以上,这已经不是手法笨拙和浅显的问题了,就是无聊,空心导致的无聊。由于东西很少,开场第一节就讲完了,后面全部是复盘,不光复述中心思想,连叙事也复,和前女友的记忆已经用闲谈交代清楚了,后面还滴水不漏地拍出来,真的好傻,一多半的时间在耐着性子等结束。
世纪之交,除夕之夜,涩谷路口,凌晨永别。大半夜看得眼眶湿润。“神泉旁5800円一晚的爱情旅馆,有个贴了如宇宙般壁纸的房间,对当时的我们来说,这是唯一能感受到安全的地方,时间在这里停止了流淌。”这个星球上,东亚国家的人聪慧、勤勉、规矩、温顺,却是过得最苦闷的,最终都逃不过资本的996。摩托车摔伤的第一时间不是去医院,而是着急工作,这跟我们的外卖员摔倒第一时间是赶时间送餐,简直一毛一样,被困在算法里。这个世界上80%的人是垃圾,剩下的20%是人渣,说得很对,对于一个已经迈入中年门槛的人来说,哪有什么“花束般的恋爱”,这才是普通人的一生。【Netflix】
平淡东亚人的平淡苦逼回忆录
用倒叙的方式,展现一个普通的懵懂青少年,如何逐渐成为一个普通的龌龊的中年。成为大人的代价难道就是丢掉藏有宇宙星河的眼神吗。那么,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或者说,不想成为大人。
3.5 结构像是三明治一般把最好的部分夹在了中间,略显伤感的路程中在反向逃跑这点很好,所有女性角色都很直白,没撑起能代表双方的大部分释怀情感~
只能当白噪音的电影,不配下饭。要不然就把叙事做好,要不然文艺氛围弄好,这是什么东西?
想了一下三星改二星,太难看了,实在是太难看…全片都是一个中年男性废物的意淫,即“我烂但女人都爱和我上床”,“即使睡了这么多女人也无法填满我的空虚”,吐了。
2021大怀旧时代,但同样题材(和类似的毛病)还是挑人的。森山未来的自我沉溺触景生情比苏打能让人感同身受,伊藤莎莉演文艺女青年也比村花有说服力多了。此外这片其实比起《花束》不算报菜名,对城市时空间和文化符号的处理显然更具体。只不过这种走马灯式的闪回确实只是和表象绕圈圈罢了。
这种想当然的故事看着让人很暴躁啊
看到最后泪流满面。还以为要过几年再看才能体会到,但做到了和老师同步流泪。时间残酷而温暖,看到两人温柔欢愉时真的莫名加入了桃花期为他们开心感动。他的每个朋友也是那么充满余韵,丰满生动,朋友里最喜欢七濑这个角色。(认真看每个配角也都太有意思了,其次喜欢的就是奥野瑛太的黑道小哥)莎莉好棒,老师好美,感谢导演给我四舍五入补了他的写真集一般。喜欢。总有人或者事会照亮你。“你的身体充满尚未成佛的词语”。
渐渐地我也变成能看懂这种莫名其妙电影的大人了
有点像《稍微想起一些》,又有点像《横道世之介》,但是它真的太普通了,就像男主的经历,几乎就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经历,没什么特别之处,所以不是太吸引我
直到不再担心被“太普通了”判决为无聊的大人
实在喜欢不起来,或者说影片的定位多少不符,长达两个小时的影片可以展现一个人不甘与平凡,但传递的情感无关爱情,更何况不如《花束般的恋爱》的轻盈,也没有《稍微想起一些》的精准,不是森山未来和伊藤沙莉不搭,而是去除大部分伊藤沙莉的戏份整部影片依然成立。
啥啊一堆废戏
剪辑太烂了
我们都无法回到过去,我们都不愿意长大。看这片如此影响心情,还是再看一遍《爱的新世界》吧。
到最后也没看出来主角有趣在哪里
因为回忆会被美化的,因为怀念的其实是年轻的自己,因为爱曾经是本能,不需要技巧,因为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