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在大片扎堆的十一月进入院线接受观众检阅,作为一部中小成本的文艺新作——《盛先生的花儿》,可谓是档期中的一股清流。
《盛先生的花儿》是青年导演朱员成的处女作,同时也是他电影学院研究生的毕业作品。
电影在未上映前就斩获了今年上影节最受传媒关注影片、新人导演、女主角、女配角等四项大奖,首届意大利中国电影节上最佳编剧奖,受到诸多肯定。
电影根据美籍华人哈金的短篇小说《养老计划》改编,并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做了本土化处理:把美国唐人街的生活搬到了北京郊区,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增加了市井气息。
毋庸置疑的是,老龄化问题将是中国未来越来越热门的社会话题,此次影片聚焦了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问题,也探讨了当今社会大环境下产生的一些伦理问题。
和《桃姐》、《飞越老人院》等影片中关注的养老问题不同的是,《盛先生的花儿》更多的诉诸了个体化表达,正视了这个有着性压抑传统的国度极少谈论的禁忌话题:性意识问题。
影片中,颜丙燕饰演的棉花是一位负责照顾独居老人的外来务工保姆,她身上交织了诸多复杂的问题:家暴、婚外情、务工人员的性需求、患先天性疾病儿童等等。
她是一个很“悲情”的角色:因为不能生育被老公抛弃,当了小三怀孕后再次被抛弃。
作为一个边缘化的底层人,连生活无法保障的时候,何谈道德。
“小三”这个有缺点的身份某种程度上使角色更加有厚度,让棉花更像一个真实的活人。
在雇佣关系之外,她的到来,实际上弥补了老人缺失已久的情感(对苗华的愧疚与怀念)。
但这种微妙的感情关系同时又是互补的,两个感情缺失的人朝夕相处产生情感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颜丙燕把棉花的善良和纠结,羞愧和坚强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她的表演把整部影片撑起来了。
盛先生由“最潮老爷爷”王德顺饰演,与日常健康活力的形象截然相反,他在影片中的角色是一位患痴呆症的孤独父亲。
因为患病的缘故,盛先生呈现的是一个无言和失语的状态,需要通过更多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情绪细节。
他要表现出老人不自觉流露出的原始冲动,但行为之间又要是美好的、干净的。
女配艾丽娅饰演的女儿也面临着困境:外表看似强悍泼辣,内心却脆弱压抑。
她有着中年女性共同的自我焦虑,上有老下有小,对于自己年少时父亲的身份缺失既往不咎,已经经历了很大的心里挣扎。
在自己能力最大范围给父亲建立了一个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却无法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颜丙燕看来,老年人的性压抑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会导致很多更深层面的问题:“生理问题其实会造成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结合起来就会造成身体问题。
”在这个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独居老人、外来务工人员、焦虑的中年女性、不负责任的男人共同构成了一幅当下社会的图景,所有的情感都变得可疑,但导演依旧把这样略显沉重的话题以一部轻喜剧的形式呈现,充满生活流的质感。
最后棉花抱着孩子回到了盛开着棉花的陕北老家,也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结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盛先生的花儿》是在国内著名导演谢飞的积极推动下,由“青年导演扶持计划”推出的第一部影片。
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扶持方式,为中国电影创作输出更多成熟的电影新人,在大荧幕上见到更多有诚意的国产片。
《盛先生的花儿》是去年上影节的青年创投项目,导演朱员成的长片处女作。
电影放完影院里自发响起掌声,有业内人士上前盛赞导演前途无量,仔细一打量,朱员成年轻得很,像是个长着娃娃脸的导演系学生。
影片讲女保姆棉花照顾痴呆老人的故事,老人总是把棉花当作自己死去的妻子,老人的女儿则对棉花的工作十分挑剔,棉花还有一个情人另有家室,对她没有担当。
影片几个主要人物都立得住,老人的女儿“琴姐”一出来,说话像有鼓点,泼辣生猛,节奏感迷人,有她的镜头都虎虎有生气。
这个角色的扮演者艾丽娅拿过多个电影电视节的表演奖项。
女主角颜丙燕则拍得美而有生活质感,没到娄烨的境界,但也俯仰生姿,哭笑宜人,证明会演戏的女演员魅力秒杀一切傻脸狐狸精。
她的代表作《万箭穿心》很出名,无需多说。
王德顺饰演痴呆老爷子,其表演让人想到《女人四十》里的乔宏,这已经是成功。
看这几个实力演员在打磨认真的剧作下对戏,赏心悦目,论质量和完成度,《盛先生的花儿》可以与同类型的《海洋天堂》、《爸妈不在家》媲美。
查了一下,朱员成是北电导演系硕士,在这部长片之前,已经拍了好几年电视剧。
叙事、写人,是有功底的。
朱员成提到很喜欢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擅长家庭剧的日本导演都深谙白描之道,靠人物的举止、饮食、玩笑、浅淡的对话、说话的潜台词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
《盛先生的花儿》已经有些这意思,如果能挖出更丰富的老人与保姆的生活细节,效果会更好。
要知道,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靠拍人物怎么吃饭、吃什么饭就讲出许多信息,读来津津有味。
杜琪峰镜头里的犯罪人物,也很有人间烟火气。
中国导演里还没有出现山田洋次、是枝裕和类型的人才,家庭剧难拍好,需要强大的洞察力和生活经验,题材又缺乏商业性,不受中国年轻人喜欢。
朱员成的作品能让人看到他的可能性。
下一部长片已经在创作中,朱导演有希望成长为高手,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可辨的风格。
(for 小鲜电影)
私以为全剧有一个很大的亮点是:没有一个角色是完美的。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包括棉花也不例外。
毕竟她在传统意义上是“小三”的存在,但她也有很多很多的闪光点。
当面对男人不负责的态度,她仍然坚持生下可能有残缺的孩子,独立去抚养他;面对女雇主的挖苦抨击和误解,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也没有去拿女雇主给她的钱;她会在小孩想买想要的陀螺时,给他钱让他实现简单的快乐;她因为老爷子说苦,把自己收藏男人给的巧克力给他吃,也会打扮成新娘,满足老爷子的意愿;她会同情流落街头的老妇人,收养一条无家可归的小狗……她是温暖 温婉 干净 强韧的棉花。
她的爱是温暖的,无论对人还是对动物她的性格是温婉的,她能耐心的去帮老爷子她的特征是干净的,持家打扫、做饭喂药都很利索她的灵魂是强韧的,面对苦难和未知的未来她没有屈服,而是勇敢的探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睡觉时,她听到老爷子自己一个人在洗澡,然后她跑过去帮他。
这个情节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颜老师本人是故意没有穿内衣的。
一方面为了体现睡醒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是侧面体现老爷子“欲”的反应。
……在故事结尾,她曾经在那个男人拥有的店铺工作的地方也从成人用品换成了药房。
她有了一个孩子,一只狗从孩子洋溢的笑容,我相信他是健康的;她坐在大巴的后座,享受着简单的快乐,她回到了故乡,回到那个棉花盛开的地方。
看的时候多少有感触,最近总有保姆欺负老人的事情见报,想想人总有老的那天,会想起家里的老人,再又想自己老了又会是什么样子?
导演直击现实问题,渣男不可靠。
儿女双全却老无所养。
被父亲抛弃的女儿,却是他最终的依靠,家里被忽略的那个孩子总是在努力用行动以此换来家长的重视,然而情债那有那么容易偿还的。
老人即使已经已经有老年痴呆,却也如平常人一样渴望温情和拥抱,这才是人们常常忽略,不知如何面对的话题。
女主长得很像杨帆和杨子珊的混合体,看着就挺舒服的。
艾丽雅的戏份不多,但让人记忆深刻,生动刻画了一个丈夫外遇,孩子叛逆,父亲高龄而手足无情,外表跋扈而内心却渴望温情的中年女性,尽管她多次指责棉花,可她心里还是认可和感激这位保姆的。
电影还是颇有温情的,棉花这个朴素善良的保姆,照亮了老人最后的一顿时光。
无论是雇主的怀疑和责难,还是渣男的不负责任,性格温和的她,默默的选择坚强。
把这个难得的有极大几率会有缺陷的孩子视为上天的恩赐。
最后棉花背着孩子,带着只流浪狗,画面足够温暖。
文 蒋珈伊因为有过《爱情的牙齿》,因为有过《万箭穿心》,所以颜丙燕在《盛先生的花儿》中的绽放,并不意外。
在我的理解中,《盛先生的花儿》中的主角并不是盛先生,而是花儿;这也不单是一个养老的故事,而是女性自立担当的故事。
花儿温软如棉花,是一个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老人的保姆,她离乡北漂,因不能生育而被丈夫抛弃;已无女人黄金的青春,40多岁意外怀孕情人却不敢担当;她成为被照顾的老人盛先生心心念念的老伴苗华的影子,也用自己的选择投射出千千万万拥有独立强大自我的女性内心,让结局看到希望。
还有艾丽娅扮演的盛先生的女儿,这朵花儿精明利落,内心苦楚却外表强悍。
编剧一定是爱偏爱女性的,片中的男人们个个都有弱点和痛点,而女性角色却在平淡中散发着光彩,仿若苦难中开出的洁白的花,一切都被她们治愈。
会演戏的女演员魅力秒杀一切整容网红脸,影片将女主角颜丙燕拍出了铅华褪尽的女性之美,她在朴素中俯仰生姿,哭笑宜人,具有能够撩动所有直男的女性质感。
听说导演编剧都是新人,能有找来王德顺为花儿们做绿叶的眼光,实属厉害。
在《盛先生的花儿》中,王德顺饰演患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盛先生,风烛残年的盛先生,双眸呆滞、老态龙钟,画面寂寥。
片中的老人就像个小孩子,喜怒无常,偶尔还误吃狗粮。
艾丽娅饰演的女儿有时候都会控制不住脾气对他大发雷霆,但颜丙燕饰演的棉花用了极度的耐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让这位心中有创伤的老人在晚年感受到人性的温度。
导演朱员成对于叙事和写人是有功底的。
靠人物的举止、饮食、玩笑、浅淡的对话、说话的潜台词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
细节看似平淡如水却能叫人津津有味。
《盛先生的花儿》作为一部故事扎实的剧情片,表面没有猛烈的冲突,但每个角色背后的故事都有用心铺陈的层次感,用白描的手法牵出温暖与世故交织、怀疑与信任共生的人物关系。
颜丙燕一直没有很红,她错过了一个女明星走红的最佳时间。
在《甘十九妹》、《红十字方队》等早期作品积攒了一些人气后,24-32岁,据说在母亲生病的八年间,她暂停工作、全心照顾母亲,只为重修与母亲的不睦关系,弥补在青春叛逆期对母亲造成的伤害。
这八年,她只能存在感很低地在剧组串戏,不敢接女一、女二号。
这个过程让颜丙燕经历了蜕变,她在一个采访中说过,如果没有暂停的八年,她可能更有名,但心智绝不可能这么成熟又明亮,轻松驾驭平淡流年中大社会背景下的小人物。
经过八年的沉淀,一个演员对人生,对生活,对亲情、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表演需要的珍贵体验。
也许因为经历过这样的人生,才有了今天《盛先生的花儿中》棉花的绽放。
特意找来看的,因为听到颜丙燕在电影频道略显无奈的推荐,也确实觉得中国文艺片很艰难,所以一定得支持。
颜丙燕真的是个好演员来的,从小时候在《甘十九妹》里初初见到她的时候就感觉到她的不同了,这么多年过去,连尹剑平都开始拍些乱力怪神的东西,可她却还依旧在坚持着做一个认真、踏实、低调的、用实力说话的【演员】,真的很难得。
但电影完整看下来导演的功力和剧本故事着实很一般,全是这几个优秀的演员靠表演在支撑着,艾丽娅的《二嬷》也是小学时在电影频道看的,记到现在,王德顺老爷子第一眼见就倍感亲切,可惜了……
好电影离不开好故事,也离不开好的演员,但好故事加好演员,却不等于好电影。
而[盛先生的花儿]便是这样一部令人一声叹息的作品。
改编自著名旅美作家哈金的小说《养老计划》,故事本身集合了阿尔兹海默症、老龄化、不孕不育、男女平等、历史伤痕、情感负疚、婚外恋等多种颇具现实意义的冲突元素,而且这些元素在故事中,也显得井然有序。
整个故事非常完整,保姆棉花、老人盛先生、女儿盛琴三人各自的线索中都有着合理的起承转合,棉花由被偷窥、到婚外恋、到不孕、到怀孕、到生子;盛先生由病态、到亲近、到钻入棉花床、到翻出往事,以及引发出盛琴的误会、敌视、怨怼……如同抽丝剥茧一般,慢慢托出,这本应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只可惜观影时却始终少了点情绪波动。
虽然采用写实的手法,将故事拍得生活化,从可信度上的确有帮助,但它同样是柄双刃剑。
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样是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故事,朱利安·摩尔的封后之作[依然爱丽丝]和惠英红暑期的口碑作品[幸运是我],都采用了带有较强戏剧性的手法去叙事,从观感来说,显然更容易唤起观者心底的情绪,同时也给予主演充分的空间,去表现戏剧的张力,这无疑是摩尔阿姨手捧小金人,和惠英红再夺金像奖呼声不低的原因。
而[盛先生的花儿]这种过分生活化的手法,则压抑了故事中本应有的波澜,令电影显得沉闷。
其实戏中主演的表演可圈可点,年事已高却依旧身躯健硕的王德顺,通过观察生病老人的习性去演绎,满口京片儿的颜丙燕为电影练了一口陕北方言,这种入戏式的自然表演颇为难得,然而,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导演朱员成在[盛先生的花儿]这部处女座中,无可否认的成为了短板。
习作感过强的镜头语言,使本就略显沉闷的影片更加缺乏吸引力,决定了[盛先生的花儿]成为了一部用心的平庸之作。
影片改编自美籍华人作家哈金的短篇小说《养老计划》,讲述了家人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找来一位保姆照料他的起居,但老人却时常把保姆当成自己已经过世的妻子的故事。
出生在甘肃的棉花,因为不能生育,被丈夫赶出了家门。
在老家待不下去的棉花,跟着老乡到北京打工,遇到了把老婆孩子丢在家乡一个人在北京闯荡的男人何顺。
与何顺在一起后不久,棉花得到了一份好工作,照看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盛先生。
这样的孤家寡人不好照看,可是,盛先生的女儿盛琴许诺的是5000元月薪外加包吃住,棉花觉得这是一份值得她付出的活儿,便拖着行李住进了盛先生的家……
盛先生:脑海中的橡皮擦,擦不掉对你的爱盛先生老年痴呆,认知障碍、行动不便,平日糊里糊涂、不明就里,甚至乖张生事,即便如此,原来固有的许多习惯,比如头发、胡子、手表,还有每天中午雷打不动地看拳击比赛节目都依然保持着原有的习惯。
日复一日的生活似乎就在这种吃药、按摩、看电视中残存。
但保姆棉花的到来启开了他心中的一个隐秘。
看到老爷子在翻看老相册,棉花指着其中提名“吾妻苗华”的照片告诉老爷子这是他媳妇。
五十年年前曾是下乡的知青,在甘肃的山村里遇到了喜欢的姑娘——苗华。
两情相悦,诞下女儿盛琴。
可盛先生还没来得及兑现迎娶苗华的诺言,却因政治原因,匆匆回到北京,从此沧海桑田,曾经的承诺终化作一纸空谈和一份遗憾。
他把棉花当成了苗华,他念叨着“要结婚”,要娶回这个愧对一生的女人,试图偿还自己欠下的情债,实现灵魂的自我救赎。
女儿盛琴在老爷子临终前,让棉花扮作年轻时的苗华,盛装来到盛先生床前,了结了他一生的愿望。
盛琴:我们拥有的,多不过付出的一切盛琴暴躁、刻薄、霸道似乎是她的常态。
作为女儿,她得负责老爷子的生活,而弟弟盛鼓远在国外,不闻不问;作为妻子,她备受冷落,丈夫有家不回;作为母亲,她被儿子抱怨、抗拒,盛琴总是对棉花戒备着,甚至欺负棉花。
老人将棉花的名字记成了自己的亡妻苗华,在棉花为其护理时一下子抱住了她,吓了她一跳,棉花一推,老人摔在了床上,哭了起来。
此时盛琴回家,埋怨起棉花。
在和同父异母的哥哥打电话时又说:我给你爸找了个保姆,人脾气好也干净,你爸占了别人便宜。
这天老人突然摔倒住进了医院,盛琴把他送到医院后,便寸步不离的照顾他,可是老人却不领情,嘴里不停的叫着棉花,他只愿意接受棉花的照顾,看着倔强的父亲,她并没有迁怒棉花,反而帮棉花说话
棉花因不能生育被前夫抛弃,其实原因在前夫;认定自己不能生育后,棉花与何顺在一起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要采取措施,谁知道意外就这样发生了。
盛琴带着棉花去医院做例行身体检查,结果是,棉花怀孕了,自己怀孕后,棉花匆匆离开了医院大楼冲进了蓝天下,这时候,阳光正灿烂盛琴得知棉花意外怀孕了,而且孩子并不是棉花丈夫的,心里虽然不相信但还是咨询了医生八旬老人还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得到医生的解释后,盛琴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盛琴心理想玲花就是冲着自家的财产来的,一回家就跟棉花起了争执,还立马赶走了棉花,委屈的棉花收拾行李离开了
何顺本以为棉花不能生育,去见棉花的路上,开车时突然得知棉花怀孕的消息,他手握方向盘时的震惊、心慌意乱,何顺不愿承担责任,怯懦地躲起来了,棉花不顾周围人的反对,不顾医生关于脑瘫儿可能性的警告,坚持要生下孩子,棉花跟盛琴说出了实情,因为丈夫和自己一直未能有过孩子,所以她只能和一个有妇之夫在一起,可是现在她的那位爱人又不肯对她负责,棉花对此很是失望。
而她现在需要这份工作,为以后养活小孩。
何顺再度出现,也是为了劝棉花放弃孩子。
棉花和何顺在屋里为了是否打掉孩子而争执,何顺愤愤然开门准备离开,却被守在门外的老人一拳击倒,晚上老人躺在棉花身边说的那番话:不要怕,孩子我想好了,就算他命大吧。
我会和你结婚的
当老人病入膏肓时,盛琴得知了所有的真相,她知道父亲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和母亲结婚,于是让棉花穿上鲜红的礼服扮演成了母亲完成了老人的遗愿,老人握着她的手静静地躺在医院里,一切渐去渐远。
盛琴养了一只很多年的狗狗,最后狗狗走丢她心急如焚。
棉花背着自己的孩子返回家乡棉花田时,也收养了一只流浪狗狗。
孩子身心正常,棉花背着她的胖娃娃踏上了家乡的土地,小路边是无边无际盛开的棉花,象征着棉花的前路,充满喜悦和希望。
治愈系轻喜剧电影《盛先生的花儿》,根据美籍华人作家哈金的短篇小说《养老计划》改编,讲述了家人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找来一位保姆照料他的起居,但老人时常把保姆当成自己已经过世的妻子的故事。
影片涉及到养老、家庭生活、家政保姆、婚外情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对家庭亲情困境、城乡思维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差异进行了由浅至深的刻画,体现出难得的现实主义眼光。
电影用一个老人的童心和一个女人的淳朴,对城市人的情感伤痕进行了一次有力的修复与治愈。
三位主演演技精湛细腻,把握角色特点,值得大家点赞。
《盛先生的花儿》 从一个局部的空间映射了事件百态,好的,丑的,属于历史的,属于当下的,它就发生在我们生活当中,没有歌颂什么,也没有批判什么,就像是我们每天的生活那样,有糟粕也有幸运,有阴影也有阳光。
全片节奏流畅有秩,结尾富有寓意令人深思:在丰收的地方,我们向着阳光微笑,带着未来和生命,在看不见尽头的路上,坚定迈出脚步,不再回头。
时间是借口,陪伴是回答,你老了,有我在。
盛先生和棉花都是不幸,也都是幸运的。
毕竟,棉花替盛先生圆了梦,了了一生的心愿。
而棉花也在这过程中得到了盛先生的精神支持,终于如愿有了自己的孩子。
一个老无所依的老头儿,一个是无所依的保姆,成为彼此支撑的力量,不仅仅是一场生命尽头的临终关怀,而是互相支撑,完成了彼此生命中的那些未完成。
我是颜丙燕的铁粉,以及这本电影让我觉得生活还不那么坏
7分。结尾松了。演员都挺抓人
一般般。感觉棉花这个人物过于文学化,观念化。表现在怀孕那段,以及有些对老爷子说的台词,当然还有结尾的处理,简直有点“八十年代”。
什么女神啊爷啊统统靠边。
颜丙燕、王德顺,果然演技派啊!教科书式的表演,真应该让某些面瘫的小生小花们来看看,好好学习学习。
★★★☆,本来想给四星,但影片结尾实在有些仓促……
未标待补系列~颜丙燕自《万箭穿心》后,演技真的是稳~艾丽娅俨然已是恶女、恶婆婆代言了~参见《我经过风暴》~
表演不错,故事要是再聚焦一点就好了
几个戏骨的演技都不错,就是剧情有点奇怪,老爷子到底是清楚还是糊涂呢?还有,照顾痴呆老人没那么容易吧,感觉电影里处理得有点轻了。
(๑⁼̴̀д⁼̴́๑)ドヤッ‼ What are you 弄啥嘞!和满江红一样幼稚,无聊,低级趣味。
@2019-10-13 14:02:27
看前面还觉得演得不错,后面剧情完全跑偏,成了逻辑混乱的烂故事。老爷子跟苗华相爱意外怀孕,没结婚就跑了,又跟第二个女人意外怀孕结婚生下儿子,还取了跟苗华相爱时想好的名字,真是想不出的渣啊。小保姆又执意生下脑瘫儿,什么毛病都是。
在底层妇女这一类型角色塑造里,颜丙燕已经做到浑融、驾轻就熟,没有其他的同段位女演员能演得超过她。并且她很爱惜自我的这种自带气质,不像郝蕾多多少少还是在后来受了一些商业片的荼毒。这是我喜欢她的原因。但这也局限了她的戏路。
一开始我以为王德顺要和颜丙燕来忘年恋激情戏呢,我裤子都脱了,就给我看这个
颜丙燕真的是赞,没让我失望。前半段有点沉闷还有点不舒服,真得看完,让人惊喜
有些人文关怀,但深度有限。颜丙燕和王德顺演得挺好。
盛琴为你做了难么多。
王德顺老人的一记勾拳打醒了冷漠。想起安藤樱的0.5毫米,颜丙燕演技固然没话说,但是只有可怜未见可爱之处,就像映射的社会诸多大问题一样,触及表面。结尾的圆满像看一则励志报道。棉花地的莞尔令人难忘。
演员演技不错
挺离谱的